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兩名士——徐志摩、胡適愛情觀之比較

徐志摩,浙江海寧人(1897-1936)。胡適,安徽績溪人(1891-1962)。這兩位名士幾乎可以說屬同時代人,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顯赫狀況,是眾所周知的。然對他倆所持愛情觀、婚姻觀以及人生之實踐作一番比較,或許可從中窺見同中之異,異中之同,並從中感受與推思近進文化人的個性人格和心路歷程。

(一)

徐志摩與胡適不僅是近現代中國文壇上頗有影響的人物,而且各樹一幟,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作為"新月派"代表人物的徐志摩,以其帶有三分童真和充滿對理想的追求、自由的嚮往、愛情的浪漫實踐,寫出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佳作精品,讀之令人神情飛馳,遐想連綿。同樣,曾被自由主義者譽稱為中國的"自由男神"的胡適,先前我們是從教科書中,從有關評論文章中知其一二的。他是提出"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的人物,也是提出所謂"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方法論和思維方式的人。(誠然,他在政治上對共產主義是仇視的,從而使他與蔣介石站在了一起,但也由於他們對道義的不同追求,又似乎與蔣介石政權遠離了一點,有了不可消彌的矛盾。)但較不多的人才知道他還在人生旅途上忍受著在愛中選擇"無愛"的滋味,以及他那不自由的獨特的婚戀觀,而這些又恰恰同他所倡導的個人自由、人格獨立相背離。

當我們走近徐志摩和胡適,靜心去感受兩位名士的情感,去觸摸他們思想的脈動,漸然會被他們橫溢的才華所折服,為他們的苦痛而苦痛,為他們的激奮而激奮。因為他們用真誠的感情,抒寫了自我的人生;甚至可以認定他們是用生命的理念與感悟去寫、去吟、去宣瀉的;他們是把自己的全部的愛,演繹成情與愛的夢幻與真情。所以,徐志摩的風流倜儻,是眾所周知的。海寧的作家顧永棣先生寫的一本關於徐志摩的傳記,取名就叫《風流詩人徐志摩》。這當然不僅在於他與陸小曼之間的浪漫人生之旅及與生命之慾望的親吻,而還在於他如歌如訴的詩,讀了令人心曠神怡、醉不自禁。同樣劉筱紅寫的關於胡適先生傳記的小冊子,取名亦為《風流名士》。由此可見兩名士之異同。

(二)

徐志摩與胡適是朋友,兩人有過較密切的交往。但對婚姻,愛情及人生等態度上,則有同有異,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徐、胡各自經歷的第一次婚姻,時間相距不遠,都是奉父母之命。徐志摩在1915年與當時的名門閨秀張幼儀在故鄉硤石成婚。胡適於1917年與鄉坤之家,亦可稱當地的名門閨秀江冬秀在家鄉成婚。兩人都試圖違抗父母之命,但終究還是屈服了。是傳統的勢力還是家庭的壓力?其中的緣由均不能用忠孝概之。

在奉父母之命完婚後,徐、胡都將情感的小舟滑向了自由的港灣。在徐志摩與異性朋友交往中,情感得到升華的有林徽因、陸小曼。胡適則有歐美學友韋蓮司、留美女士陳衡哲及青梅竹馬式的好友曹誠英。徐、胡在與這些異性朋友交往中,迸發出生命中全部的情感,激蕩著青春的熱涌,以情和詩的交融展示出生命的衝動力和張力。今天,當我們靜靜地、細緻地吟詠這些詩句時,自我的生命也似乎燦爛得很多,激揚了許多。的確,這些都是作者生命的感受,是思想著的尤物以生命與青春作涌浪對威嚴而古老堤岸的衝突。我們不能無原則地抽去故事的主人翁,更不應忽視作者寫下詩句時的情懷亢奮。正如茅盾先生評價徐志摩的愛情詩時說的:我們絕不能把這些看作是男女艷情,對這些披著戀愛外衣的詩當中,"有他的那個對於人生的單純信仰"。我想,這個評價對胡適而言,情形大致也如此。

且讓我部分地讀吟一下徐、胡對愛情的詩句:

●在半空里娟娟的飛舞,/認明了那清幽的住處,/等著她來花園裡探望--飛揚,飛揚,飛揚,--/啊,她身上有特殊的清香!(徐志摩《雪花的快樂》)

她是睡著了--星光下一朵斜欹艷的白蓮;/她入夢境了--香爐里裊起一縷碧螺煙。

(徐志摩《她是睡著了》)

●多謝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蕩,/這天藍與海青與明潔的陽光,/驅凈了梅雨時期無歡的蹤跡,/也散放了我心頭的網羅與紐結,/像一朵曼陀羅花英英的露爽,/在空靈與自由中忘卻了迷惘,……(徐志摩《多謝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蕩》)

●坐也坐不下,/忘又忘不了/剛忘了昨兒的夢,/又分明看見夢裡那一笑。

(胡適《小詩》)

●多謝你能來,/慰我心中寂寞,/伴我看山看月,/過神仙生活。/匆匆離別便經年,/夢裡總相憶。/人道應該忘/我如何忘得!(胡適《多謝》)

●我指望一夜的大雨,/把天上的星和月都遮了;/我指望今夜喝的爛醉,/把記憶和相思都滅了。

(胡適《八月四夜》)

●不願勾起相思,/不敢出門看月。/偏偏月進窗來,/害我相思一夜。

(胡適《也是微雲》)

●煩惱意難逃--/還是愛他不愛?/兩鬢疏疏白髮,/擔不了相思新債。

(胡適《扔了》)

顯然,以上列的反映兩位先生愛情觀的詩只是一小部分,但已可窺知他們的基本態度。

相對照之下,徐志摩詩的意境、用詞、韻味要比胡適的深遠些。雖然,兩人的詩都是浸透了情感的,都可反映他們的心路歷程的,但徐的詩其生命激惑力、衝擊力、感染力以及回味性明顯要比胡適的強些、上乘些。其基本原因筆者以為徐是詩人,而胡則是文人。

(三)

徐志摩、胡適都歷經了人生旅途中婚姻的不自如、婚姻的裂變之苦痛,但徐則處置得遠比胡適自如。徐志摩在對父母之命一時難抗,繫上人生煩惱結之後,經過婚姻苦痛之煉獄後,終於讓情感的激涌衝決了觀念之網羅。他認為"真生命必自奮鬥自求得來,真幸福亦必自奮鬥自求得來!真戀愛亦必自奮鬥自求得來。"並認為要彼此尊重人格,止絕痛苦,唯自由離婚。終於,志摩頂著千鈞壓力,萬般驚異,在與張幼儀婚後不到7年,在柏林採用西方模式,協議離婚。並在反封建、崇西洋的風格,於《新浙江》報副刊上發表通告,還寫了一首題為《笑解煩惱結--送幼儀》的詩。其中寫到"莫焦急,/萬事在人為,/只消耐心共解煩惱結"。是的,在繫上這個煩惱結時就想掙脫,他終於耐耐心心地解了2600餘個日日夜夜,擺脫了"煩惱難結"、"煩惱苦結",自此"清風白日,自由道風景好"。看,志摩快樂得想要飛翔。那麼,胡適先生呢?他會那麼蕭灑自如地處置陷於婚姻的困境嗎?胡與徐均為留歐美學者,可謂學貫中西之人物,受歐風美雨之沐浴。然當他面對現實,面對自己不如意的婚姻時,他又是持何種態度呢?胡適自白道:"吾於家庭之事,則從東方人,於社會國家政治之見解,則從西方"。好個亦中亦西的雙重性格的人。的確,知識分子,尤其是名重中華的胡先生,在對待婚姻上的矛盾衝突,(其實這也是兩種文化--自由與孝道的衝突)在對待個人情愛與倫理母愛的矛盾衝突,他也只能是矛盾重重的人,左右為難,舉步維艱。他對社會,向青年人大聲疾呼要推崇和追求個性解放,但又主張個人主義要以不傷害他人為尺度。

徐志摩以"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風度舉動引得不少人為之傾倒。但胡適也不亞於徐志摩,他的才華出眾,名滿天下,且風度舉止甚至在徐之上,在當時被稱為"四大美男子"之一。據說,胡適在北大演講,女士們都以能一睹其風采為快從中可略見一二。但在婚姻上,則不僅較志摩遜色,且較他的學識、才華也遜色。他可以愛,也可以痴心地愛、浪漫地愛,但終究達不到志摩的境界與結局。徐志摩初見陸小曼時,心底迸發出"多謝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蕩"的吶喊。並經過刀山火海般的苦旅,終於"兩個靈魂在上帝的眼前自願的結合"。那麼胡適先生呢?他在如詩畫如仙境的西子湖畔,與比他小11歲,類似青梅竹馬式的童年好友曹誠英共度美好時光時,的確激發了他生命的精魂,是胡適一生中最為動情的時光。他們相依相伴,游西子湖,爬南高峰,觀海寧潮。坐在樹下石山,走在溶溶月光中,傾訴衷腸。這段美好時光,志摩不僅知曉,甚至有幾次也與其他幾位好友一起參與。故在志摩的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適之是轉老返童的了,可喜!"可以認為,胡適與曹誠英的愛戀情感的基礎,不亞於徐志摩與陸小曼。按理胡這可象徐陸那樣,雙雙擺脫原有的煩惱苦痛與婚姻枷鎖,喜結良緣。至少對曹誠英來說,她做得到,因為她可以為了胡先生犧牲一切,拋棄原有一切。她曾告訴好友說:"我們(指她與胡)從小相好到如今,可就是沒有愛的緣份。過去我是為我自己的丈夫守節,今後我將為胡適之守節了。"那麼,胡適大膽地愛了,可有無象志摩那樣大膽地做呢,答案是,做了,但失敗了。當胡適向夫人江冬秀提出離婚一事時,她居然大吵大鬧,並衝進廚房,舉起菜刀奔向兩個孩子說:"離就離,先殺了兩個兒子再說。"這一招,果真使盛名之下的胡適屈服於"聖人"之名。自此,再也不敢提及此事,只是借酒澆愁,默默忍受生命和情感的煎熬。

綜觀前面所列材料、對照徐、胡兩名士的愛情觀、婚姻觀及人生實踐,可見,徐志摩重情不重名,為了真情真戀,為了"愛牆"內的自由,他可以拋棄一切,那怕把身體"磨成粉都不能懷疑"。而胡適雖也重情,但更重名,要雙雙顧全,且視名大於情,由此便埋下了痛苦的隱患。其次,徐、胡兩名士都屬風流才子,但徐卻有十二分的柔情與剛直,而胡則有柔情而無勇氣。胡適對好友徐志摩的勇氣曾深深感概,自嘆不如。他說:"他(徐志摩)的追求,使我們慚愧,因為我們的信心太小了,從不敢夢想他的夢想。""只有他有這信心,冒了極大的危險,費了無數的麻煩,犧牲了一切平凡的安逸,犧牲了家庭的親誼和人間的名譽,去追求,去試驗一個夢想之神聖境界。"這大概可以說是兩名士性情、結局的最好對照。正是這樣,才使胡適帶著"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的感懷中徘徊纏綿終了一生;而徐志摩則以其天真、直率、有趣味的情懷性格,在感情的世界裡賓士突沖,儘管甘苦均有,但他終究能超然的態度對待一切、雲遊短暫的人生。


推薦閱讀:

戲說現代愛情觀(轉)
星座愛情觀
帝王的愛情觀之皇太極
說說這幾年你愛情觀的變化

TAG:愛情 | 愛情觀 | 比較 | 胡適 | 徐志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