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資產荒」是個什麼鬼?

近期被這個新聞驚到了。

4月10日,全國400億規模的國債被市民搶購一空。作為今年首期電子式儲蓄國債,連銀行工作人員都感嘆:「買國債簡直跟搶春運火車票一樣火爆,完全靠人品。」

放在幾年前,這種排隊行為可能會被很多人嗤之以鼻。但在經濟下行、利率走低的大環境里,每年4%左右收益率的國債未嘗不是低風險客戶的合適選擇。

是的,資產荒。

進水速度和出水速度的博弈

我記得小學的時候,做的比較多的數學題:一水池有1個進水口,1個出水口,進水口進水速度和出水口的出水速度分別是多少多少,問水池多久能蓄滿水,或者水池的水多久能排完。

現在的問題和這個數學題目很像。

首先,進水口來看,我們的貨幣投放越來越多。就拿最近的數據來看吧。央行2月金融數據顯示,M2餘額142.46萬億元,同比增長13.3%。不僅如此,市場預期3月份M2增速在13.5%的超高水平,已經遠超全國GDP增長6.9%的水平。

而出水口方面,可供大家投資的資產主要有:存款、房地產、股票、債券、量化對沖、商品、黃金等。存款利率不到2%;目前房地產的租金回報率不到2%;股市經歷幾次大跌,投資者心理陰影面積巨大;量化對沖產品又受制於股指期貨政策;P2P跑路那麼多,萬一出現「世界那麼大,出去走走」的情況也是血本無歸……

於是乎,進水管的水速不減,嘩啦嘩啦地流進來,但是出水口的速度卻越來越慢,結果就是池子里的水越來越滿———銀行人士向媒體提供的數據顯示,受股市迴流資金影響,僅7月到8月間,國有大行銀行理財餘額平均增長1000~2000億元。

前兩年,經濟周期下催生了一批高息資產,讓銀行理財賺錢的模式也相對容易。但實體經濟回報率的下降,貸款不良率的上升和剛性兌付的打破,都增加了資金配置資產的難度。一面優質投資標的匱乏,一面股市資金大量迴流,兩者的共同作用,讓資產配置的矛盾凸顯。

與此同時,政府為了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實現經濟穩增長的目標,又在不斷降准和降息,無風險利率持續走低。這應該可以說明資產荒的基本原因。

本質是高收益資產的貧乏

「資產荒」的本質是,實體經濟的投資回報率早就下降了,但是大家對金融產品的預期回報率還停留在較高水平。因此,與其說是資產荒,不如說是高收益資產的缺乏。

央行六次降息,目前我國一年期存款利率僅為1.5%,貸款利率為4.35%。今年3月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也就3.89%,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從2014年初開啟下降模式,接連跌破5%、4%臨界點,3月份也是近年來銀行理財收益率首次「破4」,預期收益率也在繼續下滑。

而「寶寶類」產品收益更是慘跌至3%以下,而相對高收益的P2P產品風險加劇。

如此,3年期國債票面年利率4%,5年國債票面年利率為4.42%,在推出當天上午10點就被市民瘋搶完也不足為奇。

歐洲、日本等各國和地區競相發行貨幣,已經負利率。這也導致全球範圍內各國貨幣不斷貶值,更有機構最新預期未來12個月,人民幣兌美元將貶值7.6%至7元。這無疑加重了人們對資產貶值的恐慌情緒。

4%的年收益都要靠搶,要秒殺,高收益資產的缺乏可見一斑。

"資產荒"的解法

「錢多+資產荒」怎麼破?為避免「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小博嘗試著提提破解之道。

在無風險利率持續走低、理財產品日趨減少的環境里,再力圖以「無風險」來獲得較高收益已經不太現實。風險和收益從來都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想要獲得一個更高的預期回報率,則需要承擔適當風險。只是如何在風險波動率相對較低的品種里,尋找預期回報更高的資產。

另外,徹底擯棄收益驅動的模式,進行多元資產配置、豐富資產類別是必行之舉。如果沒有將資產類別進行有效細分,忽略資產之間的相關性,都不能達到分散的目的。

正如之前小博文章里提到的,如果以為把所有資產分散在了幾隻股票基金上就以為是豐富了組合籃子,則大錯特錯,因為所有資產還是集中在了股票上。你分散了籃子,卻把它們放在了同一自行車的后座上。

資產的不同類別沒有好壞優劣之分,也不應存在人為的壁壘劃分。風險收益也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無非是在不同的階段體現不同的風險收益特徵,以及你在不同人生階段所搭配的風險承受能力。

最後,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對階段內不同投資品種的風險收益比進行比較,選取合適資產進行配置和切換,是配置者的核心能力。

值得提醒的是,固定收益類產品,毫無疑問應該在資產配置中佔有相當大的一部分,至少佔投資者可投資資產總額的40%以上。在經濟下行的周期里,則建議更高的配置比例。


推薦閱讀:

「台報愛理財」助你一起渡過資產荒和低息時代·台州晚報
2017:資金荒和資產荒共存,現金更寶貴!

TAG:資產 | 資產荒 | 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