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正道是滄桑:美國大選後世界將何去何從(上)

前言預言的陰雲

0

川普贏了,公眾號後台留言炸了都在說我毒奶,講道理嘛我哪裡在毒奶。我六月份的時候是寫文章說過川普要贏的話還跟人打了賭,但是那只是隨口一說而已啊,完全沒有欽定的意思。

那時候為啥看好川普,原因我在上一篇文章里開頭已經說了。而我們唯物主義者從不搞什麼「預言」、「預測」,我們只是分析客觀現實,通過客觀現實條件找到客觀規律。就比如說我寫上一篇文章的時候,就是認為川普會輸嘛,從我能拿到手的數據分析看就是如此。但是一篇嚴謹的文章不需要任何「預測」,我只是分析為什麼川普民調會大幅落後,他的基本盤是哪些人、他犯了什麼錯誤落後等等。如果要是以為我上一篇文章將近兩萬字是在「預測」美國總統是誰,那趕緊別看我的文章了,費電。

這次大選的結果還是有不少說道的。像密歇根、賓夕法尼亞、威斯康星,這三個都是民主黨的優勢州,但屬於傳統產業衰敗的生鏽帶,這三個州被川普一舉拿下。還是那句話:親不親,階級分。再比如說,看下圖這四個州,這是典型的「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

在上一篇文章的分析中,年齡、學歷對於雙方支持者的區分,在選舉後的數據中都體現了:

唯一不一樣的是女性,這一點非常有趣。選舉前的民調顯示,女性群體支持希拉里60%,支持川普僅佔30%,畢竟川普有性騷擾前科,又在選舉中對女性頻出「粗鄙之語」。然而結果卻讓人大吃一驚,希拉里的女性支持率僅僅比川普多出12%,甚至白人女性中支持川普的人數超過希拉里十個百分點。可見這個世界終究不是屁股決定腦袋,而是肚子決定腦袋。

(以上數據來源:http://edition.cnn.com/election/results/exit-polls)

在選舉結果出來之後,我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選舉前的數據會有誤差。我引用的民調網站(FiveThirtyEight.com)主要靠給博彩公司出售體育比賽的數據分析和預測盈利,所以在政治數據這一塊是要比其他主流媒體靠譜的。 2008年總統選舉,該網站預測對了50個州中的49個(唯一預測錯的印第安納州差了0.1%);2010年參議院選舉,預測對了37個坐席中的34個;2010年州長選舉,預測對了37個州長競選中的36場;2012年總統選舉,預測對了全部50個州和DC的結果(看就預測這種東西,就西方喜歡搞這一套)。那麼為什麼這次預測錯了呢?

上圖是大選十天之前的(28日)的數據,在開票當天希拉里還以70%勝率領先。要說玄乎一點,那就是變天啦,這個世界不是曾經那個能用一套規則應付的了,正所謂「天數有變,神器更易」。仔細想一想的話,我看了上面那張「農村包圍城市」的圖,感覺可能是民調機構無法覆蓋到如此全面吧。而且畢竟川普在幾個州都是1%的優勢獲勝,最後的總得票數也略小於希拉里。

美國大選就說到這裡了,這一篇文章我們不講當今世界局勢了。因為該講的我上一篇文章已經說完了,就是那麼點東西,沒必要在加新的了,因為川普當選只是一個「大勢」的結果,並不會改變任何「大勢」,能說的都是「小勢」了,沒有必要去費力氣寫文章談它們。今天我們來說說歷史。

正如我剛才所說,「預言」這種東西是沒有意義的,有意義的是分析客觀現實的方法和做出判斷的依據。不過對於普通民眾來講,還是對預言喜聞樂見的。人們對於「預言」的期待來自於對於客觀世界的迷茫,在沒有一個科學理論指導下的人們看到客觀世界,就難免陷入玄學的窠臼。既然大家都喜歡看,我們就從兩個「預言」講起。

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註定要經歷「繁榮-危機-蕭條-復甦」的周期律,資本主義註定要定期爆發經濟危機,這是資本主義根本矛盾決定的。資本主義根本矛盾,就是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而生產過剩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本質特徵,但是這種過剩是相對的過剩,即相對於貧窮的無產階級有能力購買的商品是過剩的,而不是對社會真實需求、無產階級真實需求的過剩。說白了還是,窮人太窮,買不起。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具體在生產過剩中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表現為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的矛盾;第二,表現為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後一個很好理解,前一個要弄懂的話得看以下之前這篇文章。簡單說來就是:資本的目的-攫取剩餘價值-完成資本積累-生產擴大化和相對人口過剩-貧富差距加大、社會購買力不足-經濟危機。

自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以來,英國先後於1778、1793、1797、1810、1815、1819年發生局部性經濟危機,1825年第一次爆發全國經濟危機,1836、1847年又爆發了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自此,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平均每10-20年就要爆發一次嚴重的經濟危機,直至1929年大蕭條之後凱恩斯主義的確立。

說完了馬克思的「大預言」,我們再來看看恩格斯的「小預言」。恩格斯在1887年說:「對於普魯士德意志來說,現在除了世界戰爭以外已經不可能有任何別的戰爭了!這會是一場具有空前規模和空前劇烈的世界戰爭。到那時會有800萬到1000萬的士兵彼此殘殺,同時把整個歐洲都吃得乾乾淨淨,比任何時候的蝗蟲群還要吃得厲害。戰爭的嚴重後果將會遍及歐洲大陸,那時到處是饑荒、瘟疫,軍隊和人民群眾因極端困苦而普遍野蠻化;商業、工業和信貸方面的機構將陷於無法收拾的混亂狀態,其結局則是普遍的破產。舊的國家及其世代相因的治國才略一齊崩潰,以致王冠成打地滾到街上而無人拾取!絕對無法預料,這一切將怎樣了結,誰會成為鬥爭中的勝利者;只有一個結果是絕對沒有疑問的,那就是普遍的衰竭和為工人階級的最後勝利造成條件。」——仔細讀這一段話,恩格斯下了三個小「預言」,(1)千萬級別的世界大戰(2)王冠遍落(3)工人階級的最後勝利。

這個「預言」神在哪裡,自拿破崙戰爭之後,歐洲大陸再也沒有爆發過如此級別的戰爭,整個歐洲和世界在「維也納體系」下享受了相對的和平與前兩次科技革命帶來的繁榮。而即便是拿破崙戰爭,雙方軍隊人數也不過一百餘萬,人類歷史上還從來沒出現超過二百萬兵力的戰爭。而恩格斯就果斷預言「到那時會有800萬到1000萬的士兵彼此殘殺」,這肯定很難讓當時的人們相信————但事實上,在只有18億人口的世界,一戰的廣義參戰國波及人口14億,先後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歐洲戰場上隨時都有1500萬人在廝殺。恩格斯可以說是完美地「預言」了世界大戰的降臨,雖然這都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這兩個觀點是一脈相承的,馬克思指出了資本主義經濟體制下必然出現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而一旦發生了生產過剩,資本主義就只能指望於續命三板斧:「科技、殖民、戰爭」。彼時第二次科技革命已經進入尾聲了,科技能給經濟提供的紅利差不多都已經提供完了,那麼殖民地能夠提供的原諒產地和市場——主要是市場,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而在一戰前,帝國主義國家的主要矛盾就是集中在殖民地上,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德國和美國得到了最大的發展,美國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而德國自俾斯麥的統一後,才開始在海外殖民地上有所訴求——這時世界已經基本被瓜分完畢了。德國人在尋求自己的「大國夢」和「星辰大海」的路上,註定要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爆發激烈衝突。

20世紀初,英、法、德三國在殖民地問題上發生了劇烈摩擦:北非成為法德兩國殖民地爭奪的主要場所,兩國為搶奪摩洛哥於1905年和1911年先後兩次爆發嚴重衝突;英德在非洲、東亞和近東的矛盾尤其尖銳,如德蘭士瓦事件、瓜分薩摩亞群島事件、中國膠州灣事件、巴格達鐵路事件,兩國都摩擦出了不同尋常的火花; 同時,德國向近東的滲透,使俄德之間的對抗加劇;此外,德國支持的奧匈帝國在巴爾幹積極擴張,而對俄國來說巴爾幹國家是通往黑海海峽的陸上捷徑。

隨著衝突局勢越綳越緊,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彼時維也納一家報紙寫道:「六年來我們一直等待著一切嚴重的緊張局勢最後爆發……我們要戰爭,因為這是我們人心的信念。我們的理想只有通過一次戰爭,用激進的突然方式才能實現:這是一個強盛的奧匈帝國。」6月28日星期日下午,薩拉熱窩時間後,德皇像一個押下了賭注的賭徒一樣,不停地狂叫道:「1914年是千載一時的機會!」也正是因為此,我們教科書的定義非常明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非正義戰爭」

我為什麼要在兩個「預言」上面加引號,就是這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預言,而是馬恩兩位偉人用科學的分析方法對客觀現實進行判斷的結果。就像數學公式可以退到一樣,馬克思認為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也是有規律的,由生產力可以推導生產關係、由經濟基礎可以推導上層建築。正是探究出了這一套科學的分析方法,馬恩二位能夠預言出循環的經濟危機和千萬參戰級別的世界大戰。這也是本文為什麼要從歷史講起,了解了歷史,也就看透了現在,也就分析了未來

掰著手指頭數,差不多人類社會也就這兩件大事吧:一件經濟危機,一件世界大戰。這兩件事一件讓馬克思說破了,一件讓恩格斯說破了。唯物史觀這套理論,不管誰信誰不信,它有不有效還是要讓客觀現實來檢驗嘛!

我們站在2016的歷史關口,回望過去一百年的歷史,會感受到全體人類被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兩大「預言」支配的恐懼。

英國1916

1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了最關鍵的年份,由於雙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決定性的一年,這一年歐洲大陸爆發了三大決定性的戰役: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和東線俄軍的夏季攻勢。在海上同樣爆發了決定性的日德蘭海戰。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1916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1942。

一戰前,英國依然是世界第一強國,然而光榮的日不落已經漸漸衰落,對於維持整個秩序已略顯吃力。也因此英國奉行「光榮孤立」的外交政策,用四兩撥千斤的方式維護自身利益。當面對崛起的德國,英國被迫結盟時,就意味著已經要告別獨孤求敗的地位了。在1916年的決戰中,老舊的英國陸軍明顯表現得非常吃力,英國的軍隊保留著不少「貴族習氣」,這裡的貴族習氣不是一個好事情,而是軍隊戰鬥能力僵化的體現。在舊式軍隊中,軍隊的動力基本就是督戰隊的鞭子和勝利後的燒殺搶掠,這種軍隊並無什麼士氣可言,靠的就是群體無意識中的精神麻木,比如在早期火器時代的「排隊槍斃」戰術。也正因為此歐洲君主們普遍發現僱傭兵要比義務兵好用太多,因為人家就是職業的強盜。而新式軍隊要求能適應複雜的戰場環境,能夠由大軍團到小分隊如臂使指地指揮。

現代的新式軍隊要求能適應複雜的戰場環境,能夠由大軍團到小分隊如臂使指地指揮,這一點德國軍隊做的就比英國好,當然也就好的那麼一點點有限,做的最好的還是共產黨的軍隊,這是階級基礎決定的。恩格斯評價英國軍隊有這樣一段話:「在不列顛軍隊中,有一種能充分說明不列顛兵士是從哪些社會階層招募來的制度。我們說的是用鞭笞來懲罰兵士……「九尾皮鞭」是這樣一種工具,利用它,可以保持不列顛軍隊的貴族性質,依靠它,從准尉一級開始的所有指揮官職位可以通過封建特權的形式固定由貴族和紳士的年幼子弟來擔任。廢除《cat-o』-nine-tails》就會消滅目前把兵士和軍官分隔開來並把軍隊分成兩個像是不同種族的那種重大差別。」在索姆河戰役中,英國軍隊把「排隊槍斃」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在督戰隊和群體無意識的驅使下,不列顛軍隊頂著德軍的馬克沁重機槍創造了開戰第一天陣亡六萬人的「神話」。在一戰之後的發達國家中,這樣的「舊式軍隊」逐漸告別了歷史的舞台。

(早期火器戰爭中的排隊槍斃)

(馬克沁重機槍)

好在英國皇家海軍沒有丟日不落帝國的臉。1916年5月,英國的151艘戰艦和德國的99艘戰艦在日德蘭海域展開決戰,最終英國損失11萬噸的艦船、德國損失了6萬噸。雖然德國損失較少,但在戰略上徹底輸了,皇家海軍掌握了北海的控制權,德國艦隊再也不敢貿然進入公海,成為了海權理論創始人馬漢筆下的「只是存在的艦隊」。日德蘭海戰宣告了海戰中「巨艦大炮」戰列艦時代的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航空母艦的舞台。戰列艦時代的結束、「貴族軍隊」最後的謝幕,都可以看做是諸多時代大變革中的一個小插曲吧。

在當時的世界,人們驚詫於這樣慘烈的戰爭,卻極少有人有人意識到,這是舊的世界體系「禮崩樂壞」的開始,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全世界意義上的「禮崩樂壞」。伴隨著一個世紀的壽辰的「維也納體系」的解體,人類歷史掀起了20世紀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

首先,英國跌下了「世界第一」的神壇。整個19世紀,英國都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老大,無論從綜合國力、工業水平、殖民地大小來說,都是西方世界的執牛耳者。19世紀70年代以前,英國是當時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工業產量居世界第一,號稱「世界工廠」、「日不落帝國」。1870年,英國佔世界工業產值的三分之一,佔世界工業出口值的五分之二。唯一不是絕對優勢的就是英國陸軍,但是其光榮的皇家海軍還是能維持英國軍事力量的絕對優勢。

戰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陰影一直籠罩著英國,20年代英國經濟出現持續的蕭條:1921——1929年,英國年均工業生產增長率為1.7%,直到1929年英國的工業產量才勉強達到1913年的水平,但傳統工業部門一直未恢復到戰前水平。第一次世界大戰使英國的海軍大大削弱,因為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商船損失達70%。世界範圍內英國的勢力大受挫折,拉美地區的投資1913年為49億美元,1929年為58億;而美國在拉美地區的投資,則由1913年12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55億美元,已經與英國老大哥平起平坐。進出口方面,1921年,英國的出口比戰前減少二分之一,其中煤炭、黑色金屬、機器等出口額比戰前減少三分之二。隨著英國金融實力的削弱和國際金融壟斷地位的喪失,英鎊的穩定性發生了動搖。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英鎊對美元的兌換率由每英鎊兌換4.86美元下降到3.4美元。

其次,歐洲大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如恩格斯預言的第二部分:「舊的國家一齊崩潰,王冠落地無人拾取」。這是歷史的諷刺,舊勢力喪心病狂地發動戰爭,而戰爭最終埋葬的終將是舊勢力。我們來看一下大範圍的「王冠落地」:

粉紅色的部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打落的「王冠」,紫色的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打落的,紅色部分至今是君主制國家。英國遙據海外,國內沒有收到戰爭太大影響,因此君主制度安然無恙,但自己也從世界第一的王座上掉了下來,也是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可以看做是統治世界的舊的殖民勢力瓦解的開始。

網上有個段子:

一戰間諜,數著出港的皇家海軍軍艦:1、2、3、4、5、6……大事不好,皇家海軍第一戰列艦隊出港了!

二戰間諜,數著出港的皇家海軍軍艦:1、2、3、4、5、6……警報,警報!皇家海軍主力艦隊出海了!

現在間諜,數著出港的皇家海軍軍艦,1、2、3、4、5、6。夭壽了!皇家海軍傾巢出動了!!!

預言的最後,也是最最最重要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打出了一個紅色蘇維埃。這就是恩格斯語言中的第三部分——工人的勝利——又應驗了:第一次打出一個十月革命,第二次紅旗插遍半個亞歐大陸。

從恩格斯逝世後到一戰前,國際共運陷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低谷——第二次科技革命帶來生產力大發展,蛋糕做大了工人階級的生活也有所改善,資產階級也明白了一味地壓榨工人不是長久之計——早晚要把自己命革了,因此也自覺出讓一部分生產力發展成果。作為「先鋒隊」的西歐各國無產階級政黨哪裡去了呢——全部投靠到帝國主義的懷抱了。革命黨們領導的政治運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選舉權、勞動法令、部長或其他行政職位,也因此在當時的諸多革命當中,認為可以通過和平改良而不是暴力革命的方式實現社會主義,這就是被列寧所批判的「修正主義」。也完全可以理解,對於一個政黨來說,它能在選舉和議會中獲得的越多,那麼它進行革命的理由也就越少,這就是馬克思逝世後西歐各社會主義黨派所面臨的「美好形勢」。但是一戰的到來徹底讓西歐革命黨們的春秋大夢變成了虛幻的泡影,曾經的無產階級黨派紛紛倒向政府支持備戰,無產階級被送上戰場成為炮灰。列寧一針見血的指出:「第二國際死了,它被機會主義者征服了」。

而上了戰場、當了炮灰的無產階級,驚覺自己受到了欺騙。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到1917年,各參戰國普遍爆發了兵變——這跟工人階級運動同根同源,因為各個參戰國的士兵,都是小部分被騙、大部分被強征來的無產階級。這恐怕是人類歷史上一次空前絕後的兵變:主要戰場上俄法德各有百萬士兵造反,義大利軍隊在北部前線、奧匈帝國軍隊在整個戰場、日軍在西伯利亞、土耳其國內都有近數十萬人的嘩變、抗命或私下串聯。

兵變的最大成果:阿芙樂爾號的一聲炮響,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馬克思主義。這個不用多說了。

兵變第二大成果:促使德國投降、結束一戰。要知道,德國在一戰中,在任何一場戰役里都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大失敗,雙方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為什麼投降了呢?就是因為德國的無產階級士兵覺醒了,他們意識到了統治階級的虛偽,意識到了這次戰爭的荒謬,他們把槍口指向了皇帝和容克貴族。1918年11月3日,德國基爾港的8萬水兵起義,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工兵代表蘇維埃,吹響了德國十一月革命的號角。隨後一個又一個部隊嘩變,一個又一個蘇維埃成立,到11月8日止,幾乎所有的德國大城市中都發生了武裝起義。11月9日,德國首都柏林的工人和士兵爆發武裝起義,佔領了政府機關、郵電局和火車站,迫使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蘭,卡爾·李卜克內西宣布成立社會主義共和國。正所謂兵敗如山倒、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克,11月11日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

然而德國的左翼運動最終遭到了新民選政府——社民黨政府的血腥真壓,次年一月,傑出的左翼理論家、工人運動領袖、婦女解放領袖卡爾·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慘遭殺害,這對於國際共運是無可估量的損失。曾經領導工人運動的社民黨,恩格斯把遺產留給它的社民黨,在倒向帝國主義支持戰爭之後,徹徹底底的背叛了人民,成為了註定要釘在歷史恥辱柱上劊子手。為了反抗政府暴政,慕尼黑工人在德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動起義,建立了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隨即德國政府在英法的支持下集結軍隊攻入慕尼黑,自此,十一月革命結束,德國的左翼力量寫下了最為壯美、也是最後的篇章。德國的無產階級運動遭到了致命的打擊,革命領袖和先鋒隊幾乎被屠殺殆盡,也正是左翼力量的真空,在未來二十年內讓極右翼的法西斯主義趁虛而入,利用了底層人民的民族主義情緒和在戰後經濟危機中的痛苦,讓德國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李卜克內西、羅莎·盧森堡與其他左翼烈士的棺槨)

兵變第三大影響:讓平息法國兵變的貝當成為了民族英雄,這個影響要到二戰時才會體現出來,我們在第四節會詳細講。

如果還說有一點什麼其他的影響,那就是對英國和日本。在社會主義思潮最薄弱的英國,工人階級都上街聲援俄國革命——碼頭工人甚至罷工,拒絕為干涉俄國革命的軍隊裝卸物資。十月革命後,日本作為帝國主義列強,毅然出兵西伯利亞干涉俄國革命,結果日軍將領發現有點不對勁,俄國妓女的梅毒厲害,但布爾什維克的思想更厲害,整個軍隊馬上面臨著被瓦解的風險。我以前有一篇文章寫過拿破崙戰爭中俄國遠征軍攻入法國,結果這些青年軍官接觸了先進而充滿魅力的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思想,回國之後就發動政變,這就是著名的「十二月黨人遠征」。風水輪流轉,這次十二月出征的換成日本軍人了,馬克思主義終於要在東亞掀起一絲漣漪了,不過這只是算一點微小的影響,很慚愧。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翻天覆地的結果,有一句忠告要送給帝國主義列強:別打仗,皇冠會掉;別蕭條,列寧會笑。

然而說不打仗就能不打仗了么?肯定不會。就像經濟危機、蕭條是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戰爭也是如此。

蘇聯

1924

2

1924年,革命導師列寧逝世,蘇聯在內外交困中迎來了新的篇章。

我們來做一個頭腦風暴,假設你在玩戰略遊戲,現在給你的條件是:(1)你是一位喬治亞鞋匠的兒子,受歧視的少數民族,學歷中學畢業;(2)上一任領袖在去世前,建議免除你的總書記職務,軍隊幾乎完全掌握在你最大的對手托洛茨基手中;(3)你的新興國家幾乎沒有任何工業基礎,因為戰爭,工業產值只有7年前的14%,而農業更糟,三年前剛剛發生了引發廣泛農民起義的大饑荒;(4)曾經的帝國分崩離析,原有的國土出現了蘇聯、芬蘭、波蘭、愛沙尼亞、立陶宛和拉脫維亞六個國家,一些蕞爾小國都欺負到了你的頭上(羅馬尼亞),侵佔了你大量領土;(5)你的軍隊在與鄰國(波蘭)的戰爭中慘敗而歸,簽訂了恥辱的條約割讓大量領土;(6)你的國家沒有外援,周圍鄰國與你為敵、全世界發達國家全部與你敵對。

那麼現在告訴你,你需要完成的任務和挑戰是:(1)兩年內奪取黨內最高權力;(2)17年後,你國家的西線即將面臨600萬軍隊的入侵,這些軍隊有著最先進的裝備和戰術,僅僅用了六周時間就滅掉了當時西歐第一大國——法國,而這次入侵要比入侵法國的來勢更加猛烈,你需要堅守自己的首都不能撤退一步;(3)在以上事件發生之前,如果你沒有很好地處理東線任務,那麼你將面臨著超過100萬日軍精銳的入侵;(4)任務2發生4年後,佔領德國首都;(4)吞併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收復波蘭、羅馬尼亞、芬蘭侵佔的領土,侵佔德國、日本領土;(5)在東歐全面建立起紅色政權,讓你的周邊不存在一個敵對國家;(6)用十五年時間,工業水平達到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在你去世時,經濟水平達到歐洲第一、世界第二,並且擁有原子彈。

好的,來看看這個遊戲,是不是一個WTF的地獄難度的遊戲。但是有一個人,把以上任務全都完成了,他是斯大林。

關於斯大林的模式,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極具爭議的話題,我一直堅持功是功、過是過,用矛盾二分法來看待一切問題。評價一個歷史人物要放到一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去評價,就說你是斯大林,條件和任務上面都寫明白了,你要維繫蘇維埃政權、讓這個國家發展,有更好的辦法么?

斯大林模式和列寧模式有著很大的區別,列寧說:「(蘇聯現有的經濟基礎)註定是無法成為文明國家,更不用說社會主義國家了」。按照馬列的觀點,建成社會主義首先要有發達的生產力,至少是一個工業社會,而當時的蘇聯顯然不是。但是斯大林不在乎這點,認為社會主義能夠在一個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的國度里建立起來(當然啦,要損失一些農民的利益,這也是他承認的)。眾所周知,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成功一定要建立在多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爆發上,但是沒想到二次科技革命後資本家出讓了部分利益,工人生活得到改善,反而喪失了革命性,於是列寧就指出,像俄國這種又窮又苦「帝國主義最薄弱的一環」才有可能革命成功,然後再用俄國的力量去幫助西歐的工人兄弟。斯大林肯定想,你不是證明給馬克思看落後國家也能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么,那我也證明給你看落後國家也能建成社會主義咯。

簡單地說,馬克思的理論可以概括為「多國革命論」,列寧的理論可以稱作「一國革命,多國建設社會主義論」,斯大林的理論就是「一國建設社會主義論」。

斯大林秉持這個觀點並不意外,他與列寧所選擇的不同道路是基於一個對局勢判斷的不同,這個局勢簡單說來就是:歐洲諸國會來幫我們,還是會來干我們?眾所周知,列寧晚年推行了「新經濟政策」,因為要為我國的改革背書,所以新經濟政策在教科書中賦予了很高的地位。但其實列寧自己說得也很明白,新經濟政策就是一個過渡的政策,俄國底子薄弱,幾乎沒有重工業基礎,我們先用新經濟政策緩和國內矛盾、過渡一下,西歐國家的革命就要成功了,他們馬上就要來幫我們了,我們一起手拉手開開心心的走向社會主義新時代。

但是斯大林可不這麼看,他就是一個喬治亞窮鞋匠的兒子,西方哪個國家他都沒去過,第二國際的領導人哪個都沒跟他談笑風生過,當時中央政治局一水的留洋派,非常熟悉西方那一套,還有一個輩分不知道高到哪裡去的托洛茨基,他們壓根看不起斯大林這個高加索山溝溝里出來的土鱉,斯大林也憋著一肚子火(可能這點他跟毛澤東心有戚戚焉吧)。

在十月革命僅僅勝利三年後,蘇聯紅軍就厲兵秣馬進攻波蘭。列寧認為,這一次戰爭意義重大:首先窮苦的波蘭人民會簞壺食漿以迎王師,分分鐘把波蘭變紅色;德國工人一看波蘭的勝利也會組織新一輪的起義,畢竟上一次十一月革命無產階級沒有外援,而這次英法深陷戰後蕭條的泥潭,也很難再組織力量;德國革命勝利之後,再以德國為中心把革命意志輻射全歐,法國變色也是指日可待,到時候歐洲大陸一片紅,離共產主義的日子就不遠了……

於是有著「紅軍拿破崙」圖哈切夫斯基、斯大林、葉戈羅夫等一干豪華配置的蘇聯紅軍雄赳赳氣昂昂開進波蘭,結果被打到媽媽都不認識了。波蘭農民別說揭竿而起迎王師了,蘇軍一來他們跑得比誰都快,蘇軍撤退的時候還不忘在後面踢屁股。斯大林心裡就彷彿一萬頭草泥馬跑過啊:卧槽TMD我們連波蘭都打不過啊,那還談個屁解放歐洲啊,還談個屁共產主義啊。當時蘇聯軍隊跟舊沙俄軍隊在裝備上沒有什麼區別,平均三個士兵一桿槍,重武器可以忽略不計,唯一肯能有優勢的就是軍隊士氣,但是在境外作戰中這一點也會被大大抵消。結果回去開會檢討的時候,圖哈切夫斯基先承認自己冒進的錯誤,接著把鍋甩給了斯大林,說他友軍有難不動如山,不配合西方面軍的戰鬥計劃,然後紅軍老大托洛茨基、加米涅夫一看,除了斯大林其他人都是自己的嫡系,那麼中央決定啦,這口鍋就斯大林同志來背啦。這事之後斯大林就更卧槽了,心想早晚要把這群留洋派全突突光了。

不要說蘇聯對於德國的進攻一點準備都沒有,看斯大林二三十年代寫的文章,基本上就像個碎嘴婆子一樣給黨內幹部念叨:西方不回來幫我們,西方回來干我們,帝國主義良心大大滴壞啊,他們遲早要來打我們啊,你們要備戰備荒啊……尤其是三十年代法西斯全面上台之後,斯大林就說現在形勢一片大壞啊,紅色政權是法西斯的眼中釘肉中刺啊,他們遲早要來打我們的,所以五年計劃再加把勁啊……所以斯大林不顧一切發展重工業,寧可瘸著一條腿走路,也要撐過未來帝國主義的進攻,先別想著解放全世界了,先保住蘇聯這顆革命的火種就不錯了。至少二十年後德國打過來的時候,等到戰略縱深全力開動,紅軍已經從平均三個士兵一桿槍,到有打不完的炮彈、開不完的坦克了。

多說一句,斯大林想到德國進攻了,沒想到的是德國會在41年夏天進攻。斯大林就典型的嚴謹理工男思維:英國還沒投降,德國不會進攻;俄羅斯的秋天就跟西歐的寒冬差不多了,到了冬天那可是能坑掉拿破崙的,德國人應該會選擇春天進攻、夏天決戰、秋天秋風掃落葉……反正41年肯定不會了。但是呢,斯大林對面的是個不按套路出牌、天馬行空的小鬍子藝術生,說打你就打你,這一下還真把蘇聯打懵了。斯大林的考慮可以說是完全合理,最後德國的攻勢終於莫斯科,那時候已經11月了。德國人使出了吃奶的力氣撐到了30日,那時候防寒物資缺乏,槍、炮、坦克的履帶都被凍住喪失了戰鬥力,可以說德國最後就差一口氣。

回到主題,就共產主義消滅國界、全世界民族大同、無產階級兄弟是一家這些國際主義的東西,列寧是全信的,毛澤東是半信半不信的,斯大林是全不信的。或者說毛澤東和斯大林也信,但認為不是時候。所以列寧肯在布列斯特條約里出讓大部分領土,肯把沙皇俄國侵佔中國的土地全部歸還,因為他覺得我們早晚是一家人嘛,早晚國界是要消除的嘛。結果斯大林上台了,中國的土地一點沒還,還一手策劃把外蒙獨立坐實了;二戰初期還跟邪惡的法西斯大言不慚地瓜分了波蘭,接著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佔領了芬蘭的維堡、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直接把國境線向西推進了幾百公里——一切都是從蘇聯自己的利益出發。毛澤東就比較有意思了,對亞非拉第三世界的窮兄弟,我們從來都是很慷慨、很無私的,當然也養了不少白眼狼;對東南亞的紅色游擊隊,我們從來是不吝支持的。他這個半信半不信可能多半要怪斯大林:剛剛建國老毛就去蘇聯談條件,結果遇上了真正的高手斯大林,雙方大戰三百回合,我們算是把雅爾塔協定中蘇聯在東北的特權都拿回來了(給不爭氣的國民黨擦屁股),但是外蒙獨立是無法挽回了;拿了蘇聯不少援助,東南沿海也建起了幾個蘇聯的雷達站。老毛從那個時候起就感覺不太舒服,這老大哥幹嘛跟小弟耍這種心眼,等到了赫魯曉夫的時候直接就宣布蘇聯成了帝國主義,是要被革命的對象。

斯大林是一個一體兩面的人,對待國外敵人就是「鐵血」,對待國內的政敵、農民和兄弟國家就是「冷血」。他帶領國家取得了史所未有的工業化奇蹟,也有政策不力而導致烏克蘭大饑荒這樣的慘劇。像軍隊大清洗這樣的事本根沒得洗,就跟曾國藩屠城註定要受道德譴責的一樣。蘇聯紅軍中5個元帥中的3個(這裡就包括「紅色拿破崙」圖哈切夫斯基元帥),5個一級集團軍長中的3個,10個二級集團軍長的全部,57個軍長中的50個都被「清洗」,上萬人被冤殺,十數萬人被判刑、勞改、流放。這對於蘇聯紅軍不只是傷筋動骨,差不多算是連根拔起了。德國進攻時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戰果,就跟大清洗後紅軍內部巨大的混亂有關。

不過要從另一個角度講,要沒有斯大林這種不要命的工業化,沒有烏拉爾山區建立起來的千里縱深和數以萬計的大炮、飛機、坦克,能頂得住德國的進攻么?就按工業化的底子來說,一戰後的俄國跟德國比也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要是德國坦克開進來的時候,紅軍還是三個人一條槍,那別說「紅軍拿破崙」了,就是「紅軍霸王龍」也不好使。所以說歷史是多維度的、客觀現實是多維度的,一些事情、一些人就用非黑即白、非對即錯來評價是無法得到合理的結論的。再比如斯大林強佔東歐六國的土地,這對於當地人民來說當然是「罪行」,但是要沒這幾百里的戰略縱深,戰局會怎麼樣呢?要知道,德國最遠可是打到了能看到克林姆林宮的塔尖的地方了了,真要沒這幾百里地呢,斯大林可是死活不撤退的啊。萬一莫斯科城破、斯大林身死、黨中央和第三國際被一鍋端、蘇聯崩潰、德國法西斯如日中天……那樣的世界無法想像。

所以說,歷史是一筆算不清的帳。就像斯大林本人一樣,矛盾、複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關鍵的日子,在紅色政權與法西斯政權最終決戰的時刻,德國軍隊已經攻入了莫斯科郊區,舉例市中心僅有八公里。要知道,面臨德軍的鋼鐵洪流,懦弱的法國政府宣布巴黎為不設防城市,拱手讓與納粹;中國的領袖千里轉戰武漢、重慶,首都南京三十萬軍民慘遭荼毒。我們現在開上帝視角知道莫斯科保衛戰打贏了,當時的人誰能有這個自信?德軍當時可是號稱「不可戰勝的神話」,就是一敗塗地的拿破崙也是一把火把莫斯科燒得精光。斯大林力排眾議拒絕撤退,11月7日正值十月革命勝利24周年,在莫斯科的漫天大雪和德國戰機頻繁的轟炸中,蘇聯紅軍舉行了悲壯的閱兵:風蕭蕭兮易水寒,士兵們高喊著「烏拉」走過列寧墓,接受檢閱,隨即開赴前線抵擋德軍的進攻。

斯大林的兒子在前線作戰被德軍俘虜,希特勒想用他去交換被俘的德軍元帥保盧斯,斯大林通過瑞典紅十字會回答:「我決不拿士兵去換元帥」。最後他的兒子在越獄行動中被德軍衛兵打死。

無論如何,斯大林無愧於他為自己取的姓氏——Сталин——鋼鐵。

「斯大林模式」還是有很多可以談的。做一個不恰當的類比,這說白了還是一個「續長命」和「續短命」的問題,斯大林模式可能是在當時蘇聯內憂外患情況下的最佳選擇,然而它的弊端、矛盾肯定是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慢慢積攢和釋放的。如果說斯大林模式要為半個世紀後的蘇聯解體負責,那蘇聯後幾位領導人都是幹什麼吃的?斯大林為蘇聯做的最後一點貢獻恐怕就是,他把之後所有問題的黑鍋都背了,蘇聯什麼問題、乃至最後的悲劇都可以用「斯大林模式的問題」來解釋,以至於後面蘇聯的領導人都要靠批判他一番來掩蓋自己的無能。所以老毛就服一點斯大林,後面的蘇聯領導人都不入他老人家法眼。

客觀現實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一個國家、一個政權、一種文明、一個意識形態,如果不能隨著客觀現實相應地變化,那它註定要被歷史所拋棄。然而這個變化,太難了,大如日不落帝國、強如紅色蘇維埃,都沒能跟上客觀現實變化的腳步,進而被歷史所拋棄。變化難,這也算是客觀規律的一種,優勝略汰、不斷進化的大自然法則。

那麼我們來看一個成功的變革的事例。

(未完待續)

由於公眾號一篇字數不能超過兩萬字,所以分批更新。本文目錄為:

0、前言,預言的陰雲

1、英國,1916

2、蘇聯,1924

3、美國,1929

4、德國,1936

5、中國,1946

6、日本,1976

7、世界,2016

本來是想分上下篇,結果前三小節就已經超過兩萬字了,目測是要分成上、中、下三篇來發了(後面三節還沒寫完,爭取全文控制在六萬字以內)。

本文題目是「人間正道是滄桑」,想要分析的是世界局勢走向何去何從。正如我最開頭所說,做「預測」是沒有意義的,我們能做的只是根據客觀規律和現實世界做出分析和判斷,這樣,回顧過去一百年來人類的歷史就顯得非常有意義了。我選擇了上個世紀幾個尤為關鍵的時間點來分析,把這些走勢看懂了,也就明白這「人間正道」是什麼正道了,也就能判斷出「世界何去何從」要往那裡走了。

大浪淘沙

knowledgewealth

客觀 理性 思辨


推薦閱讀:

特朗普主導的「里根大循環」:懸崖邊上跳舞
Trump的民意基礎(Base)究竟有多大?
美國大選新聞中的數據迷思
美國大選申請重新計票 為選舉制度的榮譽而戰
除了美國大選,今年全球至少還有五隻黑天鵝在飛

TAG:美國 | 世界 | 美國大選 | 大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