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四季49期】「玉器 工藝品」專場擷珍

本季拍賣,「玉器 工藝品」專場以玉器部分作為開場,甄選瓶、爐、山子、牌、佩、把件等各種造型的作品,以供藏家選藏。其中「清乾隆白玉留皮朝冠耳獸足爐」當為其代表之作,玉色潔白,玉質瑩潤,細潤光滑,整器工藝嫻熟精細,掏膛爽利,器型優雅,實為購藏之首選。

佛教藝術專場做為本專場的重點,囊括宮廷風格和西藏風格等不同時期的金銅造像,其中「清乾隆銅鎏金財寶天王像」和「清乾隆合金銅白上樂金剛像」尤為突出,明顯體現了乾隆宮廷造像的特徵,鑄造工藝精湛,形象生動,鏨刻清晰,值得重點關注。

此外,在玉器和佛像部分均有國有文物商店舊藏專題,來源清晰可靠,可作新藏家之初選。現揀選部分拍品,與藏友共賞。

4354

清乾隆

白玉留皮鳳凰石榴花插

長?L 7.5

帶座

來源:倫敦蘇富比2008年5月14日春季拍賣會第589號

RMB:130,000-230,000

4356

清乾隆

白玉童子祝壽山子

長?L 12

帶座

來源:倫敦蘇富比2008年5月14日春季拍賣會第577號

RMB:330,000-530,000

本品白玉為材,玉質瑩潤,隨形雕琢成山,層疊而琢。雙童子高捧壽桃立於山間小徑,身後松樹屹立,靈芝石間生長,給人以層出不窮之感。壽桃、松樹、靈芝寓意吉祥長壽。整器雕琢下刀有力,實為以自然之質再造自然之典範,為乾隆工玉雕佳作。

4363

清乾隆

白玉獸面紋觥

高?H 17

帶蓋、帶座

來源:巴黎蘇富比2008年12月18日秋季拍賣會第111號

RMB:190,000-290,000

本品直口束頸,二層台銜接腹部。腹部為矩形,頸、腹之間生獸首銜鋬,下承四方圈足,高而外撇。器身四周及四面中央起扉棱,頸部依扉棱分割區域淺浮雕螭龍、夔鳳紋,腹部雕琢仿青銅器之饕餮紋,足部琢螭龍紋。

本品器型仿自商周時期青銅器。仿古玉器在有清一代頗為盛行,這與乾隆好古是分不開的。造辦處在高宗皇帝的授意下創作出諸多仿古佳作。本品便是一例,玉質瑩潤,雕工精湛,器型、紋飾均為慕古而成,敦厚沉穩,頗具古意。

4364

清乾隆

白玉留皮朝冠耳獸足爐

長?L 17.8

帶蓋

RMB:350,000-450,000

本品白玉為材,玉色潔白,玉質瑩潤,細潤光滑。爐唇口短頸,豐肩鼓腹,兩側生出朝冠耳,耳口間以玉管相連,下承三獸足。足根部飾獅頭,闊口獠牙,威猛懾人。爐身不飾雕琢,僅裝飾三道弦紋,紋下恰有留皮,彷彿雲霞一抹,又如煙霧繚繞,點綴其上,頗為巧妙。整器工藝嫻熟精細,掏膛爽利,打磨精良,作工規矩,布局得體,器型優雅。

乾隆時期平定準格爾後,從根本上解決了玉料的來源問題,為清代玉雕的發展提供了可能,又在乾隆皇帝的親自過問下,終將有清一代宮廷玉雕水平推至頂峰。此時玉雕工藝複雜,將多種雕琢手段集合,靈活運用,線條圓潤,藏鋒不露,地子的打磨也追求完美。在設計方面,皇帝更是親身參與,從玉器畫樣到最終完成,會多次提出修改意見,故而才有諸多精妙絕倫的玉器誕生。

本品選材考究,因材之美,故而不飾雕琢,僅以弦紋為飾,突出玉材之美,又於三足之上雕琢獅首,凸顯雕工精純。此番設計符合此時因材施工之法,又頗合追求素雅清心之意趣,實為一件不可多得的乾隆宮廷玉雕精品,陳設案頭,不曾焚香,已有暗香入鼻。

4370

清乾隆

白玉鑲金花卉雲龍紋如意

長?L 36

來源:香港蘇富比2012年10月9日秋季拍賣會第3145號

RMB:330,000-530,000

本品白玉為材,玉質瑩潤,作海棠形首,周出郭卷草紋。如意首減地浮雕荷塘清趣圖,一束清蓮有「一品清廉」之美好寓意,恰與玉德相配,亦表達君子佩玉之品位。如意柄之線條流暢,起伏之間恰適持握,引人把玩,其上鑲嵌鎏金雲龍紋飾件,兩側還點綴綠松等寶石,更添貴氣。尾呈璜狀,淺浮雕雲蝠紋,寥寥數刀,已將雕琢之工表達備至。

《稗史類編》稱「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削作人手指爪,柄可長三尺許,或背脊有癢手不到,用以爬搔,如人之意。」如意本為掻癢之物,因其名吉祥,逐漸演變為清雅陳設之物,至有清一代以蔚然成風。乾隆《清高宗御制詩三集》卷九十三有《詠白玉如意》一首「盈尺和闐玉,良工琢曲瓊。惟堅待為錯,曰白自含英。底藉公孫辯,還嗤恵子鳴。指揮供代語,靜默足沈情。」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對白玉如意的喜愛之情。英國使節馬嘎爾尼在《乾隆英使覲見記》中記載:「所經各宮或各屋,必有一寶座,寶座之旁,必有一如意」。皇室對於如意之喜愛,由此可見一斑。本品體量較大,玉質潤澤,實為收藏首選。

4379

清乾隆

碧玉山水人物花鳥紋圓屏

直徑?D 22.5

帶座

來源:香港私人舊藏

RMB:260,000-360,000

本品碧玉為材,玉色深綠,圓形,兩面均以浮雕技法琢刻,一面雕琢崇山峻岭,重山之中巧築亭台樓閣,松虯盤纏,草木繁盛,山石嶙峋,雲霧繚繞,山間小徑蜿蜒直上,一高士拄仗前行,一童僕緊隨其後。另一面雕刻老樹梅花,自岩隙生出,旁寥寥萱草。兩面均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此類插屏是清代宮廷的重要陳設器。本品用料厚實,採用多層次雕琢,近景以高浮雕表現,景色越遠,而浮雕則越淺,層次分明。圖案布局疏密得體,情景交融,其題材、布局、雕工均融以書畫之意,觀之如捲軸畫般意趣盎然,正是乾隆帝倍加推崇的「畫意玉器」,充分顯示出乾隆時期制玉工藝的藝術水準。

4381

清乾隆

南紅瑪瑙童子筆架

長?L 6

帶日本包裝

RMB:70,000-100,000

4389

清晚期

珊瑚花鳥瓶

高?H 25(含座)

帶座

附北京高德珠寶鑒定研究所證書

RMB:280,000-380,000

4641

18K金鑲鑽玻璃種翡翠吊墜

長?L 3、翡翠長?L 1.6

附北京高德珠寶鑒定研究所證書

RMB:85,000-125,000

4838

清(十八世紀)

銅鎏金尊勝佛母像

高?H 19

來源:國有文物商店舊藏

RMB:30,000-50,000

4854

西藏(十六世紀)

銅鎏金無量壽佛像

高?H 22.5

RMB:200,000-300,000

4855

清乾隆

銅鎏金財寶天王像

高?H 17.5

來源:

1.Daniel Huber, Jr.舊藏

2.Louise H. Ludlow女士舊藏

3.紐約蘇富比2013年3月20日春季拍賣會第253號

RMB:300,000-500,000

此尊頭戴五葉寶冠,雙眉緊簇,二目圓睜,凝神而視,神情不怒自威,身著鎧甲,足蹬戰靴,左手持吐寶鼠,右手置於胸前,作威震三界姿態,側騎獅子之上。獅子作回首怒吼狀,與天王相呼應。下承單層覆蓮台座,蓮瓣飽滿挺立。天王鎧甲精美異常,鎖子甲鏨刻精細挺拔。整尊造像工藝精湛,銅胎厚重,金水璀璨。

財寶天王為四大天王之一、帝釋天之外臣,職掌散發人間財富,以求凈化天人成就大光明境地。,在藏地被視為戰神,又能賜予眾生以福慧和利益。其來源於印度教財神庫貝羅(Kubera 或 Kuvera)。在佛教中,他因為身兼二職,所以就有了不同的身份和名字。作為方位神即北方的守護神,守護宇宙中心須彌山時,他被稱為毗沙門天。作為財神時,他被稱為財寶天王或庫貝羅。

此尊財寶天王製作精細異常,具有典型的乾隆宮廷造像特徵,與嘉德四季48期第4959號銅鎏金財寶天王尺寸相近,面目、姿態、衣紋更是如出一轍,可資比較。且本品傳承有序,更為添彩。

4859

喀爾喀蒙古(十八世紀)

銅鎏金無量壽佛像

高?H 21.5

來源:天津文物2012年11月9日秋季拍賣會第628號

RMB:190,000-290,000

此尊頭戴五葉冠,束髮高髻,頂飾摩尼寶,長眉細目,雙目微垂,表情靜穆高潔。上身挺拔,雙手結禪定印,托寶瓶,帔帛繞臂而下,自然飄落。全跏趺坐於蓮台上,下身著裙,裙緣處鏨刻精美紋飾,兩腿間的裙褶自然平鋪座面之上。座為雙層覆仰蓮台,束腰部位明顯,上下緣各飾連珠紋一周,蓮瓣上下交錯分布,緊貼座壁,具有典型的十七、十八世紀喀爾喀蒙古造像風格。

喀爾喀蒙古造像風格由一世哲布尊丹巴所創,原型來源於藏中,融入了東北印度帕拉和尼泊爾造像的原素,具有薩爾納特樣式。承坐蓮台有兩種樣式,一類束腰台座,蓮瓣緊貼座壁,如本尊者;另一類呈鼓形,蓮瓣層層包裹,略顯扁薄。

4860

清乾隆

合金銅白上樂金剛

高?H 18

RMB:560,000-860,000

此尊白上樂金剛頭戴五葉骷髏冠,髮髻高聳,面生三目,呈嗔怒相,一手環抱明妃,一手置於膝間,持甘露瓶,全跏趺坐於蓮台之上,上身袒露,天衣飛舞,下身著裙,裙飾條棱,間鏨朵花。明妃金剛瑜伽母呈蓮花跏趺坐,雙手持甘露嘎巴拉碗與主尊相擁。坐下蓮座為單層仰蓮座,蓮瓣敦厚,之下為多折角方形台,呈束腰形,正面裝飾法輪與大象,下承卷草狀足。與台座相呼應的是欄楯結構的背光,上部飾卷草紋,正中蹲踞大鵬金翅鳥,之下左右對稱分布龍女和摩羯,欄間為獅羊。整尊造像製作細節均彰顯其精湛的工藝,黃銅合金,比例考究,非清宮造辦處不可得其法。

白上樂金剛是上樂金剛的變化身之一,其身色潔白,雙手持甘露瓶,流行並不廣泛,造像也較為罕見。《章嘉國師若必多吉傳》中記載,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皇帝從三世章嘉國師處,接受上樂金剛灌頂。清廷的白上樂金剛主要用於長壽修法。乾隆在七十大壽時,聽受班禪大師講「白上樂長壽灌頂法」,章嘉國師將其教言和儀軌譯成蒙語,講給乾隆皇帝。由於受到此等重視,故而有清一代清宮所造白上樂金剛像,幾乎都出自乾隆一朝。

此尊白上樂金剛不僅題材罕見,更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其為乾隆時期的仿古之作。乾隆時期對於西藏進貢的印度、尼泊爾風格造像十分推崇,宮廷造辦處中亦多有仿慕。本尊便是遵循東北印度樣式製作而成。特別是寶座和背光更是頗具印度風格。背光的欄楯是對東北印度佛塔建築的復古,而大鵬金翅鳥、龍女、墨跡和獅羊的組合也是早期佛教造像常見的四拏具形制。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十世紀東北印度觀音像的背光便屬此類。單層仰蓮座和多折角方台也是東北印度帕拉時期常見的形制,卷草狀的台足則是後藏尼泊爾工匠慣用的裝飾紋樣。整尊造像均反映出乾隆宮廷造像對於東北印度造像風格的復古。同類造像可參閱故宮博物院藏一尊同時期雙身四臂觀音像。

本尊代表了乾隆佛教造像的最高工藝水準,又含長壽修法之功用,供奉頂禮,功德無量。

4886

清乾隆

銅鎏金阿彌陀佛像

高?H 15.4

「大清乾隆年制」款

RMB:50,000-80,000

4906

明(十六世紀)

銅鎏金白哈爾像

高?H 58

RMB:190,000-290,000

4913

清(十八世紀)

銅鎏金釋迦像連佛龕

高?H 53.3

RMB:280,000-380,000

4935

緙絲群仙祝壽圖掛屏

175×78

來源:倫敦佳士得2016年11月11日秋季拍賣會第787號


推薦閱讀:

集玉存珍--隋唐宋遼金元玉器精選(二)
中國玉器鑒賞-近現代玉器
翡翠身上帶-手印心中留
漢代玉器與清仿漢玉器的主要特徵 | 玉滿齋
佩戴玉器有講究

TAG:工藝品 | 玉器 | 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