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應試作文

  北宋英宗嘉祐元年(1056年),國都汴梁城,來了父子仨,四川人。當時的人們根本沒有意識到,這父子三人將會在大宋乃至中國文化史上留下濃墨重彩:老爸蘇洵,大兒子蘇軾,二兒子蘇轍。他們來參加大宋的進士科考試,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算是北宋的「高考」吧。

  父子仨千里迢迢從四川趕來,在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都市裡,人脈資源並不豐富,一肚子的學問和才華,想要讓天下人知道,方式只有一種——應試。通過考試讓自己名揚京城,然後名揚天下。

  那一年,蘇洵48歲,蘇軾21歲,蘇轍19歲。第二年,蘇家兄弟參加了禮部主持的進士考試。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蘇軾當時在考場的心理活動。進入考場,考卷下來了,蘇軾鋪開卷子,一看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換現在的話說,就是「賞罰要厚道」。古代作文題目是講究來源的,不能憑空想一個,一定要引經據典,這個作文就出自於《尚書·大禹謨》里孔安國的注文:「刑疑付輕,賞疑從眾,忠厚之至。」刑罰上有疑問,就從輕處理;獎賞上有疑問,就根據大多數人的意見來決定,這是最忠厚的做法。

  蘇同學拿起筆,首先對這篇作文做知識上的判斷。這種判斷是建立在自己紮實的學習基礎上的。蘇軾當年讀書,也是為了應試,他自己後來說過:「讀書作文,專為應舉而已。」對於應試經典,他已經相當精熟,知道這是儒家的觀點,對於刑罰和賞賜,前者從輕,後者優厚,以顯我大宋仁厚治天下之風。

  文章主題確立了,文字風格該怎樣呢?蘇考生把心思用到歐陽修身上去。根據綜合信息判斷,主考官歐陽修老師最痛恨華麗花哨的文風,他主張寫文章要淺顯明白,用平實的文字表達深遠的思想,所以,今天的作文絕對不能寫得華麗麗。

  文字風格確定了,接著是表達方式。想要在考場上一鳴驚人,表達方式是極其關鍵的。同樣的文義,同樣的主題,換個表達方式,給主考官留下的印象就完全不同。簡單說,就是要出彩。想到這一點,蘇考生決定冒險,怎麼個冒險法呢?

他決定用一個故事來表達文章的主題!這個故事的原型來自於周公,然而,具體情節如何,小蘇的記憶卻有點模糊了。既然記不清了,那就虛構吧,蘇軾這次要玩大了。

蘇考生虛構了這樣兩個故事。

第一則故事,話說上古時期,堯和最高法官皋陶親自審理一起刑事案件,皋陶連續三次判囚犯死刑,堯卻連續三次否決,決定寬赦被審人。

第二則故事,還是堯。當時的四方首領推薦大禹的老爸鯀任職,堯說:「鯀這人靠不住,不聽命令,羞辱家族,不能用。」四方首領卻堅持推薦鯀,堯動搖了,說:「那好,試試吧。」

這兩個虛構的案例,論證了一個中國傳統的司法思想:「罪疑唯輕,功疑唯重。與其是不辜,寧失不經。」判罪有疑惑,那就輕判;授功時存疑,那就從厚。與其殺掉無罪之人,不如違背法律放走有罪的人。總之,判決不能傷及無辜,獎賞寧可有點濫;判罪的事情謹慎點,獎賞的事情寬鬆點。這就是厚道。

以上意識妥當與否,不做定論,但有一點可以確定,蘇考生用兩個故事,將儒家抽象複雜的司法理念闡述得生動明晰而富有層次,勝過千萬句純理論性的表述。

考卷交上去了,到出榜那天,寫故事的蘇軾居然中了,而且高居第二名。

成功原因

準確把握時代脈搏和考官心思

蘇軾同學成功了,其實,他本來可以錄為第一名的,考卷到了主考老師那裡,發生了什麼事?

歐陽修老前輩打開蘇考生的作文,頓時一股清新之風撲面而來,他看到的不只是一份優秀的作文,更看到一股新的時代潮流。瞧瞧這作文,不塗脂抹粉,不花哨華麗,不賣關子顯擺深奧,文字平易卻又生動活潑。這不僅合歐陽老師的胃口,而且還讓他覺得自己在文化上後繼有人,歡天喜地說了句:「這後生有出息,俺歐陽以後得給他讓路。」

不僅讓主考官歡喜,而且還讓主考官覺得是他的衣缽繼承人,蘇軾這一著險棋,算是賭對了。

當然,蘇軾還得感謝副改卷官梅堯臣,他在旁邊加了一句:「這考生的文字好像孟子。」這可了不得,孟子是歐陽修的偶像,加分不少啊。不過,歐陽考官又是個清廉怕嫌疑的人,擔心這個考生是他的熟人曾鞏,猶豫了一下,就取了第二名。

蘇軾同學這一記「點球」之所以成功入門,取決於他「進球」的姿態是正確的。他正確把握了時代的脈搏,在苦讀書的同時,能敏感地了解到時代文脈的發展方向。正確的時代發展方向未必是當時最流行的,也未必是主潮流,需要有心人去把握。蘇軾沒有讀死書,他能廣泛收集信息,感知新的動向,然後根據新的動向,來決定自己的文風。所以,他這一賭成功,並非僥倖,而是必然。

文章要上層次,哪怕是應試作文,作文的人一定要是關心時代,對時代新動向極其敏感的人,甚至要有點先知先覺。怎樣才能先知先覺?那就是要比別人更關心時代的細微徵兆。同時,一定要有豐富的想像力及生動的表述方式。

錄取榜出來後,蘇軾去拜訪歐陽修、梅堯臣,歐陽修問:「蘇同學,堯和皋陶的典故,是哪本書上的?」蘇同學老老實實回答:「想當然耳。」師生相視而笑。故事是虛構的,思想卻是真實的,也就罷了。

蘇軾感恩

中榜後寫信感謝副主考官

蘇軾同學的優秀作文一出來,頓時粉絲大增,點贊如雲,好評如林,京城裡的市民排著隊請蘇大才子寫文章。蘇軾同學也懂感恩,寫了一封感謝信給梅堯臣。當然,不免要拍點馬屁,說梅老師好話。當時的梅堯臣並非高官,只是翰林院的直講,官不過五品,如果誇他是朝廷棟樑肯定太肉麻,官不高那就誇梅老師文化高、人品好。

蘇軾同學說,梅老師您不是大官,卻是大賢。大官和大賢有什麼區別呢?周公是大官,卻兄弟不和,遭人誤解,精神世界很不歡樂。孔子呢,是大聖大賢,卻樂陶陶的,跟學生們過著快樂簡單的日子。言下之意就是說,梅老師您就是孔子,俺小蘇就是顏回子路。這帽子送得可高了。

接下來,小蘇同學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感激,說自己因為忙著複習功課參加考試,來京城一年多了,都沒能上門拜訪,沒有任何人脈資源,沒有人替我打點,替我做推薦,「非左右為之先容,非親舊為之請屬」,卻沒想到天下掉餡餅,小蘇我中了榜眼,這餡餅就是您跟歐陽前輩扔給我的。

接下來,蘇軾開始套近乎了,說自己的文章能被賞識,證明您是我的知己,能有大賢做我小蘇的知己,真是人生最大的樂趣,我希望能成為您這位大賢的門徒,「有大賢焉而為其徒」,以後梅老師有什麼高見,小蘇我一定要來好好恭聽,「軾願與聞焉」,這擺明是要經常保持聯繫的意思。

這篇感激信,也是一篇名文,叫《上梅直講書》。蘇軾不愧是文學巨匠,應試作文和一封感謝信都能寫成千古流傳的名文。(撰文/劉黎平)


推薦閱讀:

時光倒流40年,中國還是會pick應試教育
教育改革30年未變的劣根性之一:應試教育屬性
應試教育的原罪與救贖
對於沒有任何背景的孩子來說,應試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TAG:作文 | 應試作文 | 應試 | 蘇東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