[筆記]西方哲學史概覽

西方哲學史概覽 西方哲學史的發展分為六個階段:  一、 古希臘哲學  二、 歐洲中世紀哲學  三、 文藝復興時期哲學  四、 十六至十八世紀西歐哲學  五、 十八世紀法國哲學  六、 十八至十九世紀德國古典哲學   人類的認識是一個無限向上延伸的階梯。哲學需要發展,發展需要繼承,因此研究哲學不能不研究哲學史。從一定意義上說,研究哲學就等於研究哲學史。完全脫離哲學史研究的純粹哲學研究只能是海市蜃樓,它不現實,也無可能。因此研究西方哲學不能不研究西方哲學史留給我們的豐富的思想寶庫。   歐洲文化起源於地中海沿岸,更確切地說是地中海東部的愛琴海峽和希臘半島。所以,通常認為希臘哲學是歐洲哲學史的開端。這個時期是歐洲古代文化的繁榮時期之一,頗類似於中國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可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學派眾多,觀點雜陳是這一時期的特點。這種環境其實對哲學發展是極為有利的,所謂真理不辯不明,正是在不同流派和觀點的激烈論爭中,希臘哲學形成了西方哲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   這時期的哲學論爭圍繞世界本原和世界的存在方式等問題而展開。泰勒斯(Thales)認為"萬物的本原是水",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認為"數是萬物本原";而赫拉克利特(Herakleitas)認為"世界是一團不斷地轉化的活火"。這時期還出現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對西方哲學影響深遠的偉大哲學家。從這些哲學家那裡我們可以把希臘哲學的精神大致歸結為兩條:一是非宗教精神,如普羅泰戈拉(Protagoras)的 "人是萬物的尺度";一是思辯精神,論辯、推理等思維方式在蘇格拉底等先哲的言論和著作中都有所體現。這兩個精神是理解希臘哲學基本問題的鑰匙。   歐洲中世紀哲學是歐洲哲學史的第二個發展時期。這個時期被認為是哲學作為神學婢女而存在。中世紀哲學主要指公元5世紀到15世紀的經院哲學。經院哲學有兩個特徵:一是它以"經院"(即教會或修道院辦的學校)為生存環境;二是它以辯證法(即亞里士多德所說的論辯推理)為操作原則。上帝和天國是經院哲學研究的對象。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有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稱基督教為真正的哲學,認為"一切存在物都是上帝創造的";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中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托馬斯主義不僅是經院哲學的最高成果,也是中世紀神學與哲學的最大、最全面的體系。   中世紀並非哲學的黑暗時代,相反,在這綿延了千年的時代里,在神學的外殼下,哲學家們或者說神學家們在論證神學命題時,實際上直接或間接地發展了古希臘羅馬哲學留下的任務,只不過形式更顯晦澀。 15世紀發端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成為歐洲哲學發展的第二個春天,被劃為歐洲哲學的第三個發展時期。這時,經院的神學與哲學 在意識形態中失去了統治地位。文化上出現了大交替與大碰撞。這一時期的文化和宗教改革運動以"人文主義"為旗幟,人的發現和尊重人本身、尊重人的價值、尊嚴和自由成為這一時期的主題。人從上帝的被造物中解脫出來。愛斯拉謨(Erasmus)和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前者提出"基督教就是種愚蠢和瘋狂","信教就是發瘋",而後者認為"感覺經驗是一切知識的來源","科學必須是經驗與理性相結合"。可以看出,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家不再以晦澀的語言和修辭來掩飾自己的思想,一切來得直截了當,因而對神學和基督教的抨擊也更加激烈。理性主義和人文主義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線索   哲學從文藝復興開始逐漸將重心從本體論向認識論轉化。文藝復興開始重視科學,重視理性和經驗的傳統使得十六至十八世紀西歐哲學別開生面。這一時期因為哲學問題和重心轉移,被視為歐洲哲學第四時期。在認識論方面出現了兩個對立的派別,即經驗論和唯理論,並貫穿始終。經驗論的代表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是英國經驗論的開端,首次總結出科學實驗的經驗方法------歸納法;霍布斯(Thomas Hobbes)繼承了培根的唯物主義經驗論,也容納了一些唯理論的因素;同時還存在一定程度的機械論傾向,認為"哲學是推理的知識",而推理無非是概念的機械相加和相減。唯理論的代表斯賓諾莎(Spinoza)的《倫理學》體現了斯賓諾莎的哲學思想,以道德上的"至善"目標的實現為出發點和核心。   唯理與經驗的爭辯暫且擱置一旁。時間進入了十八世紀,法國大地上正醞釀著一場驚天動地的偉大革命,哲學充當著政治革命的先導。法國思想家高舉理性旗幟,把理性當作現存事物的唯一裁判者,為此猛烈抨擊天主教會和專制統治。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德斯鳩和盧梭等。孟德斯鳩(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 Monte Squieu)著有《論法的精神》。他是個自然神論者,否定天主教的上帝,但是承認作為宇宙始因的上帝的存在;認為社會政治制度也有自己的規律,反對神創論。另外,盧梭(Jean Jacque Rousseau),提出了社會契約論,人民根據契約在平等自由的基礎上形成"國家"。十八世紀法國的唯物主義是近代資產階級唯物主義哲學發展的高峰。   在哲學史上,通常成十八世紀後期到十九世紀中期的德國哲學為德國古典哲學。這一時期的德國哲學家建立了一個宏偉的哲學體系,包含眾多的細緻分析,周密的概念和複雜的論辯。康德(Immanuel Kant)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傑出代表,主要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號稱"哲學領域的哥白尼革命"康德提出"先天綜合判斷",綜合了經驗論與與唯理論,論證了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在認識論和辯證法上為後繼者開闢了道路。經過費希特和謝林的環節,黑格爾建立了自己的體系,被認為是哲學史上第一個最為龐大的體系。黑格爾的哲學體系以絕對精神為起點,分為三個部分: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實際上是絕對精神自身發展過程的理論表現。   西方哲學史以黑格爾作為邏輯終點,以後的階段是是現代西方哲學的發展時期.
推薦閱讀:

蘇格拉底的經典自辯,人類史上光榮的一頁
熊光清:西方哲學思想的發展歷程
懷疑論在西方哲學發展中的作用(學術隨筆)
《哲學家都幹了什麼》筆記
西方哲學史之古典哲學第15章 理念論

TAG:哲學 | 筆記 | 西方哲學 | 西方 | 哲學史 | 西方哲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