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的語文思維教育觀

陸青春

一、閱讀教學:從課文受到思維訓練,養成思考的習慣

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要實現訓練思維的目標,主要是由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來實現。葉老對閱讀教學的思維訓練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論述。

(一)閱讀訓練的基本功:要弄清作者的思路

閱讀能力包括閱讀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而理解能力是核心。葉老認為,所謂理解,最主要的是能夠理解作者的思路。葉老說:思路,是個比喻的說法。思想從什麼地方出發,怎樣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後達到這條路的終點,都要踏踏實實摸清楚,這就是注意思路的開展。(論集/545)看人家的文章,把他的思路弄清楚,主要的意思也就弄清楚了。(論集/692)他說:「就文章本身而言,了解文章里作者思想發展的途徑最為切要。……了解了這個,你才跟作者合得攏在一塊兒,你才有接受它,信從它,欣賞它,感受它,辨正它,批評它的資格。」(論集/208)他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文集/1/630)所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主要地也就表現為能否真正理解文章作者的思路;閱讀理解能力的訓練,主要地也就是訓練學生能夠看明白作者的思路,這可以說是閱讀訓練的基本功。正如葉老所說:

看整篇課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這條路,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樣開頭的,怎樣寫下去的,跟著它走,並且要理解它為什麼這樣走。……這些就叫基本功。練,就是練這個功夫。

(二)閱讀教學的任務:憑藉課文訓練學生的思維,養成思考的習慣

教學生理解文章作者的思路,既是理解整篇文章的需要,也是藉以訓練學生思維的需要。閱讀教學的任務,就是憑藉著課文訓練學生的思維,逐步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葉老說:

教語文的一項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訓練思維的材料就是課文。一篇篇的課文都是作者動了腦筋寫出來的。在學習一篇文章時,就要學習作者是怎樣動他的腦筋的,看作者是怎樣想和怎樣寫的。教師一方面給學生指點和引導,一方面督促學生練習,這就是訓練。

語文教科書中的一篇篇課文,都是編者精選的名篇和範文,這些課文不僅是語言的典範,而且是思維的典範。我們憑藉著一篇篇的課文進行訓練,讓學生看作者是怎樣想和怎樣寫的,也就學到了作者思維的經驗,獲得了思維的能力。在能力和習慣的關係上,葉老認為無論哪一種能力,只有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有了那種能力,因而他特別重視習慣的養成。閱讀教學中的思維訓練,就是要通過對作者思路的分析理解訓練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他說:「要達到徹底了解,得用分析的工夫,辨認作者思想發展的途徑,這個工夫同時就訓練了咱們的思想習慣。」又說:「讀課文當然受到種種教育,得到種種知識,同時也從課文受到思考之訓練。各篇課文不同,但是有相同之點,思想必然有一條路徑,一步步進展。……咱們教的時候如果給學生指點清楚,真能使學生領會,則學生每讀一篇即加深一回印象,其思考習慣即於無形中受到影響。」我們應該通過這樣的反覆訓練,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三)閱讀教學的宗旨:引導學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

閱讀教學如何教?葉老有一句名言:

能夠引導學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語文老師。(論集/692)

閱讀教學,對學生來說,主要是能夠理解作者的思路;對教師來說,則主要是能夠引導學生理清楚作者的思路。正因為理解作者的思路是閱讀理解的實質所在,所以葉老把能夠引導學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的教師稱作是「最好的語文老師」。那麼,教師怎樣才能引導學生摸清楚作者的思路呢?一是要引導學生從句與句、段與段的關係去揣摩作者的思路。葉老說:「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先要看一句跟一句怎樣聯繫,再來看段,一段跟一段怎樣聯繫,一段一段清楚了,全篇文章也就清楚了。」(論集/692)二是要引導學生運用分析的功夫,通過用心地分析、比較、演繹、歸納、涵泳、體味,去辨別作者思想發展的途徑。三是要在學生不易領會的地方給以指點和引導。葉老說:「我之意見,教師引導學生用心閱讀,宜揣摩何處為學生所不易領會,即於其處提出問題,令學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則為講明之。」(論集/731)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先自己理清作者的思路,再揣摩學生不易領會之處,然後引導學生運用分析的功夫自己去摸索作者的思路,只在不易領會的地方給以指點和引導,這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思路教學」。

二、作文教學:作文為思考的練習,目的在養成良好的習慣

作文教學不僅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所在,正因為如此,在葉老的著作中作文教學的內容佔有很大的比重。下面我們從作文教學相關的幾個主要環節上研究一下葉老的思維教育思想。

(一)作文教學的目的:練習說話,練習思想,學會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作文教學,首先應該搞清楚寫作的實質是什麼,學生為什麼要練作文。葉老1946年寫過一篇《習作是怎麼一回事》,他說:無論什麼人都有意思情感。隨時都有把意思情感發表出來的需要。發表可以用口,可以用筆,比較起來,用筆的效果更大。因此,人人都要學慣用筆發表,人人都要習作。「習作就是練習說話,也就是練習思想,把那結果寫出。」(文集/3/401、402)1958年在《和教師談寫作》中又解釋說:「寫東西是怎麼一回事呢?無非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想一想,想清楚了,構成個有條有理的形式,用書面語言固定下來。」(文集/3/446)1961年在一封複信中說:「命題作文,不僅練筆,實為訓練腦筋」。(論集/716)1962年在《作文的練習》中說:「作文為思考之練習,目的在養成良好之習慣,以應實際需要。」(文集/3/453)1981年又在《從出題到批改》中說;「讓學生練習作文,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他們學會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技能。」(文集/3/465)從葉老的這些論述可以看出:寫作,就是為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用書面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是生活實際的需要。寫作,就是練習說話,練習思想。學生練作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學會運用書面語言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技能,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和思維習慣。

(二)作文前的準備:觀察、推理、判斷有條有理

葉老非常重視學生作文前準備功夫的養成。他認為,作文教學不能只考慮作文的法度、技術問題,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的問題。思想、情感雖然是生活里的事,但這是作文的根本。葉老在《作文論》中就指出,作文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生活的源頭,在實際生活里訓練思想,培養情感。應該讓學生有意地接觸外界的事物,能夠對外界的事物常常持一種觀察的態度,以此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認識能力。(文集/3/302)1951年他寫了一篇《拿起筆來之前》的文章專門談作文前的準備功夫,這種準備功夫就是要學生在實際生活里養成三種良好的習慣,即「養成精密觀察跟仔細認識的習慣」「推理下判斷都有條有理的習慣」和「正確的語言習慣」。(文集/3/408、409)葉老說,這些習慣「如果養成了,對於寫文章太有用處了」。從觀察和思維來講,如果平時心粗氣浮,對於外界的事物,見如不見,聞如不聞,也就說不清所見所聞是什麼。有一天忽然為了要寫文章,才有意去精密觀察一下,仔細認識一下,這樣的觀察和認識,成就必然有限。如果平時想心思沒條沒理,牛頭不對馬嘴,臨到拿起筆來,即使十分審慎,定計劃,寫大綱,也不能保證寫成論據完足推闡明確的文章來。(文集/3/413)

(三)命題:題意所含必學生心所能思

因為寫作是用來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所以葉老說:「定期命題作文,原是不得已的辦法。」(文集/3/370)只是因為學生「初學作文,意在練筆」,於是才定期命題作文。(文集/3/287)正因為如此,除命題作文外,葉老鼓勵學生「自己還要作文,作自己要作的題目」,以便把生活和作文結合起來,使作文真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文集/3/333)

但命題作文又畢竟是學生作文的一種主要形式。命題作文的首要環節就是教師命題。就教師命題的問題葉老大致談了兩方面的意見:一是題目應該切近學生生活的範圍,使學生覺得確實有話可說,甚至感到非說不可。二是題意應該切近學生認識的範圍,應該具有思考的價值。葉老曾對「題目」作過一個詮釋,他說:「題者何?思考之範圍也。」所以教師命題「最不宜以尚在朦朧狀態而思之亦想不清楚者為範圍」。(文集/3/454)他在《對於小學作文教授之意見》中說:

苟題意所含非學生所克勝,勉強成篇,此於其興味及推理力摧殘殊甚。是以教者命題,題意所含必學生心所能思。或使推究,或使整理,或使抒其情緒,或使表其意志。(文集/3/288)

為了不限制學生自由思考,葉老不贊成教師將自己對題意的理解告訴給學生。他認為,這樣做勢必會使學生的思路受到限制,其效果充其量不過是複述教師的看法而已。更有甚者,學生未能理解教師所講的題意,於是強為湊合,出現通篇文章變無理為有理,或自相矛盾的情況,這就喪失了題目的思考價值。(文集/3/288)

(四)批改:就學生所思考而思考之

教師批改是作文教學的又一重要環節。教師如何認識批改工作的性質,如何評價學生的作文,又應該如何進行批改,這是在認識上應該解決的幾個問題。

教師批改是怎麼一回事?葉老回答說:

老師之改為何如事?即就學生所思考而思考之,察其是否完整、條理、準確。就根本說,在於察其思考,就形式說,則察其語言文字。——老師為之改,即幫他想清楚,也就是幫他說明白,改就是這麼一回事。(文集/3/455)

所謂改動,實際是改學生的思維,是幫助學生把那些想得不完整的地方改正過來。(文集/3/180)

從葉老的這兩段話可以看出,批改就是要從文章的語言文字看學生是怎樣想的,是否想得完整、有條理、準確。通過批改,幫助學生把想不清楚的想清楚,說不明白的說明白。我們不少教師往往把作文批改只看成是語言文字的事,而忽視了學生的思想認識和思維。葉老說:「修改非語言文字之事,實為思想認識之事。……改動者固為語言文字,推其根源,則思想認識有異於初時之故也。」(文集/3/513)這也就是說,在形式上改的是語言文字,而實際上改的是思想認識,改的是思維。通過批改,幫助學生學會認識,學會思維,學會說話,這才是批改的目的所在。

應該如何評價學生的作文?葉老認為:

覘學生作文之進步與否,當視其推理能否正確,抒情能否綿美。果日累月積,思想益正確而完善,情感益懇摯而縝密,即可斷定為確有進步。(文集/3/289)

正因為語言文字上的問題,實際上反映的是思想認識的問題,所以評價學生的作文就不能只看語言文字的優劣,而忽視思想認識上的問題。葉老批評過那種只看作文的語詞是否華麗典雅,文篇是否峭拔波折的惟形式傾向,認為這是舍本而求末。他主張評價學生的作文,應該從根本上看推理能否正確,抒情能否綿美,這是判定學生作文進步與否的主要標準。

應該如何批改作文?從思維方面看,葉老主要講了如下幾點:一是要「就學生所思考而思考之」,(文集/3/455)「想清楚了再改動」。(文集/3/180)因為改動實際上就是改動學生的思維,修正學生的思想,所以批改要從學生的思維和認識水平出發,要考慮學生為什麼要這樣想,想清楚理由再改動。葉老不主張把學生的文章大段大段地勾掉抹掉,再大段大段地替學生說話,以自己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以自己的思想認識代替學生的思想認識。二是要使學生了解為什麼要這麼改。葉老說,必須想種種辦法使學生注意和了解他的作文為什麼要這麼改。如果學生對改過的地方毫不理會,那麼辛辛苦苦的批改功夫就白下了。(文集/3/180)改一次作文,總要使學生多一次的了解,才算不白費功夫,才算於學生有益。(文集/3/396)所以葉老說:無論全班改,輪流改,重點改,必須使學生真正明曉教師的用意,且能用之於今後的實踐,才能說是有效。(文集/3/495)三是要「著重在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葉老說:「改」與「作」關係密切,「改」的優先權應該屬於作文的本人,所以作文教學要著重在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文集/3/209)同時,在校作文有老師改,出了學校沒有老師改,所以必須養成學生自己寫完自己檢查修改的習慣;教師改的目的即在於幫助學生能逐步做到自己改,最後階段則達到可以少改甚至不需要改。(文集/3/455)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葉老基於對語文學科語言和思維辯證關係的基本認識,從對語文學科的性質到語文教學的目標和語文教學的原則,從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到語文教學的方法,全面而系統地提出了語文思維教育的思想,這些思想構成了他完整的語文思維教育觀。我們應該從中認識到語文學科語言和思維辯證統一這一根本特徵,既重視語言教育,也重視思維教育,將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目前的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應該更充分地發揮語文學科思維教育的功能,為培養創新型的人才做出努力。


推薦閱讀:

教育學研究生就業前景?
清王朝皇帝對皇子的教育
如何评价校长尚可?
美國上不上政治課?

TAG:教育 | 思維 | 語文 | 葉聖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