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3.0時代,自媒體「私人電台」對傳統文化的救贖

廣播3.0時代,自媒體「私人電台」對傳統文化的救贖

▲黃悅和她一歲的女兒,母女倆都是自媒體廣播的粉絲,小寶寶尤其喜歡聽粵語古仔

▲黃悅和她一歲的女兒,母女倆都是自媒體廣播的粉絲,小寶寶尤其喜歡聽粵語古仔

▲《韻味嶺南之肥光講古》

▲《番禺林勁粵語故事》

《土豆爸爸的時光機》

開設《韻味嶺南之肥光講古》的陳健光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州節目主持人

「土豆爸爸」全家福

  羊城晚報記者鍾哲平

  「嘀、嘀、嘀,現在是北京時間××點整,聽眾朋友,歡迎您收聽FM……」

  你有多久沒聽過電台廣播了?你家裡還有收音機嗎?

  在傳統媒體轉型的巨大浪潮中,電台和紙媒一樣,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然而藉助新媒體技術,民間又出現一種新的「廣播遊戲」。年輕人通過微信、微博分享自己喜愛的音樂,通過公眾號和播客平台發布自己錄製的音頻視頻,甚至註冊空間開通「私人電台」。這些形式和內容多種多樣的網路廣播節目,可稱為「自媒體廣播」。

  有了移動科技,人人都可以是主播。可喜的是,由於這些「自媒體廣播」完全是出於開創者個人的興趣愛好而主持的,沒有短期的功利色彩,沒有版面或時長的限制,因而這些節目擁有更多的空間和自由去關注傳統文化。新科技衝擊了傳統媒體,但又以更高效和精彩的方式,對傳統文化進行救贖。

  壹

  古雅深情的廣府南音又在電波中回蕩

  黃悅一邊為一歲大的寶寶準備午飯,一邊用手機收聽著「自媒體廣播」中的南音節目。黃悅是中山大學在讀博士生,要上課、寫論文,又要帶寶寶,是個「多功能」潮媽。黃悅說:「即使再忙,我每天都會聽一兩個小時的手機電台。比如坐車時、做飯時。還經常和寶寶一起聽。寶寶最喜歡聽粵語的講古仔節目,有童話故事,也有長篇小說,比如《射鵰英雄傳》、《西遊記》等等,我是長期當背景音樂來播放的。因為寶寶喜歡有人和她聊天,尤其是用粵語聊天,而我又不能一天到晚說個不停。因為聽古仔聽得多,我的寶寶明顯比同齡的小朋友說話早。」黃悅搗鼓著手中的南瓜泥,告訴羊城晚報記者:「對了,幫寶寶添加輔食這些育兒常識,我也是從手機里聽來的,很實用!」

  此時黃悅收聽的是荔枝FM上的《韻味嶺南之肥光講古》節目。「自媒體廣播」是沒有門檻的電台,誰都可以當主播,但這並不等於專業主播不會來玩。荔枝FM上目前有數十萬個私人廣播空間,在如此龐大的隊伍中,擁有專業素質的主持人開設的空間,往往異軍突起,迅速吸粉,主持人也能收穫到他們在日漸式微的傳統媒體中久違的成就感。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州節目製作室一級播音員陳健光(即DJ肥光)開設的《韻味嶺南之肥光講古》和番禺廣播電視台總編辦主任林勁開設的《番禺林勁粵語故事》,都屬於這類專業人士開辦的「自媒體廣播」節目。他們的共同特點是聚焦傳統文化,近來還對廣府南音興趣濃厚。林勁聯繫廣州的學者開設木魚、南音的講座,並計劃開辦南音專題節目。節目還未開播,已有海外華僑前來聯繫購買。肥光則花一年的時間,走訪了粵港澳三地的南音唱家和學者,做了一系列的南音專輯節目,成為台里的獲獎欄目。林勁和肥光把他們自己的電台節目的精選,上傳到「自媒體廣播」的空間,讓更多聽眾,尤其是年輕聽眾,能分享這種幾成絕唱的嶺南文化。

  於是,黃悅這些對粵語文化有著深厚感情,卻在很長時間內缺乏渠道去了解嶺南舊日風情的年輕人,就可以輕而易舉、隨時隨地聽到令他們著迷的南音。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汲取,甚至令他們唱著紅歌度過青春期的父母難以理解。

  黃悅聽著地水南音《嘆五更》,年輕的耳朵在欣賞著粵語的古雅。「三更明月桂香飄,記得買花同過嗰度漱珠橋。」歌中所提到的漱珠橋,現在已經消失,變成了馬路。演唱此曲的潤心師娘(失明女藝人),和銀嬌師娘、杜煥瞽師(失明男藝人),曾於上世紀60年代在香港電台演唱南音、粵謳,後來電台取消了中樂節目,失業的兩位師娘住進了老人院,杜煥則重回街頭賣唱終老,晚景凄涼。

  杜煥、潤心的歌聲,因為潮流的輪轉而消失在電波里。沒想到,半個多世紀後,又因潮流的輪轉、科技的更新,重新出現在電波里。

  貳

  中國好爸爸,為女兒造一台時光機

  南音是地道的嶺南文化,其魅力並不止步於嶺南。上海的曹斐先生在人力資源機構當顧問,前年因公幹在廣州居住了半年,接觸到廣府南音,一下子就迷上了。他回到上海後,經常向當地朋友介紹廣府南音,講起白駒榮、杜煥、潤心來,頭頭是道。曹斐還專門到香港買了粵劇《帝女花》的劇本,回到家裡,和太太、女兒一起扮演劇中人物,像模像樣地對台詞。曹斐熱愛傳統文化,天天給女兒講故事。他七歲的女兒新雨已經對《帝女花》的故事耳熟能詳,知道這是一個「中國公主」的故事。曹斐一直在學古琴,也陪著女兒學書法,家裡有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

  今年6月1日兒童節當天,曹斐的「自媒體廣播」在「博雅小學堂」的公眾號中開播。曹斐的網名叫土豆,太太就給這個節目起名叫《土豆爸爸的時光機》。節目對應日曆來講述歷史故事,穿插文學、音樂、戲劇戲曲等傳統文化,以5-9歲兒童為主要對象。其實土豆爸爸每天晚上都會對女兒講這些故事,只不過把家常話錄製成節目,讓更多的小孩受惠。

  曹斐告訴羊城晚報記者:「我們手機里的日曆,除了公曆、農曆的節假日外,還有孔子誕辰紀念日、觀音菩薩出道日等節日標識。我一直對荷花誕、乞巧節等民俗頗為留心,逢著這些日子在家中也會布置一番,簡單『過』一下。孩子上學之前,我主要給她講民間故事和神話。每天熄了燈,躺在床上講,她有時會插嘴問兩句,隨著孩子的發散思維,兩人一問一答天馬行空,早已遠離故事。今年我萌發了自己整理一本日曆,根據對應的紀念日來講故事的念頭。第一篇講漢鍾離,是考慮到道家文化是中國自己的文化,我希望孩子對道家文化有些感覺。通過這個節目,我還希望大家看到日曆,不僅僅是一個個日期,還會想到背後的人物和故事。浸潤的時間長了,自然會生髮出人文情懷。這種情懷是可貴的,是骨髓里的東西。這個『時光機』,最花時間的是故事的選取和編撰。我每寫完一個,錄好音,總會讓女兒做第一位聽眾。如果她說好聽,這篇故事就算及格了。」

  叄

  「自媒體廣播」

  更重視本土文化

  潮爸曹斐和潮媽黃悅都是熱愛傳統的年輕人,他們有個共同特點,特別重視本土文化。曹斐給女兒講民間傳說,先從江南地區的故事講起。黃悅收聽「自媒體廣播」,也以粵語為主。

  黃悅平時經常聽的有「FM472456港式粵語電台」、「FM75376音粵台——粵語教學電台」、「FM247375韻味嶺南之肥光講古」、「FM133789麥兜粵語電台」、「FM475819粵語講古台」、「FM931809粵潮盞」等。據黃悅介紹,「自媒體廣播」已經有幾年了,但以前多是普通話節目為主,很少有粵語節目。近兩年突然有不少香港和廣州的年輕人開辦粵語節目,多了很多選擇。她隔一段時間就在節目搜索欄里輸入「粵語」兩個字,搜到新節目,喜歡的就收藏,隨時收聽。

  羊城晚報記者問黃悅:「聽『自媒體廣播』和傳統電台的感受有什麼不同?」

  黃悅快人快語地說:「不用比較,傳統電台我基本不聽了,打開就是疑難雜症、買股票、賣葯、賣手錶。自媒體就沒有這些東西,乾乾淨淨。而且在自媒體能聽到大量地道粵語廣播,很對我胃口。」

  肆

  廣播進入3.0時代

  「自媒體廣播」的存在,確實讓聽眾的選擇無限增加,讓廣播的空間無限增大,也讓廣播的門檻無限降低。

  羊城晚報記者試著在手機上下載了荔枝FM的APP,以微信賬號登錄,按照提示註冊了一個《哲平賞南音》的廣播空間,隨即用手機錄音上傳,並申請通過系統認證,就開通了一個「私人電台」了,全過程不到一小時。隨意瀏覽一下軟體中的其他節目,有講名勝古迹的,有講廣州老字號的,有講人氣美食的,琳琅滿目,活色生香。

  目前國內比較著名的「自媒體廣播」有三大平台。

  「蜻蜓FM」成立於2011年下半年,以廣播直播流聚合為主,有大量傳統廣播用戶,目前正在向點播方向轉型。目前用戶數量8000萬。

  「喜馬拉雅」成立於2012年8月,以點播為主,力求搭建「聲音雲」服務,樂於和傳統電台合作。目前用戶數量5000萬。

  「荔枝FM」是新力軍,成立於2013年10月,這一平台的手機APP集錄製、編輯、上傳、存儲、收聽、下載於一體。內容豐富,節目靈活,被稱為「睡前暖心電台」,提倡「人人都是主播」。目前用戶數量1000萬。

  肥光告訴羊城晚報記者:「我剛剛查過一些數據,2013年底,中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了6.1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了45.8%。據央視研究機構(CTR)統計,北京有互聯網收聽習慣的人佔了10.6%。3G、4G高速移動互聯網的廣泛使用,使得通過網路收聽電台和音頻的人越來越多。如果說用收音機收聽調頻廣播是廣播1.0時代,手機收聽廣播、網路收聽廣播是廣播2.0時代,那麼通過移動終端隨時隨地收聽音頻節目則是廣播的3.0時代。」

  伍

  肥光:「酒香也怕巷子深」

  面對「人人都是主播」的潮流,像林勁和肥光這樣在傳統和新興媒體之間跨界廣播的主持人,是如何看待「自媒體」的呢?

  肥光說:「科技日新月異,酒香也怕巷子深啊!」

  肥光主持的《韻味嶺南》節目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州節目製作室的粵語節目,在語言和節目時段上本來就有一定的傳播局限性。肥光把節目上傳到「自媒體廣播」平台,鏈接到自己的微信、微博,再鏈接到節目的公眾號和官方微信、微博,造成多層次的滾動傳播,效果顯著。肥光的節目富有原汁原味的嶺南特色,比如講講雲吞面如何得名,在茶樓飲茶為何掀一半蓋子服務員就會來加水等生動有趣的粵地常識。去年肥光在節目中推出了長達37集的粵語講古作品《行通濟》,網路閱讀量突破50萬。

  陸

  林勁:自媒體對傳統廣播既是衝擊,也是生機

  林勁目前正在廣播長篇小說連載《鬼吹燈》。很多「自媒體廣播」中的粉絲說:「太刺激了,等不及了,能不能更新快一點啊?」林勁無奈地說:「沒辦法,專業錄製的節目『體積』很大,要上傳到自媒體,確實需要較長時間。倒是一些隨口清談的節目比較容易上傳,比如戲說歷史故事、時事評論等內容,更適合自媒體廣播。」

  林勁認為自媒體對傳統廣播既是一種衝擊,也是一種生機。

  「衝擊是不言而喻的。廣播沒有門檻,專業人員的優勢就失去。其實這種狀況不是現在有了自媒體才出現的。近幾年即使是傳統廣播界,也已經和以往有很大區別了。以前的廣播員要求女聲甜美,男聲渾厚,訓練有素,用詞嚴謹。近年來不講究這些了,主持人里開始出現陰柔的男聲,大大咧咧的女聲。觀點也越來越自由。所謂主持,也不需要深厚的準備,只要會『夾歌』(在播放歌曲時在前奏或間奏時說幾句話),會說俏皮話,也能當個名DJ。現在有了自媒體,廣播就更加沒有門檻。節目林林種種,比的是個性,比的是觀點。然而越是在這種大浪淘沙的時候,就越顯出我們專業觀點的重要性。受眾缺的不是諮詢,是觀點,是編輯,是整合。『夾歌』的事情就留給大眾去做吧,你要做別人做不到的事情,就不得不提高自我。」

  林勁說某電台主持人一年前搞了個活動,來了很多粉絲,十分瘋狂。不久前再搞活動,門前卻水靜河飛。這位主持人感嘆:「聽眾都去哪兒了?聽眾真無情啊!」

  林勁認為,其實不是聽眾無情,而是世界就這麼殘酷。如今已有很多電台DJ都跳槽到電視,或者做跨媒體。但就在這個紛紛擾擾的時候,「自媒體廣播」的出現又是一種生機。

  林勁說:「有創作力的人是不怕改變的,平台越多機會越多。自媒體效率高,成本低,操作簡單,可以雙向選擇,是很好的科技。只要你有觀點、有視角,同樣能如魚得水。變的是傳播方式,不變的是我們的聲音。聲音是能帶來心靈的愉悅的,廣播應該比任何一種媒體都更重視心靈,注重情感。」

  當傳統媒體的空間已不能完全承載我們厚重的文化、滄桑的情感,面對自媒體的興起,又何必拒之千里?林勁說:「應該讓有思想的人,擁有更多空間。」


推薦閱讀:

有錢難買後悔葯(傳統段子)
「呂氏八字命理學」否定了「傳統八字命理學」嗎?
科技功能 傳統模樣才時尚,你戴對腕錶了嗎
中國十大傳統名花——桂花
西雙版納傣族曼沙村寨和傣家傳統風俗

TAG:文化 | 媒體 | 傳統文化 | 傳統 | 自媒體 | 時代 | 廣播 | 電台 | 救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