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幼兒心理的發展與心理衛生

談談幼兒心理的發展與心理衛生
莫源秋

現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任何一項教育都必須適應受教育者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否則就不可能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幼兒園的心理衛生工作也是這樣,它只有根據幼兒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來進行,才有可能真正地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否則,它不但不能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相反,可能還會阻礙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那麼,幼兒園的心理衛生工作該如何根據幼兒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來進行呢?本文就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一、正確運用幼兒的泛靈心理,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認為,幼兒期的孩子具有泛靈心理現象。泛靈心理就是把所有事物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心理傾向。在幼兒的心目中,一切東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活物。所以就出現了幼兒與枕頭「談心」和與布娃娃、布熊等玩偶「講話」的現象。

我們可以利用幼兒的泛靈心理來培養他們的同情心、愛心等。比如,教師應可以將物「擬人化」以激發幼兒的泛靈心理,使之產生移情心理,進而理解和形成相應的良好習慣。例如,幼兒在遊戲時,教育他們不要把牆壁搞臟,不要把小凳子弄壞,可以這樣對幼兒說:「小凳子如果被摔了,一定會很痛的;如果把它的腿弄斷了,走起路來多難受啊!」也可以說:「牆壁可愛衛生了,如果把它搞髒了,它就不跟你交朋友了。」幼兒,特別是小、中班的幼兒聽了以後會非常注意,還會擦擦凳子,撣撣牆壁上的灰塵。這樣,幼兒愛護物品,愛護環境衛生的良好習慣,就很容易形成。再比如,教育幼兒愛護花草樹木,愛護小動物,愛護其他小朋友,我們都可以利用幼兒的泛靈心理,使之對相應的事物產生移情心理,進而形成同情心,愛護它物或他人就像愛護自己一樣。

泛靈心理也可以影響到幼兒區分現實與虛構。幼兒往往把畫冊、電影、電視、故事裡的鬼怪、猛獸、機器人的故事情節和現實生活混淆在一起,對恐怖內容缺乏分析能力,以為現實生活中真的存在妖魔鬼怪,因而產生不該有的恐懼心理。因此,我們除了在語言、圖畫等方面應刪除會使幼兒產生恐懼、恐懼傷害的內容外,也應盡量避免讓幼兒看帶有恐怖鏡頭的影視節目。這樣將有益於發展幼兒勇敢、大膽、無畏的品質,有益於幼兒心理健康。

二、接納各種不同氣質類型的幼兒,根據其不同的氣質特點,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按氣質類型來分,我們可以把幼兒分為多血質、膽汁質、抑鬱質、粘液質四種類型。就氣質類型本身而言無所謂好壞之分,因為每種氣質類型都有它的優勢和劣勢,各種氣質類型的幼兒都可以成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問題的關鍵在於教育者如何把握幼兒氣質類型的特點,對不同的「材」施以不同的「教」,對不同氣質類型的幼兒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發揚其氣質優勢,適當改造其不符合「需要」的某些特徵。

為此,在教育實踐中,我們首先要端正我們對不同氣質類型幼兒的態度,也就是說我們要接納所有的具有不同氣質類型特點的幼兒,不要對他們有什麼偏見。因為我們的態度往往影響到我們對幼兒氣質的評價,進而影響到我們對幼兒的教育和幼兒的發展。比如,文靜內向型的教師往往比較偏愛抑鬱質、粘液質的幼兒,因為這類幼兒有耐心,踏實,他們不惹事生非,他們好管;而活潑開朗外向型的教師則認為抑鬱質、粘液質的幼兒過於內向,表情單調呆板,不可愛,行動速度過慢。活潑開朗外向型的教師往往比較偏愛多血質、膽汁質的幼兒,因為這類幼兒積極主動,反應敏捷,愛說愛笑,活潑可愛;而文靜內向型的教師則認為多血質、膽汁質的幼兒急躁、粗心,「多嘴」,不好管。這些不同的評價,當然會影響到我們對幼兒的期待和對幼兒的教育。比如,文靜內向型的教師往往會鼓勵幼兒的安靜穩重,而壓抑幼兒的活潑好動;而活潑開朗外向型的教師則會採取相反的教育行為。這樣做,當然不利於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特別不利於氣質類型特點與教師的相反的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他們在氣質類型特點相反的教師的管制下生活和學習一定感到很壓抑,很被動;而對於那些氣質類型特點與教師的相似或相近的幼兒來說,也同樣會受到不良的影響,即他們氣質特點中的某些劣勢被進一步的強化,比如文靜內向的幼兒可能會變得更加內向,好動的幼兒可能會變得更加好動。

其次,我們的教育要根據幼兒的不同氣質特點,因材施教,促進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比如,膽汁質的幼兒,他們精力旺盛,我們要為他們提供發泄多餘精力的機會,而不應該壓抑他們,否則他們的過剩精力將會以「破壞」、「亂動」等違紀行為來發泄;膽汁質的幼兒脾氣急躁,自制力差,愛發脾氣,容易與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這種幼兒敢說敢做,吃軟不吃硬,因此,對這種幼兒的教育不能採用強行壓制的手段(因為經常對這類幼兒進行強行壓制往往會使他們形成強迫性行為或者其它神經官能症),要以理服人,他們發脾氣時,要給他們申訴的機會,並且還可以採取一些適當的手段轉移他們的情緒,等其情緒穩定後再進行相應的教育,同時,我們平時還應該加強對他們進行自制力訓練和培養。多血質的幼兒活潑好動,遇事敏感,注意和興趣容易轉移,缺乏耐心。對這類幼兒應該給予更多的活動機會與任務,使之逐漸養成做事專一,紮實的精神。粘液質的幼兒安靜穩重,反應緩慢,善於克制自己,情感不易外露。對這類幼兒除了要適當地對他們進行反應敏捷性訓練和培養外,還應允許他們有考慮問題與作出反應的足夠時間,並加強督促,鼓勵他們大膽地表露自己的觀點和意願,特別是在其情緒不好時,鼓勵其將內心的不愉快說出來,而不是將之壓抑在心中,這樣更加有利於他們的心理健康。抑鬱質的幼兒敏感細心,情感體驗深刻而持久,想像力豐富,但是怯懦,缺乏自信心。對這類幼兒要多給予關懷和體貼,多鼓勵,多給他們鍛煉和成功的機會,切忌在公開場合批評指責,這樣逐漸樹立他們的自信心,促進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

幼兒氣質的特點是由其神經類型的特點來決定的。因此,要想真正地改變幼兒的氣質是不容易的,是需要一個較長過程的。這方面我們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否則,操之過急反而有害於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

三、依據幼兒人格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對幼兒進行正確的人格訓練和教育,為其今後人格的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精神分析論認為,兒童進入小學之前是對其進行人格訓練和教育的重要時期。因為成人人格的一切異常都緣於幼年時期的生活經驗。如果幼兒能順利度過這一時期,那麼他的人格今後就可能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反之,就可能走上不健康的發展軌跡。那麼,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引導幼兒走上人格健康發展軌跡呢?

我認為,要想引導幼兒走上人格健康發展軌跡,就要依據幼兒人格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對幼兒進行正確的人格訓練和教育。

(一)正確評價幼兒,促進幼兒自信心的形成

從自我意識的發展來看,幼兒處在他律階段,成人的評價,特別是老師對他們的評價是他們自我評價的主要參照系,也是影響他們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一要素,任何不實際的讚許或責備都可能造成幼兒自我評價的偏頗,從而導致心理失調。讚賞和懲罰在兒童人格的發展中是十分敏感的因素,假如成人過分地誇耀幼兒,就會造成他們只能享受成功,不能正確面對挫折,當別人的評價與自身的評價不符合時,便會出現情緒上的騷動和行為的偏差;反之,過低地評價或過多地懲罰幼兒,又會使其喪失自信心,缺乏成就感,從而出現行為退縮,情緒抑鬱、自卑、焦慮等人格的缺陷。所以我們對幼兒的評價不能不慎重,我們要認識到表揚和批評對幼兒人格的健康發展都是必要的,一般說來,我們對幼兒的評價應該以表揚為主,批評為輔,並且具有不同自信度的幼兒,他們健康成長所需要的表揚和批評比率是不一樣的,比如,對於一個十分缺乏自信心的幼兒,在其自信心沒有樹立起來之前,他們需要的是儘可能多的肯定和表揚,而不是批評,只有這樣,他們的自信心才可能真正地樹立起來。

(二)尊重和鼓勵幼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促進幼兒人格的健康發展

著名心理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ErikErikson)認為,兒童在幼兒期會出現影響其人格發展的兩個危機:一是自主行動對羞怯和懷疑,二是自動自發與退縮內疚。如果幼兒能順利地度過這兩個危機,那麼,這將為其今後人格的健康發展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在這一時期,幼兒不但對自己、對別人以及對周圍環境中的事物,都表現出十分的好奇,而且從幼兒初期開始,他們就喜歡錶現,喜歡在別人面前顯示自己,對自己的活動他們都喜歡自己動手,不要求大人給予幫助。如果成人在安全無慮的情況下,讓幼兒自主自動地完成他照顧自己生活的事(如吃飯、喝水、穿衣、大小便等),並且在其完成的過程中遇到有困難時,給予適當的協助,並在完成後給予鼓勵,幼兒就會由此學到獨立自主,遇事不依賴別人;反之,如果成人過分限制幼兒的活動,或是出於過分溺愛,或是出於過分苛刻,為幼兒的生活包辦一切,不給幼兒獨立自主的機會,幼兒稍有差錯(如打翻了杯子或尿床),即施以懲罰,使幼兒學會見人就感到羞怯,遇事喪失信心,對自己的能力充滿懷疑,這就會成為幼兒心理和行為的障礙,這一癥結如果得不到緩解,可能會是日後出現偏執型人格障礙的潛因。無論幼兒在這一時期所形成的人格傾向如何,均將影響他以後人格的發展是否順利。如果這個階段自主性超過了羞怯和疑慮,幼兒就會形成自主的品質。所以為了幼兒人格的健康發展,這個時期至關重要的不是如何給幼兒以無微不至的照顧,而是要逐漸地培養起與其能力相適應的自理能力,儘可能多地讓幼兒自己照顧自己。

愛利克·埃里克森還認為,幼兒園教育應以遊戲為主,從遊戲中發展幼兒的感官,激發幼兒的心智,培養幼兒的社會能力。這樣在較自然的情境中,給予幼兒自動自發的活動機會,幼兒才會養成自動自發的人格。反之,若在幼兒園教育上刻意設計教學活動,提前教導幼兒學習知識(如讀、寫、算)或才藝(如繪畫、彈琴、舞蹈),這等於將幼兒提前置於不成功便失敗的壓力之下,其後果不僅是拔苗助長,無濟於事,甚至在人格發展上,會使幼兒形成以後遇事退縮與事後內疚的人格特徵。因此,這時候的教育應量力而行,要多給幼兒積累成功的經驗,不要盲目地讓幼兒受到過多的挫折,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有利於幼兒人格的健康發展。

幼兒期的孩子都是自我中心的,他們認為自己什麼都能幹,什麼事他們都想自己來干,如果目的達不到,他們常常會大發脾氣。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是幼兒希望自立和有探索精神的表現,如果正確引導,可以培養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相反,對之不加引導,而是過分的遷就,幼兒的獨立自主便會發展成為任性、固執的代名詞,其人格就會畸形發展。

幼兒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是幼兒園心理衛生工作的重要依據。幼兒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對幼兒園心理衛生工作的影響絕不止上述所列的這一些,因此,為了能夠把幼兒園的心理衛生工作做得更好,我們還應該努力不斷地在這方面進行研究和探討,以便能更好地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張春興:《教育心理學》,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蔡黎曼:《幼兒衛生學》,廣州市,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盧家楣、魏慶安等:《心理學基礎理論及其教育應用》,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005-04-19

推薦閱讀:

笑評中國文化發展史
【乾貨】中國古代盜賊罪政治內涵的發展變遷
芻議中醫的發展
在 iPad 上展現數學千年發展史
恆大平均每天賣14億,快速發展的10件秘密武器

TAG:心理 | 幼兒 | 衛生 | 發展 | 幼兒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