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媒體札記:只差「上級」要求

媒體札記:只差「上級」要求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 徐達內

一、浪費入罪

《新聞聯播》首度引入特約評論員,就奉獻給了反浪費事業。

由楊禹連線出鏡,建議從三個「公」字入手遏制鋪張浪費之風——「第一個公:公款。要狠剎『舌尖上的浪費』,黨政幹部要以身作則,先從規範公務接待開始」;「第二個公:公務人員。有很多飯桌邊,坐的是公務人員,但買單的可能是老闆,是形形色色的『朋友』……把權力關進位度籠子里,飯桌上的獲益與尋租沒了空間,浪費必然減少」;「第三個公:公眾。也就是咱們每一個人。點幾個菜,打不打包,看似事小,卻關係著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的傳承問題。」

在這段新三「公」點評前,是可以作為論據的「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系列報道,央視記者從北京一家酒樓時發回現場「剩宴」畫面,從「一道菜688元,大半浪費」到「酒樓日人均消耗,4斤菜1斤肉1斤面」。

痛心疾首的是袁隆平。這位以雜交水稻造福全人類的科學家,在央視鏡頭前眉頭緊鎖,嘆了一口氣說:「我們國家人口這麼多,耕地又這麼少,這個浪費是個可恥的行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現在我要建議政府要出台(法規政策)把浪費當成可恥的行為,當成一個犯罪的行為來限制它。」

袁老此議被央視網連同新浪鳳凰推薦在首頁。其實,所謂「浪費入罪」也並非新論,去年此時,即有全國人大代表陳代富提議國家急需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浪費法》,4月19日晚的央視《新聞1+1》即曾以此帶頭自省,「我覺得潛在的我們都是犯罪嫌疑人。」

那期「奢侈的垃圾」直指公眾人人有責,強調中國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價值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於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於是,白岩松不禁感慨:「沒想到在學校的食堂,在社區裡頭浪費同樣嚴重,我們在指責別人,我們在一門心思說都是公款消費鬧的時候,原來我們也參與其中,原來咱們也都是犯罪嫌疑人,我們什麼樣,中國就是什麼樣。」

各地都行動起來了。新浪微博繼續讓「光碟行動反對浪費」高居熱門話題榜首;不讓新華社那組「刺眼」圖片專美,遼瀋晚報、大河報、齊魯晚報都在頭版宣布,開始對本省餐桌浪費情況展開調查……

當然,市場化媒體的批評矛頭更樂於指向官場。例如,成都商報重慶晨報的今日頭條評論就想到了一塊,《反對中國式「剩宴」,先請公款吃喝離席》、《狠剎浪費之風,應先拿公款吃喝開刀》;21世紀經濟報道號召《向浪費宣戰》,所配漫畫亦寫明「財政不受監督製造的浪費最多」;京華時報警告《舌尖上的剩宴丟了政德良知》;現代快報更是直接在一桌5000多元的菜肴上標記「公務『剩宴』」,嘆息「這桌無人打包的公務宴不少沒動過」,並以《「盛宴」+「剩宴」=犯罪》斥之。

其實,新華社昨天又彙報了新動向。證實總書記是在1月17日針對內參《網民呼籲遏制餐飲環節「舌尖上的浪費」》作出批示後,這篇稿件要揭發「觀望」「避風頭」者——「一些基層幹部反映,個別地方在公款接待時存在飯後『最後一道菜』:每人送中華煙一盒,這種風氣沒有杜絕。相對於明目張胆的大吃大喝,一些隱蔽吃請送禮現象開始抬頭……一些單位公款送禮、送卡,靠熟悉的『定點飯店』混作餐費走賬,個別機關單位的定點接待飯店甚至搞起了兩個點菜單。」

早就猜到了。華西都市報、晶報今天已有《公款吃喝「潛伏」,監管須提升敏感度》和《治理「嘴上」腐敗,須謹防下有對策》提醒;人民日報亦在《變化明顯,尚存隱憂》的記者觀察下面配發一位基層幹部的心聲:「要管長遠,恐怕要標本兼治。現在的實際情況是,一個基層幹部,如果不請上級吃飯,你的項目就可能無法獲批,各種檢查的結果就可能會落後……」

二、你情我願

比起反浪費,還是反腐吸引了更多筆墨和口水,何況,遏制公款大吃大喝本就是廉政應有之義。

討論最多的自然還是習近平那句「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里」。

方向有三。

其一,中國已有足夠多的籠子,關鍵是要用起來、關起來,例如華商報昨日即言《反腐要除根,須把權力裝進憲法之籠》。

其二,把籠子紮緊,以防形同虛設。

錢江晚報以一整版聚集此話題。頭條評論《權力關進籠子,鑰匙交給民眾》宣布,之所以「公僕」傷民現象並未真正得到扼制,「就是權力者設計了籠子,掌管著籠子的鑰匙,籠子看上去很美,卻漏洞百出。權力貌似在精美的籠子里,卻能進出自如,有時甚至飛揚跋扈,傷公財,勞民命。

評論員劉雪松還要請公權力「寬容民眾質疑的目光」、「理解民眾拭目的期待」,因為在他看來,「這個籠子由誰來設計,設計成什麼樣子,誰來掌控籠子的鑰匙,卻是決定權力能否被馴服、能否心甘情願呆在籠子里、從而能否真正為民所用的決定因素」:「民眾不再相信權力者從前自製的籠子既能封住蒼蠅,又能栓住老虎,不再相信從前那些桀驁不馴的權力能夠低下頭顱、自行走進設限的籠子,不再相信從前自持鑰匙的權力者,能夠打心眼裡不覬覦籠外的世界。」

與另一篇《權力入籠,民眾才有信心》相配,是這家浙江暢銷媒體引用微博語錄,其中既包括@新華視點的「國家強大也許並不在於宇航員是否能登月,而在於權力能否被關進籠中」;也有@盛唐庶人的「公共監督就是籠子。沒有監督,籠子形同虛設。不放權利,如何約束權力?」

除了刊出《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有腐必反,取信於民》、《遏制特權才能確保公平》等一系列文章以外,人民日報也發出了《變「關貓的牛欄」為制度的鐵籠》的呼聲。是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副院長李永忠,重提13年前江西省原副省長鬍長清死前留言:「不科學不合理的權力結構,是紙籠子。紙籠子是關不住權力這隻猛虎的……俄羅斯共產黨領導人久加諾夫曾在一次談話中坦誠地說:蘇聯共產黨垮台的真實原因是它的『三壟斷』,以為自己想說的都是對的,以為自己的權力是神聖至上的,以為自己有可以暢通無阻的一切特權……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以權力制衡權力、以權利制約權力……從而變關貓的牛欄為制度的鐵籠,既能有效地防止腐敗的滋生蔓延,又能可靠地防止權力事故的易發多發。」

討論的第三個方向,是最熱門的,那就是針對當下需求鑄造新籠子——眾人皆指官員財產公開制度。

那份中紀委會議公報昨晚一經新華社發布,即成為門戶及報紙頭條最多選擇。文中那句「認真執行領導幹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制度,並開展抽查核實工作」,更是令眾多市場化媒體以大字標題示眾。

京華時報請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來解讀,並建議將之制度化:「抽查能對黨政領導幹部造成威懾,儘管是抽查,但可能抽查到任何一個人,從而讓領導幹部不抱僥倖心理,如實申報財產……抽查結果要向社會公開,讓老百姓知道一些細節,到底是真實還是虛假,如果不真實誤差有多大,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新京報、東方早報、晶報都將「抽查」二字置於封面最頂端。前者由評論員於德清聲明「儘管僅靠官員財產公開制度不足以把權力關進籠子里,但這一定是制度鐵籠必不可少的一道欄杆」;後兩者亦言《期待抽查成為官員財產公示突破口》、《官員財產公開,歡迎走進位度籠子》。

用大到超過報頭的字型大小通報中紀委要求,南方都市報今天帶來了一些欣慰之外的專家預測,即「或採取三種方式抽查」:「記者獲悉,具體操作上,將由人事部門和紀檢委部門聯合進行抽查,或將採取3種抽查方式。一、選定5%或者10%的比例隨機抽查。二、採用『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對擬提拔的幹部進行抽查。三、當有線索檢舉某些幹部或存在腐敗行為時,對這批幹部的申報內容進行核查。」

就在這個頭版大字標題的下面,緊貼著的就是廣州市長陳建華的生動面容。雖然「官員財產公開第一人」范松青這個名字已經在過去三天里傳遍大江南北,門戶昨晚起又在展示他「反腐全靠網民就被動了」的語錄,但如今又有了新主角,而且更大牌。

為了響應陳市長「我如果接到通知會帶頭公示財產」的公開表態,南方都市報決定發表社論《推進官員財產公開,制度勿要束縛個人》:「身為一市之長,他能夠明確贊同官員財產公開,已經表明體制內外對於推進官員財產公開的共識正在凝聚,兩者之間的隔膜已經被打破...或可以理解為官員財產公開需要來自上層設立的制度安排,而非一些官員的決心不夠或利益羈絆。假如這樣的推斷成立,那麼解決問題的容易程度也許將超出我們的預料,僅僅是一個『通知』下達,官員財產公開就可以一馬平川地推進了。」

雖然也認為「官員公開表態或許未必完全是內心想法的反映」,但這家媒體依然願意替陳范二人回應「作秀」之諷:「回歸具體的中國語境,陳建華市長、范松青副秘書長的公開態度,便有了彌足珍貴的一面。而對於這種官民在話語層面形成的共識,公眾也應當好好珍惜,既不失持續追問的勇氣,也當避免過於激進的態度。」

再加上《財產公開立法,技術上沒難度,關鍵是誰推動》,以及《大家都支持公開那還等什麼?》,最大癥結似乎已經呼之欲出——眾人眼光向上,詢問頂層設計。連廣東省委機關報今天都發表《財產公開只差「上級」要求》,呼籲「上級」出台制度來滿足公眾與官員之間的「你情我願」。

上級布置了作業。昨天深夜,@新華視點宣布,「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23日在中央紀委委員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布置了一項作業,要求大家結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實際,在下午開會之前親自完成一篇一千字以內的學習黨章體會。他說,沒有早布置這個作業,就是擔心布置早了,有些人會讓秘書代寫。」

根據中新社昨天發布的專家分析,今後一段時間內,由這位政治局常委帶領的反腐部門最可能重拳打擊兩大「老虎」,即金融領域腐敗和省部級高官腐敗。但「蒼蠅」也著實不少,並且也很讓人惱火。

陝西神木「房姐」之事已然不可收拾,當地官方昨晚通報稱該縣公安局涉事3民警現已被停職調查,今天上午再追加一位副鎮長。

都是因為她的多戶口。@新華社中國網事昨晚發布《北京警方回應「房姐」北京戶口:很詫異》,稱接受採訪的民警亦不解何以龔愛愛不但擁有4個戶籍,且北京戶籍身份證號還以「110」開頭。率先揭發龔愛愛擁有這個北京戶口的京華時報,今天結合央視對其在西安還有兩套住房的報道,轉達網友評論:「普通人在北京落戶相當困難,而『房姐』除了在陝西神木有3個戶口外,在北京還有1個戶口,這麼隨意地落戶口,『房姐』是怎麼做到的?」

這也正是義憤填膺集中之處。瀟湘晨報強調《有多少房不神奇,神奇的是有多少戶口》;說完《「官員財產公開」這個「籠子」該用上了》,齊魯晚報接著來一篇《多戶口「畫皮」非扒不可》;晶報更是由湯嘉琛直言《「多戶口」事件本質是腐敗問題》:「『多戶口』對那些潛在的貪腐官員來說,還有更特殊的作用。弄一個虛假的身份,並通過一定的手段辦理好護照,能讓他們在『東窗事發』後可以迅速攜款外逃……更值得警惕的是,在官員財產公示呼聲漸高的大背景下,『多戶口』現狀可能會讓一些官員躲過財產公示這道關,進而消解財產公示在反腐建設方面的積極意義。」

午前,新華社宣布,公安部已決定成立工作組,以查清龔愛愛違法違規辦理多個戶口問題。

只不過,新京報今天又帶來了《運城紀委幹部被曝有雙戶口,當事人未承認也未否認,對記者稱「見面細談」》的消息,京華時報將其命名為「房媳」,並補充「網傳其身為前財政局長的公公在各地有十餘處房產」。

十餘處房產,不算什麼。這不,「房祖宗」都已經橫空出世了。前天起,「濟南市歷城區原公安分局局長程紹春擁有16棟樓」的消息即開始流傳。「連任志強都忍不住調侃:『程局長讓小潘咋活啊?』」——這是大洋網報道此事時引述的微博輿論。

今早,@潘石屹指出了一條活路:「也許現在是揀便宜機會」。這位地產商所轉發的是@新華視點的評論:「北京有人半夜12點急拋豪宅,賣主與公務員有打斷骨頭連著筋的關係。中紀委全會剛剛提出要打老虎,就有人急著拋房套現,讓人不得不浮想聯翩。老虎要抹嘴溜走怎麼辦?唯有獵人加快速度、加大力度。」

源自21世紀網《北京「公務員房」神秘賣家:隨身帶房本,午夜簽合同》的確是火了,並獲五大門戶齊聲首頁推薦。這可以算作是對此前華夏時報、經濟觀察報消息的驗證,因為文中所言那套半夜簽售出去的房子就是「8套市場難尋單位,戶主統一放盤,政府優質資源」之中最後一套:「該8處房源是位於北京海淀五棵松附近紫金長安小區,單價近7萬元/平方米,每套售價都在千萬以上……這些業主行事低調果斷,價格上不做任何讓步,但他們確實賣房心切,隨身帶著房本隨時簽合同,哪怕是半夜十二點。」

「這些房若不是『上面有精神』,業主們也不會拋房的」——按照這篇報道中所引用的房產經紀人說法,「此次拋售的8套房的業主都與有公務員有關聯,業主即使不是公務員也是跟公務員有著『打斷骨頭連著筋』的關係。」

三、政治生態

《「房姐」在京戶口將註銷》,這是新聞晨報在《中國式追問困境:喊破嗓子擠點牙膏》中所舉的第一個事例,再加上《誰製造了美女副市長事件真相困境》、《選美小姐變市委秘書?》以及《佛山代訂票被判刑小夫妻昨日取保候審》,這份上海暢銷報紙宣布:「四起輿論熱點都在『追問』和『回應』間拉鋸,真相難得也難讓人信服。」

這不是第一個來盤點「爛尾新聞」的媒體。雖然有關柴靜「柴徽因」的爭議仍在持續,但那畢竟是新聞圈內的口水話題,普羅大眾更關心的還是那些記者們未完成的使命。@騰訊新聞哥周一即發布名單,從毒膠囊、北大丑聞、方大國毆打空姐、盤錦警察槍殺村民,一直到2012年最後一天的山西苯泄漏事故,一個都不放過。

今晨,新京報又提供了一個版本,並獲門戶推薦展示。有天津薊縣大火,有哈爾濱「8?24」大橋垮塌,有雙城「性侵門」……當然,誰都不會漏了陝西「表哥」楊達才。這篇《追問2012:看到了新聞,未看到結果》,只能哀嘆:「在官方宣布調查後,一直未見調查結果公布,對於公眾,這些謎題何時揭開?」

其實,人民日報前天就已經逼問《「爛尾新聞」如何有下文?》,宣稱「亟須機制創新,實現從應急處置到常態治理的轉變」;今晨,又借推出「凈化我們的政治生態」系列評論之機,以《破除「只唱不做」的空頭政治》提升話題層次:「有的人喜歡『許空諾』。一些地方左一個民生工程,右一件民生實事,聽起來激動人心,到頭來兌現的不多,打折扣的不少。「

政治生態之變態,還有兩樁現成案例。

晶報方才向缺席廣州政協會議開幕式的周星馳委員發去公開信,羊城晚報昨又有報道稱,當列席會議的省人大代表劉金保抱怨會務組織安排不當時,幾位市人大代表異口同聲,「你把我們不敢說的話都說出來了。」此情此景,令中國青年報作者殷國安不禁納悶:「我們不知道,這些不敢說的人大代表,究竟怕什麼?難道怕這怕那,就不怕辜負了人民的重託?」

還有一個更加讓圍觀者匪夷所思卻又習以為常的,那就是暗訪泄密。《一家報紙出現這樣的標題,「距國家暗訪組來黃檢查只有98天……」》,都市快報附上東楚晚報昨天的版面圖樣,加上兩句反問:「這不是通風報信嗎?當地政府演戲給誰看?」

央視主播@張泉靈昨天見狀,即已譏笑「完了,埋在暗訪組裡的線人就這麼給暴露了」,今晨,連本省省會機關報長江日報也要用社評出言訓斥,「黃石的一不小心,使自己淪為笑柄」。

但這篇《且看形式主義何等堂而皇之》,更多的還是要替基層官員打抱不平:「實際上,這種形式主義的迎檢、暗訪,在哪個地方又不是轟轟烈烈,心照不宣的呢?多少地方的迎檢,都是在倒計時中緊張行動,只不過是乖巧地沒有點出暗訪根本不是秘密的事實。我們可以批評地方走過場,搞形式主義,以及虛假的政績觀,但國家暗訪組又何以讓自己的行程如此公開?另外,中央各部門為地方設置各種評比評獎活動,設置精確的評比細則和環節,又是否尊重、符合地方實際,地方不迎合是失職,迎合則勞民傷財徒有其表,這算不算一種形式主義?」

的確不是秘密。重慶晨報記者已然檢索發現,類似報道去年就曾出現在南方農村報上,「暗訪變通知似乎已經成為了各地政府的通行做法……在陝西西安市、江蘇南京市、河南新鄉市等多個政府網站上都能查詢到。」
推薦閱讀:

北美五大媒體巨頭暢談電視未來
厲國剛:張扣扣案與媒體的責任
媒體解讀四中全會:1個目標6大任務
旅行社簽證手續出錯 29人歐洲團經歷4天3夜「機場游」|歐洲游 機場游 不要跟媒體說
東莞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台

TAG: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