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思維類型論

  人類思維類型論    湯鳳林    2010年7月1日    目錄    緒言3    一、學習能力3    二、思維能力5    上編思維原理13    第一章人與動物的智差原理13    第二章思維的平台--思維記憶24    第三章思維的形式和過程31    1、應對思維31    2、概念思維32    第四章記憶36    一、儲存記憶37    二、動作記憶42    下編思維類型的先天和後天45    第一章先天素質與後天知識和教育47    第二章經驗人生57    第三章人世嬌子——分析人生62    第四章洞穿壁壘透徹迷霧——概念綜合人生65    第五章文藝的創造者和欣賞者——情感人生69    1、思維的內在環境——虛擬自我70    2、沒有虛擬自我就沒有文學藝術74    3、情緒——虛擬自我的環境76    4情感是文藝創作的心理環境和行為動力78    5情感有其特殊的認知作用和作品組織作用82    第六章各種思維類型在青少年的表現形式85    一、喜愛工具型85    二、追根究底型86    三、膽大內傾型86    四、感受、娛樂型86    五、外傾大膽型86    第七章氣質與思維類型86    第八章思維類型聯同氣質與親情關係90    參考書目93    緒言    一、學習能力    一個人出生時就決定了他有些東西能學好,有些東西他不可能學好。我們的知識和大多數能力是後天學來的,甚至我們的大多數學習能力也是後天通過學習和訓練得來的,但是我們最基礎的學習能力卻是先天的。人與人之間在出生時就有學習能力上的異別和差距叫做個體差異。說差距種類很多,有些是後天能彌補的,有些卻不能在後天彌補。說異別這就是我們各人興趣不同的根源之一,也是學習能力各人在某些方面各在所長的原因。    可以肯定地說人類成員中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無論他多小的年齡,在多麼好的條件下開始學下圍棋,終其一生其水平也上不了段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無論怎樣努力也上不了專業四段的水平。這是不是說圍棋八段、九段都是天才?對!從圍棋上來說他們都是天才,但也可以大膽地說,全世界範圍內的圍棋八段、九段棋手,其中終其一生能看懂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一書的人超不過百分之五,百分比不會比只有初中文化的工人農民高。    對於具體的個人來說,由於你的神經系統的先天的布線,你後天不是什麼都學得好的,那怕你花上五十年時間也許也趕不上你身邊的某一個人一年時間所取得的成就。比如學習外語,有些人一年完全能掌握一門外語,更多的人一輩子也學不好一門外語;對於學習來說,依我們的理解,人的學習能力有四種表現形式:    一是生而知之:這並不是說他生來就知道,而是說一些人能夠搞懂別人搞不懂的東西,能夠進行社會發展意義上的前無古人的發明創造。    二是學而知之:這種人能夠不要人教,自己就能夠根據書本或者前人留下的實物學懂某門學問或技術。    第三種是教而知之:這種人有人教就能在一般所需時間內學懂某門學問或課程。    第四種就是教而難知了:這種人對於比較深奧一點的東西你要讓他懂得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絕不是弱智)    以我國現在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第一二三種人一般都能考進大學,第四種人一般上不了高中。    問題在於,在名額不太多的情況下,第一種人有些反而考不進大學,愛因斯坦就是典型例子,他中學成績並不很好。這是由於一方面高中畢業也才十八歲,一個真正有點天才的人這個年齡也許還沒有到表現的時候,另一方面我們的教育內容和方式不一定就適合他。    就個人而言,學習有其方向性,有些東西你能學得很好,有些東西你無論怎樣也學不好。比如寫字,都說字是練出來的,不一定!有些初中生字已經寫得很好了,而且往往是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大學生里寫字寫得好的並不多。不練肯定字不會寫好,但很多人練了也寫不好。    什麼都能學得好的人是很少的,絕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的傾向性,每個人都會覺得有些東西適應自己學習,有些東西自己根本就學不好。這與自己的生長環境,生活、經歷有關,也與自己先天的思維類型有關,個人的興趣也許並不完全是後天生成的,也帶有先天的因子在裡面。    二、思維能力    一個人出生時他的大腦結構就決定了他只能在某些方面能做出成就來,在別的方面他很難有大的作為;也就是說,一個人最大的悲劇莫過於將自己的天才指向了不適應自己天才的地方,這種不適應不是說你在這裡做不出成就來,而是說一方面由於個體差異別人會比你更輕鬆地獲得比你大的成就;另一方面是說你的天才如果用在了適應你的天才的地方,你會獲得更大的成就。正如康德所說:「要考慮到許多人在一些可靠的甚至是深奧的、更能結合直觀的科學裡邊能夠成功地發揮他們的天才,而一到用純粹抽象的概念來進行考察時就無能為力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應該把他們的天才用到別的方面上去。」(見康德《未來形而上學導論》龐景仁譯商務1982年版第14頁)    說天才由於積累,真的嗎?不一定,大器晚成的人並不多,天才往往是青壯年時就到了自己的高峰。    唐代十八歲(?)的黃巢參加科考未中,回來後寫了一首詩《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首詩你看作是寫菊花盛開的景象或看作是武裝起義都一樣精彩。    白居易十六歲寫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文字何等簡單,意義卻又何等深刻。這些詩句,人類所有成員有幾人終其一生能寫出來?    在近代的數學教科書中,我們常能看到阿貝爾(Holmboe)這個名字:阿貝爾函數、阿貝爾級數、阿貝爾積分、阿貝爾積分方程、阿貝爾群、阿貝爾定理、阿貝爾極限定理、阿貝爾可和性,等等。這位偉大的挪威農村出身的數學家僅活了27歲。    莫扎特十二歲寫出了他的第一個歌劇《偽裝的傻女子》。莫扎特的作品現在有據可查的有621部。其中50部交響樂,歌劇七部。去世時僅三十五歲。    有些學科的研究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比如考古,研究古籍等。但也未必是長時的專心研究就能出成果,大學裡的教授,一般都是對於本專業進行多年研究的專家,對於本學科的歷史、現狀非常的清楚,但研究來研究去卻很少有人有什麼創見,有些甚至還出了很多書,但真正有價值的很少,出的大多是廢書。反倒是提出行業顛覆性見解的往往是年青人。    一個人如果記憶很好,分析理解能力強那他在中學的成績一定會很好。高考狀元應該說大多是這種人。記憶好是學好外語的關鍵,甚至在中學現在的語文記憶好也能考上高分,文科的歷史、地理當然也不在話下,分析理解能力強數學就會不錯,相關物理、化學也就容易學好,最重要的——答題,也就不成問題了。    一個記憶好分析理解能力強,能夠自己拿著課本,不一定需要老師教就能輕鬆學好這門功課的學生,是初、高中老師最喜歡的學生。這種人未來的人生也是很風光的。能一輩子做出很好的業績,能出人頭地。但這種人能當一個數學教授,卻未必當和了數學家;能當一個了不起的參謀長,但當司令員很可能打不了勝仗。中國歷史上的馬謖和趙括其實都是很好的參謀長,叫他們直接帶兵打仗根本上是將人才用錯了地方,因為當一個能打勝仗的司令員或者數學家需要另一種才能--概念綜合能力!這種能力體現在軍事上是司令員的戰略性洞察能力,而不是戰術分析能力。體現在數學上不是推理能力,不是解題的演算能力,而是能透過迷霧直達根本的概括能力。    正如《科學蒙難集》作者解恩澤所說:「科學史上並不乏這樣的例證:優美、簡單、深刻、富有成果的思想,需要的並不是知識和經驗的單純積累,不是深思熟慮的推理,不是對研究題材的反覆咀嚼,需要的是一種能夠穿透一切障礙深入問題根柢的非凡洞察力。」(見該書1999年版35頁)這就是我們說的概念綜合能力。    黑格爾很精闢的指出:「真正的思想和科學的洞見,只有通過概念所作的勞動才能獲得,只有概念才能產生知識的普遍性,而所產生出來的這種知識的普遍性,一方面既不帶有普遍常識所有的那種常見的不確定性和貧乏性,而是形成了的完滿的知識,另方面,又不是因天才的懶惰自負而趨於敗壞的理性天賦所具有的那種不常見的普遍性,而是已經發展到本來形式的真理,這種真理能夠成為一切自覺的理性的財產。(見黑格爾《精神現象學》賀麟王玖興譯商務87版上卷48頁)    我們說的「生而知之」的人就是概念綜合能力很強的人,他們的這種能力大大超出一般人。他們能以所見知所不見,能對所掌握的知識進行高度的概念化。這就是所謂的「悟性」。阿基米德在浴池裡,腦中突然一下子閃出了那個有名的,用密度解決金冠含金量的辦法的現象就是悟性的體現。這就是概念綜合能力,所有的天才都是概念綜合能力超人的人。    就是這種概念綜合能力比較強的人,對信息進行處理的時間也一定會多於常人,對信息的需要也多於常人,因此在相應的時間內其記憶和分析理解能力不一定就比一般人強。他們有高度的歸納能力,能夠對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概念化的掌握,但這是最後的結果,這個結果需要較長時間和較大信息量才能完成,在沒有完成的時候,他們的看法就顯得讓人莫名其妙,甚至錯得不合常理。因而在大多數事情上來看他們的洞查能力未必比常人好,反應速度可能常常慢於常人。看上去總是有點獃頭獃腦,經常產生出與大家不同的想法來。這對中國式的也可以說是大多數國家的教育方式是不太適應的。這種人在成年以前大都不被人們認為會有什麼出息,甚至在子女比較多的家庭里這種孩子也不被家長看好,但在成年後人們會發現他們往往是社會中的成功者,競爭激烈的生意場上這種人能輕易地就發了財;在大學中默默無聞,畢業後卻能著書立學,甚至成名成家。如達爾文在大學中就很不出眾:「他在大學中缺乏獨立自主,而且,按照傳統標準,他在大學期間成績平平,反映出他對於所謂公認的智慧課程不滿。」(見斯蒂芬-古爾德著《熊貓的拇指》海南2008年版34頁)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大多都是這種人。    以上兩種人,分析類思維類型的人是邏輯性比較強的人,他們對事物的理解是由分析,理解來的。這類人在談論他們的觀點時能說得頭頭是道、有條有理,也易於讓人理解。而綜合概念類人對事物的理解更多的是用頭腦去把握的。他們自己已經理解把握了的事物卻不一定自己說得清楚,別人也就更難於理解。這叫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也是偉大的數學家高斯常說的:「我有一個結論,但我現在還不知道如何證明它。」這表現了概念性概括的特徵。在軍事思維上這種人叫做戰略性思維,分析類思維的方式叫戰術性思維。這兩者各有所長,往往戰術性思維得出的信息要由戰略性思維來概括,而戰略性思想要由戰術性思維來詮釋。    還有第三種思維方式的人,叫做經驗性思維類型。這種人既不長於分析也不長於概括,他們是以經驗記憶為主的人。他們對事物的把握都是由經驗來的,是以感受為主的,是用心去把握事物的。如果說分析類人是以分析理解來把握事物,概念綜合類人是用概念去把握事物的,那麼經驗類型的人就是以經驗去理解事物的,用心去把握事物。這種人往往是感情成份比較重的。    無論是分析類人還是概念綜合類人都是容易犯錯誤的人,而且往往是大錯。而經驗型思維類型的人卻不容易犯錯誤,就是犯也犯小錯。現實中分析類人和概念綜合類人往往是經驗性人的嘲笑對象。在一大堆人中發出哄然大笑往往就是經驗性思維類型的人在嘲笑概念性或者分析性思維類型的人,特別是概念綜合類思維類型的人常是笑料。    任何一個思維正常的人,都有經驗記憶、分析理解、概念綜合這三種能力,再加上內心環境「情緒」的能量各人不同,這四種先天條件,各人的都會有一種比較突出,另外一些要弱一點。這就形成了我們不同的思維類型。另一方面,由於這些先天神經系統的差異,要在後天的生活環境中才能得到表達,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社會生活環境對先天某一類型的表達都不會有充分的條件。特別是在人類的文明程度還不是很高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個人先天神經系統肯定有遺傳的傾向,但是由於是生理上的三種能力和內心環境這樣複雜的條件的組合,再加上後天條件影響著神經系統能力的表達,使得這種傾向不是很明顯,歷史上的天才的子女沒幾個是天才的,就是夫妻雙方都是絕對的天才的,後代也很少出現天才,如居里夫婦,其子女中雖然有一個得了諾貝爾獎,一個因寫了居里夫人傳而成了作家,但一個也不能與居里夫婦相提並論,再下面的後代我們就沒有聽說了;而大天才如黑格爾子女智力就很一般,甚至沒有一個是概念綜合能力好的。孔子的學說都是別的人傳承的,孔子的後代很少有能進入儒家學說之流的。也沒聽說在孔子後代在別的方面有傑出人才。國外的有關資料也讓實了天才的遺傳並不明顯的事實:    「天才很可能在童年就神秘地表現出某種稟賦,然後在周圍文化環境的熏陶下,逐漸發展。我們是否可以因此斷定,天才受遺傳的影響呢?這個假設引起了不少爭議。有一個很值得注意的特殊例子,關於巴赫家族:在讓·塞巴斯蒂安的五十四位男性祖先、旁系親屬和子孫中,有四十六位曾是專業音樂家,有十七位作曲家。巴赫家族每年都要舉行幾次關於音樂的聚會。在讓·塞巴斯蒂安逝世那年,即1750年,有一百二十個家庭成員趕來參加聚會。但並不一定要求助於遺傳學來解釋巴赫家族的這種凝聚現象:這是很自然的,在這個家族,音樂不僅是收入的主要來源,而且也是他們社會地位的保障,這個傳統一代代的傳下來。巴赫家族的成員在音樂中出生、成長和死亡。貝多芬也出生於音樂世家,他的父母很早就決定把他培養成一個音樂家。還有其他著名的音樂家家庭也一樣,如泊塞爾、斯卡拉蒂和庫普蘭。相反,舒曼的一百三十六位祖先中,沒有一個音樂家,他的八個子女都缺乏音樂天分。在科學和文學領域,人們沒有發現具有天賦的家族,至多只有幾個在這方面有才華的家庭,如仲馬、都德、羅斯唐、居里、佩蘭。美術世家更是少見,如勃魯蓋爾、凡·雷斯達爾。    「有點可以肯定的:不存在遺傳基因,儘管人們承認最初就能表現出這種自然的天才傾向。很顯然,如果這種先期的預兆真的存在,也解釋不了所有的疑問。畢加索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天賦,他的父親是個畫師,除此之外,他的直系尊親中再無這方面的人才。同莫扎特一樣,從童年起,從童年起就生活在圖畫的海洋中,人為地向美術領域發展,他很早就開始接受父親的培養和教導。即使有遺傳基因的作用,也無法解釋畢加索少年時代就具備的出價的創作能力和驚人的素描才華,他的精湛的技巧自童年起就令人刮目相看。」(見《超級人腦——從異賦到天才》羅貝爾·克拉克著,李強譯天津人發出版社2003年版133頁)    對於一個民族來說這種遺傳傾向就更不明顯,就算各民族絕對封閉,那麼進化出一個相對比別的民族更聰明的民族也不是幾萬年能明顯完成的,因此說各民族有文化上的差異是正確的,但說哪個民族在先天智力上要高於別的民族是不成立的。一方面是絕對封閉的民族很少見,更重要的是人類有民族之分也才是幾千年的事,這個時間對於種群內的智力類型的變化和先天智力的提高實在是太短了。反過來想,一個絕對封閉的民族,由於只能進行本民族內的文化信息的交流,其社會文化的發展會大大弱於開放的民族,中國近二百年歷史就是例子,而先天智力類型的表達要由後天環境來決定,因而不難看出絕對封閉的民族可能在各個方面都不會有什麼「優等」可言。    現在我們要研究清楚的是這三種能力的先天來源和後天環境對這些能力的產生和培養有什麼作用。    上編思維原理    第一章人與動物的智差原理    人與動物在智力上到底有什麼區別?本質性的分別到底在哪裡?為什麼人類有語言而動物沒有語言等等,都是人類幾千年來想解開的謎,但直到現在我們連一個可正視的假設和猜想都未見到。現在依據我們掌握的一些線索,也許我們能解開一些謎團。    狗、貓、猴等都是比較聰明的動物,對於家養的狗和貓,我們往往會不自覺的將它們當人看待,同它們說話,同它們玩耍,殊不知它們同我們在智力上卻有天壤之別。有一個突出的現象是我們能窺見智力之謎的一絲光亮,即照鏡子的問題:貓、狗、猴都是不會照鏡子的動物,一輩子不會,無論你怎樣教它,啟迪它,它們也永遠弄不明白鏡子裡面就是自己;其原因我們認為是由於它們的大腦中根本就沒有一個獨立的思維繫統。模仿是智力水平的一種體現。在不會照鏡子的動物中,可能模仿水平最高的要數靈長類動物:非洲猩猩、狒狒和猴類了。模仿,我們認為是一種應對,是較高級動物的神經系統對外界信息的留存反映,也是體現在自身身上的饋對。這是建立在動物的神經系統已高度把握了自身全部動作的基礎之上的,並且知道自己的動作行為的結果;這表明了這些動物不僅能全面把握自己的動作行為,而且還有反饋機制以校正自己的動作和行為。這也說明了這階段的動物其神經系統已經有了層次上的分工,已經有了記憶層次和思維層次;這個記憶層次包括能使動作自動化的動作記憶系統,思維層次能根據來自外部或內部的刺激在記憶中選擇合適的應對方案;這就決定了它們能進行學習和面對複雜的情況可採取正確的行動。狗、猴、貓都屬於這一階段的動物,都能在不同程度上進行模仿、學習和接受訓練。但是,要它們懂得鏡子裡面就是它自己就離題太遠了。    對於一隻貓來說,鏡子里的它自己只能是另一隻貓,如果要它明白鏡子里的貓就是自己,那它神經系統必須有能進行再思的能力;這個能力的最基本的條件是要有獨立的儲存記憶系統和能夠從儲存記憶系統中提取信息的相對獨立的思維繫統,否則要搞清楚對面那個與自己形象一樣,動作一樣的貓就是自己是完全不可能的。    這就是說,儲存記憶系統和思維繫統的相互獨立,是生物智力發展到達高級階段的一個重要標誌。黑猩猩、倭猩猩、長臂猿等動物能從鏡子中認識自己,說明它們進入了這個階段,它們都有了再思的能力。兩個系統的產生和分離意味著該動物能夠根據目前所需,對全部相關記憶進行檢索,並能做出多層次的連慣反應行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再思」。由於有了這種再思的能力,黑猩猩才能因此而會使用簡單的工具,會將幾個木箱疊起來取下吊在高處的香蕉。這是不用學都有可能會的,而狗、猴等動物永遠不會這種程度的智力行為,就是進行長時期的強化訓練,教會了它們類似的連慣性行為,它們也永遠不能理解;不會在別的、類似的情景和條件下自動地「故伎重演」;原因就在於它們的大腦中沒有相對獨立的思維繫統,有的僅是與記憶緊密相聯的「思維層次」,只能進行總體反應,不能再思。    但是黑猩猩的智力仍然是很簡單的,正如雅克.沃克萊爾所說:「儘管經過反覆的訓練,人類仍沒有教會一個黑猩猩打結」(注1)雖然黑猩猩等動物的神經系統儘管已完成思維繫統和儲存記憶系統的相對獨立,但至今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黑猩猩等最聰明的動物的智力水平能超出直觀反應的範圍。它們還不能概念性地掌握獲得的信息,也不能對所掌握的信息進行綜合。如學會了幾十個手語單詞的黑猩猩,它儘管懂得每個單詞所代表的含義,並能進行簡單的組合,但它所能表述的句子極短,一般超不過五個單詞,也不能將這些手語單片語合成新的句子以表達整體性的新的意義。這說明在黑猩猩等動物那裡,思維繫統只是相對於儲存記憶系統而言是獨立的,這是單向度的獨立。它們的思維繫統還不能對來自外部和內部的信息進行加工,也就是進行綜合和分析。形象一點說:當外來信息傳到黑猩猩的大腦中時,它的思維繫統可以理解為用一種「波」的形式將該信息發向儲存記憶系統,當需要這個「波」時,思維繫統會根據外來信息向儲存記憶系統發出相應的「波」,根據這個「波」,儲存記憶系統會發出原有的「波」,如果這個「波」不能解決問題,那麼儲存記憶系統還將不斷地發出相關的「波」,直到問題的解決或改變注意。這就是黑猩猩的思考過程。這個過程很像我們人類的聯想,但人類的聯想是以思維繫統為主導的,因而可稱為「想」,而黑猩猩是以記憶系統為主導的因而我們稱為「思」。在這個過程中思維繫統尚不能對信息進行加工,沒有對信息進行概念化的能力,沒有像人類那樣的能進行「想像」的思維活動,因此它們只能「再思」不能「反思」。如果用「波」來比喻的話,那就是人類能將簡單的波改造成新的更為複雜的「波」,而黑猩猩卻不能這樣,它的大腦能將這些「波」疊加,卻不能進行加工。就是說黑猩猩這樣聰明的動物也不能進行對信息的概念化。    幾十年來,眾多學者對八十年代黑猩猩的實驗所體現出的一個問題迷惑不解,今天我們終於能解釋清楚原因了:    「讓人類夥伴給黑猩猩傳遞信息,友好的夥伴總是指點放食物的容器,而敵對的夥伴總是指點錯誤的容器。在這次實驗中,黑猩猩(四隻中的3隻)居然能分辨出正確信息和欺騙信息。在接到欺騙信息後,它們的反應是朝著指示的容器走過去,卻並不打開它,然後再朝著放食物的容器走去,翻過來拿到獎勵的食物。」(注2)    這裡出現了一個奇怪的問題,黑猩猩為什麼一定要先走到那個沒有食物的容器前,然後才走向有食物的容器?有人做出了這樣的解釋:    「對敵對夥伴的反應還存在另一個問題。它對知情黑猩猩發給自己的假信息為什麼不試圖反對(朝第二個容器走去),這難道不令人奇怪嗎?然而在傳遞假信息的情況下,這隻黑猩猩的確就是這麼做的。這種奇怪的無反應的舉動可能說明它:⑴根本沒明白知情者了解真相與自己行為之間的聯繫;⑵或認為知情者完全是傻瓜[C.A.里斯托(Ristau),1986]。」(注3)這種解釋是不能使人信服的,因為黑猩猩在接到它認為信得過的人或黑猩猩的指點時它會毫不猶豫地打開那個容器的蓋子;只有在接到它認為一定是錯誤的信息時它才會先走向錯誤的容器,然後才走向正確的容器。如果它不明白自己與了解真相者之間在行動上的聯繫或者認為知情者是傻瓜它都會打開那第一個容器的蓋。而且,這不是一隻黑猩猩的偶爾的行為,也不是一次實驗所表現的行為,而是一個普遍行為。它們在這種情況下一定會先走向錯誤的容器但不會打開它,然後走向正確的容器。    現在我們清楚了,黑猩猩的大腦只能「再思」而不能「反思」。實際上在黑猩猩沒有走到第一個容器前它根本就還不知道食物在第二個容器里。它們大腦這種「再思」的工作方式決定了它們對事得一層一層來處理。人類小孩兩歲多就能在這種實驗中直接走向正確的容器,這是人類能夠「反思」的作用,能一下子明白是怎麼回事,並採取直接的行動。但黑猩猩不行,它們得一樣一樣地來反應。這是人同黑猩猩智力上的根本區別。如果用:「波」的比喻來說就是我們的思維繫統能綜合複雜的信息形成新的「波」,而黑猩猩不行,它們沒有這種綜合能力,不能形成新的、更複雜的「波」。人類大腦由於有這種能形成新的「波」的能力,因而能知道1+1=2。而黑猩猩的大腦不能形成新的、更複雜的「波」,因而對它來說1+1就只能等於1,或者是兩個1,不會有2出現。皮亞傑的「同化」說用到人的大腦上是正確的,人們總是將新舊知識整合或者說「同化」在一起形成新的認識,有時這就表現為「頓悟」。但這不能用到動物身上,任何動物都沒有這種能力。人類的小孩二歲時對於敲核桃這樣的事幾分鐘就能學會,而對於也會敲核桃的黑猩猩來說,大家知道它們學習的時間是十年。如此之長的學習時間可見黑猩猩的學習與我們的學習有本質的不一樣,我們可以說是以「同化」為基礎的整合,而黑猩猩是以記憶為基礎的「湊合」,充其量是一種以記憶為基礎的聯想組合。從思維深度來說,黑猩猩的智力可以用珍妮、道爾的話概括為:能製造和使用工具,但不能用工具製造工具。    除人以外最聰明的動物黑猩猩、大猩猩等至多也只能「再思」,而不能「反思」。儘管如此,它們與狗在智力上的差距卻又是一種質的差距。由於黑猩猩、大猩猩能夠再思,因而它們能對以往的經驗進行回憶,因此說它們能掌握上百個手語單詞是可信的。    「美國心理學家彭妮選了剛滿一周歲的母大猩猩柯柯作為實驗對象。實驗是從1972年7月開始的。彭妮採用的是加德納夫婦對華休手勢語言的方法。經過36個月的訓練,柯柯四歲時已經會準確使用184個手勢。到四歲半時學會了222個手勢。到六歲半時柯柯已經正確使用過645個不同的手勢,其中經常使用得恰當的手勢約為375個。包括飛機、肚臍、棒糖、朋友和聽診器等。柯柯還會創造出一些複合名詞來描繪初次見到的東西。例如,把斑馬說成是『白虎』、稱呼長鼻子木偶為『鼻娃娃』,而把假面具叫做『眼睛帽子』。柯柯還能從物體的功能方面給物體下定義。實驗者問:『什麼是爐子?』柯柯指指爐子。『爐子做什麼用的?』『燒飯。』柯柯的記憶力良好,這不僅表現在掌握手勢語言的行為中,而且還表現在能回憶往事。有一次柯柯咬了彭妮一口。三天以後,他們就此事進行了一次談話。彭妮問:『你對彭妮做過什麼?』柯柯:『咬』(當時,她說是『抓』)彭妮問:『你承認?』柯柯:『對不起一咬一抓。』(此時,彭妮把手上的傷痕給柯柯看,看起來確實象抓的)柯柯:『錯咬。』彭妮問:『幹麼咬?』柯柯:『因為發瘋』。彭妮問:『幹嗎發瘋?』柯柯:『不知道』。假如大猩猩對過去的回憶是模糊和混亂的話,她們就不能進行這樣的談話。柯柯對動作的先後順序也能確切的反映。」見胡德輝等編著《心理學教學參考資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97頁)    但狗卻不一樣,狗只能進行直接的條件反應,儘管這種反應是以它的全部經驗為基礎的,但由於沒有獨立的思維繫統,不能進行再思,因而狗不可能進行回憶。正如波林所說:「狗『記"得它的主人,在他離開時不會『想到他",但感覺到不舒服,他重新出現時就樂於看見他」(注4)。    在語言方面,就是黑猩猩這樣很接近人的思維能力的動物,只要它的思維繫統還沒有進化到能對信息進行概念化加工前,就不可能有語言出現。因為語言的首要前提和基礎是神經系統能將信息概念化,並且能按句法組織單個概念形成更新的更高級的概念,而要達到這一步的關鍵是思維繫統與記憶系統的各自絕對獨立並能將信息概念化。更為重要的是由於黑猩猩神經系統中兩個系統僅是單向度的分離,思維繫統是內向性的,這就意味著它們之間是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來自於思想上的交流,而語言是產生於交流和用於交流的。雅克.沃克萊爾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在黑猩猩小群體內部學習的語言符號中,是否也像人類語言一樣,存在著傳達的可能性呢?手頭的某些數據表明,如果我們認真觀察黑猩猩同類中所使用的一些手勢(聾人語),就可以看出它們只在社會性玩耍或平安的環境中使用,卻從未被用於交流有關外界發生的事件和物體。」(注5)    人作為一個種屬,她的大腦神經系統一旦完成思維繫統與儲存記憶系統的相互獨立,並能互相交流信息,對信息的概念化就成了人腦的一個基本功能。以前很多人對於人腦能進行概念化迷惑不解,如心理學巨匠墨頓曾說:「概念化:許多研究證實,人類思維具有一種傾向,會自動地把一些類似的物體在記憶裡面組成相同類別,並從其相似性中找出總體的概念或者範疇。哪怕只有幾個月大的嬰兒好像都知道進行簡單地概念化工作。一項研究顯示4個月大的嬰兒會把不同的藍色、綠色、黃色和紅色分成類別。看到過一種色彩組的不同物體以後,它會顯示出對別的任何色彩組的愛好。結論是:色彩分類要麼是天生的,要麼是在出生後迅速形成的。」(注6)    今天這個謎團可以解開了:因為思維繫統和儲存記憶系統的相互獨立,接受的信息將被思維繫統進行整理,整理的過程也就是思維繫統與儲存記憶系統進行對應和交流的過程,對信息的歸類和概念化就是一種必然,反過來講,也只有兩個系統的相互獨立大腦對信息的歸類和概念化才有可能。別的動物由於沒有一個完全獨立的思維繫統存在,因而就不能進行這種兩個系統的對應和交流,也就不能對信息進行概念化。(相信大猩猩、黑猩猩能夠進行我們人類嬰兒也能進行的簡單的歸類但還不能對信息進行概念化加工)勝任對信息進行概念化加工的進化後,人就從自然界脫離出來了。也就是人在能夠進行反思時,她就從動物界獨立出來了。她就有了意識、有了時空觀、有了內心世界、開始有了語言、有了夢、有了對未來的想望、有了藝術、也有了迷信,人類的文明進程也就由此時開始了。作為種群來說,主宰世界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如果未來的某一天,我們發現遙遠的某一顆星球上有強盛的生命存在時,那麼我們要考慮的第一個問題應該是:那裡是否有神經系統中兩個系統完全分離的生物,就是說那裡是否有智能生物。    思維繫統與儲存記憶系統的交流,據我們的理解,就是當思維繫統接受到來自內部或外部的刺激時,能同儲存記憶系統一起對信息進行綜合、分析;這個分析、綜合的過程和得出的結果都同時被儲存記憶系統記錄下來,在必要時又將被思維繫統提取進行更高級的綜合與分析。我們的大腦就是這樣在我們清醒時不停地進行著這種交流,加工。(在夢中這種交流也肯定在進行,但這種交流是雜亂的,以儲存記憶為主導的,因而也是很難有效的,但有時卻會出奇的解快一些問題)我們就是在這種思維活動中不斷提高認識,不斷提高思想水平。    問題還要回到「波」的比喻上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我們的思維繫統對來自外部或內部的刺激和信息的加工,可以理解為是對我們所認為的這個「波」的加工,並成為新的「波」。除人以外的任何動物都不能產生這種新的「波」,這就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一個意念是一個「波」,一句話也就是一個「波」,只有在這個意念需要表述時,才會被解碼成語言。黑猩猩的思維繫統不能進行這種綜合和分析,不能形成這種含有豐富內容的、概括性的「波」,因此它們不可能有語言,也理解不了人類的語言。這同時也說明無論怎樣原始的民族,其語言都有十分複雜的結構。這是被我們大腦神經系統的這種功能性結構決定了的,只有在人們大腦能形成和應用複雜的概念和意念後才會有語言出現。這也說明無論怎樣原始的民族的兒童,也能接受我們的文明教育,他們中的一部分同樣可以成為科學家。因為他們屬於人類,大腦功能與我們一樣。或者更進一步說十萬年前的人如果從出生開始就放在今天的人文環境中,有一部分也一樣可以成為科學家。    由此,我們對某些弱智的形成也可進行一點初步的考慮:神經系統在二個方面出現問題將可能導致弱智;一是思維出問題,而記憶完好,這種人較常見。這種人中有些甚至有超常記憶,他們什麼都能記住,但什麼都理解不了。這些人如果從小訓練,完全能掌握一技之長,自食其力,自娛終身,不會成為社會的負擔。有些甚至會成為社會的特殊人才,某種技能的特高手。二是記憶出問題而思維能力尚在,這種人估計是記憶系統難以記憶較複雜的「波」,因而思維也簡單化。這種弱智者如從小進行專門的記憶訓練讓他們掌握那些他們必須掌握的記憶內容,從而為他們進行正常思維奠定基礎,這種人很大部分我們認為能進入正常人的行列,從事較簡單的工作。這兩種類型的弱智者在人群中十分常見,這也從一個側面證實了兩個系統的理論是站得住腳的。但只是有了兩個系統的分離還不能說明我們思維繫統的概念化是怎樣形成的,這就是思維記憶的功能了。    第二章思維的平台--思維記憶    目前,記憶被公認分為三種;即瞬間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這是從記憶能保持的時間來進行分類的,並且僅有幾十年歷史。但這卻是人類對自身心理認識的歷史性的標誌性認識和進步,是心理學史上至今為止最偉大的發現,特別是短時記憶的發現,為我們打開了真正了解大腦工作原理的大門。    「喬治·米勒1955年在東岸心理學協會的一次會議上發表過一篇演講,這篇演講後來成了研究記憶的認知心理學理論家們的界標。米勒以慣常的活潑風趣把這次講話稱作『神秘的第七,加上或者減去二』。他一開始就說:『我的問題在於,我一直受到一位整數的折磨。』這個整數就是7,米勒為此感到很神秘和難以忍受的東西是,如許多實驗已經顯示的,人們可以立即轉入記憶的往往是這個位數。(人們經過短時間的研究之後可以暫時記住像9237314這樣一位數字,但記不住像5741179236這類數字。)」(注⑥2)    可惜人們至今對短時記憶仍沒有充分認識,但歷史會使很多事情逐漸地清楚起來,也許不遠的將來人們在評定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發現時,會把短時記憶的發現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相提並論。從下面的分析中我們馬上就能看到,這些發現意味著人類心理學水平已進入了真正的科學分析階段;在這以前人們處於對心理的思辨分析階段,對心理的認識極其有限。    但是對記憶的這種分類顯然只能說明我們對記憶仍只是處於較初步的認識。因為它既沒有說明記憶的性質,也沒有說明記憶的作用。用停留時間的長短來對記憶進行分類,也許會混淆了記憶本身應有的分類,混淆其內容和形式的界限。    如果從記憶的作用來考慮,我們就會發現,瞬間記憶和短時記憶實際上一個是外來信息在感覺上的停留;一個是具體信息在思維中的停留,是感覺和思維的具體體現。與長時記憶有本質的不同。另外,作為記憶,應該說,被我們記住並能再現的都應稱為記憶;那麼,我們經過訓練才行成的技能或動作是不是一種記憶?我們的習慣性動作行為是不是一種記憶?    因此我們認為應從記憶的作用來對記憶進行分類和研究,因為要對記憶進行研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搞清楚它的作用以及它們在思維中所處的位置。    「思維記憶」現在被心理學家們定名為「短時記憶」,同時人們對這種記憶的研究大多也是圍繞著該種記憶能保持的時間和容量來進行的。    以記憶內容保持的時間長短來確定記憶類型,有它的片面性,關鍵是要搞清楚它的作用,將它固定在「短時」這個圈子裡是不合適的。    當我們要打某一電話時,首先要從儲存記憶中將要打的電話號碼提到思維記憶中來,也就是我們常說要「想」一下,然後才去撥那個號碼。這個提取過程是很明顯的,打完電話後這個號碼很快就會在思維中消失,如果還要再用這個號碼,就得重新想一想。這裡明顯看得出儲存記憶與思維記憶的區別,也看得出各自的作用,思維記憶儘管「短」卻不屬於記憶,而屬於思維。    思維記憶是為思維服務的,同時也是思維的一個組成部分,就像感覺記憶是感覺的一部分一樣。感覺記憶和思維記憶實質上都是工作記憶,其作用都是工具性的,這一點早就不斷地有人提出。    思維記憶的特徵在於,一方面它對任何信息的保留都是隨著思維的需要與否進行取捨,另一方面,來自外界或內部的刺激都將不斷地進入思維記憶系統,並將保持一段短暫的時間,從而能使思維繫統對該信息進行處理。這在思維的表現形式上出現了兩種情況;一是我們的注意力不可能長時間地專註於某一點,使注意力的轉移成為必然,成為大腦工作的必然程序。另一方面是思維記憶的存在也就讓注意力能暫時集中,使思維繫統能對信息進行加工。    思維記憶是思維繫統賴以進行思維的一張平台,思維繫統需要的信息將被提到這張平台上來,以供思維繫統進行綜合或分析的加工。    思維記憶由於容量小,並能保持一段時間,因而能讓思維繫統進行相對專註的工作。進一步考慮,思維記憶的容量也許是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思維記憶的最大容量,如果是數字,不超過十三個,這也許只是一個沒有什麼實際作用的側面的揭示,也是以前人們研究的方向的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問題在於應搞清楚在思維記憶這張平台上到底能放多少東西?就是說我們的思維繫統能同時對幾個信息進行加工?據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這個數量不多,大約在三個左右,而且與每一個的內容有多大有關,比如說別人告訴我,要找某人可打兩個七位數的電話,那麼我在幾分鐘內是能記住這兩個號碼並反覆撥打的,但告訴三個號碼就很難同時記住。我們列解決問題的方案,一般最多列三個等等。這些都揭示了人類思維記憶的一些性質。    思維記憶對個人的思維能力肯定有著較大的影響;接觸過老年性痴呆症患者的人都知道,這類患者的思維記憶和儲存記憶都是很弱的,剛做過的事立即就忘了。這類患者實質上根本不能進行有效的思維,只能進行極簡單的應對。精神病學教授許又新就已注意到這個問題,在他的《精神病理學》一書中曾說:「意識障礙的記憶特徵是即時記憶受害很明顯,而痴呆病人短程記憶受害嚴重,即時記憶卻相對保全」。注6    思維記憶是思維繫統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思維的具體平台,對思維能力來說至關重要。一個丟三忘四、說話東一句西一句難以同他討論一件事的人,可以肯定是一個智商較低的人,他們的問題是思維記憶太弱,難以對複雜的事情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綜合。    這樣我們就看得出來也許思維記憶最大的作用在於:人類思維方法的出現已是一種必然;因思維記憶這張平台已能放一個東西在那裡幫助思維了;這樣邏輯、辯證法都能夠被我們所掌握和運用。這或許也是人類出現語言的一個決定性條件。    動物界,除了少數幾個靈長類會照鏡子的動物有很弱的一點思維記憶外,根據我們的理解別的動物都不存在有效的思維記憶。因為它們沒有獨立的思維繫統也就沒有思維記憶這張思維的平台,也就更不會有思維方法出現。因而也可推論:動物界由於沒有能進行「想像」的平台,因而沒有「內心世界」也就不會有精神病;除黑猩猩等少數靈長類動物可能有一點淡淡的夢外,別的動物不會有夢存在。    思維記憶同時也是一道對來自內部或外部的刺激進行過濾的屏障,人們在氣憤或有要事考慮時不會感到餓,其原因可能就在於此。    思維記憶不是我們常說的記憶,它是思維的一部分。作為真正意義上的記憶,其功能是對信息的儲存。應稱為儲存記憶。    本能是內容不變的儲存記憶,儲存記憶是內容可變的本能.現在我們也還能見到兩者的一些聯繫.本能是絕對的決定行為,而記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們的行為.這體現在儲存記憶的主動性上。儲存記憶是一個主動性很強的系統,不斷地向思維繫統發出信息是這個系統的基本功能,這個基本功能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所謂的「生物鐘」就是儲存記憶主動性還帶有本能特徵一種表現:比如我在晚上睡覺時想到明天因有事得在六點左右醒來才行,一般正常人都能在這個自己定的時間醒來,這是記憶也是本能。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各有不同,也就在於各人的儲存記憶的內容不一樣,同時也是儲存記憶系統主動性的表現。思維記憶和感覺記憶一樣,與儲存記憶有一個本質性的不同點,它們不會主動發出信息去影響思維繫統,而儲存記憶系統則會不斷地發出信息去影響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控制思維繫統。這種特性在動作記憶中也存在,比如打籃球,踢足球等運動的愛好者,如果一段時間沒有從事這些運動,那麼他就會有要進行這些運動的強烈願望。    前面我們說過:人與動物在智力上的差別,來源於人是由於思維繫統與儲存記憶系統的絕對分離。據我們的考慮,這種分離也同時伴隨著思維記憶的出現和完善,也有可能是由於思維記憶的出現導致了這種分離,因為兩個系統的分離,其結果是我們的大腦出現了能進行想像的功能,出現了內心世界,而這些都要以思維記憶為基礎和平台的。養過狗的人都知道,如果狗犯了錯誤,要進行懲罰以使它以後不再犯,那就一定得在它犯錯誤的一二秒鐘內懲罰它,在三秒鐘後就不會有任何效果,狗也會感到莫名的受到懲罰。這說明像狗這樣的動物也沒有思維記憶這張平台。對於狗這一類動物的訓練是建立在條件反射這個基礎之上的。而人類的學習是建立在思維記憶的基礎之上的,因而人類能進行概念化的學習,這也是人與動物大腦工作原理的根本差距之一。黑猩猩顯然與狗不同,它們有一點思維記憶,因此有時人們會認為黑猩猩同人有很多相同之處,也比狗要聰明很多。但黑猩猩的思維記憶是很弱的,只能讓它們進行「再思」而不能像人一樣的「反思」。    沒有思維記憶就沒有我們的想像功能,就沒有內心世界;清楚地認識思維記憶,也就基本認識了我們的思維。因此我們說思維記憶(也就是短時記憶)的發現,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第三章思維的形式和過程    1、應對思維    我們認為研究思維,應站在生理學的角度來研究。傳統心理學對思維的研究,其著重點是方法問題,這是站在哲學的角度來看待思維的。站在生理學的角度來研究思維首先考慮的是過程。我們現在將從過程來尋求原理,傳統心理學是從形式來尋求方法,由於角度不同,因而提法也就不一樣。我們將思維形式和過程分為應對思維和概念思維,與人們常說的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抽象思維有相同處,也有不同處。    當我們在街上遇見一個熟人時,我們的思維繫統會立即將這個信息發向儲存記憶系統,儲存記憶系統在接到這個信息後立即便會將此人的相關信息發向思維繫統,於是我們便「認」出了此人。誰都有這樣的經驗:遇見一個很面熟的人,卻想不起這人是誰,只有我們想起了這人的一些事後我們才「認」出了這人。這說明外來信息必須能夠得到儲存記憶系統的印證,我們才能「認識」。認識就是一種印證,失去了記憶就不能印證,就不能認識。而思維繫統在這個過程中起的作用,無非是根據外來信息和儲存記憶提供的信息進行選擇、分析、綜合的過程。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的思維繫統本身並不能完成從具體到一般的認識過程,並不能從樹木就看見了森林,從具體到一般的認識過程是思維繫統與儲存記憶系統共同完成的。    那麼我們就得弄清儲存記憶系統的知識是怎樣來的。這就是概念思維的內容和作用了    2、概念思維    一九九七年,電腦「深藍」一舉擊敗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舉世矚目。但這並不能說電腦就能同人腦相比,其實兩者根本就很少有相似之處,這隻能說明國際象棋有很強的計算性和「深藍」有著強大的計算能力。就以下棋而論,如果是圍棋,據說按「深藍」的速度,每秒兩億次,要走出它自己有把握取勝的一步,至少也要「想」一年時間。(注⑾)而對於下圍棋的人來說,關鍵是確定下一步下在哪裡,然後才是進行計算,一般計算步數不過六七步而已。棋藝的高低的體現在於行棋方向的把握和選擇,計算是後一步的事,是對思維結果的驗證。面對一盤下了一半的圍棋,任何一個會下棋的人都會在幾秒鐘內初步根據自己的水平確定行棋方向。這被人們稱為「感覺」,這種「感覺」就是一個人棋藝高低的具體體現;這種「感覺」就產生於儲存記憶中已形成的對圍棋的全部經驗;也可理解為我們所說的帶有我們全部信息的概念。    就是說人腦是一種整體性的面性思維,也就是皮亞傑所說的「圖式」,我們把這種思維形式理解為概念。而計算機卻是點性計算,根本不是一回事。計算機的功能頂多只能是人腦思維後的具體驗證而已,而不是思維本身。一個中學生面對一道幾何題,他立即就能明白自己能否解這道題,因為他如不理解這道題根本就談不上計算;一個學者往往能不用講稿而進行幾小時的演講,在演講前他對於自己要講的內容是心中有數的,至於具體的演講就像進行具體的運算一樣,只是一種具體的表現而已。    說我們思維是面性的,而不是立體性的,是因為我們認為思維有它的層次性,這是由於記憶形式的概念性決定了的。我們對問題的研討總是一層層深入,也就是說我們的思維是一層層進行的。這是站在主觀上的反省,如果是站在客觀的立場看主觀,那麼思維是相對客觀的一層層應對,而應對的內容又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同時這也為我們建立了以思維記憶這張思維的平台為基礎的思維條件。並為邏輯這樣的思維工具提供了條件和使之成為必須和必然,動物沒有成熟的思維記憶因而不會有思維方法。從這裡我們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康德的「預成說」:一方面我們先天如果不具備某種能力,我們就不可能在後天進行分析和綜合;另一方面,就是在後天不懂音樂的耳朵,再美的音樂也引不起他的共鳴的。    而且,站在主觀的方面看待客觀,我們對客觀的理解表現出的是一種整體性的「感覺」,比如說看一本理論書或小說後,對該書我們會有一種總的「感覺」,隨著這種「感覺」我們會有態度出來,這個態度一方面說明我們在看這書的過程中總伴隨著我們的判斷,另一方面這本書也在改造著我們。關鍵在於要論證這種「感覺」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我們的這種感覺是總體反映,要論證清楚就得一層層分析下去。並且在這個「感覺」中,有主觀的東西,也有客觀的東西,因而才有了仁者見仁的說法。正如英國心理學家弗雷德里克所說:"假定一個人面臨複雜的情境……他的主要知覺傾向,是以整體知覺為基礎的。以此為基礎,他構念可能的細節。他所構念的東西極少是確實觀察到的,而且正如易為實驗所證明的那樣,其中有許多的內容就涉及的事實而言是歪曲的和錯誤的。不過,正是這種構念為證明他的一般印象提供了服務。」(注⑿)華生的行為主義,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馬斯洛的「標籤化思維」以及格式塔心理學,我們都能看到對大腦這種概念性思維的一定程度的揭示和理解。由於大腦的這種概念性思維有它的穩定性,它一旦形成便不易更改,因而我們稱之為「概念思維」。    概念思維的形成一部分來自學習,比如說語言中的絕大部分詞,語法,各種社會已有的概念。這種學習是以思維繫統與儲存記憶系統的相對獨立並能進行概念性綜合和記憶為基礎的,這也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前面我們已經分析過,動物的學習主要是直觀模仿,不能由思維繫統形成新的概念,就是說不能進行反思,因而學習能力極其有限。就是像黑猩猩這樣能照鏡子,表明它們能進行「再思」的動物,儘管它們已有了獨立的思維繫統,並且該系統與儲存記憶系統已分離,但由於是單向度的,只能「再思」而不能「反思」,因此它們的學習也只能限定在單個概念的門坎前,永遠不可能學會人類意義上的語言。語言這個工具,人類三歲小孩就能基本掌握和運用,但對於黑猩猩來說,只要它的大腦未進化到能「反思」的程度,它們的群體就不可能產生語言;就是從出生就生活在人類的環境中,也永遠不能理解和掌握人類的語言。    形成概念思維的另一部分的內容來自儲存記憶與思維繫統的相互作用即「反思」。當感覺系統將外部或內部的信息或刺激發向我們的儲存記憶系統和思維繫統時,我們對信息或刺激的應對,一般來說是在思維繫統來進行的,思維繫統根據儲存記憶系統提供的資料進行分析和綜合,並將結果一方面通過語言或其他形式向外表達,一方面又以概念的形式發向儲存記憶系統。這個概念在無數次反覆應對的過程中將不斷變得複雜、豐富和基本地穩定起來,小孩的思想比較簡單,原因就在於此。就是說在應對的過程中同時也是一種綜合分析,也是對自己的豐富和改造。羅曼、羅蘭曾經說過:「每個人都從書中研究自己,要不是發現自己就是控制自己……最偉大的書不會把內容像電報印在電訊帶上那樣銘刻在腦海中,而以充滿生機的刺激誘導別的觀點,使作者和讀者之間傳播著同情的火焰,用各種元素扇旺著,蔓延成一片大火,從森林卷向森林。」(注⒀)看書是與書的對話,是應對,無論你以後是否還能記得這本書的內容,甚至你可能會根本就忘記了看過這本書,但是它實際上已經豐富了你,驗證了你和改造了你。這樣,從儲存記憶系統發向思維繫統的概念便帶有了越來越豐富的內容。所以我們往往對於自己的一個很有把握,很清晰的思想卻不能用三言兩語準確表達出來。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們的語言積累首先是思維方式的積累,是表達方式的積累,因而中學生大量閱讀高水平的科普和文學作品是提高思維能力、思想水平和進行語言積累的一條捷徑。    由於概念思維的作用,明顯地給我們帶來了兩方面的作用和問題;一方面是能使我們高度地把握客觀世界,創造性地發明出為人類生產和發展服務的工具和方法;為個人積累和應用經驗提供了條件和前提。但另一方面,概念思維也使人們固執己見,用已掌握的規律,經驗去理解新接觸的事物,使我們犯下自己難以理解的錯誤。特別是理論上的爭論,很少見有一方會被說服,往往是爭論的雙方各自都認為自己比以前更正確了。    無論是應對思維還是概念思維我們都能看到兩個影響人類思維的幽靈,一個是思維記憶,一個是概念化功能。這都是別的動物所沒有的;是人類思維的先天條件。由此我們立即就能明白:思維繫統概念化水平、思維記憶的容量和時效、儲存記憶的儲存質量和提取質量,這三者每個人先天就各有不同,這就造成了人類思維類型的不同;也就是人類思維類型的先天基礎。    第四章記憶    一、儲存記憶    儲存記憶是對我們的經歷、經驗、知識、體驗過的情感、反思的過程和結論,以及各種方式進行學習所得到的知識進行儲存的記憶功能。其突出特點是能長時間保存信息,並能隨時提取或反映出來。其作用在兩方面:一是直接為思維服務,是認識的基礎,喪失儲存記憶也就不能進行認識活動,思維將簡單化,對外來信息的分析、判斷、綜合都難以進行。二是對外來刺激和信息進行直接反應,如一個極怕蛇的人突然見到一條蛇時,在他的思維繫統還未進行思考時,他的恐怖反應已布滿全身。    一個人儲存記憶的總內容是他的知識的總匯,是個人智慧的總量,也是個人能力的主導部分。    儲存記憶的內容,有通過學習得來的,經驗的,具體的,形象化的,也有通過反思得來的,抽象的,概念化的。    儲存記憶系統所儲存的內容是思維繫統進行思維的基礎,我們接受的一切信息,無論是來自外部還是來自內部,都必須得到儲存記憶系統的印證才能認識和反應。說初生牛犢不怕虎,是因為這牛犢的儲存記憶中沒有虎的概念,不知虎為何物,因而不會怕。巴甫洛夫所謂的「條件反射」實質上就是儲存記憶系統對外來信息印證後的應對反應。    現實生活中或醫學臨床上,經常能見到喪失記憶的患者,但他們並不會因此而失去意識,失去行走,說話等等的思維和行為能力。只是這些能力將變弱,特別是思維將簡單化,儲存記憶嚴重受損的老年性痴呆症患者將弄不清楚鏡子裡面的人就是自己。    儲存記憶中內容的形成,有些需要反覆多次,如字的結構,詩詞文章的背誦等,但絕大多數內容則無須反覆就能記住。現在心理學界很多人認為長時記憶的形成需要進行多次反覆,而且是由短時記憶轉化而來,但我們如果認真想一想就會得出相反的結論:我們的絕大部分經驗、如看電影,看小說,旅遊,與人談話的內容等都能長時間記住,根本無須多次反覆,與短時記憶的關係也不大。對一個信息進行長時記憶,是否要反覆多次要看該信息的類型和我們對掌握該信息所要求的精確度有關。    儲存記憶是一個主動性很強的系統,不斷地向思維繫統發出信息是這個系統的基本功能,這個基本功能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們的思維和行為。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各有不同,也就在於各人的儲存記憶的內容不一樣,同時也是儲存記憶系統主動性的表現。比如一個喜歡看歷史書的人,當他有一段時間沒在看這類書時,他的儲存記憶系統會不斷地向思維繫統發出有關歷史的信息,這些信息會激起一些情感的產生,這時他就強烈地感到要找一本有關的歷史書來看一看。當初亞里士多德斷言「求知是人類的本性」時,他是憑感覺來說的,二千多年來很多人都想進一步解釋這種「本性」,但沒有任何進展。今天我們終於可以確切地說:當人類的神經系統進化到兩個系統分離後,由於儲存記憶系統的主動性使它會不斷地向思維繫統發出信息,這些信息同時也會刺激情感的產生,在這些信息中有需要進行思考的,有需要進行求證和完善的,我們的思維繫統接到這些信息後一般都要進行處理,這樣思考和求知就成了人類的本性之一了。這也是馬斯洛對此問題不得其解而含混地憑感覺所說的:「智力本身就是一種衝動」的原因。(注⑦)夢的形成就是儲存記憶的這種主動性的一種體現。    弗洛依德和馬斯洛兩人都看到儲存記憶系統的這種主動性,但兩人顯然沒有分清本能、記憶同思維之間的關係和特徵。弗洛依德是將簡單的事情搞複雜,他的「潛意識」實際上就是將意識硬塞進了儲存記憶系統,把記憶思維化。因此我們在弗洛依德那裡常能見到兩個思維繫統即意識與潛意識,兩個系統都能決定我們的行為:一個是我們自覺的,一個是不自覺的。當兩個系統有較大矛盾時,就產生了精神病。因此弗洛依德認為精神病的產生大多是由於思想矛盾引起的,這樣精神分析自然就成了治療精神病的關鍵;這樣人類的全部成員或多或少都有了一點精神病,都有可能成為精神病。其實事情並沒有這麼複雜,儲存記憶就是儲存記憶,它雖然有強烈的主動性,會不斷地向思維繫統發出信息,並在某種程度上主導思維繫統,但這僅僅是思維的來源和基礎,而不是思維本身。思想矛盾並不等於精神病,我們的思維繫統永遠控制著我們的行為,因此思想矛盾絕不會使我們成為精神病,只有思維繫統失去了它的控制力的時候,也就是大腦生理上受到損傷後,精神病才會出現,而這個時候要用精神分析解決思想矛盾的方法來治癒精神病,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沒有意義的。如有些精神病人會出現幻聽,並且按這種幻聽去行事。這種病依我們的理解是由於大腦器質性損傷或病變導致思維繫統不能正常工作,如果一個人能分辯出自己的幻覺是幻覺那他就不是精神病,這時用精神分析法也許能搞清病人行為的一些原因;但治病是要恢復病人的思維繫統正常工作,因而是另一回事。而馬斯洛卻正相反,他的人類需求層次的理論卻是把複雜的事情搞簡單化了:人的需求與人的本能有關,也與人的儲存記憶的內容有關,把人們那些與認識有關的需求也看作與本能一樣簡單,混淆了社會與個人、文化與本能之間的區別;事情看來是簡單了但卻失去了基礎,難免造成認識上的巨大混亂。比如自尊的需要,我們在生物智力發展的第一階段即本能階段是見不到的,如昆蟲,魚類那裡是沒有的;但在生物智力發展的第二階段即記憶階段卻十分普遍,特別在是在群居動物那裡普遍存在。大多數動物都有所謂「首領」,這個首領如果消失了,次首領立即就會接替它。如雞群中,都會有一個公雞首領,一個母雞首領,這個首領在啄別的雞時,別的雞不會反抗,它行走的路上別的雞要讓道。當這個首領不在這個雞群了時次首領立即就接替了它。一隻母雞較長時間的擔任首領,其雞冠會明顯長大。可見這種「自尊」並不完全是本能也有一部分是學來的,是會根據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的。而生存和安全的需要則是本能的,這在第一階段的生物那裡明顯可見。本能是不可變的,記憶是可塑可變的,並且因人而異,因環境不同而不同,兩者不可一概而論。馬斯洛曾說:「對於像安全、愛這樣的需要來說,就大不相同了。它們是可以滿足的,它們的滿足的確會滋生健康,它們的挫折的確會導致疾病。」(注⑦2)(他這裡所指的疾病主要是指精神病)這樣馬斯洛從另一個方向與弗洛依德竟走到了一起,真會這樣嗎?這也許是一個歷史的大誤會,不只是弗洛依德和馬斯洛,幾千年來人們都普遍認為人會因某些要求得不到滿足、思想矛盾大或思想壓力大等而產生精神病,會被「逼」瘋。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監獄裡就應不斷地大量產生精神病患者,但情況卻相反,那個地方很少出現精神病。筆者曾參加過刑事審判工作,參與過對數百名死刑、重刑犯人的審判和執行,未見一例產生精神病或有這種傾向。可見精神病只能根據我們的說法產生於生理上的神經系統的病變,這種病變導致思維繫統不能正常工作。思想矛盾,思想壓力都不會產生精神病變,至多只能是一種誘因,那些神經系統本身就比較脆弱或已處於易病變邊沿的人,在這種情況下也許會導致精神病,但這精神病與思想矛盾根本就已不是一回事了。幾千年來人們由於不了解思維繫統與儲存記憶系統的區別,特別是對於儲存記憶系統的主動性與思維繫統的控制性的區別不了解,因而產生上述看法是正常的,現在是澄清這個問題的時候了。    人類儲存記憶中最重要的內容是觀念和概念性的內容,每一個概念或觀念的產生和掌握,都是大腦反思的結果,這是人類獨有的思維能力,是地球生命智慧高度發展的最高體現。    二、動作記憶    動作記憶是明顯有別於別的類型的記憶的,甚至與思維繫統的關係也不大,如我們走路時從不會去想這路怎樣走,根本不去考慮身體的平衡和腳的動作。反過來說,如果思維繫統參與了對動作的指揮和考慮,我們的動作行為反而會出問題。如大多數人在平地上走獨木,只要稍加訓練便能輕鬆地長距離行走,但如果是架在深谷上的獨木橋就是經過長時間平地訓練的人也很少能走好的;甚至可以肯定地說:無論在平地上走獨木走得多麼平穩,多麼萬無一失,一旦走上深谷上的獨木橋,大多數人都會掉下去。其原因在於走深谷上的獨木橋時,由於恐懼,思維繫統參與了對腳走動行為的指揮,反而干擾了動作記憶系統的自動化功能,導致我們不能正確地行動。不下水是學不會游泳的,無論我們的儲存記憶系統掌握了多少關於游泳的知識都無濟於事。動作記憶的完成是要經過反覆的訓練才能完成的,就是很簡單的動作也有一個練習過程。動作記憶的完成,就是動作自動化的形成。動作自動化也就是無須儲存記憶系統和思維繫統的支持該動作也能自動完成。一個熟練的打字員未必能一下子說出某個字母在鍵盤的位置,但他的手卻知道,並能準確地用條件反射的速度擊打字母鍵。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弗朗西斯、克里克所說:"諸如開汽車之類的過程性知識很難從一次經歷中獲得,往往需要重複練習,它可以保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一旦你學會游泳,即使多年沒有游泳你也會游得很好。當談及一道熟悉的樂曲時,一位著名的鋼琴家曾經對我說:肌肉的記憶是最久的。這意味著樂曲的演奏是自動的無需思索的。」(注⑧)    動作記憶的學習和應用,關鍵在於直觀性原則上。因動作的自動化實質上就是該動作已不需要大腦思維繫統和儲存記憶系統的參與,憑感覺系統獲得的信號便能自動地完成。違背了這一直觀性原則,我們便不能很好地應用動作記憶這一大腦的功能,甚至會人為地為動作記憶的學習和應用設置障礙。    電腦漢字五筆字型輸入法之所以在我國得到廣泛的應用,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較其它漢字輸入法更符合大腦動作記憶的學習和應用上的直觀性。但這個輸入法有缺陷,它在很多方面違背了動作記憶的直觀性原則,有些地方甚至人為地為學習該輸入法設置了障礙。該輸入法將一百三十多個字根排列在二十五個鍵位上,平均每個鍵位才五個左右字根,但設計者卻在安排上至少用了六種規則,如此之多的規則比沒有規則好不了多少,再加上方案設計者未注意到儲存記憶與動作記憶不是一回事,便又雪上加霜地編了二十五句口訣以幫助人們背誦字根位置,這是一堵人為砌起來的牆,很多人就是畏懼背字根和難以記住那二十五句口訣而遲遲入不了五筆字型的門。其實根本可以不用去背字根,因為你就是背熟了它也僅僅是儲存記憶系統知道,動作記憶系統還沒有開始,至多也就等於在岸上學游泳,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據我們的實驗,如果將字根分幾批讓初學者直接上機進行動作記憶的訓練,至多十來個小時的非連續訓練,一般就能基本完成動作記憶,掌握字根在鍵盤上的位置,根本不用背字根。五筆字型輸入法還有一大問題就是它的拆分規則太多,如成字字根規則、鍵名漢字規則、鍵外字規則、識別碼規則等等。有些規則直接與動作記憶的基本原理相違背:如識別碼,要得出一個識別碼至少要思維繫統與儲存記憶系統交流二次以上,才能發出擊鍵的指令,這違背了直觀性原則,這對於有十分之一的常用字需用識別碼這一點來說,必將大大降低輸入速度和增加學習難度。五筆字型輸入法是一項很好的發明。它為電腦在中國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效益,它存在的問題有漢字本身的結構問題,也有受傳統心理學影響造成的失誤和缺陷。    對於動作記憶,目前我們仍缺乏研究,但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領域,對它的研究,無論是在技能學習,體育訓練或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站在思維類型的角度來看,適合進行體育運動的人應該是動作記憶較好的人。否則要進行複雜訓練是困難的。    第一章先天素質與後天知識和教育    人類的嬰兒在出生時實際上是還沒成熟,大腦在出生後還將生長和分工:    「人類的嬰兒在出生時是胚胎,這一胚胎生活了九個月左右。假如婦女在嬰兒『應該』出生時再生產,孕期在達一年半。」(見斯蒂芬·傑·古爾德著《自達爾文以來》海南出版社2008版45頁)其中一個主要的因素就是人類的大腦的問題:    「在多數哺乳動物中,腦的成長完全是胚胎現象。但是由於腦絕不會長得很大,出生是便不會有問題。在腦大的猴子中,生長是延緩的,以利出生後腦的增大,但相應的孕期並不改變。然而,人類的腦太大了,若要成功出生的話必須有另外的策略——相對於整個發育,孕期縮短,當腦只佔胎兒體積1/4時,就要分娩。    我們的腦大概已經達到了增長的極限。我們進化的最優越特性的進一步發展終於受到了限制。除非女性盆腔在構造和功能上有根本的改變,否則我們要出生的話就不得不保持這樣的腦。但是,沒關係,我們可以在以後漫長的歲月里,利用我們的巨大的潛力,愉快地學習如何去做事。」(《自達爾文以來》48頁)    人出生時大腦還將同環境所給的刺激和本身的分工一起展開。    「正如在狼孩身上看到的,如果大腦的某些細胞在這一關鍵階段未被激活,它們以後也就不會正常運轉。如果一個孩子生下來眼球晶體不透明,卻沒有立即做手術,么即使他以後再接受白內障手術,也永遠看不到了。這是因為眼球與視覺神經的連接沒有被及時激活。有些天生的盲人,由於進行手術的時間太晚,最終在絕望中自殺。他們能看到,卻無法辨認理解所看到的事物。」(見《超級人腦——從異賦到天才》羅貝爾·克拉克著,李強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28頁)    狼孩回到人類社會後由於失去了幼年的學習階段,智力體現極其低下:    「在所有關於野獸哺育孩子的資料中,在算英國教堂的印籍牧師辛格博士所發現的狼孩最著名,他的記載也最詳細。    那還是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西南部的一座米德納坡爾小城,人們經常見到一種『神秘的怪物』出沒於附近的森林。往往一到晚上,就有兩個『彷彿具有人形,用四肢走路』的怪物和兩隻小狼,尾隨在三隻大狼的後面。後來,人們打死了母狠,趕跑了兩隻公狼,在狼穴的深處發現了兩隻幼狼和兩個裸體的小女孩。這兩個小女孩,大的約七、八歲,小的約兩歲。隨後,她們被送到米德納坡爾孤兒院去撫養,被取名為卡瑪那和阿瑪那,年小的阿瑪那一年後死去了,而卡瑪那一直活到了1929年。    起初,女孩用四肢爬行,慢走時用手掌、膝蓋著地;如果快走時,便半屈著腿,用手掌和腳掌著地;奔跑時,也採取這種姿勢。她害怕強烈的光亮,在黑暗中卻很自在,也會辨別方向。她的視力適應於夜間生活,只在晚間出來走動,白晝就蜷縮在屋角睏覺,要不就臉朝著牆蹲著。她尋覓食物時,憑嗅跡追蹤。    她常常撕破衣服,擺脫毛毯,扔開被子,既使天氣寒冷她也不怕。但是,她怕水火。給她洗澡時,便竭力掙逃。她用舌頭舔飲生水和流汁;只吃放在地板上的生肉,從來不吃任何人手裡的東西;她啃骨頭也能不用手來幫忙。    卡瑪那對阿瑪那懷著深厚的感情。她倆象小狗一樣,互相偎倚著睡在一塊。阿瑪那死時,卡瑪那流了眼淚,而且兩天兩夜不吃不喝。十天過後,她還經常嗅阿瑪那生前常到的那些地方。可是對於其他的人卻懷著敵意,要是有人在她吃食時靠近她,就咆哮起來,顯出兇狠的樣子。其他孩子也引不起她的興趣,雖然在開頭幾周,一個只會爬行的嬰兒曾使她發生興趣;但後來,她又抓又咬這個嬰孩,弄得這個孩子再也不敢和她接近了。她對小狗很感興趣,同它們一塊戲耍,同在一個缽子里吃東西。    剛入孤兒院時,每天晚上她象狼一樣嚎叫許多次,並竭盡全力找尋出路,以便逃回叢林。    雖然辛格博士花了很大的功夫,可是使卡瑪那『恢復人性』的工作仍然拖得很久。不過,總還是有了一點成績。兩年以後(1922年)她才會直立,還得有人撫著。到1926年她已經能夠單獨地直立行走了,但是還不會跑,當她想走得快些的時候,仍象從前一樣,四肢並用。到於在學習語言方面,幾乎沒有任何成效可言。    四年以後,卡瑪那隻能聽懂幾句簡單的話,僅僅學會了6個詞;7年之後,也只學會45個詞,並勉強學了幾句話。    在她生命的最後三年中,卡瑪那喜歡並開始適應人類社會了。人類文化的習慣取代了以前野獸生活習慣。她已經習慣於晚上睡覺並開始害怕黑暗了;她吃東西用手拿著,喝水也使用杯子;時鐘報時也理解成作息的信號了;她心裡想的工作、遊戲和休息也大致和同伴小朋友一致了。每天早晨4—5時,同大家一起穿衣洗澡;早6時,同大家散步並用二三個字斷斷續續的講話;早7——8時,做禮拜並用顫抖的聲音唱讚美歌;早8時到正午,給人家干雜活,照料小孩,纏在辛格夫人身邊形影不離;有時能獨自一人在室內遊玩,盪鞦韆,還能從晾好的衣服中揀出自己的去熨平------。但是,在智力發展的水平上,她根本不能與同年齡的正常孩子相比。卡瑪那的智力在剛被發現(八歲)的時候,只相當於六個月的嬰兒;快到十五歲時,相當於兩歲嬰兒;她在十七歲那年死去了,當時才相當於四歲小孩的水平。」(見胡德輝等編著《心理學教學參考資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81-83頁)    從這個狼孩的例子我們能看出嬰幼兒大腦的發育同後天他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嬰幼兒大腦的正常發育需要社會的參與,智力的發展與後天的教育和環境有決定性的關係。嬰幼兒的大腦發育時期也是大腦分工的時期,一旦這個時期沒有得到引導與訓練,這個幼兒將永遠不會有正常的智力。    換一個角度來看,也能看出幼年教育的重要性:    二歲以下的小孩,如果因特殊的原因大腦被切除了一部分或者甚至是半個大腦,也能正常成長,其智力與行為與一般人不會有明顯的差別。但如果是成年後大腦受到損傷,會因損傷的部位而引起相應的行為能力喪失,難以恢復,年齡越大情況越嚴重。    腦傷與腦的可塑性    對腦的傷害可能在任何時候發生:孕期母體內的有害物質,在圍產期當生產過程無法順利進行,嬰兒期及後來所遭遇的事故,疾病或傷害都可以導致腦損傷。對這樣一個重要器官的損傷必須非常重視;但由於腦細胞無法再生,唯一的希望就是一部分細胞可以擔當受損部分的功能。但這樣的可塑性究竟有多大程度上是可能的?    腦的各個部分是否有各自專門的心理功能,這是一個長期以來受到爭議的問題,而且至今沒有定論。毫無疑問,某種定位的確存在;例如,語言主要依靠左腦皮層,而空間能力依靠右腦皮層。那麼,如果這些作為基礎的皮層受到損害,這些功能會怎樣呢?可能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但不完全——取決於兒童的年齡,因為幼兒童的腦損傷往往會比年長兒童恢復得好。它還取決於腦損傷是雙側還是單側,以及受到影響的具體心理功能本身。    腦發育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時期(Goodman,1991)。    1.產前和嬰兒早期。在評委會時期即使是雙側損傷也可以得到相當好的恢復——至少就具體功能而言。未受損傷的部分會擔當它們通常不會負責的功能。可塑性在這一時期最強,神經元的重大重新組合仍有可能。    2.兒童期到青春期。單側損傷的恢復仍很有希望,但雙側的損傷則不然。功能從一個半球到另一半球的轉移尚有可能。例如當左腦受損,右腦可以「重修」語言功能。    3.成人期。由於神經元的組合不再像以往那樣富有彈性,此時單側和雙側損傷都可能產生永久性缺損。例如,在左腦受損後,多數成人都無法完全恢復語言功能。可以料想,這是因為右腦已經太專門化而不能擔負本職以外的功能。但某種程度的恢復仍然是可能的;即使是少年期以後,腦也並未被完全定型,並可進行一定程度的重組(C.Nelson和Bloom,1997)。    一般來說,年齡仍是最重要的治療依據。但是,很大程度上治療還取決於受到影響的究竟是具體的能力(如語言或視覺——空間能力)還是一般智力。儘管早期腦損傷比晚期腦損傷較少導致具體的功能缺損,它們對一般智力的影響恰好相反:早期腦損傷更容易導致總體智力水平下降。其原因可能是神經元重組過程中發生的錯誤或無用連接(Rutter和Rutter,1993)。(見《兒童心理學》魯道夫·謝弗電子工業版2010版69頁)    但也不是什麼都是後天來決定的,黑猩猩的幼崽出生後就在人的照顧下成長,同人生活在一起,無論長到多大也掌握不了人的語言,聽不懂複雜的話。有人甚至把黑猩猩的幼崽同人的小孩放在一起生長,六個月前,看上去黑猩猩的幼崽還要聰明和動作學習更快一些,但再下來便看得出本質的不一樣,人的小孩八個月就能基本聽懂大人的較為複雜的語言,會與大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對大人提出自己的要求;而黑猩猩的幼崽終其一生也達不到這個程度,兩者的聰明程度明顯的看得出人是人,猩猩還是猩猩。    總起來說,人類知識和思維能力是從兩方面來完成的:一是社會環境給與的,二是從0——8歲我們大腦生理上的分工成長發育完成的,就是說人類的智力有社會的一半,也有生理的一半功勞,狼孩由於在大腦進行基本的後天建造時未能在人類社會中,因而他們在回到人類社會後其智力永遠不能與正常在社會中生活的人比,他們能學到的辭彙永遠都只能停留在猩猩的水平上,因些可以得出結論說:個人智力源於社會給與和大腦生理髮育的配合。    人的大腦的發育比我們想像的要長,如英國的德斯蒙德·莫利斯所說:「嬰兒出生時的腦容量只及成人的23%。出生後的6年間,兒童的大腦繼續迅速發育,但是人腦的整個發育期大約要到23歲才能完成。」(見《裸猿》德斯蒙德·莫利斯著,何道寬譯復旦大學2010版32頁)    三歲以前小孩的關鍵是基本掌握語言。只要能掌握語言從智力上來說他以後發展的基礎已經奠定。    小孩到了三歲以後,也就是到了進幼兒園的時候,一般性的學習已經成為可能。如果在這之前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也沒有在相對文化程度較高的環境中成長,只要能基本掌握語言、掌握相對環境而言需要的行為規律和適應性,以可能性而言,那這個小孩以後的能夠取得的成就不會比條件優越的小孩差,幼兒園教育,小學教育從社會整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單從個人而言未必是決定性的,一個人如果要想在十多歲二十歲開始讀書進小學,那他這一輩子能有多高文化很難說,從概率上來講大多不會有很高文化。不過有些人就是在四、五十歲開始學一門學問也一樣學得很有成就。這就要看個人先天的天資了。梵谷25歲以前根本就沒有畫過畫,後來也沒有受過所謂的「科班教育」,基本上是自覺成才的;高更二十九歲才開始繪畫;蕭伯納四十歲才寫出第一個戲劇;柴科夫斯基也是二十九歲才創作出第一部作品;弗洛伊德四十歲才開始研究心理學;中國科學家童第周家境貧困十七歲才開始入學識字;數學大師華羅庚終身所得的最高文憑是初中。幾十年來中國不斷有人說華羅庚的成功在於他非凡的努力和過人的毅力,真的嗎?如果一個人僅是「非凡的努力和過人的毅力」就能寫出《數論導引》、《堆壘素數論》等被稱為「華氏定律」的論文來,那要成為數學家也太容易了,無論你是什麼天才,不努力肯定做不出什麼成就來,但如果你沒那一點天才,再努力也沒用。萬千世界永遠存在大量的「非凡的努力和過人的毅力」的人,但能不能有所成就要看三個方面:一是是不是有天才,二是天才是不是用對了地方,三是機緣機遇是否被你碰上了。「天道酬勤」用在一般情況下是對的,但在有些情況下不一定對。    人類思維類型的形成究竟是先天還是出生後的數年形成的,這也是一個應該探討的問題。因為小孩出生時大腦還在發育,那麼在幼兒時就有意訓練他的思維方式會不會取得成果?教育是不是能改變個人的思維類型?    大量的事實證明,個人的思維類型先天就既定了的。同一家庭成長的兄弟姐妹,很難看到有同一思維類型的傾向。就是同卵雙胞胎據現在的研究其氣質和性格的相似性雖然大大高於一般人但也只在百分之五十以下。天才的兄弟姐妹很少有天才的。    而嬰幼兒時期如果刻意訓練和教育是不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或者增進某類思維方式現在還不得而知,估計意義不是很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日本小提琴家恩尼奇·蘇祖基曾經試驗培養兒童的音樂才能。在兒童出生的頭一年讓他們聽音樂,兩歲時將他們組成一個小組,在他們耳邊演奏;而且要求孩子的母親也要學習一種樂器來支持他們。隨後,兒童又每天接受繁重的音樂訓練。這樣的培養造就了許多優秀的樂器演奏者。他們中百分之五的人願意以此為職業。可是,其中並沒有出現一個音樂天才。前蘇聯在十年里組織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結果也一樣,競賽將各個國家的數學特長生聚集在一起進行比賽,但是他樣中間並沒有產生一個天才的數學家。」(見《超級人腦——從異賦到天才》27頁)    但是針對不同思維類型的人進行不同的教育和培養,意義就非常重大,這將是未來培養人才的關鍵所在。本書的目的就在於此!    現在最狂妄的教育家也不會狂妄到有把握在數百名他的學生中培養出一個天才或者是傑出人才來,但如果能為概念綜合類思維類型的大學生設計出一套合適的教材,也許在百名這種學生中培養出一二名傑出人才來的可能會成為現實。    以現在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來看,過分的對小孩進行教育意義不大,特別是學齡前的所謂神童教育,絕大多數神童到十幾歲後與一般人沒什麼區別,大多都只能達到中等水平,更大的可能是這種過分教育一方面是對小孩的折磨,另一方面造成一生的心靈和智力上的傷害。人的大腦是有區域分工的,這種分工在學齡前還沒有完善,過分地強行學習某些知識對大腦一定會有永遠不能逆轉的損害。特別是那種強行進行記憶訓練,極其無知的所謂教育,如背圓周率,五歲前認識3000字等(現在中國還有這種協會和大量的類似組織專門教小孩背圓周率、背漢字、背英語單詞等,真正的是謀財害智)我們知道,一個人體現智力能力的是分析理解能力,概念綜合能力而不是記憶,就是記憶也是概念化記憶,直接的信號記憶如這種背圓周率、背單詞的記憶只能損害智力,不會有任何好處。是把正常人訓練成「雨人」的做法。        第二章經驗人生    動物神經系統的發展,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本能階段,比如昆蟲,我們就能看到奇妙的本能行為,典型的是胡蜂,完全靠本能就能生活得很好。第二階段是記憶階段,如貓、狗、雞等都是有記憶,並且是以記憶為主要智力結構的動物,由於有記憶,所以它們能進行學習。第三階段便是思維階段,這是靈長類的一些動物才發展出來的,人是完全的思維動物,猴、猩猩等也有一定的思維能力。    人的記憶從本質上來說與動物的區別在於人主要是進行概念化記憶,而動物包括動物中智力最高的黑猩猩也主要是進行直觀式記憶。從巴甫洛夫的研究我們就能看出動物的記憶是很簡單和單一層次的。而人的記憶不同,人可以記住意義複雜的符號,並且會不斷的層層加強和增加意義,就是說人的記憶能夠在基本概論化的基礎上再不斷的概論化最後從樹木概念到了森林。說小孩的頭腦簡單就是因為他們的頭腦中的概念層次還不夠多。這是人類大腦的特有功能,也是人類之所以有語言的先天基礎。    經驗是經過判斷的經歷。我們的所有能稱得上經驗的東西都是參有是非判斷的,而這個判斷又將是新的經歷的判斷,這樣就會形成一個人的判斷體系,指導一個人的行為。相同經歷的人對相同經歷的事件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其原因就在於各人的判斷體系不一樣。判斷體系的形成當然是以個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為基礎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很大部分來自後天的學習,但先天各人的差異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這種因素在思維的高峰就將是決定性的了。牛頓之前幾百年,人們都知道陽光在三稜鏡後會有七種彩光出現,水泡上也會出現彩色,牛頓的時代三稜鏡是大家都熟知的東西,而牛頓的偉大在於他將三稜鏡後的紅色光再一次用三稜鏡穿過,結果發現後面還是紅光,從而得出太陽光是七色光組成的結論。由此可見牛頓的判斷體系與常人不一樣,不完全是經驗性的。    以記憶為基礎的人,以積累經驗為人生過程的人就是我們所說經驗人生的人。這種人對事物的認識是以感受來認識的,因而我們稱這種人為經驗性思維類型。他們對知識的掌握和積累主要靠生活行為,他們頭腦里的所有概念都有現實的基礎。他們的思維繫統不會經常性的用概念去製造概念。因此這類人永遠也不會成為哲學家。更成不了作家,對複雜和高深問題沒有多大興趣,甚至不以為然。    應該說占人類總數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多數人都是經驗人生。特別是女性的比率可能還要大一點,他們沒有專研性的愛好,不會長時期研究什麼東西,怎樣把自己的日子過好是他們一生的過程,如打麻將,玩電子遊戲等,一般性的玩樂是這部分人一生的內容。從心理學和思維的角度來看他們是不會經常性地用概念去製造概念的人。    人同人不一樣,那怕是父子也有很大的差別,漢武大帝就認為自己那個對治理國家根本就沒什麼興趣但又做了太子的兒子劉據「不類已」。這個不類已是經過努力教育後才會得出的結論,是無可奈何的表示,看來二千多年前的漢武大帝就已經明白各人天生就不一樣,就有不同的思維類型,但現在我們很多人卻不明白。很多人對自己的子女都有很大的期望,但到最後總是「恨鐵不成鋼」。別聽那些對心理學根本就無所知的所謂教育家的話,以他們的看法,無論什麼人,甚至是弱智,都能被他們教育成天才。當被他們教育的人什麼才也沒有成的時候,他們就把責任推到別人「不努力」上去。    大多數人你要他成作家,成科學家,你其實根本就是在折磨他。就是看科普書,看小說也沒有多少人有興趣,這是他們的先天就決定了的。是他們大腦的結構決定了的,後天不可能改變。    在幾乎所有學科中,非常優秀的教授很多都是這種經驗類思維類型的人,他們博學、有豐富的知識,天量的資料存儲於大腦中,引經據典、正敘旁證非別的思維類型的人所能相比的。特別是對於古籍,古文字的研究。別的思維類型的人根本不能勝任。    知人善任是做老闆或者領導的關鍵事情,對於一個經驗性思維類型的人來說,讓他去當偵察員可能不是好事,但當一個管段警察那一定是出色的好,他能夠同段內的幾千戶人家混熟,掌握段內上萬人的資料,這是當偵察員的那種人所不能勝任的。    人類對客觀世界和自身的認識,人類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往往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比如語言的發展就很緩慢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經驗人生的這一類人,是歷史發展的主要動力。那些能以概念製造概念的天才,儘管要在各種條件都支持著他,符合他的天才發展,他才能在一時一事上創造出超出凡人的偉績來,但能做出的偉績也只能以大眾創造的現實為基礎,沒有能超出歷史條件的天才。從這個角度來看牛頓所說的「巨人」應該是指民眾才對。軍事天才的仗打得再好也不是他自己打的,還得士兵去打。    在大眾群體中真正比較純粹的經驗性思維類型的人,如果能進行長期艱苦的努力,很容易出優秀的人才,從博學的教授到技術精湛的技術工人都是這種人,這些人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是處處都受到尊重的人。這樣的工人是老闆渴求,並被老闆視為事業根本和所在的人才;如果是教授,那一定是學生和校方喜愛的人。這類人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為人謙和。不一定會飛黃騰達,但開開心心過一輩子不會有問題。    問題出在另一方面:人聰明是很好的,但小聰明卻不一定好,如果是經驗性思維類型的人,卻又有那麼一點分析不透的分析能力,那就有可能會出問題。    詐騙類的刑事犯罪人員往往是這種人居多,用並不高明的伎倆去騙取財物結果往往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很多這種犯罪行為事後來看,成功的可能並不大,就是成功了也逃不掉公安機關的偵破,根本就是自己要往監獄裡鑽,但作案者自己並不這樣看,他要不說是他的運氣不好,或者就認為自己是在細節上沒注意到。出獄後還繼續干,直到再次進監獄。社會學家往往把這種人的行為解釋成道德層面的問題,其實這裡也有心理層面的問題。    我們經常能見到很多人自以為能成天才,甚至認為自己就是天才了,特別是在知識分子里這種人很多。這從大量論文造假就能看出來,一個真有一點天才的人,根本用不著去造假吧。幾乎是在任何地方你都能見到從骨子裡看不起別人,自以為自己很不得了但又沒有過人之處的人,這應該是經驗類思維類型的人中有一點概念綜合能力的人的特徵。    一個人在有成就後無論他怎樣狂妄,都是有道理的,這體現的是個人的素質而已,但什麼成就也沒有,凡人一個卻狂妄至極,誰也看不上。這就不一定是素質問題而是頭腦問題了。經驗人生當然也包括經驗自己,這類人掌握了一些知識或者有了一定的能力後,將自己陷入了自己的井底,孤芳自賞,還讓人不能明白。有些人發表了一二首詩,就以世界最偉大的詩人自居;寫了一篇什麼價值也沒有的小說就大宴賓客,甚至要衝擊諾貝爾文學獎;每場選美比賽,你都能見到很多相貌平平的姑娘非常堅定地認為自己就是天下第一美女;很多女性看了《紅樓夢》後認為自己就是林黛玉;有些人住進了醫院也不聽醫生的,甚至旁邊人聽起來他比醫生還懂,進了大學不聽老師的,認為有很多老師還不如他;這也許就是這類人的一個特點。自信只能是行為的動力,比如某人要想寫一篇論文,他應該有能寫好的信心,這種信心是他寫論文的動力,但把信心作為一種表現形式只能說明這個人的思維能力和判斷體系都只是經驗性的,而且是自我經驗,這類人的問題出在思維能力上多了一點概念不了的概念綜合能力。這類人在人生的旅途上很可能成為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做,一輩子什麼事也做不了的人。心理學書籍中常說有些人終生的人格不成熟,可能就指的這種人。對於這類人來說個人素質修養非常關鍵。人有時候戰勝別人容易戰勝自己卻很難,但戰勝不了自己就什麼事也做不了。    但在這種人中,有一些人卻相反,也就是那種穩健而早熟的人。這是天生的管理人才。這種人為人低調,行事深思熟慮,穩健老成,富有遠見。當然陰謀性的刑事犯罪的主角也往往是這種人居多。這種人現實生活中不多,但也時常能見。    經驗性思維方式實際是我們的主要思維方式,就是天才也只是在他天才佔據的那個領域他才是天才,在別的領域他也仍然是經驗性的平凡人生。    第四章洞穿壁壘透徹迷霧——概念綜合人生    兩個碩士生:甲能夠在半年內對本學科的把握度達到百分之八十,而乙在半年內只能把握百分之六十,要一年才能掌握本學科的百分之八十。在一年後甲就開始寫出了很有價值的論文來,對於前人研究中的一些錯誤和不足提出了正確的指正。但終其一生甲只能把握本學科百分之九十,永遠談不上對本學科的發展。而乙卻能在五年後掌握本學科的百分之百,並胸懷全局,指點江山,開始寫出有創意的論文來,如果未來的各種條件都有利,乙大有可能對本學科作出發展性的貢獻。    這是分析理解能力和概念綜合能力各不同的兩人,現實中甲是一生都一定很風光的人,小學中學大學都受到老師的喜愛,只是在研究生階段,如果是遇見了一個合格的導師,才會重視乙那樣可遇不可求的人,不會重視甲這樣的人。但合格的導師顯然不多因此甲一定會很受導師的喜愛。陳景潤是一個乙這樣的人,他運氣好遇見了華羅庚。但他的一生並不風光,就是出了名也不被他周圍的人喜歡。看上去人們都會認為一個人長期研究一類問題總會出成果,其實這種素質來自於先天。首先是他對這類看上去是他獨有興趣的問題有相當的綜合性理解,自信能解決前人未能解決的難題,其次是這種人本能地就喜歡研究深奧的問題,這是先天綜合能力較強的表現。陳景潤就是典型的例子。要那種才思敏捷、興趣廣泛的人去幾年甚至幾十年研究一個問題,無疑是埋沒這種人天才的最好辦法。這種人在研究深奧的問題上永遠不會超出前人,但也許是一個能做出傑出貢獻的教授;一個能對社會做出歷史性貢獻的官員;一個難得的管理人才。這就像推土機與鑽井機一樣,鑽井機永遠嚮往著深深的地下,而推土機看著的卻是從近到遠的地面。硬要將兩者的工作對象互換,那就將兩者都毀了。這兩種人一種的代表人是達爾文,一種的代表人是寫出《昆蟲的故事》的法布爾。    能夠用概念製造概念,這是綜合思維能力強的人的先天素質。喜歡幻想是這種人經常性的一個特徵,這樣的人現實中常被人嘲笑,但深入一點想:一個人從小就充滿幻想,經常性的用他所掌握的信息製造新的東西,幾十年後他的思維能力、判斷體系、知識結構會複雜到什麼程度,這對於一個受到較高級教育的人來說,自然會有很大的野心。一個有野心的人不一定成得了什麼大事,但一個沒有野心的人永遠也成不了需要艱苦努力才能得到成就。換一個角度想,每次幻想都可以看作是一次過程較長的推理,都是一次創造,黑格爾說:「推理是概念和判斷的統一性。」(見黑格爾《哲學科學全書綱要》薛華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00頁)這說明幻想也是一種必要的自我訓練。康德也說:「構成天才的心意能力,就是想像力和悟性。」(見《判斷力批判》商務版上冊163頁)    深邃的洞察力往往是天才的專利,甚至會早於別的人幾十年揭示出本質性的東西。    如果說腦筋能轉彎的是分析人的形象比喻,那麼能看穿一層甚至數層迷霧的就是概念綜合類人的比喻,透過現象看本質說起來容易,其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到,因為這根本就不是「看」得見的,而是一種頓悟,一種綜合!「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已經看穿了一層;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如果也是看穿了一層的話,那麼接下來的話就不是一層了:「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1983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巴巴拉·麥克林托克(B.McClintock以下內容參見《科學蒙難集》)這是個性格沉靜,喜歡獨自一人做事的女性。30歲那年,即1932年,麥克林托克在某些玉米粒中發現玉米色素顯現著稀奇古怪的模式。遺傳很不穩定,有時還出現一些斑點。對於缺乏洞察力的人來說,這些顏色的變化不過就會被看成是隨機發生的自然變異。但是麥克林托克卻從這種並不起眼的雜亂無章的小斑點上認定這是色素基因在某一特定代上「接上」或「拉斷」。經過幾年的思考麥克林托居然畫出了某些結構基因的調節控制系統,並在1951年,在冷泉生物學專題討論會上遞交了自己的學術論文,向科學界提出遺傳基因可以轉移,能從染色體的一個位置跳到另一個位置,甚至從一條染色體跳到另一條染色體上。這被她稱為「轉座因子」。這是一個偉大的發現,體現了人類思維能力的最高水平,是人類對生物奧秘取得的一個偉大的認識,解決了單細胞如何發育成機體的問題,解決了如何產生所有新品種的問題,甚至解決了癌細胞瘋長的原理問題。    但是沒有人相信她說的這一切,在她來看這一切都是很明了,很清楚擺在面前的事,別人不這樣看,僅憑玉米的那幾個斑點就說明了這些問題,不說一般人不會信就是科學家們也沒有一個相信,甚至說她是「百分之百的瘋子」。十年後人們在細菌的研究中發現基因的轉化現象,麥克林托克向科學家們疾呼自己的理論,但還是沒有人信。20年後越來越多的研究明顯地證實了麥克林托克說法,自然也有很多人應用了她的理論。    「道是無情卻有情。麥克林托克30年代初做出的發現、40年代提出的理論,到60年代末終於被重新提起,80年代初為科學界普遍接受。她走在時代前面四十年,同時也為此冷落奮鬥了四十年。」(見《科學蒙難集》264頁)30多歲時提出的理論,因這理論得到諾貝爾獎時已經83歲了。    問題在於常人中這樣的人也不在少數,特別是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群體中的這種人,他們在自己的生產生活中使用著他們的天才,這就是那些發明家們,那些新工具新方式的發明者。搞過民間文學採風的人都知道,民間的語言是非常豐富多彩的,就是文化不是很發達的少數民族群眾的語言也非常的豐富多彩。他們的文藝、他們對大自然的認識,對生活的理解都有其獨到之處。這一定是這部分人的傑作。「三人行,必有我師。」看來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也認識到了他人的天才並不少見,他的這個「師」未必是指文化上的師,而是多方面的智者行為或思想。博學者未必是聰明人,沒文化的人裡面聰明人並不少。中國上朔三千年歷史,如果要舉十個最能打仗的將軍,那麼漢朝的衛青一定評得上一個,而他在領兵打仗的前幾年還是一個沒有什麼文化的家奴。就是這個家奴,打垮了秦始皇要修萬里長城來抵擋的匈奴。儘管戰功顯赫,官至封候,其姐是皇后,但他一生無論做人還是做官都很低調,以至於他姐的皇后被廢以後他在朝中的地位並沒有受到影響。可見其人智力超人。    漢高祖劉邦也知道他人不可小視,他最得意之處、對自己能力的最大的體現也就是「安得猛士兮寧四方」這些猛士的力量在他看來與四海一樣。    一個概念綜合型的人在二十多歲時自己應該知道自己是這種人,來至本書的建議是:一,你應該擁有相當的文化(不一定是文憑)二,對於自己喜歡的書籍應毫不猶豫地買下,並且認真看完,錢對於這類人來說最好的用途就是買書。三,長時間的研究你感興趣的某門學問或者科目。就是年齡已較大以前沒有機會受到大學教育的人,也可考慮去研究一下古玩、歷史等。這不是說要你在這方面做出成績或者是在這些行業發財,而是這些東西才對你的胃口,你的人生才會有趣,生活才充實。鑽井機要向著深深的地下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    很難說是先天還是後天環境的影響,概念綜合類思維類型的個人的天才指向也各有不同,各人的天才也只是在特定的領域在會顯露出來。    常見人說,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對,這話一點也不錯,但要看發的什麼光了,愛因斯坦如果沒有進大學,學物理,那他發的光永遠不會是相對論的光;如果他父母沒有錢供他上中學,那他大有可能也就在如何找飯吃的問題上發一點光了,我們不可能知道他是誰。因為他顯然不是數學、音樂、文學藝術等類的天才。    數學、音樂、文學藝術等類的天才似乎不是大學能培養出來的。特別是數學家,他們的數學才能很像是業餘愛好一樣    「說起來似乎很奇怪,並非所有偉大的數學家都是學院或大學的數學教授。相當一部分數學家是職業軍人,其他人是從神學、法律和醫學進入數學界的。最偉大的的數學家之一甚至像不正派的外交官那樣,為了他的本國利益而撒謊,有一些根本沒有職業。更為奇怪的是,並非所有的數學教授都是數學家。但只要想想拿著豐厚的薪金的一般詩學教授與在閣樓里凍餒瀕死的詩人之間的鴻溝,我們就不會對此感到驚訝了。」(見ET·貝爾著徐源譯上海科技教育版《數學大師》7頁)    很多數學家往往是很小的時候就顯露出了他們的天才。    很有名的數學天才布萊茲·帕斯卡十二歲時就開始重新證明歐幾里得的幾何命題,十五歲時就發表了他的帕斯卡定理。卡爾·弗里德里克·高斯,據說三歲時就能指出他父親的計算錯誤。等等。這些天才也往往不需要多好的教育,自己就能成才。    音樂天才也同數學天才一樣很多天才都是很小的時候就表露出來了。    莫扎特五歲就能創作曲子,海頓六歲,門德爾松、肖邦九歲;貝多芬十歲也都能作曲。李斯特九歲登台表演就使聽眾大為驚喜;波科菲夫從九歲到十四歲寫下了四部歌劇。他們也基本上自學成才並且超越前人,甚至登峰造極。    數學和音樂天才更像天生的,似乎與我們所說的思維類型關係不大,但從他們的創造物來看,無論是數學還是音樂都是一種大概念的表達,音樂包含豐富的情感和美妙的藝術性,數學更是體現了人腦深邃的思維能力。這不是概念綜合能力又是什麼?        第五章文藝的創造者和欣賞者——情感人生    1、思維的內在環境——虛擬自我    虛擬自我最典型的表現是我們的「心」的感覺,以至於有「心理學」這門學科。其實這個「心」是我們的大腦虛擬出來的,與我們的心臟不是一回事。這個「心」是我們身體的中心點,而我們的心臟幾乎都不在這個點上,一般人的心臟都在胸腔的左側,離這個中心點約五到十厘米左右。我們大腦虛擬的這個中心點的最原始的作用是平衡我們的身體,這是我們行動的所必須的,如果沒有這個虛擬的中心點我們甚至不可能在沙發上坐穩。所有的動物都有本能的平衡系統。但除了黑猩猩等少數靈長類神經系統已出現兩個系統分離的動物可能會有這種「心」的感覺外,別的動物由於沒有獨立的思維繫統,不能反觀自己的內部,因而不會有一顆具體的「心」的感覺。黑猩猩有這種感覺,我們知道黑猩猩在情緒激動時有拍打自己胸口的習慣,這種在動物界幾乎是絕無僅有的行為,說明黑猩猩不僅有「心」的感覺而且這顆「心」還充滿了情感。    我們人類的這種虛擬自我完全可以認為是我們思維繫統用來控制我們行為、情感甚至部分思維的一個內在工具。同時它也是我們感覺到的我們的「自我」的表現形式。就是說虛擬自我僅是我們整體「自我」的一部份,比如人們所謂的意志就不是虛擬自我本身,但要通過虛擬自我來實現。意志力在某些時候實質上就是我們控制虛擬自我的力量:如一個人遭到嚴刑拷打要他講出其同伴的名單時,他如果有足夠的意志力來將他的心態穩定在一個較為平常的狀態下,那麼對他的任何折磨都將無濟於事。肉體在遭受打擊時我們會感到劇烈的疼痛,面對疼痛我們本能的要去躲避或設法解除這種疼痛,而如果只能忍受的話,那就要靠我們的虛擬自我去抵抗來自感覺系統的這種疼痛的衝擊;這需要有強大的意志力,意志力這時就體現於穩定我們的心態的力量,是將我們的心態穩定在受到疼痛衝擊而不向我們躲避疼痛的本能屈服的狀態上。如一個內心充滿仇恨和憤怒的人,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往往能坦然待之,這是因為他的仇恨的情感佔據了他的虛擬自我並且穩定了他的虛擬自我系統,使他能夠承受巨大的痛苦。由此可見我們這顆虛擬的「心」本身只是一個形式,它的內容還要來自思維繫統和儲存記憶系統。    但虛擬自我對我們的身體本身卻是控制性的。很多人從十多歲開始背部就有一點彎,誰都知道這樣的形體是不太美觀的,但要改變這種習慣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按以往的看法,這是我們在青少年時由於不正確的姿態導致骨骼長成型而形成的。如果是這樣,那麼人的骨骼長得最多的年齡段是有十二至二十歲之間,這種習慣的形成應是在這個年齡段,或者說在這個年齡段是糾正這種體形的最佳時期,但情況完全不是這樣,到十二歲來糾正這種形體已經太晚了,要糾正我們骨骼和肌肉的形態是容易的,但要改變我們對「心」的感覺卻很難,就是這個「心」的虛擬自我決定了我們怎樣安排我們的骨骼和肌肉,就是說決定我們的形體。因此要有良好的體態必須從幼年開始培養,「心」直身體方能直。由此可見電影《出水芙蓉》的台詞「自信才能體形好」是很有道理的。我們知道幼兒學走路看來是很難的,但卻有內在的必然性,先天弱智和痴呆的幼兒也能學會走路,這一定是我們這個虛擬自我起的作用,它先天就決定了我們必須直立,否則我們就會感到難受和不自然。    虛擬自我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人們的幻覺了。有些精神病人會出現幻聽,並按幻聽去行動,這是神經系統出現了病變導致的,也是人們理解的。但人們自己造成的幻覺卻很少被理解甚至帶來嚴重後果。如我國古已有的「氣功」就是如此:一個人如果將注意力長時間多次集中於身體的某一點,並且想著這裡會有一股氣會走到身體的另一個地方去,那麼要不了多久他就會感到真有這麼一股氣在那個地方流動,就這是我們的虛擬自我給我們開的一個大玩笑。而這個玩笑最可怕的地方在於,一旦這種虛擬自我形成,要想消除它就很不容易。這是形成唐吉訶德式的,某些人在旁人看來什麼都正常,就是一說到某個問題時就不正常了的現象的根本原因。    我們前面說過動物絕大多數沒有「心」的感覺,也就是說動物沒有人類的這種虛擬自我,但是動物有相似的系統,這個系統應稱為「虛擬感覺」,人類的虛擬自我就是從這個虛擬感覺發展而來。動物的這種虛擬感覺是更接近直覺,更接近本能的感覺,並且是動作行為的動力來源,是控制系統。比如剛從蛋里孵化出來的小雞,它見到的第一個活動的物體將是它成長階段跟隨的目標,它的大腦里是不是建立了一個虛擬印象,或者說建立了對這個印象的依賴性情感?很多動物的母愛比人類的母愛有過之無不及,我們知道這種情感與體內的一種分泌物有關,但這種分泌物的作用是使主體有一種感受;如果沒有一個虛擬的感覺,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一個能進行自我體驗的內部機制,動物的這種某種分泌物轉化的母愛何以體現?很多動物會因為自己的小寶貝身上的氣味有變化而無情地將其棄之不管;這種現象正說明了母愛的消失實質上就是虛擬自我受到了破壞,使主體失去了相對於客體而言的內在體驗。    人是理性動物,能夠控制自己的虛擬自我,比如能夠輕而易舉地對內心十分反感的人做出笑臉。黑猩猩肯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隱藏自己的感情,因它們是能再思的動物,這從它們也能欺騙同伴的行為上可以看出來。除此以外的所有動物都將跟著它們的「虛擬感覺」走,虛擬感覺是它們行為的絕對的控制系統。一隻帶著小雞的母雞會毫不猶豫的同老鷹打架,這是因為它的虛擬感覺里充滿是母愛,而對於未處於這種狀態的母雞來說看見老鷹它感到的是恐懼,因而它將發出特有的叫聲和採取躲避的行動。就是對於人類來說虛擬自我也是第一控制系統,思維繫統也只能說是第二控制系統。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思維繫統甚至是在為虛擬自我服務,如單相思就往往能使人魂不守舍,成天想著的就是怎麼樣去接近或親近那個人。    2、沒有虛擬自我就沒有文學藝術    幾千年來人們對藝術的起源總是不斷地進行探索,客觀上的探索應該說是很有成效的,但誰都知道這其實是一個主觀上的問題;而恰恰是在這一點上人們的研究收穫甚微,誰也沒有說清人類為什麼會有音樂,會有舞蹈,甚至幾個月大的嬰兒,也會啊、啊地唱自己的歌。聽見節奏明快的音樂,不足周歲的幼兒就會高興地隨著節奏抖動自己的身體。動物界我們至今沒有見到有關報到,估計也許黑猩猩等少數靈長類動物會有一點這種節奏感。現在根據我們的理論已完全可以認定:這些都是我們的虛擬自我的傑作,是內在感受的外現,是人類特有的。黑猩猩可能會有節奏感,但由於其思維繫統的單向性特徵,它們即使有一點節奏感也不會外露,就是說黑猩猩不會有意識的做出有節奏的動作。而我們人類一歲以上的小孩,隨時都會自發地出現節奏性動作。    人類這種先天的節奏感又是由什麼機理構成的呢?人們也許一開始會想到我們的心跳,但稍有點音樂知識的人都知道,音樂的節拍與我們的心跳基本上沒有關係,這與我們感覺到的「心」和我們的心臟完全不是一回事一樣。當我們聽著慢三步的舞曲跳舞時,我們會感到我們的「心」也在以嘭-----喳---喳---的節拍速度跳動,但其實我們的心臟仍以每分鐘約六十次的勻速跳動著,可見不是一回事。    問題還是要回到兩個系統的原理上來:我們前面分析過,思維的第一階段是應對,是思維繫統根據外來信息對儲存記憶系統已有信息進行應對,否則我們就不能進行認識。而對於需要進行體驗的信息如音樂等,這種應對就會被放在虛擬自我中來進行應對。如節奏感:當我們聽見一首熟悉的樂曲及它所帶有的節奏時,我們會用我們以前聽過的這首樂曲的節奏去應對它,如果這個應對合拍的話,我們會感到舒暢和興奮,但如果不合拍的話就會使我們心煩意亂。筆者就曾在一家營業性的大型舞廳中見到過一次有趣的事:樂隊奏的是一首大家熟悉的中四步舞曲,開始時一切正常,大家高興地跳著舞,但幾分鐘後不知怎麼搞的節拍的重拍落到了第三拍上,這對於未必精通音樂的大眾來說,不一定是個很明顯的錯誤,但僅持續了十餘秒鐘,舞池中的幾百人便全部停止了跳舞,人們都將迷惑的目光投向了樂隊。事後筆者曾問過幾位這其中的人,他們均表示:節拍有點不對頭,至於為什麼不對頭,幾乎都不知道。由此可見,我們聽到的節拍一旦與我們的記憶中的節拍不合的話,也就是說我們的應對一旦不能成立的話,我們的虛擬自我就要受到破壞,我們的節奏感也就不存在了。這就有力地證實了我們的節奏感是產生於虛擬自我中的兩個系統的對應;是這種對應在虛擬自我中的共鳴和體現。在我們唱歌時是思維記憶同儲存記憶之間的對應。這與聽別人唱歌有本質的不一樣,如一個人如果在開始接觸音樂時,比如學某種樂器時如果該樂器的音不準,那就有可能將導致這人一輩子發不準音,原因就在於儲存記憶系統記下了錯誤的音調,我們發音時就用了這個錯誤的音調。歷來人們都感到奇怪,大多數人能聽准別人的發音,卻聽不準自己的發音,甚至一些歌唱家也會在個別音上自以為發音最準時唱走了音。其實,聽別人唱歌是思維繫統主持下的儲存記憶系統與外來信息的應對,這之中有一個自動校對的過程;自己唱歌是儲存記憶系統與虛擬自我系統的饋對,是跟著自己的「感覺」走,思維繫統參與的程度較淺,因而出錯的可能性很大。    3、情緒——虛擬自我的環境    換在客體的角度看,虛擬自我就是思維繫統與儲存記憶系統在神經系統虛擬的這個以情緒為基礎的空間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態。如果這個環境出現預設其表現形式也許就是我們知道的自閉症。因這種預設將導致其情緒是原始性的反應性自發自感受,與人交流的基礎已經不存在;另一方面作為交流工具的語言將出現問題;以及兩個系統的交流傾向原始性的向內性,結果是「我」這個虛擬自我將淡化或者不復存在。自閉症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不理解代詞「我」,可見自閉症的虛擬自我系統有問題。    虛擬自我是心態,是來自外部和內部的各種刺激的體驗,是內在的心理環境,藝術和文學的產生就是虛擬自我中情感體驗的外現體現。無論是進行藝術和文學的創作還是對藝術和文學的欣賞,都離不開情感體驗,都要以情感體驗為基礎。一部精彩的小說必須是能讓讀者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無論這種情感是悲的還是喜的。反過來講,沒有強烈的情感體驗也就不可能寫出精彩的小說,動人的詩歌來。這是人類的本能,是與生俱來的。由此來看,說藝術產生於人類的勞動和生活的說法是片面的。應該說,藝術的內容來源於生活,但它的形式、它所包含的情感卻產生於我們那顆虛擬的「心」。反過來看,我們這顆虛擬的心,也會歪曲我們的生活,「人都不會滿足於現實」可能就是源於此。說文學藝術產生於我們的「形象思維」也是沒有根據的,根本不存在什麼「形象思維」。文學藝術中的形象只是我們虛擬自我中情感體驗的具體體現而已,如果說文學藝術是我們的「體驗思維」可能還差不多。    虛擬自我主要的組成部分是情感。前面我們說過,在較低級的動物那裡就有了飽含情感的虛擬感覺。體現在我們人類的思維上,表現出來的就是態度和動力,也是自身的感受。我們的一言一行實際上都帶有感情色彩,對事對物都有相應的態度。情感的強弱決定著行動的動力的力度。情感的產生是一種生理現象,我們並不認為我們的記憶系統會記下情感本身,但我們認為我們在某種心境下記下的概念,當它再次被憶起時,它將同時刺激產生情感的生理系統,重現當初的心情。反過來講,當某種心境控制著我們時,我們也會到儲存記憶中去尋找相應的記憶:如在心情憂鬱時往往會脫口哼出憂鬱的歌,高興時唱出明快的曲調。這樣也許我們就能解釋我們的一些特殊的心理現象:有時我們會突然記起一件使我們深感不快的事來,但如這時受到別的信息的干擾,這件事立即便被遺忘了,但它刺激起來的不愉快心情卻不會立即消失,這時我們便會覺得我們莫名其妙地在生氣。這便是人們時常不知為什麼會突然感到煩躁,害怕等心理的原因;也可從這裡看得出思維與情感的關係,以及虛擬自我作為心態來看它是以情緒為環境和基礎的。    4情感是文藝創作的心理環境和行為動力    有一部分人的思維繫統是能夠以概念去製造概念的。如果這樣一個人正好又是情感比較強烈的人,那他很可能就能創造出優秀的文藝作品來。從這個角度來看文藝天才並不是誰都能當的,先天的能力仍然是最主要的,無論這先天的能力占的是百分之一還是千分之一,但沒有這「之一」可能什麼也做不成。這先天的能力分為兩部分,一是強烈而豐富的情感,二是概念綜合能力。在對文學和藝術天才的研究上,從古到今西方都有一種說法,說天才與瘋子往往聯繫很密切。大量的事實表明,作家藝術家中相當高的比例的人有一種被稱為「躁狂抑鬱症」現象,凱·雷德菲爾德·賈米森(KayRedfiedJamison)在其所著《瘋狂天才》有實際的統計資料:    「很明顯,作家患有情感性疾病的幾率相當高。至少80%的研究對象符合重度心境障礙的正式診斷標準。相比之下,只有30%的對照組研究對象(職業在藝術範圍之外,但年齡、教育程度和性別相當的人)符合同樣的診斷標準。這兩個比例之間的統計差別非常明顯,p﹤.001;亦即這一差別僅靠偶然出現的幾率還不到1‰。儘管對照組心境障礙一生的發病率比作家群低許多,但仍然比普通人群的發病率(5%—8%)高很多,至於這種情況是因為這些研究對象中情感性疾病的發病人數所佔比例過多(比如這有可能反映出一個傾向,即受教育程度較高者和處於社會較高階層者,躁狂抑鬱症的發病比例偏高),或者是因為對於創造性群體和對照組採用的診斷標準的涵蓋面過廣,對此我們不得而知,尤為引人注目的是,約一半作家符合典型的躁狂抑鬱症、雙極Ⅰ型或者其輕度變症——雙極Ⅱ型(有輕症躁狂史的重度抑鬱症)的診斷標準。超過三分之一的作家至少經歷過一次重度抑鬱症的發作,三分之二有此病症的作家接受過精神治療。作家的自殺率也遠遠高於普通人群的自殺率。」(見《瘋狂天才》三聯2007年版71頁)    並不是所有的躁狂抑鬱症的人都有藝術才能,也不是所有作家藝術家都有躁狂抑鬱症,這歷來都是人們研究的問題。    躁狂抑鬱症是不是一種病很難說,這是先天遺傳來的,作家、藝術家裡這種人很常見,世界一流作家藝術家也可以列出很長的名單來,大家所熟知的如:拜倫、雪萊、托爾斯泰、梵谷、海明威、高爾基等等。    躁狂抑鬱症的癥狀是很明顯的:    「躁狂抑鬱症又稱又極症,包括一系列性情和情緒障礙。這些病症隨著嚴重程度的變化而變化,輕者表現為循環性情感精神病,其癥狀是情緒、行為、思維、睡眼以及精力程度上有明顯變化,但不會出現徹底的衰弱;重者表現為極其嚴重、危及生命的精神病形式。躁狂抑鬱症與重度抑鬱症(或稱抑鬱非躁狂單極病症)密切相關;實際上,用於診斷重度抑鬱症的標準同樣也被用於診斷躁狂抑鬱症的抑鬱階段。這些抑鬱的癥狀包括情感冷漠、無精打采、絕望無助、睡眠障礙(睡眠時間過長或過短)、生理反應遲緩、思維遲鈍、記憶力和專註力減退以及對通常有趣的活動失去興緻。其他診斷標準還包括自殺、自責行為、不合時宜的負罪感、重複出現的死亡想法,抑鬱癥狀至少持續2至4周,以及正常生活功能的嚴重失調。與單極抑鬱症患者不同的是,躁狂抑鬱症患者同時也會有躁狂和輕症躁狂的發作。這些發作的癥狀在很多方面與那些抑鬱症患者的表現完全相反。因此在輕症躁狂和躁狂期間,患者通常情緒振奮高漲(偏執和暴躁的情況也不少見),活力和精力增強,睡眠減少,言談快速、激動且具有攻擊性,思維敏捷,話題轉換迅速。輕症躁狂和躁狂患者通常會自尊心膨脹,同時對他們想法的正確性重要性有著確定無疑的自信。這種狂妄自大會導致判斷力低下,而這又會反過來引發個人及專業關係模式的紊亂。輕症躁狂和躁狂的其他特徵還包括大肆揮霍錢財,衝動地參與有問題的活動,駕車莽撞,極度焦躁,浪漫關係或性衝動強烈,以及反覆無常。躁狂的極端狀態表現為劇烈的焦慮不安,行為怪異,妄想和視聽幻覺。在躁狂的輕度階段,與輕症躁狂有關的充沛精力、自我膨脹、冒險精神和流暢思維會使患者出現極富創作力的階時段。癥狀嚴重程度的變化範圍在當前的精神病診斷系統中有所反映。雙極Ⅰ型就是人們通常認為的「典型的」躁狂抑鬱症,它指的是情感性疾病最嚴重的表現形式;雙極Ⅰ型患者必須完全符合躁狂和重度抑鬱症的診斷標準,而雙極Ⅱ型,從另一方面來說,則被界定為過去或現在至少出現過一次重度抑鬱症的發作,同時包括不太嚴重的躁狂發作(即輕症躁狂不會使個人及專業活動受到明顯的損害,本質上不屬於精神病,並且不需要住院治療)。(見《瘋狂天才》13頁)    這種與生俱來的,有著強烈的情感的心境對於個人來說很多情況下是一種折磨,有些人受不了這種折磨而自殺了,但另一方面這種心境也正是進行文藝的欣賞和創作的心理條件。這種心境的人,經驗性思維類型的人是文藝的最熱心的欣賞者,而概念綜合類思維類型的人就有可能成為創作者。分析類思維類型的人當然也就是文藝評論者了。    能創作出偉大作品的作家藝術家不一定都是躁狂抑鬱症患者,但一定是情感豐富、強烈的人。    就是典型的適於創作的輕型的躁狂抑鬱症的人絕大多數也成不了作家、藝術家,還必須有一個更重要的條件:思維類型一定得是概念綜合類型的。沒有超人的情感感受和超人的思維水平就不會有超人的作品。    一個人要寫出幾篇小說,幾首詩不是難事,但要寫出有價值的,能夠讓人激動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是一個感情豐富,概念綜合思維類型的人能寫出有價值的作品而成為名符其實的作家、藝術家的可能也不大,這一方面是個人的社會經歷,另一方面是個人的文化素質。也還有社會性的機遇。    換一個角度來看,作家、藝術家也不是誰都可以當的,首先要有這種先天的虛擬自我的環境,更重要的是思維類型是概念綜合類型的。很多家長都希望能培養出一個作家或者一個畫家的子女來,這實際上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5情感有其特殊的認知作用和作品組織作用    那麼為什麼作家、藝術家的心境一定得有豐富的感情呢?    很久以來都有人提出情感有認知作用,這看來也是有道理的,這裡我們還是介紹《瘋狂天才》的說法:    「近期研究表明,輕微抑鬱狀態下做出的觀察和形成的觀點實際上比正常情緒狀態下的更接近『現實』;這一研究強調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否定,也贊同T·S·艾略特『人類無法承受很多現實』的觀點。悲痛和抑鬱常常或好或壞地讓人看清生活的真諦:地獄,『就像柏拉圖的山洞,是所有人得以認識自身的地方』麥爾維爾寫道:『在悲傷的奇異之火閃爍的神啟中,我們看清了一切事物;儘管當閃電消逝,影子再次落下時,不真實的輪廓再度出現,但它已不像先前那樣能欺騙我們了。』抑鬱迫使人們形成一種對現實的看法,既不是努力尋來的也不是欣然接受的,它人讓看清生命轉瞬即逝的本質、其腐敗的核心、死亡的決定性以及人類在宇宙歷史上所起的有限作用。」(見《瘋狂天才》111頁)    任何事物或社會現象都有其多面性,從不同的角度看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同樣,不同的心情心境去看待同一樣事物,也會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會有較深刻的認識。    另一方面情緒是促進創作的動力的同時也還有在創作中進行構思和組織的作用:    「憂鬱能夠與藝術靈感和創作量相聯繫,這似乎是反直覺的;乍一想來,輕微躁狂狀態及其火一般精力似乎與之有更明顯的聯繫。然而深度憂鬱時極端的痛苦和輕微憂鬱時較緩和、較深沉也較孤獨的痛苦可能對創造過程極為重要。輕症躁狂及躁狂經常會引發想法與聯想,推動與生活及他人的聯繫,激起瘋狂的精力與熱情,並給生活投上一層令人心曠神怡、相當絕妙的色彩。而另一方面,憂鬱傾向於迫使節奏放慢,平息狂熱,並且仔細洞察熱情之時的思想、觀察和感受。輕微抑鬱能夠扮演穩定力量的角色,也可以起到對高度興奮狀態下創作的作品進行批評、編輯的作用。抑鬱修整並塑造思想,也對思想反覆思考、衡量,且最終使思想順從、集中。抑鬱對輕症躁狂時所紡織的大範圍的圖案進行精細的結構調整。」(見《瘋狂天才》110頁)    長久以來都有人說文藝創作是學不來的,作家從來不會從學校學出來,魯迅就是這種觀點,認為:血管流的是血,水管里流的是水。這很有道理,曹雪芹的時代到哪裡去學創作?但以現在的研究來看《紅樓夢》,無論是創作構思還是語言表達方式,以及寫作技巧都非常精妙,曹雪芹憑什麼寫出了《紅樓夢》?看來主要還是心靈境界和內心的情感氛圍。以曹雪芹的話來說,之所以能寫出《紅樓夢》無非是「一把辛酸淚」才寫出了《紅樓夢》這個偉大的「滿紙荒唐言」。    現實中常能見到自信能將任何人培養成作家或者藝術家的人和機構,這些人要不是騙子就是就是自欺欺人,總之是對文學創作和心理學基本上不了解的人。    情感人生的群體,是占人類數量半數以上的龐大群體,這類人的先天素質決定了他們對文藝天生的愛好,他們中一部分是文藝的製造者,絕大部分也就是經驗型思維類型的人是文藝的欣嘗者。寫一首流行歌曲是不是真會流行,就要看是不是合這類人的胃口。    
推薦閱讀:

Luos UTT 學習筆記之四:強[可]正規性-上
λ→ à la Church 學習筆記-6(邏輯的表示)
Luos UTT 學習筆記之七:集合論模型
王琦教授辨9 種體質類型論治經驗
HoTT學習筆記1:類型論基礎

TAG:人類 | 思維 | 類型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