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音樂知識2

戲曲音樂知識2

板腔體

以某一曲調為基礎,通過速度、節拍、節奏、宮調、旋律等要素的變化,在旋律、曲體上採用擴充和緊縮的手法,從而逐漸演變出一系列不同的板式,形成一套具有多種戲劇表現功能的唱腔,這種唱腔結構的總體稱為板腔體。

板腔體音樂的結構形式,可分以下3個層次:

①句式。構成段式的單位,有基本句式和變化句式之分;有的句式就是一種板式,如單句體的導板、回龍。

②段式。板腔體中完整的基本結構單位,由上句和下句組成;上下兩句的變化反覆,是板腔體唱腔的基本特徵。

③板式。唱腔的結構、板眼、腔格形式。板式由若干句式和段式組成,以表現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思想內容。不同的板式,表現不同的感情,慢板長於抒情詠嘆,原板宜於敘事明理,快板擅長表現慷慨激昂的感情,搖板則宜於表現戲劇矛盾衝突。就其聯接方式而言,可分單板體和聯板體兩種。單板體即由同一板式組成唱段,聯板體則由不同板式組成唱段;組合聯接的方式多種多樣,如一長段二黃腔,可由導板、回龍、慢板、原板、散板等5個板式組成;亦可由原板、慢板兩個板式組成。不同板式的轉接,實質是旋律發展變化的一種形式。除導板、回龍限定各為1句之外,其他板式的句數,視劇情需要而定,不受限制。板腔體的唱詞,以整齊的10字句、7字句為主,也可間插長短句。

板腔體音樂具有以下特點:

①同一腔系既有變化,又有統一。它既有統一的詞格、腔格、引奏、過門、宮調、旋律趨向,又有多種變化節奏、速度的句式和板式。

②結構幅度有較大的伸縮性,節奏多變,可整可散,可緊可鬆。板式布局邏輯性強。根據劇情的變化,選擇不同的板式,可敘事亦可抒情,具有多種戲劇表現功能。

③同一腔系音樂風格比較統一,但色調的對比變化不及曲牌體豐富多樣。

板腔體的唱腔以梆子腔和皮黃腔最具代表性。灘簧腔、越劇、評劇的音樂,亦屬此類。另外,在某些曲牌體的劇種中,由於有的曲牌頻繁反覆使用而產生不同節奏、速度的變體,從而出現了板腔體的因素。如長沙花鼓戲中的曲牌「川調」,已演變出導板、一流、二流、三流、哀子、梢腔、丟腔等板式。板腔體與曲牌體兼用的劇種和劇目,日見增多。

三、戲曲音樂的主要聲腔

戲曲史上有「南昆、北弋、東柳、西梆」之說。這概括了明末至清代中葉戲曲聲腔的情況。「南昆」即崑腔;「北弋」即在明末清初流傳到北京的弋陽腔,謂之京腔,後演變為各地的高腔;「東柳」即產生於山東的柳子腔;「西梆」即產生於陝西的秦腔和後演變為北方諸省眾多的梆子腔。

1、高腔

明代戲曲四大聲腔之一。曾廣泛流傳於江西、浙江、安徽、南京、北京、湖南、湖北、四川、廣東、福建等地,至今仍是川劇、湘劇、徽劇、婺劇、贛劇等劇種具有代表性的聲腔。

弋陽腔在流傳過程中,由於與當地語言及民間音樂、戲曲相結合,逐漸形成各種不同的流派,名稱也不一致,「京謂京腔,粵俗謂之高腔,楚、蜀之間謂之清戲」(清李調元《雨村劇話》),但都不用管弦,只以鑼、鼓、鐃、鈸等打擊樂器伴奏,並採用民間秧歌中常見的一領眾和的幫腔形式;由於音調高亢,便統稱為高腔。明嘉靖時形成於江西的樂平腔、浙江的義烏腔、安徽的青陽腔和徽州調等,都屬於此系統。明代四大聲腔之一的餘姚腔,後來亦受弋陽腔影響而形成所謂「調腔」,即今新昌高腔。清初以來陸續形成的一些綜合性多聲腔劇種,其中都有高腔。它們在腔調上、語言上雖然各有不同的地方特色,但都長期保持著幫腔和用鑼鼓伴奏的基本特徵。只是到晚近才有一些劇種加用管弦樂器伴奏。也有去掉幫腔而以管弦樂代之,曲調上仍具幫腔的風格。

高腔有兩大特點:

①滾唱。高腔曾用崑曲劇本,唱詞典雅深奧,為使觀眾聽懂,便產生了滾唱,即在唱詞之前加以引敘,或於唱詞之後加以補明,形式多種多樣。滾唱的加入,從劇本方面來看,使唱詞生動活潑,突破了原曲牌詞格的限制,能容納更多的內容,增強了戲劇性。從唱腔方面來看,在偏於抒情性的唱腔中,增加了說唱性、敘述性的因素。由於節奏的變化,它與節奏性強的幫腔相映,增加了音量、音色、旋律的對比變化,使音樂色彩更加豐富;滾唱部分常為7字句、5字句對偶性的句式,形成上下句變化反覆,因而具有板腔體音樂的因素。

②幫腔。早期的幫腔形式較簡單,一般是「一人啟口,數人接腔」的每句一幫。後來大有發展。如唱前幫、唱後幫、整段幫、前後句幫、重句幫等等。幫腔對塑造人物形象,加強戲劇效果等作用顯著。如描寫環境,渲染舞台氣氛;加強懷念、悲傷、怨恨、譴責或歡樂、喜悅的情緒,揭示劇中人的內心活動等,能收到感人的藝術效果。

高腔的唱腔比較自由,口語化,就板眼節奏而言,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無眼幾種節拍均有。特別是川劇高腔一字板既具有散板的性質,但又有明確的板位,故又不同於散板。它是中國戲曲中十分特殊的一種板式。

高腔把獨唱、對唱、幫腔加以綜合運用,並以豐富的鑼鼓點(有的還加用絲弦樂)隨著幫腔的旋律伴奏,創造出一種十分别致的表現形式,歷久不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許多高腔劇種組織了專門的幫腔歌唱隊,音色純凈統一,與鑼鼓、絲弦相配合,更是錦上添花。

2、崑腔

又名崑曲、崑山腔,產生於元末明初江蘇崑山一帶,系由南曲與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衍變而成。明嘉靖隆慶年間,魏良輔、梁辰魚、過雲適、張野塘等一批藝術家,對崑山腔進行改革,並集南北曲之所長,創立了以笛、鼓板為主,輔之笙、簫、三弦、琵琶、月琴等多種樂器的規模比較完整的戲曲伴奏樂隊。改革後的崑腔,曲調柔婉優美、圓潤舒緩,人稱「水磨腔」,擅於細膩地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戲曲諸聲腔中處於首位。從明代嘉靖到清代乾隆(1522~1796)的270多年是崑腔的全盛時代,遍及全國各大城市,成為當時戲曲藝術的中心。崑腔對其後的戲曲藝術,在劇本文學、表演、音樂等方面均有很大影響,至今許多劇種仍使用崑腔。

崑腔是一種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戲曲聲腔。南曲與北曲有許多不同之點:

①腔格、氣質:南曲字少而調緩,辭情少而聲情多,宜於表現愛慕、感傷、凄惋、懷念以及言情、寫景的情緒和內容;北曲字多而調促,辭情多而聲情少,宜於表現慷慨激昂、英雄豪壯的感情和人物。

②音階組織:南曲用五聲音階,北曲用七聲音階。

③節奏:南曲舒緩平穩,板式除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外,還採用贈板,即將一板三眼放慢一倍;北曲則較為急促活躍,沒有特慢的加贈板。

④旋律:南曲迂迴曲折,多用級進;北曲音域寬廣,以跳進旋法居多,六度、七度、八度、十度的大跳不時出現。

崑腔是典型的曲牌體音樂,每1套曲由若干支曲牌聯綴而成。其套曲結構包括引子、正曲和尾聲3部分,引子的曲牌往往是節奏自由的散板。繼引子之後的正曲是套曲的中心部分,其曲牌的排列次序,南曲大多是:贈板曲、一板三眼曲、一板一眼曲。正曲部分可以是若干曲牌的聯綴。尾聲的曲牌,南曲常為3句12板,俗稱「尾十二」,北曲尾聲較長,多是散板。

清中葉以後,由於崑曲創作上過分地追求旖旎典雅的風格,唱詞深奧,演唱上過分注意單字的陰陽四聲,字頭字腹字尾,而不講究整句唱詞語氣的連貫表達,群眾難以聽懂,因而逐漸衰落,但它對後世戲曲音樂的影響卻是深遠的,至今除保存了南昆、北昆、湘昆和永昆等多種風格的崑腔流派外,在京劇、川劇、湘劇、婺劇、祁劇、贛劇、桂劇、柳子戲等劇種中都保留著它的部分唱腔和器樂牌子曲。

3、柳子腔

柳子腔基本上是明末清初流行於魯西南一帶的各種民歌小調,分為越調、平調、下調、二八調,常用曲牌有〔黃鶯兒〕、〔娃娃〕、〔山坡羊〕、〔駐雲飛〕、〔駐馬聽〕、〔步步嬌〕以及〔打棗竿〕、〔跌落金錢〕等。柳子戲,在清代中葉是個比較流行的劇種,以山東菏澤、鄆城為基地,遍及山東兗州、曲阜、聊城,江蘇徐州、豐沛,河南開封、商丘等地,曲牌非常豐富。後來梆子腔盛行,柳子戲受曹州梆子的影響,形成一種7字句的所謂「柳子」,與原來的民歌小調大不相同。柳子腔除以〔娃娃〕、〔山坡羊〕等為主調外,還吸收並演唱青陽腔、高腔、亂彈、西皮調、羅羅調。柳子腔對其他曲牌體的地方劇種,曾有過很大的影響。

4、花鼓類唱腔

在中國的戲曲音樂中,花鼓類的音樂佔有很大的比重。南方各地的花鼓戲、花燈戲、採茶戲、彩調、倒七戲、江淮戲;北方各地的秧歌、二人台、二人轉、落子(蓮花落,今之上黨落子、武安落子等)、蹦蹦戲、商雒花鼓,等等,均屬此類。花鼓類音樂,均來自本地的民歌、小曲,雖均屬曲牌體,但就旋律、節奏、風格而言,各個劇種千差萬別,複雜多樣,如同各地眾多的不同風格的民歌一樣。僅以湖南的花鼓戲為例,其音樂就可分為4類:湘東長沙花鼓、湘南衡陽花鼓和祁陽花鼓、湘西常德花鼓、湘北嶽陽花鼓。湖北的花鼓流派也很多,鄂東有黃孝花鼓、黃梅採茶戲、東路花鼓;鄂南有天沔花鼓、提琴戲;鄂西有梁山調、恩施花鼓戲;鄂北有襄陽花鼓、遠安花鼓。其中黃孝花鼓後來易名為楚劇。


推薦閱讀:

【戲曲欣賞】京劇經典:085《草船借箭》{五版}
梁健水墨戲曲人物作品欣賞
崑曲王子張軍:我們從廳堂唱到萬人會場,只為證明自己還活著!
板眼——戲曲的節奏
戲曲卡拉OK

TAG:音樂 | 知識 | 戲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