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飲食文化的兩點差異

一、飲食結構

  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俗是以植物性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這一習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

  以熱食、熟食為主,也是中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這和中國文明開化較早和烹調技術的發達有關。

  西方國家秉承著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統,以漁獵、養殖為生,傳統飲食習俗以動物性食料為主。以採集、種植為輔,葷食較多,吃、穿、用都取之於動物。高熱量、高脂肪類的飲食結構適應於高緯度的地理和氣候。生熟結合,蔬菜很多時候以前菜沙拉方式出現。

  二、飲食觀念與準則

  由於中西哲學思想的不同,西方人對於飲食重科學,講營養,所以近代的西方飲食以營養為最高準則。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飲食大國———法國,其飲食文化雖然在很多方面與我們近似,但一接觸到營養問題,雙方便拉開了距離。

  中國五味調和的烹調術旨在追求美味,加工過程中的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攻,都會使菜肴的營養成分被破壞。法國烹調雖亦追求美味,但同時總不忘「營養」這一大前提。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現代烹調思潮,特彆強調養生,所以說西方飲食之重營養是帶有普遍性的。

  儘管我們講究食療、食補、食養,重視以飲食來養生強身,但我們的烹調術卻以追求美味為第一性要求,致使許多營養成分損失於加工過程中。

  我們從來都是把追求美味奉為進食的首要目的。民間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人們內心之於「色、香、味」,而沒有提及營養組合,從來都是「味」字「挂帥」的。


推薦閱讀:

怎麼給美國人/中國人寫郵件更有效?|郵件中的「面子」文化差異
深度揭秘:「五毛錢特效」背後的中美差異
淺談顏色符號所指中西文化差異
男人與女人的45個差異

TAG:差異 | 文化 | 飲食文化 | 飲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