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沒親眼目睹家譜很遺憾

沒親眼目睹家譜很遺憾

程如峰

說起程如峰的名字,很多老合肥人都不陌生。身為中國考古學會會員、安徽省考古學會理事、合肥市包公研究會副會長的他,1973年曾親自參加發掘包公墓,並對墓志銘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著有《包公傳》等著作,當年也正是在他的倡議、參與領導和規划下,才重建了包公墓,遷安了包公遺骨,再現了包公墓的原型,為合肥增添了一大新景觀,程如峰也因此被評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獲政府特殊津貼,在合肥,他也是研究包公文化的權威專家。

「兩本罕見包氏家譜的出現對研究包公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沒能親眼目睹非常遺憾。」程如峰說,之前他看過安徽舒城和桐城的包氏家譜,不過記載得不是很完整,直到1997年才在浙江寧波看到一本包氏宗譜,那裡準確地記載了從包公外祖母到包公以至包公後代的一些內容,和他1973年發現的包公墓墓志銘的記載一樣,對文物考古工作者來說起到了很好的佐證作用。「如果有機會,我也希望能與江西包公後人見面,親眼目睹家譜內容,充實包公文化研究內容。」

合肥包公家譜毀於歷史

採訪中,程如峰也向記者回憶了當年那段珍貴的歷史。程如峰說,當年由於「文化大革命」的爆發,很多歷史文物、遺址都被破壞了。1973年,有人想租用包氏的一塊土地,還在報紙上發布了一小條信息,說明租用土地的用途,希望包氏後人來認領土地並收取租金。可惜當時正在「文革」中,包公後人沒有人敢去認領的。好在這則消息被當時的程如峰等一批文物工作者看到了,他們決定去現場看看這塊土地,誰知道去了才知道,原來那塊被租用的地竟是包公墓地。

「當年我們去看的時候,包公的墳頭已經被挖了,坑還在,但一些壓在底下的石頭不翼而飛,可能被附近的居民搬回家做灶台去了。」程如峰說,他們請示上級給予批准就地實施考古發掘,也正是在這裡,他們發現了包公及其家人的棺材、遺骸、墓志銘等珍貴歷史遺物。「當時我們尊重包拯後裔的意見,把遺骨送往肥東縣解集鄉的大包村重新安葬,但問到合肥包公後裔有無家譜時,他們都說被『掃四舊』掃光了。」程如峰說,最後所有的遺物都收放在包公祠內保護,因為沒有包公家譜,有關包公先人和後人的歷史信息都只能從考古中發現的墓志銘上留下的訊息中獲得,也因此留下了包氏家族七代人的重要歷史片段。

合肥包公文化不能冷

「現在很多人都不怎麼太重視包公的歷史了,可以說是國外熱、開封熱、社會熱,但國內冷、合肥冷、政府冷。」採訪中,程如峰認為,一個城市的歷史積澱是這個城市區別於其他城市最重要的特質,合肥的包公文化能保持到今天不容易,作為包公家鄉的合肥,包公文化一定不能冷。「很高興能在《合肥晚報》上看到有關包公文化的最新消息,希望以後能多看到一些弘揚包公文化的文章,以此提高合肥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程如峰透露,近期他會出版一本名為《包青天千年圖集》的書,其中將用上千張圖描繪出包公文化的歷史,涵蓋了改革開放近40年以來包公文化的研究,也希望以此讓更多的人了解合肥。

編者註:程如峰1926年1月生,安徽霍山人,大專文化,安徽省合肥市文物管理處副研究員,中國考古學會會員,安徽省考古學會理事,合肥市包公研究會副會長。1973年參加發掘包公墓,出士墓誌6萬餘字,隨即開展對墓誌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包公傳》、撰寫並發表論文近100篇。主要論文:《萃眾長於石的包拯墓誌》發表於台灣《故宮文物》(月刊)1993年4月號,《解開包公墓之謎》在美國《世界日報》上連載,《包公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發表於台灣《歷史》(月刊)1997年第3期。所撰論文曾獲安徽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兩次獲合肥市優秀論文一等獎。綜合文物考古、歷史記載和科學考查研究設計出宋代二品官的葬制,倡議、參與領導和規劃重建了包公墓,遷安了包公遺骨,再現了包公墓的原型,為合肥增添了一大新景觀,獲得巨大而深遠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被評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獲政府特殊津貼。曾應邀至新加坡、泰國及澳門進行包公文化學術交流。(2011-10-20補充)


推薦閱讀:

一本家譜揭開建文帝下落之謎,一宗620年的歷史懸疑或將破解
郭氏家譜之郭姓遷徒史
JBC6.3c 聖經作者也喜歡編家譜
家譜——內涵豐富的史籍
太谷晉商曹家家譜

TAG:遺憾 | 家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