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湘潭縣道教古今覽概

湘潭縣地處湖南省中部偏東,湘江下游西岸。衡山山脈以正南、西南、西北三支走向,延伸到縣域境內。昌山錦鰲峰、天馬山屏嶂峰、琵琶山日華峰等,均屬南嶽七十二峰之一。湘潭縣地域遼闊,山青水秀、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植被繁茂,物產豐富,素有「天下第一壯縣」〔1〕之稱。湘潭縣為漢人聚居之地,距今五千年左右,即開始由狩獵、採集的游牧生活而進入畜牧稻作的定居生活。易俗河牛頭嶺、九華等地一些出土文物證明,湘潭縣自商周時代起即開始用青銅器飲酒、祀神,佛、道等宗教活動亦隨之傳入。(一)仙道活動歷史悠久湘潭縣自晉代起即有仙真道人的活動。晉時,有彭、何二道人修道於縣西南廣林橋。光緒《湘潭縣誌》記載:「彭何者,皆晉時道人也,失其名,嘗煉藥棲真觀,後仙去。因即二姓以號觀,至今丹灶不壞。及元末而趙、陳二人來居之,亦皆羽化。」〔2〕明初,隱士李半村《題棲真觀》曰:「彭何古道場,丹灶猶在山,松風與蘿月,往昔曾躋攀。趙陳皆故友,想列清都班,恍惚佩與琚,飄飄煙雲間。去年曾經過,三五青巾綸,今年思少憩,幽禽徒睘飛 ?。道士何所之,端居愁空頑,村夢新酒香,相與已酡顏。穀神要不死,此事諒無限,雌雄與黑白,誰識元元關。嘆息晚始歸,殘黃照霜營,欲紀仙跡實,草腹誰為刪?」〔3〕清謝錫玉題《棲真觀》曰:「彭何羽化已千年,知在蓬來第幾仙?我至空山尋道士,一聲鸞嘯下倉煙。」〔4〕唐時,有王仙得道仙去。「王仙,為唐末鋸工,徙居桂陽,入白雲山燒香,屑感異人賜仙桃,因得道仙去。元至正中鄉人祀之,號通天仙祠。祠地山主朱彥能,入山遇仙,示以葬所。彥能死將葬,風雨攝柩去。雨止,其子往尋柩,已成七冢,謂之仙葬。明洪武初,子孫上冢,一人惘然若有遇,指其冢示之,桂陽人至今號為仙師。」〔5〕又唐時,花石漢城橋沖趙家灣胡洞天、胡雨天建中元觀(亦名中庸觀),為正一教開派祖師,人稱胡公二真人。〔6〕宋時,關於仙道真人的情況,《縣誌》記載者有四:一是十六都譚爺嶺有譚氏修道成真人。「譚氏舊族,自宋時居湘東,後多散居湘西,……大安山北,有譚真人祠,近代道人也。以祈雨有應,民祀甚勤。」〔7〕二是周道人於龍潭灣許旌陽祠鑄鐵鐘垂名。「龍潭舊曰龍岩,上有許旌陽祠。祠內鐵鐘款雲,宋端平三年丙申十二月道者周道修置。明嘉靖四年,蛟出成潭,寺鐘遂沒,後建龍岩寺。」〔8〕三是葛長根、葉天谷同得道登真。「葛長根,瓊州人,宋南渡後游湘潭,與葉天谷同得道,嗜酒、善草書、畫竹石,隱武夷山,號海瓊子,嘉定中封紫清明道真人。」〔9〕四是宋後柳師道人祈雨輒應。「柳師,不知何時人,其故居杜城東,蓋宋後道士也。祈雨,埋符劍土中,動則風雨。」「楚山觀,相傳晉代所造,旁有柳師巷,為柳道人煉丹之所。」〔10〕到了明時,有李常庚真人自南嶽來湘潭築雷壇觀。「李常庚字皓白,青州人。明季居南嶽,有道行。來湘潭,築雷壇觀。俄而歸衡山,人多傳其仙去。」〔11〕李常庚敕封真人,南嶽稱常庚真人,是南嶽九真觀九真人之一,亦是湘潭雷壇觀開派祖師。〔12〕清時,馬眉善為常庚真人後續皈依弟子,精研《素、靈》醫說,撰輯《醫門正旨》四十卷。陳太允,南嶽道士,常庚真人皈依弟子。乾隆時為湘潭雷壇觀主觀。李紫谷,人稱紫穀道人。常庚真人二十派弟子,工繪事,通琴律。民國時期,成秋訪為紫穀道人的皈依弟子,即常庚真人的第二十一派弟子,續李紫谷的雷壇觀的主觀。為湘潭遠近聞名的正一教掌壇師之冠。他不僅道術、道藝和大小齋醮科儀朝范熟練,而且應教的道具、道服、法器等裝壇設備完善齊備。李常庚二十一派弟子張月林之徒劉瑞生,張春生之子張澤霖,均是湘潭道教界享有盛名的道士,道術、道藝都堪稱道門之冠,道德修養也堪稱楷模。光緒《湘潭縣誌》所載,還有劉舍人兄弟三人修道於紫荊山,得道成仙;〔13〕周治棠從父遊宦,遇異人授道術,精五行遁甲之法;〔14〕張法通學術於茅山,能隱形,歸入家門,其妻不能見。法通死後,立祠號張真人;〔15〕傅仙,失其名,亦不知何代人,修道成仙,為道士,祈雨有應,鄉人祠之峰上。今傅仙庵仍存縣內響塘鄉。乾隆初,潘晴皋於江渚得一石像,夢人告曰,余傅仙也,子登第當祀余,故來相托。及成進士,即祠置像。舊祠「文化革命」中已毀,一九八五年,鄉人重建傅仙宮,祀尊神敕封傅仙靈感廣濟大德真君。〔16〕(二)宮觀廟殿今昔概況宮觀廟殿是誦經、齋醮、道會、傳度演教和編印道經與收藏道經的重要場所。湘潭縣宗教的宮觀廟殿頗多,而道教的宮觀廟殿又不少於其他教派的寺庵廟堂。自晉以來,興建於唐宋,特別是明清兩代增建不少。據不完全統計,湘潭縣城郊(含今湘潭市)和沿江一帶即有宮觀寺廟八十多處,鄉間一百五十多處,合計二百三十多處。光緒刊《湘潭縣誌》主要記載有如下一些。今僅有十餘處倖存,其餘均毀。社稷壇,〔17〕在城北拱星門外,雍正十年立,乾隆十九年重修。光緒十二年再修。神祗壇,在城東北熙春門外。祀風雲雷雨山川城隍之神。雍正十年立,乾隆十九年重修,光緒十二年再修。文廟,祀孔子,在瞻岳門內。關廟,在宣化街,祀蜀漢前將軍。明時號武廟,以配文廟。文昌祠,在城東文星門外。祀七祀司命。天后宮,在十八總,〔18〕祀海神。火神祠,在靜福街。龍神祠,在九總。城隍祠,在觀湘門西。關帝廟,一在縣署東,一在石塔庵,一在十一總,北五省用作會館。三都板塘鋪、馬家河、團山鋪皆有之。十三都欒木橋及上甲塘等處皆有之。東嶽廟、倉神廟,俱在小東門。今存。為湘潭道教協會駐所。天妃宮,在文華庵。南嶽祠,又曰聖帝殿,在九總。上五都黃峰山,六都天台山均建有。龍王廟,又名龍王祠,在九總。五都在鳳池嶺,十一都在蘿蔔園,禱雨有驗。魯班殿,在九總雨湖,一在十六總后街。陶公祠,在石嘴腦,後移建雨湖。祀晉長沙桓公陶侃。軒轅殿,在十總後,衣工公所。藥王殿,在十四總後,咸豐初改題先醫廟。城內湘濟街亦有祠。火宮殿,在十六總靜福街,亦名火神祠。朱亭亦有,曰乾元宮。五穀殿,在十六總後,祀稷神。武真廟,又曰祖師殿,在上十八總,下五都袁家河、十二都易俗河、十六都氵金 田、上十七都石潭、十八都朱亭等處都有。十三都曰元帝廟。紫來宮,祀老子,在十一總。太清宮,在下五都習家園。又,煙柳堤建有新太清宮。紫雲宮,在上十八總。水府殿,在十四總河街,一都在株洲。另下八都、十都、十一都、下五都等共有十一處。雷祖殿,十都在雷祖峰,十一都在仙牛石,十四都在三甲,十五都在花石。文昌閣,城東文星門外、七都、十都、十二都均有。雨壇廟,九都大石塘,十一都望祭嶺,十七都五甲均有,曰雨師廟,禱雨有驗。朗公廟,在十都雙板橋。何公廟,在十一都黃荊坪,明時禱雨建。晏公廟,在十二都犁頭嘴。雷將軍廟,在一都白關,祀唐雷萬春。玉皇宮,在八都長嶺。譚公祠,在八都大興山。十六都有譚爺嶺廟,大安山有譚真人廟。張真人祠,在易俗河,即張公廟。儺神廟,在下十七都長竹彎。龍船廟,在十五都龍船港。三仙祠,在十八都十甲。財神殿,在十二都。在九總者名增福堂,十六總者為同春堂,十八總者為湘源堂。全真宮,在瞻岳門外,蘇州商會公所。三宮殿,在十六總三無街,又名金庭會館。萬壽宮,在十總。宋宣和間以旌陽觀為萬壽宮,順治七年江西客商建。殿堂壯觀,修飾輒用十萬金。一都株洲,十二都易俗河,十七都石潭街均建有。仁壽宮,又曰江神祠,在上十八總。壽佛殿,在十總河街。南嶽行宮,在十六總后街。望仙觀,在九都碧雲峰下。昭陽殿,在昭山峰頂。道佛同單。今存楚山觀,在城內三義井。明前奉敕建,洪武初重修。張九鉞記以為晉代所建。太赤天宮,在瞻岳門外,道都公所。今存。斗姥閣,在煙柳堤,明建。雷壇觀,在古梁巷。明李常庚營構,乾隆時南嶽道士陳太允主於觀。常庚後二十派道士紫谷更作精舍。鍾馗廟,一都新坡,五都碑頭市均建有。紫荊廟,在二都板塘鋪。元壇觀,在白碧橋。雲陽觀,在九都馬沖。朝南觀,在九都南沖。楚興觀,在九都月光園。石泉觀,在十都水口山。祖陽觀,在十都青山沖。白泉觀、清霞觀,在十都上實山。雷鋒觀,亦名嚴沖觀,在十一都九甲。棲真觀,明時曰彭何觀,在縣西廣林橋。金蓮觀,在十五都。靈應觀,在十六都祠堂沖。百億觀,在朱亭西鄉。清虛觀,在朱亭西鄉。旌陽觀,在上十七都。這些宮觀殿廟,多有香火田和房產。現存的僅十一處,即:東嶽觀,原名東嶽廟,位於今湘潭市小東門外沿江東路。供祀尊神東嶽聖帝。該觀伴湘江西岸而築,座北朝南,土築牆青瓦結構。殿前有戲台、丹墀。觀貌宏偉壯觀。一九四九年後由湘潭市房產局代管。一九九一年前後劃歸湘潭市道教協會,今為市道協演教辦公處所。斗姥閣,位於湘潭市雨湖路奮鬥巷四號。明劉靖建,有田屋,建築面積一千四百多平方米,佔地兩千多平方米。廟前有戲台、丹墀,供祀尊神斗姥元君。一九四九年以前,馬道人居閣為道長。一九五○年後,由湘潭市房地產管理局代管,租賃給市低壓電器石作用房。昭陽殿,又名昭山寺,自古道佛同單。位於昭山頂峰,設有天皇閣、玄帝宮、龍王殿、關聖殿。始建於唐代,明代重建,宋名昭陽。殿宇宏敞,憑欄俯眺,湘江如帶。一九四九年後,廟宇荒廢多年而成危房。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湘潭市政府籌資維修,面目一新。今既是旅遊勝地,又是道佛同單的宗教殿廟。太赤天宮,位於湘潭市雨湖路瞻岳門外。宮前有廟產房屋數間,租給居民居住。租金作為常年香火費用和廟會經費。主祀尊神太清道德天尊。該宮自清代至一九四九年以前,一直為湘潭道教公所。一九四九年以後,道教教會自然消失,神像被毀,殿宇破敗,改為民居。廟產產權,今全部由湘潭市房地產管理局代管。仙峰宮,位於湘潭縣響水鄉獅山村人形山。明代建,毀於一九五八年大躍進時代。一九八五年,當地信道香民捐款兩萬多元重建。廟宇為磚牆青瓦木樑結構,外加水泥石灰粉刷,修築有上山水泥便道和梯道,並安裝了水電。前後兩殿,雄偉壯觀。後殿兩旁有側房,殿右建有住室、餐室和廚房。主祀神像為傅仙大德、廣濟、靈威三真君。香火較為旺盛。和化壇,位於雨湖北面,始建於清初。為湘潭道教祭祀場所,佔地面積約三百平方米,座北朝南。西部為清初建,三層;東部為民國九年建,兩層;均為磚木結構。頂層設有祀壇。二層和底層為執事人員住房及同仁集會場所。民國十五年,北伐軍入湘,湖南省總工會委員長郭亮於十月八日委託中共湘潭縣委書記楊昭植為省總工會駐湘潭特派員,借用和化壇為縣總工會籌備處。十二月一日,全縣工人代表大會在此召開,並定該處為縣總工會與縣農會會址。一九二七年六月,毛澤東回湘潭考察工農運動,在和化壇召開工農骨幹座談會。和化壇今為居民住房,房屋已年久失修。水府廟,在上十八總,清同治年間建,供奉扶桑大帝。今居民改作住房。紫雲宮,即楊泗廟,在河口犁頭嘴上。供祀楊泗將軍。今廟存神毀。當地鄉村管理。玉清宮,在十三總玉清巷內,供奉玉清元始天尊。廟存神毀,改作民居。今由市房地產管理局代管。靈官廟,在拱極門城外,二湖頭嶺,供祀七寶靈官,廟失修,神已毀。今廟宇改作民居。金鳳廟,在金鳳碼頭。供祀金鳳神像。今廟失修,改作居民用房。湘潭縣(含今湘潭市)原道教宮殿廟保存不多,多有毀壞或移作他用。究其原因,大至有這樣幾個:一是戊戌變法時期,移作他用。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下定國是之詔曰:「民間祠廟,其有不在祀典者,即著由地方官曉諭居民,一律改為學堂,以節糜費而隆教育。」二是民國時期移作他用。時,以寺產充作教育基金之風遍及全國,湘潭寺廟道觀充作學校的亦較多。三是沿於一九四九年之後的某些新的政策法規移作他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沒有無益公產(含宮殿廟宇)的田地為集體所有。」「農村中的僧尼、道士、教士及阿匍,有勞動力願意從事農業生產而無其職業維持生活者,應分給與農民同樣的一份土地和其他生活資料。」從而,許多道教宮觀和廟產田地被沒收分給農民,家住農村的道士都分得了田地而成為自願放棄道教職業的農業勞動者了。四是毀於「文化大革命」。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期間,「文化大革命」的極左思潮,「破舊立新」,將已存不多的宗教寺廟道觀,毀壞得所剩無幾。五是因年久失修,加之風霜雨雪等自然災害而倒塌者,以及為戰火所毀者,亦有不少。據筆者調查,湘潭已毀的歷代宮觀殿廟中,除雷壇觀之外,較著名的還有如下幾處:一是晉代建於城內三義井的楚山觀,為湘潭道教最早的宮觀。現尚有幾名正一道士屬該觀法脈,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呂貴初道長。二是晉代建於湘潭縣西廣林橋的棲真觀,即彭何觀,湘潭最早道士彭、何二仙煉藥之所。三是明代建於湘潭縣花石嚴沖的雷峰觀。現尚有五十餘名道士屬該觀法裔。四是明代永樂年間建於湘潭縣中路鋪鎮白泉水庫的白泉清陽觀。據《湘潭市志》記載:明成祖年間,有清陽啟教祖師尹道人(曾於龍虎山接龍觀受敕封為「伏魔右相體道尹真君」)來湘潭傳道創觀,而成為湘潭最興旺的道觀。現仍約有六十多位散居正一道士是該觀的道統源流。五是清代建於城東小東門外的文昌閣,祀神文昌帝君,毀於一九六二年火災,今建民房並開荒種菜。六是清代建於湘潭縣石潭壩鄉楓樹村的杉仙觀,又名道真觀等。(三)宗派源流與道觀經濟湘潭縣道教大體分為正一、全真兩個宗派,他們信仰基本相同,但活動方式略有差異。道教正一派自晉代開始在湘潭流傳;唐宋時發展較快,經元代一度衰落;到明代得到振興。湘潭道教的振興得力於李常庚來潭。李與劉培泰、王岱等為世交,他在湘潭築雷壇觀後復歸衡山。後其弟子陳太允與馬善眉,來湘潭居雷壇觀,主教湘潭,逐漸興盛。以至前清時,雷壇觀成了湘潭道教興起的中心。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的白泉清陽觀,也是當時最興盛的正一道觀。派分成祖、望仙、清霞、回龍、沙仙、佛祖等觀和集資、靈應、定性、湧泉、清泉、流源等數十個壇場,散居於中路鋪、三門、易俗河、古塘橋、石潭壩等地,遍及湘潭大半鄉村。花石的雷峰觀和中元觀開派的就有石崇、朝陽、金蓮、雲聯、紫霄、碧玉、貴柏等七個道場,下分道壇二十多處;中元觀啟教宗師胡雨天、胡洞天,下亦分有清靈、松蔭、應化、清真、紫氣、清泉、清林、妙清、文昌、朝南等二十多個壇場。〔19〕清末民初,人稱成道人的成秋訪,為雷壇觀主壇道長,後為湘潭正一教掌壇師之冠。而且,該觀的刺繡雕刻之道具和華麗的壇場設施,也最齊全。各大型醮典和大規模的超度道場,不僅湘潭城郊以及近鄉範圍,都是成道人掌教主壇,就是長沙等外市、縣,也常聘請成道人掌教主壇,和湘潭道眾前往共參陰超陽泰的科儀演教法事。如葬在湘潭伍家花園的伍尉湘,歿於長沙,便是聘成道人和湘潭道眾三十多人往長沙演教十多天。當時的南嶽清吉酬恩大型齋醮,也是由湘潭王玉庭等二十多位老道師前往演教的。據民國二十三年(1934)準備修譜時統計,有道士五百多人。現健在的還有六十多人。建國以來,正一派道士、除亡故外,絕大多數都已分得田地和轉業改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正一派道士落實了黨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又拜師學道,上門做道場,為亡者超度,人數有所發展,據湘潭市道教協會統計,全市道士約在五百人以上。全真教流傳湘潭始自宋代南遷時期,光緒《湘潭縣誌》載:葛長根於宋南渡後游湘潭。其對湘潭全真教之興起,有一定的作用,但發展不大,人數不多,寥寥可數。如當時的楚山觀旁的柳師巷,是柳道人煉丹之所,是全真教。再後,老道士絕大多數相繼死亡和部分轉業改行,所剩不到幾人。民國時,湘潭縣城區斗姥閣道長馬三寶是全真派道人。馬道人是一位愛國愛教的有名道士,有道行、武功深。抗日戰爭中,他義演道家武術,極力宣傳抗日救亡工作。至建國後仍健在的蔡崇元道長亦系全真教道人。蔡道長自建國前夕至七十年代,隱居花石,八十年代初,落實黨的宗教政策,政府安排其在昭山任昭陽殿、玄帝宮、玉皇閣主教,為全真教道長,於一九八八年羽化。其徒劉尚實、林海等為其傳人,也即湘潭全真教今天僅有的幾個傳人。湘潭道教宮觀經濟分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兩部分。〔20〕固定資產經濟指宮觀殿廟的廟宇和各項設施,以及廟權所有的田土和租房等資產,一般均系公款修建或購置。其公款一是宮祀的廟壇,由舊時政府官方撥款;二是民祀的宮觀殿廟,由香首或道士捐募眾姓之公款,也有捐募和奉獻田土、房屋為廟產的;三是行業會籌款為本行業祀奉之祖師建廟置產的;也有幫派堂會籌款建廟置產的。此外,還有邑紳或巨富捐款建廟的。流動經濟主要是靠信民求神祈禱進香的香火資源,有多有少,隨其殿廟的香火興衰程度而定。計有五種:一是信民進香、還願和施捨的物資錢糧;二是部分宮觀殿廟有道人或守廟信民營辦紙錢香燭、貢表供品等所獲盈利;三是為信民求籤問卦和解簽釋卦的收費;四是個別宮觀,如雷壇觀、太赤天宮等為信民托辦祈禱陰超陽泰的道場、齋醮、誦經禮懺等收費;五是少數殿廟的田土房屋的租憑收入。此外,行業會或幫派堂會的殿廟,其收支的流動資金,由該會籌辦維持。(四)縣人的道教信仰縣內道觀宮殿,分官建與民建兩類,城裡多為官建,鄉村多為民建。歷代,縣府官員及鄉間百姓對道教諸神的祭拜祀奉常有之,縣誌中亦有載述。如光緒縣誌《卷七·禮典》規定:〔21〕「縣中壇廟,支祭銀給牲酒者八祀」,「出官俸供牲酒者七祀」。「八祀」中有「社稷、神祗壇、先農壇、厲壇、孔子廟、關廟、文昌祠」均屬道教之神,「七祀」中有「天后、火神、龍神、呂祠、陶公」屬道教之神。社稷壇以春秋二仲有戊祭祀,用少牢,支祭銀十兩。知縣承祭,同城武官陪祭,朝服、九叩首。神祗壇,祭制同社稷。祀風雲雷雨山川城皇之神,以春秋二仲月上巳日。後上戊與社稷同日,用少牢,支祭銀十兩,禮同社稷。先農壇,立有神農殿。雍正六年知縣孫果建。歲以仲春吉亥耕籍,恭祀先農,用少牢。縣人孟夏常雩於壇,祈雨,祈晴。厲壇祀古主縣侯,後立祀城隍。每年清明節、七月半、孟冬朔三祭。支祭銀十三兩。關廟祀蜀漢前武將關羽,明時號武廟。乾隆六年知縣張廷試出俸銀修建。歲時官諸祭。每年春秋二月卜吉及五月十三日祭廟,用大牢,支祭銀三十五兩七錢。天后宮祀海神。春秋仲月卜吉日,用少牢以祭。火神祠祀火神,以春秋仲月吉日祭。龍神祠祀龍神,以春秋仲有辰日祭,用少牢,均為知縣出俸銀供祀。城隍祠祀城隍。朔望行香,無專祀。嘉慶中縣以春秋通祀,官備祭銀。至於其他一些宮觀殿廟,多為群祀。民俗分都甲,各有土地及大王、牛皇祠,高不逾丈。如縣九都大石塘雨壇廟,十七都五甲雨師廟均祀雨神,民禱雨有驗。十一都隱山東麓何公廟,為百姓禱雨所建並禱雨有驗等。其次,縣人的道教信仰,在明清及民國時期民間纂修的譜牒中亦可一斑。《中國家譜綜合目錄》〔22〕收藏全國各地家一萬四千七百一十九目,其中湖南佔一千五百一十一目,湘潭縣佔四百三十多目。縣內加上民間收藏未入綜合目錄的合計約在五百目以上。據我調查的五十多目家譜所見,其中的喪葬與祭祀禮儀部分涉及道教的內容就不少。如光緒七年(1881)毛祖基所編修的《中湘韶山毛氏二修族譜》〔23〕卷四《喪禮》中的「招魂」、「賑孤」與道教悼亡演教法會中的《招魂科》、《賑幽》的內容就有許多相同之處。其《卷二·仙女庵記》云:「傳韶氏三女修道於此,有鳳凰銜天書至,女皆白日飛升。今當有胭脂井仙女遺像。」《仙女茅庵》詞曰:「山深別有天,草木皆仙。茅庵丹灶築當年。道中女子今何在一座金蓮。」有的族譜中還有族人請道士祈雨的詳細記載。如民國二十年(1931),齊白石三子齊良琨等人纂修的《中湘齊氏五修族譜·卷十一》〔24〕中詳細記述了齊氏族人請道士祈雨的情況。其《祈雨壇圖》介紹設壇的步驟與方法說:擇寬敞潔凈之地為壇場,照圖安三神位。神位前置神案,左右兩旁設經案成八字形,每案置一經書,一木魚,左側懸鐘,右側架鼓。兩案之中設茵毯為拜位。三神位中為太昊伏羲,左為行雨仙師,右為本地龍王神位。前置爐燈及磬,又置斗盛米,斗中插八旗。旗用青竹作柄,長三尺六寸,旗底寬一尺六寸,旗尖長二尺四寸。旗色分別按八卦,依次為乾旗黛青色粉書乾字,兌旗白色墨書兌字,離旗赤色墨書離字,震旗碧色粉書震字,巽旗綠色粉書巽字,坎旗黑色粉書坎字,艮旗鵝黃色墨書艮字,坤旗鵝黃色黑書坤子。拜位前以羅經格定先天八卦,方位照前圖,環列方桌八張以繩貫之。留乾巽之間為出入處。每桌置凈瓶一個,插楊柳枝,瓶側各置一水碗。壇即建好。道士如何祈雨?《祈雨行壇說》作了詳細的解析說明:每日官紳詣壇行禮、拈香禱祝之後退位。道士一人詣神前叩首,興,請發旗。道士二人迭領發乾一,擊磬一聲,發兌二,擊磬二聲,發離三,不擊磬,發震四,擂鼓,發巽五,敲木魚,發坎六,鳴鐘鼓,發艮七,鍾一扣,發坤八,鍾三扣。以次發訖,照先天方位安楊柳瓶中,出壇叩首。道士四人詣誦經位,鳴鐘鼓,誦經文云:「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日亘 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撓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熾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聵然示人簡矣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呵呵呵。」每誦經文一字,擊鐘鼓一聲。至末三呵字,則曼聲長諷,鐘鼓急鳴。既畢,復迴誦「天地定位」,周而復始,計凡六遍。此誦經道士所施者也,別用穿壇道士。三人自初誦「天地定位」時即入八卦壇內。一立正南,取乾旗,一立正北,取坤旗,對面交過。一立正西,取坎旗,從中穿過。每乾坤旗一交,則坎旗一穿。循環來往不計次數,直至念呵字時,三人皆疾趨出壇,由乾兌方繞壇環走,至坎巽方為一周,三呵環繞三周畢,復誦「天地定位」,則復入壇還乾坤旗於瓶內,另取兌艮二旗,立東南西北兩隅交過坎旗,仍立本位正穿至念呵字時,仍出壇環繞如前。又俟復誦「天地定位」則又入壇還兌艮旗,取震巽二旗立東北西南兩隅交過坎旗,仍正穿至念呵字時,繞壇畢,還旗瓶內,出壇叩首,退。道士復誦「天地定位」,則用道童三人入壇,照前立乾坤坎三位,取楊柳支及水碗,洒水交穿與執旗者同念呵字時,亦出繞壇洒水,所執楊柳,初取乾坤,次取兌艮,三取震巽。唯坎位不易,亦如前式。凡穿繞一次畢,合前道士穿繞共六次,則送經道士六遍亦畢,皆叩首退位。別用僧人誦,雲輪經一段間之。誦畢,道士復穿壇如前儀,僧道相間不停。若起壇二日不雨,至三日用調旗法,道士四人詣誦經位,誦「天地絪縕」四字不絕聲,敲木魚應之。道士二人詣拜位,叩首,興。入壇取乾坤二旗交行三次,以乾旗插坤瓶,坤旗插乾瓶,次取兌艮旗交三次,皆三交互易如前,則八卦皆互調易位矣。復出壇叩首,興。道士四人鳴鐘鼓,誦「天地定位」經文,三人入壇,執旗交穿,道童執楊柳支交穿,悉照前儀。若得雨露足,則官紳詣壇行禮,謝神畢,道士還旗,四人詣經案誦「天地絪縕」,擊木魚如前。道士二人入壇執乾坤旗三交仍歸原瓶,次兌艮,次離坎,次震巽,以次三交歸瓶,訖,再誦天地定位經文一遍,只擊木魚,不用鐘鼓。道士二人先在乾坤二位空手六交,次兌艮,次離坎,次震巽,皆六交不穿。至念呵字時,出壇三轉詣神前叩首,興。然後撤壇。撤壇之儀,眾道士敲木魚,誦「風調雨順,物阜民安」八字不絕聲,魚貫入壇,由乾兌至坎巽右旋三周,出壇。由巽坎至兌乾左旋三周,復入壇右旋三周,俱徐行不疾。趨凡九周,訖,依乾兌離震巽坎艮坤次序,取旗出壇,詣神位焚化。撤神位、瓶、桌、鍾、鼓、爐、磬諸器。至此,行壇儀式畢。文末說,此法略易,即可祈晴。即將壇中雨師易為日光尊神,龍王易為熒惑尊神,瓶中插香,不用楊柳枝。行壇發旗時,發離三擊鐘鼓,發坎六靜不擊。所誦經文自「雲行雨施」以下數句改為「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仍化成天下」仍念呵字如前。交旗時,用離旗橫穿,坎旗不動。道童入壇執乾坤二瓶中委交行。離瓶中委橫穿出壇亦執委繞壇。穿壇儀畢,僧人誦火車經間之。二日不晴,第三日調旗易位,仍用離旗交穿。余悉與祈雨同。除志書與譜牒中記敘縣人關於道教的信仰外,現代的一些書刊亦有關於縣人信仰道教的記載。《雙湖村志》說:「雙湖村村民歷來既信道教諸神,也信仰佛教的菩薩。人死了既請道士做道場,也請和尚念經。平時信奉的則是道教和佛教中的某個神仙、菩薩,如太上老君、觀世音菩薩等。」〔25〕 《隱山採風》說:「隱山北麓之望祭嶺,傳為明代望祭衡岳之地。嶺上有一座磚瓦結構的廟宇——雨壇廟,若農家一間堂屋大小,祀奉雨神神像。過去,遇上天干年歲,四周的人們常請道士來祭雨神,抬著雨壇老爺下嶺去看禾苗。請神靈遍灑甘淋,拯救黎民百姓。」〔26〕以湘潭縣曉霞山為背景的風俗小說《墓碑》記述該地區人們對道教的信仰說:「九曲沖座落在湘中某兩縣交界處的曉華山下,百數十戶人家,安葬死人十分講究,做道場是普遍的,有錢人家三五七天不等;錢源不足的,一天一晚道場不可再簡。」〔27〕二○○四年農曆二月十九日,湘潭東嶽廟前廳新塑觀音菩薩舉行開光法會,前來還願燒香及觀光群眾不下三千人,同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東嶽大帝壽誕舉行三天慶壽祈恩法會,信士及觀光群眾達八千人次以上,其中焚香化紙錢、進表酬神還願的有一百七十多人次。湘潭縣歷來舉行的道教活動很多,有春季的奠土安龍,上元節老君聖誕、天師聖誕,二月十九慈航會、土地會、賞財神、祭鍾馗、祭龍舟、祭雨壇、祭雷祖;中元祀祖等。還有為蟲傷水厄、祈晴祈雨、驅送瘟神、戰亂求寧的陰陽章醮,祈禳奏解;拔度亡靈之誦經拜懺,濟孤賑幽,開咽通路,追超道場,安神伏土,冥壽追超諸多陰陽齋醮法事等等,社會各階層、各界人士均根據各自不同的心理信仰特徵,而參與各種不同的齋醮活動。(五)一個村落大王廟的變遷歷史上,湘潭縣與道教密切相關的城隍、土地、大王廟亦不少,基於前述種種原因,至今所留無幾,且重建的也不多。筆者在湘潭縣響塘鄉雙湖村調查時所見到的大王廟的變遷情況,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雙湖村歷來有兩種區劃,村民同時參加兩種區劃範圍內的活動。一是從一九四九年以前的保甲到如今的村組為行政的區劃。二是以大王廟管轄的範圍,村民參加某一固定的大王廟會形成的區劃。後一種區劃按照地理環境以屋場地名確定。大王廟的分界一般以分水嶺為依據,這是鄉人自然形成的一種傳統信仰區劃。它究竟從何時起形成卻無從查考。村內村民所屬的大王廟共有五處:〔28〕東部瑤湖歇馬大王廟。所轄屋場地域為曠家、水庫、龍井、瑤湖、秀豐、碧花、鄭家、人形共八個組。具體屋場有:大曠家沖八棟、大曠家沖尾上五棟、斗笠沖七棟、細曠家沖六棟、林場二棟、烏花塘十一棟、龍井子六棟、土壩嶺八棟、王龍子山九棟、新塘坳六棟、裘屋沖五棟、裔武祠六棟、瑤湖塘十二棟、槽坊里五棟、羅家壩子十一棟、牛屎塘六棟、後背山四棟、大塘坳三棟、秀沖坪十一棟、荷葉塘十三棟、碧花塘五棟、鄭家壠河邊上五棟、壩子塘六棟、鄭家壠二十四棟、鄭家嶺十九棟,共二百零八棟屋。民國十六年農民協會時,整個瑤湖大王只有二十多棟屋,七十年來增加一百八十多棟屋,變化巨大。中北部仰山白馬大王廟。所轄屋場地域為蝴蝶、金盆、茶園、和平、污泥、藕塘、中心、神沖共八個隊組。具體屋場有劉家灣七棟、蝴蝶山四棟、山塘子坳工棟、木瓜塘二棟、白水屋場(已拆)、邱家嶺五棟、窯塘二棟、復塘坳二棟、新塘三棟、瓦子塘三棟、油濟塘二棟、橫山屋場二棟、謝家嘴四棟、金盆灣八棟、壩塘二棟、茶園坳八棟、朱家屋場五棟、鄭家塘五棟、烏龜壩子二棟、葉家坳九棟、梅龍塘坳五棟、晚禾沖坳七棟、污泥塘坳九棟、靈官廟二棟、細周家壠六棟、細神沖灣六棟、大神沖灣十四棟、窯嶺上六棟、壩堖上二棟、蔡家壩五棟、渠道南二棟、沿渠道馬路五棟、鐵鋪嶺五棟、竹山屋場十棟、油子樹橋二棟、藕塘坳四棟、藕塘沖三棟、光塘子三棟、藥鋪二棟、塘邊上二棟、大周家壠十三棟、五鳳樓四棟。以上共一百九十九棟房屋,一九四九年以前只有三十六棟屋。中南部楓梓大王廟。所轄屋場地域為鐵路、雙丘、大塘、窯嶺、梅塘、徐家(渠道南側)共五個半隊組。具體屋場有:上石塘三棟、老塘子坳三棟、家基塘六棟、麥田六棟、泥鰍塘三棟、天塘子三棟、迥厥坳一棟、窯嶺二棟、雷公塘四棟、四組墳二棟、徐家塘坳五棟、坳尾子四棟、檀樹灣六棟、檀樹灣對門坳四棟、矮坡嶺一棟、雙丘壠四棟,廟山嘴一棟,碧塘沖一棟,鐵路塘十棟、中才嶺六棟、姜家祠堂三棟、新屋一棟,大塘灣七棟。以上共八十六棟,一九四九年以前只有二十三棟屋。西部八殿大王廟。所轄屋場地域為徐家、丁塘、白雲、金家四個隊組及侯田村部分隊組。具體屋場有:嚴家沖三棟、木魚山六棟、化字爐四棟、捩嘴子上五棟、下牛角灣坳七棟、磨沖坳六棟、成家坳四棟、西塘坳二棟、東塘坳七棟、金家灣七棟、黃泥巴灣一棟、六畝灣四棟、二畝十八丘三棟、何家屋坳五棟、譚家屋場三棟、木瓜塘五棟、壩塘山三棟、周家山二棟、細白雲庵四棟、大白雲庵八棟、肖家嶺六棟、井坳里四棟、丁塘灣九棟、王家屋場九棟。共一百二十三棟,其中屬雙湖村八二二棟、屬侯田村四十一棟。一九四九年以前整個八殿大王只有二十六棟屋。另外,今雙湖村範圍內屬外村大王廟的有東部的大石組一百一十六畝田,三十一戶(全組三十二戶只有一戶的房子建在瑤湖歇馬大王內)。具體屋場有學堂沖十一棟,大石嶺四棟、麻園八棟、新屋三棟、共二十六棟(一九四九年以前四個屋場)屬永興村新立大王廟範圍。南部邊沿的中才組白節沖李、成、王三姓共八棟房屋,屬塔嶺村的高塘大王廟範圍。西部邊沿的金家組昔家沖蘇、姜、王三姓共五棟房屋,屬侯田村指揮大王廟範圍。外村棣屬雙湖村內大王廟範圍的,有東部永興村的羅家壩子十一棟房屋,均屬瑤湖歇馬大王廟。中北部金盆村的梅龍塘、葉家坳、烏龜壩子、鄭家塘、朱家屋場、茶園坳、壩塘、金盆灣、謝家嘴、橫山屋場、油濟塘、新塘、瓦子塘等地共六十二棟房屋均屬仰山白馬大王廟。西部侯田村的磨沖坳、牛角灣、捩嘴子上、木魚山化字爐、麻坳里、嚴家沖等四十一棟房屋、屬八殿大王廟。南部麥田黃石村南盤組有三棟房屋屬楓梓大王廟。農村合作化以前,每個大王廟都有大王廟會的組織,廟會下又分四個爪,都有負責人,有龍燈、大鑼大鼓等公共財產。每年都有固定的活動:一是舞龍燈。舞龍開始必須到本大王廟上燒香舞起。解放前每個大王廟都有龍燈,春節到處可聽到大鑼大鼓聲,有時幾組龍燈匯合一起進行表演,熱鬧非凡。上世紀五十年代前羅家老屋有座關帝廟,有時幾個大王廟的龍燈都到關帝廟,向「關聖帝君」舞龍燈,幾組龍燈匯合表演,各顯技藝,都不示弱。有時也出現因表演互不服氣,而發生矛盾,導致打架鬥毆的事。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基本沒有舞過龍燈,八十年代舞過幾年龍燈,此後,已不見舞龍燈了。二是解放前如遇天旱年,組織耍禾龍燈求雨,由各大王廟會聯合將附近所有廟宇的菩薩都接到關帝廟內。那時關帝廟內,屋宇輝煌,雕樑畫棟,長年香火不斷,有守廟的僧人。耍禾龍燈,敬神求雨「打醮」,一般是在農曆五月間進行,叫耍下元龍燈。即用草把子做禾龍燈,還抬著一隻用稻草紮成的草船遊船到每戶敬司命女矣 母也 。這一活動主要是求雨防蝗蟲侵害。正月十一日至十五日耍龍燈叫上元龍燈,主要是敬金角老龍。乾旱年舞龍朝廟,拜天求雨,以保百姓豐衣足食。關帝廟已於大躍進時全部拆毀無存。六十年代中,修起韶山灌渠,旱澇保收,人們已不再打醮求雨了。大王廟裡的菩薩叫大王老爺,他除了「管活人」外還要管死人。老人死後不論男女,都去所在的大王廟報廟。這一習慣,不知從何時起沿襲至今。大躍進及文革中此習俗被廢止。八十年代起死去的人又陸續承襲報廟的習俗。沒有大王廟也到原廟遺址上報廟拜叩,由道士主持,鼓樂隨同。孝家子孫全部出動,並攜帶花圈展示,去程與回程不走原路,有重視熱鬧的,抬著大鑼大鼓,舞著龍去報廟。報廟還有條件,亡者如還有父母在世,則不能去報廟。報廟由道士先做好文疏,到大王廟前宣讀界文,引亡人報到,乞求五方地脈龍神及十殿閻王關照。大王廟這種信仰在一些老年群眾中已根深蒂固,境內村民所屬的五個主要大王廟都幾拆幾建,除仰山白馬大王廟恢復修建較早外,其餘八殿、楓梓、永興、瑤湖四座大王廟都於近年修建,楓梓大王廟一九九八年修建,瑤湖大王廟一九九九年修建,並唱了三天戲。修廟、唱戲經費開支由大王會內各戶捐資,金額不限,自願交納,個別戶有交一千多元的。〔後記〕二○○三年九月,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陳子艾教授致學術合作邀請函說,他們正在從事一項中法合作研究項目——以道教為主的《湘中宗教與社會》。課題範圍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道觀、寺廟、雷壇分布的歷史與現狀;各教的歷史與現狀;派別及教祖源流;宗教職業者的組織狀況;出師儀式;宗教活動日程概覽(包括廟會、朝聖、進香等);壇場布置;法事科儀;科儀本;法冠、法服、法器、祭品;多見且有地方特色的諸神的個案細述或某教派的神系的概述。二是雕刻神像的處士,繪製神像、神軸的丹青,以及製作儺面、相衣、紙馬的宗教工藝群眾的歷史與現狀;技術的傳承(祖傳、師傳)及有關譜本;操作時的儀式與禁忌;開光儀式的主持人、場合、過程;宗教工藝品的應用範圍、流程等。三是與上述宗教事象有關的地方社會背景,如國家移民、民族遷徙的歷史大事與相關的文化交流;里、鄉、都、峒、村等與廟王、社王、土地祠下等兩套名稱的地域劃分的內涵及其演變等;家族制度、起名號(如五郎、二郎)、族譜、宗祠等社會組織民俗;有關祖先、祖師、藥王、洗娘、梅王、張五郎以及太上老君、南嶽聖帝、觀音、土地,乃至樹神等眾神的拜祭習俗;有關各種宗教儀式、法服、法器、廟會以及諸神的傳說、故事、歌謠、諺語、俗語和音樂、舞蹈、戲劇等。來函說,目前參加此項目研究的已有法、中、意、美等國的學者。為更有成效地開展研究,他們邀請對此課題感興趣的當地同仁、學者的參與。因陳教授曾為我的拙編著《隱山採風》作過序,知道我做過湘潭自然村落宗教信仰民俗方面的調查,因而邀我參與該項目的調研活動。十月下旬,我們在湖南隆回縣參加中國第三次梅山文化學術研討會時,陳子艾教授又就課題的調查方法、取材角度等方面作了相關的業務指導。那以後,至二○○四年五月,我先後訪問了湘潭縣內的一些道教神職人員,觀看了三場章醮法會,先後七次到縣內譚家山鎮棠霞村石豐組道士、市道教協會會長鬍雨初家調查訪問,閱讀他收藏和撰編的科書,觀賞了他主持的觀音佛像開光法會的錄像及東嶽大帝壽誕慶典廟會實況,準備寫一點有關湘潭道教方面的系列文字,以參與《湘中宗教與社會》的研討。《湘潭縣道教古今覽概》是湘潭道教系列調查之一,寫作中,承胡雨初、黃應鈞道長提供部分資料。文中所述含今湘潭市區的部分情況。計劃撰寫的有:一、正一道士胡雨初調查筆記;二、清陽觀開壇請聖科儀神祗解讀;三、』2004,湘潭東嶽大帝壽典廟會始末。────────〔1〕見《光緒刊湘潭縣誌·建置第二》,轉見湘潭市地方志編纂辦公室一九八六年四月第一次校點重印《光緒刊湘潭縣誌》(以下簡稱《重印縣誌》)第一冊第一四四頁。〔2〕見《重印縣誌》第五冊第四八頁。〔3〕〔4〕見《湘潭人文風物掌故》第二三四頁,香港新風出版社,二○○四年四月第一版。〔5〕同前〔2〕第五冊第五九頁。〔6〕見一九八九年劉應機《湘潭市道教志稿》。亦說該觀始建於明代。〔7〕〔8〕〔9〕〔11〕同前〔2〕第二冊第三七頁,第二八頁;第五冊第五二頁。〔10〕同前〔2〕第五冊第六○頁,第二冊第二三頁。〔12〕據《湘潭市道教志初稿》記載:湘潭雷壇觀於明代開派以來,李紫谷為二十派弟子,成秋訪等為二十一派弟子。清末經民國時期至今的二十一派弟子全亡故,二十二派弟子也絕大多數歿亡,二十三派弟子也已去世一部分。今調查所得,二十一派至二十四派一百零二人的名單是:二十一派共二十五人:成秋訪、張小良、張雲生、王玉庭、王德懷、王滿道、張月林、張春生、萬啟太、盛月庭、方顯光、姜道源、唐州道、彭啟桂、周泗和、駱泗和、盧福生、盧瑞箎、李松蒲、戴弼臣、王高臣、曾順安、左少元、鄭宇生、戴菊生;二十二派共五十二人:張雲生之子張鍾林、王玉庭之子王霞生、王德懷之子王桂秋、王滿道之子王懷生、張月林之子張梅生,徒劉瑞生、余冬生,張春桂之子張樹芳,徒張桂和、張澤霖、張曉初、張端生,萬啟太之子萬洪桂、萬洪福,徒萬紹煌、萬秋生,盛月庭之徒盛春庭,方顯光之子方崇高、方秋凡,姜道源之徒姜白雲、姜海秋、姜海濤、姜以清,唐州道之子唐迪生,彭啟桂之子彭洪仁,盧福生之子盧菊霞,盧瑞箎之徒肖長佑,李松蒲之徒肖清澄、吳梅生、鄧桂生、鄧梅生、王桂芳、王佑哉、王漢雲、黃澤南、黃海林、劉福臣、張洪禧、張洪新、張波濤、張波潤、張新照、抄迪吾,戴弼臣之徒胡桂生、喻正雲,王亮臣之徒張海江,曾順安之子曾仁秋,左少元之子左必秋,鄭宇生之子鄭松林,徒黃國安、譚玉煦、丁曉初;二十三派共十七人:劉瑞生之子周祖順,徒張輝浩,張桂和之子張鐵生,萬洪桂之子萬波澄,萬洪福之子萬波宏,盛春庭之子盛得一,盧菊霞之子盧裕光,黃國安之子黃長生,譚玉煦之子譚桂雲,徒吳漢波、張繼良,喻正雲之子喻建美,張澤霖之子張雲福,姜海秋之徒李松林,萬紹煌之徒趙勇、羅霞光、楊紹球;二十四派共八人:譚桂雲之子譚俊民,張輝浩之徒鄧伏秋,張雲福之徒劉利民,楊紹球之子楊清榮,徒劉文,李松林之子李君士、李仲伏,萬紹煌之孫萬倫。〔13〕同前〔2〕第二冊第四○頁。〔14〕〔15〕同前〔2〕第五冊第六六、六七頁。〔16〕同前〔2〕第二冊第二八頁。〔17〕《光緒湘潭縣誌·禮典第七》,以下均同前〔2〕第三冊第一九頁~第二七頁;第三九頁~第四四頁;第五四頁~第五五頁。〔18〕《重印縣誌》第一冊第一四四頁載:縣城坊廂直街分總,從宋橋西至小東門為一、二、三總;宣化街至新街為四、五、六、七總;舊生湘門為八總,亦即自通濟門外為八總,直上至窯灣為上十八總。唯十八總分上下。〔19〕〔20〕《湘潭市道教志·討論稿》第四~八頁。〔21〕同前〔2〕第三冊第一九頁~二四頁。〔22〕《中國家譜綜合目錄》,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九月第一版。〔23〕《中湘韶山毛氏二修族譜》,見湘潭縣檔案館藏本。〔24〕《中湘齊氏五修族譜》,見湘潭縣白石鄉齊鐵如家藏本。〔25〕二○○○年三月響塘鄉雙湖村志編纂委員會《湘潭縣地方志叢書·雙湖村志》第一一二頁。〔26〕見台灣《民俗曲藝》一九九九年第三期拙作《湘潭一個小山沖的信仰民俗調查》第一五四頁。〔27〕二○○三年十二月中國戲劇出版社陳長工《竹韻》第一○四頁。〔28〕轉見二○○○年十二月《湘潭縣文史》第十一輯第二六二頁《雙湖村的習俗信仰與姓氏調查》。關於湘潭道教史略及活動概況的彙報材料一、歷史概況湘潭市道教協會於1989年籌備,1990年10月成立,當時,在全國範圍內,像湘潭以正一道士為主體成立的道教協會,尚屬道例。1991年,中國道教學院袁治洪主任來潭視察,觀看於湘潭道士的法會實例演唱,聽取了「湘潭道教發展史略」的彙報資料,對湘潭市道教協會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當時定為全國道教工作的聯絡點,湖南省道教工作的指導點。湘潭道教自晉代開始流傳。最初為晉時所建的楚山觀和陶公祠(陶公即晉時潭洲刺史陶侃),陶公崇道。陶公歿後,當地信奉道教的民眾築衣冠暮於十八總望衡亭傍,並建陶公祠以祀之,湘潭道教隨之而發展。至唐玄宗時代,益發興盛。因為玄宗悟道,故湘潭民眾亦遵之。湘潭市城區和城郊一帶,共有歷史道觀五十六處之多,其半數為唐太宗時期所建。明代時曾有青州李常庚字皓白,受敕封為常庚真人,曾南下衡山寄居,有崇高的道風德行,後來湘潭,與道友共籌,創建雷壇觀。真人返衡後,令其弟子馬眉善等人來觀主持觀務,爾後雷壇觀便是湘潭市正一道教活動的主觀中心。迨至清末民初期間,該觀主持叫成秋訪,人稱成道人。據民國初年統計,僅湘潭市區有正一道士三百多名,當時的道教會設立在雷壇觀和太赤天宮等處,下設四個堂會,即德一堂、開源堂、鴻鈞堂、貞一堂等,由堂派衍感應雷壇,玄妙雷壇等。湘潭道教由於歷史悠久,所以比較正規,城鄉道觀壇場一百多處,都有正一和全真道士住守,供奉香燈,道觀香火旺盛,長期香客如雲,燒香朝聖,祈保清平,許神還願,投拜寄名的信奉者絡繹不絕,真顯示出「神之最靈」。各道觀都有不同數量的宮觀產業,多的有幾十畝田土園林,少則也有部分土地,如白泉觀有五畝田名曰香燈田,望仙觀有二畝田叫做供飯丘。住觀道士經營宮觀之土地,都感自給有餘。另有一種情況,宮觀產業為剝削階級所佔有,有的被住觀道士所化空,把宮觀弄得香煙冷落,教事不昌,堂殿失修,生活無濟,守觀道士搞得自身難保,菩薩自然是各散五方了,這情況也是存在的。得度受錄與傳壇奏職的活動,在抗日戰爭之前是屢見不鮮的,不少的道士拜受了「三五都功錄」和「正一盟威錄」。錄的標準歸納為:1、從道較久,能精通道教中朝儀科範。2、舉止端莊,具有文雅的儀容風貌。3、結交廣泛,能籌措必須開支的資金。凡具備上述條件的道士,便可以拜受經錄,受錄的具體做法是:1、事先由龍虎山來的帶有多種經錄的道士(有的大概不是道士)手中議價賣好錄。這種傳錄的人,湘潭叫他「錄公子」。「錄公子」進屋很講排場,一要特殊招待,二要賭錢打牌,對於賣錄的價格也是信口開河,並非千篇一律,至少還住上半月才離開。2、邀請道友同夥到宮觀或家中舉行齋醮,至少三天,法會中選定傳度師、保舉師、監度師、引導師、金橋師等主持齋醮法會。以上各師主要遵傳度、保舉、監度之師,其餘屬執士。要高搭傳度寶台,以度為橋,三師並配備樂器於台上演唱,金橋師守橋作傳遞工作,引導師引錄生拜辭祖先,父母及六親眷屬後,經過多種關津渡卡,來到祖師殿學法。錄生必須明誓願,後由傳度師一件一宗的給錄生傳授。舉行這一活動時,觀眾不少,不亞於看戲。為了聲張,還得辦酒席,叫做升職酒,多的百多席,少則幾十席,花費是很大的,故不可能每個道士都可以受錄。傳壇奏職,是道士的一個升級儀式。舉辦法會同受錄一樣,但沒有錄。查對壇靖治氣、天壇玉格,取個奏名,奏章文一封,書寫陰陽憑證,吞服香水牒文,搭台傳度,升為有職的加持道士。受錄和傳壇奏職道士叫加持道士,意味著可以領教,申奏章詞,名曰有職申奏,總之就是可以主持大小陰陽醮事。加持有時還要雙工資,這成了湘潭道士的例規。道士的齋醮法事,過去是名目繁多的。因為道士在信奉者和人民群眾的心目中,早已有一種希望寄託之願。所以民間很多事情少不了道士的介入,每從年初到年底需要道士的活動是不勝枚舉的。如春期的奠土安龍、上元節的天師聖誕、老君對誕、二月十九日觀音經、土地經、慶壇會、大王經、賞財神、祭種馗、祭龍舟、祭雨壇、祭雷祖、中元祀祖、盂蘭勝會等。還有為蟲傷水厄、祈晴禱雨、驅送瘟神、戰亂求寧,陰陽章醮、祈讓奏解、撥度亡靈的諷經拜懺、利孤賑幽、開咽通路、追超道場、安神伏土、冥壽追超等陰陽齋醮法事,接頂摩踵,所以,道士在過去的業務是多得出奇的。二、湘潭道教的盛衰情況湘潭市包括湘潭、湘鄉兩個縣市的廣大城鄉,在歷史上所流傳的大小道觀壇場,共有一百多處,分布於城鄉各地,各觀派衍的徒子法孫,人才薈萃、俊彥良多。有的父傳子教,數代相傳,有的傳教於撫老門徒,有的授業於沾親代骨,如此一代傳一代。總離不開一脈相承。正一道士大致分為如下三種:甲:觀主道士。掌握一定範圍香火教事,經營觀場公產田地,展教四方。一般不聚親,食齋,收撫老徒弟。年老不能外出應教時,由撫老徒弟負責奉養,以度晚年,了全後事。乙:壇主道士。設有宮觀,在家中設立壇場,開展香火,秉教四方。壇主道士可以聚親接嗣,不食齋素,可以授徒,這種道士,大多數是以道士為輔佐的,因為可以自耕和佃耕土地經營,以維持生活。丙:伙居道士。凡無宮觀壇場,不能傳壇受錄,教藝不精,不能主持大小陰陽法會,只能幫助教事的人員等。湘潭城鄉的觀宇有市內楚山觀,河口白鶴山留仙觀、白泉清陽觀、花石雷鋒觀, 中元觀等。楚山觀,位湘潭市區,始建於晉朝,主掌市區五十多名道士宏修煙火,解放來逐漸減少,現留道士只有幾人了。如呂貴初等便是該觀源流。留仙觀,位於河口楊家灣,觀堂早日失跡,該觀分「上德」和「忠信」二堂,共計道士三百多人,散居於湘潭城鄉百里範圍,展開陰陽教事,到解放前後陸續減少,至今留存不足五十人了。如向理安、馮金吾、劉華慶等。白泉清陽觀,如建於明代永樂年間,曾為湘潭發展最旺盛之道觀。派分成祖,望仙、清霞、回龍、沙仙、佛祖等觀和集真、修真、靈應、定性、湧泉、清泉、流源等數十個壇場。散居於中路鋪、三門、易俗河、古塘橋、土橋、石潭壩等地。遍及湘潭大半鄉村。據民甲戍年準備修譜時統計人數有五百多人,現在初步摸底約六十多人了。相傳清陽宮啟教祖師於明成祖年間來湘,曾在龍虎仙山接龍觀受敕封伏魔右相體道尹真宮。花石雷鋒觀,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由它開派有石崇、朝陽、金蓮、雲聯、紫霄、碧玉、貴柏等七個觀場,下分道壇二十多處,道眾二百多人。散居於花石、嚴沖、鹽埠、回水一帶、方圓數十餘里地方,教事昌隆,香火旺盛,幾經周折,如今留下來的道友老少一起不到五十人了。中元觀,位於花石漢城橋,始建於明代,啟教宗師胡雨天、胡洞天兩兄弟。分為清靈、松蔭、應化、清真、紫氣、清泉、清林、妙清、文昌、朝南等二十多個壇場,散居道士二百多人,現留三十多名道士。湘潭以南有長源、青溪、上寶山等幾大觀場,數百名道士,展教於衡山以下,柱塘以上的大部分鄉村,據今統計,也只有五十多人了。湘潭道界名流於近代風彩:湘潭道教事由於歷史之悠久,教事之盛昌,在各地觀宇壇場,出現了不少悟道誠心,苦鑽精微奧妙,法相森嚴,講求造詣的老前輩。留仙觀上德堂向德元道長,咸豐十年生,自幼悟道,精通教義,苦習經文,書法遠近聞名,道風名標梓里,卒於民國二十六年。何國欽:湘潭人,悟道六十餘年,誠心可鞠,刻苦修身,道學求精,是道界歷史典型人物。馬名臣:白泉望仙觀主持,生平悟道,練就文武全才,道貌端莊,學識淵博,行儀不俗,皈命志心,務道務農,兩全齊美。其子有二,都加入了黨的地下組織,為中國解放事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李必應:白泉觀太極堂創始人,秉性聰明,心靈手巧,一生悟道,刻苦用功,精通道義,對於書畫、雕刻、刺繡功夫無所不精。所授門徒胡一妙、李道生、譚玄一等,個個挺秀,一代風流。人稱「小河三生」在湘潭道教界更是威名遠播。「雷鋒觀」黃貴生和胡運生「留仙觀」鄧華生、三位一體,名震湘潭數十餘年。象這樣誠心悟道,博學多才的道界名流,非只所述,他們都成了湘潭道教信徒的歷史芳典。全真道在湘潭也有相當鞏固的地位和出色人物。如李子谷,人稱子穀道人,市斗姥閣住持,其人修道誠心,講求造詣,與清末湖南才子王壬秋挽手同行,同杯共飲,促膝談心,互論詩詞歌賦,論古議今。當時深得城鄉人民的愛戴,至今,人們記憶猶深。楊植益:錦石人,平生修道,練就一身輕功本領,結交廣泛,在城鄉扶助貧窮,深受人民信賴,而今尚留談笑之中。蔡祥凡:別號確愚,道號崇元,光緒甲辰年生於湘潭石壩水南村,二十一歲出家南嶽,一九八八年年,終年八十五歲幾十載修真養性,熟讀了所有道經,他們品行高尚,文武雙全,醫藥全備,雲遊了中國所有古剎名山,拜訪了千百高師良友。曾在玄都觀任過當家,他在民間治癒了無數頑症之疾,解除了人們不少的痛苦,其道教生涯已載入湘潭史冊。許許多多的道教前輩之優良業績,將永遠在我們的記憶之中。可是,自從解放以來,歷經土地改革、大躍進、十年動亂的歲月里、道士們形成無地自容,幾乎滅跡。宮觀被毀無遺,聖像付之一炬,道士個個「改邪歸正」停止了「騙財害人」。僅市區的觀場壇所四十五處之多,都為房地產公司所接管,或作工廠,或搬進了居民,或改建了公房,或遭到全部拆毀。倖存者,也變成了室內廢墟,道士們久無權過問,令人見之不寒而溧,農村觀宇更是無存。道士們所有道典科文,歷史遺產,所存者聊聊無幾,道士們的各種活動全都一掃無風,人人自食其力,都成了新社會的勞動人民,不少道友投身於社會主義革命工作,走上了不同的革命崗位,都作了相應的貢獻。據我們了解,解放以來,本市管轄範圍內所處理判決的罪犯幾乎沒有一個是正一道士,因此說正一道士是遵紀守法的,是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三、黨的政策是東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象強勁的東風溫暖神州大地,湘潭正一、全真道士和全國宗教界一樣,沐浴著黨的溫暖。我們在市委和各級政府部門的關懷下,在市宗教處的熱情指導下,幫我們摘下了戴在頭上數十年之久的「封建迷信」帽子,使我們擺脫了「騙財害人」的罪名,恢復了自由信仰,使我國幾千年傳統國教為祖國四化建設重放光芒。三年來,我們作了很多努力,辦了一些事情。1、經過黨和政府批准同意,於一九八九年十月五日或立了以向理安道長首的湘潭市道教協會籌備小組及開展工作。2、解決籌備組織租房借屋辦公的困難問題,在一九八九年元月在市委孔令志書記親自召集主持的專題會議上,為我們落實了原道觀斗姥閣的房產政策,使我們在現有福佑宮開闢了湘潭道教第一個活動場所。一九九零年十月十日,在這裡裝設了「三清聖像」,舉行了有省、市、縣宗教部門領導,政府有關部門,各兄弟教派,全市各地道教代表參加的兩天開光典禮。3、籌備小組對全市大部分鄉村的散居正一派道士進行調查摸底登記,基本掌握了散居道士的分布情況,發給了登記表,在取得鄉村證明的情況下,通過測試認定,共吸收二百三十多個道士入了會,先後為入會道士頒發應教證近百份,從教會員證一百多份,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受法律保障的合法宗教神職人員。4、自九一年春開始,先後分地分批的組織會員們認真學習了江總書記、李鵬總理在會見全國宗教界負責人的講話精神。用《講話》精神鼓舞道友的信心,提高會員愛國愛教的認識。5、一九九零年十一月份,向會長應邀參加了嗣漢天師府舉辦的點像開光盛典,從而吸取了許多寶貴經驗。6、一九九一年五月二十八日至三十日,向會長和顏六秩同志應邀出席了省道協第二屆代表會議,會上向理安同志當選為省道教協會副會長。7、今年三月份向會長光榮地應邀出席了中國道教協會第五屆代表會議,從而使我們受到極大的鼓舞,增強了百倍的信心。8、自一九九零年開始,在市政府和宗教處的指導下,我們安排了精幹力量,對全市城鄉道教宮觀,道士活動等歷史情況進行深入的調查了解,搜集道教歷史資料,編撰湘潭道教志,預計在九二年九月底定編,從而讓我們湘潭這一古老名城道教傳統信仰載入具有新時代特色的光輝史冊。四、目前存在的幾種情況正一道士固然在中國歷史上成了不可磨滅的一個組合部分,然而,在今天落實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建立道教組織,使全市道士能夠在黨的領導下,團結一心,共同為社會主義四化建設作出貢獻。確實又是一個新事物,每當一個新事物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總要出現一些新問題,遇到一些困難,我們前進的路上克服了某些困難,但是,仍然存在著有待逐步解決的問題。1、 有的宗教場所為一般非道非僧的巫婆神漢所佔領,以抽籤問卦等手段騙取大量資財,無法得到地方的制止,讓其自由泛濫,合法的宗教場所得不到利用權利。2、 城鄉以多種面貌出現的假道士,嚴重干擾了道教的正常活動,他們大搞告廟、游壠等,道教規定不準搞,則受到抵制,無人請。由於道士活動停止過久,讓一般跳了出來胡作亂為,信奉者魚魯不分。也成了習慣上的自然,由此而為我們開展活動造成了很大的阻力。3、 有的一知半解,甚至一竅不通的道士害怕加入組織要受拘束,要納會費,要考試,拒絕加入組織,自己認為只要有人請他,便是好的了。4、 由於長期以來,陰陽二醮活動少了,對一般青年道士根本不懂,也從不象過去一樣鑽研,為此下去,許多朝儀科範將要失傳。5、 湘潭市道教協會雖經幾年的工作,現在還很幼稚,因為在工作人員的配備與安置上都存在客觀原因,加之沒有經驗,故在管理工作及對會員指導工作與各地道友組織的聯繫等工作都沒有做,或者做得很欠缺,有待於改正。6、 三年來,由於某些局限性的客觀情況,本宮的宗教活動沒有很好的開展起來,對外僅做兩次追超道場,對內則也只舉行過少量的慶祝活動和賑濟法會,講到此,是有些慚愧的五、對今後工作的打算1、 組織會員進一步加強政治學習和黨的宗教政策學習,使每個道教信徒有愛國、愛教、愛社會主義的覺悟水平,成為具有新時代特色的信教人員。2、 繼續做好對全市散居道士摸底、登記、審查工作,使該入會的全部入會,嚴格執行正確的規章制度,為保障社會秩序的穩定,堅決把住調查審批關,防止社會上存在的教騙、假道士、封建迷信非法分子混進道教組織。3、 增定報刊雜誌和全國道教界所發行的經典、書刊、引導會員認真學習,以增進對全國道教界的了解。吸取優良的宗教認識,學習人家的好經驗,以推動我們的工作。4、 爭取各級黨政領導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的擁護,逐步在城鄉各散居道士較為集中的地方開放部分宮觀和適當的道教活動場所,以解決教徒們的教務活動和宗教生活等困難問題。5、 建立健全宮觀管理制度,堅決按「國家道協」《關於散居正一派道士的管理試行辦法》和鑒別正一散居道士的標準,嚴格授徒制度,讓全市正一派道士熱衷於祖國四化建設和我市兩個文明建設而作出應有的貢獻。
推薦閱讀:

在道觀與女朋友擁抱,被道士呵斥該怎麼辦?
道教的洞天福地
道教驅鬼咒語大全
想做個道士不知如何起步?
【道法秘籍】道教發展史略述

TAG:道教 | 湘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