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教育研究

作者:蕭望野目錄:靈性的感覺色彩的靈動故事的真相通過故事去治療回答孩子問題的另一面如何面對孩子的痛苦第一個叛逆期後的自我與意識自我與鏡子自我協調身體、精神、靈心靈性中的意志幼兒園裡有自己的孩子幼兒園裡的環境設計幼兒教師的位置用旋律來引導節奏睡覺是學習放棄自己如果沒有餓,最好不要進食 一種隱秘的知識母親的靈性直覺力危機中的深層次模仿你做的是不是宗教教育?靈性的感覺較原始的大自然中的人,雖然有最好的培養物質感覺器官(身體)的物質自然環境。可是他們感覺到(看到、聽到)的卻沒有引起靈心的變化。看見代表著宇宙感情的藍色小花,靈心卻無法感受到憂傷、寧靜的意境,感受不到它(宇宙)的撫慰。由於靈心沒有受到啟發,這裡的文化還保留著一種孩童期的特點。 這也似乎在說明靈心的感覺並不依賴物質的感覺器官。雖然,在物質世界中,物質與精神是互相作用的。但物質的感覺器官並不直接對靈心起作用。也就是說當物質的身體消亡過後,靈心中感受到的一定以另外一種存在的非物質形式繼續存在著。非通過物質範圍感覺到的,一定也以非物質的形式 而繼續存在著。那麼,教育也要以一種超越物質的手段,一種形而 上的手段培養和發展靈心的感覺才能。 但,這並不是說要放棄物質,只是要認識到物質是 精神世界的表徵。真正起作用的是精神在物質中,物質 在精神中。這句話當然已經早被人說過了,不過,真理 本來就不是被發明的,而是被發現。最好是,早就被用 在生活中。在我們想要利用這些超越物質的手段時,要來觀察 和研究精神世界通過物質而展現的精神力量和表徵。一種形而上的教育手段,培養靈性的感覺才能「靈是樹,心智是果,靈是燈,心智是光」(巴哈歐拉)從這個例子中,我們發現,此時,孩子們在表達靈心中的感受時,似乎是色彩特有的屬性引發了靈心的感受。而這個感受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性。那麼是什麼使色彩具有這種「靈」性?又為什麼只有人類的靈心會對這 種「靈」性產生反應?對小孩起作用的,是精神範圍通過色彩發揮作用。而不同色彩對靈心引起的變化是被精神世界決定好的,不因人的意志而改變。 但同時,靈心是個體最自我的範圍,所以,它對色 彩的反應也會因個體的差異而有不同的感受。這似乎在 說明,人類看見色彩,引起的反應是靈心起的作用,而 不單是眼球的結構與神經的作用而產生的結果。 如果問一個模仿人類眼球而製造的照相機,你看見 了什麼?它什麼也不知道。但是它卻的確「看見」了色 彩。攝影師拍攝的照片,僅僅是一頁相紙,但卻傳遞著 作者的精神、思想、感情……這些非物質的東西以一種 非物質形式,真實地存在著。在昆蟲的眼裡,色彩是以 另一種方式出現的。因為昆蟲的靈心不同於人類的靈心。 如果去掉人的靈心,我們現在所看見的世界,將以另一 種面目出現,就好比昆蟲眼中的世界。 真正美的真實世界是超越物質存在著。我們認識到人類除了身體以外還有靈心和精神,除 了物質的特性,還有非物質的靈性,我們才能真正地教 育人類的小孩。所以,對人理解的不同,將帶來教育的 不同。 認識和感受到這一點,老師會理解,只有在生活中 做符合宇宙真理的事情,才會被精神世界中的力量指引。 只有課程設計是符合宇宙真理的思考,他的課程才將是 被宇宙精神範圍的力量指引。而對小孩產生作用的不是 老師,而是精神範圍的力量。我們要有對色彩、音樂、語言、文字、科學、宗教、 祈禱、不同文化……有一種精神範圍的科學的研究,這 樣它們才會真正有生命,在我們的生活中活起來。我們 才不會在課堂上教小孩畫畫,讓小孩在一個框框里填顏 色,讓小孩畫△的房頂,強迫小孩滿足一種標準。其實,這種研究和探索,早已被一些偉大的人發現 真理。而對於我或我的民族卻是應該發展對於精神、靈 性範圍的研究和探索。只有經歷了這個過程,才會帶來 精神的、科學的、物質的力量。 所以,像鸚鵡和猴子那樣模仿別人的課程,不能帶 來精神力。鸚鵡和猴子沒有人類的靈心力量。 這樣,老師就會把自己看成一面鏡子,好反射宇宙 的力量。每次進教室的時候,老師要做的是擦一擦自己 靈心的鏡子,讓它純凈起來。這樣做以後,老師會發現 自己的聲音、動作、思考、意識、感情……都好象不是 平時的自己的,會產生一個強大的磁場,使得那些浮游 在身體以外的學生的精神進入學生的身體,讓他們物質 的感覺器官與靈心的感覺組織和協調起來。 當老師和學生的做法是受宇宙精神力量的指引時, 老師的做法就有了實質的改變。他能發現無數的「秘密」。 老師才會有創造、快樂、興趣、智慧、幸福,因為他不 是在面對一群猴子,也不是依靠個人的有限的力量。因為教育道德的熱情和積極性是跟一種強烈的、對 於真理的責任感一起出現的。這樣老師就會愛上這個世 界他就會發揮這樣的認識和能力:自己充滿創造的能力、 面向真理的勇氣、自己與小孩的靈心有責任的聯繫。色彩的靈動越和大自然溶在一起的小孩,越能無我的被色彩(精神世界)自己的願望引導,而進入它靈動中的每一個瞬間。可以想像小孩也是(精神世界)自己的一個願望,這兩個願望交溶併產生出若干的願望。這就是小孩在紙上作畫,色彩的情景。而此時的大人最好是「消失」掉。既然色彩帶著它強烈的個性,我們就要尊重它,它 是活在小孩靈心中的精神。我們能進入色彩的生命就能 直覺小孩的靈心中的精神世界。可以說,色彩就是表達 在萬物中的我們的願望和情感。舉例來說,在冷的天氣中,如果是9歲以後的學生, 給他們紅色,因為9歲以後是發揮意識的年齡,在冷的 天氣中感受對比的紅色會引起他們心理上較強的對比感 受。而6歲以前的小孩還活在環境里,與環境融為一體, 所以讓他們感受自己的內心與環境融為一體才是美好的 感受。 這樣,我們就會在小孩進入色彩的精神世界之前, 讓他們的精神做好準備。6歲以前的小孩有著三原色的氣 質,並隨著年齡的成長,在三原色的互愛中有了自己獨 特的色彩。兩歲半--7歲的小孩我們要讓他們從最單純 的開始。比如,在感受「紅」時,我們要發揮這樣的想 象,純凈的水是精神中的生命,它引導著與孩子們身體 中的意志一樣流動的紅。我們要給他們足夠的靈靜感受 「紅」。 如果大人在旁邊解說,就讓小孩在感受大人的願望, 事實是,大人的願望因有太多意識,反而沒有小孩在靈 性中同感的進入精神通過色彩發揮的氣氛中。而此時的 大人最好是「消失」掉。我們發揮了靈性中的能力,就 能觀察到深層次中的真相。因為,簡單說,精神的發展 就讓我們的靈性從粗暴意識狀態往敏感和細節的過程。 粗暴的無法感覺到細節的。根據這樣的科學認識,我們在教學中,就能自然的 產生出實際有用的手段和精神作用。故事的真相當夜幕降下的時候,白天的景象就退開了,把一切都還原到一個點。孩子躺在床上對你說:「媽媽,給我講個故事。」這時,你覺不覺得她好像是在說:「媽媽,給我講一講人生?」孩子繼續用她對生命的愛滿足地回味: 「媽媽,後來,白雪公主醒來了嗎?」當我們看著她的時候,是不是感到「白雪公主的醒來」對她是多麼重要的一刻。你真的看到事情的真相了嗎?你確定你進入了故事 的本質中?如果「是」,你就知道卡通的性感妖艷的白雪 公主就好是傳說中吸走人的意識的妖,她迷惑人們在表 面的刺激中滿足,卻丟失白雪公主最深處的心。她和她 看似雙生,一個是「真」,另一個卻是「假」。 請你用你細膩的靈心來讓小孩進入故事吧。 「在很早很早以前......」是的,你此時的聲音被 「愛」充滿溫柔,你高貴的精神回到了那個沒有時間、 沒有地點、沒有空間、沒有發生過事情的地方。「很早很 早以前,有一個像雪一樣白的公主......」像雪一樣白, 感受到了嗎?你的心,你此時講故事的心。每一個聲音 和文字都被賦予了一個精神。現在你看見這些圍繞著你 亮晶晶的力量了嗎?是!就是這樣,你把我們帶到了一 個神奇的地方,陌生嗎?你從來沒有來過,可是,這不 是說它不真實、不存在。這就是童話的世界,一個完全 可以進入、暢遊的世界。絕對是你精神中絕對真實的世 界。 把你的擔心和顧慮放下來吧,這只是你疲憊的心的 習慣。把你外在的形態忘記吧,屬於你的表情、動作、 聲音都通通把它們扔掉。相信你感受到的,你只要輕輕 地帶著孩子們、感受著他們。故事結束了,就在這裡停下來。要發生的讓它自己 去發生,我們要做的是休息和忘卻。而精神中真理的力 量卻不因休息和忘卻而減弱,就像孩子在成長中每一次 淡忘的遇見一樣:那朵小小的菊花、那片飄飄的楓葉、 那個放屁的甲殼蟲、那個路人的親善、那個老師的撫摸、 那一天媽媽講的故事......為了幫助讀者了解如何給7歲以下的小孩講故事,所以,就 要先了解7歲以後,他們是怎樣接受故事的。這樣,對比地看, 我們就不會著急地要讓7歲之前的小孩,通過思考來發揮思考中 的意識。給九歲小孩做教育活動中,故事作為手段 在感受了「故事的真相」以後,我們就可以來看看 在教育活動中故事作為手段:寫故事與講故事的區別講故事的人,面對的是聽眾,而在寫故事的時候, 是面對自己。而聽故事時,我們依賴講故事的人,也就 是說,是講故事的人讓故事活起來。而在通過書閱讀故 事時,是讀者自己與寫書的作者的聯繫,他感受到的更 多是自己。所以,7歲之前的沒有與環境斷開的小孩更適 合聽故事,而9歲之後意識到自己的小孩更適合自己看 書。看書的過程就是感受自己和發揮意識的過程。為了這個,讓講故事的人能同感作者的故事,為了, 講故事的人能自由的表達故事,所以,寫出來的故事中 的語言,是方便閱讀的過程中,讀者往靈心中再造出影 像和感受。然後,再通過這些靈心中再造出的印象和感 受來自由發揮地講故事。這種適合利用眼睛來接受故事的寫作方式,並不適 合利用耳朵來接受故事。可見,寫故事和講故事是完全 不同的表達方式。 寫故事的人沒有通過精神在物質中、物質在精神中 的觀察和體驗,就很難把精神具體化,也就很難適合小 孩。要不就是說教,要不就是表面。如果,我們深深地 體會到這一點,才算讀懂了童話。現代人已經失去了寫 童話的能力,一方面是語言的變異,語言只是為了意識 的交流,甚至只是越來越快捷和提供方便的符號。大部 分人感覺不到語言里的精神屬性,感覺不到它如同音樂 進入靈心深處的力量。因此,也感覺不到精神世界對我 們說的話。一些在後面還要講到的補充 故事中的邪惡:魔鬼的故事就不適合0-7歲的小孩, 這時的小孩根據他們天性的特點,他們常常被真、善、 美的真實世界所吸引和陶醉。「魔鬼」對於完美的世界來 說是沒有的。「魔鬼」是人心的「自我」,這對於8歲以 後的小孩可以有一點,然後隨著年齡的長大,越來越多 一些。否則,「魔鬼」在小孩沒有準備好認識「它」的時 候,就進入小孩的靈心,就會帶來破壞的力量。有的媽 媽也告訴我,小小孩看見可怕的畫面就會哭起來,而那 些「自我意識」剛進入身體的小孩,「魔鬼」就好像是他 們自己的一部份,他們往往非常渴望自己就是「魔鬼」, 也要扮演「魔鬼」,利用「魔鬼」。這時,要讓「魔鬼」 從他們靈心消失掉,迎接「天使」神聖的力量,這樣, 他們剛剛發現的「自我」才會更強大,發展成人性的自 我,而對於「人」的理解,又會帶來教育的不同做法。 這也算是人生中第一次「魔鬼」與「天使」的較量。有人可能覺得正好使小孩通過故事中表現的真理, 引導小孩追求真、善、美。這是非常有必要的,不過, 對於0-7歲的小孩不是通過邪惡與神聖的鬥爭來認識的, 而是通過模仿。 鬥爭所帶來的意識適合9歲以後「意識」自然出現 的小孩,更適合青少年。在這時期,我們理解小孩也要 在「丑」的「天使」那裡長大,那麼就需要教師發揮比 醜惡更大的美的精神力量。或者說創造更強的文化。否 則,意識帶來的痛苦太強,人們就會沒有力量。聲音(靈心)與氣氛如果教師利用表情、說話的聲音,比如,模仿各種 角色等等,來吸引小孩的話,看上去,小孩被吸引了, 其實,小孩接受的已經不是故事的最深處的範圍。但是, 不是說,我們不利用表情、說話的聲音,比如,模仿各 種角色等等。而是,講故事的人要靈感到不同的節奏、 氣氛、真理並用整個我來含蓄的傳達出來。我們是在講 故事,而不是在表演。而故事結束後,要馬上讓孩子進入畫畫,只有在這 樣的做夢狀態中,才適合創造。 (請感受《故事的真相》這篇文章)故事與繪畫孩子們畫出來的,也正好是他們感興趣的,沒有印 象的部分,也說明不適合小孩。(但也有可能是表達的方 面,使小孩沒有興趣。)所以,故事並沒有完,在觀察完 孩子們接受和創作的過程後,才能完善故事。 而色彩就是故事中發揮的氣氛。畫出的形像是對故 事人物及物質世界內在的接受。這就是畫(藝術)要對 人產生的力量。而在剛開始有一定意識感受靈心範圍的小孩,如果 沒有受「死」的畫的影響,那麼他們更能直覺得表現本 質中的特點。雖然,普遍人們會覺得他畫得甚麼都不是。所以,你也可以觀察孩子的畫來檢驗你講的故事, 有沒有把孩子帶到精神地帶。其實,這是你在寫故事時 有沒有自己被感動、在講故事時有沒有感覺到精神作為 中心,你與小孩的連接時就因該清楚地知道的。而老師 要做的就是讓「我」傳達出精神世界通過「我」要表達 的世界。要讓精神中的力量握住孩子的手。 請不要誤會的是:「要讓精神中的力量握住孩子的 手」是一個比喻。事實上是,當我在清楚的感受到這個 事實時,我在一本名為《適合人類的教育》這本書上, 看到這樣的文字:……在這個過程中,頭只能發揮物質的「反 射」功能,胸腹部能發揮物質和靈心感情的功能,而四肢則能發 揮物質、靈心和接受精神的功能。能接受外界精神的四肢最不像 動物,因為它們是從「給」和「接受」的功能形成的。可是人的 頭是從動物中發展出來的。學校培養的頭的智力才能沒有包括接 受精神的……我就知道我感覺到的不是來源於我的想像。故事作為手段在活動中要作的分析:(適合7歲以上 的小孩,更適合9歲以後的小孩)在孩子經歷了昨天的活動過後,再通過在睡眠中自 由的靈心與精神世界的交流,孩子就獲得了一種不單是 在物質範圍內得到的印象。就好象在白天經歷了太多印 象之後,我們就想睡覺,在醒來的時候,就有了一種自 由的認識的能力。如果,在孩子正在感受或者感受過後,就分析,孩 子就會很累。因為,感受是往靈心內的,而分析是要進 入生活的。這兩種相反的力量就讓小孩感覺不到安全。 即使小孩在當時會參與分析很熱烈,那麼,越熱烈,就 意味著把完整的靈心中的感受越表面化越不能發揮將來 要根據這些感受進入生活的做法。而故事結束後,要馬上讓孩子進入畫畫,只有在這 樣的做夢狀態中,才適合創造。 所以,即使是在第二天的分析,教師也要注意,什 么是要保護的靈心中的種子,這顆種子是要在經歷生活 過後,在將來發芽的,而不是現在。什麼是現在應該讓 小孩發揮意識的,重要的是,這個得到意識的過程是不 是有足夠的感受作為基礎,這樣獲得的意識才能使小孩 有做事的意志。例如,問孩子:你們最喜歡「探尋之谷」(故事中的 一個片斷)里哪些人?他們回答:光明。接著問:你喜 歡他什麼?「她是太陽的孩子」「她有法力」「她幫助別 人」「她身上有7色的彩虹」 ......這樣就夠了,如果, 繼續分析說:7色的彩虹象徵著什麼,什麼。那麼這道彩 虹就失去了靈心中的美和精神中的神秘的力量。 也許最糟糕的是問:你們認為,誰是好人?誰是壞 人?我們應該向誰學習?等等。讓小孩去發揮判斷,而 判斷引起的偏見,是建立在這些連老師也說明不了的對 錯關係上的。休息和忘卻簡單帶來安寧,除了故事本身中的精神真理帶給孩 子靈性中的滿足以外,因為簡單帶來的安寧也讓小孩滿 足,並使得他們無意識地慢慢欣賞美好的那個真正的自 己。 在活動結束後歌唱與故事有連接的歌,就可以讓小 孩在一定的連接中(有道理中)作部分的斷開,這樣就 讓小孩得到休息和釋放。通過故事去治療我看到一個7歲小孩受別人的影響,很喜歡想像自己是壞人。有一次他生病了,他身邊的大人因為太忙不能陪他,我去看他的時候,他正一人躺在床上,掉眼淚。我就給她講了一個我自己編的故事,故事的內容是這樣 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山林裡面,住著一些小人, 她們用柳條來編房子,用小草來蓋屋頂,因為他們很小, 所以用的很少,在她們的房子周圍盛開著各種野花,小 鳥就在他們的房頂上睡覺。 這裡的人很快樂,即使生病了也很快樂,小孩子愛 爸爸,爸爸媽媽愛他們,她們愛別人,別人愛小鳥,小 鳥愛小花。過了這座山林,也住著另一些小人,他們的房子是 用石頭做的,因為他們喜歡冷,也不願意與別人挨在一 起,所以,房子建得很大,用的東西也很多,這裡沒有 樹,草,小鳥,只有石頭房子。 即使不生病也不快樂,她們總是打架。有一天,來了一隻烏鴉,它在樹枝上用沙啞的聲音 唱:"在山的那邊,有一個快樂村,他們有一種會發光的 石頭,我去偷來給你們,有了錢,可以擁有快樂。 石頭村的人就問:那好呀,那你去偷了來。 烏鴉接著唱:不行,不行呀!得有條件,你要把賣 石頭的錢給我一半呀! 就這樣,她們達成了交易。快樂村的小人沒有了石頭,都不快樂起來了。 而石頭村的人把石頭賣掉之後,有了更多的錢,她 們互相算計錢,賣石頭的人說:錢應該我拿最多。 背石頭的人說:我要拿最多!他們爭來爭去,打了起 來,更不快樂,她們上了烏鴉的當。石頭村的其中一個小人在打架的時候,頭上被別人 打出了鮮血。鮮血提醒他要找回發光石頭,他決定去把 石頭找回來。 在經歷磨難之後,石頭終於回來了,並且去找石頭 的人成了一個有著神奇力量的人,不僅找回了石頭,還 找到了使用石頭的方法,因為石頭一但失去之後,人類 已經不能再回到像小孩子那樣快樂時代,需要用一些方 法,才能使用石頭帶來快樂。這個方法,就是把雙手合起來,放在眼睛上,讓眼 睛從黑暗的地方往外看,如果發現光,就找到了快樂。 生病的時候也可以這樣做。 我講完這個故事,摸摸他的頭離開了,他的額頭還 很燙。不過,我在門口卻聽到嘻嘻的笑聲,他正在用手 蒙在眼睛上,發現了指縫間的光。回答孩子問題的另一面在3歲左右,孩子開始喜歡問:為什麼?有一些教育類的書中就強調如何回答孩子的為什麼。這些教育家以為這正是孩子求知並且是培養智力的好時機。如果,這個教育家只有物質的知覺器官,不能發揮靈性的感受力,就很容易誤會。其實,我們用靈性之眼去看的話,就發現孩子想要得到靈性滿足。而不只是知識的滿足。假如, 你正在做飯,你3歲的孩子跑來問你:「媽媽,你為什麼 要做飯?」「因為不吃飯肚子要餓。」「為什麼不吃飯 肚子要餓?」「因為,身體需要營養?」「營養是什麼?」 「營養是……」另外一種回答是:「孩子,媽媽愛你,所以,要為 你做飯。來,一起做吧。」遞給他一個蘿蔔,讓他切。有的媽媽說:我的孩子太愛問為什麼,我不斷的去 滿足他,結果他就永遠都不滿足,並且他現在過早的成 熟,身體也很弱,我有些擔心她,怎麼辦呢? 孩子得不到滿足,是不是因為答案跟靈性知覺到的 精神無關呢?會不會是答案先是邏輯的,而且只引發了 孩子的邏輯思考才能,而邏輯思考才能又是有缺陷的 呢?會不會是答案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沒有轉化成一 種靈性力量來浸潤孩子的靈心呢? 就像前一篇文章里,回答那個老師的答案一樣,老 師要給孩子的答案是老師內心裡,自己信任的真實的。 而不是給小孩膚淺的答案,或者乾脆不理她,嘲笑她, 羞辱她。如果,他問你:「媽媽,我會死嗎?」你怎樣回答 他呢?如果你覺得死亡就是意味著所有的結束。那麼, 你用物質主意的邏輯回答他:「是的,我們是高級的動 物……」最後,你本能的反對自己,感到你對不起他, 你張皇的補充說:「但是,我們要為社會做一個有用的 人!……。」但願你能找到內涵精神真理又與自然科學真理一致 的答案。並還能通過靈性的方式把答案化為是像陽光、 雨露、春風、土壤一樣的悄悄地給孩子成長的力量。如何面對孩子的痛苦如果,一個兩歲-7歲的小孩的手指破了,通常,有幾種方式來處理:給他糖吃;或者替他報復,打桌子、摔刀子、找肇事者的老子;這些做法的後果,不是我要在這裡談的。這裡,這本書是給更高級的思想看的。思想的高級與聰不聰明,與知識的多寡是沒有關係的。雖然,人的本質沒有階級之分,但是思想確是有高級與低級之分的。有了這樣的區分,人就有了嚮往和方向,就有了不同程度的吸引和幸福。而有了這樣的對高級的追求,才是有可能理解下面的內容的:也許,我們會故意不理他,以為這樣可以讓他更堅強。這樣,的確讓小孩更堅強,不過,是心變硬的那種。還有呢?我們會愛撫他,並肯定他的感受說:是呀, 很疼,吹一吹。以為,這樣,可以使小孩被溫暖,並模 仿如何去疼愛別人。這樣,的確讓小孩心靈溫暖,並模 仿如何去疼愛別人。但是是在用自己的有限的力量。 這個做法,已經很高級,不過,這裡,還想讓我們 看到一個更深的事實,就是「有限」和「無限」的區別。 或者說,「人為」與「『神』為」的區別。那麼,用一種 我們習慣了的「邏輯思考」的方式來理解的話,就是說, 如果,我們在幫助他的時候,深深地理解和問自己:是 什麼力量讓我能對他(孩子),付出這樣的愛?沒有認識 到這一點的人,這樣對待孩子,就會讓小孩學會了同情 自己。 同情自己並非不好,不過,「痛苦」總集中在「自我」 上,小孩就會依賴環境為他解脫,他沒有被引導去識別 真正的力量。當他身體、精神、靈心漸漸脫離成人後, 就會陷入無助的不安中,或學會使別人依賴自己。並滿 足在這些他意識不到的「不安全感」中。更理想的其中一種做法是:我們用沙布(衛生紙) 給他包一個「繭」,這時,想像自己是善良的女巫,在用 線纏他的手指時,我們念魔語:一圈,一天,一天,一 圈,繭不見了,蝴蝶飛了。最後,在她的「繭」上,打 一個漂亮的蝴蝶結。 想像一下吧,這樣,發生了什麼?如果,我們真正的觀察一個小孩或者自己,小孩第 一次被刀劃傷小手,他是如何面對的呢?他是欣喜的, 也是一種滿足。他被「痛」的體驗帶入一種由於物質身 體引發的靈心感受中。這樣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被人 類(小夥伴)打了以後,即使不痛,可是眼淚卻無法制住。這時候,我們幫他「出氣」,結果小孩靈心感受中的 「憂傷的粉紅色」被染成「憤怒和勝利的血紅色」。我們要理解,七歲之前的「痛苦」與青春期的「痛 苦」是什麼樣的關係。生活中的痛苦與生命中(死亡後) 的痛苦是什麼樣的關係。 環境中的痛苦,是非人的意志而改變的,即使你改 變了若干痛苦的形式。我們不如學會女巫的魔語。我們用沙布(衛生紙)給他包一個「繭」,(這是一 種面對問題時,我們要有具體的作法。)這時,想像自己 是善良的女巫,(我們不僅在用我們自己的力量,而在用 精神世界中的力量。)在用線纏他的手指時,我們念魔語: 一圈,一天,一天,一圈,(這就是生活,痛在裡面,時 間在外面。)繭(成人提供給小孩的依附)不見了,蝴蝶 (傷痛從蛹蛻變成蝶在靈性的快樂中)飛了。最後,在 她的「繭」上,打一個漂亮的蝴蝶結(傷痛也是美的)。 孩子帶著蝴蝶結歡快的跑開了,也跑開了傷害帶來 的陰鬱。而這時,真正起作用的是老師的精神力。這個精神力,是由老師在做這些「神奇」的事情時,他是怎樣在靈心裡確認他對精神世界的認識而發揮的。 想像一下吧,這樣,發生了什麼? 為什麼?孩子能從這樣的「象徵」中,獲得精神世 界的秘密?並得到了祂的治療。進入一個一直就圍繞著 他們,讓他們感到熟悉和親切的世界? 這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原因。第一個叛逆期後的自我與意識我們常常看見兩歲半的小孩,把花朵摘下來,或是弄死一隻蟲子。大人們如果想要制止他,說「不要摘花,花是有生命的呀!」大人的提醒,使他從「摘」的動作里意識到「破壞」的力量。其實,這時的小孩是從欣賞花(同感)中去摘花,他並未意識到摘花所帶來的破壞。大人這樣的制止,喚醒了他那邪惡的部分。他會去欣賞這種「破壞」的過程,也是在欣賞自己。另外一個現象是,故事中的邪惡:魔鬼的故事就不適 合0-7歲的小孩,這時的小孩根據他們天性的特點,他 們常常被真、善、美的真實世界所吸引和陶醉。「魔鬼」 對於完美的世界來說是沒有的。「魔鬼」是人心的「自我」, 這對於8歲以後的小孩可以有一點,然後隨著年齡的長 大,越來越多一些。否則,「魔鬼」在小孩沒有準備好認 識「它」的時候,就進入小孩的靈心,就會帶來破壞的 力量。有的媽媽也告訴我,小小孩看見可怕的畫面就會 哭起來,而那些「自我意識」剛進入身體的小孩,「魔鬼」 就好像是他們自己的一部份,他們往往非常渴望自己就 是「魔鬼」,也要扮演「魔鬼」,利用「魔鬼」。這時,要 讓「魔鬼」從他們靈心消失掉,迎接「天使」神聖的力 量,這樣,他們剛剛發現的「自我」才會更強大,發展 成人性的自我,而對於「人」的理解,又會帶來教育的 不同做法。這也算是人生中第一次「魔鬼」與「天使」 的較量。而無論在任何時期,精神文化都要是最重要的 部分。相反的話就會沒有力量。有人可能覺得正好使小孩通過故事中表現的真理, 引導小孩追求真、善、美。這是非常有必要的,不過, 對於0-7歲的小孩不是通過邪惡與神聖的鬥爭來認識的, 而是通過模仿。鬥爭所帶來的意識適合9歲以後「意識」 自然出現的小孩,更適合青少年。從這些現象中,我們觀察到,兩歲半左右(第一個 叛逆期)的小孩自我意識已經非常不同於此之前。之前 的小孩發展感覺器官及感覺能力,發展走路、說話等等 能力。他雖然是在模仿中學習與形成,受著環境的影響, 同時,他自己卻是一個「主動者」,他的一切的生活產生 出來的做法來源於他自我中無意識地引導。例如,在羚 羊群里長大的小孩,由於沒有人類的模仿環境,只能象 一隻羊一樣生活,失去了人的能力。雖然造成的原因從 表面來看是由於沒有可模仿的人類環境。同時,也是他 的自我沒有被人類引導。「自我」中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意 識」。在比較原始的大自然中生活的人們,還保留著一些 城市人(現代文明人,意識發達的地方)無法做到的能 力,他們的意志更接近動物的意志。大自然的環境讓他 們的意識不獨立,同時意識的不獨立、理性思考的不發 達,也讓他們更與環境融為一體,否則,他們無法承受 生活在這樣的地方。從一個角度來總結的話:兩歲半左右之前的小孩受 環境的影響,從模仿中學習,並通過自我無意識的指引 中去感受世界。所以,他每完成一個能力時,他會用整 個身體來表達快樂、興奮、滿足。兩歲半後的小孩,由 於意識的出現,可以控制部分身體,表達自己的感情(自 我)。同時,他們天性中的不足,例如,看見想要的東西 時,會佔為己有,等等。他們不會因有一個值得模仿(充 滿著公正、分享……)的環境而改變做法,雖然他的做 法常常受到環境的影響。也由於受到環境的影響,例如, 成人內心的鬥爭,小孩的自我越來越有意識地引導著他 自己。在兩歲半左右,通過第一個叛逆期而展現出來。 這時候,除了如同兩歲半之前提供一個值得模仿的環境, 真、善、美的物質環境以外,還需要滿足小孩「自我」 成長中的靈性意識。通過模仿環境來學習是理想社會最 理想的做法。不過根據現實,還要有現實中科學的教育。在兩歲半之後,他已經可以意識到自己的部分做法 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他也喜歡製造出不同的後果來觀 察,例如,挑戰父母,說「不」。會有靈心中的「害怕」、 「憂傷」等等情感。如同前邊所舉的例子中的說「故事 中的邪惡」一樣,這時的小孩已經有「人格」替換的嘗 試,對「母親」的控制等等。 這一切都在說明這時期的 小孩「自我」在蘇醒,由此而發展著「意識」。當然,這 時期的意識如同不同於兩歲半之前一樣,也不同於五歲 以後的意識。它更多的時間是溶入到環境中去的。相比 之下,比較原始的大自然中的農村小孩溶入到環境中的 時間更長。 由於小孩的成長過程總不是恰到好處,不管是從模 仿中形成的,還是遺傳和天性中的,都將逐漸成為他自 己的一部分。中國諺語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從 實際中總結來的。我們也要從實際中去觀察和教育不同 時期的小孩,特別是七歲之前的小孩。當小孩溶入到環境中時,我們就要「消失」掉。比 如,小孩只是同感地摘花時,我們也只是在旁邊同感的 欣賞他們。如果他在與小蟲子遊戲時,我們也是在旁欣 賞他們。可是如果他在無意識中把小蟲子弄疼了(他並 未故意、有意識地殺死小蟲子),那麼,我們不能喚醒他 的意識,而是給他一片葉子,說:「來,小蟲子要坐上飛 毯去找他的媽媽了。」然後,把小蟲子輕柔地放上「飛毯」, 放到樹叢中去。這樣做,也等於把小孩子無意識中的「破 壞欲」放飛出去。 如果這時候說「哎呀,小蟲子好可憐,它會死的呀!」 這種做法,就是把小孩從無意識中喚醒,產生的後果是, 根據這個小孩的特殊的天性,小孩很苦惱,甚至成為他 的噩夢。這種小孩天性與塑造他的環境會不斷地爭鬥, 並且會表現在他的形態上,尤其是臉的形態。通過觀察 小孩的臉也能了解和理解他內心與環境的鬥爭。這種小 孩,聲音哆嗦、壓抑,呼吸不順暢,醒來後哭,非常依 賴成人的心理動力。 另一種類型的小孩,根據他的天性,他會從中獲得 快感,並欣賞自己的做法。這種小孩不會有爭鬥,反而, 臉的形態漂亮。不過,神態與動作卻是誇張甚至囂張。 他們非常依賴成人的自我意識。 如果,沒有被喚醒,前一種小孩會獲得解放,後一 種小孩會獲得宇宙中的精神指引。靈性中的力量會協調 好小孩的形態。這樣的小孩臉與動作協調、優美,沒有 爭鬥的痕迹。小孩的樣子受遺傳的影響,但是,美與不 美不受遺傳的影響。兩歲半之前的小孩,尤其是嬰兒,因為沒有意識爭 斗,他們的形態不能表明個性,甚至分不清誰是誰。而 兩歲半左右之後的小孩,除以上說的溶入環境中時,也 常常會意識到自己的做法與環境的關係。並不再僅僅通 過自我指引下模仿來學習和成長。他們要通過自我來試 探這個世界,如果說兩歲半之前的小孩是感覺物質的世 界,例如水、火、土、木、金等等。那麼,這時期的小 孩要想感覺靈心的世界,例如真、善、美等,七歲之前 的成長與感受將是他一生的基礎。但是,不要以為,他 們都是從「正面」來感受的。比如,同樣的例子,小孩 在欺侮小蟲子時,有意識地破壞時,我們就要喚醒他的 做法。要讓高尚的靈性意識取得支配地位。雖然,我們 要喚醒他的靈性意識,成為支配者,我們的做法卻不是 要像拉「警報器」一樣的,而是:同樣的,讓小蟲子坐 上飛毯去找它的媽媽。看上去,是同樣的做法,實質卻 因小孩的清醒的意識與我們的動機、心理範圍(寬容、 仁慈、理解、隱藏他的「過失」……)交融,會發生許 多看不見的力量和變化。 同樣的,我們不能說「哎呀,小蟲子好可憐,它會 死的呀!我們要怎樣做才會仁慈呢?」這種做法,就會 讓小孩過早使用他的思考。「思考力」是一種最強的讓人 獨立於自然的力量。也可以說是讓小孩從做夢狀態(夢 游狀態)醒過來的力量。也就是,讓小孩很快成長為小 大人的力量。而事實是,小孩要在無意識、有意識及做 夢狀態中學習無法用理性思考來學習的更深的東西。如 同 成人在繪畫、音樂、科學創造中所誕生的作品一樣。過後,通過故事來引導小孩的靈性自我,都是很好 的做法。由於小孩的自我還未獲得獨立,成人的高級自我意 識、精神、心理動力都將直接對小孩起作用。當小孩每 一次「自我」中發揮了高級的靈性力量,我們都要及時 的給予他確認。這種確認並不是通過表揚或物質來實現,因為這樣做只會喚醒小孩的自我中心中的小我。我們每 一次過分的讓他意識到什麼是好的,那麼,他們也會意 識到相反的不好的做法。而是與他成長的節奏雷同的,也是含蓄的,隱藏的。例如,當小孩把撿到的小鳥放回 巢穴的時候,我們要從心底里發揮更加喜悅、認同、贊 賞的情感。這樣,從內心而流露出的精神讓小孩倍感親切。這樣,小孩自我中高貴的靈性就通過你得到了確認。自我與鏡子如果孩子開始對「錢」帶來的力量,感興趣。我想,要讓她感受到「錢」真正的力量是我們如何去使用它。也就是如何去駕馭它。而這時讓她感興趣的除了「錢」還有鏡子。我想, 她真正的開始欣賞自我了。照鏡子一方面是發現自己的 美。另一方面也同時能認識自己的不足。也就是一方面 讓自己自信,另一方面對自己失望。如果此時大人把孩 子對自己的失望看成是她對自己的期望,我們就讓孩子 得到解放。如果,我們把孩子在鏡子里發揮的對自己的 欣賞和關注,看成是孩子高級的自我意識的對美的萌芽, 我們就可以信任鏡子里的精靈可以幫助她。或者說我們 就可以成為鏡子里的可以幫助她的精靈。我們其實總是需要一面鏡子。老師也是學生的鏡子。 孩子需要從環境中來認識自己的美和不美。從而要長大 和成熟。可惜,當孩子在找這面鏡子的時候,大人們一 般把鏡子藏起來,或者忽視和錯解了孩子的高貴的對自 己的欣賞。但是,對於過分意識到自己的小孩,卻是有 必要把鏡子藏起來的。照鏡子沒有錯,錯的也許是在照鏡子時,她對自己發揮了什麼?自我協調身體.精神.靈心當在自由活動的時候,這裡的小孩就好象失去了「自我」的指引。他們顯出沒有被滿足的渴望來,尤其是室外自由活動的時候。雖然這裡的自然完美而豐富。可是孩子們卻沒有探索的熱情。他們或無意識地瘋狂,或百無聊奈地坐在一邊。他們告訴我,他們不喜歡在外面玩,而是喜歡在教室里學習。觀察以前那些按照傳統課程上課的小孩,他們也願意坐在教室里上課整整45分鐘。我想,不是課程吸引他們,而是「自我」被指引的 滿足。他們需要一種超越大自然(無意識狀態)而存在 的需求。他們的內在需要受一種更高級的本能的指引。 這種本能是通過「自我」而發揮的,又通過「工作」(也是運動,甚至是一種工作形式,比如模仿織毛衣,可以有毛線或沒有毛線,而不一定要有實質的過程和結果), 把「自我」表達出來。越原始的大自然越「吸」走人類的意識,而「自我」 又不斷地提醒他們要長大,喚醒他們沉睡的意識。如果 沒有滿足這種自我要發揮意識的長大,小孩就會空虛、 無助、瘋狂、亂。 在室內的時間裡,我曾一度被孩子們無法做「自由 創想工作遊戲」而擔憂。這個時間裡,他們無序、雜亂, 還會出現突然的空虛。我曾以為是他們是沒有一個可以 值得模仿的環境,而造成的行為習慣的不良。雖然有這 些原因,可是如果他們的「自我」受到更高級的本能的 指引,這些壞的習慣就會消失掉。 例如,在積木區的小孩就明顯地表現出安寧、充實 的工作狀態。從他們創造的積木組合來看,也展現了他 們的「自我」。這讓我想起了蒙台梭利的教具,我突然理解了她。 我相信,「蒙」的初衷絕不是為了開發智力(雖然,結果 也包涵了這個結果),而是這種教具引導了小孩的「自我」 被更高級的本能指引。 如果,我也使用蒙氏教具,我認識到,的確,小孩 的精神、行動都會協調起來。所謂的紀律問題也會自然 解決。可是,有的教具所體現的意識會不會太強?強過了 小孩要從相對的無意識狀態(0-2歲半)--第一個自我 意識蘇醒(也就是2歲半左右的叛逆期)--6歲(意識越 來越強)--9歲(意識從環境中獨立)這樣的漸漸醒來的 過程。 為了要通過工具引導小孩的自我協調好他的身體 (行動、意志)、內在(精神、靈心範圍),又要避免「智 力」的過早開發(並不是說反對智力的自然發展,而是 避免「智力」的過早開發所帶來的諸多問題,比如,意 志、情感與智力的不平衡。其中一個現象是:道理都懂, 意志卻無法做到,或頭髮展得很大,四肢卻很弱。)我想, 只有去研究,給小孩的工具所代表的人類歷史或人類意 識發展的不同階段。因為,人類意識的發展通過意識的 產物而表現出來,比如石器時代-科技時代-信息時代。 給小孩的工具也應是符合小孩成長、發展的不同階段。 這個逐漸認識宇宙、長大的過程才是重要的。人逐漸認 識宇宙的過程的顯著特徵也是先通過咬、摸、聽、看等 來感覺,然後在成長中再在這個基礎上發展靈心中的感 受,最後在前者的經驗中發展出理性的思考力。 提供給小孩的工具避不開意識,就好象「值得模仿 的環境」也無可避免地帶來了意識一樣(由於人類的局 限性,人類在現世生命中將在崇高與低下,真理與謬誤 中來回擺盪。「值得模仿的環境」也是內心中不斷的崇高 爭鬥。這種爭鬥已經無可避免地帶來了意識。)只是,即 使是意識的產物(例如拼圖板),我也認為「自然的意識」 的產物更加協調小孩的靈心(例如歸類各種豆類)。我們用竹筒作為容器,請小孩把各種「感情」色彩 的豆類歸類,或把各種「性格」的豆類歸類。這種工具 可以引導小孩的精神從浮游的狀態回到身體里。他的身 體(行動、意志)、自我(精神)、靈心(情感),也協調 起來。雖然,同樣是歸類的做法,這種來源於生活、自 然的有依據的做法不同於在每一天同一個盒子里歸類色 彩塊的做法,前者更加協調了靈心。這種來源於生活(較 原始的農業生活)的意識產物所設計的「自由創想工作 教室」不僅能讓「自我」協調好身體、精神、靈心,還 能避免小孩發揮那種固定的邏輯思考。由於這些物品都 來源於生活,反應了大自然的本質,這種感觸(感覺和 觸摸)才能幫助小孩建設好正在形成中的感覺器官。另外,觀察我們的小孩子,他們玩泥巴,只是認識 它,慢慢的,他開始利用這個泥巴造型,做成他自己想 要的工具,那麼在我們教室裡面的所有的工具就是符合 小孩子的。而通過已經是四歲半以上的小孩的彩色鉛筆畫,發 現,他們的畫沒有有意識的交叉點的出現,在畫了半學 期以後,才出現不規則的像頭一樣的圓及與圓連接的線, 這如同與頭腦連接的神經一樣的圖形,出現在所有的小 孩的畫上。這標誌著小孩從感覺不到身體里的「我」到 意識到最早出現的頭和與之相連的神經。但是沒有交叉 點意味著他們還意識不到自己的四肢。或者說無法控制 自己的意志。雖然這些圖形的出現來得和小孩的年齡應 該有的特徵晚,但還是意味著小孩們正在協調建構著自 我與身體、精神、靈心的關係。 因此,小孩的畫美不美、和諧還是不和諧,或者有 人所說的成不成功,並不是教小孩畫畫就能實現的,而 是在生活中幫助他們協調、建構、和諧好身體、精神(自 我)、靈心。順便要提的是,在觀察這些小孩的畫的時候,如果 一個愛孩子的老師在這個時候發揮的是因為愛的感情帶 來的欣賞的感受,就不能做到作為一個老師要發揮的研 究的角色所需要的客觀。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我發現的問題,在有些文章中不得已與一 些教育研究家的研究作比較與分析。而在與他們的思想與精神交 流時,我感到他們與我之間有一種互相理解與信任,完全超脫了 世俗的範圍。靈性中的意志從本欲里發揮的意志是最強的,從感情里發揮的意志是最有力量的,也隨著情感的易變容易消失。從思考,也是意識里里發揮的意志是最持久的。從靈性中發揮的意志,是強而持久的。靈性意志,成為他們靈性的生命的意志基礎。然後在以後的生活中發展出來的意志,成為精神世界的意志的基礎,這種意志才會影響整個人的類的意志。培養小孩的意志要滿足他從生命構造也是主欲里發 揮的。也要有情感中的及意識里發揮的。不過,這些方 面可能帶來的問題是:從本欲里發揮的意志;如當孩子 面臨痛苦的時候,如與父親的離別,孩子感到悲傷,如 果我們說:「別哭了,給你糖吃。」這樣,當孩子正在感 受、消化處理面對情感的時候卻遭到強制的讓他注意到 物質身體(本欲、主欲中的需要。)這樣的做法會讓這個 小孩身體的需求「放大」。注意這裡說的是象放大鏡里的 效果,而不是小孩身體合理的需求。而靈心中的能力(感 覺、悟覺)萎縮。也許,另一個小孩天性中的氣質過分的要求自己的 靈心接受過多的情感。他喜歡同情自己,也對環境過分 的敏感,自我不能協調靈心中過多的感受,身體也總是 佷累。由於對環境的敏感,也會有較同齡人更強的意識。 那麼,「別哭了,給你糖吃。」這樣的做法會讓這個小孩 從自我的情感中解放出來,容易適應社會。我們以為這 樣就理解了他,但是,這樣是不夠的, 我們還要洞察這 個小孩發揮獨特天性要帶來的生活任務。就如天性中的 氣質過分的要求自己發揮身體中的慾望的小孩,我們要 通過真、善、美的感受讓他的靈心敏感起來(不是聰明 起來)。而另一個天性中的氣質過分的要求自己的靈心接 受過多的情感的小孩,如果他的生命構造的活力是在宇 宙力量的保護中的。也就是健康、自然、有生命力的。 那麼我們就要理解他靈心中的感受是他的才能,並給他 的生活任務發揮著作用。我們要了解,小孩的身體、精神、靈心還未或得自 由,他們需要依賴我們的身體、精神、靈心。我們越高 級,他們就越健康。0--2歲半左右的小孩發揮的意志主導力量來自本 欲,所以,對待飢餓問題毫無商量的餘地。2歲半左右 6歲的小孩發揮的意志從情感中有了接受環境的需要 的能力。如果,小孩開始模仿洗碗,我們就要提供這樣 的環境發揮他做事的意志。3天過後,他不想做了,我們 需要讓他在洗碗的事情上找到樂趣,比如:今天洗小貓 的碗,明天放一些泡泡等等的做法。在這樣愉快的氣氛 中、由興趣發揮的做事的意志就是一種很強的力量。並 且大腦中會分泌出一些物質讓頭腦活躍,不僵化。如果給小孩講道理,讓他在意識中發揮做事的力量, 佷可能出現的現象是:什麼都知道,但是卻無法做到。 這種在意識里發揮的意志要持久,需要自我意識及精神 上的自由,它要有自己親自經歷、找到真理的特點。由 於小孩還沒有這些基礎,過早的醒過來使他意識到自己 及別人的狀態。又由於他靈性中本能的對愛的渴望就會 在他敬愛的人面前做出好的樣子來。有時象「天使」有 時象「小魔鬼」。可是,利用手段讓小孩服從,無論是善 意的「糖衣炮彈」還是「黃金棍下出好人」培養的都將 是動物性的意志,被奴役的意志。 同樣,由於小孩靈性中的本能,他就要與這種打掉 他天性的力量無意識的對抗。這種對抗又無可避免的帶 來引發痛苦的意識。假設讓小孩不舒服(被迫)在教室 里坐45分鐘,那麼小孩的頭腦就會分泌出有毒的物質, 讓他頭痛、頭重、思維僵化。小孩就會打磕睡,通過睡 覺,精神離開身體,放棄自己與環境的爭鬥。通過睡眠, 讓過多的印象在深睡中被宇宙中的精神力量消化掉。就 像過多的食物引起不適,需要代謝掉一樣。這是宇宙力 量對小孩的天然保護。如果,可怕還在繼續,我們不讓他睡覺,還把他搞 醒,這個小孩就會失控,或瘋狂或抑鬱。也就是說,意 志不受他精神中的自我支配。如果,適應了這樣的環境, 這些小孩就會在整個人生的生活中醒不過來。雖然他們 有感覺卻進入不到靈性的世界。聽見音樂,卻無法進入 到精神的氣氛中。就如同動物與自然的關係。而這種適應就是在文章開始時舉的那個例子中被 「放大身體慾望」的小孩容易接受的。如果,這種最強 的慾望中的意志單一的發揮的話,就是這個社會被破壞 的最強的力量。魔鬼就很會利用這種從慾望中發揮意志 的手段。可是,如果所有的「泡泡」(發揮表面的興趣的做法, 前一段中洗碗的例子。)都用光了呢?我們要培養的不僅 是根據興趣而做事的人,還要根據需要。這樣,還不理 想,而要興趣與環境的需要一致,那麼才是真實的。這 時發揮的意志就是強而持久的。這就是從靈性中發揮的 意志。所以,我們的教育要創造精神文化的行動,這個精 神文化的行動的第一步就是要不依賴形式。脫離所有建 立在形式中才能找到位置的做法。這個脫離成功了,才 能引起改革。這個脫離成功了,我們才能參予到創造教 育改革的榜樣中去。我們不僅讓小孩從情感中的慾望、興趣里去洗碗, 也讓小孩的靈性發揮出慾望來。這也是只有人類才有的 本能。在正常情況下,一個有著重病媽媽的小孩,這個 小孩會每天把碗洗乾淨。為什麼呢?因為在他的靈性深 處有著更高級的本能需求。這種需求,它協調並指導主 欲、本欲、情慾、意識中發揮的意志。靈性讓我們有了 與宇宙中的精神真理聯繫。他渴望媽媽高興,他無意識 地靈性地進入到「洗碗」的真正意義。所以他快樂。這 並不是說他感覺不到當表面的興趣消失過後的無趣。理性高級但沒有靈性高級。當理性不能為靈性服務時,它則是危險的。所有,要有始有終的事情,我們不要讓小孩在自由 活動的時間以隨便的興趣來做。0-7歲,是小孩「生命 構造」的建構時期,就是形成脾氣、習慣、愛好、良心、 氣質、身體的時期。也是形成靈性生命的時期。這種靈 性也會帶來心智的才能。這是這個時代小孩要比以往時 代的小孩成熟的真正原因。但要區別的是,不是要支持 智力開發的結果。在這個時期中,沒有建構好,那麼他 成人以後,就要用「自我意識」去改造。如果說,0-7 歲階段形成一個習慣用5天,那他要去改造則需要50年。 比如,模仿織毛衣,對一個由興趣(情緒)控制意志的 小孩來說,他會做兩分鐘就跑掉了。而事實上他跑掉的原 因不是對織毛衣沒有興趣了,而是對「堅持」沒有興趣 了。也有可能是在自由活動的時間裡,小孩被周圍許多 因素影響著,吸引著。而最重要的讓小孩留下來的力量 是我們心理動力裡面的支持。成人要發揮心理動力的支 持,最重要的條件是「對他的關注」。注意不是「盯著」。在一天的時間裡,在動的節奏過後,我們根據小孩 的年齡選出一個時間段,在一個固定安靜的角落和孩子 們一起做手工。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觀察每個小孩需 要什麼樣的支持和幫助。在我們用「靈心」中的力量支 持小孩的基礎上,再利用物質的一些手段,如前面舉的 洗碗放泡泡的例子。同時還要信任超出老師、小孩物質 範圍外的宇宙精神力量的支持。(參閱「靈心的感覺」這 些文章。)而在自由活動的時間裡,做想像性工作遊戲時,卻 要僅多的給小孩創造在原則範圍的選擇的自由。 我們了解了小孩在不同的情況下需要什麼,我們就 可以調整成人的節奏,否則,我們就會跟小孩打能量沖 突戰和爭奪戰。幼兒園裡有自己的小孩由於,我自己經歷了這個實屬不易的過程,並且成功的讓自己的小孩在自由的精神力量下,在我現在的幼兒園裡快樂的與別的小孩分享媽媽的愛。重要的是,她不是在壓制和妥協中放棄爭取。我也知道有別的媽媽也正在經歷這個過程,以下,是我的建議:如果有自己的小孩也在幼兒園裡的話,對這個老師 來說開始是非常難的。我們要理解老師與母親的責任是 不一樣的,小孩與母親的連接和小孩與老師的連接也是 不一樣的。因此,老師與老師之間的合作在這個時候就 格外的重要。我們要相信孩子能理解媽媽在幼兒園裡的 角色,當然,不是他智力上的理解,而是情感上的理解。 這個相互的理解是重要的。這決定著在痛苦一些時日後, 這樣的理解是孩子能超脫的情感基礎。這個情況可以比作剛學走路的小孩,從媽媽的懷抱 離開,學走路的時候 ,向前走幾步,然後回頭看看, 媽 媽還在那裡,再往前走幾步,回頭看看,媽媽總是在那 里,最後頭也不回的走自己的路。讓她感到媽媽的愛就 在她的身邊,不用懷疑,讓她在信任中慢慢的,慢慢的 找到自己。所以另一個老師的幫助不是來替代媽媽的角色,這 時小孩最擔心的就是自己媽媽的角色被替代。而是要盡 量讓他感覺到安全。要給這個媽媽和小孩慢慢分離的過 程,幫助這個媽媽和分擔這個媽媽的困境,也是在幫助 整個幼兒園。 由於整個幼兒園裡的氣氛是對這個小孩建立在公正 中的保護和理解、他得到一種公正的感受,這種公正的 感受,讓他在過程中不自覺的自願放棄一些利益。反之, 小孩也會反之。這個過程是慢的,也是一場嚴重的考驗。有人會覺的這樣做,有失對別的小孩公平,其實, 這正是小孩們學習公平的機會,他們是從靈心中來發揮 對老師的理解,而不是從現象中來判斷。因此,這個媽 媽要根據自己作為母親對小孩的直覺來做出判斷什麼是 「原則」。 比如:小孩在想引起媽媽的注意時,通常他這樣做 說明他被媽媽忽視很久了,他會怎麼樣呢?你不要期望 他會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情緒。事實上他會故意不合作。 這個時候,這個媽媽怎樣做才是「原則又公正」的呢? 如果根據現象我們很容易要給這個小孩建立一些規則, 雖然規則是很重要的。在快樂、幸福、自信、祥和的環 境中時規則才是有用的。如果,我們堅持的原則,雖然 從道理上它100%的對,但是,它已經破壞了我們與孩子 之間的連接,已經涉及到小孩的尊嚴,已經演變成孩子 與成人的一場爭奪戰,那麼,不如暫時放棄。而此時, 我們要做的是靈心中的理解。當然,如果你是出於心裡發揮的「溺愛」,那麼,小 孩就會來控制並操縱你。而別的小孩就會感到不公平。 但是,如果你是出於「理解」,那麼,小孩就會學會感恩 並信任你。而別的小孩就會感到安全。雖然在外面來看, 它們很像。沒有發揮精神力的人會不容易分清它們本質 中的不同。 有人會覺得我在這裡說的太抽象,可是如果沒有這 種來源於精神中感受和研究,把做法建立在一套套的方 法上,比如,把教學定好,老師雖然好理解了,卻不管 在不斷變化的環境和不同小孩的本質和經歷。這樣的理 論,我才覺得太抽象。總之,「如果有愛存在,就不會有麻煩,而時間總是 會有的。」幼兒園裡的環境設計我們要從精神的科學的感受和眼光來看待這些事情,就要發揮這樣的感受:……媽媽希望照到天上的光能驅逐烏雲,就讓家每天清潔。媽媽希望照到地上的光能使土地生長出結果實的樹,開出美麗的花,就採集自然中的色彩裝飾家。媽媽希望照到海上的光能團結所有的河流,就用源頭的水餵養他們…… 其實,這就是在幼兒園裡,我們可以依尋的做法。比如:「每天清潔」,這個做法,對於用物質主意的 眼光來看待事物的人,也許,就會請一個「清潔工」,他 們巧妙地稱呼她們為「阿姨」,來做這些清潔又低級的事 情。 而另外的情況是,你在孩子們的周圍,用一顆溫暖 的心在清潔。同時你被陽光照耀下發著光的灰塵吸引。 這些物質世界的美是怎樣打動了你?這,就是幼兒要學 習的如何進入物質世界的方式!如果是相反的環境,那 么這個孩子進入物質世界就會無力和痛苦!而且無力和 痛苦的不止是他,也包括你!再比如:「自然中的色彩」,這個做法,再也自然不 過了。色彩就是表達精神世界進入物質世界的情感。(祥 看,「色彩的靈動」)在色彩的背後,都有一個物質的感 受。(比如,有身命感的葉子、花,冷的石頭,溫暖的有 孕育力的土,天上的寧靜的永恆的藍天……)而這樣的 基礎的對物質世界的認識,就是小孩要幫助建設物質身 體的基礎環境。環境是自然的,真實的,有原因、有過 程才能有結果的,孩子的身體、精神和靈心也才是健康 的、自然的。被自然環境保護的。為了幫助孩子們對自己將來將作為大自然里的主人 這個特殊的使命,我們要讓他們學會感恩和崇敬。有的 幼兒園裡就專門設計一個名為「四季桌」的地方,讓孩 子可以照顧這個地方,也可以從大自然裡帶來物品擺放 在上面。但是,他們不能隨便去使用它們。就像人類不 能隨便去使用大自然一樣。在「自我協調身體、精神和靈心」這篇文章里,我 們交流了,被大自然吸走「自我」的狀態。所以,在屋 內的利用大自然物品來設計教室, 要注意的是:感受、 感覺、認識大自然,都是為了建構自我。 這樣,我們就要滿足他們。所以,在室內的環境, 就要有與自然界做斷開。如果,沒有這樣的斷開,孩子 就要「瘋」起來。所謂的「瘋」就是失去「自我」。我們 就能理解,為什麼,在一個空曠的教室里,孩子們跑來 跑去,接著,有人哭了,有人打架了…… 與其,辛苦地去控制他們,不如,在空曠的中間, 設置一個「障礙物」。幫助他們精神中的自我回到他們的 身體里去,去控制他們的意志。 是的,物質主意科學的人會笑,他們說:「不就是一 條「板凳」嗎?你拿它來擋他了,他當然就不跑了。」他 們寧肯去信念一條板凳也不願意去信念高級的範圍。 這個在物質世界阻擋孩子的「障礙物」,結果卻是幫 助他們在精神世界裡暢通的「交通工具」。所以,不能是 沒有道理的。不能只是一條板凳。而是一個能自我遮掩 的設計。 比如:帳篷的封閉的結構,就是和大自然的放射的、 開放的是對比的。我們也這樣來對比的看,就能理解, 我們的頭是封閉的,就能幫助我們思考、集中意念。我 們的四肢是放射的,我們就能參與到外界去勞動和行動。 而對於這些「做夢狀態」的小孩,更重要的是讓他們以 情感的方式去發揮他們的意志。情感的方式就是「做夢 狀態」的。他們就會很舒服。所以,這個封閉的設計不 是用來幫助他們思考,(這對於9歲孩子是必需的),而 是讓這個封閉的設計是幫助他們休息,和感受情感。我們就在這個粉紅色的帳篷里,放上可以讓他們躺 下來的席子,帳篷里是他們的孩子。又比如:一個「活」的「帳篷」,那就是老師。當有 孩子「瘋狂」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把他擁抱在懷裡。讓 他進到你的心裡去。而不是,緊張地大叫:住手!安靜!而在另一個區域里,是滿足孩子的更深的節奏,就 是安靜裡面的安寧。 安靜是通過物質的環境設計和安排達到的,而安寧 除了這些以外,它不同於安靜的狀態是,它要有一個清 醒著地自我。簡單一點說:睡著了,我們可以說他安靜 了。卻不能說他安寧了。為了幫助孩子們靈心對精神世 界的連接,也就是安寧。我們要有一個給孩子們「祈禱」 的神聖的地方。(為了幫助大家對「祈禱」的理解,避免 誤會,請祥看「你做的是不是宗教教育?」等這些文章。)當孩子們進入這個區域時,就無意識地被這個區域 的崇高的精神力所引導。這是讓孩子的一生有方向感, 有目的性的感受。他們會不自覺地放慢他們的腳步。收 斂他們的驕縱。不用多說什麼,這是每個正常人都能感 受到的。在自由的工作遊戲的區域里,就是要有秩序。但, 不是成人世界意志里的秩序。是,小孩世界裡的秩序。 他們在他們世界裡才是主人。所以,即使是亂的,也有 他亂的秩序。而事實上是,孩子會不斷地把老師放「錯」 位子的物品,重新放回它們該回去的地方。但這一切, 是在孩子創造性的、自由的發揮過後。 如果,把一個籃子里的松果拿出來喂小寶寶,可是 在抱完了小寶寶以後就要把她放回去,那就不能喂小寶 寶了。而積木,他想用來給小寶寶做房子,如果用完了 積木,就必需放回去,才能用別的,那就不能給小寶寶 蓋房子了。所以,我們成人世界裡的邏輯對他們來說也 不完全是有道理的。可是,當孩子真的是在行為習慣上的需要幫助時, 我們卻是要幫助他們的。(請祥看「第一個叛逆期後的自 我與意識」「靈性帶來的意志」等等。)文章的開頭還說:媽媽希望照到海上的光能團結所 有的河流,就用源頭的水餵養他們……我認為這個源頭 的水就是神聖的天啟。當然,要以適合他們天性的方式 餵養他們。 這裡的「真」就是過程、「善」就是智慧、「美」就 是創造力。幼兒教師的位置「在一個森林裡,有一個用泥土做成的小屋。 這個家的主人是幾個小孩和他們的媽媽。這幾個小孩是太陽的光,太陽要在將來讓其中的一道光照到天上,又讓一道光照到地上,還有一道光照到海上,於是天、地、海就連成一片。可是這一切只有他們的媽媽知道。媽媽心裡藏著這 個秘密,每天和孩子們生活著。媽媽希望照到天上的光 能驅逐烏雲,就讓家每天清潔。媽媽希望照到地上的光 能使土地生長出結果實的樹,開出美麗的花,就採集自 然中的色彩裝飾家。媽媽希望照到海上的光能團結所有 的河流,就用源頭的水餵養他們。媽媽問太陽:我所做的可是好的?太陽回答:是好的,不過,他們是我的孩子,就是 有了光的屬性,你要每天讓我的光照在他們的身上才是 好的。媽媽問:我要如何做呢?太陽回答:通過你自身,你可見過沒有擦拭的鏡子 就能自行反射光輝的嗎?你見過沒有點燃的蠟燭就能自 行發光的嗎?媽媽回答:可是我有什麼能力讓黑暗變成光明嗎?太陽回答:你見過光明裡的黑暗嗎?自然不呈有的。 不要懼怕黑暗,在黑暗裡總是見到光亮的。媽媽信任了太陽的話,就看見她的孩子們有著另一 個光明的自我在指引著他們的生活。她就按照太陽教給 她的,好象只是反射太陽的鏡子。她覺得自己慢慢的也 成為了一道光。無論孩子們在什麼地方,孩子們都能感 覺到她......」這個故事講到這裡,我們就從這裡開始。也許,我 們經歷過做老師做得很累的經歷,那麼說明我們還沒有 找到老師的位置。我們總是和小孩在爭奪著什麼。那就 是意志的自由。 孩子們在他們自己的世界裡的時候,他們就是他們 世界裡的主人。而老師就是引導他們無形的力量,老師 在教室里所做的,是輕鬆和自然的,甚至是不落痕迹的。 留下來的是「精神」的氣氛,也可以說是「愛」的氣氛。這並不是抽象的,如果經歷過人生的人,我們沉思 一下,就會感到我們的一生都是在這樣的「愛」的氣氛 中。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孩子們總是在失落、無助、 尋求保護,在有需要的時候就會來尋找這個力量。老師 就是這個力量的代表。老師要如同這個藏在萬物中的力 量一樣當孩子有需要的時候,他就總是在那裡。所以,老師要有一個固定並能觀注全局的角落。這 種固定在無形中讓孩子們感到安全。不管是要有意識的 出軌時還是忘我的投入工作遊戲時,他會在心裡告訴自 己:老師在那裡,他總是在那裡。 這樣,有一天,當孩子長大,雖然有可能他記不起 老師的長相,力量的代表會淡忘,不過那個指引和保護 他的力量不會失去。孩子才會健康。否則,成人就會找 不到自己,也無法給別人安全感。總伴隨著患得患失的 人生。假設老師在用自己的力量來引導小孩,老師就會累, 孩子就會不滿意,並挑戰人為的權威。這樣我們就能理 解,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渴望探求真理,想脫離 成人世界給他們的價值觀,如果,要讓這時期的孩子有 一種「穩重」的力量,在他們幼年起,我們就要深刻地 幫助他們與精神世界聯繫。而我們僅僅是工具。我們要僅可能的讓小孩自由的發揮。如何才能讓小 孩自由呢?我們看到小孩身體里的另一個自我如何在協 調他的身體、靈心、精神,我們才懂得尊重他。就好象 一個母親微笑的在旁欣賞她的小孩通過自己的意志學會 走路一樣。我們不要給小孩限制他的和讓他依賴的學步 車,也不要做學步車的角色。 學走路的小孩,從媽媽的懷抱離開,學走路的時候 , 向前走幾步,然後回頭看看, 媽媽還在那裡,再往前走 幾步,回頭看看,媽媽總是在那裡,最後頭也不回的走 自己的路。讓她感到媽媽的愛就在她的身邊,不用懷疑, 讓她在信任中慢慢的,慢慢的找到自己。為了要理解孩子一樣,理解老師的狀態,老師要在 這個「家」裡面做著自己感興趣又值得孩子模仿的事情。 這樣老師才會有愛的心情。我們不可能要求一個男的老 師發揮女的老師的特點,除非他感興趣。專註於一件事物不容易,不過,幼兒教師在教室做 自己感興趣又值得孩子模仿的事情時卻需要把心拷貝成 無數個。不是一個,而是無數個,可以把每一個完整的 心給任何一個小孩,不是把心分開, 這兒一點,那兒一 點。這是一種修鍊。我建議剛決定嘗試這樣做的教師可 以放學回家後,回憶一下自己在教室里象媽媽一樣一邊 做手工,一邊照看小孩的時候,周圍都發生了什麼?用旋律來引導節奏最後,我們來看,教室里的設計是和一天的活動聯繫起來的:和老師一起走山路來學校,春天有野草梅、有蝴蝶;夏天有蟬鳴、也有蠅蟲,還有爛泥路;秋天有落葉和果實;冬天有暖陽,只有在冷的天氣里,我們才會意識到陽光的溫暖。在楓樹下,我們牽起手,用呤唱來晨禱。 進教室,自由活動,也許,有孩子在昨日回去之前, 剛照顧小寶寶睡覺,這時,他最想做的是去看看她醒來 了沒有。有的小孩可能最想把他昨天以顏色來分類的豆 子,今天要把它們以種類來分類。(請看,「自我協調身 體、精神和靈心」其中講到適合孩子的「玩具」。) 這樣的舒緩地做完了事情。接下來,老師開始輕輕 地唱起來: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媽媽照顧你, 爸爸收拾家。 有的孩子就開始做媽媽,幫助娃娃睡覺,有的孩子 開始做爸爸,收拾積木…… 有的小孩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老師就把布的一角 放在他的手裡說:來,和我一起把它疊起來。看,老師 沒有喚醒他,而是用自己的意志來代替他的意志。孩子 有時就是需要成年人的自我,來引導他們。 而有的小孩總是什麼也不想做,有的是要挑戰老師, 等等。(請看「第一個叛逆期後的自我與意識」其中講到 如何面對孩子的行為習慣)。 這時候,有的孩子已經把祈禱的角落,擺放好凳子。為什麼,他們這樣主動地進入到下一個靜的節奏中去 呢?因為-「規律」。 規律,孩子的身體里就藏著大自然的規律和節奏。 而大自然就有動-靜-動,日出-日移-日落,春-夏 -秋-冬。生-死-生。 在這個每天都重複地節奏中,孩子們本能的去服從 這個規律。這就是「睡眠狀態的意志」。祈禱結束後,我們在這個心安寧下來的狀態下,聽 一個有精神內涵的故事。(請看,「關於故事」)也只有在 安寧的狀態下,才可能去感受。所以,接下來,我們感 受水彩或者其它的藝術形式。(請看,「色彩的靈動」)孩子們會「告訴」你,什麼是恰當的時間來結束, 而交換到下一個動的節奏裡面。 接下的動,是放射狀的,是去參與到外面的世界的。 我們就到室外去勞動或者爬樹、修路、洗布等等。接下來,是吃飯和睡覺。由於,我們這裡,孩子們 不用在學校吃飯,所以,我無法幫助他們。不過,在城 市,我就覺得,要把吃飯看成是重要的事情,但不是緊 張的事情,更不是隆重的事情。而睡覺就是要學習放棄自己。在幫助小孩睡覺時, 最重要的是老師先要放棄自己。下午,孩子醒來後,我們慢慢的花時間地幫助孩子 起床,慢慢地醒過來。喝一點水。反正,我們這裡沒有 點心。每天都是兩頓飯,能吃飽就很好。這樣,孩子們 也很簡單。如果沒有餓,最好不要進食。(請祥看,「睡 覺是學習放棄自己」「如果沒有餓,最好不要進食」。)下午,我們就要安排時間一起做事,比如:織毛衣。 用泥巴來做東西。剪紙。編籃子、做木工。根據每個孩 子的意識發展給他們不同程度的意識的產物。不要標準 地給一個5歲的小男孩,玩沒有眼睛的布娃娃。要滿足 不同的他們的構建自我的需求。否則,孩子就會空虛和 亂。而這些事情,我們不讓孩子以隨便的自由活動時間 里來做。為什麼呢?(請看「靈性帶來的意志」,裡面講 到,不能完全讓孩子從情感的慾望來發揮意志。)最後,整理,告別。 每個環節都是由旋律來引導的。對於一個自我意識 和心理動力都很有力量的老師來說,每一個環節都會是 輕鬆、自然又愉悅的。睡覺是學習放棄自己一位精於教誨之道的老人說道:「兒子啊,你若能不睡,你就能不死,若你睡後不能醒來,你死後便不能復生。」 睡覺就是要學習放棄自己。在幫助小孩睡覺時,最重要的是老師先要放棄自己。孩子要在睡眠中把白天過多的印象通過睡覺來處理掉,就像食物過多引起不適要消化掉一樣。 睡覺就是進入精神世界。許多幫助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和進入世界的力量都是在精神離開身體的時候,在精神世界裡獲得的。只是,這些感受,由於,我們在深睡以後,自我消失(離開)了,所以,我們意識不到。在陪伴孩子睡覺(進入精神世界)時,用「聖詩」 的旋律,來安撫他們。也就是去掉最強的兩個音。一 個代表極樂,一個代表痛苦。他們脫離物質世界的感 受越多,進入精神世界就越深,醒來時就越有進入物 質世界的力量。這樣,我們就能理解,通常我們會把 沒有夢的覺,和睡得很深的覺,稱為「無憂覺」,醒來 時就會「神清氣爽」。 嬰兒由於剛從精神世界裡來,所以他們需要睡眠 的時間更長。 下午,孩子醒來後,我們慢慢的花時間地幫助孩 子起床,慢慢地醒過來。看上去,他醒過來了,其實, 他身體卻還是睡著的。是精神先回來,然後是自我,包 括靈心,最後才是身體。 然後,喝一點水。反正,我們這裡沒有點心。每天 都是兩頓飯,能吃飽就很好。這樣,孩子們也很簡單。 如果沒有餓,最好不要進食。如果沒有餓,最好不要進食由於,我們這裡,孩子們不用在學校吃飯,所以,我無法幫助他們。 不過,在城市,我就覺得,要把吃飯看成是重要的事情,但不是緊張的事情,更不是隆重的事情。 食物要簡單,一頓飯,最多兩種菜。而且,最好不要把食物混在一起做。讓孩子感受最簡單和最本質也是最美味的感受。不要讓孩子面對一桌的菜,煩躁不安。不要讓他浪費他的精力來做太多的選擇。要營養全面,可以每天變化。但這個變化還是要有規律。將來要面對世界做的 選擇的能力,是由現在的簡單和穩定帶來的。又由於 從簡單中感受到的滿足,使小孩在將來面對青春期時, 不用越來越依賴刺激。如果沒有餓,最好不要進食。體驗餓、冷、困、 痛……這些身體感受,都是引起靈心感受力的。但, 要在適度的範圍內。極大的「苦」則會「枯」,極度的 「勤」則會「乏」,極強的「痛」則會「弱」。反之依 然。 適度的感受則會讓孩子學會「愛」和「體驗」自 己。培養他的高級的自我意識。雖然,這個自我意識 是在他21歲後,才獲得獨立。但在它獨立的時候,他 就可以去駕馭它。因為,一直是他自己在引導自己的 身體。而不是,由別人或者物質來控制他的身體。我們通常誤會的是,給孩子許多的滿足,讓孩子 愛自己,得到溫暖。可是,這並不是結果。後面還要 發生的是:這個「愛」,能帶來多大的創造、文明和自 由。 這個「愛」與「體驗」卻和由於過多的滿足引起 小孩愛自己和體驗自己是相反的結果。我們聽教育家說:最重要是培養和建構孩子的身 體。我們就誤會地,不斷地給他滿足。把他搞得不清 楚自己的身體在哪兒。更不清楚一個西紅柿真正的味 道。當然,也不會為了這個對他來說根本還算多餘的 西紅柿感恩。那麼,就算完了!多可惜,這些範圍只 有「人」才有資格,他卻失去了!所以,這句話完整的意思卻是:最重要是培養和 建構孩子的身體,是要從精神的科學的研究來看。這 樣,我們就知道真正的培養是怎樣一會事。從物質主 意的角度來看,卻完全相反了。也完全誤會了。你們 看,我們從精神的角度來看,卻並不會讓我們失去物 質,恰恰相反的是,我們可以把物質利用的更好,更 科學。一種隱秘的知識――給「家庭兒童班」的建議這是2005年3月份的課程,現在有了更多的自由。 由於那時每日只有一小時與孩子們教課的時間,我把課 程的主體放在最隱秘也是最光明的真理知識上。在造物 主知識的寶庫中有一種隱秘的知識,當它得以應用時, 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一種恐懼感。但是,這樣的知識 應該從童年時以適合他們天性的教育方式教起。而我詳細地記錄這個過程,是想幫助一些熱心於在家 庭里組織「兒童班」的朋友們,也許對他們是有用的。3月17日,寒假結束了,我們把那個堆著柴、豬草 和垃圾的學校(其實就是兩間用黃土堆成的房子,其中 一小間是以前遠道的學生用來中午做飯的)變成了一間 「藝術工作學習室」。一間隱藏在大山裡的「靈性學校」。 這裡一共有16個學生(加上我的女兒),有時屯子里 還會來3、4個3、4歲的孩子。他們的年齡從3歲到8 歲。從5歲開始就正式接受1年級的教學要求,這是我 目前無法改變的。如果屯子里沒有老師,孩子們就只能 離家去鄉里的中心小學上課,附近的屯子早就沒老師了。 在我還沒有來之前,這裡有一個老師,他用全天的時 間只教數學和語文。沒有遊戲、手工、音樂、色彩…… 「課」。我現在就負責所有這些內容,也負責所有這些課 的教學材料的費用。我把一個月四個星期的課程(上午10:00-11:00) 的時間安排為「靈性引言」的學習時間。每一個星期重 復學習一則「引言」,並且都重複同樣的節奏和做法,所 有的做法里(包括所有的生活中)都包含著這一則「靈 性引言」。例如,先確立這個星期要感受的引言內容: 「仁慈的語言是人心的磁石,它使文字有了內涵,它 是智慧和理解之光的源泉。」節奏:室外遊戲;我和孩子們手牽手圍成一圈(他們 聽不懂我的普通話,不過,只要我輕輕開始唱歌,他們 就自動圍過來搶著牽我的手)。 我們開始一邊律動一邊歌唱: 仁慈的語言,是一道清泉,帶來了純潔,帶來了愛。 仁慈的語言,是一縷陽光, 帶來了光明,帶來溫暖。 朋友啊,朋友! 我們一起努力 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仁慈的語言,是人心的磁石 它是智慧和理解之光的源泉 朋友啊,朋友! 我們一起努力 讓這個世界更美好。唱這樣的歌的時候,我常常被他們認真、心靈愉悅的 樣子感動。我也要求我自己要做到這樣的靈性追求。我 也從不解釋引言帶來的道理,而只是感受。由於我對此 真理的崇敬和信任,在沒有任何解釋翻譯的情況下,孩 子們流露出追求真理的認真和充實的快樂感來。 我很滿意我不會講壯話的現實,學生接受的過程,完 全是受「引言」帶來的真理的那種宇宙力量,也用整個 生命來接受我的自我意識(高級的)、心理動力。然後, 我們進入教室,把板凳圍成一圈。在搬凳子的亂的過程 中,我就輕輕地哼唱這首歌,學生們就自發地跟我一起 輕輕唱。等他們坐好以後,我開始講故事: 在很早以前,有一個叫「佛陀」的有著神奇力量的人。 他有很多很多的學生,這些學生非常非常敬愛他。有一 天,他給學生上完課之後,走在一條又斜又長的山路上。 突然,山路的高坡上出現了幾個穿著黑衣服的人。其中, 有個長得很像蛇臉的人牽來一頭大象。這頭大象有教室 這麼高,有教室一半這麼大,它尖尖的牙齒有板凳這麼 長。另外長得像狼臉的人說:「哼!那個佛陀有那麼多學 生敬愛他,真讓人生氣。我們用鞭子打它,把這頭大象 趕下去,讓它撞死他。」 佛陀好象完全不知道這一切,還是那樣安寧地、慢慢 地走著路。只聽見大象痛苦地尖叫一聲,從山上沖了下 來。眼看大象尖尖的牙齒就要穿過佛陀的身體。(停頓一 會)佛陀慢慢地、慢慢地舉起手,再緩緩地把手輕輕地 放在大象的頭上,仁慈地說:「你忘記你的溫柔之心了 嗎?」大象這時像小貓咪一樣安靜下來,還用它長長的 鼻子輕輕地碰佛陀的衣服,好象是說:「我很喜歡你,很 喜歡你。」 山上的那些人(不能說山上那些壞人)驚呆了,他們 看見佛陀仁慈的力量。我給他們講完這個故事的時候,沒想到,他們集體鼓 起掌來。 當然,老師要不要決定用這樣的引言,是根據他自己 的內心感受,選擇的。這樣,才是有用的。他的聲音才 會帶給孩子靈性的感受。旋律才會優美。對孩子起作用 的旋律是與文字的內涵(靈魂)不能分開的。有一次,幫我做翻譯的老師不在,我就請一個7歲的 調皮小孩做翻譯。結果,使這個小孩突然認起真來。我 最擔心那個老師忍不住就利用故事來教訓(教育)小孩 或者解釋故事給孩子聽,使孩子在用整個身、心、靈感 受故事的時候,不斷地被斷開(破壞)。我並不想馬上得 到結果,不是讓故事的靈性力量停留在思考的範圍內, 而是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分。這對於7歲以前的小孩是 最有效果的……接著,我請孩子們跟著我一起朗誦這一 則「引言」。不要求他們背下來,也不把字寫在黑板上。 如果他們看見字,就把注意力放到去認字上,而且「記 憶力」也很依賴看見的文字。然後,我們站起來,手牽著手圍成一圈,唱我們這個 星期的歌。最後,我們坐到桌子旁,用三原色蠟筆隨意畫畫(越 能幫助想像的工具越好)。由於,我們的感覺器官里,視 覺的力是最強的,所以在孩子沒有自由之前,我不讓他 們根據一幅標準的畫,來填顏色。就像我不用我有限的 理解來解釋「真理」一樣。我也會在黑板上根據靈性引言的內容,創作一副粉筆 畫。(孩子們可能是第一次親自看見一副畫是怎樣畫出來 的,並且看見我不斷地修改,一點一點,慢慢地越來越 美,使得他們也越來越自信(剛開始,他們總是臨摹書 上的標準的畫)。他們很欣賞我的畫,也很愛護它,沒有 一個學生去把「它」擦掉。他們把書撕下來貼碗櫃。我 也很愛護他們的畫,收集起來,每個月裝訂一次,做成 一本畫集。)放學之前,我們就複習輕輕地唱以前學習過的「靈性 引言」改編的歌曲。 放學回家的路上,他們會在山坡上不斷地喊:再見! 再見!每天如此。 以上這些文字就是描述我每一天上午的課程。而下午 的課程(16:00-17:00)我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室外,課間遊戲。通常,我會根據觀察到的學生需要 學習的、出現的問題來設計遊戲內容。比如,他們不會 分享玩具,搶來搶去,打架。那麼,這個星期的下午課 間遊戲部分就專門玩一種新遊戲叫「分享」。傳統玩球的 時候是搶球,現在,我們的遊戲規則是誰得到球,要以 最快的速度扔給別人。得到釋放之後,我們進教室圍坐成一圈,聽故事。下 午的故事與上午的故事特點不一樣。上午是真實的精神 領袖的故事,下午的故事是為了讓孩子的感情進入這個 星期的「主題」也可以說是「人文」的,但還是精神的, 因為只有精神進入人類的文明,它才是「文化」。比如,這個星期是感受「色彩」。第一天,天正好下 著雨,我選擇了「藍色」。我就給他們講了一個有著藍色 氣質的故事。如果是9歲以後的學生,我就給他們紅色, 因為9歲以後是發揮意識的年齡,在冷的天氣中感受對 比的紅色會引起他們心理上較強的對比感受。而這些學 生是還活在環境里,與環境融為一體,所以讓他們感受 自己的內心與環境融為一體應該是美好的感受。「在一個森林裡,有一片沼澤地。每一年冬天都會飛 來一群丹頂鶴。它們在沼澤地旁邊的蘆葦坡休息過後, 就會繼續朝南方飛去。 有一天,有一個穿著白衣服的女孩路過這裡,她聽見 天空里傳來悲傷的丹頂鶴的叫聲。接著,在沼澤地里也 傳來絕望的丹頂鶴的聲音,那是一隻陷入沼澤地的年輕 的丹頂鶴。那個聲音好象在說:「朋友們啊!你們先離開 吧,我已經不能再飛翔了。」而天空中不斷盤旋的丹頂鶴 的兄弟姐妹們卻不願離開,他們想和它一起飛到南方去。 這個女孩找來一枝樹枝,她慢慢地靠近丹頂鶴,想把它 救上岸。可是,就差一點點,就可以救起丹頂鶴來。眼 看著丹頂鶴就要全沉入沼澤地,小女孩迅速往前……終 於,年輕的丹頂鶴被救上岸,又自由地飛翔在天空。可 是,小女孩卻再也沒有起來,她永遠地被埋在了沼澤地 里。 第二年,這個沼澤地里,就是小女孩沒有起來的地方, 盛開了一朵潔白的蓮花。每一年,這群丹頂鶴都要在潔 白的蓮花上空,不斷地盤旋和鳴叫。」在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我非常注意地感受到孩子們進 入了一種憂傷、同情的藍色氣氛里。可是,痛苦是帶來 意識的。對於這些7歲之前的小孩,我想讓他們最後進 入明快的藍色氣氛里。所以,我把故事的結尾改編成一 個光明而美好的感受。有時候,我也覺得要讓小孩了解 人死之後的精神狀態,是一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不過, 在這個故事裡,「潔白的蓮花」就清楚地讓小孩的靈心感 受到精神世界的真理。對這個故事的描述中,有些辭彙 是小孩還無法通過智力接受的。並且,他們也從來沒有 聽過這些新的辭彙。不過,在不解釋的情況下,我只注 意故事的精神和優美和我的心理動力所發揮的如萬有引 力一樣看不見的力量。結果,使我的聲音也很優美,小 孩接受的很好。我不認為,小孩子只喜歡聽小貓、小狗 的故事……接著,我輕輕唱這個故事改編的歌,讓孩子們欣賞: 走過那片蘆葦坡,你有沒有聽說,有一個女孩,她曾 經來過。為何片片白雲,為她落淚,為何陣陣風兒,為 她訴說,還有一群丹頂鶴,輕輕地,輕輕地,飛過……然後,我請小孩們回到課桌邊。同時,繼續輕輕地唱 這首曲子,也一邊分配感受「藍」色水彩的材料(當然, 在感受快樂和力量的「紅」色時,課程又是另一種氣氛)。 給了他們充分的時間感受完色彩之後,我再請他們和我 一起唱這首歌。(由於在2004年的4月份,我也在這裡 與四年級9歲以上的小孩做過教育實驗活動,並且也利 用了這個悲傷的故事來喚醒9歲小孩自然出現的「意識」 狀態。所以,我也擔心,是不是課程有一些「意識」成 分太強了?並不適合7歲以前的小孩?於是,我通過觀 察發現這種在感情里發生的意識是每個小孩(每個人) 的靈性特點,也可以說是靈性意識。「它」不同於智力意 識,不是通過反省、分析教育出來的的道德意識。雖然, 這種9歲以後通過教育手段教育出來的「道德意識」也 會提升一個人的靈性心智的才能。可是,9歲以前的小孩 卻是同感到進入這些靈性空間(氣氛)里。我覺得,這 樣的課程設計如果避免分析、反省帶來的思考意識。就 是可以很好的讓小孩發揮他們天性的「靈性同感才能」。 不過,很多大人不敢這樣教育小孩,因為他們已經習 慣了傳統思維里低級的「人」的狀態。所以,對「人」 的認識的不同,將帶來做法的根本的不同。下午放學了,小孩子們通常幫我撿柴。之奴現在也習 慣了和他們相處,在山坡里跑來跑去,也可以說是滾來 滾去。他們幫我拿柴進我家的時候,就會被牆邊的一張 桌子吸引。那張桌子上放滿了之奴的「工具」:刀、剪子、 木頭、土、石頭、菜葉等等。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說已 經是非常的熟悉了。可是,他們看上去好象很陌生的樣 子、好奇的樣子。於是,我想到,原因是,它們從未這 樣出現在一個「工作台」上。並且,也從未由一件自然 的狀態成為一件「藝術品」。他們的生活也和「美」聯繫 不起來。雖然,這裡的「美」隨處可見。如果,問一個 年輕人,你的理想是什麼?或者,你上學時最喜愛什麼 課程。他們不知道你在問什麼。 是不是,這裡的小孩沒有一個靈心環境給他們模仿及 玩一種可以隨意組合的「想像工作遊戲」?所以,從3 月初開始,我就和另外那個老師開始把學校里堆著柴、 豬菜、養蠶的3平方米的小房間收拾出來。我也去集市 買來亮瓦,使昏暗的教室亮一些。設計了陳列著大自然 撿來的「玩具」的「工作間」。孩子們可以隨意組合、交 流、自由走動,做「想像性工作遊戲」。而外面的教室還 是保留整齊的一排排桌子、板凳。開始,我覺得這些應 該上幼兒園的小孩,應該在相對自由的環境里。可是, 我也認識到這樣規矩、嚴謹的環境使小孩的服從意志特 別堅強。另外,這個老師還要上傳統的數學和語文課。 如果,總是這樣,小孩的生命構造的活力和心理動力就 好象被關進黑屋子一樣。那麼,我就盡量使輕鬆、自由、 自發與嚴謹、服從達到平衡,也是意志、情感、智力的 平衡。而它們的中心支柱是「靈性」的亘古力量,這些 力量是那些不渴求者無法感覺到的。也就是: 8:30--9:00自由在「工作間」工作9:00--10:00傳統的語文或數學課。10:00--11:00「靈性引言」感受。11:00--14:30放學回家,到田間勞動,餵豬等等。14:30--15:00「自由」在「工作間」工作。15:00--16:00傳統的語文課或數學課。16:00--17:00「靈性藝術感受 」這一部分,在一個月內,每個星期的主題都不一樣, 第一個星期:色彩;第二個星期:泥;第三個星期:手 工(編織、木工、布藝……請當地的農民來指導,我也 和學生一起學習,提供一些藝術感受的建議。並且,在5 歲以上的小孩,我要求他們真實地學習技能,而不單是 感受和遊戲。其實,他們的態度也是極其認真,只是成 年人想像他們不行。)第四個星期:前兩天,把這一個月 內做的手工選擇一些來完善和結合。第三天,用這些「道 具來表演。第四天,到自然界感受並帶回一些「天然材 料,有時也帶一些食物去(煎黃豆)大家一起在草地上 吃,也吹笛子給他們聽。第五天,把一個月來的畫裝訂 成冊,這個裝訂的過程意味著一個總結和一個結果,會 給小孩帶來有根據的滿足的感受。 17:00以後,放學回家,田間勞動,找馬,餵豬, 喂牛,燒火煮飯。母親的靈性直覺力可以影響小孩的靈性能力的主要是母親。母親是小 孩的第一個教師,如果母親有靈性就會把小孩引向靈性 之路。對母親教育小孩起作用的是母親的「靈性直覺能 力」。 這是一個當過母親的人都已經體驗過的事實。這裡, 不是想證明這個事實。而是想幫助在我們「不自信」的 時候,面對越來越多的「學術」、「技巧」、「方法」、「勸 戒」……中能清楚自己的這一中心精神靈性力量。如果, 不發展自己的靈性直覺力,會不會越來越迷惑或迷信?小孩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是從認知母親開始的。能 感受到母親的精神世界,也能感受到宇宙中的精神。這 種感受對個體來說是最真實的。這樣,母親就成為小孩 與精神世界聯繫的橋樑。她的乳汁也是喚醒小孩精神的 能源。這就是「恩賜」的意義。乳汁代表著精神世界裡 的一個任務。它是精神世界進入自然世界裡一個不可估 量和抗拒的對嬰兒的保護力。 那麼,想想,如果,她把自己看成是這樣的橋樑, 那麼精神世界就會幫助她教育精神世界自己的小孩,也是人類的小孩。並且整個創造界都會獲益。而這些小孩 將是整個世界發展的酵素。這勝於擁有血緣上的關係, 和給予他們物質上的滿足。血緣上的孩子在物質上滿足 也不會感激母親和父親,而會覺得不論他們做了什麼, 只是不得不這麼做(也是為了自己的追求),他們都不會 在意。然而,靈性的孩子總是很感激父母親的精神養育 和慈愛。「恩典之子啊!從空無之荒野,以我命諭之泥土, 我使你顯現,並為你的教化註定了存在的每種原子和一 切造物之精華。如此,在你自母腹降世之前,我為你命 定了兩股閃亮的乳泉,和看顧你的眼及愛你的心。出於 我的慈愛,庇蔭以我的慈悲,我養育著你,並以我仁惠 和恩寵之精華守護你。我這一切的目的是要你能到達我 永恆的領地,並配得我無形的贈禮。而你卻留於無覺, 乃至成年,你忽視了我所有的恩典,自顧忙於你的空想, 如此,你變得全然忘懷,甚而離棄朋友之門,住進了我 敵人的庭宇。」為了避免人類的局限性,在「母親」這一特殊的時 期,宇宙的精神賜予人類超越「心理動力」的範圍,也 是超越「同感」和「反感」的情感。而是在「一夜之間」 被一種「宇宙之無限愛」的精神力替代。 如果有人問:被精神修鍊後的改變心理動力範圍的 狀態是什麼樣的?這就是一種。只是,母親的「無限愛」 的精神已被賜予,而發揮的精神力量卻是需要有意識地 發展的。否則,這種「做夢狀態」的精神力會萎縮掉。做過母親後,就有了一種「母性」的精神地看世界 的方式。通過這樣的看世界的方式,就有了一種內在的 精神力量。從這個角度來說,做過母親的人更適合做幼 兒園裡的老師。這個教室里還有一個老人就更好。如果我們要想利用別人來教育自己的小孩(特別是 0-7歲)要清楚,別人是永遠也無法獲得這種「上帝」 給予你及你的小孩之間的這種神秘的愛的禮物。0-7歲 的小孩的生命構造力還被自然遮掩保護的同時,也還在 母親的生命體內。母親可以像感受到自己一樣地感受自 己的小孩。小孩同樣也是如此。過早失去與母親的親密 接觸,會形成膚淺的人際關係和依賴。也可以說屬於他 在母親、精神、生命體內的另外一個自我,始終無法進 入他的生命。精神好象浮游在宇宙中,總是在迷失中苦 惱。只有母親才能準確識別自己小孩的特殊的靈心需求。 這也是為什麼,此時的母親更容易因自己小孩而與社會 對自己及小孩的不理解形成衝突。這個「禮物」--無限愛的精神力,也從物質身體 上表現出來。從而使身體、心靈、精神都強大起來。即 使母親經歷了極大的創痛,也意識不到自己身體的疲勞。 但是,物質主義者認為是「激素」的增加才使母親 擁有這種不同能量。在不同級別的動物身上,也能看見 這種現象。那麼,動物也有這種「精神」嗎? 動物也是有這種精神力的展現,並根據這個物質世 界的統一的完美、和諧,給予不同層級的動物註定的「分 量」。但是,動物身上展現出來的是精神世界直接的精神 力。人,卻是可以自由地發展這種「精神力」,並且可以 發展進入無限的精神層次。有些心理醫生也發現激素與身體、心理、精神的關 系,就利用藥物或者物質來激發人的健康,使得病人被 這種藥物控制,被一種表面的精神力充電。這時的身體 「要求」病人「精神」起來。 可是,「精神」是宇宙精神的力量,要求病人假想精 神力來對抗因為精神的萎縮而引起的身體、心理疾病, 只會使病人越來越依賴藥物和心理醫生的精神力。當我嘗試從以上的角度來思考母親這個角色的時候,我想, 如果作為母親要是能認識到自己的超凡而特殊的使命,用靈性的 眼光看到女性的特殊才能。就能發展具有精神意義的「女權運動」。 就能找到屬於女性最特殊及偉大的使命――「母親是人類的第一 個老師」。只為了女性的地位而努力的行為,只能帶來更大的災難。它不 能帶來女性的幸福,可能會加速女性深深地失落感。因為還有更 高級的,不那麼自私的動機。就是為了團結。是男人和女人的和 諧。看到這一點,我就感謝我們的母親,是她們的忍耐和犧牲, 建構了今天的社會。但,我們要努力達到的是,「團結」的真實性。在精神靈性 的路上,我們會發展出完全不同於此之前的看問題的方式。 所以,這裡要寫的內容不是要像心理醫生那樣幫助解決心理 問題,或者像教育專家那樣幫助分析,提供教育的「技巧」、「方 法」;也不是像一些精神力的朋友那樣給予精神力的依靠。而是把 個體的精神力引向「太陽」,尋求照耀和生長。所幸,這種「向光 性」是非個體的意志而早就存在我們人類的意志里。 這樣,我就想去說明一些不是能說明的範圍。因為過多的探 尋之門是禁閉的。但祂的表徵和現象卻是清晰而明白無誤的。危機中的深層次模仿母親認識到自己是小孩與精神世界的橋樑,並有意 識地發展自己的精神力。這樣,才有了「值得模仿的靈 性環境」的最基本的特質。追求精神的母親,就能知覺到兩個環境。一個是正 在發生的物質世界的環境,一個是平常隱藏起來、而現 在同時顯現的精神環境。危機中的深層次模仿。在小孩身邊做有道德、有追 求的事情,是建立在一個又一個危機中。有人希望提供 完美的環境給小孩模仿,可是不能忘記只有不斷追求完 美的過程,才是完美的環境。一個又一個危機,就是為 了滿足這種需要不斷追求的渴望。這樣就能理解,為什 么即使有了一個很好的環境,小孩的問題還是越來越多。 諮詢了很多心理醫師、教育專家,使用了一套又一套的 技巧、方法,小孩的問題還是在發展著,並且他擅長模 仿教育者的一套又一套的技巧和方法。但是,如果發展靈性之眼,把意念集中於深層次的 精神指導意義,就能很清楚地看到教育者與小孩要在這 些問題中學習(模仿)的靈性品質,及家庭與這個小孩 之間的精神內在關係;還有,引發這些危機的一層又一 層的其它因素。我們必需面對它,「至到,把這些包裹我 們的硬繭一層層剝落。」如果總是想解決表面問題,宇宙中的精神就會總是 把問題引入更深的局面中,從而問題更加難、更加複雜。 不要以為問題是一種模式出現的,它是根據每個人的生 活任務、精神能量、命運而出現的。那麼,誰能解決個 體的困難呢?這裡,所說的「精神」是一種「實體」。要用物質世 界中的文字來形容非物質世界的存在,是無法完全描述 的。教育者言行的效力大小有賴於心靈品質的優劣、精 神力的卓越。 通常,教育中所使用的技巧、方法如果沒有純潔的 動機、態度,這些技巧、方法往往令人憎惡。而動機、 態度需要真理中的原則來指引。如果沒有找到真理中的 原則,動機、態度往往依循的只是個人的還未成熟的價 值觀、道德觀。找到了真理中的精神原則,才能把技巧、方法、態 度、動機協調起來。通過精神上的修鍊,還能發展靈性 的知覺能力,在教育過程中超越技巧、方法、態度、動 機。這是一種很實際的力量,比如,感受一個有精神力 的人不依靠表面的做法,就發揮的「安慰」人的力量。在這裡介紹一種最基本的精神上的修鍊,但是,這 里寫的內容是給那些對「祈禱」「精神」這些詞語沒有過 敏癥狀的人閱讀的,它只能在心與心之間吐露:反省。這裡所說的反省,與平常在生活中發生的反 思是不一樣的。這裡的反省就是要認識自己和環境。先 要讓事情和自己聯繫起來思考,然後,還要讓自己離開 自己的身體,好象是另外一個人來看自己。不要認為, 這樣的做法很玄說。只要體驗過在一、兩年前發生的一 件令你痛苦不堪的往事,在兩年後,重新回憶和反省, 就是在體驗這樣一種離開自己看自己的思考方式。在這 時,要修鍊的就是不要沉浸在自己的情感里。這就是把 情感中的意志慢慢地發展成情感中的思考。常人的反省圍繞著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而思考 的本質不是發生在物質身體裡面(頭腦),而是靈性的力 量。認識到這一點,才有可能把靈性的思考力集中於探 求宇宙本身就包含的真理。這樣,得到的結果不僅「溫 暖」還會有「亮」的,來照亮別人和自己。僅僅靠人的思考,要找到依循真理的做法,是多麼 不切實際。懷著探求宇宙本身真理的反省,才能引來宇 宙精神的「注目」,引發崇高、智慧的感受,激起行動的 意志,培養高級的自我意識。如果,沒有這一點,人類 的思考是以最自私的方式聯繫到慾望。不管它表現得有 多高級,最終它會以說服自己的動聽的方式把我們引向 「無力感」。冥想和祈禱,「祈禱可抹去所有世俗的慾念。它所帶 來的喜悅,可以消除個人的俗念。無論在深夜和破曉時 分,要如同一個渴求者般乞求祂。人類永遠地活在一種 祈禱狀態下,並隨時與萬善之源靈交。祈禱是最崇高的 境界,它即是與精神世界溝通的方式。」「……就像親近 祂的人一般……你甜美的韻律將點燃你的靈魂……並使 每顆正直的心為之悸動。初時,祈禱者或許未能察覺其 效能,然而惠賜於他的恩寵與美德,終會影響其靈魂。 這就是由威權和智慧之源的意志所命定啟示的奧秘。」冥 想是靈心的渴望,可以帶來安寧和內心深處的滿足。 還與環境溶為一體的小孩,他們就是生活在一種祈 禱狀態中,成為宇宙精神的一部分,陶醉和滿足。他們 的天性是認為萬物是活的。是有道理的。是有智慧的。 是美的。是充滿希望和愛的。這些屬性都是精神世界的 本質。所以,他們跟世界的聯繫的方式更高級。他們對 周圍的人更信任。他們把我們當成「上帝」。因為我們是 被「上帝」託付來照料他們的。這樣的聯繫,就是他們 的「信仰」。他們的確是用一種「信仰」的方式來愛我們。 特別是他們的父母。如果在我們的教育裡面,頑強的忽 視這一點,那麼,我們一定會失去這個孩子。如果,在 我們的精神活動中,沒有真正「祈禱」過,我們就不能 把精神世界給予我們的精神能量帶到地球的發展中。只 有人才有在生活中以很有活力的方式不斷的轉變。如果, 我們自己具有敬畏和崇敬的含義進入祈禱中,並讓我們 的每一個行為具有祈禱的美麗,這樣,在我們身邊成長 的小孩就獲得了一種「祝福」。我們說出來的話,做出來 事才會以很有活力的,以靈性的方式感動和溫暖別人。 相反的話,我們說出來的話就是標語,做出來的事就是 形式。以物性的方式要求和冰凍別人。服務、行動,在反省、冥想、祈禱之後,精神會渴 望服務這個世界,並且通過行動來改造精神以下的範圍: 自我意識-心理動力-生命構造。對於21歲自我意識獨 立的成年人,在服務中的行動-冥想-祈禱-反省-行 動,這個修鍊的循環過程就可以改造自己,成為靈性的 生命、有精神追求的人。它的重點是:你重新認識了你自己。因為你追求, 那個力量就伴隨著你。這幾個步驟看上去很簡單,其實,它就是所有精神活動要聯 繫到物質的做法的必然規律。並且它是一種有活力的培養「意志」、 「思考」和「感情」的手段。只是,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去表 達它。我自己在這樣做的時候,就覺得能做到其中的任何一步, 也就不會對精神世界有懷疑了。我們常常隔離在與精神的聯繫中, 使我們變得憔悴和焦躁。你做的是不是宗教教育?在決定出版這本書的時候,我收到這樣的問題: 你在文稿中,大量地運用"靈性"這個概念,不知出版社對此有無顧忌。這可能涉及到宗教信仰?說 不定會引來麻煩。是否可以出書時,有意地淡化這些宣教點?教育部的人,對這類"鼓動"用某種帶有宗 教色彩的理念去教育低幼孩子的內容,可能會有異議?你再考慮一下,問問相關人員。在文字上作些巧妙 地處理,會更好些。我是這麼認為的。因為對那些沒有接觸到佛陀的人來說,看到這類宣教,會覺得突兀。 建議在具體表述的過程中,適當含糊些。有一個問題可能真的蠻大的,關於你時不時推崇宗教理念的問題。你一定要想清楚。因為這不是一本 個人散文集,而是一個教育心得集。你知道,國家對小孩子教育,是有明確綱領的。 看到你這樣宣教,怪怪的。 教育方面的書,一定要注意理念啊。萬一扣上一頂什麼大帽子,你不是找罪受嗎? 所以說,你在寫書時,要"注意技巧"。出版社認為精神性太強了,我們是不是要做一些妥協?而你 在書中強調「靈性」,這也帶來誤會。我就這樣回答她 如果《那美》沒有了「靈性」,那麼,它還有什麼價值呢?就是因為大家那麼容易誤會「靈性」和「精 神」,我才覺得有意義去幫助大家了解它。你覺得呢?如果我們社會大眾總是避而不談,那麼會不會讓我們 越來越不敢、不能去科學的研究它呢?人們對於宗教的誤會或者迷信,無論是那種情況都使人們遠離了通過它而帶給人類的真理和力量。當 然,我說的宗教是與科學一致性的宗教。即使,是冒充的宗教,如果我們不去了解它,就更會造成更大的 災難。由於這樣的誤會,使人們完全不去理會精神世界通過顯聖者給人類帶來的文明。這樣的誤會已經給 人類社會帶來了顯而易見的災難。請以沒有偏見的來看《那美》及以上的這段話,它並是要去說服別人去 加入某個宗教組織,顯然的,它也把對話面向了不是根據清醒的認識、跟隨和吸引就加入某種組織的人們。也許,有人可以確定的說:我不需要宗教信仰。那麼他可以確定的聲稱,我認為人類也不需要宗教信 仰!這樣的話嗎?好好想想吧!我的朋友們。我們有沒有試著去理解宗教給人類帶來的意義?比如,書里 提到的通過耶酥基督讓人們看到如何讓精神面對死亡。我們才可能被精神感動。又比如,人們說:我給年幼的小孩講佛陀的故事,讓出版社緊張。我就感到抱歉。可是我不知道最真 實的原因是什麼?如果換成是「雷鋒」又如何?如果他們知道小孩需要精神的權威,而這個權威又必需是 發揮過精神作用的話,他們就知道,給小孩講佛陀不是為了佛陀而是為了小孩。通過感受小孩是如何接受 精神的權威而得到的滿足感,這樣的觀察,我們甚至就能理解對於人類發展的幼年期時,佛的精神和特點 帶給那時人類的教育和文明。可見,現在的最大的混亂就是人們之間的不理解。那麼,《那美》不是在試圖用最溫柔的話來促進這 樣的理解嗎?如果書里由於作者的缺陷有冒犯社會的地方,我感到不安。其實,我與社會中的任何人是一 樣的,我也對太多的事物有太多的誤會和偏見。所以,我怎麼能去更加的誤會和偏見的去判斷沒有理解《那 美》書的朋友們?我是不是帶給大家這樣的誤會?我是在為了宗教去教育小孩?還是為了小孩,讓宗教的精神成為教育 的藝術的一部分。請大家注意的是,我說的重點是「精神」不是「宗教」。對我來說,《那美》一書不是要勸人加入某種宗教組織,或者脫離某種宗教組織。而是要去尋找「自 由」。人們碰到這樣的書,那麼警覺,讓我即在意料之中,也讓我故意表現詫異。我問自己說:是因為我的 言辭沒有通過做法去努力實現,因而不夠真摯,或是觀點過於兒戲,或是書中的「真理」是沒有根據的騙 局?我想,會不會是剛剛相反呢?我們要不要問自己:我們的社會是不是太變態了?我們要不要繼續變態 下去?抑或,面對精神、面對死亡、面對自由本身就是一個我們不敢面對的現實?所以,我們的教育永遠 不會純潔!我們隨處可見癱瘓的人們,隨處可聽人們發出呻呤聲:社會需要精神!我們需要精神!我們的文化需 要精神!我們的教育需要精神!但當有人大聲的呼喊出來時,人們就瞪著不安的眼睛用一根蒼白而無力的 手指按在抹著口紅的嘴巴上,好心的說:小聲點,他們受不了這個!我就問:「他們是誰呢?」「他、她……」 我說:「你去真正的了解他們吧!昨天,我還聽見就是他們在呼喚。」其實,這些「他、她……」就是我 們。我自然知道,你的朋友及想保護我的人提出的忠告。如果有人要給我帽子帶,我應該退縮嗎?不!只有我們願意承擔後果,後果才會有意義。最後,我其實最要澄清的事實是:《那美》是在談靈性教育,不是在談宗教教育。靈性是人的一種區別 於其「它」的特性。無論你是不是一個宗教信仰者,你都是一個靈性的生命。我們就要發展靈性的教育來 教育不是動物的人類。 而人們提到「靈性」就會想到宗教,可見,會不會是宗教優於人類早就給人類社會提出了教育的核心 性?說到這裡,我們是不是又多了一些可以互相理解的因素?可惜,有人發展宗教團體卻不發展靈性的生 命。或者用宗教的教育道德來強加給小孩,又或者完全不給小孩神聖的引導。如果你們仔細去看《那美》, 會發現我是在努力幫助我們從這種宗教緊扝咒和無精神論(死亡既絕望)的不安中解脫出來。 從我們發展的靈性教育的路來說,《那美》只是一個小小的開始、小到它還沒有發芽,也許就將永遠 在黑暗中。由於它出自於一個沒有讀過什麼書的人之手,請朋友們原諒它的拙劣。
推薦閱讀:

60年性教育:從無知壓抑到反叛放縱(續2)
2 早熟且無處了解的性和那些記憶中所謂的『壞女孩』(上)
別讓性教育半遮面
孩子的性教育中,有什麼細節最容易被我們忽視掉?
如何看待人民日報關於同性戀的這篇報道?

TAG:教育 | 性教育 | 靈性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