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了遠離災難,我們走近災難」

【1942專題】「為了遠離災難,我們走近災難」——專訪《20世紀中國重災百錄》主編錢鋼來源:南方周末

作者: 南方周末記者 張英 發自:上海 2012-12-07 10:47:17

  • 列印
  • 字體
  • 1989年,錢鋼離開《解放軍報》,轉業到國家地震局主辦的《中國地震報》當執行編委。當時的領導是他采寫《唐山大地震》曾採訪過的地震預報工作者耿慶國。

    不久,錢鋼負責《中國地震報》的改版工作,報紙更名為《中國減災報》。更名使報紙的空間大了很多,從原來只報道地震,轉向水災、旱災等更多的報道領域。

    籌備改版期間,錢鋼試圖建立一個中國災害歷史資料庫,為采編工作打下基礎。他和耿慶國查閱歷史資料,編製災害年表,並請教中科院院士馬宗晉等減災專家,最後確定了20世紀中國發生的一百個重大自然災害的目錄,分別約請科學家、記者、作家,撰寫當年的災害事件。

    老家在河南的劉震雲,當時在《農民日報》工作。錢鋼邀請劉震雲寫1942年河南大旱,邀請當時還在部隊搞專業創作的莫言寫1927年山東蝗災。兩個在文學創作上正當紅的作家,接過了這個非虛構的寫作任務。

    幾年後,項目完成,莫言以他慣常的虛幻現實主義筆法寫出了《蝗蟲奇談》,劉震雲寫出了調查體小說《溫故一九四二》。1999年,《20世紀中國重災百錄》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南方周末:你為什麼會想到策劃這樣一本非虛構的書?

    錢鋼:我的主要動機是給《中國減災報》建一個歷史資料庫。此前,這個領域一片空白,幾乎沒有系統性地對中國的災害歷史進行研究和整理。在這個領域,西方很多國家有很好的資料積累,有大量的文字、音像記載。

    還有一個大背景:1987年,第42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69號決議,把1990年開始的20世紀的最後十年定名為「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1989年,第44屆聯大又通過《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決議案》及《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國際行動綱領》。「為了遠離災難,我們走近災難」,我們當時想了這句話,作為編輯理念。

    南方周末:中國為什麼有那麼多災?

    錢鋼:原因很複雜,在書的序言里我說了幾點:一、地理環境,中國大陸處於強烈宏大的環太平洋地震帶與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交匯部位,現代地殼活動劇烈,使得地震與地質災害突出嚴重。二、從地貌來看,大陸三面為高原所屏障,一面瀕臨大海,縱貫寒帶、溫帶和熱帶,大氣環流極地高壓與副熱帶高壓的消長,季風的影響,海溫的巨變,還有地球超長時段冷暖變化,使得氣象災害與海洋災害也頻繁發生。三、人口增長,20世紀中國的人口從4億激增至13億,人要向土地要飯吃,因而砍伐森林,開墾草原,填湖埋河造田;和人力開發加劇同步增長的,是旱災、水災、海岸侵蝕、風暴潮、鹽水入侵、土壤侵蝕、風沙活動與沙漠化、土地退化、凍土融化、冰川湖潰決、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發生頻率。四、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森林過伐與不適當的土地利用,礦產、水利不計成本的資源開發,工業粗放的排放污染江海湖泊,使得中國人的生存環境越發惡化了,人的因素正日益成為全球自然環境變化的重要因素。

    南方周末:以1942年的河南旱災為例,何至於死300萬人?

    錢鋼:河南旱災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天災;二是戰爭,包括蔣介石為遏止日軍西進炸開黃河堤壩,黃沙淹沒大批良田,改變當地生態;三是政府救災系統失靈,如果免徵軍糧稅賦,及時發放糧食,後果會不同。

    南方周末:也就是說,人禍有時加劇災難。

    錢鋼:在20世紀中國,「1900年北方乾旱」、「1939年天津大水」、「1942年河南大旱」、「1943年廣東大旱」,和「文革」時的「1969年汕頭颱風」、「1975年駐馬店大水」,都是天災與「人禍」疊加,導致災害後果擴大。

    很多歷史裡記載的天災,仔細研究,疊加了太多的人禍。中國自古有「荒政」,執政者的所作所為、能力優劣、制度建設和系統應變能力,也影響了災害損失的結果。災害發生後,百姓能否擺脫死亡威脅,能否抗禦饑寒,都是對當政者的檢驗,可以衡量「善政」還是「惡政」。有時自然災害也會被統治者利用、杜撰,或是誇大,讓所謂的「災害」成為替罪羊,以推卸逃避自己的責任和犯下的罪孽。

    推薦閱讀:

    張鳴:不受約束的權力,是災難
    雪崩式的災難:嚴重滯後的世界生成
    念佛能化解疾病和災難的依據-中集(淨空法師開示)
    不順的面相,一生災難多的面相
    此命身旺刃旺,一生坎坷傷災難免

    TAG:災難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