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三字經---3啟教傳道

啟教傳道 啟大教,說華嚴;剎塵海,現寶蓮。 愍凡愚,不能聽,隱尊特,顯劣應。 說阿含,第二時。四諦法,接小機。 證四果,出生滅。演方等,破法執。 第四時,談般若,二乘轉,教菩薩。 開顯圓,法華會,學無學,得授記。 《涅盤經》,最後說,顯真常,扶戒律。 五時教,如是說。亦融通,亦分別; 化道圓,歸真際。啟大教 說華嚴 塵剎海 現寶蓮大教,又名「菩薩藏法」;若是阿含教法,便稱小教,又名「聲聞藏法」。 「華嚴」指華嚴教,後來把釋尊所說的一切教法統稱為經,而華嚴教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根據《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介紹,釋尊初成道後,於七日之中默然不語,獨受法樂,而自思維:「我在此處,盡一切漏。所作已竟,本願成滿。我所得法,甚深難解,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一切眾生,於五濁世,為貪慾、瞋恚、愚痴、邪見、憍慢、諂曲之所覆障,薄福鈍根,無有智慧,云何能解我所得法?今我若為轉法輪者,彼必迷惑,不能信受,而生誹謗,當墮惡道,受諸苦痛。我寧默然,入般涅槃。」時「大梵天王見於如來聖果已成,默然而住,不轉法輪,心懷憂惱,即自念言:"世尊昔於無量億劫,為眾生故,久在生死。舍國城妻子,頭目髓腦,備受眾苦,始於今者所願滿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默然,而不說法?眾生長夜,沉沒生死,我今當往請轉法輪。』」後經大梵天王、釋提桓因等眾天王虔誠三請,釋尊才從菩提樹下,至婆羅奈國,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化憍陳如等五位比丘。  問:既然濁世眾生,薄福鈍根,無有智慧,於甚深法,難信難解,為何釋尊又受梵王勸請,到鹿野苑,轉四諦法輪?答:《華手經》卷二作如是說:「舍利弗!如我初得無上道時,有梵天王來請我言:"唯願世尊,轉於法輪。有諸眾生於過去世深行善法,利根智慧,能知佛意;若不聞法,則為永失。』」這就是釋尊后又受請、大轉法輪的原因。

憫凡愚 不能聽 隱尊特 顯劣應

  雖然佛陀剛一成道即轉法輪,但我們裟婆世界的眾生,煩惱深重,慧根淺薄,沒有大乘菩薩的那種境界,以致佛說《華嚴經》二十一日,根本沒有接受行持。大悲如來見此情景,不得不把殊勝美妙、清凈無漏的佛土暫時隱蔽,而示現一個與娑婆五濁惡世接近的世界,來重新宣說適合凡愚根機的解脫之法。這是依天台智顗判教說,所以將《華嚴經》判為初時教。

說阿含 第二時 四諦法 接小機

  佛即來到鹿野苑為憍陳如(意譯初知、已知、了本際、知本際)、十力迦葉、馬勝、跋提(譯作小賢、善賢等)、拘利(斛飯王之子)五人,宣說「苦、集、滅、道」四諦之法。

後又為只有小乘根性的眾生宣說以四諦、十二因緣、五蘊、四禪、善惡報應以及輪迴等思想的「阿含教」,使聲聞、獨覺二乘眾生了知我空真如,斷煩惱障,出離三界,得涅槃果。

這就是佛陀的第二時談教。「小機」,即小乘根機的人,指聲聞、獨覺的小根機眾生。

證四果 出生滅 演方等 破法執

  小乘修行證果有四個階梯:須陀洹果(預流)、斯陀含果(一來)、阿那含果(不來)、阿羅漢果(殺賊、無生、應供)。

證得圓滿的阿羅漢果就徹底出離了三界,永斷生死煩惱,證受常、樂、我、凈的涅槃境界。

不過佛陀雖說有解脫法門的阿含教,但還有大部分不求個人解脫,而是希望一切眾生鹹得解脫的大乘菩薩,所以佛又演說了不但我空而且法也本空的大乘方廣諸經,如《楞伽》、《密嚴》、《莊嚴》、《深密》等經皆是,也就是宣說了方正廣大、微妙甚深的中道了義經典。  

站在小乘的角度而言,他們只破我執,不破法執,只證人空真如,不證法空真如,始終認為世間有為法有生滅,而不能實證「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見《中論》)的世出世間圓融的無住大涅槃。所以他們一定要捨棄所謂有生滅的世間有為法,才算成就無生無滅的涅槃解脫。因此,才勞世尊,說方廣教,以破法執,令其獲得見法平等實相的圓滿解脫。

 第四時 談般若 二乘轉 教菩薩

  佛陀四時以二十二年四處十六會來宣講諸法從緣所生、無有實體的大乘空觀思想的般若諸經。般若是音譯,屬玄奘法師所立「五不翻」中的「尊重」不翻,其意是無漏清凈的大智慧。用現在的話講:般若是一種最極正確、最極真實、最極偉大、最極圓滿的認識能力。鳩摩羅什解釋般若有「文字、觀照、實相」三種。玄奘解釋般若為「聞、思、修」三種,修慧中又有「加行、根本、後得」三無分別智。《解深密經》佛說般若有「世俗、勝義、饒益有情」三種。總之,佛說的經教能使眾生去無明、破執著、斷重障、證真如,從而達到超凡入聖、轉識成智的目的,故稱《般若經》。若論部數,大約有十:(1)大般若六百卷;(2)放光般若三十卷;(3)摩訶般若三十卷;(4)光贊般若;(5)道行般若;(6)小品般若各十卷;(7)仁王般若二卷;(8)實相般若;(9)文殊般若各一卷;(10)勝天王所說般若七卷。實際上這十部中,除《仁王般若經》一部外,其他皆是玄奘法師所譯《大般若經》六百卷中的支流重譯。佛說般若主要是為令有學無學的二乘人舍小轉大,從而了達諸法性空,以破除我法二執,斷除煩惱所知二障,最終證得無上菩提和無住涅槃二果的。  

「二乘」僅能自度,不能度化一切眾生,故稱二乘。

若大慈大悲,攝受眾生為一體,是為「大乘」。

「菩薩」,全稱「菩提薩埵」,菩提意譯「覺」,薩埵意譯「有情」。《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云:「梵雲菩提,此翻為覺,覺法性故;梵雲薩埵,此言有情,有情識故。」用通俗的話說,凡是自覺覺他的人,皆名菩提薩埵,簡稱菩薩。

開顯圓 法華會 學無學 得授記

  佛陀晚年在法華會上以三乘方便,一乘真實和一切眾生皆能成佛的圓融理論,公開顯明地為大眾宣講,同時也對他說法四十九年作了最後的總結.

如云:「吾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從而依大乘「一實相印」的道理演說了一部「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的《妙法蓮華經》。

同時佛在該經中給未證得阿羅漢果的有學聲聞及已證得阿羅漢果的無學聲聞,乃至惡人提婆達多與一般視作不可成佛的女人一一授記。

什麼叫「授記」呢?提前預告弟子某劫某生成正等正覺,叫什麼佛名等等,名為授記。

根據《大乘莊嚴經論》卷十二說,授記一般都從「國土名、佛名、時節、劫名、眷屬、正法存續期間」的六個方面提前預告。

涅槃經 最後說 顯真常 扶戒律

  佛陀轉*輪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度化的眾生無量無邊。但是會者必離,生者必死,這是必然的因果規律,誰也不能違逆。

因此,佛與眾生的法緣將盡時,還悲憫弟子,開示佛身常住不滅,涅槃常樂我凈,一切從生悉有佛性,一闡提和聲聞、辟支佛均得成佛的《大般涅槃經》。

佛陀在臨入涅槃前一刻還諄諄告誡弟子:「當持凈戒,勿令毀犯;若人能持凈戒,是則能有善法」的《遺教經》。只有嚴持戒律,「以戒為師」,佛法才能久住世間。

五時教 如是說 亦融通 亦分別

  天台宗對如來一代時教,從說法的時間、方式、內容上,判釋為「五時、八教」。

即初時《華嚴》,二時《阿含》,三時「方廣」,四時《般若》,五時《法華》、《涅槃》,這就是五時。

「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前四是「化法」四教,後四是「化儀」四教,是為八教。賢首宗把佛陀所說的教法亦分為五時說教:即初時小教的《阿含》,二時始教的《方廣》、《般若》,三時終教的《法華》、《涅槃》,四時頓教的《楞伽》、《維摩》等,五時圓教的《華嚴經》;同時還有「我法俱有、法有無我、法無去來、現通假實、俗妄真實、諸法但名、一切皆空、真德不空、相想俱絕、圓明具德」的十宗。另外唯識宗根據《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把佛陀一代聖教判為「有、空、中」的三時教。即初時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惟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輪」;二時「惟為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輪」;三時「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輪」。這就是唯識宗的三時判教說。而三論宗的吉藏判說一代聖教為「二藏、三輪」。「二藏」即聲聞藏、菩薩藏;「三輪」即根本*輪(《華嚴經》)、枝末*輪(《華嚴》以後《法華》以前一切諸大小乘經)、攝末歸本*輪(《法華經》)。南山律宗總判如來一代聖教為「化、制」二教。「化教」為如來教化眾生使其發生禪定及智慧的教法,如《阿含》等經、《發智》等論。「制教」為如來教誡眾生而對其行為加以制御的教法,如《四分》、《十誦》等律。該宗更把「化教」分作「性空教、相空教、唯識圓教」三類;把「制教」分作「實法宗、假名宗、圓教宗」三宗。「性空教、實法宗、假名宗」攝一切小乘;「相空教」是說直下從諸法的當體觀察真空無相的教法,攝一切大乘般若;「唯識圓教」是說觀察諸法外境本無、唯有識心、性相圓融的教法,統攝大乘《華嚴》、《楞伽》、《深密》等經。  而《三字經》所列舉的次第五時教,是根據天台宗的五時判教而說的。  以上諸宗對聖教的判釋,雖各有千秋,但我們主要應該依如來在大乘經典中對自己所說教法的判釋,或是諸大菩薩在佛陀座下、面對聖顏、承佛印可對如來教法的判釋。因為這種判釋最具真實性、權威性,是真現量所判,絕非過後一般的佛弟子僅憑個己私意推測比度判釋所可企及。

  化道圓 歸真際


推薦閱讀:

唐卡中的藏傳佛教畫像~~~解讀
「末法時代」是個扯淡概念
夢到惡鬼、陰間、黃泉,腐爛的香焦,預示著什麼
隱僧連載——19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