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中華文明的曙光

紅山文化——中華文明的曙光
  發表日期:2009-12-9

http://www.zgcy.gov.cn/wsbs/bszn/mxsm/z_disp.asp?item_id=14046

一、撩起紅山文化的面紗 ——紅山文化概況

1、紅山文化的概念 紅山文化是20世紀初在中國北方發現的一種考古學文化。因1935年首先發現於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後而命名。 2、紅山文化的發現 紅山文化的最初發現,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1908年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在原熱河省調查時,曾到內蒙古東南部的赤峰市(原屬熱河省)採集文物。分別於1911年和1914年撰寫了《蒙古旅行》和《東蒙的原始居民》其中都描述了紅山周圍的歷史遺迹和採集的文物標本,並指出了這一地域在先史時代的重要性。 從1919年~1924年,法國神甫桑志華也多次到原熱河省調查,其間他與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到赤峰市紅山文化進行了文物調查,採集到了細石器、石耜等。 1921年6月,受聘於中國北洋政府農礦部地質調查所的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在遼寧省西部地區進行煤礦調查時,在位於遼寧省葫蘆島南票鎮沙鍋屯東南1.5公里處,發現了一處古人類活動洞穴遺址。洞穴在山的南坡,女兒河支流從山南流過,洞口海拔216米,洞口方向為南偏西35°。洞口寬1.8米,高1.5米,進深約5米。洞內堆積可分為五層。發掘出的遺物主要屬於新石器時代,計有石刀、細石器、飾壓印「之」字紋和繩紋的夾砂灰陶筒形罐、彩陶折腹蓋盆、紅陶雙耳壺、骨錐、骨針、石環、石獸形飾等,還出有42個個體的人骨。並於1923年發表了《奉天錦西沙鍋屯洞穴層》的發掘報告。20世紀80年代,考古專家對該遺址又作了進一步的調查發掘。認為這是一處以墓葬為主,兼具祭祀性質的後紅山文化遺址,也有屬紅山文化時期的遺物。這樣,沙鍋屯遺址就成為中國近代田野考古史上第一次經正式發掘的古文化遺址,也是赤峰市紅山後遺址發掘之前認識紅山文化這類文化遺存的主要資料。 1930年冬,中國學者梁思永先生進行了熱河之行的考古調查。他由今內蒙古東南部的通遼、開魯到赤峰地區的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騰旗、赤峰市,再到河北圍場、承德等地開展了大規模的調查。採集到了與紅山文化有關的似仰韶式的彩陶。並在1935年發表的《熱河查不幹廟等處所採集之新石器時代石器與陶片》中特別指出:「尤可注意的是仰韶式的彩陶」。而這些彩陶正是後來所確認的紅山文化彩陶。 1931年隨著日本軍隊侵佔東北,日本學術團體也來到東北進行考古。1933年德永重康為首的「第一次滿蒙學術調查研究團」成員八幡一郎到赤峰市紅山前調查,並在紅山後發掘青銅時代的石棺墓。發表了《熱河省北部先史遺迹及遺物》。1935年日本「東亞考古學會」的濱田耕作、水野清一又來到赤峰市紅山調查,在紅山山後(北側東坡)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存,隨即進行了發掘。出土了大量的打制石器、磨製石器、細石器、完整和可復原的陶器以及蚌、貝、骨、角、牙器,特別是出土了一批泥質紅陶和彩陶器。並發表了詳細的發掘報告《赤峰紅山後——熱河省赤峰紅山後先史遺迹》。 1948年中國考古學家斐文中經過對長城內外彩陶文化的研究,提出了長城附近史前存在一種新文化。他說「長城附近為彩陶文化與細石器文化混合之地帶,彩陶文化由南方(黃河流域)傳布至長城附近,與細石器文化相遇,二者混合,而成為一種新文化。」這一觀點為紅山文化的確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55年中國考古學家尹達在他的專著《中國新石器時代》專門列出一章《關於赤峰紅山後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分析紅山後遺址。他指出:「就這一新石器時代遺址(赤峰紅山後)陶器的特徵加以分析,可以看出這種新石器的文化遺存含有長城以北新石器時代細石器文化在陶器上的特點,同時,也含有長城以南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中的著色陶器特點。因之,我們可以說,這種文化似應為長城南北兩種新石器時代文化相互影響之後的新型文化遺存」。並建議稱為「紅山文化」,這是首次提出「紅山文化」這一名稱。 1956年,北京大學教授呂遵諤率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學生在赤峰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採集和發掘到彩陶、飾壓印「之」字紋的陶器,飾篦點「之」字紋的泥質紅陶以及石耜、細石器石片。並發表了《內蒙古赤峰紅山考古調查報告》,這是首次由中國學者自己主持的發掘工作,並在報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紅山文化」的名稱。 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初,在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的區系考古理論的指導下,紅山文化的發掘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連續發現並發掘了一批具有原生地層的、性質明晰的、意義重大的紅山文化遺址。 1963年,中國考古專家劉觀民、徐光冀對赤峰市北郊蜘蛛山遺址進行了發掘。第一次明確了紅山文化地層之上依次疊壓的早期青銅時代夏家店下層文化、西周到春秋戰國之際的夏家店上層文化和戰國燕、秦文化的原生地層關係。 1963年中國考古專家劉晉祥在赤峰市北郊西水泉發現並發掘了比較單純的紅山文化西水泉遺址。首次發掘到紅山文化的房址三座。 1973年中國考古學家李恭篤等在赤峰市敖漢旗小河沿鄉發現了一組紅山文化遺址。其中的三道灣子遺址發現了紅山文化窖穴,四棱山遺址發現了六座紅山文化陶窯。 1979年中國考古專家郭大順、孫守道等在遼寧朝陽市喀左縣興隆庄鄉東山嘴村發現了東山嘴紅山文化遺址。這是一處大型史前祭祀遺址。有房址、圓形祭壇。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和兩件玉器。最珍貴的是陶塑人像。距今5000~5500年。1981年中國考古專家郭大順、孫守道等在遼寧省朝陽市凌源(市)與建平縣交界處發現了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是一處祭壇、積石冢、女神廟集於一地的大型祭祀遺址。距今5000~5500年。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玉器。最珍貴的是一尊較完整的女神頭像。 至此,蘇秉琦先生評述說,「紅山文化壇廟冢三種遺址的發現,代表了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它的社會發展階段向前跨進了一大步。從這裡我們看到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曙光。」「女神是五千五百年前的紅山人模擬真人塑造的神像(或女祖像)而不是由後人想像創造的『神』,她是紅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華民族的共祖。」 3、紅山文化的分布 經多年調查,紅山文化的分布範圍:其北界越過西拉木倫河,並有繼續向蒙古草原深入的趨勢;東界越醫巫閭山,到達下遼河西岸;南界東段達渤海沿岸,南界西段越燕山山脈到達華化平原;西界在河北省張家口地區桑乾河上游。 其具體範圍是東越醫巫閭山,但未過下遼河,在內蒙古哲里木盟科爾沁左旗新艾力和遼寧北部的康平縣郊區發現的紅山文化遺址是該文化最東的發現地點;南界東端沿六股河達渤海沿岸,不過這一帶紅山文化遺址甚為稀疏,遼寧省葫蘆島市的沙鍋屯和新營子遺址為南界東端最南的發現地點;南界西越燕山山脈到達華北平原北部在內蒙古烏蘭察布盟的商都縣發現了紅山文化與內蒙古中南部石器文化的接觸,在河北省張家口地區的桑乾河上游發現了紅山文化與仰韶文化的相遇,這裡可視為紅山文化分布的西界,惟向北分布甚廣,不僅越過西拉木倫河,而且沿烏爾吉木倫河,新開河等向北分布,有繼續向蒙古草原深入的趨勢。從分布的密度和文化面貌的典型程度看,遼寧省西部和內蒙古東南部為主要分布區域,以老哈河中上游到大凌河中上游之間最為集中,這兩河流域應是紅山文化的中心區。 4、紅山文化分期 紅山文化的分期尚在探索過程中,雖然專家對具體結論還不盡相同,但大體順序還是一致的。綜合專家意見,可分為與仰韶文化大體相對應的兩大期。 即早期相當於仰韶文化的後崗一期類型,包括內蒙古赤峰市興隆窪遺址和西水泉遺址的早期;晚期相當於仰韶文化的廟底溝類型,包括遼寧省朝陽市東山嘴和牛河梁遺址。紅山文化的早期超過距今6000年,晚期不超過距今5000年,主要部分的年代跨度在距今6000~5000年之間。 5、紅山文化的源流 紅山文化從何而來,又去何方,這是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近年在紅山文化分布範圍內,包括其中心範圍內陸續發現了一些與紅山文化有密切關係的新石器時代類型。它們之中有早於紅山文化的,稱為「先紅山文化」;有晚於紅山文化的,稱為「後紅山文化」;有的大約與紅山文化相近並與紅山文化並行發展和相互影響的考古文化,稱為「紅山諸文化」。 先紅山文化 先紅山文化是指早於紅山文化的文化類型。其分布範圍與紅山文化分布範圍重合而更為廣闊。其年代距今8000年。蘇秉琦先生稱這一時期為「中華上萬年文明起步」。主要特點是一種夾砂褐陶飾壓印紋的筒形罐。這種筒形罐是迄今東北地區發現最早的陶器。也是東北地區以及東北亞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共同特點。典型遺址是查海、興隆窪遺址。 查海遺址位於遼寧省阜新市阜新縣沙拉鄉。1982年遼寧全省文物普查時被發現,距今8000年。它坐落在一個漫崗南坡的平坦台地上。東西南北各約100米,面積約10000平方米。是一處以房址群為主組成的聚落址。在房址群間分布有窖穴,聚落中心則為一條龍形堆石所佔據,龍形堆石南側為墓葬群。聚落周圍有環壕圍繞。 查海遺址已發現房址達50餘座。房址都有為半地穴式,而且都是鑿岩為穴。房址以南北成行為主,東西也大致成排。房址都是呈方形圓角,面積一般為30~50平方米,最大的達100平方米,小型的也有15~20平方米。房址無明確門道,可能在屋頂開門。《魏書·勿吉傳》記:「築城穴居,屋形似冢,開門於上,以梯出入」。 這處遺址有一些奇特現象,一是「居室葬」即在房內墓葬。二是居址葬,即在房外,聚落址內墓葬。共發現10座。三是在聚落中心部位,北側靠房址群,南側靠墓地,清理出一大型龍形堆塑。採用紅褐色大小均勻的石塊堆塑而成,全長19.7米,龍身寬1.8~2米,方向為215°。 這處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有石斧、石鑿、石刀、石球等。陶器有夾砂紅褐筒形陶罐並浮雕龍鱗紋和蛇銜蟾蜍形象。出土玉器30多件,有玉玦、玉匕形器、玉料為透閃石軟玉。蘇秉琦先生題詞:「玉龍故鄉,文明發端」。 興隆窪遺址位於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的一處低丘陵台地上,也是大型聚落址,距今7000多年,聚落址密集部分的範圍直徑在166~183米之間,四周有圍溝。房址建在白沙土中,房址特點與查海遺址相近。都為半地穴式,大小不等,成行整齊排列。出土大量的石斧、鋤形器等石器,錐、匕、魚鏢等骨器,飾以刻劃紋的陶罐等陶器,玉玦等玉器。 新樂遺址位於遼寧省瀋陽市皇姑區,也是一處大型聚落址,距今7000年,發現房址30餘座,最大房址約100平方米,並位於中心位置,出土各類遺物3000多件。石器以磨製為主,有磨石、磨盤、磨棒、石斧等。有木雕、煤精藝術品。陶器有夾砂紅褐陶和夾砂紅陶。 紅山諸文化 紅山諸文化指與紅山文化同時共存,但不同源流,不同特點的文化。它們與紅山文化平行發展,共存交錯,互相影響。從而促進了紅山文化的發展。其典型代表是趙寶溝文化和富河文化,趙寶溝文化其分布範圍與紅山文化相近,富河文化集中分布於西拉木倫河北岸。 趙寶溝遺址位於內蒙古敖漢旗富家窩棚鄉趙寶溝村一塊坡地上,是一處大型聚落址。距今6000年。遺址面積約9萬平方米。房址分上下兩區,各自成行排列,房址面積約20平方米,最大的100平方米。房址大的出土的器物多、質量高、個體大。明顯看出房址是以等級構築的。出土的大型石器以石耜為多見,細石器有石核,石片。陶器以褐色加砂陶筒形罐為多。還有橢圓體罐和尊形器。陶器紋飾有壓印的幾何紋、之字紋、動物紋、瑣印紋等。 富河遺址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烏爾吉木倫河畔,是一處聚落址。發掘房址37座。發現大量錐、刮、鏃等石器,骨匕、魚鏢、魚鉤等骨器,筒形罐等陶器。 小山遺址位於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窪村東13公里的一處坡地上,也是一處聚落址,經試掘的兩座方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最值得研究的是一件玉鉞,長18.2厘米,寬5.5厘米,厚2.4厘米,是選料精製而成,有按柄痕迹,但無任何的摩擦和使用痕迹,專家認為是象徵權力的「斧杖」。另一件是「四靈」陶尊。陶胎為加砂泥質,外表打磨漆黑光亮,有如黑陶。器形似一斂口缽上加一粗而高的頸。缽的斂口部分成為尊的鼓肩,肩以下圓腹,腹下又內收。口徑25.5厘米,底徑16厘米,通高25.5厘米。動物紋飾刻畫在尊體中部,即器體外鼓的肩至腹部,形成一條寬頻。全圖共分四個單元,依次為鳥、豬、鹿,還有一形狀混濁不清的雙角動物。鳥的形體最大,約長28.75厘米,頸寬3厘米,頭部長11.5厘米,有羽狀冠,以右側展翅顯示飛翔狀。鹿約長25厘米,頭部長8.5厘米,有長頸,細目,立耳和長角,以前伸的腿和蹄足顯示奔跑狀。豬長17.5厘米,頭部約長7.5厘米,以龍鱗紋飾顯示出一種遊動狀態。另一不知名的動物只能分辨出對稱的角。整個畫面嚴謹而多變,既突出了每種動物的個性,又增加了四種動物一起遨遊的動感,達到形神兼備的效果,堪稱「畫壇之祖」。 紅山後遺址位於內蒙古赤峰市英金河畔的紅山上。紅山文化就是以此遺址而命名。遺址出土了大量的打制石器、磨製石器和細石器。出土了夾砂灰褐陶和泥質紅陶器物,以及蚌、貝、骨、角、牙器。 東山嘴遺址位於遼寧喀左縣興隆庄鄉東山嘴村南大凌河西岸的一個山樑台地上,南北長約60米,東西寬約40米。遺址內有一大型方形基址,東西長11.8米,南北寬9.5米,四邊砌石牆。基址南部有用一層石頭砌出的圓圈式壇址,共兩組,靠南一組為三個相連的圓形基址,略呈橢圓形,直徑在3米左右。其北約4米處又有一獨立的圓形壇,直徑2.5米,圈內鋪一屋大小相近的小河卵石,邊緣砌薄石片,是座非常明確的祭壇。遺址內遍布泥質紅陶缽、盆、飾壓印「之」字紋夾砂灰褐陶罐等紅山文化陶器。還發現了一件雙龍首玉璜和一件綠松石鳥形飾。更意外的發現是陶塑人像殘件二十餘件,都為泥質紅陶,多為人體的肢體部位。其中有兩件小形孕婦塑像,都為裸體,形象逼真。一殘高9厘米,一殘高5.8厘米,都為頭部缺失的殘軀。經研究確認,該遺址為一處大型祭祀遺址,距今5500~5000年。 後紅山文化 後紅山文化是指晚於紅山文化的文化類型,其分布範圍與紅山文化大體吻合。其特點是紅山文化時期的泥質紅陶減少,黑灰陶增多,飾壓印「之」字紋的筒形罐被飾繩紋的鼓腹代替,由盆缽類向盂形器演變,由彩陶鱗紋向雷紋演變等。這些都反映出此類文化擔當了由紅山文化向青銅器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過渡的歷史使命。其年代距今約4500年。 典型遺址為小河沿遺址和大南溝墓地。 小河沿遺址位於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小河沿。是由新石器時代向青銅器時代轉化的文化遺存。出土的典型器物是回字紋筒形罐、彩陶豆、雙口連體壺、彩陶盂等陶器。大南溝墓地位於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營子大南溝。出土大量磨製精細,穿孔按柄的斧、鉞、錛等石器,繪有黑、紅、棕多色圖案的彩陶器。墓主人尊貴有序,尤其出現了男女合葬墓,這應是中國最早的合葬墓。 紅山文化源於查海—興隆窪先紅山文化,又與趙寶溝—富河諸紅山文化共存交錯,互相影響,平行發展。從而產生了以小河沿文化為代表的後紅山文化。這種前後承襲的文化關係,使紅山文化在其盛極一時後沒有中斷,也沒有衰退,而是逐漸過渡到了距今4000年前的早期青銅器時代,即北方地區與夏為伍的強大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在紅山文化的古國階段之後,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古國時代。

二、走進紅山文化的殿堂

—紅山文化內涵

1、紅山人的生活 紅山文化時期,社會處在農牧漁獵的經濟形態。此時,狩獵仍在經濟生活中占較大比重,但農業生產已成為經濟來源之一,種植的作物主要是穀類。生產工具是一種磨光的石耜(犁)。這種大型翻土工具的發明與應用,使農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農業的發展為家畜飼養業奠定了基礎,豬是當時主要的家畜。農牧業的發展帶動了手工業的發展,制陶業是主要的手工業部門,此外,還有石器加工業、玉器加工業等。社會的分工促進了社會的分化,等級取代了平等,私人佔有財富取代了原始共產生活。紅山人也從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發展到更高級的祖先崇拜,併產生了原始宗教。與此相適應的是大型的祭祀場所壇、廟、冢應運而生。社會形成了「基於公社而又凌駕於公社之上的政治實體」。人類社會進入到了文明古國階段。 2、紅山文化石器 紅山文化擁有發達的石器群,磨製石器、打制石器和細石器三者在紅山文化中都較發達,而尤以打制石器所佔比例最大,大型石器數量較多。種類有橫斷面是橢圓形、體窄長、窄刃的石斧,打制有肩的扁寬形石鋤,粗砂岩或細砂岩質的長方體石磨盤,橫斷面是半圓形的石磨棒等。而紅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石器為大型翻土工具石耜,分兩型:一型為長葉形,長度達50~60厘米,最寬處30~40厘米,磨製,一段從兩側打出柄部,刃部尖,刃面有條狀磨痕。另一型較寬而短,最寬達50厘米,頂端有凹缺,以繫繩固定。此外,還有錐、鏃、刀、鑿、錛等。紅山文化石器的發達及其多樣性,充分反映出農牧漁獵綜合經濟類型。 3、紅山文化陶器 紅山文化的陶器主要是夾砂灰陶和泥質紅陶兩類,也有少量泥質黑陶和泥質灰陶。夾砂灰陶的特點是器型多為形制較簡單的筒形罐,紋飾主要為壓印「之」字紋和平行斜線紋,筒形罐口大底小,腰壁斜直。「之」字紋和篦點式「之」字紋共用,直線與弧線、波浪線共用,橫壓豎帶與豎壓橫帶相間。除筒形罐外,還有一種形制特殊的斜口筒形器。 泥制紅陶有粗泥和細泥質兩種,器型有缽碗盆類和瓮罐類。缽有斂口式和折肩式,碗有「紅頂碗」和直口式碗。盆有斂口疊唇式、折肩式和鼓腰式。瓮罐類多雙耳小口瓮和斂口鼓肩大瓮。 彩陶在泥制紅陶中佔有一定數量,多為缽盆類。也見有彩陶小口罐和瓮。其色彩以黑彩為主,也有紅、紫色彩,圖案以龍鱗紋、勾連花卉紋、幾何形的棋盤格紋、菱形方格紋、三角紋最具代表性。此外,還有平行線或平行斜線紋和「蝌蚪紋」,以及同心圓紋等。 泥制黑陶發現較少,有缽類和小型罐類。陶胎細膩,內外磨光,器壁厚薄均勻,器型規整。 目前發現的紅山文化陶窯共有6座,均發現於敖漢旗四棱山遺址。分單室窯和連室窯兩類。單室又分長方形單室和馬蹄形單室兩種形制。馬蹄形陶窯的火塘為由下而上的斜坡式,窯室和窯柱以石塊砌築,窯柱前後兩排,排列有序,窯室中央有十字形火道。雙連窯室平面近方形,雙火塘,也為由下而上的斜坡式,火塘與窯室之間有隔梁,窯柱八個,對稱排列,窯壁與窯柱為土石結構,是一種較為進步的陶窯形制。 紅山文化陶器在形成發展過程中,既繼承了當地文化的傳統,又能吸收了周圍文化的先進因素,成為獨樹一幟的異彩紛呈的紅山文化制陶業。 4、紅山文化玉器 紅山文化玉器在20世紀初已見著錄,並為海內外一些博物館和收藏家收藏,如美國華盛頓弗勒博物館收藏的勾雲形玉,哈佛大學福格博物館收藏的龍鱗紋斜口筒形玉,法國吉美美術館和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的玉雕龍等。國內主要有遼寧省博物館、天津市歷史藝術館和上海博物館等。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文物部門的收購品逐漸增加,主要是遼寧省文物店、赤峰市文物店及朝陽市、阜新市文物部門。這些玉器是勾雲形玉器、斜口筒形玉器、獸形玉、玉龍、玉龜、玉鳥等,而且地點多集中在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部和河北省西北部地區,只是尚未找到確切的出土地點。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一批有明確出土地點的玉器相繼出土,為紅山文化玉器的確認奠定了基礎。一是遼寧省阜新市胡頭溝墓地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件三聯玉壁和兩件綠松石質的魚形耳墜。喀左縣東山嘴遺址出土了雙龍首玉璜和綠松石質鳥形飾。凌源三官甸子遺址墓葬中出土的勾雲形玉器、斜口筒形玉器、簡化形玉鳥、玉壁、玉珠、玉棒等。這些經過考古學家在紅山文化遺址中正式發掘出土的玉器,在學術界引起轟動,經研究,最終確認了紅山文化玉器。並在牛河梁等紅山文化遺址中相繼出土了精美的玉器。至此,紅山文化玉器被毫無疑義地確定下來,並成為考古界、收藏家和學術界的共識。 紅山文化玉器種類繁多,有玉人等人物類,有玉龍、玉鳳、玉龜等動物類,有勾雲形、斜口筒形、各種玉壁、玉箍、玉鐲、玉珠等。 紅山文化玉器技術進步,紅山人已熟練地運用了切割技術,琢制技術、拋光技術、鑽孔技術、線刻技術等,使玉器更加精美絕倫,以至於5000年後的今天,仍大放異彩,使人百看不厭,愛不釋手。 紅山文化玉器的突出特點是,造型質樸形象,簡潔大方,講求神似,追求完美。紋飾自然流暢,靈活多變,尤以動物形玉器的陰線刻畫,寥寥幾筆,活靈活現,動感傳神,妙不可言。 紅山文化玉器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功能方面特點,這就是「惟玉為葬,多寡有別」。在紅山文化墓葬陪葬中只葬玉器,不葬石器、陶器,而且隨墓主人的身份地位高低不同,葬玉的數量、品位、規格也有區別。地位高,葬玉不僅多而且品位高,尤其在紅山文化分布區域內,出土玉器還表現出十分規格化的特點,這些都反映出人們在觀念和制度方面的嚴格約束力。說明紅山文化時代的玉文化已具備了「禮」的雛形。為後來「禮制」的創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5、紅山文化房址 紅山文化房址較多,但經正式的完整的發掘不多。據正式發掘的赤峰市西水泉等遺址考證,紅山文化房址為半地穴式,地穴以上用木材構造,有方形、長方形、圓形等。房址大小規格不同,一般在30平方米左右,最小的20平方米左右,最大的在100平方米以上。以此來區分居住者的尊卑貴賤。房址中央部位有灶坑,一般在南壁開門,房址出土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較多。房址都處於聚落群中。小的聚落群一般在4000~5000平方米,大的可達3~10萬平方米,目前發現最大的一座竟達6平方公里。內蒙古孟克河下游的份子地遺址每處聚落遺址擁有房址40座左右,大的聚落址外圍還設有壕溝。在大聚落址附近還有陶窯、玉器作坊和積石冢分布。可見紅山文化時期,社會已有相當大的進步。 6、紅山文化積石冢 積石冢,顧名思義就是在墓上積石,過去曾在距今4000年至2500年前後的夏商春秋戰國的遺址中發現,且規模較小。而紅山文化積石冢集中發現於牛河梁遺址群。除了女神廟,主要遺址都是圍繞女神廟各個山崗上的積石冢。積石冢是紅山文化的重要內容。其特點綜述如下: 積石冢都置山崗頂部。紅山文化積石冢的位置專門選擇在高度適中的崗丘頂部,先平整山頭,然後確定並砌築冢的四周邊界。壙內設墓,大墓下挖墓壙,壙底砌築石棺。小墓則直接砌築石棺,在主墓安葬後,在墓群頂部封土積石,積石有由外向內層層起台階的趨勢,有如「金字塔」,並在冢上順石台階成排立置陶筒形器,形成冢的規模。積石冢內部設有中心大墓。一般中心墓位於冢的中央部位,有寬而深的墓穴,為達到深度,不惜開鑿幾米深的風化基岩。有大型石棺,以多層石板砌成,隨葬的玉器數量多,種類全、製作精、品位高。有冢群的山崗上,只有一個冢設中心大墓。 積石冢都是一冢多墓,冢內除中心大墓外,還有許多墓葬,較大的墓都有土壙,小墓無明顯土壙,但都有石棺,而且有成行排列的規律,這些墓可明顯地分出等級,從目前已發掘的墓葬情況看,大致可分為中心大墓、台階式墓、石棺墓和附屬墓等。 惟玉為葬是積石冢的突出特點。紅山文化積石冢的墓內一般只葬玉器,牛河梁積石冢內屬於上層積石冢的54座墓中,有隨葬品的墓27座,其中有玉器隨葬的26座,佔有隨葬品墓的95%以上,而且中心大墓和其他較大型墓葬都只葬玉器。可見只葬玉器已經是紅山文化積石冢埋葬的一種特定製度。 陶器置於冢上。陶器很少隨葬,卻大量置於冢上。這是一種筒形器,緊貼在冢上石砌台階內側豎置排列。筒形器為泥質紅陶,壁厚,多在口下繪弦紋,腹部繪黑彩,其最大的特點是皆無底部。圖4對它的功能,說法頗多,但說它是一種祭器更有道理。因為筒形器無底,具有了上下貫通的含義,而上下貫通恰與史前人類十分信仰的溝通天地的祭祀內容完全吻合。 紅山文化積石冢的特點,充分反映出當時社會已形成以「一人獨尊」觀念為主的等級制。

三、迎來中華文明的曙光

—中華文明古國

1、文明古國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蘇秉琦先生以遼西地區考古材料為主提出了「紅山文化壇廟冢三種遺址的發現,代表了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它的社會階段已向前跨進了一大步,從這裡我們看到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祭壇 紅山文化已有設壇祭祀的做法。目前已發現的獨立祭壇有3處,即遼寧省喀左縣東山嘴遺址南部的圓形祭壇、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第五地點雙冢間的方形祭壇、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的圓形祭壇。 牛河梁第二地點祭壇位於2號冢以東2米處,壇體為正圓形由石塊築成三重圓的石樁界,直徑分別22米,15.6米和11米,形成三層台基。每層台基由外向內,以0.3~0.5米的高差,層層高起。壇的頂面鋪石,較為平緩,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圓形壇體。並排立置如「石柵」形,與積石冢所用白色硅質石灰岩以及疊摞平砌式形成鮮明對照。石樁的規格也以外圈最大,高在30~40厘米之間,長寬各約15厘米,中圈次之,一般高為30厘米。長寬各約12厘米;內圈石柱最小,高為25厘米,長寬各約10厘米。緊貼石柱界立置成排筒形陶器。由於淡紅色的石台基與筒形式陶器色調相近,使整個祭壇呈現出一種紅色效果,充分反映出當時的祭祀活動多麼重要而莊重。 東山嘴遺址祭壇位於該遺址南部。是用一層石頭砌出的圓圈形祭壇。其中一處是三個相連的圓形石圈。兩個輪廓清楚,略呈橢圓形,直徑在3米左右,邊緣以大塊河卵石砌出兩圈,石圈內鋪較大石塊,形成壇面。此處壇址北約4米處又有一座獨立的祭壇,直徑2.5米,石圓圈內鋪一層大小相近的小河卵石,邊緣砌一層薄石片。遺址出土了一些與祭祀有關的陶器、玉器和人物塑像殘件。女神廟 女神廟海拔高度為671.3米。這是一個大範圍的建築群體。可分為主體和附屬兩部分。主體部分包括女神廟和一座大型山台,附屬部分指主體周圍分布的多處窯穴。 附屬部分,主要為兩處,一處位於女神廟南側12米,坑內堆滿純白色的灰燼層,內含文物豐富,有研磨器、刮削器和石片等石器,飾「之」字紋的筒形罐、小品罐、缽等陶器。以羊骨為主的大量獸骨。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批特異形陶器,包括大型陶盆、鏤孔瓶形器和陶方器。有的陶方形器甚大,有的製作較精,甚至還有器壁較薄的彩陶方器。另一處在女神廟的東側距山台東牆60米處,是一座長約11米、寬約4.4米的近長方形的土坑,坑內堆積物是清一色的陶筒形器,數量在百件以上。已復原的筒形器,通高最高達63.6厘米,最矮為23.6厘米。由於這些窯坑都出土有大量的非生活用品,所以,這應是與祭祀有關的遺迹。 山台 山台位於女神廟以北,南距女神廟北牆僅8米。山台由南部東西並列的兩座台址和北部的一座台址組成。南北、東西長各約200米,總範圍約4萬平方米。台址周邊有人工砌築的石頭邊牆。山台的檯面高出女神廟的地面2米。 女神廟 女神廟位於牛河梁第二道梁的近於梁頂處一平緩地帶,有較厚的原生黃土堆積。廟的平面呈窄長形狀,南北最長22米,東西最窄處2米,最寬處9米,方向南偏西20°。廟分主體和單體兩個單元。主體部分為多室相連。主室為圓形,左右各一圓形側室。北部為一長方形室,南部從平面看為二圓形室,並與一東西橫置的長方形室相連。這樣廟的主體部分為七室相連的布局,南北總長18.4米。主體部分以南橫置一單室,長6米,最寬2.65米,主室與南單室間隔2.05米。廟為半地穴式土木結構。現保存的地下部分深0.8米~1米。從地下部分與地上部分交接處保留的弧形牆面觀察,牆壁地下部分豎直,地面上呈拱形升起。從南單室四邊成排分布的炭化木柱痕分析,地上原立有木柱,柱內側貼成束的禾草,再塗抹草拌泥土形成牆面。牆面上做出多種規格的仿木條帶,多為方形帶,寬4~8厘米不等。從有的標本看,以方木條帶為橫木,與之相交的立木為圓木柱,其間以仿榫卯式相接。牆面為多層,為便於層層粘合,內層牆面上常做出密集的圓洞,密布如蜂窩狀。牆面還有用朱、白兩色相間繪出的幾何形勾連回字紋圖案,線條皆為寬頻的直線和折線,並以兩兩相對的折線字紋為一組。雖較為簡單,卻應為國內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壁畫。 廟的半地穴部分堆滿遺物,其中除多種塌落的牆面、屋頂等建築殘件外,主要的有人物塑像,動物塑像和陶祭器。 陶祭器,目前出土的陶祭器已知有四種。一為鏤孔彩陶祭器,泥質紅陶,泥質純正而甚堅硬,壁厚達2厘米,紅地黑彩,圖案為寬條帶組成的幾何形狀,條帶十分規整,有長方形鏤孔,此彩陶鏤孔祭器形制特異,規格特大,其腹徑達1米以上,堪稱「彩陶王」。二為斂口盆,有短圓唇,鼓肩,飾壓印條紋和之字紋,壁甚厚,體形甚大。三為熏爐器蓋,細泥紅褐陶質,形似倒置的豆,蓋體作折盆式,大寬沿和折腹外的白棱直而銳,蓋面飾細密的之字形壓印點紋,間有四組長條狀鏤孔,蓋柄顯細長,有大喇叭狀把端。此器蓋質地堅硬,體形規整。四為一種小型圓形蓋式器,形貌如覆缽,出土4件,大小形狀完全相同。 動物塑像 可辨認的有龍形和鳥形殘件兩件。龍形殘件分屬2個個體,一個個體發現於主體堆積上部,龍頭向北正卧,有扁圓形長吻,前端有兩對稱橢圓形鼻孔,吻上眼睛部分猶存。睛為泥塑,上下顎間獠牙畢露,體軀巨大,雙足前伸,為四趾爪,側二趾稍短。另一個體發現於南單室內,只有下顎部分,為彩塑,長顎塗朱,碩大的獠牙繪成白色。以上兩種動物塑像的原形,牛河梁遺址發掘簡報稱為豬龍。經專家觀察研究,認為應為熊龍更為貼切。關於鳥形塑像,只發現鳥爪一對,出土於北室的北壁附近。爪各存一側的二趾,彎曲併攏,每趾三節,關節突出,趾尖銳利,長度達15厘米,似一大型猛禽如鷹一類的趾爪形象。 人物塑像。人物塑像是廟內的主要部分。經試掘,已在主室、東西側室和南室發現了人物塑像殘件。可辨認出形狀的有上臂部、腿部、肩部、乳房、手部、眼球,大約分屬於7個個體。都為粗泥胎,外表細泥質,打磨光滑。有的表面塗朱或有彩繪,它們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出女性特徵。以規模大小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為主室中央發現的一殘鼻頭和一大耳,從質地、大小看它們同屬於一個個體,大小相當於真人的3倍。第二類為在西側室清理出的手臂和腿部,均相當於真人的2倍。第三類為在主室發現的相當於真人大小的人塑殘件,有右肩部、肩臂部、乳房和左手。 女神廟內最重大的發現是出土了一尊較完整的女性頭像,這尊頭像出土時平卧於圓形主室西側,頭向東北,面略向西。頭像除發頂部分、左耳、下唇有殘缺外,面部整體得以完整保存。頭像現存高22.5厘米,通耳寬23.5厘米,眼眶長6.2厘米,兩眼間距3厘米,鼻長4.5厘米,鼻寬4厘米,耳長7.5厘米,耳寬3.5厘米,嘴長8.5厘米,唇高起2~2.5厘米。塑泥為黃土質,摻草禾一類物,未經燒制。內胎泥質較粗,捏塑的各部位則用細泥,外皮打磨光滑,顏面呈鮮紅色,唇部塗朱。頭的後半部分斷缺,但較平齊,似為貼附於牆壁所致。在頭後斷裂面的中部可見一豎立的木柱痕,直徑4厘米,由頸部直通到頭頂部,柱上有包紮禾草的痕迹,此應為塑像時所用「骨架」。頭像為方圓扁臉,顴骨突起,眼斜立,上眼皮特別是眼內角有較發達的贅皮的細膩表現,眉弓不顯,鼻樑低而短,圓鼻頭,鼻底平,無鼻溝,上唇長面薄,這些都有蒙古人種特徵。頭像額部隆起,額面陡直,耳較小而纖細。面部表面圓潤,面頰豐滿,下頦尖而圓,這些又都具有女性特徵。頭像除寫實外,更有相當豐富而細微的表情流露。上唇外呲富於動感,嘴角圓而上翹,唇緣肌肉掀動欲語,流露出一種神秘感。尤其是在眼眶內深深嵌入圓形玉片為睛,使炯炯有光的眼神一下子迸發出來,更是神來之筆,整個頭像在寫實的基礎上適當誇大,使傳神、表情、動態為一體,以追求人的精神狀態和內在情感,從而塑造出一個極富生命力並予以高度神化的女神頭像。 積石冢 紅山文化積石冢多集中在牛河梁遺址群。目前牛河梁遺址群有編號的16個地點中,有13個地點都是積石冢,已經過發掘的有:第二地點、第三地點、第五地點和第十六地點。 第二地點位於牛河梁第三道山樑的中梁梁頂,為一北高南低的山坡經修整而形成的確塊較為平坦的崗地,海拔高度約630米。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80米的範圍內,共布置了6個建築單元,已確定性質的為四冢一壇。第三單位為祭壇,其他為積石冢。 一號冢,位於二號地點墓地的最西端。該冢第一層石台階只保存了東北兩邊,北邊存長26.8米,東邊存長19.5米。北與東兩邊相交處的東北角保存最好,冢為正南北方向,呈形制規則的長方形。從北邊砌石可知,該冢界為由外向內層層高起,起三層台階,第二、三層台階內側各排列彩陶筒形器群。冢內共發掘27座墓。在冢的東西中軸線上有兩座並列的大形墓,均為墓壁南側起台階式。此東西軸線以南為中小石棺墓群25座,東西排列,頭尾相接,共4排。第4排以南還見零散墓葬分布,似有繼續向南延伸的趨勢。 二號冢位於祭壇正西,相距2米,近正方形,方向正南北。與一號冢並行排列,東距一號冢僅3.3米。該冢第一層石砌台階的東西邊保存較好,分別長18.7米和15.8米。北界只保存東段,長17.5米,砌石台階高度依山坡由北向南的斜度為一層到四層不等,南側最高處為0.89米。冢的正中部位建置一座石槨石棺中心大墓。此大墓以南還有規模較小的墓。 四號冢,位於祭壇東側,平面呈前方後圓形,南北長36米,東西寬20米,內有多冢,其中主體為北半部的兩個圓冢,它們東西排列,且東部一冢的西北邊緣為西部一冢所壓。大冢的南半部鋪滿碎石,其間形成以石圈間筒形陶器圈為界,中央置石棺的若干小冢。從雙冢相套的平面布局到大冢內的多冢分布,可看出四號冢結構較特殊。 五號冢,位於四號冢東北一側,相距僅約0.5米。此冢南北長,東西寬,中部砌出一東西向石牆,將冢分為南北兩部分,使整個冢呈「日」字形。 第三地點位於牛河梁第四道梁的山崗上,與第二地點相距200米,海拔高度為641.3米。只一冢,平面圓形,直徑17米,周圍砌石多已不存。冢的中心部位置一土壙石棺墓,東西長2.9米,南北寬1.35~1.85米。其他墓排列在冢的南側,共8座。 第五地點與第三地點同處一座山樑上,在第三地點以西882米,海拔高度618.4米。有東西兩冢,冢間有一石砌方壇。冢界外發現了圍繞冢體的環殘段,直徑達38米。已發掘的東側一冢總範圍直徑20米以上,有三層圓形石階,最內一層積石層層疊起。該冢中心部位置一座大墓。 第十六地點位於牛河梁遺址最西端的西山樑南部的梁頂,即「凌源市三官甸子城子山遺址」,海拔高度為556米。積石冢被一夏家店下層文化城堡所疊壓,冢的上部多被擾亂。該冢中心部位置一大墓。其他墓分布於中心大墓的南部。 牛河梁積石冢內設有中心大墓,這是紅山文化積石冢最重要的特點之一。目前已發掘的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第一地點、第五地點和第十六地點都有中心大墓。中心大墓位於冢的中央部位,有寬而深的墓穴,有的墓穴為達到一定深度而不惜開鑿風化基岩,有的並起台階。有大型石棺,以多層石板平砌,石棺內壁平齊。有隨身葬玉器,玉器數量多、種類全、選料精、工藝講究。 牛河梁第二地點中心墓,位於第二號冢內的正中部位,有土壙,深不過1米,內築大型石棺,長2.21米,寬0.85米,墓壁為石板平鋪。石棺以上並砌石台階,石台階從四壁築起,共3層。第三層石台階已高出墓口和地面,高出地面的砌石部分做出一石槨式方台。方台每邊長3.6米,高出墓口0.65米。可惜此墓早期被嚴重擾動,未見完整人骨和任何隨葬品。 牛河梁第三地點中心墓,位於冢的中心部位,是一土壙棺墓。東西長2.9米,南北寬1.35~1.85,深0.9米。石棺以石塊平砌,長1.8米,寬1.5米,墓底未鋪石。內葬單人,仰身直肢,男性,頭向西北。隨葬玉器3件:頭下枕一馬蹄狀玉器,胸部置一玉琮形器,右腕戴一玉鐲。 牛河梁第五地點中心墓,位於東側第1號冢的中心部位偏西一側,方向119°,有大型土壙,墓口長3.8米,寬3.1米,深2.25米,墓穴大部分已鑿入風化基岩。墓壁起台階,南北兩側起三層台階,東西兩側起兩層台階。有大型石棺,以長條形石板平砌,每邊約6~7層,前後擋板並以整塊石板立砌。棺內壁長1.98米,寬0.55米,無底板,有頂蓋,為大塊石板疊搭而成,蓋板以上有封石。單人仰身直肢葬,為老年男性,頭向東。隨葬玉器7件。勾雲形玉佩、箍形玉、玉鐲各1件,玉壁和玉龜各一對。勾雲形玉佩置於右胸部,為豎直,背面朝上,下壓一箍形玉,右腕上套一玉鐲,頭部兩側各置一大型玉壁,兩手各握一玉龜。 牛河梁第十六地點中心大墓,位於冢的中心部位。鑿山為石穴,長3.9米,寬3.1米,深近5米。三面豎直而下,一面有斜坡。有大型石棺,以長條石板平砌。每邊約10多層,棺內壁長約2米,寬約1米,有頂蓋,為大塊石板疊搭而成,蓋板中央部位有一用石板砌的豎井,高約1米。蓋板上封土積石,最上層用風化基岩覆蓋。不仔細觀察難以發現。單人直肢葬,隨葬玉器6件。頭下枕一板狀玉鳳,左胯下一玉人,右腕套一玉鐲,胸部置一玉箍,綠松石墜一副2件。此墓是牛河梁已知規模最大,營造最難,結構最獨特的大型墓葬。 牛河梁積石冢的中心大墓具有唯一性,即有冢群的山崗上,不管有幾個冢,只有一個冢設置中心墓。如牛河梁第二地點共6個單元,明確的有4個冢,但只有在二號冢設有中心墓,這樣看來,在有冢群的山崗上,冢與冢之間也有主次之分,設置中心墓的冢應該是主冢。 牛河梁積石冢一冢多墓,除中心墓以外各冢包括有中心墓的主冢內都葬有多個葬墓。這些葬墓都以石板和石塊砌築石棺,較大的墓有土壙,墓底築有大型石棺。小墓無明顯土壙,但也有石棺。大墓有隨葬玉器,小墓沒有玉隨葬。如牛河梁第二地點1號冢已發掘墓葬27座,東西中軸線上對稱排列兩座大墓,中軸線以南有4排石棺墓,計25座。兩座大墓都有土壙,墓口近方形,長寬各在3~4米之間,墓深約2米,墓穴的大部分已鑿入風化基岩層。墓的南壁起三層台階,東、西、北壁則陡直。緊貼北壁下方築石棺。用十多層石板壘砌,十分整齊。隨葬玉器分別為5件和6件。其餘25座,東西排列,共計4排,每排內各墓棺室頭尾緊相連接。 牛河梁積石冢墓上封土積石形成土石狀丘頂。一般情況是墓地的主體部分埋葬完結後,即在墓上封石,土上積石,從而形成地上建築,冢頂積石以石塊堆砌,似無規律。冢的周邊選用邊緣加工的平齊石料砌築石牆。石牆採用「三七錯縫法」砌築,一般起三層,上口平齊。如果是坡地則就坡而築,石牆層數也有差別,以保持上口平齊。積石冢形狀基本為方形、圓形兩類。 牛河梁積石冢上豎置成排無底筒形陶器。這種泥質紅陶,壁厚,多在口下飾弦紋,腹部繪黑彩,有半面彩繪的做法。它的最大特點是皆無底部。規格較大,一般為成排地豎直於冢上石砌台階內側。至於它的功能,有人以為是鼓,有人以為是器座,更有人從力學原理分析,是用來保護冢頂封石和邊砌石牆不至於塌落的「壩」的作用。但從積石冢整體結構和冢壇結合的特點看,這種筒形器與祭祀有關更為合適。有專家認為這是一種上下貫通,溝通天地的陶祭品,或可稱為「陶琮」。 牛河梁積石冢惟玉為葬。積石冢內的墓葬隨葬品,陶器甚少,多數為玉器。目前在已發掘的屬於上層積石冢的54座墓中,有隨葬品的墓27座,其中有玉器隨葬的墓有26座,佔有隨葬品墓的95%以上,而且中心大墓和其他較大墓都只葬玉器。表明只葬玉器已經是牛河梁積石冢埋葬的一種特定製度。 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指出:「中國文明的起源不似一隻蠟燭,而像滿天星斗,但是在講到滿天星斗似的文明起源的時候,我要特彆強調一下北方,北方地區在中國歷史上曾起到過相當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蘇先生的倡導下,20世紀80年代初,一批考古學家,踏遍燕山以北,尋求文明火花,終於在紅山文化分布區內,發現了大型的壇、廟、冢遺址群。「紅山文化壇、廟、冢,中華文明一象徵。」大量確鑿的考古資料證明,紅山文化時期已產生了基於公社又凌駕於公社之上的高級組織形式,即穩定的獨立的政治實體,已達到了早期國家的基本特點,社會進入到文明古國階段。正如蘇秉琦先生所說「如果說整個中國文明發展歷史是一部交響曲,遼西的古文明則是它的序曲,比中原要早約1000年。」而孕育這一文明的正是紅山文化區域內流經內蒙古和遼寧境內的遼河。黃河是偉大的母親河,她孕育了黃河文明,而遼河也是偉大的母親河,她孕育了遼河文明。正是這「滿天星斗似的文明,匯聚成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五千年文明。」

推薦閱讀:

道教從生到死的文化(連載2)
你那麼愛談茶文化,一定很閑吧
《冰與火之歌》中的價值觀有哪些在中國文化里是不能接受的?
檀香文化 | 史上首尊佛像
走近三星堆,揭秘古蜀國

TAG:文化 | 文明 | 中華 | 中華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