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除孩子的膽怯心理

如何解除孩子的膽怯心理

丁洪海 編寫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 《論語》一、膽怯人皆有之膽怯心理不僅出現在兒童身上,在青少年以及成人身上也可發現。例如,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面對教師談話時,他的眼睛不時地盯著教師的面孔,膽戰心驚,教師問幾句話他才說一句簡單的話語;再例一名六年級的學生,學習成績優秀,在一次國旗下講話時,竟然讀稿子就發出顫抖的聲音,引起全校師生的注意;再例,一名初二的學生,因放學的路上在200米遠處撩了一眼「謀殺命案」現場,晚上竟一夜沒合眼,在房間里走來走去;再例,作為教師,每天要面對四、五十名學生講課,可在學校舉行聲樂競賽活動時,評委只有幾人,一名教師也出現心慌意亂,為使唱歌發揮正常,在首先朗讀的歌詞中,聲音竟走調。

二、什麼是膽怯? 有的專家早就指出,膽怯來自對未知世界的恐懼。三、膽怯的利弊?

1、益處:探索未知世界,適應自然和社會過程中應該有一些謹慎、防範心理。否則,就可能膽大妄為,鹵莽、冒失、胡來,貽害無窮。 對於確實存在的危險要學會適應、應對、作好防範措施。2、害處:對於一些事物,過分的害怕、擔心、顧忌,以致束縛自己的手腳、影響自己的行動。如孩子不敢見人、不感發言、不敢問路、不敢與異性打交道等,如果這種性格得不到矯正,不但影響人的學習、進步,而且會使人變得孤僻,情緒低落,鬱鬱寡歡。

四、如何克服膽怯?1、「知」:形成正確的認識2、「仁」:仁義者不擔憂自己3、「勇」:勇者無懼、果敢不猶豫4、「敏」:習慣成自然就不會過分敏感、多疑5、「染」:人們的情感會互相感染6、「源」:避開、防範容易引起膽怯的刺激源頭

1、「知」。獲得正確的認識,做好知識上、技能上、心理上相應的準備。(「有備無患」、「知者不惑」)(1) 學習知識,提高認識水平。害怕、膽小往往產生於無知。古代人怕打雷,因為他們對雷處於無知狀態;迷信的人怕「鬼火」,因為他不知「鬼火」為何物。依靠知識我們可以消除害怕和膽小。很多害怕是自己想像的產物,用自己想像出來的東西嚇自己。人為地畫地為牢,給自己設置了心理障礙。你害怕什麼你就要多學習什麼,一旦你對那件事了解了,你就不害怕了。  對事物有了較高認識,就會發現所害怕的事無非是兩類:一類是可以控制的,那麼努力控制就可以了。另一類是不可控制的,既然無法控制,無論怎麼害怕也還是那樣,解決不了什麼問題,害怕只是增加自己的痛苦,毫無價值,所以也沒有害怕的必要。這樣一認識也就用不著害怕和擔心了。 (2)施以科學的教育。向孩子講清自然界哪些是可怕的,哪些是不可怕的,教會孩子躲避危險的辦法,這樣也能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減少膽怯心理。如孩子怕過馬路,可帶他參觀交通崗亭,給他講交通規則,讓他知道什麼時候過馬路很安全,什麼時候過馬路很危險。孩子怕小動物,可讓孩子多玩玩動物玩具,觀看別人和小動物玩耍,然後讓他接近一些溫順的小動物,和別人一起撫摸它,最後讓孩子單獨接觸。 (3)事先做適當準備。很多孩子膽怯、擔憂的是自己的表現,怕在眾人面前有讓人失望的表現。怎麼辦呢?美國專家建議,膽怯者不妨假設自己是劇中的某一角色,只是在舞台上表演角色而已。例如讓孩子演一演書中的「課本劇」也很好,能使自己置於生活中的任何情形。這樣,窘迫就會減少,膽怯逐漸消失。另外,鼓勵孩子上課要大膽發言,積极參加校園演講比賽等,當他做這方面的操練時,他已準備好即將說什麼,對將要進行的活動也就充滿信心,這種角色好處在於,容易消除真實角色與扮演角色的界線,讓孩子的行為表達出明確意義,就能反映出其真實自我。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做好準備工作。如果孩子要陪您赴個約會,應先告訴孩子來客有哪些,怎麼稱呼他們,他們的職業情況及興趣愛好,平時應注意的事情等。教會孩子一些待人接物的技巧,如會見一個未曾謀面的人時,應先弄清他們的背景。待開始談話時,他便會感到自我控制能力較以往大大增強了。(4)換一種想法,也就換一種心情。*不要試圖去猜測別人說的話,應該根除「肯定我會搞錯」、「我從來就不能……」、「他們會嘲笑我」等錯誤觀念。*當出現上述想法時,思想上應及時剎車並用積極的想法取代舊的想法,如「人人都有權利犯錯誤」、「別人的評論並不是對自己的挑釁」「別人評論是表達自己的觀點,對於我自己要學會分析,合理的就吸取」等。*在像討論問題這樣的關鍵時刻,最好能這樣想:「衝突是兩個人的問題,膽怯的責任在於自己而不在於對方。」*最好有學而不厭的態度,應常常這樣鼓勵自己:「下次我將做得更好。」

*應總在頭腦里繃緊這根弦:每個人都有權利持有和別人不同的觀點並有權利改變自己的看法。*在交談時使用溫和而堅定的語氣並看著對方的面孔。*你應知道,當你受到你認為是不公正的待遇時,你有權利提出抗議。*學會運用放鬆的技巧來減少緊張。*要知道,把自己內心的痛苦向別人傾訴並不是件壞事。*總之,你要明白,你有權利說「不」。

2、「仁」。「仁者無憂」,「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的人是顧不上自己膽怯的。 學會換位思考很重要。演員慰問邊防官兵氣氛熱烈;教師上課考慮怎麼放鬆學生的情緒,觀察學生的感受和反應,可能就忘記了自己的緊張;讓孩子去陪孤寡老人聊天,為他們表演,孩子體驗到助人的快樂而不是失落感。

3、「勇」。「勇者無懼」,當認定目標想要行動時,克服畏首畏尾的辦法就是不要搖擺不定,而是趕緊行動,勇敢啟動,果斷跨出行動的第一步。至於結果如何,就走一步,看一步,在行動中不斷調整。

案例: 一個中學生膽怯、害羞,上課不敢回答問題,老師給他做了思想工作以後,他下決心要戰勝自己,心想這回上課一定舉手回答問題,豁出去了。可是上課後,一回頭,看到「黑壓壓」的一片人,決心又被嚇跑了。心裡又犯嘀咕:「萬一回答錯了怎麼辦?」這節課又沒敢發言。第二節課,自己又下決心:「這回說什麼也得發言了。」當他站起來說話時,眼睛哪兒也不瞧,緊盯著黑板一角,聲音在抖,腿在抖,手也在抖,但他終於發言了。雖然不太成功,但是完成了自己的一次嘗試。第三節課,他的勇氣更大了,再站起來發言,抖得沒有那麼厲害了。他的行動得到老師的讚揚,同學們還為他鼓了掌,他這時才真正嘗到戰勝自己的滋味,覺得上課發言也沒什麼可怕的。戰勝自己會遇到失敗,會有激烈的思想鬥爭,但只要堅持下去,就會取得勝利。戰勝自己是勇氣、自信、沉著的勝利。

4、「敏」。適應了就不會過敏,對於自己擔心的事物多接觸,久而久之就會習以為常。 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送東西到鄰居家,吃飯前擺放碗筷,到商店買東西、來電話讓孩子接、到物業公司報修等,鍛煉孩子的交往能力,使他們知道自己可以做許多的事情。 緊張時可以做一會放鬆訓練。令身體的不同部位「緊張和放鬆」交替進行,體驗到緊張後的放鬆的感覺,從而逐步學會放鬆。

5、「染」。膽怯心理會在情緒上相互傳染和感染。 榜樣示範 講英雄的故事,向英雄學習。如解放軍是勇敢的典範,每個孩子都崇敬解放軍,爸爸媽媽可講一些解放軍戰鬥故事給孩子聽,鼓勵孩子向他們學習。 爸爸媽媽在生活中也要大膽、勇敢,遇事要冷靜沉著,不能大驚小怪或喜怒無常。(如,打雷、看人家放鞭炮、打電話等),比如家裡發現一隻老鼠,媽媽首先驚叫逃跑,孩子怎會鎮定自若呢? 6、「源」。 避免不良的環境刺激,創設和諧安全的環境,消除害怕源。 用比較溫和的方式對待孩子的錯誤,不要對孩子恐嚇譏諷或動輒責打孩子。很多情況下,孩子膽小是被大人編的鬼、野貓、大灰狼之類的故事嚇的。對孩子動輒就嚴厲懲罰,往往也會引起孩子的緊張和恐懼。因此,爸爸媽媽要採用適當方法,耐心教育自己的孩子。

創設一個愉快融洽的環境可以消除孩子的緊張狀態。如多讓他與同齡孩子玩耍、遊戲;客人來了,讓他表演節目、端茶水等,並及時給予讚揚和鼓勵;謹慎地替孩子選擇故事和電視節目,盡量避免孩子見到強刺激的場面。

推薦閱讀:

如何用溝通解決矛盾
怎樣保持一段友情,讓自己壓制要改變別人的衝動?
喜歡上一個清華理工男,比自己優秀太多,讓我覺得很自卑卻又深陷該怎麼辦?
中國為何會成為一個拜金社會?
五種方式軟處理孩子逆反心理!效果超贊

TAG:孩子 | 心理 | 膽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