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近代外國銀元(中篇)

【墨西哥「鷹洋」】

  墨西哥銀元(1824—1914)墨西哥銀元又稱「鷹洋」,俗稱「蝙蝠」。是指1821年墨西哥獨立後使用的新鑄幣,它是從1823年開始鑄造的。1821年墨西哥獨立,西班牙PESO停鑄。1823年開鑄墨西哥PESO,形制完全繼承前者,重8個裡亞爾(合中國庫平七錢二分),含純銀0.90。圖案則改變,正面鐫墨西哥國徽,為一隻鷹兩翅奮張,作側視狀,口銜一條蛇,站在仙人掌上。上端鐫字,意為墨西哥民主共和國,下為橡葉之圈。背面鐫一「自由之帽」,帽周圍是呈放射狀的三十二道陽光。下端示幣值、造幣廠標記、發行年份。流入我國後,因鷹徽圖案被稱為鷹洋。 晚清民國年間,外國銀元輸入中國者,屬墨西哥鷹洋最多。據清朝宣統二年(1910)度支部調查統計,當時中國所流通的外國銀元約有十一億枚,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墨西哥鷹洋。 墨西哥鷹洋的白銀成色較其他外國銀元為佳,而且重量多年不變,在遠東國家廣受歡迎。普遍進入日本,朝鮮,印度支那,太平洋諸島等地。墨西哥銀元於1854年進入中國,很快就替代了西班牙銀元。其後的60年中,墨西哥銀元曾是是中國舊時流傳最廣的外國銀元之一。在1895年日本佔領台灣之前,墨西哥銀元也曾是台灣的主要流通貨幣。直至1914年「袁大頭」的誕生,墨西哥銀元才逐漸退出中國市場。當時,從北美洲到南美洲,北自西伯利亞沿岸,南到熱帶諸國,此幣也曾是世界上流通最廣的銀幣。  鷹洋所含銀質精純,成色重量準確。不久便取代西班牙PESO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地位。1870年左右勢力極盛時,大量流通在南美、北美、西印度、太平洋各海島、日本、南洋、朝鮮、安南、印度、香港、中國東南沿海等地。1903年墨西哥準備採用金本位,鷹洋停鑄。其鑄造額總計超過十一億元,大概八成以上出口。鷹洋進入中國之際,正值我國貨幣制度發生重大變動,它適應了這種需要,不久獲得成功。  明朝中葉迄清朝,在商品經濟發展和美洲、日本白銀大量輸入的雙重推動下,銀兩制度趨於成熟,與銅錢一起,形成一種銀錢平行本位的幣制。銀兩是非標準化的貨幣。民間所用白銀成色不一,自很低到所謂十足,隨時摺合計算。重量單位(平)更是因地而異,全國有一百數十種,同為一兩,相差可以達到百分之十幾。雖然各地也有自己的寶銀(元寶),每種寶銀成色和重量的標準一定,類似鑄幣。但只在當地有效,到外地則須適應不同的標準,改鑄使用。甚至同一地方會有數種寶銀,成色重量標準不一。  十八世紀中葉以降,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要求在更大範圍內、更頻繁地使用貨幣,銀兩制度愈發難以適應新的形勢。銀兩的非標準化特點決定了使用時兌換成本的高昂和「平」「色」稱量檢驗的複雜。其「用之於市肆,則耗損頗多,有加耗,有貼費,有減水,有折色,有庫平、湘平之異,酒平、規平之殊,畸輕畸重,但憑市儈把持壟斷,隱受其虧。」跨地區貿易中的兌換損失尤其驚人,有人估計銀子每經一次兌換僅「平」上面的虧折至少有百分之零點五。「客行責千金,馳萬里,稍不留神核記,南北往返,數月後,囊中物無事而坐耗其半矣。」因此,突破銀兩制度的藩籬,引入標準化的、地域色彩淡化的銀幣勢在必行。  在這種情況下,外國銀元(洋錢)趁虛而入。明代以來隨貿易流入的洋錢長期被視作銀兩,十八世紀後期,因機器鑄造的外國銀元重量、成色能夠標準化,使用時不象銀兩那樣須「較銀色之高低」、「稱分兩之輕重」,且式樣精美,適應了當時東南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逐漸「計枚核值」,憑個數流通,成為異於銀兩的另一種白銀貨幣,日漸流行。鷹洋之前最流行的洋錢是西班牙PESO中的加羅拉四世幣(本洋、佛頭)。鴉片戰爭前已在兩廣、江浙、閩台、皖、贛建立了穩固的勢力,因供不應求而有升水,流通時作價高於實價(實際含銀量)。  五口通商後,銀元這一新式貨幣日益受到歡迎,鷹洋也進入中國。但在十多年裡非常緩慢地為人使用—而且只是折價使用。因為中國人特別重視已經停鑄多年的本洋,以至對包括鷹洋在內的其它銀元都持懷疑態度。「有時認其它銀幣皆系荒洋,拒絕接受,只能按分量計算。」在廣州,當四十年代時,本洋往往超出鷹洋的兌價百分之十二,而重量和純度鷹洋都稍勝。  雖然本洋在中國的升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加羅拉四世幣源源流入,但其來源漸絕。太平天國革命爆發後,人們更大量囤積這種硬通貨,使其日益稀少,價格愈高。本洋嚴重短缺的結果是鷹洋開始取而代之。1853年10月,兩廣總督葉名琛諭令在繳納關稅、鹽課和國家稅收的各種項目上,准許鷹洋和本洋按其含銀量等價流通。這時本洋在上海仍然維持著特權,主要是因為錢莊莊主們的囤積和炒作。 到1856年9月,錢莊主的力量達到了頂點,這種重7錢2分,比純銀錠的含銀量少10%的銀元卻能買到重一兩的純銀錠。非理性的價格終於動搖了人們對本洋的信念,「中國人的心理似乎醒悟過來,覺得此事太不合理,於是(加羅拉)銀元像潮水一般地流到上海來掉換白銀。」貿易的記算單位在1857年初由本洋改為上海規元。與此同時,鷹洋得到推廣。 1856年初,一部分外商試圖改變通貨,從使用本洋改為使用鷹洋這一努力流產。11月,上海道台官方的力量推行鷹洋,成立三家錢店收兌墨西哥銀元。又令各布店向農民兌出墨西哥銀元。鷹洋終於「攻克」上海,到1857年「西班牙銀元已經完全不受歡迎,更受喜歡的是墨西哥銀元」。同年,在福州,道台拒絕接受以墨西哥銀元繳稅,因而美國領事准許美國船只得不憑海關火印結關。迫使道台同意按百分之二的折扣以墨西哥銀元繳稅。 從此,鷹洋在華東、華南地區被廣泛接受。香港殖民地總督卡利斯.魯賓遜1863年談到,鷹洋不僅是香港唯一的法償貨幣,也在中國廣泛流通。它們當時既在廣州也在上海大量通行,而且「在中國中部的產絲區付款,必須用沒有磨損的墨西哥銀元,它有很高的升水」。 鷹洋所含銀質精純,成色重量準確。不久便取代西班牙PESO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地位。1870年左右勢力極盛時,大量流通在南美、北美、西印度、太平洋各海島、日本、南洋、朝鮮、安南、印度、香港、中國東南沿海等地。1903年墨西哥準備採用金本位,鷹洋停鑄。其鑄造額總計超過十一億元,大概八成以上出口。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迄清末是墨西哥銀元在中國的「黃金時代」。鷹洋的勢力範圍不斷擴大,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達到頂點。「沿江、沿海各省大率行用洋銀,歷有年所,官吏商民,習以為便」。而「通用之洋錢大半皆系墨西哥國所鑄」。「外洋墨西哥小國銀元乃充斥於中國,初行沿海省分,近且流及內地」。具體地說,鷹洋的大本營是上海,它在這裡幾乎是主幣。 蘇南、浙江、安徽、江西、兩廣、福建、台灣是它的主要勢力範圍,在這些地區,它的流通量超過銀兩。隨著中國對外開放地區的增加,它在長江上、中游的漢口、宜昌、沙市、重慶、長沙等地,北方的天津、牛庄、營口、大連甚至黑河等商埠都有流通。在華東、華南的許多都市,鷹洋一度成為標準通貨,早期的兌換券多規定以鷹洋兌現,尤其是上海一帶,銀元券照例是要兌鷹洋的。 輸入中國的鷹洋沒有具體統計,但數量巨大。1899年兩江總督劉坤一提到,「中國行用洋元以墨西哥所鑄鷹洋為最多,…前經飾查上海進口之數,每年不下千餘萬元」。據彭信威先生估計,「鷹洋的輸出額,在鑄造總額中大概要佔八成以上,約九億六千萬元。流入中國的總不下於三億元。」這個「三億元」是什麼概念呢?清朝末年全中國的貨幣總量摺合銀元不到二十一億元,它佔到近1/5。全國銀兩總額大約2.5億兩(合3.47億元)左右,與鷹洋數量相當。 因洋厘的波動,上海金融界出現了一種類似於今天金融衍生產品的投機行為,即針對鷹洋的買空賣空,俗名吊盤空盤。這可能是世界金融史上最早的貨幣期貨。多空雙方以洋厘漲跌為賭注,到期結算,輸家照差價付錢。「彼此皆不過如大賭一場耳」。「其間卜市面之遲速而作多頭空頭者,贏則半日之間可成巨富,輸則一宿之久,可以立貧。若贏者固自得計,而輸者竟有蕩產傾家至於自盡者。此其弊在銀圓來自外洋,止憑市面存積之多少,為價值之低昂,故貪夫儈得以壟斷而左右望也」。 有些富商大賈更藉此互相勾結,做莊炒作,「買空」的同時「大收其洋,使市上存之者少,而價乃翔貴」。做多賺一回錢之後,忽然反手做空,「及(洋厘)貴至於極,而一旦出其所藏,市價忽然平跌矣。此時,料洋錢之長而多買洋者,大受累焉」。這樣賣空又賺一回錢。1881年江蘇巡撫、1887及1889年上海縣、1897年上海道都曾明令禁止這種「空盤之弊」,但無濟於事。 墨西哥銀元的流通直接催生了中國銀元制度,對我國幣制產生重大影響。十九世紀下半葉,鷹洋在東亞獨步一時,日本、英屬香港和法屬安南先後自鑄銀元,以謀抵制。而美國羨其利,一度再仿製,一種貿易銀元出口遠東。為便於流通並與鷹洋抗衡,這些銀元的形制、重量、成色都以鷹洋為準,略有出入。因此得以適應中國人的習慣,也流入我國若干地區。香港銀元(俗稱站人或站洋)在華北、西北,日本銀元(俗稱龍洋或龍番)在閩台、遼東,安南的西卜貢銀元(法光)在滇桂都有很大勢力。 1889年,兩廣總督張之洞為抵制鷹洋,「便民用而挽利權」,奏准在廣東開鑄新式銀元(龍洋)。因有利可圖,各省紛紛效法,累計鑄造約兩億元。中國銀元制度初步確立。龍洋「意在抵制洋元,故成色分兩均仿墨西哥」。宣統二年公布的《幣制則例》採取鷹洋的標準—庫平七錢二分、純度0.90為銀本位的基礎。本洋、英洋而來的七錢二分的重量由此成為中國銀元的定製。 「鑄造龍元原為抵制墨銀起見」,但清政府並未禁止或限制鷹洋等外國銀元的行使。「其官商軍民或用中國銀元,或用洋鑄銀錢,隨宜通用,聽其自便。」希望「於市面民情兩無紛擾」,通過龍洋的流通使鷹洋自行減少,「不禁自絕」。龍洋的推行起到了一些抵制鷹洋的作用,在鷹洋勢力較弱的地區特別明顯。如龍洋推行數年後,天津一帶「每元易錢尚較外國鷹洋多錢二十餘文』,「旅順、營口亦舍鷹洋而取龍元」。 但龍洋未能根本撼動鷹洋在華東、華南的地位,一方面鷹洋流行既久,素得商民信任。龍洋在使用時經常要對鷹洋付出不少貼水。另一方面龍洋鑄造權分散在各省政府手中,雖重量、成色都以鷹洋為準,彼此又稍有差異。各省又限制它省龍洋的流通。致使「彼省之銀元,流行於此省者須加貼水」,「民間顯分畛域,仍不如墨銀之南北通行」。 辛亥革命後,中國銀元制度走向統一,而墨西哥銀元的數量日益減少,結果是鷹洋的沒落。 清朝末年的銀元流通十分混亂。各省龍洋和外幣不下數十種,各有勢力範圍,交錯通流1914-1915年,各造幣廠先後開鑄統一規格的袁像銀元(袁大頭),重量仍是七錢二分,成色稍減為0.89,其鑄造精良,重量成色嚴格一致,全國各地通行無阻,成為第一種全國性的銀幣。發行量巨大,至1928年鑄造額超過十一億枚,遠遠壓倒任何舊幣。新幣源源不斷地流入市場,排擠鷹洋在內的舊幣,逐漸佔據絕對優勢。與此同時,鷹洋的流通數量大大減少。其停鑄多年,進口甚微,一戰期間又被大量熔化出口或直接出口,僅1917年2-3月上海運往印度的鷹洋有584萬元。 留在中國的也因多年的磨損、熔化而 不斷消耗。鑄造、推行袁像幣時更收買了大量鷹洋,民國三年天津造幣廠熔化達1800萬元之多,中國、交通兩行也「襄助政府在上海等市收回墨洋及其它雜色銀元,改鑄國幣」。到1931年,「民國幣由外幣融銀鑄造者」有兩億元左右,大部分是融化鷹洋。另外,我國民間有收藏白銀的傳統,鷹洋被收藏的數量很大,也影響到它的流通。 上述兩種因素的作用下,鷹洋不可避免地走著下坡路。標誌是它在中國經濟、金融中心—上海的主幣地位喪失。 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上海發生罷市風潮,銀元缺乏,鷹洋尤甚,外國銀行發行的兌換券難以兌換鷹洋。在愛國熱情的鼓舞下,中國銀行抓住機會,促請銀行公會與錢業公會會商取消鷹洋行市,全體贊成。外國銀行團亦不得不同意。並於6月9日由錢業公會通告,7月5日由銀、錢兩會共同通告實行。略謂「滬市現因鷹洋逐年減少,已屬供不應求。吾國舊有龍洋及續鑄新幣,流通行用,商界稱便」。故決定新幣、鷹洋、龍洋(大清、江南、湖北、廣東四種)「一律並用,無分軒輊」。「此後鷹洋行情,已歸取消」。這結束了鷹洋在上海的主幣地位,中國銀元制度的統一也邁出決定性的一步。 如比,「國幣之勢愈張,而鷹洋之勢愈細」。民國十三年(1924)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調查了全國19個省48個商埠流通貨幣的概況,就銀幣而言,袁頭幣在各地均「流通最廣」、「最通用」、「最受歡迎」、「最為流行,(廣州、大連例外),數量「日漸減少」或「甚少」的鷹洋只在18個商埠行使,在其中6個商埠還要對成色稍低的袁頭幣貼水。鷹洋已呈自然消滅之勢。 1930年,國民政府財政部飾令禁止鷹洋等外國銀元進口。繼而通令禁止鷹洋流通。1934年駐紐約總領事館函詢「墨洋在華,是否仍合法通用而無限制」,財政部又重申前禁。終於在法律上解決了鷹洋在華流通的問題。 雖然鷹洋江河日下,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仍然在許多地方維持了一定勢力。1929年甘末爾設計委員會調查了21個省40個以上的城市和地區銀元流通狀況,16個城市有鷹洋流通。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蘇區的井岡山造幣廠(1928年)、中央造幣廠(1931 -1934)、興國縣造幣廠(1930)、東林鄉造幣廠(1929 -1930)、閩北造幣廠(1933 -1935)都曾大量仿製鷹洋,著名的井岡山「工」字銀元即是鷹洋的仿製品。 1931年,在中國流通的外國銀元估計還有八千多萬元,鷹洋當佔大部分。鷹洋的「根據地」是上海、蘇南浙江、福建和廣西,直到解放時這些區的鷹洋還是不少,如1950年廣西省收兌銀元時,南寧的人民銀行省分行營業部於1月26日兌進鷹洋450枚,1月28日兌入近3000元。在解放初期的「禁銀(兩、元)擁(人民)幣」運動中,鷹洋終於被根本消滅,成為歷史上的名詞。今天,人們只能在錢幣市場上偶爾見到這種傳奇的貨幣了。

【西屬菲律賓銀元】 

  律賓地少海闊。1565年馬尼拉被西班牙殖民者佔領後,就開始了由馬尼拉通向拉美的航線。「太平洋海上絲綢之路」的出口,換來大量的西屬銀幣,其中有西屬菲律賓銀元流入閩粵一帶。  該幣正面圖案為西班牙國王阿爾豐索十三世側面頭像。背面圖案中間是盾形徽,盾中央橢圓內一朵百合花,盾左右上下分4格,一格內有一隻張口直立似要奔跑的雄獅(代表亞格岡王國),一格內是城堡(代表卡斯提王國),另有二格有網紋和直條方。盾下方是一朵帶葉石榴(國花),盾上是皇冠。兩側各列一根象徵大力神的圓柱,柱上各裹著一條捲軸呈$形,捲軸上有拉丁文「PLVS VLTRA」(海外天地),邊緣環寫「ISLAS FILIPINAS」(菲律賓群島),下紀值「UN PESO」(1比索)。 西屬菲律賓銀元的名稱為「比索」,直徑3.7厘米,重25克,含銀90%,花齒邊,鑄造年份僅1897年一種,鑄數600萬枚,存世較少,偶有面世,價格也不菲。下面的也是示意圖,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袁大頭價格漲至800元 買銀元如何避當冤大頭
洋銀元三年價格升10倍

TAG:近代 | 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