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思想史》(印順法師)閱讀筆記(一八)再談唯識的緣起

《印度佛教思想史》閱讀筆記(一八)一 再談唯識的緣起今天無意翻到印順法師的《攝大乘論講記》,在該書的懸論部分,印順法師說:「因緣即緣起,即一切種子阿賴耶識。從阿賴耶識雜染種子所生起的,即依他起染分而成為遍計所執性的生死;如對治雜染的種子,熏成清凈的種子,即能轉起依他凈分而成為圓成實性的涅槃。」這段話把阿賴耶識、三性(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和圓成實性)以及緣起這些概念清楚明白的做了解釋和貫通。所謂緣起,是指萬法的本性在「依他起性」。依阿賴耶識的雜染種子而起生死;依阿賴耶識的清凈種子而起涅槃。無論生死還是涅槃,都是緣起的。從這個角度來講,生死和涅槃也是不二的,其本性是一致的。這是唯識的緣起義。二 唯識的兩個層次一切唯識,有兩個層次:一是依阿賴耶識而起一切法,一切都是以識為性(依他起性),都名為識;二是一切法(識)也又分為二:見識(分別影像)和相識(似義影像)。七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是見,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是相。相不離見,見依相而起。相是所取,見識能取。三 三身與四智小乘佛法只說人間的世尊,也就是只有一個佛,那就是釋迦牟尼。大乘佛法推而廣之,稱以世尊為示現的,究竟圓滿的佛的為」法身「或」法性生身「。也就是說,大乘佛法主張有無量無邊的佛。一切覺悟了的、達到了這個境界的人都是佛。佛也不是一個固定的相。佛有三身:法身、受用身(報身)和變化身(化身)。清凈法界即使法身。大菩薩在修行功德圓滿而在凈土中享受法樂,這就是受用身。法身的相,即是變化身和受用身。從佛智的角度來講,佛法(唯識)立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這四智由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和阿賴耶識)轉來。四 三自性的二分清凈、雜染的一切法,都是三自性: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和圓成實性。遍計所執性是雜染分,圓成實性是清凈分,依他起性是通於二分的。依他起性的二分,調和了小乘佛法(依於緣起)和中觀論(依於法性)。並融攝了上述兩種觀點。
推薦閱讀:

徐忠明:古典中國的死刑——一個文化史與思想史的考察
郭靜云:從信仰到哲學、從哲學到新的信仰
【俄國思想家與歐洲·3】赫爾岑
如何系統地了解西方民主政治理論?
對於思想家哲學家來說,最痛苦的是什麼?

TAG:閱讀 | 印度 | 思想 | 佛教 | 筆記 | 思想史 | 唯識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