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困獸猶鬥」變成「第一哲學」了

「困獸猶鬥」變成「第一哲學」了(2009-11-06 20:25:01)

轉載

標籤: 第一哲學困獸猶鬥雜談

今天打開郵箱,一位網友對我說,我在博客日報上的博名沒有在新浪上的博名那樣好。既然如此,我就將「困獸猶鬥」改成「第一哲學」了。

其實,「第一哲學」也不怎麼好。很多人在我的博文後面或者在電子郵件中質疑我「憑什麼你是哲學,還第一」。我當然從來不可能第一,也不敢自詡懂哲學。不過,「第一哲學」是哲學開始的樣子。它指:任何事物後面,都有一個未知的「實體」。這是一種思辨性的抽象化的思維方式。所以,第一哲學可以看做是形而上學的代名詞。

「第一哲學」是一種有益的思想體系,但也是害人的——以致有人說古希臘哲學是西方人對人類犯的一個錯誤。為什麼有益?因為哲學在古希臘出現的時候,是和自然科學一起出現的。所以,西方哲學一開始就是自然科學的模樣。而中國,則沒有這樣的傳統。中國的所謂傳統的「哲學」,一開始是以政治學、倫理學的模樣出現的。不過,在老子那裡,有一點可憐的形而上學。

「李約瑟難題」,即科學為什麼不是興起於中國,古代中國有技術而無科學的問題,實際上與「第一哲學」緊密相關。按照本人的淺見,也與文字差異有關。中國近3500年的象形文字,無法接近思辨和抽象。所以,「實用理性」總是第一位的考慮。至今,中國仍然是一個懶惰的種族。哲學是「愛智慧」的學問,中國人的知識系統卻是實用。而「實用」的性質,沒有標準可以衡量,所以,它只能是自私自利的、物性化的。

不過,思辨性的哲學體系,容易導致整體主義,即專制主義。卡爾·波普爾在《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中認為,柏拉圖和黑格爾是整體主義的思想淵源。(眾所周知,柏拉圖是西方哲學的鼻祖,有人說,所有西方哲學都是對柏拉圖思想的註解;而黑格爾是現代以前的西方哲學的集大成者。)因此,劍芒在我的文章《美國眾議院救得了孔子嗎?》後面引用波普爾的話評論道:「黑格爾的哲學是邏輯混亂,武斷專橫的滿紙空言。黑格爾的哲學之所以能顯赫一時,那是因為普魯士國家的官方需求。黑格爾的國家主義、民族主義對法西斯主義有著巨大影響」。我對此的回應是,「柏拉圖、黑格爾(所代表)的思辨哲學體系與西方的科學思想體系幾乎是一脈相承的。不過,我並不否認卡爾·波普爾的批判中所包涵的深刻道理。」

西方的後現代哲學已經告訴我們,實際上,萬事萬物的背後,並沒有什麼另外的抽象的「實體」。所以,在「後現代」前後,西方的思想家們喊出了各種各樣的口號,「上帝死了」、「『人』死了」、「國家死了」、「哲學死了」等等。這些曾經大寫的「實體」,實際上都是人類編造出來嚇唬自己的。而且,他們的確曾經給人類帶來過災難。例如,宗教裁判所與柏拉圖的「理念」論有關,而法西斯主義與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亦有淵源關係。所以,他們必需死。

因此,我現在喜歡的哲學家是哈貝馬斯、德里達、羅蒂等人,尤其是美國的新實用主義哲學,我認為是最好的哲學,與之媲美的是自然科學中的量子理論。我認為,最好的哲學口號就是羅蒂的「民主先於科學」、「民主先於哲學」,它在「公私分家論」的基礎上,鼓勵每一個人都樂於自由創造,並且維護社會正義。傳統的絕對化的抽象化的哲學死了,然而,新的個人化的具體化的哲學卻在大量興起。這種景觀,就像量子理論那樣,是無數人在貢獻著自己的發現,而不再是某個人壟斷著某種所謂「真理」。

「第一哲學」儘管已經「過時」,然而,它並沒有真的死亡或者失效,只不過進行了一番「範式轉換」(庫恩),成功地過渡到了今天的「後現代」模樣。尤其是,它的合理內核(抽象化、符號化,也是最效率化的思維方式)作為人類思想的寶貴結晶,正是中國極為稀缺的。很多學者試圖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裝進「後現代哲學」的框架之內,實際上,這不過是一種意淫式的「精神勝利法」。

中國社會要轉型,就必須藉助西方「第一哲學」的思維工具和思想魔方。儘管我們的腳步已經跨進了後現代的門檻,然而,中國人的腦袋仍然處於前現代之中。因此「民主」和「科學」仍然是我們需要補課的範疇。而這些東西,在西方已經是幾千年的傳統了。值得慶幸的是,互聯網時代,為中國人補課提供了最好的時機。遺憾的是,我們一直不敢啟動這個「民主」的按鈕和程序。為什麼我們仍然對民主說「不」呢?

民主的最大好處是告別野蠻,同時能夠充分激勵個人創造。而專制制度是不需要動腦的制度,它只需要一身蠻力和膽大妄為、無惡不作。因此,沒有民主,就不可能享受文明的快樂。實際上,自由、民主制度也可以保障「第一哲學」不被異化為一種抽象的倫理道德。當然,她們一樣能夠抵制因「文明的衝突」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因為自由、民主制度的信條就是價值觀的多元化和相互依存。

我沒有系統鑽研過西方哲學,也無意皓首窮經地閱讀中國的傳統思想,然而,我堅信,自由、民主是普適的,因為它是生活化的、具體化的,也就是說,它不應該被某個人或某種理論抽象掉。不過,要從理論上認識到這一點,不懂得一點西方傳統哲學即「第一哲學」,似乎又不可能。這是我將博名叫做「第一哲學」的原因。的確,沒有必要繼續「困獸猶鬥」了,因為做一個有道德追求的人是第一位的。

在網路上,我沒有「實名制」,因為目前的我不過是一個籍籍無名之輩。我對這個社會也沒有多少貢獻,儘管自己也曾經在烈日炎炎中「躬耕壟畝」地汗流浹背過。博名只是一個符號,思想碰撞才是自由、民主制度的開始。

對於博客日報,我也越來越多地偏愛。既然有幸成為這裡的時評類的「名博」,我想,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我希望以前的「困獸猶鬥」,現在的「第一哲學」,還是一樣的努力,成為大家的朋友,一起為自由、民主吶喊和呼籲。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0

喜歡閱讀(561) 評論 (20) 收藏(2) 轉載(0) 喜歡 列印舉報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精)

轉載列表:

  • 轉載

    轉載是分享博文的一種常用方式...

    前一篇:屍體打撈究竟是誰的事情?後一篇:大國的標誌只能是學術思想
    推薦閱讀:

    大漠收藏的文件夾【中國哲學】
    哲學的用處
    勞動創造世界,勞動改變世界——社會發展史概述
    陳少明:經典解釋與哲學研究
    「哲學」範疇的中國化及其內在問題

    TAG: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