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實力看底層

國家實力看底層(

我是日本「農三代」在伊豆半島的農村出生,三歲開始就跟著爺爺和爸爸種地,沒玩過電子遊戲。周圍都是竹山,從天亮到天黑,我一直在太陽下活動著,度過了美好的童年時光。離開農村十多年,回過頭看,日本農民守著安寧、平和的日子,幸福指數是很高的。

當然越是農村,公共交通和基礎設施越欠發達,這是世界共同的現象,不是特殊的問題。我家鄉只有一個小火車站和幾條公交線路,沒有輕軌,更沒有地鐵。道路倒是基本健全,不管是一般道路還是農道,去哪裡都有路,不會徒步翻山。正因如此,日本每個農民家庭里至少有一輛車,把農業專用的車加起來,超過三輛相當普遍,公共交通不發達嘛,只能開車。在東京等在城市裡,開車的人反而不多,價格便宜的公共交通相當發達,沒必要開車浪費時間和金錢。

在日本農村,每一個地方都有與自民黨有關係的「農協」,農民與這一組織協調,確保銷售農產品的渠道,政府也給予補貼。憑我的感覺,農民的現金收入達到城市居民收入的60%至80%,有的更高。但是,農村人家有糧食,農村生活的開支又很少,況且,其醫療、養老等保險條件是與城市居民相當的。日本農民在國人普遍對國家糧食危機抱有擔憂的形勢下,過著有尊嚴的日子。

2003年來華以來,我經常去中國農村進行調研。2007年年底,我到被設定為國家扶貧試驗區的貴州畢節調研了一個月,走進那裡的農村。剛剛到達後的第一印象,與我日本的家鄉沒什麼兩樣。但觀察一會兒就發現,那裡的水和食物很不衛生,在大眾餐廳吃了一頓,我立刻拉了肚子。至於公廁,讓我不得不拉開距離,下決心忍耐一會兒,到別處解決。

那段時間,國家教育部正好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的書雜費。當地的宣傳部官員很自信地向我解釋這一政策多麼偉大。但是,我躲避陪同官員,偷偷去向當地的老師了解到,依然有許多孩子「沒回來」。通過一位每月從工資墊出1500元幫助學生生活的女教師介紹,我跟幾名不是因為交不起學費,而是因為貧困而上不了學的孩子聊天。

她們在貴陽當「背篼」,覺得自己不打工,弟弟和妹妹吃不飽飯。她們不是不願意上學,而是無可奈何。我問了一名14歲的女孩子,「你現在最想要的是什麼?」她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回答說:「一張紙和一支筆。」我把身上帶的所有文具、書籍都拿來,送給她。一邊傾聽她的心聲,一邊心中覺悟:「這才是中國的農村,更是中國的真面目。」

這讓我認識到,一個國家的真正實力和本來面貌,取決於生活在最底層的群體在什麼樣的環境過著什麼的日子。就中國這樣貧富懸殊巨大的轉型中的社會而言,更是如此。北京國貿的銀泰中心或上海陸家嘴的環球金融中心絕不象徵著中國崛起。貴州、甘肅等相對欠發達地區,其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百姓的生活狀態如何,才是衡量中國崛起的核心標準。

推薦閱讀:

底層與中產——斷裂、坍塌和自我厭憎
未被報道過的日本底層人群生活,流浪漢都是高級工程師
為何要記錄底層? ——讀《滿川田紀事:鄉土中國的農民群像》有感
打車這件事:對越底層的人,越客氣越好
跨境物流渠道演變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TAG:國家 | 實力 | 底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