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李建成墓誌謚號曾被改過 暴露唐太宗小心思

李建成墓誌拓片 僅有55字

李建成墓誌中「隱」字的特寫

  自古以來,成王敗寇。公元626年7月2日,玄武門之變中,秦王李世民殺死長兄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之後繼承皇位,成為後來著名的唐太宗,並開創了貞觀之治。而太子李建成則被史書記載成沒有才能又荒淫無度之人,甚至連他的死也是數筆帶過。

  昨日,記者了解到,李建成墓誌被警方和西安市文物稽查部門收繳後於今年上半年移交給西安博物院,該墓誌雖小卻具重要意義,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專家通過幾個月的研究、分析,逐漸揭秘該墓誌所隱藏的秘密……

  李建成墓誌上有哪些信息?

  西安博物院藏品保管部部長伏海翔和館員李超介紹,李建成墓誌志蓋為盝頂形,頂邊長39.5厘米,斜邊長10.5厘米,底邊長53厘米,高12厘米,志蓋有篆書「大唐故息王墓誌之銘」。該志為方形,邊長52厘米,高11厘米,四側無紋飾。李超說,該志篆文雕琢古樸,遒勁有力,鐫刻刀法精鍊,據推測應出自唐代名家手筆。

  據悉,唐代高官的墓誌一般多在七八十厘米,大的還有1米多。而李建成墓誌明顯較小,其志文僅55字,內容僅記載死者名字、謚號、死亡時間、下葬時間和地點,沒有一般墓誌應記載的生平、功績、評價等。志文如下:大唐故息隱(註:隱為謚號)王墓誌,王諱建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註:公元626年)薨於京師,粵以貞觀二年(註:公元628年)歲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長安縣之高陽原(今長安區郭杜附近)。

  值得注意的是,該墓誌志文中李建成的謚號「隱」明顯被塗改過。謚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之文字,有「美謚」、「平謚」、也有「惡謚」,比如周厲王、隋煬帝就是惡謚。漢文帝、漢武帝等是「美謚」。

  謚號怎麼定才合情合理?

  關於李建成的謚號,據《唐會要》記載,「貞觀二年三月,有司奏謚息王為戾,上令改謚議。」意思是說,有官員提出將建成謚號定立「戾」時,唐太宗不滿意此謚號,讓重新討論。之後「杜淹奏改為靈(靈的繁體字),又不許」。最後才確定為「隱」。

  伏海翔說,「戾」和「靈」走了兩個極端,「戾」字本意「逆,違背」,直接引入「成者王侯敗者賊」的思維定式,是有司投太宗所好的選擇,但李世民繼位之初,很多大臣原歸屬於李建成集團,包括著名的諫臣魏徵,過低評價與李建成的功績不相符,難免會引起這些大臣的不滿,不利於政權穩固。

  李超說,漢武帝的衛太子,由於不滿江充誣陷,貿然發兵捕殺江充,被武帝以謀逆罪處死,謚號為「戾」。用「戾」來比喻李建成,顯然與其在玄武門之變的被動處境不符,而當時恰恰是唐太宗「擅發兵」。而用「靈」做謚號在唐朝僅有朱忠亮(唐大臣)一人,當時朱忠亮在朱泚叛亂中堅決抵抗,深受賞識,被封為「定難功臣」,被敵人俘獲仍不改初衷,遂被謚為「靈」。可見「靈」字的評價很高,若用做李建成的謚號,李世民估計不會太願意。此外,「靈」還多與鬼神相關。李超說,還有一種「不勤成名曰靈」,估計與唐太宗的意圖比較接近,用「靈」字來比喻李建成是因為「嫡長」的身份,而位居太子尊位的無能之人,可以讓讀史的人有一種替唐太宗鳴不平的心態。

  塗改前「謚號」是什麼字?

  李建成最初的謚號,到底是什麼字,史書並無記載,而塗改後的「隱」字之前,肯定是最初的謚號。

  伏海翔說,他們經過辨認和古代字體的寫法,推測之前謚號應為「靈」。因為李建成墓誌文中的「隱」字處,被利器刻損之前的一個字,打磨光滑後再刻下「隱」字。根據留下的異常痕迹,他們發現隱字折勾部分「乚」橫畫右側之下0.07厘米處仍存有刻損打磨後的痕迹,可能保留了原字的一點筆畫。根據「戾」字的右下筆畫「乀」與「靈」字末筆「一」相比,殘留的筆畫應為「靈」字的殘筆。

  此外,「靈」的末筆「一」與「隱」的末筆「乚」雖然均做橫畫處理,但「乚」為掩蓋前者,明顯僵硬。他們還根據「靈」字方正、「戾」字單薄等原因,推測唐太宗起初選擇了「靈」字。李超推測,「靈」和「戾」相比,將李建成描述成一個尸位素餐(指空占著職位而不做事)的無能之人比描述成一個十惡不赦的罪人更讓唐太宗滿意,也更易被人接受。

  據墓誌記載,葬志刻於當年正月,而史書記載李建成下葬於3月,前後相差40餘天,在確定為「靈」後,再修改成最終的「隱」,可見唐太宗當時的心理糾結。伏海翔說,「隱」字頗為中肯,沒有貶低李建成的意思,更多的是唐太宗對李建成的惋惜態度,從情理上減輕了唐太宗對政變的負罪感,他的真實想法也被合情合理的「隱」字完全表達,李建成也沒有步入失敗者被抹黑的必然結局,唐太宗的高明之處正在於此。同時,這樣也可以很好安撫李建成部下,使得魏徵等大臣歸屬於唐太宗。

  新聞背景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的天策上將、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市)皇宮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

  當時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北門玄武門(今自強西路一學校內)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隨後,李淵詔立李世民為皇太子,下令軍國庶事無論大小悉聽皇太子處置。不久李世民即位,年號貞觀。

  專家評價:李建成功績與李世民不相上下

  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十分在意史官對該段歷史的記載,以至於在玄武門之變後10多年,他仍一直糾結,曾三次要求看記載君王每天的言論和活動的《起居注》。

  李超說,按規矩,皇帝是不能看《起居注》的,因為《起居注》記載有好的也有惡的言行。所以,當時的大臣褚遂良以沒聽過歷史上有皇帝要求看《起居注》而拒絕了唐太宗的要求。但在唐太宗的軟硬兼施之下,直到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唐太宗才如願,看過後將玄武門之變定性為「周公誅管蔡」的基調,是正義之舉。

  爾後受唐太宗改史影響,在《舊唐書》、《新唐書》等史書中,常用「不治常檢,荒色嗜酒,畋獵無度」來形容李建成,而且李建成還曾用毒酒加害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為此李世民才被迫發動玄武門之變。

  但宋代有學者提出質疑,認為李建成是「父之統也」,李世民根本就是篡逆作亂。朱熹評價李世民是「一切假仁借意以行其私」。

  而現代學者中,也有不少人對李建成進行「平反」,中國唐史學會秘書長、博導賈二強等專家認為,因李世民對史書做了「手腳」,才使得李建成成了「心胸狹窄、心狠手辣卻又庸劣無能」之人。其實,李建成與李世民的功績不相上下,在唐朝建立過程中,他是李淵反隋建唐活動中的重要參謀,並立下赫赫戰功;當初在攻打長安時,李建成也曾立下汗馬功勞。此後,李建成作為太子,主要留在京城佐理政務,但也帶兵出戰。此外,李建成也善於用人,手下能臣武將眾多,比如唐初名相王珪、魏徵等人。記者周艷濤


推薦閱讀:

被李世民和歷史扭曲的太子李建成
李元吉為什麼要支持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
李建成與李世民,君子與小人之別

TAG:暴露 | 專家 | 謚號 | 唐太宗 | 李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