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諮詢的角度看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對策

從心理諮詢的角度看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對策來源:南化四小 發布時間:2011-04-11 查看次數:673

從心理諮詢的角度看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對策

一、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孩子的心理問題折射出了當前家庭教育的諸多缺失,從心理輔導的實際情況分析,目前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錯誤的家教理念

  我們要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可能相當多的家長的回答是:「希望孩子學習好,上名牌大學,將來在社會競爭中出人頭地。」 過於功利化的教育理念,往往導致的是家長只看重孩子學業的成功,不關注孩子的整體發展,不顧及孩子的興趣、特長、智力水平、身體素質等,不從實際出發,對孩子期望過高,用單一的標準衡量和塑造孩子。於是許多家長為了孩子 「有出息」,弄得孩子總有做不完的作業,解不完的題;把孩子送往「星期日學校」「假期輔導班」;不停給孩子買複習資料,請家庭教師,讓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興趣小組……這樣做的結果是,有些孩子壓根不理解父母的付出,把學習當成要挾家長的武器;有些孩子喪失了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對學習無比厭惡,為逃避學習,翹課、離家出走、沉溺於網路遊戲;有些孩子因為學習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壓力,身心崩潰……一些孩子出現的理想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問題無不與此密切相關。

  2.有害的家教方式

  教育孩子需要正確的態度、科學的方法。而家長不當的教育態度、教養方式會造就孩子心理和行為上的問題。有害的教養方式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

  (1)溺愛型。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子女多表現為依賴、自私、任性、驕傲、好吃懶做、膽小怯懦、缺乏獨立精神和責任心,沒有耐力、情緒不穩等。

  (2)專制型。父母對孩子過分嚴厲、粗暴,動不動就打罵孩子,很少正面肯定和鼓勵孩子,孩子感受不到家庭溫暖,容易養成抑鬱、膽怯、退縮、逃避或反抗、執拗的性格,缺乏自信心、自尊心,有的甚至會變得冷酷、殘忍。

  (3)保護型。父母對孩子過分照顧、保護,不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事、活動,子女的性格多半消極、依賴、怯懦、沒有責任感,缺乏忍耐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有的孩子遇事優柔寡斷,不適應集體生活。

  (4)放任型。父母對孩子冷淡、置之不理,子女多願尋求他人的愛護,力圖引起別人對自己的注意。因而有的孩子喜歡惹是生非,有的好攻擊挖苦別人,有的卻表現為性格淡漠、與世無爭。

  (5)忽視型。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忽冷忽熱、反覆無常,使人捉摸不定,子女多表現為情緒不穩定、多疑多慮、缺乏判斷力,甚至輕生厭世。

  (6)分歧型。父母對孩子的管教常常意見分歧,各搞一套,會使子女無所適從,因而形成易生氣、警惕性高、兩面討好、投機取巧、好說謊等特徵。

  (7)嘮叨型。家長總是事無巨細反覆嘮叨,反覆叮囑,反覆說一套大道理,家長沒張口,孩子就知道要說什麼。時間長了,孩子就對家長的教育實行「屏蔽」,或隨便敷衍或躲避談話。

  (8)達標獎勵型。規定孩子考試的平均成績必須達到多少分,名次進入前幾名,上哪個重點中學,考哪所名牌大學。達到標準給物質獎勵。把學習簡單地同物質獎勵聯繫起來,不注意引導孩子認識學習對自身的意義,不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時間一長,孩子對獎勵麻木了,也就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

  3.失范的家長行為

  家長自身行為的失范,往往是孩子病態人格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如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勤奮學習,自己卻不工作、不學習、生活懶散;有的家長希望孩子堅強,自己面對困難的時候卻很消極;有的家長要求孩子改正錯誤,自己卻死活不認錯;有的家長希望孩子信守諾言,自己卻經常說話不算數;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做事要持之以恆,一絲不苟,可是自己做事情常常虎頭蛇尾,馬馬虎虎;有的家長希望孩子心平氣和,自己卻經常暴跳如雷;有的家長希望孩子舉止文雅,自己卻粗魯低俗……

  4.不良的家庭氛圍

  不良的家庭氛圍主要有以下幾類:

  (1)矛盾的家庭。主要指家庭成員長期感情不和,衝突不斷。家庭成員經常當著孩子面相互爭吵、譏諷,甚至大打出手,讓孩子無所適從,內心焦慮、恐懼。

  (2)煩躁的家庭。是指家庭成員性格急躁,沒有耐性和寬容,動不動就跟火山噴發一樣。這種家庭里缺乏良好的溝通氛圍,缺乏理智的解決問題的方式。過多非理性的情緒化發泄會使孩子變得要麼脾氣暴躁、喜怒無常,要麼懦弱膽怯。

  (3)消極的家庭。是指家庭成員對待生活、學習的態度是消極的,得過且過,缺乏積極進取的精神。在這樣的家庭里,孩子缺乏生活熱情,對什麼都無所謂,缺乏進取心。

  (4)冷漠的家庭。是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冷淡,互不關心,各自為政。這種家庭表面看起來平靜、理性,但缺乏家庭必要的溫情,孩子感受不到家長的精神支持,內心像處於荒島般無助。

  

  二、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

     1.家長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提高家教能力

  (1)家長要轉變教育理念。家長首先要改變不合理的教育理念,轉變對成功的理解。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通向成功的道路有許多條,在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人們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才能和智慧是不一樣的。幾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擅長的一種或幾種才能。要引導孩子向適合的方向努力,幫助孩子獲得屬於自己的成功。

  (2)家長要改變不合理的教養態度,採取科學、有效的教養方式。家長要愛孩子,但不能盲目地、失去理性地愛,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尊重孩子,以民主的態度對待孩子,要對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但不能束縛孩子的個性發展。做到愛而有度,嚴而有格。

  新時代的家長要成為學習型的家長,要學習科學的育兒經驗,了解不同年齡段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了解當前社會形態下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實際狀況,因材施教,採取採取科學、有效的教養方式。家長首先要學會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肯定孩子的積極想法,試著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問題;其次,家長要注意親子溝通的藝術,關注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創造適宜的談話契機,與孩子平等對話;最後,注意教育策略的靈活應用,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實際特點,綜合應用多種家庭教育的方法,如說服教育法、行為訓練法、家規契約法、激勵評價法、實際鍛煉法、環境熏陶法、心理暗示法等。

  (3)家長要努力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曾對4000名兒童作了調查,結果表明,生活在常有笑聲的家庭中的孩子,智商都比父母不和的孩子要高。良好的家庭氣氛有利於孩子獲得安全感,有利於孩子形成熱情、活潑、樂觀、善良等個性特點,有利於孩子培養獨立性、求知慾和探索精神,有利於孩子的情緒調節與情緒成熟,有利於孩子社會交往與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也有利於親子之間的溝通和父母教育影響力的發揮。因此家長要致力於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之間要相親相愛、相互扶持、勇於承擔責任;要給孩子自由活動的時間、空間;要創造寬鬆的精神環境,減輕孩子的精神負擔,讓孩子感受到家的溫暖和安全。

 

  2.社會要廣泛關注家庭教育,給家長提供有力的指導和支持

  法國作家福樓拜說:「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操縱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父母手裡。」這指明今日的父母教育子女,實際上就是在締造祖國的未來。的確,家庭教育決定著孩子的人生,決定著家庭的未來,更關乎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所以整個社會要重視家庭教育,通過多種渠道給家長提供切實的幫助,增強他們構建和諧家庭、正確教養子女的能力。

  (1)爭取出台地方性法規。規定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每年接受培訓的課時量並配套相應的保障措施。政府對父母成長工程給予經費和政策上的支持。

  (2)組織專家研究並設計有利於父母成長、優化家庭教育環境的課程。課程內容可以涉及:和諧家庭建設與婚姻管理;生育前的身心準備知識;父母的心理成長;優良家庭氛圍建設;各年齡段孩子的教養知識;親子溝通技能訓練等多個方面。

  (3)建立父母成長培訓三級網路。第一級,社區的培訓和宣傳活動;第二級,加強區域性(地市、縣)家長(或父母)研究與培訓機構的輻射、推廣作用;第三級,成立省級家庭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發揮研究、引領、督導的作用。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孩子的第一個成長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孩子的身心健康,關係到孩子未來的幸福與成功。家長要高度重視自己的影響力,轉變家教觀念,學習科學的教子方法,真正掌握家教的藝術,全面提高自身的家教水平和家教素養,努力成為孩子健康成長最有力的後盾!


推薦閱讀:

我爸我媽要離婚,我要不要『悲痛欲絕』地挽回他們的婚姻?
為什麼常常做家務活會加速衰老,而運動反而年輕?
如何看待人們對「單身媽媽」和「單親家庭的孩子」的刻板印象?
偶爾的放縱,12步詳解家庭版水煮魚彰顯迷人風範(圖)
第九章: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TAG:心理諮詢 | 教育 | 家庭教育 | 心理 | 家庭 | 諮詢 | 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