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頭不宜多灸!(原創)

胥按:灸法因為簡單易行而受廣大中醫愛好者青睞,然臨床每見因灸法不當而至上火頭暈乃至崩漏者。如果是單純養生保健灸法,據鄙人的經驗當以肚臍水平以下穴位為宜,如關元、氣海、神闕、足三里以及命門、八髎等。因為每個人體質不同,所以即便是養生灸法也應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同時希望大家好好學習一下這篇古人的文章。尤其是足三里,可以適當多灸,不過古代基本上是直接灸也就是瘢痕灸。所以孫思邈說:「若要安,三里常不幹」。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多有應用足三里的記載:「凡人吳蜀地遊宦,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差。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故吳蜀多行灸法。」

《外台秘要》中記載:「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氣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氣。」實際上《千金翼方·針灸卷·二十八》原文是這樣寫的:「人年三十以上,若灸頭不灸足三里,令人氣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氣也。」

《頭不多灸策》——(明)楊繼洲問∶灸穴須按經取穴,其氣易連而其病易除,然人身三百六十五絡,皆歸於頭,頭可多灸歟?灸良已,間有不發者,當用何法發之?嘗謂穴之在人身也,有不一之名,而灸之在吾人也,有至一之會。蓋不知其名,則昏謬無措,無以得其周身之理,不觀其會,則散漫靡要,何以達其貫通之原。故名也者,所以盡乎周身之穴也,固不失之太繁;會也者,所以貫乎周身之穴也,亦不失之太簡。人而知乎此焉,則執簡可以御繁,觀會可以得要,而按經治疾之餘,尚何疾之有不愈,而不足以仁壽斯執事發策,而以求穴在乎按經,首陽不可多灸及所以發灸之術,下詢承學,是誠究心於民瘼者。愚雖不敏,敢不掇述所聞以對。

嘗觀吾人一身之氣,周流於百骸之間,而統之則有其宗,猶化工一元之氣,磅因礴於乾坤之內,而會之則有其要。故仰觀於天,其星辰之奠麗,不知其幾也,而求其要,則惟以七宿為經,二十四曜為緯;俯察於地,其山川之流峙,不知其幾也,而求其要則惟以五嶽為宗,四瀆為委,而其他咸弗之求也。天地且然,而況人之一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體百形,表裡相應,脈絡相通,其所以生息不窮,而肖形於天地者,寧無所網維統紀於其間耶!故三百六十五絡,所以言其煩也,而非要也;十二經穴,所以言其法也,而非會也。

總而會之,則人身之氣有陰陽,而陰陽之運有經絡,循其經而按之,則氣有連屬,而穴無不正,疾無不除。譬之庖丁解牛,會則其湊,通則其虛,無假斤斫之勞,而頃刻無全牛焉。何也?彼固得其要也。故不得其要,雖取穴之多,亦無以濟人;苟得其要,則雖會通之簡,亦足以成功,惟在善灸者加之意焉耳。

自今觀之,如灸風而取諸風池、百會,灸勞而取諸膏肓、百勞;灸氣而取諸氣海;灸水而取諸水分;欲去腹中之病,則灸三里;欲治頭目之疾,則灸合谷;欲愈腰腿,則取環跳、風市;欲拯手臂,則取肩、曲池。其他病以人殊,治以疾異,所以得之心而應之手者,罔不昭然,有經絡在焉。而得之則為良醫,失之則為粗工,凡以辨諸此也。

至於首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人之受病固多,而吾之施灸宜別,若不察其機而多灸之,其能免夫頭目旋眩、還視不明之咎乎?不審其地而並灸之,其能免夫氣血滯絕、肌肉單薄之忌乎?是百脈之皆歸於頭,而頭之不可多灸,尤按經取穴者之所當究心也。

若夫灸之宜發,或發之有速而有遲,固雖繫於人之強弱不同,而吾所以治之者,可不為之所耶?觀東垣灸三里七壯不發,而復灸以五壯即發,秋夫灸中脘九壯不發,而漬以露水,熨以熱履,以赤蔥,即萬無不發之理,此其見之《圖經》《玉樞》諸書,蓋班班具載可考而知者。吾能按經以求其原,而又多方以致其發,自無患乎氣之不連,疾之不療,而於灼艾之理,斯過半矣。抑愚又有說焉,按經者法也,而所以神明之者心也。蘇子有言∶一人飲食起居,無異於常人,而愀然不樂,問其所苦,且不能自言,此庸醫之所謂無足憂,而扁鵲、倉公之所望而驚焉者。彼驚之者何也?病無顯情,而心有默識,誠非常人思慮所能測者。

今之人徒曰∶吾能按經,吾能取穴。而不於心焉求之,譬諸刻舟而求劍,膠柱而鼓瑟,其療人之所不能療者,吾見亦罕矣。

然則善灸者奈何?靜養以虛此心,觀變以運此心,旁求博採以曠此心,使吾心與造化相通,而於病之隱顯,昭然無遁情焉。則由是而求孔穴之開合,由是而察氣候之疾徐,由是而明呼吸補瀉之宜,由是而達迎隨出入之機,由是而酌從衛取氣,從榮置氣之要,不將從手應心,得魚兔而忘筌蹄也哉!此又岐黃之秘術,所謂百尺竿頭進一步者,不識執事以為何如?


推薦閱讀:

力奧原創初級訓練課程——腿部訓練(1)
【網路原創】月容聯集(28)
毛主席「斤斤計較」為哪般?(原創首發)
[原創]用心,貴人無處不在!
杏花天?原創

TAG: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