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5周年:增長引擎兩易其主 新興市場緩刑

金融危機5周年:增長引擎兩易其主2013年09月21日 [64]條評論我要分享

  • 「後危機時代」,真正的贏家是那些能玩轉美聯儲量化寬鬆政策的人,銀行業算得上佼佼者;
  • 雖然過去5年,去槓桿化和提高資本充足率讓整個金融系統更為穩健,但危機導火索未徹底消除;
  • 美聯儲給了新興市場國家以喘息之機,但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
  • 「Let』s Party!」美聯儲又給了市場一個慶祝的理由。

    本周四,在最新的議息會議後,美聯儲意外宣布暫緩退出量化寬鬆政策。道指標普股再刷歷史新高,黃金油價暴漲。華爾街一片歡騰。

    有人說,QE政策是在給資本市場「灌糖漿」。新增流動性會刺激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但也會為全球金融市場穩定留下隱患,並對新興經濟體造成外溢影響。

    資本市場高歌猛進,彷彿淡忘了5年前雷曼兄弟倒閉引爆的那場危機。

    5年後,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絕大多數普通民眾經歷了股價暴跌、銀行破產、公司倒閉、被裁員等人生噩夢。不少富人玩轉美聯儲超低利率政策,賺得盆滿缽滿。

    5年後,金融機構經歷了去槓桿化,充實資本金後更加穩健,但影子銀行等新的危機正在醞釀,伺機捲土重來。

    5年後,全球增長引擎在從新興經濟體走了一遭,再次回到發達經濟體手中。由此引發的資本大逆轉讓新興經濟體漸失血色。

    誰贏誰輸?

    「後危機時代」,真正的贏家是那些能玩轉美聯儲量化寬鬆政策的人。銀行業算得上贏家中的佼佼者。美國政府當年救市時,嚴厲抨擊「大而不倒」銀行。五年之後,這些「大而不倒」銀行的規模不僅沒有縮減,反而擴張。

    根據統計,美國銀行在今年第二季度共賺取了422億美元,達到這個行業歷史上最高的利潤峰值,比2010年同期盈利翻了一倍。很顯然,五年前頻臨崩潰的大銀行已經重新回到繁榮的境地。

    銀行業能打翻身仗自然是託了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福。自2008年底伯南克實施量化寬鬆政策以來,美聯儲以接近零利率給某些大型銀行輸血。當存款利潤遠遠低於貸款和投資利潤時,銀行迅速恢復元氣。

    此外,當年美國財政部提供的700億不良資產救助計劃(TARP)為流動性緊張的銀行扔出了一條「救生索」,對於讓金融體系懸崖勒馬功不可沒。

    除了銀行業,美國大公司也是贏家。美國政府的低利率政策使得融資成本降低。根據政府統計,今年第二季度,企業的盈利達到2.1萬億美元,是2008年年底利潤的2倍。

    超級富豪也在危機後賺得盆滿缽滿。雖然08年金融泡沫破裂後,一些富豪的資產不同程度縮水,但美聯儲的超低利率政策讓他們投資選擇受限,保住了手中的股票和房地產。量化寬鬆的一個後果是推高了股票和房產等資產的價格,那些擁有大量資產的富豪受益,加劇了不平等。英國央行計算表明,量化寬鬆40%的效益流向了5%的人群,這其中就包括那些銀行家。

    上周,財富諮詢公司Wealth-X和瑞銀共同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凈收入高達3000萬美元的富豪人數已經接近20萬,刷新記錄。這些富豪財富總值超過28萬億美元,比兩年前高出了3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日本、巴西和印度GDP的總和。

    有贏家,當然也有輸家。美國普通家庭成為超低利率政策下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危機前在銀行存5萬美元,一年下來可以凈吃2000美元利息,但危機後只能賺115美元利息。如果算上通貨膨脹,存款持續反而貶值。

    即便美國開始呈現溫和復甦,但仍有1130萬人處於失業狀態,失業人口占勞動力比重為7.3%,很多人未充分就業或乾脆退出就業市場。

    「溺水屋主」恐怕是這場危機的標誌性人群了。過去5年中,全美約450萬家庭的房屋被銀行收回。還有710萬戶家庭雖然還有房子住,但由於房價暴跌,每6個住房抵押貸款持有者中就有一個的貸款金額高於其房子的市值。

    美國中產階級正漸漸成為「失落的一代」。最新美國人口普查局數據顯示,典型美國家庭的收入按實際價格計算低於1989年的水平,家庭收入連續第5年下降。2012年家庭收入中值從51100美元下降至51017美元,比2007年的衰退前峰值低了8.3%。

    Commonwealth Financial首席投資官布拉德·麥克米蘭(Brad McMillan)也認為,市場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對美聯儲削減購債的恐懼,而在美聯儲聲明發布後,股市的大幅上揚則反映出了市場的出乎意料。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五周年之際發表講話時坦言,美國經濟復甦有長足進展,但貧富懸殊的局面在加劇,去年美國最富裕的1%家庭拿走全美家庭收入的兩成。

    金融系統更安全了?

    答案既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

    好消息是,2008年以後的金融監管整頓取得了重大進展。在新的《巴塞爾協議》資本標準規定下,銀行必須滿足更高更好的資本金要求,對可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大銀行要求更高。

    據悉,18家最大銀行在2008年底時核心資本充足率為5.8%;到去年年底時為11.3%。這讓它們有了更大的緩衝餘地,可以承受又一次衝擊。美國金融機構的風險加權資本比率約為13%,遠高於新的全球標準,相比危機前高出了60%。

    高盛集團CEO勞爾德·貝蘭克梵(Lloyd Blankfein)本月來華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表示,巴塞爾協議III對高盛的影響「立竿見影」。儘管巴塞爾協議III真正執行仍需多年時間,但是在美聯儲年初批准巴塞爾協議III執行後,市場、股東會期待機構能夠馬上滿足這項要求,他們要求的速度甚至比監管者要求的速度還要快。

    除了追加資本金,銀行還果斷改變了商業模式,比如重拾零售業務。

    摩根士丹利差點當時的危機中消失。為求生存,摩根士丹利出售了20%股權,轉型成為銀行控股公司,並在一天之內從美聯儲借到了1073億美元資金。此後,摩根士丹利逐漸增加資本充足率並補充流動性,同時購入花旗銀行的零售經紀業務Smith Barney,開始更多地依賴於穩定的手續費收入業務。

    摩根士丹利首席執行官戈爾曼(James Gorman)近日表示,在他有生之年,在看到一次類似於5年前次貸危機的金融海嘯可能性幾乎為零。他指出,這幾年金融機構管理自身業務的模式以及所所持資本和流動性發生了巨大變化。

    雖然過去的5年,金融機構經歷了去槓桿化,不良資產被逐步清理,資本金更為充足,整個金融系統更為穩健。但危機餘波未了,危機的導火索未能徹底消除。

    最顯而易見的問題是,大型銀行的規模更大而不是更小了。根據SNL證券統計,2007年以摩根大通為首的美國五家最大的銀行控制銀行總資產的38.4%,而現在他們控制了整體資產的43.9%。

    監管加強了,但其效果怎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旨在防範危機重演的美國金融監管改革法案通過已3年有餘,但仍有約三分之二的細則未能搞定。

    2010年《多德-弗蘭克法案》要求禁止銀行自營交易,但這個規則制定存在致命缺陷——牽涉的監管機構過多。在長期的內耗和部門較量下,規則制定起來遙遙無期。推進這一規則的美國財長傑克·盧(Jack Lew)對此感到相當沮喪。美聯儲前主席沃爾克(Paul Volcker)也氣急敗壞地說,這太荒唐了,沃爾克規則沒有理由要花三年時間來制定。

    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艾倫·布林德批評說,美國在加強金融監管上的一些措施保留寬泛的豁免條款,形同虛設,未能直指要害。

    房地產市場也是一大痼疾。「兩房」仍然是金融危機之後最大的爛尾工程。雖然在今年房地產復甦的浪潮下,兩房已經扭虧為盈,但盈利不能抹殺自身存在的問題。一些人提出了疑問,五年前計劃對兩房的私有化和商業模式再定義何時才能啟動。

    另一大憂慮來自於影子銀行。雷曼倒閉時,監管機構突然意識到,此前他們忽略了非銀行領域。這一領域危機之後並未「瘦身」,反而變本加厲攻城略地。根據金融穩定委員會(FSB)的數據,影子銀行的規模自2008年來從59萬億美元擴張到了67萬億美元。

    對於影子銀行是否引發金融風險問題,高盛CEO貝蘭克梵本月來華表示,「一些非銀行機構是沒有受到這些監管的,我並不是說風險會來自它們那裡,但是它們確實存在較高的風險。」

    美國金融系統改革決策者也承認,需要對影子銀行業進行修補。過去5年,對傳統銀行業的監管日漸苛刻,越來越多的業務活動被推向非銀行領域,而這可能埋下另一次金融危機的種子。

    親自參與危機火線救援的美國前財長亨利·保爾森(Henry Paulson)最近剛剛再版了2011年的著作《在邊緣》。在這本書的序言中,保爾森毫不避諱影子銀行問題,並承認「我們沒有盡到我們的全力來修復它。」

    新興市場被判「緩刑」

    金融危機後,有一個論斷甚囂塵上,那就是亞洲將脫穎而出,領先增長。

    一開始似乎是這樣。發達經濟體麻煩纏身,而新興經濟體則表現了較強的抵禦能力,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中流砥柱。過去幾年,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對全球增長的貢獻一度超過50%。

    美國經濟2012年實現了緩慢而明顯的復甦。歐元區在經歷痛苦的4年停滯之後,今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長0.3%,走出了長達18個月的經濟衰退周期。而失去20年的日本,在安倍經濟學刺激下,繼一季度經濟增長年率達到4.1%之後,二季度預計會達到2.6%。

    2008年以來一直扮演全球經濟增長領頭羊的中國,自2011年以來經濟增長已現疲態,2012增長7.8%,為近10年來最低。2013年,新一屆政府宣布經濟奇蹟進入「第二季」,注重提質增效,下決心解決地方債、金融系統風險和產能過剩等一系列,預計全年經濟增速最多與2012年持平。

    惠譽評級周四公布了最新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顯示,2014年主要發達經濟體的GDP增長速度將達1.8%。相反,惠譽再次下調了對「金磚四國」的增長預期,目前預計中國2014年GDP增長速度將為7%,低於2013年的7.5%;印度將為5.8%,但今年預計僅為4.8%。

    橋水聯合基金認為,全球經濟增長引擎易手逆轉資本在全球的流向。

    今年5月開始,美聯儲頻繁暗示退出QE,新興市場被捲入一輪輪拋售狂潮。國內經常賬戶赤字嚴重,嚴重依賴外資,以及債務高企的部分亞洲國家慘遭獵殺。

    本周美聯儲會議決定維持量化寬鬆不變,相當於給印尼等經常帳赤字嚴重的國家判了「緩刑」。消息宣布後,新興市場貨幣已經收復了5月以來近一半的跌幅。

    然而,滙豐亞洲經濟研究部門聯席負責人弗萊德里克·紐曼指出,由於美聯儲縮減量化寬鬆的計劃很快又將提上議程,對新興市場國家來說,重新獲得市場信任的「時間窗口」不會很長。

    為避免經歷另一個恐慌的夏天,亞洲各國決策者將需利用這個短暫的『窗口』來實施結構性改革措施,避免97年金融風暴在亞洲上演。

    美聯儲給了新興市場國家以喘息之機,但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全球資本流向的大逆轉只是時間的問題。(文/代穎)


    推薦閱讀:

    周小川的「輔導課」:詳解完善金融市場體系
    融券75萬西部證券,現在該退嗎?
    我該怎麼做才能打敗這個學金融或計算機的人?
    貨幣是否不合理?
    凱威點金:7.2黃金七月是繼續破位還是低位反彈?

    TAG:市場 | 金融 | 金融危機 | 危機 | 新興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