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觀鼻端白」——修習禪定的調心之法

【吳信如】「觀鼻端白」——修習禪定的調心之法(2011-08-03 16:40:08)

轉載▼標籤:轉載原文地址:【吳信如】「觀鼻端白」——修習禪定的調心之法作者:琉璃心「觀鼻端白」是修習如來禪的三個基本要點之一,也是修習如來禪第二步調心的修法。「觀鼻端白」,語出《楞嚴經》,乃佛家禪定功法原則。道家丹功,亦以為煉丹要訣,如《黃庭經》曰:「觀志流神三奇靈」,「隨鼻上下知肥香」。儒家氣功,特別是宋儒講「靜坐」、「宴息」、「養氣」、「調息」,亦以之為正法,如《朱子全集》所云:「鼻端有白,我其視之」。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無不講究修身養性。儒家是氣功系統,如《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不動心也有道,氣壹則動志,志壹則動氣」。道家是丹功系統,如《老子》曰:「有欲以觀其竅,無欲以觀其妙」。莊子曰:「緣督以為經」,「用志不分,乃凝於神」。佛家則是定功系統,戒定慧三無漏學,如《圓覺經》說:「由戒生定,由定生慧」。飲食、呼吸、睡眠為人之生活三大要素,儒家歸之為「食、息、眠」三事,道家納之為「精、氣、神」三寶,佛家統之為「色、息、心」三法,藏傳密教則析之為「脈、氣、明點」三大秘藏。無論是儒家氣功、道家丹功、儒家定功,在養氣、煉丹、調息方法上都極端重視「觀鼻端白」這一休養原則。現就佛家禪定方面對此作一釋要。先從「觀鼻端白」這句話的出處《楞嚴經》說起。《楞嚴經》卷五曰:「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提,心常善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俱希羅觀鼻端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凈,猶如琉璃,煙相漸銷,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為了便於理解鼻息調氣的修法,再將上段經文譯成白話如下:孫陀羅難陀(譯名艷喜)起立自述說:「我從前出家,跟著佛學道。雖然受過形式上的戒律,但是始終不能夠達到正定的三味境界。心裡經常散亂浮動,沒有獲得煩惱漏盡的無漏果地。因此佛就教我與俱希羅(大膝氏)二人,先制心一處,專守一點。我制念在鼻端上,開始仔細觀想注視。用這種修法,經過了三七二十一天,就看見了鼻子里呼吸的氣息,一出一入,猶如煙霧一樣(能達到這個程度,身心的感覺,就由輕安二漸至於空無感覺)。因此身心就由內在自然發出光明的境界。再擴而充之,光明漸漸地圓滿,遍滿所有的空間。整個世界,都普遍成為凈裸裸的清虛境界,好像一個整體的玻璃體。再進一步煙霧的現象也漸漸消散,鼻子的出入氣息,完全變成一片純白的光相。由此心開意解,一切煩惱習漏凈盡。所有出入的氣息,化作一片光明,可以照到十方世界,就得到阿羅漢的果位。佛就預計我將來會得證自性的正覺。佛現在問我們修什麼方法,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位,我認為從消融氣息,達到氣住脈停,使氣息止伏久住以後,發出心性的光明,最後使光明凈裸圓滿,滅盡一切煩惱的習漏,才是第一妙法。」看了上段經文和譯釋,就可了解「觀鼻端白」這句話的重要意義了。「觀鼻端白」這句話,是佛家修習禪定種種止觀的極則。佛家有一部很重要的專門講修禪定的經書,名《安般守意經》。「安般」是梵語「安那般那」的音譯的略稱。「安那」指入息,「般那」指出息,一呼一吸謂之一息,「安那般那」就是持出入息。「安那般那經」上常說:「有時鼻頭止」,「有時心中止」,就是講在修習息法(修習數息、隨息、止息、觀息、凈息、還息,這叫「六妙門」,指六種息法)作止觀時,要「觀鼻端白」,道家謂之「團神」,即指此事。何謂「觀鼻端白」,觀者,視也;鼻端者,鼻之尖頭也;白者,呼吸出入之氣也。「觀鼻端白」亦即「視鼻端白」,此處說「觀」說「視」,均指「內視」、「內觀」。蓋「觀」(視)為心法,「鼻端」為色法,「白」為息法,統色、息、心法於此一句中,故名為「要訣」,或稱為「極則」也。佛法之根本在般若,般若即「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謂空不空」。「觀鼻端白」實際就是觀(般若)空之法。一般氣功,都是在一呼一吸上做功夫,而佛家禪定,則是在一呼一吸之一息的轉折上做功夫,即在呼轉而為吸、吸又轉為呼的中間一停上做功夫,所以叫做息道。真氣便是息,清心即是道,心住般若(空性),真氣從之,這就是息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因為不調息,呼吸往往是喘息,就是「出入之氣不盡」,意念往往是散亂的,就是攀緣不止、雜念甚多,因而精神狀態(包括思想意識在內)經常是處於「散位」;白天勞作一天,晚上做夢,叫做「夢位」;喝醉了酒,叫做「醉位」;有精神病患,叫做「狂位」。總是難得「定位」。其原因就是呼吸與意念兩相脫節,息息不斷,念念不停,而心息總不相依,所以得不到定力,到不了「定位」。《安般守意經》以一意之注為息,出入不盡為喘息。出入不盡者,意不在息,即安般不守意也。若意在息,則安般守意也。一語之微,涵蓋全經要旨。用現代話來說,呼吸是由呼吸神經中樞指揮的,而念(心)是由思惟神經中樞統領的,兩個神經不協調一致,就會喘息不盡,雜念叢生;心息互不相依,就難制心一處,身病心病,均由此生。佛家定功教人修定要調好呼吸,持出入息,制心一處,其方法就是「觀鼻端白」,使心依於息,息依於心,心息相依,把兩個神經中樞協調為一個統一的司令部,那就是大腦皮層最好休息的時候,既不是興奮態,也不是壓抑態,而是最佳休息態,這時身體內部的各種內分泌、激素、腺素,就自然而然地會自我調整到最佳狀態,道家所謂「還精補腦」,實際指此。功夫做到這一點,身體器官功能的各種疾病也就不藥而癒、自我治療了。對制心一處,儒家氣功,道家丹功,一般總是教人守住一竅或止住一處,佛家定功則叫人觀(般若)空,因出入之氣,經過鼻孔,兩個鼻孔本身就是地水火風空五輪,就是空性,出入之氣是因緣,觀其空性則易心息相依,而不執著,自然而然入定。印度各種瑜伽著作,天台《六妙門》、《摩訶止觀》、《釋禪波蘿蜜》等書,無不提示「觀鼻端白」。在敦煌莫高窟中,除壁畫雕塑外,還有大量遺書,在巴黎P.3810中,就載有《呼吸靜功養身訣》一書,其法就有「觀鼻端白」、「瞑目觀臍」之說。可說「觀鼻端白」是人類修養傳統功法的一個基本原則,正定正法,何來迷信之有?!不僅如此,「觀鼻端白」亦為密教金剛界微細會曼荼羅入觀察微細金剛法性三摩地之觀法也。——摘自吳信如著《禪定述要》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0

頂閱讀(32)┊評論(0)┊收藏(1)┊轉載原文 ┊頂▼┊列印┊舉報已投稿到:

圈子前一篇:[轉載]佛教咒語的核心是溝通另一個信息場後一篇:[轉載]【吳信如】「安那般那」——修習禪定的調息之法評論重要提示:警惕虛假中獎信息? 帶你家的萌寵一起過聖誕關注每日最熱門博客[發評論]當第一個評論者吧!

搶沙發>>
推薦閱讀:

從骨節聲聞到止息
佛教禪定實修體系(五)
禪定的真正含義不是盤腿打坐
茶中,一箋心事禪定
禪定觀修會走火入魔嗎?

TAG:禪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