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新中國戲曲電影(四):1964

京胡,又稱胡琴,是中國的傳統拉弦樂器。18世紀末,隨著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形成,在拉弦樂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請關注網站

京胡藝術網 (全國首個京胡門戶網站)

http://www.jinghuart.com/,

1963年12月和1964年6月,毛澤東作出了有關文藝的兩個批示,嚴厲批評建國以來文藝界的工作。批示中指出「許多文藝部門至今還是『死人』統治著……至於戲劇等部門,問題就更大了」、「熱心提倡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藝術,卻不熱心提倡社會主義的藝術」、「不去接近工農兵,不去反映社會主義的革命和建設」,這些指責對於以編演古裝傳統劇目為主的戲曲界而言,針對性無疑是最強的。同時,文化部下達文件,要求全國各地編演現代戲,不少傳統劇目遭到批判和禁演。自1964年至1976年,各劇種戲曲電影紛紛轉為現代題材。

1964 《秦香蓮》(京劇)長春電影製片廠

在此,先要說說1964年拍攝的京劇電影《秦香蓮》。它是十年動亂之前最後一部傳統戲曲影片,也是這一時期幾乎唯一的一部傳統戲曲影片,在大搞現代戲的時代背景下,真可謂「萬紅叢中一點綠」。影片集合了北京京劇團(現為北京京劇院)的幾大頭牌:張君秋飾秦香蓮(左上圖中)、馬連良飾王延齡(右上)、裘盛戎飾包拯(左下圖左)、馬長禮飾陳世美(左下圖右)、李多奎飾國太(右下圖右)、譚元壽飾韓琪,表演精彩絕倫。然而,影片的視聽效果不盡人意,首先是色彩昏暗,其次音效不佳,演員念白時聲音比較小,大鑼一敲,唱腔一起,聲音又變得震耳欲聾,因此我看光碟時不得不頻頻調整音量。

自1964年至1966年十年動亂開始,戲曲電影的題材多為反映工農兵生產生活的小型現代戲。由於其中流傳至今的作品較少,資料難以搜集,這裡只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1964 《紅管家》(京劇)長春電影製片廠

河南省京劇團的作品。片名聽上去有點兒婆婆媽媽,沒想到這位「管家」卻是鬚眉。

1964 《箭桿河邊》(北京曲劇)北京電影製片廠

影片反映了解放後北方農村的階級鬥爭,不單曲劇,京劇也有同名劇作。

1965 《白山新歌》(二人轉)長春電影製片廠

包括《雙比武》、《小車老闆》、《送雞還雞》、《鬧碾坊》四齣戲。二人轉作為東北民間最「草根」的歌舞小戲,在當時也能享受到拍電影的待遇。

1965 《傳槍記》(京劇)長春電影製片廠

看看海報就大致可以想到此戲的內容了,槍是這個革命家庭的傳家寶,象徵著前仆後繼的鬥爭精神。

1965 《金鑰匙》(川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

這部影片的演出單位不是什麼專業的大劇團,而是「四川省溫江專區農村文化工作隊」,有點意思。

1965 《節振國》(京劇)長春電影製片廠

唐山京劇團的作品,表現了抗日戰爭時期開灤煤礦工人大罷工,糾察隊長節振國在與日本帝國主義的鬥爭中從普通工人成長為一名共產黨員的故事。《節振國》並未躋身於日後的八個「樣板戲」之列,影響力卻著實不小,我聽不止一位長輩稱讚過它,說這齣戲唱腔好聽,有傳統戲的韻味。還有一些雜七雜八,比如扮演節振國妻子的演員長得漂亮,聲音特別等等。又聽說了片中日本太君的一句唱詞:「節振國,節振國,飛檐走壁;游擊隊,游擊隊,專打游擊。」游擊隊如果不「專打游擊」,豈非不務正業?說到這兒,想起《紅燈記》中鳩山的一句詞:「氣得我血壓升高手冰涼。」有人說:「他又沒量血壓,怎麼就知道自己血壓升高呢?不通。」我笑道:「人家是著名的外科醫生,感覺比較敏銳。」

1965 《三朵小紅花》(彩調劇)北京電影製片廠

1965 《人歡馬叫》(豫劇)西安電影製片廠

豫劇名家常香玉的代表作之一。

1965 《紅花曲》(錫劇) 海燕電影製片廠

看海報可知影片講的是紡織女工的故事,這類題材正適於用柔婉的錫劇來表現。

1965 《山村新曲》(河南越調)珠江電影製片廠

1965 《打銅鑼、補鍋》(湖南花鼓戲) 珠江電影製片廠

李谷一主演。

十年動亂期間,「樣板戲」以一花獨放之勢壟斷了中國的文藝舞台,文藝徹底成為宣傳政治的工具。因此,這十年間的戲曲電影以京劇「樣板戲」電影為主,其中有《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等位列八個「樣板戲」的名作,也有《紅色娘子軍》、《杜鵑山》等後來被封為「樣板戲」的作品。這些電影的拍攝,進一步掀起了全國學唱「樣板戲」的熱潮,使中國人接受了一次最深入最廣泛的京劇啟蒙。而且,即便如姜昆在相聲《如此照相》中所言「電影院里就那八個片子來回倒」,「樣板戲」電影也仍然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直到今天,大多數中年人還能回憶起「樣板戲」的故事情節,甚至流利地背誦其中的精彩片段。我年紀輕輕,聊起「樣板戲」必然不及從那個年代過來的長輩們,謹在這裡發些劇照,再閑言幾句,供大家懷舊吧。

1970 《智取威虎山》(京劇)北京電影製片廠

《智取威虎山》還是一部舞台京劇時,就已經非常著名。翻看回憶「樣板戲」歷史的書籍,不乏「《智取威虎山》在*地連演**場」的記述。劇中楊子榮繁重的唱念做打對演員的功夫和體力是不小的考驗,何況連演數十場呢!現在的演員恐怕沒有幾人能夠做到。有趣的是,後來扮演欒平的「江南第一名丑」孫正陽竟然演過這齣戲里的「楊子榮」,增加大量唱腔之後才改為文武老生童祥苓主演。孫正陽的形象實在不適合楊子榮這個英雄人物,如果拍電影不知會產生怎樣一種滑稽的效果。當然,情況一定是電影還沒拍,就會被江青否決。

前幾年在電視里播出的一場京劇老藝術家演唱會上看到了年過七旬的童祥苓,唱《智》劇中的「打虎上山」——他的保留曲目。老先生雄風依舊,唱到激動處還拉起西服的衣襟手舞足蹈。嗓音已經大減當年,而且有點兒喘。那天我的一位高中同學去看了現場,發簡訊告訴我,主持人說童先生的一側肺已經萎縮了,他表示即使趴在台上,也要演出,當時現場不少人潸然淚下。電視里播出時把這一段剪掉了,或許是怕全國觀眾過於擔心吧。願童先生這位永遠的「楊子榮」健康長壽。

1970 《紅燈記》(京劇)八一電影製片廠

這齣戲在當年引發了「樣板戲」一詞的誕生,今天仍然廣受歡迎,特別是「痛說革命家史」一場。現在的各種晚會為了節省時間,李奶奶「學你爹心紅膽壯志如鋼」一段唱完就緊接鐵梅的「打不盡豺狼決不下戰場」,其實在我看來,李奶奶痛說家史的那段念白最感人,剛柔相濟,步步緊逼,扣人心弦,更可貴的是雖然使用普通話,卻不脫京劇本色,沒有「話劇加唱」之弊。「樣板戲」最鮮明的特徵在於其中西結合,如交響樂伴奏、個性化唱腔、普通話念白,但這種結合全無生搬硬套的感覺,反而為京劇增添了新的色彩,其中的奧妙何在,真是難以言明。有人說「樣板戲」是京劇最後的輝煌,現在看來,此言得之。

鐵梅的大辮子和印花紅襖在那個審美貧乏的年代大概可以算得最美的裝扮了。我初中時的班主任曾向我們講起她當年在學校「樣板戲」匯演中扮演鐵梅的往事:因為頭髮太短,老師給她戴了一根假辮子,唱到「前仆後繼」一場那些悲憤的唱腔時,用力一甩,辮子掉了,觀眾哄堂大笑。說到這兒,班主任很得意:「我當時太入戲了,愣是沒笑!下場之後,老師一個勁兒地表揚我。」

「樣板戲」雖然帶有特殊年代的印痕,一度為人們所迴避,但其歷史影響實在太大,因此今天又作為「紅色經典」重受追捧,「鐵梅」劉長瑜、「柯湘」楊春霞等人出席晚會,不唱一段《紅燈記》、《杜鵑山》就不讓下台。其實,劉長瑜、楊春霞,以及晚景凄涼的「李玉和」錢浩梁,在傳統戲領域也都有著很深的造詣,但「樣板戲」讓他們名揚全國後,觀眾很自然地把「樣板戲」當成他們的代表作,從而忽略了其它。對於這些積澱深厚、飽經風霜的老藝術家而言,這是一種榮耀,恐怕更是一種悲哀。

1971 《沙家浜》(京劇)長春電影製片廠

有一次聽中文系的一位老師講課,她說《沙家浜》是「八個『樣板戲』里最有『人味兒』的一出」,我極為贊同。這齣戲很少給人以假、大、空的感覺,特別是地下黨員阿慶嫂的機智、精明和江湖氣,留給觀眾的印象遠比那些教條化的英雄人物深刻。據說此戲最初把阿慶嫂作為一號人物,郭建光作為二號人物,但由於郭建光代表著紅區武裝鬥爭,而阿慶嫂代表著白區地下鬥爭(涉及當時被批判的國家主席劉少奇),所謂「突出郭建光還是阿慶嫂,是突出哪條路線的重要問題」,因此十分出彩的阿慶嫂只好退而居其次。其實現在復排的《沙家浜》,基本上已經恢復了突出阿慶嫂的初衷,就拿北京京劇院的演員陣容來說,「阿慶嫂」通常是頭牌名旦王蓉蓉,而「郭建光」就是個名氣、資歷稍遜的老生演員了。

影片中的阿慶嫂扮演者是崑曲演員洪雪飛,她的京劇唱工實在沒什麼感覺,一股崑曲味兒。扮演郭建光的譚元壽極好,忠厚而帥氣,老爺子現在已經八十多歲了,今年年初還在長安大戲院貼演《御碑亭》和《斬馬謖》,那氣質、颱風真是爐火純青。飾演刁德一的馬長禮也已經八十高齡,前不久在李慕良作品音樂會上出山唱「智斗」,成為那台晚會的最大看點。馬先生到底是老了,第一句幾乎完全沒在調上,但唱腔非常掛味,「點煙」等經典動作也可愛得很,用我一位戲迷朋友的話說:「可有喜感了。」

1972 《奇襲白虎團》(京劇)長春電影製片廠

說來慚愧,我至今沒看過這部電影,只翻過小人書,聽過劇中「王團長」方榮翔那段經典的「趁夜晚出奇兵」。該劇的唱腔融入了一些朝鮮音樂元素,如「安平山上彩虹現」一段採用了三拍子節奏,這是京劇從未有過的,真想聽聽是什麼樣子。

1972 《海港》(京劇)北京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聯合攝製

《海港》是八個「樣板戲」中唯一一部表現解放以來工業戰線的作品,但也是八個「樣板戲」中最顯得大而空的一部作品。主人公方海珍完全是一個遠離現實生活、充斥著政治概念的教條化人物,加之是女性,更令人覺得不鮮活,不可親。上學期我剛剛上過一門共和國史的選修課,老師很懷舊,常在課上播放一些老電影,譬如《金光大道》、《火紅的年代》,還有幾個「樣板戲」的片段,包括《海港》。看到出國的小麥散包里混入了玻璃纖維,方海珍一字一頓鏗鏘有力地說:「問題很、復、雜!」大家笑成一片。

劇中頭號反面人物——壞分子錢守維的扮演者是大名鼎鼎的丑角演員艾世菊。前兩年上海東方衛視做一期戲曲節目,特地請來了他。年過九旬的艾老坐在輪椅上,看上去已經有點獃滯,但當主持人念起京劇丑角最著名的「賈桂念狀」(出自京劇《法門寺》)的頭一句時,老人家立刻兩眼放光,清晰流暢、一字不差地把這長達幾百字的大段念白念了出來,看得我感動不已,老藝術家最丟不下、忘不了的就是自己心愛的舞台生涯啊!「樣板戲」中的許多反面人物都是由名角兒扮演的,而當時在「三突出」理論的束縛下,他們的名字只能與正面人物隔著一行寫在最後,成為被忽視的對象。

此片於1973年重拍,現在我們看到的應是重拍版。

1972 《龍江頌》(京劇)北京電影製片廠

這齣戲的感覺與《海港》有幾分相似,人物形象脫離實際。飾演江水英的李炳淑是一位在傳統戲和現代戲領域都聲名顯赫的演員,八十年代初轟動一時的京劇電影《白蛇傳》中的白素貞也是她扮演的。現在參加演唱會時,她常常唱一段《女起解》,一段《龍江頌》中的「一輪紅日照胸間」,都能贏得不少掌聲。

1972 《紅色娘子軍》(京劇)八一電影製片廠

京劇《紅色娘子軍》的影響可不如芭蕾舞深遠,劇中的唱腔平平。聽一些長輩說洪常青的扮演者(著名老生馮志孝)長得很難看,誇張的說法是「能把小孩兒嚇哭」,但我覺得還行。馮先生的嘴不怎麼漂亮,正好適合演傳統戲,一掛髯口就遮住了。

1972 《鋼琴伴唱〈紅燈記〉》(京劇)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這是現代京劇中西結合的典型,正如海報上所說:「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演員與電影《紅燈記》相同,鋼琴伴奏為殷承宗(當時改名殷誠忠)。我聽過其中鐵梅的幾段唱,感覺不錯,鋼琴伴唱顯得很清新。然而近年來一些人弄出來的鋼琴伴唱《鎖麟囊》等名堂,就實在令人不敢恭維了。或許因為「樣板戲」唱腔本身就含有西洋音樂的元素,所以才能和鋼琴巧妙結合。

1974 《杜鵑山》(京劇)北京電影製片廠

美麗的女主人公柯湘(楊春霞飾)是那個年代的大眾情人,她的髮型——時稱「柯湘頭」——風靡一時;于會泳譜寫的那段大氣磅礴的主旋律和「家住安源」、「亂雲飛」等唱段成了不朽的經典,傳唱至今。電影拍得很考究,右下角那幅劇照可能就是在片場拍的,青竹吐翠,山花盛開。傳說劇組為了營造逼真的布景,特地從南方山區運來了許多竹子;為了表現山間瀑布的效果,每天都要吊起好幾噸水,從片場搭建的「山」頂上緩緩傾瀉下來。

1974 《平原作戰》(京劇)八一電影製片廠

這部電影誕生的時候,「樣板戲」編演似乎已有強弩之末的感覺了。故事比較老套,李光(趙勇剛扮演者)在劇中的武打很帥,右下圖高粱地里拿著紅纓槍的農家女孩兒「小英」就是年輕的李維康。以「李奶奶」而走紅的高玉倩在這齣戲里又飾演了一位革命的老太太「張大娘」,其實她的本工並不是老旦,而是青衣花旦。

這一時期的京劇現代戲電影還有《磐石灣》、《審椅子》、《紅雲崗》等。1974年後,地方劇種在移植京劇「樣板戲」之外,還排演了一些自己的現代戲小作品,其中一部分拍成了電影。如:

1974 《半籃花生》(越劇)長春電影製片廠

浙江越劇團演出。直到現在,浙江仍然保持著女子越劇的傳統。然而遇上那個非常年代,又趕上這樣的題材,不得不破例採用男女合演的形式。

1974 《送貨路上》(湖南花鼓戲)北京電影製片廠

小時候,家裡有這部電影的小人書,我看過好幾遍,印象很深。故事講的是商業局售貨員方秀春(中)和小蘭(左)送貨下鄉,一位貧下中農大娘(右)正在為兒子操辦婚事,在小蘭那裡購買了毛線、被面、手錶、紗巾、襪子等一大堆東西,共花了一百多塊錢(那時候的物價……),滿意而去。方秀春得知後,覺得大娘這種大操大辦的方式不妥,便用破「四舊」、移風易俗等道理勸說大娘退掉一些貨品(賣者勸買者退貨,在今天的市場經濟大環境下是不可能有了)。攀談之中,她發現大娘竟是自己未來的婆婆,於是更加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大娘心悅誠服地退掉了許多貨,並且得知眼前這位售貨員就是自己的準兒媳,非常高興。在今天看來,這個故事或許有些匪夷所思。

1974 《園丁之歌》(湘劇)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這個女演員很眼熟吧?她就是電視劇《西遊記》中的「觀音菩薩」——左大玢,湘劇名旦。

1975 《人老心紅》(淮劇)上海電影製片廠

1975年,文化部要求長影、北影、新影、上影等大製片廠拍攝一批由老藝人演出的傳統劇目,並要求按原始面貌記錄,因此1976年一年中,各廠共趕拍出了五十餘部傳統戲影片,大多數為京劇。在那個文化藝術發展嚴重畸形的年代,此舉是很有意義的,留下了老藝術家的影像,也使一些瀕臨失傳的老戲得以保存。這些影片拍成之後幾乎均未發行,其中一部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才被有關機構批准通過。雖然這些戲曲電影在今天已經沒有什麼市場價值,但相信很多戲迷都想看,我也不例外。

(待續)

分享是一種美德、關注是一種智慧

投稿郵箱:

31989650@qq.com

平台熱線:

13608925860

關注「京胡藝術網」最快速的3個方法:

  • 1 點擊右上角按鍵,查看公眾賬號,點擊下方「關注」

  • 2 在首頁的朋友們,點擊添加朋友,搜號碼:jinghuyishuwang(訂閱號)

  • 3 在首頁的朋友們,點擊添加朋友,再點擊查找微信公眾賬號,搜「京胡藝術網」

  • 點擊文章左下角「閱讀原文」瀏覽京胡藝術網主頁

    推薦閱讀:

    金剛:可惜你從未真正了解過我
    電影《死亡詩社》講述的什麼故事?
    向華強為什麼怕陳惠敏?
    你覺得在 《羞羞的鐵拳》中沈騰的經典的台詞是什麼?
    五殺電影網有哪些好看的2017年的電影?

    TAG:電影 | 中國 | 戲曲 | 盤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