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明談葉開「一個人的教材」:不贊同偏文學化的語文|語文課堂教學|語文活動

王旭明提倡真語文

●強調傳統,找回本真

●實事求是,求真務實

●重視培養學生自然、健康的表達習慣;創新、創造的思維方式;自由、獨立的人格品質

●語文為主,現代化教學手段為輔

近日,前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現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在嶺南大講壇·公眾講壇上發表言論:「現在的語文課,至少有一半是不該學的內容。」這句對語文課本言辭激烈的評價應該如何解讀?今年9月語文教材「大換血」到哪種地步?對同是語文教育改革者葉開編撰的「一個人教材」《這是中國最好的語文書》如何評價?昨日,王旭明接受了成都晚報記者專訪。

談語文課和教材

語文課哪些不該?

曆數「5大毛病」 直指「假語文」現象

「有評論者說,你說說語文課哪一半科學哪一半不科學等等,如果這樣的思路和這樣的理解,對此我也只能表示歉意。我按我的理解和認知水平去衡量所有人了。」昨日,記者致電王旭明,他的言語間除了疲憊,更多則是無奈。實際上,早在2012年11月,王旭明已在福建聚龍小鎮聯合全國32所學校發布了《真語文宣言》,並針對課堂教學進行了一系列真語文活動。這一句「理智與感性交雜」的「氣話」,實則指向的是語文教育的去假存真。

何謂語文之「假」?王旭明指出,目前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貼標籤式的生硬拔高,脫離語言文字的本體教學去渲染所謂思想性和人生意義,比如我曾聽一位年輕女老師講豐子愷先生的《白鵝》,她不停地問學生「感動了沒有?為什麼感動?」並不斷地讓孩子去「透過小畫面理解弦外之音」,我從小讀《白鵝》,也沒悟出什麼弦外之音來。二是語文的元素,即字詞句段篇和語法、修辭、邏輯、文學等解讀浮於表面化,沒有融化在語文教學中。三是語文課成為表演課,教師成為舞台上的主角對學生進行灌輸式教學,學生則成為群眾演員予以配合。四是過度使用PPT課件、音樂和其他輔助手段。五是作為語文老師的基本素養普遍不高,比如講課的聲調語態,普遍嬌聲假氣,再比如粉筆字,有些寫得歪七扭八,還有課堂運用、課堂表達等都極缺語文教師素養。「這些『假語文』現象普遍存在,甚至存在於北京學校的語文教育。」在他看來,如此糟粕「不該學」。

語文教材如何變?

加大古詩文佔比期待與現代文分開授課

「古詩文在教材中的比重是的一個重大問題,」談到現行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所佔比例,電話那頭的王旭明不禁語速加快,「古代詩文量不夠、質不高是多個版本存在的共同毛病,這個病不解決、不治癒,教材改革談何其他?」他甚至表示很期待未來語文能分為古代文和現代文授課,「但在此前,應該調整充實現行語文教材內容,古代詩文比重至少應在50%以上。因此,大力改進現有的教材和課程是當下最緊迫的任務。」

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國使用的小學語文教材共13個版本。包括使用較廣的蘇教版語文教材和人教版語文教材,多個教材出版社都表示將增加國學經典等傳統文化內容。對此,王旭明表示不了解其他版本教材的改動內容。但就語文出版社教材的修訂,他向記者透露,自2013年初開始,該社便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對語文版的中小學教材進行了修訂,截至去年年底,已把教材共18本書全部送到教育部審定。「如果審定通過了,應該在2015年9月1日,全國部分中小學生便能夠使用新修訂以後的不同版本的語文教材。」

王旭明介紹,小學語文修訂版教材新選文約佔全部課文的40%,新改的課後題約佔全部課後題的70%,大幅增加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篇目(即古代詩文),這類課文約佔全部課文三分之一;其中安排古文和古代白話小說課文24篇,比原教材增加了兩倍。七到九年級修訂版教材更換了43篇新選文,佔全部選文的30.3%,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選文共計59篇,約佔全部選文的48%,比原教材增加了15%。這些選文凸顯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每冊設立兩個古代詩文單元,把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40首古詩、21篇古文全部編為課文。在此基礎上,該教材還開發了諸如書信單元的《古代書信二則》,章回小說單元的《君子國》《明湖居聽書》《黃蓉智斗書生》等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篇目。

談葉開「一個人的教材」

不贊同偏文學化的語文

去年3月,《收穫》雜誌編輯部主任、語文教育改革者葉開出版了一套「一個人的教材」——《這才是中國最好的語文書》系列叢書。該書分為綜合分冊、小說分冊和散文分冊,收錄了中外現當代優秀文章,卻無一篇傳統古詩詞。葉開通過在每篇文章後撰寫解析小文、點評,或設置延展閱讀等板塊,旨在「使讀者脫離教材體文章的束縛,突破自己,讓心靈自由,成為一個豐富、主動、自悅的人。 」

「這套『一個人的教材』與我國語文教材最大的區別在於,沒有經過國家有關部門審定通過,因此被歸為青少年語文課外讀物。」王旭明表示。儘管如此,此書一經出版,即刻引起全國教師、學生、家長關注,成為語文教育界的一個特殊現象。北京語文高級教師何郁曾讚許葉開「以一人之力,為死寂的語文教育撕開一個裂口」;但也有質疑者指出,和現在的語文教材相比,這套書並不講授語文技巧。

同樣是為語文改革振臂而呼之人,王旭明稱對此書「沒有細細研究」,他撇開該書沒收錄一篇傳統優秀文化的古詩詞,卻也提出異議:「我總的觀點是,語文與文學是不能劃等號的,我也不贊同偏文學化的語文。」

「一半不該學」你怎麼看?

教材與教學理念應雙重進步

古詩文的來來去去,已然是語文教材每一次變化的重頭戲。去年秋季,浙江一所高中的語文書中選入了八股文,上海教科書減少了古詩文分量……每一次增刪,幾乎都引來了爭議。優秀傳統文化大步走進課本的同時,國學能否真正融入學生內心,也對教材與教學理念是否能雙重進步提出了要求。

成都雙慶中學校長沈明德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所有學科中膽子最大的是語文老師,從李白、杜甫,到巴金、沈從文,他們人人敢評價,並將這種程式化的課文分析植入學生腦里,生成學生對文章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比重增加很有必要,但比這更重要的是教師施教方式的改變。

成都雙水小學有著多年語文教學經驗的王娟老師認為:小學課本里增加傳統文化的比例,有助於學生初中階段語文學習的銜接。但文言文、古詩詞的難易程度、各年級的比例,要契合學生各階段的理解能力,不能一概而論。

一位分管教學、負責小學語文課程教授的李姓副校長認為:現如今語文教材內容豐富性不足,不少學生反映枯燥,建議在課文的選材上盡量貼近生活。

中南大學教師孫錫良表示:中國的語文教材,對傳統文化的比重適當高一些是應當的,但必須在語文教學中突出自己的文明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語文不是單一的文學鑒賞,語文學習與文學研究是兩碼事,它本身就是歷史教化和現實教化相結合的作用。」


推薦閱讀:

鋼琴教學怎樣進行認音,識譜訓練?
電類專業課有效教學研究與實踐
尤西林|圓善與時間:康德倫理—宗教學的現代性
薛法根:名師成長方式與教學風格談
(教學思路 C#之類九)抽象類和介面

TAG:文學 | 活動 | 教材 | 語文 | 教學 | 課堂 | 課堂教學 | 語文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