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初學者容易趟炸的那些雷(中)

九、癲狂學習

由於人們大多是源於內心無法排解的痛苦來參加心理學的學習,不得不說這是一種非常積極怡人的態度。但內在的匱乏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填補的,加之一些學員過於急躁,總想著能立竿見影,所以除了前面所說的急躁攻心之外,部分學員的選擇是瘋狂地學習:什麼課都聽,誰的課都上,甚至不惜花費巨資;學習之後也沒有好好的消化沉澱,更沒有用於自身的滋養和調節,表現得盲目而狂熱,偏執而貪婪。

心理培訓的課程是有不同的層次和目標的:有的是觀念傳播,有的是深度體驗;有的是內在探索,有的是深入療愈;有的是技能訓練,有的是問題解決;有的是拓展訓練,有的是工具習得;還有一些只是掛著心理學的名頭,屬於變相的成功心理學,甚或只是招搖撞騙的垃圾課。

初學者要學習的課程,一定是和個人成長、技能訓練、生活應用有關的課程,而且價格不要太高;關注的課程前期應先做一下基本的了解,如主辦課程的培訓機構、課程目的與收益、授課導師背景及經驗、課程體系框架、課程主要內容、之前學習者的課程反饋等,不要盲目地亂學亂報。這和胡吃海塞差不多。

總體來說,這些不加選擇、盲目頻繁地參與各種心理學課程的學員,是處於一種相當不理智的狀態的,而且還可能是對自身內在問題的逃避,表現為缺乏面對問題的勇氣和為自己負責的能力。

如果是真的鬧不清楚,自己確實不能區分,可以諮詢認識的老師和同行,聽聽他們的意見。要不然沒問題也能學出問題來:把自己從沒有任何心理障礙的基礎階段,慢慢學到逐漸具備了罹患心理問題的資格。

十、幻想自愈

來參與培訓學習的很少一部分學員,有可能真的心理狀態比較糟糕,但又不願直接接受心理諮詢,幻想通過心理學的公開培訓課程的學習來解決自身的嚴重問題。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對於出現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的學員,一定要了解,很多心理學的培訓課程一般是沒有治療作用的,比如目前國內的心理諮詢師認證培訓,目的是通過培訓讓學員掌握最基本的心理學知識、諮詢理念、職業原則、工作程序、簡單方法等等,能夠通過國家的職業資格認定考試,本質上是一種應試性的教育。這種培訓是有國家規定的培訓大綱的,怎麼可能去針對你個人的問題予以解決?

出現比較嚴重的問題就像生了病,需要吃藥的,選擇這種培訓像喝養生茶,怎麼可能會有用?有問題就要去面對,幻想上一般的課程來通過大眾化的學習來療愈自己,類似於做白日夢。

如果是因為經濟的壓力和困難而不選擇尋求專業的幫助,這是對職業心理諮詢師必然要收高額費用的誤解。每個諮詢師都可能遇到一些存在嚴重問題、具有強烈求助願望但確實目前沒有經濟支付能力的求助者,經過誠懇的溝通和協商,有些諮詢師是願意不收取或低額收取或延期收取諮詢費用的方式來幫助這些群體的。因為不管在什麼時候,從事心理諮詢的工作者都認同,能夠幫助需要幫助的特殊群體是心理學工作者的一種責任和使命,即使這種付出不能獲得即時的經濟回報。

但對於有相應支付能力的人來說,鑽這樣的空子則是很危險的;因為這種投機取巧的心理會讓自己在內心建立強大的防禦,被壓抑的內疚感、羞愧感和焦慮性的防禦會在諮詢過程中發揮作用,很難建立起積極的工作關係,個人也無法從心理援助中受益。所以邱先生建議確實有比較嚴重的心理痛苦的學員,在可能的情況下還是誠實地尋求專業的幫助,這既是對自我的接納,也是對自己的負責。

十一、吝於投資

任何學習不僅需要我們付出精力,也需要我們付出金錢。心理學的學習同樣如此。

針對成年人的心理培訓是一種社會化的教育服務產品,它是市場化的精神屬性商品。雖然我們都希望少花錢買到好東西,但前提條件是必然要花錢,這是一種正常的價值交換。這樣我們能夠節約大量的時間和社會成本,有效而集中地獲得我們真正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市場上也確實有一些免費的公開課,但要知道這種課程更多的是為了宣傳和吸引,目的是為了機構推廣和產品營銷,能夠給我們提供的有價值的東西非常有限。如果只是為了興趣而學習,天天參加這樣的活動或課程當然沒有任何問題。

而假如是想深入學習和系統培訓,正式的有價值的課程必然是有基本的運作成本和盈利訴求的,因為這個專業和行業的發展需要人們的經濟支持,行業的引領者也需要生存和生活。我們都知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免費的心理學課程有時可能是無用的。

要獲得某種價值,就需要付出一定價值,這既是對專業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更是對行業秩序的維護,這種維護既能保障服務提供者的權益,也能保證服務消費者的利益。如果確實有一定的經濟壓力,完全可以放慢學習的腳步,把學習的費用分攤在較長的時間周期中,這樣還可以細細地消化和慢慢地沉澱,更利於我們積累和成長。

十二、急功近利

有些學員的學習動機過於功利,學習成為心理學工作者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掙大錢,這是對心理諮詢師職業的一種誤解。在社會角色的功能上,心理諮詢師是一種更多體現社會公平、精神價值的表現型角色,而不是以追求物質利益為終極目標的功利型角色。

心理諮詢雖然按小時付費,單位時間的經濟回報會很有吸引力,但是每個諮詢師的成長都需要花費以幾年為單位的成長周期和前期不菲的經濟投入,這是早期付出的學習成本;同時還有諮詢中經常會遇到的疑難案例和諮詢師個人成長督導,這也需要經濟的付出。

心理諮詢師的職業實踐,要考慮到諮詢量飽和與否和自身工作承受能力的問題。即使諮詢師經驗豐富、技能嫻熟,也未必能夠有穩定而持續的經濟回報,一則因為諮詢量未必穩定和均衡,二則因為即使有相對飽和的諮詢量,每天的諮詢安排也不可以太過密集。

功利性較強的夢想家學員往往會自己在心裡算美賬:假設每小時收100元,每天上午安排四個,下午安排四個,晚上安排兩個,這樣一天就可以有1000元的收入;每周周末兩天好好休息,周一到周五五天可以有5000元的收入;一個月下來,四周就可以有20000元的收入了!真的不錯哎!干吧!這完全是做夢!

即使有這樣飽和的諮詢量,任何諮詢師也不敢安排如此密集的諮詢,這樣一天下來就會把諮詢師掏空的!基本是作死的節奏。另外一種功利型的學員是剛剛學了一點東西,自己還一知半解的,就敢膽大包天地轉身就去給別人搞講座、做培訓、帶成長、做諮詢。這純粹是忽悠、愚弄、欺詐、反社會和害人。

心理學的助人工作是一件非常細緻、緩慢、沉實和艱辛的過程,需要工作者持一種較為純粹的、非功利性的態度,功利性的心態帶有明顯的侵略性、攻擊性和腐蝕性,只會給人帶來銷蝕性的影響,而很少具有滋養性和支持性。每當看到這樣的學員,邱先生就想甘願冒著被制裁詬病的風險,運足內氣,隔空一掌把這樣的學員從教室拍出去……(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中國社會誠信缺失問題凸顯 學者稱首要責任在政府
【賴海榕】一個比較政治學者對中醫科學化的姑妄建言
請問 索達吉堪布 | 對於高僧大德發表的任何不同觀點,後學者應該如何正確對待?
初學者如何寫律詩?
初學者如何學習刺繡

TAG:心理學 | 心理 | 學者 | 初學者 | 初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