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告訴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懲罰是無效的。

心理學告訴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懲罰是無效的。

1 人贊了文章

自從有兩個孩子之後,幾乎每天都會有讓我火冒三丈的情況,不是相互打鬧,就是彼此搗蛋,弄得家裡雞飛狗跳、一片狼藉。特別是當孩子沒有規矩、哭鬧、一再犯錯的時候,真想給孩子們一頓狠揍,讓他們知道誰才是真正的「森林之王」。

但每次當失去耐心、怒火中燒的時候,我總是反覆告誡自己:孩子是親生的、親生的……

不是我不想懲罰他們,而是作為多年研讀的心理學告訴我:

在大多數情況下,對於孩子的懲罰往往是無效的

心理學上,懲罰是指對個體的行為,施予痛苦或剝奪利益,以使其不再從事該行為的方法。它有兩種主要形式:

一種叫做正懲罰,它要求實施令人厭惡的刺激,比如違章停車獲得罰單,強化你按照規定停車的行為。

另一種叫做負懲罰,它要求消除強化物,比如小孩子淘氣被打屁股,讓你減少實施某一行為的可能性。

長期以來,很多家長都非常依靠懲罰或者實施威脅的方式,來讓孩子們在大人設定的規矩中玩耍和成長。一旦孩子越過了界,或者作出了出格的事情,家長們就開始用懲罰的方式了,比如「回你房間閉門思過,不許出來」「我再也不允許你看電視、玩遊戲了」甚至還會出現打罵孩子的情況。

但我們會發現,在懲罰行為發生的開始或者一段時間裡,孩子們的一些不良行為能夠得到明顯的「糾正」。但往往過不了多久,好了傷疤忘了疼的孩子們還是會恢復原來「熊樣」,絲毫不會因為懲罰行為而有實質性的改變。

為什麼對於孩子不良行為的懲罰沒有長久的效果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對於孩子的懲罰難以持續執行。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當懲罰的威脅消除以後,懲罰所具有的壓制行為的力量通常也會消除。在大多數情況下,家長們一直嚴格地執行對不良行為的懲罰是不可能。當孩子們在多次「鬥智斗勇」中知道家長實施懲罰的可能性不大的時候,懲罰的威懾力就不再像以前那麼大了。

2、不良行為帶來的滿足感可能讓孩子們認為懲罰是值得的。比如,孩子因為過度沉溺於電子遊戲而導致被家長懲罰。在孩子看來,在虛擬世界中得到的成就感,遠勝於家長們「外強中乾」的懲罰行為。於是孩子們不惜鋌而走險,而一旦僥倖沒有得到懲罰,孩子們甚至會認為是一種額外獎勵。

3、對孩子的懲罰往往會引發不良的連鎖反應。在很多心理學的實驗中,生物體在受到懲罰的時候往往會嘗試逃跑或規避進一步的懲罰,甚至會引起逆反的攻擊行為。其實,對於孩子的懲罰也是一樣。那種涉及疼痛、羞辱的懲罰,儘管短期內能夠起到糾正不良行為的作用,但從長遠來看則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一方面,這種懲罰會在孩子內心植入了暴力的種子,使他們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更具攻擊性(社會上那些具有攻擊傾向的少年犯往往曾經在家中受到過父母的虐待)。另一方面,懲罰也會讓孩子們變得憂慮、恐懼和缺乏安全感,進而產生習得性無助感或抑鬱症障礙。

4、對於孩子的懲罰難以做到公平公正。對於不同的孩子(男孩或女孩,大孩或小孩),家長的懲罰標準會存在公平對待的問題,甚至對於同一個孩子的同一性質行為,家長們在不同場景內都難以做到統一標準。這通常會讓孩子們感到不解、懷疑、憤恨和反感。

既然對於孩子的懲罰是無效的,那麼為什麼家長們還是願意頻繁地適用懲罰呢?這裡也有幾種解釋:

一是懲罰對孩子不良行為的糾正是立竿見影的,讓家長們誤認為懲罰是有效的。

二是絕大多數的家長都有自己在小的時候被爸媽懲罰的清晰記憶,讓家長們誤認為懲罰是正確的。

三是家長在對孩子實施懲罰行為的時候會有「滿足感」,讓他們覺得「算了賬」或讓別人「付出了代價」。

——不要否認,很多家長在對孩子懲罰行為的時候就是這個心態。

看了上述分析,真是讓我們這些當爸媽的「心碎了一地」:面對孩子不良行為的時候,打又打不來,罵又罵不得,講理聽不進,勸阻全沒用。那該怎麼辦呢?

幸好,心理學給了我們良好的建議:當懲罰與邏輯後果、消退和獎勵可替代性良好結合的時候,懲罰還是由一定效果的。美國心理學家津巴多提出,當你確定決定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實施懲罰時,應該滿足下列條件:

1.懲罰應該是立即,也就是緊跟著不良行為的。任何延誤都會降低懲罰的有效性。比如,孩子做錯過事了,懲罰必須立即跟上,千萬不能用「你爸爸回來會打你的屁股」的懲罰策略

2.懲罰應該保持一貫性。家長們應該堅持的「從不例外原則」實施懲罰,任何一次不良行為都不能放過。當不良行為沒有被懲罰時,會產生實際上是獎勵的錯誤效果。

3.懲罰的時間和強度應該加以限制。懲罰的目的是為了糾正不良行為,因此只要能夠達到制止不良行為的目的就足夠了。不用矯枉過正,也不宜過輕過松。

4.懲罰應該明確針對行為和行為對應的邏輯後果,而不是對人的性格進行攻擊(羞辱、嘲笑或者言語虐待)或實施身體上的懲罰。比如孩子把玩具汽車丟在了門外,對應的邏輯後果應該是一個星期不能玩玩具汽車。

5.懲罰應該被限制在錯誤行為發生的情境之中

6.懲罰不應該向被懲罰者傳遞混淆的信息(比如,你不能打別人,但我能打你)

7.最有效的懲罰通常是負懲罰,比如喪失看動畫片的特權,而不是施加令人不快的刺激,比如打孩子的屁股。

最後,當家長不容易,且行且珍惜。

參考:

1.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兒童教育心理學》,輕工出版社,2015年版

2.菲利普·津巴多等:《津巴多普通心理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年版


推薦閱讀:

思維教育——中西教育理念碰撞之最
松、靜、勻、樂——魏書生的教育理念之一
下課了,老師下來和我們前面幾個同學聊天,為什麼我不敢看著她?
經驗分享:手把手教孩子做學業規劃!
杜威的民主主義教育理念

TAG:教育理念 | 心理學專業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