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南懷瑾的商業智慧

9月29日,是南懷瑾先生離開我們一周年的日子。當我們如浪子般遊盪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時,誰曾接納過我們?誰曾指引過我們?誰又曾溫暖過我們?當我們如螻蟻般周旋在各色人等、各種名流、各個權貴之間時,誰又看到了我們的真誠、我們的光明磊落、我們內心那抹溫暖的陽光?

  商界精英的南懷瑾情結

  文/林宏偉 章軍

  遠大集團總裁張躍在回憶南懷瑾的文章中曾描述:南懷瑾的「人民公社食堂」常常是熱鬧非凡,食客眾多。來的客人都不拘束,尋著個座位就自己坐下來吃,無論是否熟識,主人家都十分熱情。人來的多了,沒地方坐,來客就端副碗筷,站在桌旁,也怡然自得。一頓飯下來,大家都是在聊天,談各種有趣的事情。主人南懷瑾並不為師授道,只作為一位年長的智者,他的睿智都體現在這種閑話家常的過程中。

  有人曾誇張地說,南懷瑾門中「談笑皆鴻儒,往來無白丁」,交往者非富即貴。其實不然,南懷瑾廣結善緣,正如張躍所憶,凡來客主人都十分熱情,這期間自然不乏工商業界的精英人士。只不過這些商界精英在南懷瑾的影響下成就一番事業後大眾傳媒宣傳較多,而忽視了其他聲音弱小的群體存在。南懷瑾曾說過,好的企業實際上就是一個教化人心的好學校。商界精英們如何處世為人,實際上能夠影響所有的員工。一個員工很少感受到國家和政府給自己施加的影響力,但是員工卻能夠時時感受到企業內部給自己的影響力。美國管理大師德魯克也說過同樣的話:「企業不僅僅是企業,企業是民主化的動力。」

  將企業當做人生修為的場所,是南懷瑾的一種智慧貢獻;站在巨人的肩上看世界,則是智者選擇的一種視角。如果一個人的修為不夠,那就需要換取視角,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在這裡,我們希望通過海內外商界精英對南懷瑾的情感記錄,讓更多的人體認到南懷瑾禮賢下士,用自己日常行為中的一言一行,通過言傳身教之方式,影響這些商界精英,讓他們再去影響更多的人,圓文化興國的大夢。

  彼得?聖吉:洋管理吸納的中國道

  1995年4月8日,世界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彼得?聖吉博士,在台灣高雄中山大學楊碩英教授的陪同下,專程借道香港造訪南懷瑾。

  作為一個被稱為世界「學習型組織理論之父」,而且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有史以來世界十大管理大師」之一的彼得?聖吉,為何千里迢迢來到中國拜南懷瑾為師,甘當他的學生?

  據楊碩英教授回憶,1991年以後,每年大概都會和彼得?聖吉見面兩到三次,只要有南懷瑾的書翻譯成英文的,一定會送彼得?聖吉一本。楊碩英不知道彼得?聖吉有沒有讀,後來才知道他都讀了,而且非常渴望再次見到南懷瑾。於是就有了這一次見面。當時南師說時間太短不足以談禪宗,只教彼得?聖吉一種靜坐方法。此後,彼得?聖吉嚴格要求自己,無論多忙多累,每天早晚一定都依此靜坐一小時,數年不輟。

  1996年,楊碩英與彼得?聖吉見面時,已經覺得他在靜定功夫方面有所進步,但由於那時彼得?聖吉與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之間的矛盾日趨惡化,壓力還是很大。於是,楊碩英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南懷瑾學院院長侯承業教授先到麻省理工給彼得?聖吉做一些指引,並於兩年後的1997年6月,再次安排彼得?聖吉來到香港,短期學習中華文化。

  這次與彼得?聖吉同行的五人都是美國管理學術的工作者,另外還有美國國務院的艾德?楊定一醫師及夫人王瑞華,葛元宏(Griffin)醫師,以及巴黎大學東方學系主任戴思博等。在侯承業院長的努力下,南懷瑾為彼得?聖吉等人舉辦了一周的禪七。同時還有海峽兩岸學術界及企業管理階層二十多人參加。這次講學,南師講到唯識學中「見思惑」問題,以及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等生死問題。彼得?聖吉一行在老師多層次涵蓋頗廣的講述中,找到了許多契合管理學發展的重點,收穫極大。在個人修養方面,彼得?聖吉說,他多次被老師的話所感動,只有在座位上頻頻施禮,以表達他內心的感激之情。

  2000年9月,彼得?聖吉又從美國波士頓專程前往香港向南懷瑾請益。在和彼得?聖吉閑聊時,南懷瑾順口提到美國經濟要走下坡了。當時是美國經濟最好的時候,矽谷網路產業十分紅火,可是南懷瑾卻說美國經濟要往下滑了,彼得?聖吉不解地說,現在美國經濟似乎越來越好啊?老師說,大的事情他很少看錯過。老師還隨口提了21世紀人類社會將會發生的幾個驚人的巨變,包括現代科學與宗教的衰微,令人聞所未聞。這讓彼得?聖吉和隨行的楊碩英都很震驚。許多年後,老師的一些預言陸續應驗,可以說是八九不離十。這就更讓彼得?聖吉對老師和中國傳統文化起敬,此後幾乎每年都要來中國向南懷瑾請益。

  2012年11月5日,南懷瑾駕鶴西去後彼得?聖吉專程來華悼念,表示要繼續南懷瑾未竟的事業。他在和中央黨校報刊社常務副總編輯鍾國興對話時說,我欣賞南老師的原因,在於南老師對中國儒釋道研究非常深厚,對這個世界的事情了解很深。我和南老師的談話,奇妙之處在於,我們所交流的不同話題是隨意流動的,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我們既是談深刻的傳統思想,又直指窗外之事,和當下聯繫非常緊密。其實對於我和他的交往,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南老師對於人類的發展與成長的深度關注和他的思考對當下世界的緊密聯繫。

  2003—2006年間,彼得?聖吉及其團隊4次拜會參訪南懷瑾,對生命科學的認知做了深入的學習對話。2007年3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曾出版《南懷瑾與彼得?聖吉》一書,收入了老師與彼得?聖吉等人的訪談對話記錄。內容涉及禪宗的修持方法、生命科學、認知科學等,問答之間,思想深邃,充滿睿智,發人深省。這組頗有深度的跨文化對談,也凸顯了東西文化匯流的趨勢。圖書首印8萬冊一銷而空。

  2010年初,彼得?聖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及與南懷瑾的交往印象和思想影響時,他說:我有幸在一生當中結識了很多偉大的導師,他們都活躍在商界、學術界等不同領域。在過去的10年中,南懷瑾老師的修為與智慧一直激勵著我。像我一樣跟南懷瑾老師有過更近距離的師生之誼的人會知道,他對佛家、道家與儒家思想,那生動而鮮活的理解是對我們更重要的東西。

  在彼得?聖吉和南懷瑾的交往中,我們看到了影響現代西方管理學的中國傳統文化力量,以及兩者交融發展的美好前景。西方當代著名思想大師、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一直認為,中國文化是未來世界統一的核心文化。湯因比在和東方的一些哲學大家的交流中,一直期待用東方文化的復興來拯救人類文明。南懷瑾所做之事,所研之學,也許正是東方文化興起的奠基之本,彼得?聖吉在與南懷瑾的對話中,讓洋管理獲取了豐富的東方文化智慧。

  尹衍梁:

  因為老師,所以光華

  南懷瑾對於全球化過程中資本主義物化人心的現狀,做了很多闡述。所以終身學習,終身修心成為現代人需要去做的事情,他曾說:「今日的世界,物質文明發達,表面上來看,是歷史上最幸福的時代,但是人們為了生存的競爭而忙碌,為了戰爭的毀滅而惶恐,為了慾海的難填而煩惱。在精神上,也可以說是歷史上最痛苦的時代。人是莫名其妙的生下來,無可奈何地活著,最後是不知所以然地死掉。我們的人類正面臨著一個新的危機。」

  「我常說,現在是精神病開始的時代,我發現很多年輕的孩子們精神都有問題了,歸結起來是教育的問題,一個國家、社會的興衰成敗,重點在文化,在教育。」

  南懷瑾的這些話,也給素有「第一台商」之稱的台灣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梁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自20世紀80年代通過年輕時的好友李傳洪介紹,認識了旅居香港的南懷瑾後,命中注定尹衍梁的人生路會烙上南懷瑾的印記。

  祖籍山東日照的尹衍梁20世紀50年代初出生在台灣台北,父親尹書田是著名的紡織企業家,時稱「格子布專家」、「牛仔布大王」。尹衍梁少時頑劣,被父親送至彰化進德中學接受感化院般住校讀書教育。後因一場跟校外人士打架的衝突,通過老師王金平的搭救與「隱匿不報」,改變了一生。遂考上成功高中夜間部,再進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以最後一名畢業。26歲進入社會後突然開竅,對學問及研究開始有興趣。1982年從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畢業,1986年獲得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博士。從一個頑劣子弟到社會棟樑的轉變,實際上是人心的轉變,其間,南懷瑾起了很大作用。

  1989年,尹衍梁帶著忐忑不安的歸鄉心情,和台北私立薇閣中小學董事長李傳洪一起踏上中國內地的土地。他此行的目的,是帶著國學大師南懷瑾對中國內地的第一個投資願望——興建金溫鐵路前來,他們要展開全線250公里的踏勘工作。這一次行程,為他鋪上一條通往中國內地政經人脈的平順道路,國學大師南懷瑾成為他可以順利打進中國內地的最關鍵人物。

  尹衍梁認為,南懷瑾好廣結善緣,從抗日戰爭中投筆從戎、躍馬西南,幫助那裡的少數民族同胞,到後來支持國家建設、支持希望工程,南懷瑾從來都是為了大義、大道去布施善緣,沒有功利性在裡面,或者將自己的功名放在最後,完全是出自本性的驅使。相比之下,他覺得在這一點上,自己與老師差距甚遠。受老師這種對眾生關愛的大義之影響,尹衍梁帶著自己與南懷瑾的第二個願望在中國獎勵高等教育。在尹衍梁到內地投資考察的過程中,發現內地高等教育水平還有待提高,於是主動提出想捐贈一筆錢,作為對高校優秀人才的鼓勵。南懷瑾聞之欣然,對他支持教育事業、支持人才培養的意願大加讚賞,通過與內地方面協商聯繫,終於使得「光華獎學金」在內地高校實行。原本發放對象僅北大、清大與內蒙古大學,其後則獎勵了多達三十多所大學院校,是當時首度遍及中國高等教育的獎學金,而捐助者竟是一名來自台灣的商人。光華獎學金讓尹衍梁在內地一炮而紅。

  1989年,尹衍梁又捐資1000萬美元在中國最有影響的北京大學興辦了光華管理學院。這所飽含南懷瑾辦學理念的商學院,已經成為國內一流的商學機構。

  「光華」這個名字的寓意,就是光大中華。十多年來,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已成為中國各省市高考狀元心中的第一志願,每年從光華管理學院畢業的學生有三四千人。如國家副主席李源潮、黑龍江省長陸昊等都在光華學習過。至今領過光華獎學金的內地學生有近10萬人,如海協會會長陳德銘就拿過光華獎學金。雖然尹衍梁表明從事教育事業僅為興趣,並無私心,但他的投入也讓他在商業上獲得許多「意外」收穫,如大潤發在上海展店的第一張批文,也是上海市當時最後一張執照,其經辦官員便是曾經從尹衍梁手中領過光華獎學金的畢業生。其實,種善因獲得善果都是自然成事而已。這就是南懷瑾商業智慧的高深但人人可學的境界。

  尹衍梁說,老師筆耕不輟、著述頗豐,還經常給弟子開示,對弟子的一言一行都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到太湖學堂之後老師已經是90高齡的老人,但他仍然公開授課達五十多次,讓數千中外學子有機會當面聆聽精彩紛呈的演講。演講內容涉及中國傳統文化與認知科學、生命科學等,令人敬佩折服。這就是老師給人的力量。捐助光華是尹衍梁在老師鼓勵和影響下的一個選擇,雖然老師走了,但他的人格魅力和學識影響將永遠傳承並發揚光大。

  陳 峰:

  我以師訓做企業

  2013年,海航集團迎來了創建20周年的喜慶日子。20年間,海航集團從1000萬元起步,從一個偏居海南一隅連「飛機翅膀都買不起」的小公司,發展到如今年收入已超1200億元,總資產超過3600億元的以航空為主業的大型企業集團。海航的故事成為當代中國乃至世界工商界的傳奇。海航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峰在總結海航發展歷史時,總忘不了為恩師南懷瑾記上一筆功績。

  陳峰曾這樣告訴採訪者:南懷瑾老師是對海航的企業文化產生重要影響的一代國學大家,他對中國文化堅定的信念深刻地影響了海航的文化。

  有媒體稱陳峰是南懷瑾的關門弟子,此說無從考證,但有一點可以證實,那就是南懷瑾很欣賞陳峰,多次面對公眾誇讚陳峰。近一二十年,南懷瑾為數不多的對工商業界的講課,很多是陳峰邀請促成的,其間陳峰的身影也是出現最多的一個。

  在陳峰的辦公室里,書架上擺著經史子集,書案雜陳筆墨紙硯,牆上掛著南懷瑾贈他的條幅,還有一張他和南懷瑾的合影照片。照片拍攝於十幾年前海航創建初期,南懷瑾一襲白袍,道貌清矍,陳峰正值壯年,身材略微發福,不似眼前的清瘦模樣。陳峰說,結緣南懷瑾老師之後,自己的身心都有大變化。

  陳峰迴憶和恩師南懷瑾結緣時說,海航初創時期,我用恩師的《論語別裁》改編成《中國傳統文化導讀》,教人做人做事。接著要求每位員工背誦《同仁共勉十條》,這十條來自於唐朝百丈禪師的《叢林要則二十條》,我們把其中與在家人無關的東西去掉,成為我們自己的企業守則。這都是我跟南懷瑾老師面對面討論出來的,形成了我們在家人為人處世的原則。

  在海航,員工從進入公司第一天起,都要學習依據南懷瑾《論語別裁》改編的《中國傳統文化導讀》和由南懷瑾作序的《員工守則》,也必須熟記南懷瑾參與制定的海航《同仁共勉十條》,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秘密。海航的每個員工也知道,陳峰熱衷中國傳統文化,是南懷瑾的學生。但作為現代企業的海航,為什麼要在企業文化里大力提倡傳統文化?南懷瑾對海航企業文化的形成有怎樣的影響?

  陳峰這樣介紹:縱觀中國工商精神,所缺憾的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當今中國企業界勤勉的人很多,然而承古先賢人的大志向、大胸懷、大智慧(601519,股吧)、大作為的人太少。南懷瑾老師的中國傳統文化集大成的學術思想,構成了海航企業文化重要的支撐部分。當然,我們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吸收了西方的現代管理思想,例如,我們的企業理念「誠信、業績、創新」,就來自國際大牌企業的經營理念。所以,海航的企業文化是中西合璧。

  陳峰說,我們跟南懷瑾老師結緣以後,大量運用他對我們的指導,構成了今天海航具有很強競爭能力的企業文化,我稱之為海航的軟實力。這對構造海航20年健康持續發展,對我們的員工隊伍建設和幹部隊伍建設產生重要影響,也構成了海航事業中國傳統文化的「商道」精神,「計利當計天下之大利」。

  陳峰曾把南懷瑾的一生歸納成兩句話:「三教法主,百家門師」。稱南懷瑾是儒、釋、道三家的集大成者,把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用非常淺顯的語言揭示出來,使「深者不覺其淺,淺者不覺其深」。陳峰還用三句話、12個字概括南懷瑾的學術思想:「身心性命,宇宙萬有,內修外用。」他認為,中國文化的三大家實際上都是解決這些問題,回答了人與宇宙自然的關係,回答了人從哪兒來,到哪兒去,回答了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和追求社會和諧的內涵。

  陳峰還把南懷瑾的方法概括為「佛心、道骨、儒表」六字。佛心,發心造福於天下眾生;道骨,人們在世間當中,對自身的修養要遵循道教文化;儒表,說的是做人模式。

  在海航集團成立20周年媒體見面會上,陳峰透露,他和海航七位創始人將捐贈海航集團20%股權給海南省慈航公益基金會,價值約85億元。第一期捐贈30億元的股權。這裡可以看到當年南懷瑾修建金溫鐵路後「還路於民」的影響。中國商人和中國企業家的人生修為,重塑中國維護一方平安的士紳精神,實現中國社會治理和社會自治模式,這是中國走向文化繁榮和經濟繁榮的社會基礎。

  李慈雄:

  在老師指點下上商道

  有著中國「地磚大王」之稱的上海斯米克集團總裁李慈雄,是南懷瑾的得意門生之一。李慈雄早在讀大學時就拜南懷瑾為師,如今是全國工商聯執行委員、上海市台商協會副會長,旗下企業營業額超過100億元。在李慈雄看來,自己能走到今天,完全承蒙老師的悉心栽培。

  李慈雄出生在台灣的一個軍人家庭。在讀台大讀電機系二年級的時候,感到現代物理學無法解決他心中對宇宙源起的困惑,而對國學的興趣日趨濃厚,於是找南懷瑾拜師學習。

  老師看了看他說:「你到我這裡聽課是要交費的!」李慈雄說:「老師,我家境困難,勉強交了大學學費,沒有錢來這裡聽課。」老師說:「那你可以來我這裡打工。」李慈雄說:「不知我能否幹得了?」老師說:「無非就是打掃廁所、擦地及倒茶待客這些雜事。」

  「當時老師很嚴格,當我給客人倒茶,不小心洒水到茶杯外,南懷瑾老師就不留情面地說:看,這就是台大電機系的學生,學習不知道如何,可是連茶也倒不好。我常常感到面紅耳赤、羞愧難當,下不了台。」

  如此磨練了半年,南懷瑾看到李慈雄沒有退縮的意思,意志還是很堅定,才教他讀第一篇文章——《貨殖列傳》。

  李慈雄當時迷糊不解,心想我又不做生意,老師教我這個幹啥?後來李慈雄走上經商之道,他才隱約感覺到,冥冥之中老師似乎在幾十年前就規劃好了他的人生道路,開始有意培養他商業方面的能力。

  20世紀80年代後期,李慈雄拿到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之後,到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工作。那時他已成家立業,然而南懷瑾卻突然聯繫他,讓他離開美國到中國內地發展。當時國內經濟形勢不太穩定,李慈雄又沒有做過生意,他不清楚老師讓他去做什麼。

  即便如此,李慈雄還是聽從老師的建議,賣掉美國的別墅,拖家帶口來到一片荒涼的上海浦東投資開發。

  從美國來到中國,各種心理落差可以想見有多大,但李慈雄堅信老師的眼光。那時的上海到處都在搞建設,瓷磚需求量很大,李慈雄的朋友告訴他想裝修房子卻買不到好瓷磚。於是李慈雄就開始搞瓷磚鑽研,然後建廠生產,銷售的第一年就實現盈利。

  在瓷磚市場初步積累資本後,米克斯集團漸漸擴展到今天參股的多家公司,集中於磁磚、家用紙、通訊電源等幾大核心競爭力產業。

  李慈雄在離開美國前往上海的時候,恩師南懷瑾老師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世界上最厲害、最有效的東西就是誠實、信用和守規矩,然而這個世界上願意如此做的人又那麼少。李慈雄深有感觸地說:中國企業的流星現象令人十分惋惜,失敗的關鍵就在乎人心。做企業,首先要明白經營的基本面是什麼,我認為就是賺取人心。想要做好一個企業,沒有捷徑可走,只有你真心誠意地付出了,你才可能得到客戶、股東、員工的尊重和回報。

  相對於兜售產品的傳統營銷概念,李慈雄更願意把行銷定位為一種業務員提升企業形象,與客戶共同商量解決問題方案,從被動的製造到主動合作的過程。親切的服務態度,完善的售前、售後、售中服務,無論大小客戶一概認真對待的態度,為斯米克贏得了良好的聲譽,而同時口碑式的營銷已經成為斯米克一個非常重要的通道。

  有段時間台商到內地設廠,台干與內地員工之間常常會發生文化、觀念上的碰撞,存在明確的分歧。通常做法是將台干餐廳和大陸員工餐廳分開。李慈雄就不這麼做,他和所有的員工一起在大食堂就餐,一起穿制服在工廠里工作。李慈雄認為,之所以產生不同意義,原因就在於缺乏溝通和好的企業文化,如果雙方能真誠相待,按照規章制度去運行,企業一定會興旺。因此,李慈雄明確提出了斯米克的經營哲學——「提供舞台,成就人才,東西合壁,共創事業」。他常常在員工中灌輸企業的團隊理念,他說,斯米克就好像是一個大家庭,來到這裡,就不分大陸人、台灣人、外國人,而只有斯米克人,大家的發展機會都是平等的。這種人性化的管理體制獲得了雙贏,有力推進了企業發展。

  近兩來,由於市場萎縮等原因,斯米克企業也出現虧損。據2013年2月7日ST上控披露的2012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斯米克公司實現營收8.85億元,同比減少2.84%,凈利潤虧損巨大。李慈雄2012年只從上市公司領取了12元工資。ST上控證券部工作人員解釋說:「年報里確實是12元,因為公司連續兩年大幅虧損,李慈雄秉承擔責任的態度,每月只領取象徵性的1元錢」。這讓李慈雄成為A股上市公司薪酬最低的董事長、總裁,同時也展示了他非同一般的個人胸襟,實際上也是傳播了南懷瑾的企業文化理念。

  2012年8月,老師叮囑李慈雄可以做弘揚東西精華文化的事業。遵照老師意見,李慈雄已在上海浦東新區建造了一座恆南書院,並於2013年1月7日在恆南書院舉行紀念南懷瑾百日忌辰活動。李慈雄說,他一輩子也忘記不了老師領他走上商道的一切。

  張躍:

  老師教我樸實處事

  「不論你有多少學問或多大本事,都要能放下自己,像一個最普通的人一樣生活,因為你會發現,作為一個人,你所真正需要的東西就只有那麼多。」這是在遠大集團總裁張躍的記憶里,國學大師南懷瑾對他說過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1960年出生的張躍是中國內地第一個擁有私人飛機的民營企業家,此外,他還擁有直升機的駕駛執照。2010年3月6日,遠大集團在上海世博會上花24小時,就用完全輕量的鋼結構、遠離混凝土垃圾和揚塵建成了遠大館;2012年8月,張躍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透露,遠大集團計劃使用預製組件,像堆積木那樣3個月內在長沙建造一座220層、838米的世界最高樓,命名為「天空城市」的構想。據稱,「天空城市」比現有的世界最高建築迪拜塔,還要高10米。

  儘管如此,張躍對南懷瑾的樸實處世還是十分敬仰。在他的記憶里,南懷瑾的為人比他的學識更令人印象深刻。張躍曾說,「樸實」是他在南懷瑾那裡獲得的最大收穫。

  張躍最早了解南懷瑾是因為他的夫人是南懷瑾老師的鐵杆粉絲,很崇拜南懷瑾,只要是南懷瑾的書,她都會買來看。因為事務太忙,張躍根本沒時間去看太多的書,受到夫人的影響,才會偶爾翻一翻南懷瑾的書,最初也僅僅是對其中比較風趣、輕鬆的內容感興趣。

  張躍第一次與南懷瑾相識是在1998年,他在香港被一位友人帶去參加一個飯局。飯局的廚師都是主人家從廟裡請來的和尚,端上來的都是粗茶淡飯,沒有哪個菜品是刻意講究色香的。主人並不為師授道,只作為一位年長的智者,他的睿智都體現在這種閑話家常中。

  張躍第一次拜訪南懷瑾的時候,曾掏出一本南懷瑾的著作希望其簽名,但被南老拒絕了:「我又不是明星,搞什麼簽名這種事啊。」在張躍的記憶里,南懷瑾特別怕別人把自己當做老師或者名人。「南老不願意別人把自己打造成文化明星,他認為文化的本質就是人性的樸素。一旦喪失了樸素,文化就變成了商業,或者叫特定階段特定角度下的文化,這些都不是文化的本意。」

  從那次見過南懷瑾之後,張躍就覺得南老師是個風趣的人,和他寫的書一樣。他的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把深刻的道理用當代人可以理解的話表達出來,而且多有舉例闡述,使讀者能夠觸類旁通而加深理解。張躍回憶當年在香港與南懷瑾一起的種種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南老講述的那些故事。常來南老這裡拜訪的人,很少平鋪直敘地向南老請教書本上的問題,通常都是天南海北地聊天,會討論文學、宗教,更多的是社會上發生的很多新聞事件,或者自己遇到的一些問題。南老在談話中,會將古代和現代結合,可以將每一件事情講得很風趣生動。在與南老的交往中,張躍發現,南懷瑾最大的特點,正是以這種風趣輕鬆的方法,將每種思想講清楚,樸實無華,而不是玄而又玄。

  與南懷瑾接觸的時間長了,張躍覺得南老很樸實,生活中只穿簡單的布衣、吃著粗茶淡飯,從來不吃營養品。學習上從來沒有把自己當做老師,更不為師授道,給人的感覺就是一位年長的智者,在向你述說他對一件事情的感悟,而這種感悟是升華到古代典籍里的,是有必要親自去體會和研究的,也是值得相互討論的。

  在遠大集團籌辦20周年慶典時,張躍希望能請南懷瑾到長沙總部做一次演講。南懷瑾雖不願意別人把自己當成大師供奉,但顧及他人面子的南懷瑾,面對張躍的一再請求,不好意思拒絕,於是親自錄製了一個視頻給張躍。在視頻中,南懷瑾說,張躍邀請我來祝賀你們20周年,我就打哈哈說,我會來我會來,最後我就給了一個錄像,錄像來了嘛。

  張躍年輕時崇拜的是西方文化,甚至只讀西方書籍。但在與南老的交流中張躍受到了很大啟發,開始明白東方文化和東方智慧是非常高明的。他熱愛環保事業,最初一直認為環保理念發端於西方,直到有一次與南老談環保這個話題的時候他才知道,《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空氣質量的關注,有「風者,百病之始也」之說。這讓張躍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也認識到很多人對於傳統文化的無知和誤解。

  反思今日社會和人生,張躍常常感嘆南老潛移默化傳遞給他樸實人生的思想。質樸方能靜,靜而後定,定方能思。在張躍的眼中,南懷瑾是個樸實完美的人,是南老帶他進入人生的一個新高度。

  李小琳:

  靜水深流和儒釋道

  1961年出生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力公司董事長李小琳,是前國務院總理李鵬的女兒。2008年,被美國《財富》雜誌評為2007年全球商界女強人,在中國電力市場被稱為「一姐」,統領市值近百億的中國電力,也是香港H股、紅籌股上市公司中唯一女性CEO。2011年李小琳榮登「亞洲最具影響力的25位商界領袖」榜單,排名21,成為唯一入選的中國女企業家。

  李小琳業餘有兩大愛好:一是登山悟道,二是修禪減壓。她說,做工作、幹事業也像登山,不過那是無形之山,征服它們需要更大的勇氣和毅力,遠比登自然之山艱難得多。每次登山,頭頂藍天,情意悠然,腳踏大地,心志更堅。同時,李小琳還養成靜坐禪修的習慣,在沒有打擾的情況下,可以靜坐一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睡前靜坐已成她的習慣。

  2008年,李小琳出版了《靜水深流》一書。該書是李小琳在中央黨校學習之餘記錄下的自己多年在企業管理中的體會與感知,被業界看做是企業文化哲學管理境界破冰之作。在書中,李小琳以散文的形式闡述企業制度、企業戰略、企業文化、企業定位和企業哲學,既有國有大型上市企業總裁的切身體驗,又有並不艱澀的東方哲學,將道家的「水」、佛家的「靜」、儒家的「和」融合到企業管理中,將企業管理的術提升到「道」,將企業問題上升到跨行業和時空的人類理想境界。

  在《靜水深流》這本書中,李小琳還描寫了她從奶奶趙君陶那裡得到了中國文化的啟蒙和教育,並師從南懷瑾老師研修國學十餘年的心得。她說,南師的國學教誨,改變了自己對商業的看法,淡泊己心和洞悉人民需求才能做出正確的決斷。

  李小琳是這樣記述眼中的老師南懷瑾的:

  相聚是緣。一些師長總是不斷地給予我關愛,給我知識的營養,給我智慧的啟迪。南懷瑾老師是我結緣的「高人」之一,不僅高壽,更有高見……他跌宕起伏,充滿傳奇色彩,可謂精彩,可謂曲折。一言以蔽之,以積極入世的態度,超然物外的情懷,大徹大悟的智慧,經營著當下的人生。

  多年來,社會各界精英人士和文化學者絡繹不絕,慕名前往,追隨南老師參禪悟道,研習佛理。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南老師,精神矍鑠,目光炯炯,步伐矯健,氣韻生動,一派仙風道骨,令人肅然起敬。南老雖已年屆九旬,但他從來都是親自打理自己的生活,負責自己的飲食起居。有時吃飯我坐在他身邊,不時想盡我的熱情,為他服務一下,他總是說:「自己來。」事必躬親,自己動手是南老師的習慣。他的學養修為、處世哲學、人生智慧、情懷境界,都對我影響極為深刻,令我受益匪淺。

  一次,到太湖大學堂,正遇上他給一家著名大學國學院的學子們講國學。從當前的國學熱講到什麼是國學,研習國學的目的,以及國學與中國文化的關係,怎樣繼承優秀的中國文化,研習國學。從《易經》講到《誡子書》,講到《朱子治家格言》,九十多歲的老人,整整五個小時,時而引經據典,深入淺出,像是拉家常;時而隨口吟誦,聲音高亢悠揚,如行雲流水。可謂「研窮義理之精微,辨析古今之同異」,講到精妙處,彷彿給人以「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之感。

  南老師是一個眼界非常寬廣的人。談到當今世界發生的一些事情,南老師曾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今日的世界,由於西方文化的貢獻,促進了物質文明的發達:如交通的便利,建築的富麗,生活的舒適,這在表面上來看,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幸福的時代,但是人們為了生存的競爭而忙碌,為了戰爭的毀滅而惶恐,為了慾海的難填而煩惱……」懷著這樣一種悲天憫人的終極關懷和憂患意識,南老師創辦太湖大學堂,希望給心靈處於困境和精神處於危機的現代人以療救與利導。

  南老師是一位智、仁、勇兼具的大師,在人生的道路上,南老師從修身、齊家到治業,從入世、精進到超脫,給了我很多的啟迪、很多精神營養。人生處處皆為道,一切智慧與理性的交融,不斷給我啟迪,充盈著我的生命境界。

  2007年,李小琳的《靜水深流》一書出版前夕,南懷瑾先是親筆為其題寫書名《靜水深流—-小琳新書》給予鼓勵,之後又專門寫了一段提示,云:「人有生命而有活動,生命之活動,從言語文字而言,又名之曰行為。復從生命行為之根源而說,又名之曰性;從行為活動之作用而說,別名曰情。但人性與情緒,都因自受現實現象所影響,而起千差萬別之作用。究其根源,皆自受『不思議熏,不思議變』而來。故明儒洪自誠論人之性情,有謂「涉世淺,點染亦淺。閱歷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誠為不易之名言也。今小琳自以平日所作匯之成章,乞為之言,故即以此示之。」師生情深,可見一班。

  南存輝:

  伯父點化我心智

  2012年9月28日,浙江省工商聯主席、正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南存輝剛從美國回到上海,就接到南懷瑾護士小組的電話,讓他29日馬上趕到蘇州。此時正值中秋,南懷瑾卻已駕鶴西去。30日晚,南存輝作為家鄉南姓族人和南懷瑾弟子,參加了南老的告別儀式,在太湖大學堂送老師最後一程。

  南懷瑾的離世,令南存輝痛失恩師。他回憶起2011年中秋去拜見南老的情形。當時,南存輝將在浙江安吉九畝山上種植的有機蔬菜瓜果,列了一個小清單送到南老家,老人接單後很高興,說:「你是我看到第一個會用禮單的人。」又對大家說:「今天要給存輝一個獎勵,送他一尊佛像。」

  和其他商界精英不同,南存輝與南懷瑾同是姓南,同出一宗,他們的交往自然也演繹了諸多令人神往且與眾不同的故事。

  南懷瑾17歲就離開家鄉,1949年離開大陸到台灣,後遊學世界各地,因此,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南存輝,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才有緣第一次見到南懷瑾。南存輝清晰地記得那次見面的場景。

  那天,他和家鄉溫州樂清市的一位領導去香港拜訪南老。聽說南存輝是家鄉來的,又是同宗,南老很高興,讓年輕的南存輝管他叫「爺爺」。「爺孫倆」很愉快地拉起了家常,交談結束時南老特意交待:「以後到香港來,晚上7點回家吃飯,不用在外面吃。自家人,不必客氣。」他儼然把南存輝當成了家裡人看待。

  次日,南存輝回到溫州,收到了南老助手發來的一份傳真,說昨晚很高興,忘了排輩分,我比你父親年長,你可稱我伯父。按南氏族譜字輩「嗣元應德光,常存君子道」的排序,南存輝是「存」字輩,南老譜名「南常泰」,屬「常」字輩,比他大一輩,稱他伯父是適合的。

  南存輝第二次去香港拜訪南老時,南老直言勸說南存輝趁著年輕跟他好好學習。南存輝因為經營企業事務繁忙,雖然常給南老發信息問候、打電話請教,但面對南懷瑾老師多次勸他「放下」,卻遲遲「放不下」。

  2008年春節,南存輝去太湖學堂看望南懷瑾。南老很嚴肅地問南存輝:「你幾歲了?」南存輝答:「1963年生。」南老追問:「你就說你幾歲了?」「45歲了。」南老一聲棒喝:「四十多歲了,你還不回來學習?財迷一個!」南存輝知道南老一片苦心,從此,就是再忙再累也忘不了學習。

  2009年,南老在太湖學堂開修禪課,為期7天。南存輝被允許參加,但要求學習期間放下雜事,靜心研修,不可接聽手機、不可請假、不可會客。通知明言:做不到,不要來。

  這時,剛巧碰到南存輝正在為企業上市衝刺,證監會已通知他一周內到北京進行過會答辯。當時,南存輝很矛盾,最後痛下決心向董事會說明,南老已經九十高齡,南老的課一旦錯過,今後難再有機會。假如公司錯過上市,今後還有機會。

  在這7天的靜修中,平時每天要接聽二十多個電話的南存輝,真的不接一個電話,心無旁騖,靜心學習。研修結束後,他才飛赴北京。次日,正泰順利通過過會答辯。

  南存輝還從南懷瑾大師那裡學會講故事,講話中一個個「蹦出」的小故事,或微言大義或直白幽默。

  在2012年召開的一次「滇浙產融對接」論壇上,央視主持人發問:「您悄悄地告訴我,雲南這邊要把浙商引過去,浙江省委、省政府要把浙商招回來,您作為浙江省工商聯主席,是站在哪一邊?您聽哪邊的?」

  南存輝笑答:「兩邊都是領導,兩邊都聽。」他講了一個故事,有個小姑娘到廟裡拜佛,跪下時,脖子上掉出個十字架。一老太太問她:「你拜佛怎麼戴著十字架?」小姑娘答道:「沒關係呀,菩薩、上帝都是我的領導,是領導都拜。」這一說,會場氣氛馬上輕鬆許多,與會的兩省領導也笑了。

  令南存輝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力量的是「心態的調整」。這些年,他經歷了太陽能風波、金融危機等多次危機,面對壓力,始終保持平和心態,平心靜氣地處理問題,以平常心做不平常的事,能夠用辨證的眼光看問題,心境愈來愈開闊。這與他接受南懷瑾老師的教育有著很大關係。

  南懷瑾在學術研究上很重視古為今用。《資治通鑒》是給帝王治國看的,他推薦南存輝等弟子學習,並組織大家結合實際分組討論。作為一個公司領導,經營一個企業,假如懂了這些用人之道,駕馭之術,就可「治大國若烹小鮮」,很多管理智慧就滲透在這些經典裡面。

  南存輝和南懷瑾的父輩都曾居住在樂清柳市的殿後村南宅,後來南懷瑾的父親因經商搬遷到地團村(今翁垟街道地團社區橋頭村),南存輝的父親則搬到了上園村。南存輝的父親生前曾出資近200萬元,在殿後村建造祥希耕樂園這個佔地八千多平方米的村民活動中心。南懷瑾老師仙逝後,家鄉人徵求南存輝的意見,能否借用耕樂園搭建悼念場所,南存輝當即應允。

  南存輝第一次見到南老時才三十齣頭;南禪七日的時候,南存輝四十多歲;如今南存輝已到「知天命」之年。南存輝說,人生有三重境界:刻意人生、隨意人生、禪意人生。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如何處事、怎樣處世,南老都給了他很多的啟發和教益。對他來說,南懷瑾不僅是長輩、老師,更是他在人生和事業道路上的一盞指路明燈。

  張耀偉:

  一代宗師的教化

  張耀偉是一個在南懷瑾思想的影響下從體制內轉型起步創業的文化商人,也是一個在南懷瑾支持和幫助下從政府官員蛻變為成功人士的商界精英。他說,老師曾手把手教導他如何經商立德,甚至用自己的稿費支持他創業,使他在短短三年就取得巨大的成功。他忘不了的是,南懷瑾在與病魔博弈的人生最後階段,還主動為其題寫「道南文化」一詞,鼓勵他創辦道南文化控股公司和道南大學堂,從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推廣。

  張耀偉回憶說,他和南老的淵源是從20世紀80年代後半葉開始的,當時他的伯父張尚德是南懷瑾老師的學生,常以台灣知名教授的身份來內地進行學術交流,包括汪道涵、王元化、鄧偉志、裘沛然、任繼愈、湯一介、張岱年、馮契、蘇淵雷、胡道靜等在內的內地學界名家都與伯父有過交往,他也因此拜識了上述大家。這期間他聽說了南懷瑾的許多傳奇,但很少見到南懷瑾。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他才有幸常常去拜望。

  張耀偉第一次見到南懷瑾的印象,是一個削瘦的耄耋老人,一股聖人之氣,溫而厲,恭而安,威而慈祥。說話聲音宏亮,精神矍鑠,令人肅然起敬。當初,張耀偉的伯父張尚德叮嚀他說,向南懷瑾老師學做人是一件大幸事,南老師畢生傳道、授業、解惑,是在善意與服務中建立人品,在健全的人品中建立起風格,在高貴的風格中形成風尚。因此,張耀偉曾多次懇請老師做公開講課,但南懷瑾一直都沒有應允。

  2006年3月的一天,張耀偉去拜訪老師,給南懷瑾講了一個親歷的故事:

  有天下午,他陪女兒去上補習課,因為坐位是不固定的,為了找一個好位置,他們課前一刻鐘就到了教室找了一個好位置坐下來。不一會兒,一個男同學疾步過來,用胳膊肘把他女兒推開坐了下來,他女兒噙著眼淚委屈地要與男同學理論。此時這個男同學的媽媽走過來大聲嚷道:「我們上次來也是坐這個位置。」張耀偉父女無言以對,他憤然地拉起女兒的手另外找了一個位置。晚上回到家,女兒告訴他,下午男同學的媽媽是她的任課老師。張耀偉聽後有一種骨梗在喉、芒刺在背的感覺。他認為,這位肩負著媽媽和教師雙重身份的年輕女人的舉止,喪失了為人師、為人母的基本道德。張耀偉向南懷瑾述了自己的憂慮,當今社會,經濟興盛,但傳統的情、禮、義等都被物化了,新聞出版工作者對弘揚傳播中華文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南懷瑾聽了這個故事,才勉強答應了張耀偉去傳媒界演講的邀請。

  為了做好演講籌備工作,張耀偉和《文匯報》、上海電視台紀實頻道的領導商量確定,講演會規模在200人左右,如果南老老師同意,除了報刊全文刊發外,電視轉播車到現場全程錄播。為了把會議辦成功,張耀偉想適當邀請一些企業家參加,酌情收一些費用。老師聽後情緒激動地堅決反對,強調事先不能作任何宣傳預告,不準收費。南老要張耀偉做一個費用預算交給秘書,由他設法解決。

  南懷瑾老師講演會消息雖嚴格保密,所有名單都是內定的,卻不知道消息怎麼走漏了,海內外都有人來電要求參加。最後,講演會來了近300人,除上海及全國各地的傳媒界人士外,還有港澳台及歐美等地遠道而來的聽眾。事後,張耀偉才體會到南懷瑾的名字在海內外的影響。

  南懷瑾通貫文史哲,精諳儒釋道,熟知當今新科學、新技術的發展。追隨南懷瑾的弟子中有很多工商界成功人士,在談到要做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需要有什麼樣的領導素養時,南懷瑾總結了中國歷史上成功皇帝的撫政要訣:一是反應快,二是決斷快。在談到李宗吾《厚黑學》時,南懷瑾老師曾講了5條成功者的條件:像牛一樣健,像狗一樣賤,像猴一樣精,像狐狸一樣靈敏,像鬼一樣魅。南老師出世入世的適度結合,充分體現了他充滿智慧的哲學思想,給張耀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南懷瑾一生坎坷,遊走世界各地,但始終堅持他的理想追求,傳道、授業、解惑。在日常生活中,南懷瑾的口頭禪是「有飯大家吃」。365天,南懷瑾所到之處,餐桌邊總是圍滿了人,有賢貴、有布衣、有出家人,「來者不拒」。張耀偉常看到有困難需要幫助的人和地方,總能得到南老的幫助。這種「有飯大家吃」的宏舉著實影響了包括張耀偉在內的許多人的價值觀。

  2011年6月,張耀偉專門出版了《師情化義——我與南懷瑾老師的緣》一書,記述南老對他的教導和影響。張耀偉說,他從南老那裡得到了恩師智慧的加持,那是一門學問,是一門哲學,更是一種精神,南懷瑾老師改變了他的人生。

  潘建國:

  老師指點我建「天宮」

  遠遠看去,位於浙江紹興會稽山頂的龍華寺和兜率天宮酷似西藏布達拉宮,巍峨壯觀。龍華寺層層疊疊,殿後有殿,房旁有房,一進緊接一進,引人入勝,是目前國內單體最大的皇家風格的佛教寺院。

  與龍華寺一水相隔的,就是香水海上在人間首次示現的兜率天宮。兜率天宮由七重寶垣、兜率天內院、紫金蓮花三大部分組成。七重寶垣是天宮的基座部分,其寬99米,長180米,高28米。寶垣外圍由5000米漢白玉欄杆圍合,似七層白雲烘托著巨型蓮花。七重寶垣的四周雕刻著諸天羅漢菩薩及佛造像,雕刻長度達四千餘米,令人嘆為觀止。寶垣內部為佛教藝術博物館和佛教八大宗壇水陸內壇等。兜率天宮中間部分是兜率天內院,內供世界最大的室內坐佛——23米高的說法天冠彌勒像。天宮頂部為48瓣直徑五十六點七米的巨型紫金蓮花,堪稱世界之最。蓮花是大乘佛教的象徵,巨型蓮花代表著彌勒菩薩接引持五戒行十善的娑婆世界眾生往生兜率凈土。巨型蓮花也代表著佛菩薩腳踩的蓮花,蓮花上供奉著巨型無相大佛。禮佛者心有多大,佛就有多大。蓮花上的無相大佛也契合了《金剛經》「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之意。花內為金碧輝煌的可容納千人的善法堂。

  回顧近半個世紀的人生道路,品味兜率天宮建設的艱辛,讓潘建國無法忘懷的是老師南懷瑾對他的指點和鼓勵。

  那是2000年世紀之交,一度生意非常紅火的潘建國進入事業低谷,自信心也跌落到谷底。那段時間,他不停地出入於名山古剎,拜訪高僧大德,企圖尋找人生的答案,但始終沒有結果。偶然機緣,潘建國讀完了南懷瑾的《金剛經說什麼》,似乎才有所感悟。在隨後的幾個月時間裡,潘建國廢寢忘食地讀完所能找到的南懷瑾的著作,懵懂中他似乎找到了答案。

  在尋找答案的同時,潘建國還渴望能當面找南老求證。2002年夏天,潘建國曾帶著自己出版的宣紙版佛像圖書,專程赴香港尋師。經過多方努力,他雖然沒有見到南老,但還是託人把自己的書送到南老手中,並出人意料地收到南懷瑾用一個紅包包著的書款,獲悉年底南老將在義烏雙林古寺帶領大家打禪七的佳訊。

  2002年底,潘建國提前趕到義烏雙林古寺做義工,和師父們一起建禪堂、蓋食堂、接送客人。大年初七,他見到了盼望已久的南懷瑾,跟著南師打禪七。這個禪七,徹底改變了他的心性。離開雙林古寺前,潘建國暗暗發了一個願:如果有機緣,一定要建一個居士禪修道場,讓更多的人能享受到正信佛法的熏陶。

  2007年6月27日,潘建國等人與紹興縣人民政府簽訂了建設會稽山彌勒聖境的協議。協議明確聖境的核心建築是「兜率天宮」和「會稽山龍華寺」,核心理念是「包容和諧快樂」。

  但真的要打造兜率天宮,一連串的問題都來了。從古到今,還沒有人造過兜率天宮。兜率天宮是什麼樣的?沒人知道!無助中的潘建國去請求南懷瑾。南師指點說,你可以依據經典——《彌勒上生經》,參考善財童子參彌勒的描述。潘建國和他的創作團隊花了近一年時間,在國內外收集素材,終於創作出兜率天宮的效果圖。當他把效果圖送呈給南老看時,南老笑得很燦爛,大加讚賞。

  建築的形態確定了,佛教文化如何定位?潘建國又去向南懷瑾求教。南老告訴他,兜率天宮要定位在中華文化的弘揚,儒釋道等各宗文化都可宣講,兜率天宮就是個講法的地方。佛教文化更要包容各宗各派,可以建八大宗壇,讓八宗有成就者都到兜率天宮登壇講法。龍華寺的定位要以禪宗為主,也比較切合現在的人間佛教和居士佛教。

  經過五年多建設,兜率天宮和龍華寺工程已接近尾聲。潘建國如釋重負般跟南老說:「老師,明年天宮開放時,我想請您老人家到兜率天宮蓮花內的千人大法堂開堂講法,好嗎?」南師不置可否地笑笑,沒有接受也沒有拒絕。南老讓宏忍法師請出了兩座供奉有「三乘同依佛舍利」的水晶舍利塔,讓他和弘宗法師請回兜率天宮和華林園供養。

  欣喜之餘,潘建國不由得有些詫然。更沒想到,7月份就得知老師閉關的消息,9月20日,從太湖大學堂公告知道,南師四大違和,正住於禪定。9月29日下午,南師仙逝。潘建國第二天下午就趕到太湖大學堂,參加老師的荼毗法會,為他送行。

  2013年9月29日,是南懷瑾往生一周年祭日,被潘建國擇定為兜率天宮正式建成對外開放的開光之日。潘建國說,彌勒凈土建設的文化形態有別於現在的傳統寺廟:對香客免費提供清香三支,不賣高香燒高香;不以經懺為寺廟謀生手段;寺廟經濟採取基金會管理模式,公開透明,接受功德主監督;寺廟由四眾弟子共同建設管理,法務系統由出家眾管理,事務系統由在家眾管理;佛教文化以講經說法禪修靜修為主;提倡「人間佛教」模式,鼓勵信眾積极參与到人間凈土(小康社會)的建設之中;提倡自力利他,行菩薩道,覺悟眾生,服務社會,共同創建美好的人間凈土。

  這將是南懷瑾又一遺留人間的教化功德。

  呂松濤:

  讓生命在參悟中涅槃

  漢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如果用這句歷史名言來解讀現代商業現象,那就是商潮洶湧,潮起潮落,皆因利來利往。要勇立潮頭,必須擺脫「利」的誘惑,心存「利他」的願力。上海綠谷集團董事長呂松濤對此有著特別深刻的感悟。

  出生在安徽淮北平原的呂松濤從小天資聰慧,勇於挑戰未來。他大學本科讀的是管理學,考研時竟選擇「自然辯證法」。他搏浪商海二十多年,三起三落,歷盡坎坷。他在《讓生命破殼而出》一文中詳盡敘述了自己與南懷瑾先生結緣、求道、新生的經歷,讓人看到了在熙熙攘攘的商業社會中另一種偉大的力量。

  1991年11月,在即將掀起的92下海潮前夕,呂松濤就帶著懷孕的太太和全部家當,從安徽踏上了南下珠海的列車,開始了新的創業征程。他們從經營大排檔做起,通過炒地皮賺得了第一桶金,不到兩年的時間就積累了巨額財富。

  1994年7月,呂松濤與珠海一位朋友合作成立了一家公司,並轉戰上海。青春的情懷和最初的成功讓呂松濤自以為能力無邊,企業盲目膨脹,行業涉及廣泛,加之管理、資金、技術、人才等沒有及時跟上,朋友出事又導致資金鏈突然斷裂,呂松濤的企業瞬間跌入破產絕境。

  1997年初,呂松濤重整旗鼓,註冊成立了上海綠谷集團,開始第二次創業,不到一年時間,公司又重新崛起,年銷售額超過4億元,成為中國抗癌領域的龍頭企業。1999年底,面對初具規模的企業,一起創業的6位股東因為對企業的願景出現分歧,突然提出分家,抽走巨額資本,讓公司又一次跌入賠錢的境地。在這期間,呂松濤開始接觸南懷瑾的著作,似懂非懂地拜讀,產生了對南懷瑾先生的仰慕之情。

  2000年初,呂松濤開始了第三次創業,他用6年的時間將初創時只有一百多人的企業,發展成有九千多名員工,營業銷售額突破20億元的上海民營50強。就在此時,呂松濤在中國文化書院副院長陳越光的引薦下,見到了久仰的南懷瑾。

  那是一次讓呂松濤終身難忘的見面,也是讓呂松濤第一次直接感受到南懷瑾先生非同常人的一次見面。

  那天下午,陳越光帶著呂松濤一起去上海長發花園拜見南懷瑾先生。大家剛坐定介紹完畢,呂松濤就發現南懷瑾身邊的工作人員神色有變。待確定他是上海綠谷集團董事長的身份後,工作人員從房間里拿出一迭報紙。原來綠谷集團的銷售人員在宣傳產品時,編說南懷瑾先生吃了綠谷的保健品,身體特別好,並在文中以南懷瑾先生的口吻讚揚產品功效。南懷瑾的幾個學生本來要找呂松濤打官司,但被南懷瑾先生阻止了。

  在南懷瑾先生的調和下,呂松濤向南懷瑾介紹了公司的發展情況,並彙報了自己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認識,取得了南懷瑾先生的認可,並留他們一起吃晚飯。席間,南懷瑾問呂松濤:「我的書讀過幾本?」呂松濤說:「能見到的書都讀了,一小部分讀不懂。」南懷瑾說:「你說的是實話,但又過高估計自己了,你是大部分讀不懂。」呂松濤說:「老師,這個時代變化太快,隨機應變太累。」南懷瑾笑著點頭默許,然後說道:「你沒有找到以不變應萬變的『一』,當然你現在也聽不懂。」南懷瑾又說:「你沒有人生的宗旨和綱領,當然只能在紅塵里亂滾。」南懷瑾先生的這句話,點中了呂松濤心中的要害。

  2007年2月18日,農曆大年初一,呂松濤懷著求索人生答案的急切心情,帶著不破不立的決心,從上海開車到了太湖大學堂,開始為期一年的閉關。就在在閉關期間,公司的業務亦如其所料,最終還是出事了。

  2007年4月30日,國家葯監局關閉了綠谷集團的核心企業——西安藥廠;2008年1月12日,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曝光了綠谷集團的不端業務;與此同時,數百家媒體聚焦綠谷,全國各相關主管部門開始嚴查綠谷;綠谷集團人去樓空,一個相當規模的公司又一次歸零。呂松濤的第三次創業又降至冰點。

  2008年11月,呂松濤到了美國,他對自己的發展史不斷進行自我批判,雖說得出一些結論,但總難滿意。南懷瑾先生對他的狀態十分關心,讓秘書宏達轉告他:不要搞理性,多念准提咒。於是,呂松濤既不看書,也不默想,平時就念准提咒,每天打坐4小時,參話頭「我錯在哪裡?」12月初的一天,他突然參明白四個字:「心不在焉」。是呀,十幾年來自己在沒有方向地打拚,只有外在的努力,沒有做與自己內心相契的事。雖然在做中醫藥,但始終「心不在焉」,心不在中醫藥,沒有為客戶著想,一切從自己出發,所有事情就很難合於「道」了。

  2009年春節,呂松濤從美國回來後立即開啟了第四次創業歷程。他從患者出發,關心員工,一切都如順水行舟,公司回歸正軌,業務突飛猛進。呂松濤徹底理解了自助天助的真意,理解了何為勢如破竹。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沒錢,他在2008年幾乎放棄了中醫四診儀的開發,是南懷瑾先生鼓勵他,就是砸鍋賣鐵也要堅持搞。現在,四診儀已經研製成功,若沒有南懷瑾,亦沒有今天的四診儀。

  呂松濤感慨地說,若沒有南懷瑾先生的教誨和加持,根本不可能絕處逢生。是南懷瑾先生讓他的生命獲得涅槃。

  南懷瑾:一個時代的智者

  從1918年3月18日誕生,到2013年9月29日離世,南懷瑾的一生,見證了一個國家和民族從苦難中崛起到新生的涅槃。

  南懷瑾曾說:「我常常感到,國家亡掉不怕,還可以復國,要是國家的文化亡掉了,就永遠不會翻身了。」為了這個民族,這個國家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南懷瑾身體力行,不遺餘力,付出了畢生的心血。「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這是世人對南懷瑾的一種敬仰。

  和20世紀眾多的國學大師一樣,南懷瑾飽讀經書,才華橫溢,特立獨行,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鑄造了自己的文人風骨和精神世界。與20世紀眾多國學大師不同的是,南懷瑾更注重學以致用,用以致學,學用結合,在實踐中求證知識的力量,檢驗文化的生命,用歷史的經驗指導當下的社會實踐。

  「買票不入場」是南懷瑾的一種人生智慧。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準備召開國民大會,「民主政治」一度熱鬧非凡,南懷瑾的兩位朋友認為南懷瑾人脈豐富,年輕有為,而且具備世間、出世間的學識修養,希望南懷瑾出面組織成立新黨。南懷瑾聽後婉言謝絕,笑說:「你們大家是我的好朋友,真想把我抬到火爐上烤啊!」1947年,南懷瑾回鄉計劃帶家人離開大陸。那時的溫州還聽不到內戰的槍聲。一天夜半,其父問他天下大勢如何收場,南懷瑾回答說,國民黨已是落日殘陽,將來肯定是共產黨的天下。其父驚訝地問:你是共產黨?南懷瑾回答說,我不是共產黨員,但我做過政治教官,讀過共產主義的書。我是您兒子,是共產黨的話一定會告訴您的。那是南懷瑾父子最後一次見面。20世紀90年代初,為了民族的統一大業和兩岸人民的福祉,他毅然入局,擔當兩岸密使,揮書《和平共濟協商統一建議書》一式兩份,託交海峽兩岸最高當局,促成汪辜會談和海峽兩岸「九二共識」達成。

  「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主義的福利、資本主義的經營和中國文化的精神」,是南懷瑾20世紀80年代提出到中國大陸投資必須具備的四項理念和認識。投資達30億元的金溫鐵路,是浙西南2000萬人民期盼了半個多世紀的夢想,從商而言,不值投資。為了給中國建設開創先例,引用外資興建公共基礎設施;義所當為桑梓謀福利,南懷瑾積極倡導修建金溫鐵路,並出任金溫鐵道開發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多方籌資,委曲求全,歷時十年,終於促使金溫鐵路建成通車,並還路於民。南懷瑾說:「真正的改革開放,經濟開發,不是錢的問題。過去國家在政治的措施上,思想的領導上,以及其他很多方面,都弄了很多框框,把自己捆起來,捆得死死的。現在所謂改革開放、開發,就是把那些捆死自己的框解放開來,使自己活起來,這是主要的精神。」金溫鐵路建設,也就是南懷瑾投資理念的實踐。做商人,南懷瑾亦從容。

  「不要以為拿什麼大學的文憑,有個博士學位的,那並不能算成功。你們要曉得,教育的目的是成功做一個人!你們把這些年的基本生活教育的精神帶到社會上,我可以斷定你們將來是頂天立地的人,與眾不同。」這是2012年6月21日,95歲的南懷瑾在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舉行的首屆畢業典禮上,端坐台前給予30位6年級畢業生的「臨別贈言」。太湖大學堂是南懷瑾教育實驗基地。2006年,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首次招生,學校採取住宿制度,學生必須學習武藝、靜定、野炊、讀經等生活課程。那裡沒有現代化的操場,只有孩子們玩泥巴、野炊的草地;沒有奧數,但有武術;學習美術,卻也教授做飯。孩子們沒有考試壓力,但有更現實的生活教育,入學後要自己洗衣、疊被,大孩子要幫助低年級學弟學妹,全校就像一個大家庭。南懷瑾這樣解釋「實驗」的目的:「『國際』這個名稱,就是要把國際的文化精華吸收過來,『實驗』什麼?因為不同意這一百多年來的小學大學的教育方法,我們主張文化教育要文的武的合一,要新的舊的合一。實驗的是這個。」

  2006年7月,南懷瑾在太湖大學堂舉辦首期以「禪與生命科學認知科學」為主題的講習班,面向國內外80多位學員講述最新的科學與禪學的關係。時任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參加講習班後,深有體會地說:「南師的教導讓我找到心的寧靜,使我不為個人得失憂慮,一心去追求我所認為的真理。」同年10月,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斯隆管理學院資深教授、國際組織學習協會創始主席、風靡全球的《第五項修鍊》一書作者彼得?聖吉,專門組織ELIAS團員來太湖大學堂參觀學習,聽取南懷瑾的演講。ELIAS是意為「跨國部門創新成長中的領導者」的英文縮寫。該組織始於安南對在聯合國全球契約計劃中開發學習共同體工作的要求,其參與者要求在單位、組織和部門之外有豐富的人脈關係和同事網路,掌握共同理解並處理複雜問題的先進技巧,還要對推動本地和國際社會的真正可持續健康發展有深刻的個人願望。前來學習的30多人來自12個國家,包括聯合國環境、資源、衛生等組織的負責人,聯合利華、巴斯夫(BASF)、日產(NISSAN)等跨國公司的高級主管。這些都是將在未來會對世界各個領域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作用的人,他們同樣在各自的工作中體會到,我們的世界正陷入一個必須被拯救的境地。他們來向南懷瑾請教「救世之道」。

  「峽谷柔情天付予,臨風玉樹立中衢,知君關心兩件事,世上蒼生架上書。」這是南懷瑾20多歲時,一位名叫錢吉的患難之交送給南懷瑾的一首詩。關心蒼生、關心文化是南懷瑾一生從事的兩件大事。南懷瑾26歲在峨眉山請普賢菩薩作證,發宏誓願,重續中國文化斷層。七十多年來矢志不移,苦心孤詣,篳路藍縷,做出來巨大的犧牲。2012年9月29日,溫家寶總理在唁電中說:「(南懷瑾)老師一生為弘揚中華文化遺產不遺餘力,令人景仰。切盼老師學術事業在中華大地繼續傳承。」南懷瑾在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事業上的豐功偉績是世人有目共睹的,國學大師是南懷瑾最引人注目的一個標識符號,但這也僅僅是他一生的一個立面。正如自稱為南懷瑾的「老學生」,原人民日報社副總編周瑞金所說,「國學大師」、「佛學泰斗」、「禪宗大師」、「道家高人」、「密宗上師」、「當代大隱」等等,這都只是南師學問修養、人生行止的不同側面,不足以概括他的全面素養、品格、地位、和貢獻。

  南懷瑾常說自己「一無所成,一無是處」,自己永運處於「學人」之位。1994年倡修金溫鐵路期間,南懷瑾曾寫了一紙呈送時任浙江省副省長劉錫榮,並轉達時任浙江省委書記李澤民、省長萬學遠、副省長柴松岳暨省府與有關部門主管諸公共鑒的長達數千言的建言。此書在禮節性的問候後,南懷瑾就開門見山地說:「昔賢有言:『愚者暗於成事,智者見於未萌』,老拙雖非敢以智者自況,第以年歲痴長、閱世較深之故,常不憚為直率之言。」這是南懷瑾鮮有的對自己的一種肯定評說。司馬遷《報任安書》中有這樣一段話:「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南懷瑾為金溫鐵路建設嘔心瀝血,棄小嫌而顧大局,為國家民眾義所當而為之,但很多人只以一般商人投資眼光處理這件事,讓南懷瑾感慨不已。也許是「酒後吐真言、憤怒出詩人。」感嘆之後,南懷瑾道出真性情,在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就能預測到結果的有智慧的人,才是他給自己的一種定義。

  《周易》是南懷瑾最愛讀的「一本治世的老書」,《周易?繫辭上》稱,「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意思是說,仁者見它說是仁,智者見它說是智,不同的人看問題的立場方法是不盡相同的。《論語》則云:「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智、仁、勇是儒家人格的最高理想。智和仁的結果是勇。南懷瑾常常引用北宋大儒張橫渠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來表達自己的胸襟。對事物能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處理的大智慧,也是當代人追求的境界。因此,我們說南懷瑾是一個有巨人思想的時代智者。


推薦閱讀:

古代六藝——射藝(國學入門)
中國國學網-- 大金吞遼滅宋為何不敵蒙古
國學共讀|萬曆帝—倦於朝政的帝王
國學略說—易、儒、道、釋三句真言

TAG:商業 | 智慧 | 國學 | 南懷瑾 | 大師 | 國學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