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天皇一生對位的三位中國皇帝(圖)

睦仁,第122代日本天皇,號明治。他活了60歲,一生對位過三位中國皇帝。單純地講述一個人的豐功偉績過於無聊,對照一位皇帝與三位皇帝的故事則相對有趣。

  不同之「治」

  同治皇帝長明治天皇4歲,6歲登基。但是這位長於深宮的青年18歲親政後對執政一事興趣不大,他在內監和寵臣引導下常常微服私行,常到北京崇文門外的酒肆、戲館、花巷,尋花問柳。野史記載:「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鳳輩,皆邀幸。」

  睦仁也喜歡出巡,規模要比同治的大,更接近於同治的先人乾隆。據日本史書記錄,1876年至1881年,天皇幾乎每年一次對全國不同地區進行為期40至70天不等的地方巡幸,這些巡幸規模宏大,涉及地域廣泛,其作用則是「密切了地方官吏、戶長、豪農等地方領導者同天皇之間的關係,使人民知道了天皇的存在……」。此外,天皇亦通過預覽小學教則綱領和小學校教員須知,對教育進行直接干預。

  同治的身體不太好,這一點連民間都有耳聞。1874年,剛剛19歲的同治去世,據清室記載,同治帝是死於天花。但民間傳說同治是死於梅毒。據說睦仁幼年少言寡語,身體也頗為羸弱。但16歲繼位後,明治維新時期的核心官員大久保利通、三條實美、木戶孝允等人開始逐步培養其性格與志向,他們將以往天皇身邊的人——公家女官換上了年輕士族,其中有個山岡鐵太郎(山岡鐵舟1836—1888)在劍道練習中毫不客氣地擊敗天皇,在相撲或柔道的比試中,毫不留情地將明治天皇摔出場外,這些粗獷的教育訓練出來的身體自畫像上可一窺,相當強壯。

  史稱「同治中興」的時代與同治皇帝沒多大關係,但是日本「明治維新」則與這位睦仁天皇緊密相連。在親政後不久,他便率領公卿諸侯祭告天地,宣讀《五條御誓文》:

  一、廣興會議,萬事決於公論;

  二、上下一新,共展經綸;

  三、文武百官以至庶人,務使各遂其志;

  四、破除舊日陋習,一切從天地間之公道;

  五、求知識於世界,大展皇基。

  這是日本崛起的宣言書,不久他們將證明這一點。從身體到愛好,兩位皇帝治下的開明時代已經顯示出截然不同的取向,未來的戰爭在開始就已寫定結局。

  「光」「明」殊途

  1874年,3歲的光緒皇帝登基。

  22歲的明治送給了他一份禮物,已經練了6年兵的日本出兵入侵中國台灣。不久就由恭親王奕代表清政府,大久保利通代表日本政府,在北京簽訂了《北京專條》。內容並不複雜:承認日本派兵侵台是「原為保民義舉起見,中國不指以為不是」;被害難民之家,中國給撫恤銀10萬兩;日本退兵,其在台地方所有修道、建房等件,中國願留自用,付銀40萬兩。

  大清國的重臣們認為給點銀子讓日本人開路就行了,但是明治政府試探出的可不只是給銀子的事這麼簡單。此時的光緒仍在熟悉巨大無比的皇宮,世界對他來說只是紫禁城,因為他只有3歲。

  一晃20年,在光緒長大的過程中,明治天皇沒忘了時時給他送「禮」,禮單如下:明治八年(1875年),派兵入侵朝鮮,製造江華島事件,次年迫使朝鮮政府簽訂《江華條約》。明治十五年(1882年)利用「壬午兵變」,迫使朝鮮簽訂《濟物浦條約》。明治十八年(1885年),利用「甲申政變」強迫朝鮮政府簽訂《漢城條約》,並與清政府訂立《天津專條》。1885年中法戰爭後,明治政府進一步加緊了侵朝侵華戰爭的準備,終於在1894年利用朝鮮「東學道」農民起義挑起了甲午戰爭。

  光緒皇帝在1889年親政。古老的政治把戲再次上演,朝中隨即形成了以光緒皇帝為首的「帝黨」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後黨」之間的明爭暗鬥。為了安撫慈禧太后,光緒的選擇是為她重修頤和園,為此不得不向各地的官員攤派銀兩,最大的一筆來自李鴻章,來自海軍軍費。

  日本的明治天皇並未鬆懈,這一年他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俗稱「明治憲法」,得以確立他的權力,也將日本的政治制度西化推到了憲政時代。大清國則要到1906年,在內外相逼的情勢下,才會有「立憲」的想法,那時距這個帝國的落幕已剩下最後6年,光緒皇帝的生命也即將走到盡頭。

  1894年,中日開戰。此年明治42歲,光緒23歲。但他們所主導的國家,可以把年齡互換一下。

  明治走上了自己一生的事業巔峰,他親任日軍最高指揮官,對外主導甲午戰爭(1894年)、日俄戰爭(1904年),並在甲午戰爭次年派遣樺山資紀接收台灣,全島居民不服日本,抗日而發生乙未戰爭(1895年),兩次對外一次對內戰爭皆由日本取得勝利。台灣和朝鮮半島因此成為日本殖民地,庫頁島則納入日本帝國版圖。日本迅速發展成現代東亞第一帝國。

  光緒在戰後,銳意變法革新,「不做亡國之君」,於1898年起用康有為、梁啟超等推行新政,並以譚嗣同等四軍卿架空原有的軍機大臣,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當權保守派的反對。於是新政百日後凋謝,光緒自此失去自由,1908年,在慈禧逝世前一天被毒殺於瀛台,終年38歲。

  滿州無國

  明治天皇的標準像為軍裝照。正當壯年的睦仁穿著西方軍人儀典服飾,濃眉重須,相當具有軍人氣息與男子氣概。衣著打扮既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尚,也能代表一種文化的轉向。明治時代,軍官、官員開始穿著西式的服飾。據記載,睦仁平時帶頭穿軍服、吃西餐,也因此留下了多幅軍裝照片。睦仁締造的日本陸軍開始採用的軍服一度還保留有和服式樣,後來則聘請美國南北戰爭中的退役軍官來訓練日本新軍,美式軍服成為日本最流行的樣式。

  儘管溥儀與他的上一任不一樣,從一開始就學習英語,甚至穿著西服,喝過咖啡。但他一生中唯一的軍裝照,則是在「滿州國」當皇帝的時候。但是他不明白,即使他們的祖先攻佔了中原之後,這裡仍只有一個國家,那就是中國。

  1906年溥儀登基時,明治領導下的日本剛剛戰勝了俄國,成為了東方霸主。這是現代史上,第一次東方國家戰勝了西方國家。於是數以萬計的中國人開始留學日本。

  睦仁在位共45年,於1912年7月30日病死,由於在位期間使日本由落後的封建小國一躍成為軍國主義強國,他被後來的日本軍國主義政權奉為「曠代聖主」。三個月後,溥儀宣布退位,大清帝國隨即落幕。

  此後則是民國時代,溥儀仍將出現在歷史舞台上。不過,他必須仰仗明治天皇的孫子裕仁天皇的庇護,如此行徑在中國歷史上不乏其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稱呼:兒皇帝。


推薦閱讀:

木村好夫 吉他天皇
1992年日本天皇首次訪華 江澤民送了什麼禮物
一文讀懂日本天皇退位始末:退位後被稱上皇,系200年來第一人
倭日本,為其「天皇」預留幾個女人?(組圖)
當日本天皇和麥克阿瑟上將站在一起時,沒人再相信天皇乃神明附體

TAG:日本 | 中國 | 皇帝 | 一生 | 天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