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久彌新的中華傳統價值觀】鍾茂森博士 主講(有字幕)

【歷久彌新的中華傳統價值觀】鍾茂森博士 主講(有字幕)【歷久彌新的中華傳統價值觀】鍾茂森博士 主講(有字幕)文字版

華藏凈宗弘化網 >>視頻:http://edu.hwadzan.com/play/57/48/0/105447第五屆黃帝文化國際論壇—歷久彌新的中華傳統價值觀鍾茂森博士主講  (共一集)2011/4/3  中國新鄭檔名:57-048-0001

謝謝主持人這麼好的一個介紹。我站在此地的講壇覺得非常的榮幸,心情非常的激動,因為此地就是中華民族文化興起的地方。我們今天能夠在黃帝故里一起來研討黃帝的文化、中國人的價值觀,我自己感覺到這是一個使命,同時也是我們需要深入和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契機。所以今天我為大家分享和匯報的主題叫做「歷久彌新的中華傳統價值觀」,讓大家能夠在人性上去回歸。實際上中華傳統價值觀的宗旨不是說向外面去追求什麼,而只是回到我們自己的本性上,因為本性當中什麼都具有,我們在向外追求的時候,往往就會迷失本性而產生很多不愉快,甚至很多的衝突矛盾、很多的災難,正是古人所說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想這次我的演講分為三個專題,第一個先給大家展現一下人類社會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們到底是在不斷的進步中得到了快樂,還是在發展中面臨著更多的危機。在二00一年,這是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年開始,到今年二0一一年,整整十一年了,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每一年差不多都有天災和人禍。二00一年美國九一一的事件,標誌著人類社會進入了更加動盪的一個時代;接下來二00三年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到去年才結束,而今年三月份,事隔不到一年時間,又開始了對利比亞的戰爭;二00八年底開始到現在的全球金融危機,直到現在我們仍然感受到它的影響。剛才講到的是人禍,現在講天災,二00四年十二月印度尼西亞的大海嘯,二00八年五月中國汶川大地震,地震似乎愈來愈頻繁,二0一0年一月海地的大地震有三十多萬人死去,二0一0年三月冰島火山大爆發,二0一0年四月中國玉樹大地震,二0一0年八月中國舟曲的泥石流,去年八月巴基斯坦洪災,以及我們一貫以來看到,而且逐步在加重的全球氣候危機、瘟疫、糧食危機,就在上個月發生的日本大地震和海嘯,以及現在正在惡化的日本福島核洩漏。且不說天災,我們只講人禍而言。二00九年二月二號,我們國家溫家寶總理在英國劍橋大學演講的時候,他雖然不是專門學金融的專家,但是他卻一針見血的把金融危機的根源點出來了,比我這個搞金融研究十二年的人還要準確。他說,「道德缺失是導致這次金融危機深層次原因,一些人見利忘義,損害了公眾利益,喪失了道德的底限」。所以人類的危機,戰爭也好、金融危機也好,乃至很多的天災,譬如說氣候危機、糧食的減產,其實不就是人類因為貪欲而產生的道德缺失造成的嗎?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英國的著名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就曾經說過,他跟日本的池田大作有個對話錄,當中他就指出來說,「人類的力量影響到環境,已經達到了會導致人類自我滅亡的程度,這種情況似已確定無疑。如果人類為了滿足貪欲而繼續使用這些力量,必將自取滅亡」。他又說,「科學不斷發達究竟會帶來怎樣的結果?若用倫理上善惡的概念來說,就在於科學是被善用,還是被惡用。科學所造成的各種惡果不能用科學本身來根治」。我們馬上會產生一個問題,到底用什麼來根治現在人類社會的危機問題?在一九八八年,西方七十五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集會,在新聞發布會上最精彩的是漢內斯·阿爾文博士的發言。他是個瑞典人,是一九七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他在他的離子物理學研究領域的輝煌生涯即將結束的時候,他得出如下的結論,很精彩。他說,「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十五個世紀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一個西方的學者、科學家,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我們會問,孔子他是至聖先師,他所說的又是什麼?《論語》當中孔子自己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自己並沒有創作什麼,他只是在轉述古聖先賢的教誨,他說他只是愛好古人的學問。孔子「祖述堯舜」,堯、舜是古代的聖王,唐堯正是黃帝的玄孫,而虞舜是黃帝的八世孫,我們知道聖人,像堯和舜這樣的人,他們也一樣是像孔子那樣述而不作,他所轉述的還是黃帝的教誨,所以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以黃帝為人文始祖。但是你要知道不是黃帝創造了文化,而是什麼?黃帝發現了這個宇宙和人生的真相。一個聖人不是說他能創造些什麼,只是他能夠發現事實的真相,他能找回到自己曾經迷失過的自性,這種人我們說他是個證悟的人,就是聖人。真正回歸到自性上了,你可以無所不知,甚至無所不能。所以,如果你要創作,實際上你什麼都得不到;你只要放下要去創作的心,你馬上就回到自己的心地自性寶藏當中。剛才傅佩榮老師已經點出了這樣一種智慧的結論。所謂道,道是無所不在,可是我們為什麼沒有辦法見道?因為我們一直都往外求。當我們息心絕慮的時候,我們不再去想了,把念頭放下的時候,你才能夠見道。所以,為什麼「道可道,非常道」?確實道不能用語言來說明,甚至不能夠用思惟去想像,因為它不是你語言可以達得到的境界,更不是你思惟分別妄想而能夠接觸到的境界,你只有放下,它就在面前。堯和舜以及他們的始祖黃帝都是這樣的過來人,孔子也是過來人,所以他們都是祖述聖賢,他們所傳承的都是聖賢的心法。我們再看,黃帝為什麼在證悟心性之後,他還要創造這麼多的文化?這就是要隨著當時的時代,我們講要隨緣。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當時打敗蚩尤以後,人類開始安定下來了,我們的華夏大地上需要開始休養生息。黃帝於是教百姓播種五穀,興文字,作干支,製樂器,創醫學,等等,這是中華文明隨著農耕的興起而開始的,人類開始過著聚居的生活,形成了家,形成了國,乃至形成了天下。而我們覺得黃帝對人類一個很重大的貢獻,就在於他對婚姻文明的貢獻,他的正妃嫘祖跟他一起興起八拜成婚、男三十而婚、女二十而嫁的文明婚姻禮俗,他們提倡婚娶相媒,締結對偶婚姻,進行人倫教化。要知道這個天下,這個世界,我們的社會是以家庭為細胞的,而這個細胞當中最小的單元就是夫婦,就是一室。所以「治天下首正人倫,正人倫首正夫婦」。黃帝和嫘祖他們就在人倫教化上將我們華夏帶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從此中華文明的發展就是圍繞著五倫關係而展開。古人有所謂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這個倫實際上就是關係。關係有很多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甚至在人與天地之間,人與不同維次空間的種種境界、生命之間,我們怎麼跟他處理好關係。而黃帝的垂訓主要就是圍繞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開始教化,所以黃帝的文化,中華文化是一個以人為本的文化,它是建立在人文教化基礎上的文化。但是你要知道,這個文化不是終點,而是一種手段、一條門徑,是通往你證悟自己心性的一個中轉站。《中庸》上就有這麼一句話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夫婦是最近的一倫,一室當中,彼此之間是最親近的,這是教化之端,就從這裡開始,然後我們慢慢從這種關係當中去體悟什麼是道。真正能夠契入境界的時候,我們實際上不僅說對一室、一家、一國、一天下能夠完全明瞭,而且我們對整個宇宙都完全能夠明瞭,因為這個宇宙的本體已得到。所謂道,就是這個宇宙的本體,見道的人就像禪宗講的明心見性的人,你見了性之後,當然你在人類的社會當中你所行的一定是處處符合人類的倫理,你不可能逆著人類的倫理。如果你逆著人類的倫理,由此反推,你肯定還沒有見道。當然,你能夠完全按照人類的倫理而行,未必你能見道,未必你是見道的人;可是見道的人必定是能夠遵循五倫十義的人。當我們現在看到社會種種的危機、種種的亂象,古人講,天下如果大亂的時候,必須要去教化。所謂「六親不和有孝慈」,這《道德經》講的。說孝、說慈,其實本不用說,因為本來應該是這樣生活的。可是現在社會出現亂象了,人不孝、不慈了,六親也不和了,這時候我們就需要提倡這個教育,這個教育是應運而生的,它是自然的一個反應。聖人在社會當中垂留下來的教訓,我打個比方來講,好像人叩鐘一樣。這個鐘在這裡,古時候的鐘是空心的,我們叩它一下,它就會響,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那試問,鐘本身它要不要鳴?它沒有鳴的這個想法,它是空空如也。像夫子講的,孔老夫子講他自己空空如也,只是別人問的時候,「叩其兩端而竭焉」。他給人說的時候,說出種種的道理,但實際上這些道理都是由他的本性空的境界當中自然流露出來的。所以中華老祖宗的文化教育,我們要知道,不是黃帝自己創造的,不是黃帝以前哪一個聖人創造的,更不是黃帝之後,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創造的,不是。他們都是證得了自己心性,知道「道」的這種人,他們的教誨就是讓我們回歸到「道」,回歸到我們自己的心性上。而我們通過去力行他們的教誨就能見道。因為我們現在沒有見性、沒有見道,我們在力行他們教誨的時候,我們就能夠見道。等我們見道的時候,我們也不需要再用任何的這些聖人的規矩來規範自己,因為你所行的跟聖人一樣。基於這種理解,我們來探討一下,如何從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當中找尋出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都是應運而生,但確實也是聖人所述,它的作用只是為了幫助現在社會回歸到本來應有的和諧。和諧是本來就有的,只是現在偏離了本來面目,所以造成種種的不和諧,現在我們回歸。我做了個簡單的歸納,實際上也是述而不作,我自己哪敢創作?只是轉述聖人的教誨。對中華文化承先啟後、集大成者,莫過於孔子,孔子之後有孟子。有儒家,還有老子道家,其實諸子百家都是在不同的程度上契入了聖人的境界,他們所說的都是符合事實真相的。我們做一個概括和總結,中華傳統價值觀,我們到底怎麼樣應病與藥對治現代社會問題?我們總結了十二個字,「孝悌忠信,仁義禮智,誠敬謙和」。我在此地所說的沒有談玄說妙,因為道本不可說,談玄說妙還不是道,我們不如腳踏實地,那我們興許還能夠踩在道上。這十二個字其實都是古聖先賢歸納總結出來的。第一個「孝悌忠信」這四個字。在《論語》當中,《論語》被奉為中國人的聖經,它確實是孔老夫子至聖先師他的言語和他的行為的一種寫照。孝和悌,在《弟子規》上我們有看到,《論語.學而篇》第六章就有,「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是我們修身立德的一個基礎,首孝悌。忠信,夫子也非常的重視,「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主忠信,是我們心裡所存的跟忠、跟信相應。忠者,心不偏謂之忠,「盡己之謂忠」,如果我們心裡面有自私自利、有貪欲、有瞋恚、有種種的妄想,心就偏離了中道,就不忠了。信是由忠而發出來的言,就是信,在四書《大學》裡面也有這樣的話,「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可見得忠信之重要。

第二個「仁義禮智」,這個在《孟子》當中我們看到有非常好的總結。《孟子?公孫丑篇》說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就好像我們的身體要有四肢才能夠運動,才能夠完成工作,如果我們想要證得道,必須也要具備仁義禮智這四體。實際上仁義禮智人皆有之,這孟子講得非常清楚。孟子也是個過來人,他也證悟了心性,才能說出這樣的話。這是本性當中本有的德,不是人為創造出來的。為什麼我們現在失去了仁義禮智?是因為我們迷失了本性,我們通過行仁義禮智而回歸到本性。孟子講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就像看到一個小孩差不多掉到井裡的時候,你可能就沒有再想什麼,一個箭步衝上去把小孩給抓回來,不讓他掉到井裡。當你沒有思考的時候,這個時候自性作用就開始顯發了。如果你再思考,這小孩是誰家的小孩,我該不該救他?要是我救不成他,他掉到水裡了,會不會別人誣賴我,是我把他推到水裡的?你有這些妄想的時候,正是把你自性給障覆住的時候,你的惻隱之心就起不來了。所以聖人的教誨不是讓我們從外面得到什麼,而是讓我們放下,放下那些不必要的妄想、分別和執著。老子在《道德經》上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剛才傅老師跟我們講到的無為,無為到底怎麼才能得到?不是說你從外面得到,它本來就是這樣。當你在世間學習的時候,你們來這裡學院學習,你們是學知識,知識不等於智慧,可能知識正是障礙智慧的,因為什麼?因為你向外去貪求了。所以現在我們要放下,放下只是為道,為道日損。損是減少,今天有的,我們慢慢放下。這個有,不是說物質上所有的,物質上並不妨礙,心上不能有。譬如說你家財萬貫,不是說現在把家財萬貫全部布施掉,這才叫做無為,不是,這還是有為。為什麼?你還沒有放下那個自己有錢要布施的念頭。放下是心裡不著,有和沒有都是一樣的。無為,到了無為的境界,就是你不分別不執著了,甚至不起心不動念了,那個時候無為則無不為,你才能夠做到聖人的境界。要修,是先把障覆我們仁義禮智性德(本性中本有的德行)的這些障礙放下。後面四個德目是「誠敬謙和」,這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價值觀。誠,《中庸》上通篇講一個字,就是誠,「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什麼是誠?清朝曾國藩先生給「誠」字下的定義下得很精彩,他說「一念不生是謂誠」。當你一個念頭都沒有的時候,就在現在,你自己回頭馬上反觀你的內心,你內心裡有沒有念頭?你現在有念頭,不誠;一念不生的時候,這就是誠的境界。可是我們凡人很難做到,當你能做到的時候你就不是凡人,你是聖人。誠者物之終始,物就是講宇宙萬物,怎麼來的?誠,你就能見到物質怎麼來的。原來物質都是從我們的心性中,我們所說的道那裡變現出來的。所以道是本體,你要見道必須用誠,那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你就知道這個宇宙從哪來的,而又回歸到哪裡去,這是講的物之終始。實際上怎麼來的?儒釋道三家對宇宙的生成、來去實際上都講得很清楚,可是我們未必能夠體會。我們現在用量子物理學家他們的說法,像著名的量子力學的奠基人普朗克博士他說過這麼一段話,他是個德國人,他說他對量子幾十年的研究,發現這個世界並沒有真正的物質存在。所謂的物質是什麼?我們知道物質由原子組成,原子裡頭有原子核,外面繞著電子,原子核裡面中子、質子是由夸克組成。夸克和電子是我們現在所認定的基本粒子,再沒有比這個小的了。實際上,現在科學家發現比這個更小的還有,是什麼?現在的太空物理學有一種弦理論,String theory,琴弦的弦,他們說這個基本的粒子,夸克也好,電子也好,就是由像琴弦一樣的振動產生的。實際上它不是物質了,就是一種動態,如果沒有動態,不會產生基本粒子,也不會產生我們的宇宙萬物。原來這宇宙萬物是動產生的,不動的時候,誠了,你才能看到宇宙的生成和覆滅。那什麼在動?普朗克先生說得很有趣,他說這個很可能就是人類意識的振動。這是像六祖惠能大師過去在廣州法性寺那裡說的一句驚人的話。我是廣州人,我的家原來住在光孝寺附近,在唐朝時候就是法性寺。惠能大師見到兩個法師在外面看到風吹幡動,一個人說這是風在動,另外一個人說這是幡在動,兩個人吵起來,各持己見。結果六祖惠能大師告訴他們,「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您的心在動。這個話一語道破了量子力學在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一個發現,原來我們的宇宙怎麼來的?心動而來。你只要回歸到誠,你就能夠看到宇宙生滅,物之終始。所以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君子所修的道就是這樣,從誠下手。內心有誠,外面自然有敬。子路問君子的時候,什麼是君子?孔老夫子說得好,「脩己以敬」,就四個字。子路聽了還不明白,還問,這就夠了嗎?孔老夫子又講多一句,「脩己以安人」,自己修己以敬,就能夠讓人家安了。像我們傅老師剛才講到的,安,怎麼安?你讓別人安,你要去安慰別人,那也不一定讓別人能得安,你就修己以敬,就能安人了。子路還沒聽明白,再問,這就夠了嗎?孔老夫子又說,「脩己以安百姓。脩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就是堯舜都沒有完全能做到,換句話說,這個境界就是圓滿至聖的境界。他已經知道了整個宇宙是跟自己一體的,自己以外找不到宇宙任何一物。所以他只是修己以敬,自然就能夠使天下人安,不僅使天下人安,使宇宙一切眾生得安。聖賢學問不就是求個心安而已嗎?所以孟子講得好,「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什麼叫放心?他給我們比喻,我們過去養雞的時候,把雞放到山上讓牠們去找食,到了晚上要把牠邀回來,你要求其放雞,雞放出去你要把牠邀回來。那心放出去了,為什麼不要把它收回來?心放到哪?放到外面種種的聲色境界當中,迷了,以為這個世界真的。現在讓你回頭,從這個由於動而產生的幻境當中回頭。就像你作夢的時候,你在夢中你能夠覺悟,現在只是個夢境,要回頭;回頭之後,修己以敬,你就得安了;你得安,心安眾生安,這是修己以敬。底下是「謙」。謙是什麼?謙虛,《尚書》上就講「謙受益,滿招損」。《易經》上六十四卦,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每一卦六個爻,六個爻都吉的,沒有凶的,只有一卦,就是謙卦,「地山謙」。本來山在地上,現在山跑到地底下去了。這說明什麼?謙虛,謙虛最吉祥。為什麼要謙,老子講「不敢為天下先」,為什麼?因為當我們稍微有一點傲慢的時候,你那個人我對立的心已經起來了,你把自己和世界分成二了。二,你就見不到真了,一,才能見到真,所以要放下。所以守謙,不敢為天下先,這是聖人保持自己境界的一個好方法。最後「和」。和是跟天下和,孔子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諧不一定是要相同。譬如我們這桌面上種種的花,這麼美,這花不是一種,百花園中的花都這麼美,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圖畫,正是因為它不同。如果你要同,這個花園裡面就一種花,恐怕也就沒有那麼美了。像我們這個世界眾多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文化,我們不必求其同,我們得到和就可以。如果求同的,肯定不和了,我要你遵循我的價值觀,那怎麼能和?不和就會打仗,所以人類的戰爭就會這麼來。戰爭怎麼來的?先是心上有不和、有對立,發現對方跟自己不一樣,我就有這種控制的慾望,有這種征服的慾望。這是基於嚴重的人我對立,迷失宇宙真相的這個錯誤觀念基礎上造成的後果,所以要和。就像人體,我們所有的器官、所有的細胞在一起組成一個完整的人體,它們配合得那麼樣的和諧,它們相同嗎?眼睛長在頭上用來看的,耳朵用來聽的,鼻子用來嗅的,嘴巴用來吃的、用來講話的,五臟六腑皆有它自己的功能。你一定要求同,那不就亂套了?我眼睛一定也要聽,耳朵也要吃飯,那人就病倒了。所以不必求其同,只要求其和。這你才能夠體會到事實真相,我們是一體,說是一家已經疏遠了,應該說是一體。所以概括起來這十二個字,中華傳統價值觀,中華民族由黃帝乃至黃帝以前的聖人留給我們的無上的文化瑰寶:孝悌忠信、仁義禮智、誠敬謙和。這些價值觀不是某一個人創造的,是我們心性本來如此,你要是這麼去行,這麼去做,你過的是最幸福、最自在的生活。我們再詳細的開解一下中華傳統的價值觀,它是:以道為體,以仁為依,以孝為本,以聖為歸。第一條以道為體。《禮記?中庸》裡面前三句話把宇宙人生真相全講清楚了,「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什麼叫天命?天,是沒有起心動念時候的狀態,本然、自然;命,是起心動念了,起心動念就產生現象,就像量子力學家講的,有動就有整個宇宙萬物出現。天命之謂性,這個性就是講的體,宇宙的本體,是什麼?它有一個不生不滅、不起心不動念的本體,再加上有了這個動,念頭動而產生的宇宙的萬物,這種沒有妄想、沒有念頭的境界跟念頭融合在一起,變成了宇宙的根源。聖人明瞭這一點,契入境界了,現在他要率性而修。率是循的意思,就是你要遵循這個宇宙真相去生活,所以他的生活一定是自然無為,這叫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我們現在確實迷了,我們迷失了本性,那我們怎麼樣?要修道,聖人給我們的這些教誨我們要去學習,不學習我們還是跟著自己的妄想執著來生活,那會愈迷愈深,所以一定要通過學。孔老夫子就是靠好學成就的,他曾經講過,「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丘是他自己本人,但是「不如丘之好學也」。十戶人家的小社區就能找到像孔子那樣的忠信之人,但是找不到像他這樣好學的。所以我們要想成為聖人,就修道之謂教。聖人為什麼立教?就是讓我們通過好學,學而知之,到了知,你就可以不用學了,不知還得學。「仁義禮智」,孟子講,「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這又再次給我們說明,不是外來的,是我們本性中本有的。夫子告訴我們,「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人這一生最可貴的就是求道,不是求衣食飽暖而已。君子所求的是為道,所以他可以在貧賤的生活中依然能夠安心辦道、安貧樂道。整個中華文化就是以「道」做為我們的體,這個體剛才講的是不可思議,不可思也不可議,但是它確實是我們宇宙生成的本源,你見道之後你就是聖人。我們現在沒見道,要以仁為依,要依靠仁,夫子講「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仁,是我們的心起心動念了,那要依於仁。最好不要起心動念,但是不行,不行要依於仁。「仁」的說法在《論語》當中有很多,舉兩條。「仲弓問仁」,就是孔子的弟子問什麼叫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仁。僅只是這個就是仁嗎?當然不是,你看《論語》當中很多弟子問仁,孔子講的不一樣,但是句句都是實話。為什麼?因為你得到了仁,你就能做到這些了。你得到了仁,你出門就有那種敬意,見每一個人都好像見到胡錦濤主席一樣那麼尊敬他,心是平等的,平等的恭敬。使民如承大祭,你要做一個領導,你要去指使人民幹活,你的下屬為你做事,也是要對他恭敬。君仁臣忠,君待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是仁。還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樊遲問仁的時候,孔子告訴他「愛人」。為什麼要愛人?你看這個「仁」字,剛才傅教授談的字,「仁」字沒說,我補充一下。「仁」字,一個人字旁,一個二,兩個人為一體就叫仁。這個字就顯示了宇宙的真相,整個宇宙就是一體,你能夠(不能說愛人如己,愛人如己都說得有點疏遠了,因為你還有人有己)愛人就是愛己。為什麼?人就是己,己就是人,人己不二,人己一體,這是仁。我們真到這個境界,你可以像夫子講的「殺身以成仁」,見到人民受苦的時候,你可以不顧一切奮勇直前來幫助他,這是人的本性,人的性德的作用。就是因為人們迷失自己太久了,產生嚴重的自私自利而損人利己。其實損人絕對不會利己,損人只有害己,為什麼?因為人就是己。就像人體一樣,你如果說我不要那個腳,腳不是我,我把它割掉。割掉了自己受害,它就是自己。我們現在只把我這個身體當作自己,不知道天下蒼生全是一個自己,就好像我們不知道我們身體所有的細胞都是自己,我只執著這一個細胞是自己,我跟所有其他細胞都對立起來了,這叫愚痴顛倒。再下來講以孝為本。仁講的是心法,但是如何落實?我們要講求落實,不能只談玄說妙,聖賢文化不是說說熱鬧而已,最重要的是腳踏實地去做。中華文化最重視的是孝道,《孝經》上孔老夫子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你能夠行孝的話,這就是道德的根本,一切聖賢教育從這裡產生;如果離開了孝道,你再去談什麼傳統文化,那都是不著根的。為什麼?以孝為本。就好像一棵樹,它有深根,它才能夠有繁茂的枝葉花果;如果不要根,就像瓶子裡的花,用水養的,它也不會長久,再好看,遲早會枯萎。根,我們看不到,但是它很重要。有子說,這也是《論語》上的話,「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我們行孝悌,本身是不是仁?未必,這是為仁,就是你在做。你行仁,就是向這個方向走,還未必到達境界,但是孝悌可以幫助你到達這個境界。所以你回家能夠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這叫為仁。中華文化不是用來說的,要用來做的,真正你達到仁的境界,你做聖人了,你肯定是孝悌,這是你性德自然流露出來的。所以一部《孝經》,孔老夫子寫的,夫子講「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這是孔老夫子的行門,用來做什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是古代古聖先王和諧世界的法寶。《孝經.開宗明義》上就講,「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這就是講到和諧社會,二千五百年前孔老夫子已經提出來,這是古聖先王已經在實踐了。怎麼去做?就一個字,孝,孝治天下。所以「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本就是孝,它是根本,因就是依靠。我們為什麼能夠得到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因為我們能依靠這個人性的根本,孝道,(人性它也是符合道的,因為道無所不在,你不能說人性不是道),聖人之教,不肅而成。你能垂拱而治,你不用嚴厲的法律你就能達到和諧社會。為什麼?依靠人性,施行教化。所以和諧世界要從我行孝做起。怎麼行孝?我想在底下跟大家分享一點我自己的一點小小體會。《孝經》上說,「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這三個層次。第一個是講事親,事親講了五個方面,「孝子之事親,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這五個方面都具備,就能事親了。我們先講講「居則致其敬」。我自己本人從小受到我母親的傳統文化方面的薰陶,所以在孝道方面也一直在學習。後來我到美國讀書留學,當時因為我母親跟我父親早年離異了,我自己又是獨生子,對母親當然依依不捨,可是母親為了成全我的前途,她希望我到美國去攻讀碩士、博士。當時在美國錢不多,生活也比較的清儉。我每週搭同學的便車去超市買菜,通常都是挑最便宜的菜,像胡蘿蔔、包心菜,每餐都吃胡蘿蔔加包心菜,或者包心菜加胡蘿蔔。有一個師兄他畢業的時候有個高壓鍋留下來,他不要,已經壞了,因為他那限壓閥已經不見了。我把它撿回來,用它來煮飯、煮菜、煮湯,用了四年。當時我在路易斯安那州讀書,冬天的時候還算比較冷的(雖然是在南方),但是不捨得買棉被,從大陸帶過去的一張毛毯過冬不夠,冬天的時候把所有的衣服都蓋上來,甚至把書本都壓上來。當時每天的學習都是從早到晚,從教室、到宿舍、到圖書館是三點一線。當時雖然一個禮拜七天有兩天是休息,但是我是七天的工作日。很多人都跟我講,你怎麼就會讀書?實際上我自己的快樂是每一個禮拜給我的母親還有我的父親寫家信。我想在這裡分享一段,在一九九六年一月七號,我第一次在美國過的冬天給我母親寫的一封家信:「冬天的路易斯安那州挺冷,我們這兒晚上一般都在零度以下,有一天早上起床,竟發現天上飄落許多雪花。目前是最冷的時候,我可以挺過來,便可省些錢,無需買棉被了。儘管冷,我仍然保持每週一、二次的冷水浴,在冷水浴時,我可以鍛鍊自己捨受。我目前的學習、生活都較單調,每日穿同樣的衣服,吃同樣的菜飯,走同樣的路,讀同樣的書。我盡量讓自己在單調中求單調,使躁動的心息滅。我每日早晚警示自己安住單調的生活,做至少七年的機器人,直至獲得博士學位為止。因為我深深懂得,我來美國不是享受的,而是在欠著父母的恩德,花著父母的血汗錢,若不努力讀書,天理難容!所以我突然很喜歡寒冷的冬夜,因為在冬夜裡我才能體會『頭懸梁、錐刺股』的精神,才能享受范仲淹斷齏畫粥的清淨。這個星期五晚上下了一場凍雨,格外的冷,然而我的進取心卻比任何時候都強。我要以優秀的成績供養父母!媽媽,請您放心,您的兒子向您保證、向您發誓,我一定會孝順您,把孝順放在第一位,把事業放在第二位。」當我的母親接到這樣一封來信,大家猜猜她是一個什麼樣的反應?會不會說這孩子怎麼沒錢買棉被了,給他寄點錢,不要用那個不高壓的高壓鍋了?沒有,她給我的回信中這樣講到:「寒冷能使人如此理智和堅強,感謝路易斯安那州的冬天,感謝清苦、無欲的生活,它使人恢復性德之光。人的本性裡什麼都具有,只是人們長久以來迷失,被貪婪、瞋恚、愚痴的塵土封蓋了,使其不能顯露。那麼用什麼方法能開啟人性的寶藏?用孝,這是第一把鑰匙。孝養父母,擴而大之,孝養一切眾生。茂森,你先做一個榜樣,給青年們看看。」(謝謝!這是我母親的聲音。)在母親的鼓勵下,我對自己嚴格的要求,所以在四年當中就完成了本該七年所完成的學業,把碩士和博士都拿下來了。在我的博士導師給我寫的推薦函當中他說到:茂森是我二十五年學術生涯中所見到的最優秀的學生。我在求學過程中給自己規定了七條戒律,叫「七不」:第一、不逛商場,第二、不看電影電視,第三、不留長頭髮,第四、不穿奇裝異服,第五、不亂花錢,第六、不亂交朋友玩樂,第七、不談戀愛。我今年已經三十八,三十九虛歲了,我現在還保持著「七不」。所以在一九九九年我二十六歲的時候獲得博士學位,我把母親邀請到美國參加我的博士畢業典禮,我對母親說:「我原本是一塊粗劣的碑石,而您正是一位智慧的雕塑家。」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想以下事親的部分稍微略講。第二個是「養則致其樂」,要父母得到歡心。我的母親給我總結了我從小到大做過十件令母親開心的事,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第一,小學四年級時,能主動獨立做好一桌飯菜,讓父母下班後享用。第二,能以健康的身體、品學兼優的成績,完成小學、中學、大學、碩士、博士全部課程,在二十六歲時,讓母親成為博士媽媽。第三,在整個讀書過程,特別是赴美留學期間,能遵照母親的要求不談戀愛、不結婚,專心致志求學。第四,以刻苦的求學精神和簡樸的留學生活,用四年時間完成碩士、博士全部課程,而贏得美國著名教授的稱讚,「二十五年教學生涯中最優秀的學生」,為中國人爭光。第五,在留學期間,能以勤工儉學的收入,以節省使用獎學金的錢,每月孝敬父母;工作以後,以工資每月供養父母及鄉下的爺爺奶奶。第六,善於讚歎和感恩母親,寫下許許多多的信件、賀卡、詩詞,讓母親開心,讓親友們感動。第七,以優秀的教學成績和多次獲獎的論文,而成為年輕的教授,兒子實現了我要當教授母親的願望。第八,為姥姥送終守夜;為鍾氏家族修祖墳,為爺爺奶奶在廣州市內買房子,使二老頤養天年,敬老悅老,令母親開心。第九,在大學任教的業餘時間,注意修養品德,弘揚聖賢教育,在世界各地演講「明道德,知榮辱」、「幸福成功的根基」、「青年人應有的美德」等等專題報告,把孝心、愛心奉獻給社會。第十、立志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為和諧世界做更積極的貢獻,而辭職拜師,全身心投入學習和弘揚聖賢教育的工作。  事親,還有「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這就是教我們對父母在不同的時期,生病的時候、臨終的時候盡孝,以及在去世以後,我們還要保持我們的孝心。就像我們現在祭黃帝一樣,這是我們的始祖,如果沒有黃帝,也不會有我們的今天,曾子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後天將是我們祭祀黃帝的時候,孔子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第二個層次的孝是講事君。古人講的君,事實上君代表祖國,用我們現在話來講,服務祖國和人民。我自己在工作期間,利用假期,常常在我們祖國大地上為各個高校和社區義務演講一些傳統文化的專題。後來在二00六年,我把自己終身教授的工作都辭掉了,現在是專門義務的來弘揚我們中華文化,至今講時已超過兩千小時。世間的孝,講到終極,就是所謂的「立身行道,揚名與後世,以顯父母」。這是我母親一九九二年給我的賀卡:「茂森兒,祝賀你十九歲青春的年華!這是你邁進大學的第一個生日。世界上有兩樣東西只有失去時才知道它的價值,這就是青春和健康。希望你做一個智者,身置廬山之中,而知廬山之美。你已經成年,今天和你談談我對你人生的總體策劃。假如環境沒有意外,你的道路是,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攻讀博士獲博士學位。爭取到當今世界發達的國家學習和工作,成家要晚,立業在先,遵循古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修養方面,克服浮躁,一心不亂,增加自控能力,寧靜致遠,行中庸之道。三十歲前,學習、積累、打基礎;三十歲至五十五歲,成家立業,幹一番事業;五十五歲後收心、攝心,總結人生,修持往生之道。這樣,當你回顧往事的時候,可以自慰的說,我活著的時候很充實,離去的時候很恬靜。永遠愛你的母親,一九九二年五月。」當我母親得到了我被提拔成終身副教授這樣一個喜訊的時候,她跟我講,「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大孝;能成就聖賢,普利眾生,使千秋萬代人獲益無窮,是至孝。我支持兒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做為一個總結,我想用曾子在《論語》當中說的一段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雖然我們現在離聖賢的境界還非常遙遠,我們的社會離和諧世界也很遙遠,但是「我欲仁,斯仁至矣」。最後,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以聖為歸,聖人,每個人都可以做,孟子講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弟子規》上最後告訴我們,「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你只要自己能夠不斷的通過學習傳統的文化,修正自己,把自己那些毛病習氣逐步的放下,把自私自利放下,把貪欲放下,其實聖人的境界不就在目前嗎?因為時間的關係,本來大會通知我準備一百分鐘的發言,現在我就把它簡化了,最後我想用三句話來概括一下我今天的發言。中華傳統價值觀能從根本上幫助解決人類社會的危機,和諧天下,中華傳統價值觀有十二個字,「孝悌忠信、仁義禮智、誠敬謙和」,它是以道為體,依於仁,本於孝,歸於聖。要落實和推廣這個價值觀,必須先以修身為本,從自己開始做起;以教學為先,要不斷的推動教育;而且要提倡禮治。禮治其實它比法治要更符合人性,不是說我們不要法律,但是用禮能夠讓人可以恥於作惡,孔子在《論語》當中有這麼一段論述,這裡就不多談了。禮治,一般我們人與人之間的禮需要一個很好的規範,需要符合人性的這一套規範,譬如說婚禮、祭禮、喪禮。每個朝代的興起都需要制禮作樂,才進入治世;如果沒有制禮作樂,孔老夫子講這是亂世。所以我們現在急於回歸禮治,希望我們能夠很快有一套人與人之間有和諧人倫關係的這樣一套禮儀。好,今天的發言到此為止,謝謝大家。

putongVideo
推薦閱讀:

和田玉山料有沒有收藏價值?
南瓜子的營養價值
猴票的投資與收藏價值分析
不是要你的錢 而是要你真心承認三寶的價值!(直擊心底)
重新審視陪審制度的價值與功能 | 法學中國

TAG:博士 | 字幕 | 價值觀 | 傳統 | 價值 | 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