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佛教》「唯識探微」│唯識世界觀

唯識世界觀

——唯識存在論(三)

林國良

唯識論的世界觀念,是在佛教傳統的世界觀念基礎上發展而來。

原始佛教典籍中的世界,主要是三千大千世界,其構成,簡略地說,是由一個欲界和色界初禪天構成一個小世界;由一千個小世界構成小千世界,其上是二禪天;由一千個小千世界構成中千世界,其上是三禪天;由一千個中千世界構成大千世界,其上是四禪天。此大千世界由於包括小、中、大三層次,所以又稱三千大千世界。

此三千大千世界是物質世界,也稱器世間,是有情居住地,對有情物質身起支持作用。無色界有情沒有物質身,所以無色界沒有器世間。器世間存在於欲界和色界四禪,共五地。五地中,欲界有情的身體最粗,所以器世間也最粗;越向上,有情的身體越精細,器世間也越精細。

此外,小乘佛教一般認為,世界是在有情之外的獨立存在。因此可說,有情是永恆存在的,世界也是永恆存在的;但有情有六道輪迴,世界也有成住壞空的流轉。

大乘世界觀念與小乘的最大差別在於:《華嚴經》提出了「一切皆心造」的思想,世界不再是在有情之外的獨立存在,而是由有情之心所造。進而,《華嚴經》中宣說了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可作為大乘世界觀念的代表。華藏世界的特點是有重重無盡的世界,這就涉及佛與世界的關係。

原始佛教說到的佛不多,如在釋迦牟尼佛之前,有六佛;在釋迦牟尼佛之後,彌勒將成佛。部派佛教的典籍則說到了更多佛。但所說的這些佛都是在此三千大千世界中先後出現,一個時期只有一位佛,在前佛與後佛之間為無佛世界。而到部派佛教後期,大眾部一派認為除釋迦佛出世的娑婆世界,十方種種世界中都有佛陀同時出現。大乘佛教看法與此相同,主張三世十方有無數佛陀出現。每位佛都有自己所教化的有情,因而都有自己教化的世界。

《華嚴經》中的華藏世界是重重無盡的世界,其中,有佛和菩薩變現出的凈土世界,也有凡夫有情變現出的穢土世界。但有情的穢土實際上仍是佛的化土,因為佛菩薩不離有情,所以,在有情變現出的穢土中,佛也以穢土的形式變現出自己的化土;或者,換種說法,佛變化出了穢土,以吸引喜歡穢土的有情來到此世界以教化之。《維摩詰經》就說到,我們的娑婆世界,表象上污穢不堪,但本質完全清凈,是釋迦牟尼佛的凈土(化土)。因此,在重重無盡的華藏世界中,既有佛菩薩的純凈佛土;也有佛菩薩與有情共同變現的形式上的穢土。

唯識宗進一步將「一切皆心造」的觀念,深入為「唯識所變」,世界也是如此。《成唯識論》指出,世界實際是由諸有情的第八識各自變現,即每一有情都變出了自己的世界,只是由於共業的共相種子,使相同業力的有情,變出的世界具有相似性,看上去就像是一個世界。就如房內有許許多多盞燈在發光,所有燈的光交織在一起,根本無從一一分辨,如果其中一盞燈滅了,也並不影響其他燈交織成一片的光芒。同樣,如果一有情從欲界生往色界,不再變出此世界,也並不影響其他有情變出世界的存在。乃至當佛教聖者通過修行脫離三界時,其自變的器世間滅了,但其他有情共變的器世間仍在,只是聖者所見是清凈的器世間,而不是凡夫所見的污染器世間。

唯識論的上述有情各自變現器世間的理論,若從佛土的形成來看,應該是合理的。因為佛土都是由佛各自建立的,既然每一位佛都建立了自己的佛土,那麼,說每一有情都變出了自己的世界,也應該是合理的。

「唯識所變」,表現為自變與共變。《瑜伽師地論》第六十六卷將自變、共變進一步分為四類:一是共中共,如山川大地等宏觀世界,諸有情自變,但由於共相種子,所變相似,稱為共變。由於欲界六道有情都變,所以都能受用,並非只有人可受用。二是共中不共,如江河湖泊中的水,是有情共變,但六道有情所見不同,如人所見為水,能受用;而鬼道有情等所見為火等,不能受用。又如,個人的田宅房屋等,雖是有情共變,但在屬於個人期間為個人獨享,也是共中不共。三是不共中不共,如人的眼根等,是生起自己眼識等的所依,並不能生起他人的眼識等,所以自己的眼根等,只能為自己受用。四是不共中共,如眼根等的扶根塵(眼根等依附的物質器官及身體),是自變,但他人也能受用,如器官移植,乃至廣義地說,動物肉能被人食用,都是不共中共之例,原因在於有情的身體及身體的各部分,都既是自變,也是共變。

唯識論用自變與共變理論,解釋了許多問題,包括傳統世界觀念難以解決的問題。

一、共變與器世間成壞

首先,如果世界是由有情變現,那麼,世界在壞時和成時,都無有情居住,為什麼還能存在?依《成唯識論》,是其他世界有情,變現此壞時和成時的世界。如上所說,大乘認為有無量三千大千世界,因此有無量有情。變現器世間時,欲界和色界四禪共五地,每一地有情共同變現該地的器世間。這樣,當此欲界的器世間壞、無有情居住時,所有其他世界的欲界有情,仍同時變現此欲界的器世間。世界成、無有情居住時,也是如此。

進而,以欲界器世間為例,不能說是三界所有有情變現此器世間,因為色界和無色界有情不變此器世間:第一,色界有情物質身精細,欲界粗劣的器世間對其不能起支持作用;而無色界有情沒有物質身,變現欲界器世間也無意義。第二,如果是上二界有情預先變出欲界器世間,以備將來受用,但由於此二界有情生命時間非常之長,預先變現就毫無意義。此外,如果上二界有情一期生命結束,將要生往欲界,那也是該有情在中有身時,變現欲界器世間,而此中有身,屬於欲界,不屬於色界或無色界。

大乘與唯識論的器世間理論,也解決了先前的一些難題。如地獄,按理世界壞時地獄也壞,但如果此時地獄有情的罪報還未受盡,怎麼辦?如果說罪報可以不受,則不符合佛教教理。大乘的世界觀解決了此問題,即當此世界壞時,其他欲界世界還在,所以,當此世界壞、地獄壞時,罪報未盡的地獄有情,便會到其他世界的地獄繼續受報,因為其他世界的地獄也是此世界地獄有情共變。

二、自變是根本

就共變與自變的關係來說,自變是根本。例如,傳統說法,地獄中有獄卒、惡狗等有情在懲罰罪報有情,但唯識論對此質疑:如赤鐵地獄火焰永恆不斷,獄卒等自己尚不能忍受,如何再懲罰他人?所以,唯識論認為,地獄中的獄卒、惡狗等,並非是真實有情,而只是該罪報有情自身業力所變之幻現物。乃至地獄中的其他東西,如兩山乍合乍離、鐵樹林中鐵樹之利刺或低或豎,歸根結底,也都是罪報有情由業力自變。

所以,就共變來說,所有欲界有情變現了此欲界的器世間,包括地獄;但就自變來說,每一有情變現的器世間,包括地獄,根本上都由自己業力變現,是自變自受用。

三、共變世界是自變世界的疏所緣緣

再看一個具體例子,如有人砍掉一棵樹,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他砍的究竟是自己變的樹,還是他人變的樹?如果他砍的是自己變的樹,或是這棵樹的自變部分,那他人變的樹應該還在,怎麼就不見了?如果他砍的是他人變的樹,那麼唯識義就不能成立。或者,換個簡單說法:此樹是此人與其他有情共變,此人如何能砍掉其他有情所變之樹?

唯識論的回答是:長在那裡的樹是共變,砍下的樹仍是共變;即便做成傢具,傢具也是共變,因為其他人也能受用。

再從更深層次討論,世界雖由有情共變,但部分有情的活動會改變世界,小至砍樹,大至移山填海,乃至向宇宙空間發射衛星,器世間無時無刻不在變化。那麼,該如何解釋此類因部分有情的活動而改變共變世界的現象?

首先,佛教承認,每個有情都有自主性,可作善、惡、無記三性活動。不能說,由於世界是共變的,有情個體就不能對其作用,就無法改變世界。

再從其他有情對世界改變的接受來說,以胎生為例,每一有情從入胎開始,其第八識就變現出所在的世界。但其第八識變現自己的世界,是以其他有情變出的世界為疏所緣緣,即外部世界是如何,自己的第八識就變出怎樣的世界。這樣隨著外部世界的不斷改變,自己第八識也在不斷改變自己變現的世界。

註:本文發表於《上海佛教》2017年第4期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上海浦東機場,有一位上了年紀的乘客往飛機的發動機里扔硬幣的這個行為,得賠償多少?
上海男人詠嘆調
建築師徐大緯:對石庫門與上海絞圈房的最新詮釋
中秋節上海18家醫院門診安排,需要的拿走不謝

TAG:上海 | 世界 | 世界觀 | 佛教 | 唯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