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厚重的客家姓氏文化

祖訓是長輩教育後人,用來約束後代賴氏》:「父母吾身之本,少而鞠育,長子孫治家、做人的行為規則,是中華民族而教訓,其恩如天地,不孝父母是得罪天文化傳統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中國道德地。凡我族人切不可失養失敬,以乖天文化中一份不可多得的寶貴遺產。永定縣倫。」又如《沈氏族譜》「釋孝」:「為客家族譜中登載的祖訓很多,現將其內容人子,孝於親,子不孝,己生嗔,己不加以歸納如下:一、孝父母「孝」是儒家倫理思想榮,親沒後,莫久停,要擇地,先擇心;的核心,是中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維繫祖雖遠,祭必誠,祀祠廟,如事生,作榜統治的最根本的禮教準則。對於「孝」,樣,教兒孫。」眾所周知,一個人有了孝不同的經典有不同的解釋,《說文》稱:敬父母之心,才能思忠報國,正所謂:「善事父母者」為孝。《孝經》曰:「夫「孝為立身之大本,人若不孝於親,必不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經也,民之行能忠於國。」也」。永定客家作為漢民族的一個支系,二、睦宗族宗族是伴隨著姓氏文化祖輩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注重「孝」在培育家庭美德中作用,因此每本族譜都可的緣起和發展而逐漸出現的,是一個大家以找到有關「孝父母」的條文。如《永定賴氏》:「父母吾身之本,少而鞠育,長而教訓,其恩如天地,不孝父母是得罪天地。凡我族人切不可失養失敬,以乖天倫。」又如《沈氏族譜》「釋孝」:「為人子,孝於親,子不孝,己生嗔,己不孝,宜自懲;父母在,奉雞豚,非為養,色笑承,顯父母,立功名;身不辱,親有榮,親沒後,莫久停,要擇地,先擇心;祖雖遠,祭必誠,祀祠廟,如事生,作榜樣,教兒孫。」眾所周知,一個人有了孝敬父母之心,才能思忠報國,正所謂:「孝為立身之大本,人若不孝於親,必不能忠於國。」二、睦宗族宗族是伴隨著姓氏文化祖輩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注重「孝」在培育家庭美德中作用,因此每本族譜都可的緣起和發展而逐漸出現的,是一個大家以找到有關「孝父母」的條文。如《永定族的直系血脈及其傳承發展的人群集合。《爾雅·釋親》:「父之黨為宗族。」漢班固《白虎通·宗教》:「族者何也?族者湊也,聚也,謂恩愛相流湊也。上湊高祖,下至玄孫,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為親,生相親愛死相哀痛,有會聚之道,故謂之族。」因此,宗族一般應具有以下特徵:一有共同的祖先;二有直接的血緣關係;三有一定規模的人群集合;四是聚居地較為集中;五有一些大家認同的宗族規約。永定客家人強調「睦宗族」有其深厚的社會歷史原因和自然因素。客家先民源自中原,歷經數度遷徙定居在福建、江西、廣東崇山峻岭之間的廣大山區,人地生疏,唯有互相團結才能與惡劣的社會和自然環境相鬥爭,這種團結友愛互助的精神世代相傳,並作為一項行為規則寫入族譜,成為一條世代遵循的祖訓。如,《林氏族譜》載「家訓」:「睦族有四務:一曰矜幼弱,稚年失親,難以自主成人,則須有矜憫之心,隨時為之助力。二曰恤鰥寡,貧者則恤以善言,富者則恤以財力,俾得樂生。三曰周窘急,族人有衣食無著者,量己之力,為之接濟,以盡宗族之心。四曰解忿爭,得多人勸之,往往心平氣和,可重歸於好,此同族之責也。」這種敦宗睦族的精神,是客家文化精髓的重要內容之一。三、重教養教養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養,反映的是人本質上的品質與道德水平,是一種積極的對己對人的態度和行為。在現實生活的人際交往中,有一條基本規則:你怎樣待人,別人也怎樣待你。你關懷別人,尊重別人,對別人真誠,通常他也會如此待你。正所謂「敬人而人敬」。這樣,就為自己創造了一種有助於自己發展的良好的和諧的人際交往環境。如,登載於《林氏族譜》內的「重教養,訂了六個條文,指出教養子女必須從小開始,寧嚴勿寬,應根據子女的氣質、興趣愛好,因材施教。要教育後代務正業,勤於耕讀,培養子孫愛讀書的好習慣,要注重書本知識,珍惜光陰,同時做到與言傳身教相結合。四、知廉恥「知廉恥」,顧名思義就是做人要懂得廉操與羞恥。《荀子·修身》曰:「偷儒憚事,無廉恥而嗜乎飲食,則可謂惡少者矣。」《淮南子·泰族訓》云:「民無廉恥不可治也。非修禮義,廉恥不立。」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家顧炎武在《日知錄·廉恥》中指出,「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顧炎武認為,在禮義廉恥這四者之中,恥是至為重要的。一個人之所以不清廉,做出種種不合乎道德的事,原因就在於不知羞恥。當官的人無恥,就會使國家蒙受巨大的損失。永定客家姓氏族譜祖訓「知廉恥」條文有明確的訓誡,如,《永定沈氏族譜》「釋廉」載:「人非蚓,飲黃泉,謀衣食,也需錢,取有道,不傷廉」,「非我有,勿垂涎,義與刑,須權衡;最不肖,侵嘗田,私囊飽,喜翩翩,若此者,罪彌天。」「釋恥」云:「言在耳,記在心,一恥字,宜認真,人無恥,便辱身。」在如何培養人的廉恥觀問題上,永定客家人強調的是以「教化」為前提,培養為官者的廉恥觀,為官者講廉恥,就會規規矩矩地做官,正正噹噹地做事,整個社會風氣就會淳化。五、尚勤儉縱觀歷史,「勤儉」是中國傳統美德之一。《左轉》曾引古語:「民生在勤,勤者不匱」。孔子也曾說:「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墨子則認為:「儉節則昌,淫佚敗之。」這些都是我國傳統道德中所提倡的「唯儉養德」的道德思想。勤儉是一切美德之源。永定客家祖先繼承發揚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並將它編入族譜,作為後裔世代相傳。如《武城曾氏族譜》載:「治家勤儉」:《魏氏祖訓》載「克勤克儉,毋怠毋荒」。還有《永定林氏族譜》載:「勤儉為立身之本,故人不但貴乎有業,且貴乎能勤其業,士農工商,凡勤且儉者,大多日進,懶且惰者,莫不致敗。人生於世,應以勤儉自逸。」追溯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於勤儉,亡於奢靡。六、守誠信誠信屬於道德範疇,守誠信就是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做人不能出爾反爾,更不能採用欺騙手段。中國古代,「誠」和「信」意義相近,但細釋古書,「誠」和「信」二字,意義並不完全相同。「誠」的本義是真實、真切,引申為人的道德情感和社會行為時則有誠實、真摯等含義。「信」的本義是求真、守誠,引申為人的道德情感和社會行為時則有追求真理、信守承諾等含義。客家祖先深知「守誠信」在人的立身處世中重要作用,教育後代子孫做人務必誠信,並將「守誠信」條文作為世代遵循的行為準則寫入族譜。如《永定沈氏族譜》「沈氏家訓」之「釋信」「何謂信,在人言,一言出,不可忘,千金重,九鼎傅;昔仲路,孔門賢,無宿諾,信義全,處朋友,信為先;其患難,生死連,家庭內,信宜兼,託孤幼,宗祀綿;死者話,猶生前,欺誣泯,許為捐,人若此,庶近焉。」等等。如今,承傳祖先「守誠信」祖訓,不僅對社會的穩定繁榮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能加強個人的道德修養,提升自身文明素質。七、勸誡類「勸誡」指勉勵告誡,勸誡後人任何事有所為有所不為,勿犯嚴重錯誤。刊載於永定姓氏族譜內「勸誡」類祖訓條文頗多,內容豐富,但表述方式不盡相同,歸結起來主要有:(1)戒懶。懶是一種心理上的厭倦情緒。如《永定吳氏綜譜》載:「驕奢淫逸,不事生產,是一種道德敗壞的行為。在國謂之遊民,在家謂之盪子,對國沒有貢獻,對家毫無利益,如有此弊,勸君即戒。」《李氏史記》「家訓十一則」之六載:「農桑衣食之必資,上可供養父母,下可養妻兒女,所以奉生之本也。苟不勤力耕種,必致荒蕪田園。凡我族人,切不可偷安懶惰,以致終身饑寒。」(2)戒賭。主要指戒賭博。賭博陋習在中國由來已久,其危害性不言而喻,無論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還是對自己都是百害而無一益。永定客家人把「戒賭」列入祖訓,教育後人遠離賭場。如《永定鄭氏族譜》「鄭氏家規」之四載:「有恆產者,有恆心。好博者,即為傾家之兆,喜賭者即為盜賊之由,賭博者必先責之父母之不教,而後責以子弟之率不謹。」(3)禁偷竊。偷竊是一種違法犯罪行為,永定姓氏大部分族譜把「禁偷竊」列為祖訓、家規,勸誡後人,防患未然。如《永定鄭氏族譜》載:「一介不取,吾人節操;君子固窮,孔氏素訓。詐騙者隨事滔義,盜竊者革出。」《永定蘇氏族譜》云:「盜偷必忌,不善者勸之,不改者眾與之絕。」除上述三點訓誡外,還有:禁洋煙、戒鬥毆、戒興訟、禁欺弱、禁凌尊、戒淫行等。永定客家祖先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染,力求傳統文化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結合,並將兩者結合的結果濃縮為祖訓寫入族譜,作為後裔共同遵守的行為規則,世代相傳。由於時代所限,其字裡行間也夾雜有某些封建思想殘餘,但大多內容與當今時代所倡導的精神吻合,如,愛國愛鄉,敦宗睦族,遵紀守法,勤儉節約,廉潔奉公,扶貧濟困,誠實守信,等等。這些客家文化的精髓,不失為教育子孫後代的好教材,應得到繼承和發揚。http://www.hxpzlm.cn/xsqy/2243.html
推薦閱讀:

日本的姓氏。
日本的姓氏
在中國什麼姓氏是最古老 |
大家見過的夫妻同姓情況涉及哪些相對少見的姓?
華夏姓氏|風

TAG:文化 | 姓氏 | 客家 | 姓氏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