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發病機制

精神分裂症發病機制

精神和心理 2010-07-27 08:09:21

答網友諮詢的有關問題

精神分裂症能夠康復嗎?心理治療對此病無效!精神分裂症有哪些癥狀表現?第一種:癥狀表現是「缺乏自知,否認有病」據調查,大約97%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特別是在急性發作期,都不承認自己精神失常。一般說,人們如果出現了不正常的心理狀態,例如焦慮、煩惱、抑鬱、恐懼、失眠等等,都有自知之明,都會意識到自己當前的心態和行為,和以前不一樣,與其他人也不一樣,所以要求幫助、要求治療。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卻與此相反,往往缺乏自知力,根本不承認自己不正常。所以,一個人如果出現了精神失常的表現,卻還矢口否認、諱疾忌醫,那就可以從反面證明他正患有精神分裂症。第二種:癥狀表現是「精神病性癥狀」所謂精神病性癥狀的特徵是脫離現實、無中生有。精神病性癥狀主要有三種:幻覺、妄想和怪異行為。幻覺就是無中生有的知覺。實際上沒有人講話,患者卻會聽到有聲音在罵他(即『幻聽』),或者命令他做什麼事情,或者聽到一些講話聲在評論他當前的行為,或者在自己想到什麼時,就會聽到有個聲音在講什麼(稱為『思維化聲』)。有的患者會無中生有地見到鬼神,或者聞到什麼特殊的氣味,可以分別稱為『幻視』和『幻嗅』。有的病人從食物或飲料中嘗到怪異的味道,有的感到自己的體形發生變化,覺得頭變小、腿變短等等,可以分別稱為『幻味』和『軀體幻覺』。妄想是一種病態的錯誤信念。它的特點是:1)根本沒有事實根據,2)與患者的宗教信仰或文化背景不相稱,3)但是患者卻堅信不疑。有的病人覺得他本人或親屬正在受到迫害,經常有人在跟蹤他、監視他,認為房間里被安裝了竊聽器,認為食物和飲水中都被放進毒物;這些都是被害妄想。有的認為自己不是親生父母所生,荒謬地自稱是外國人的後代,可以稱為非血統妄想。有的認為自己是領袖、富翁,稱為誇大妄想。有的感到有某種儀器或電波正在控制著他的思想或行動,稱為被控制感。有的覺得自己的思想被廣播了出去,所以人人都知道他自己在想什麼,稱為被洞悉感。精神分裂症病人還會做出各種各樣、與當時環境和場合不相協調的動作和行為,使別人感到荒唐、奇特、或難以理解,稱為怪異行為。有的病人會出現毫無原因的大吵大鬧,突如其來地傷人、衝動或毀物;有的病人並沒有抑鬱情緒,卻突然跳樓或投河。有的病人終日終夜不說一句話;有的甚至拒食……。有的病人竟會成天躺著,不吃、不動、不講話,猶如泥塑木雕,稱為木僵狀態。第三種:癥狀表現是「思維障礙」由於腦細胞之間的信息傳遞發生障礙,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思維方式,包括聯想過程或推理邏輯都會出現問題。他們講的話,可能前言不連後語,甚至支離破碎、語不成句,使別人聽也聽不懂,這種癥狀稱為『思維散漫』。根據程度不同,又可細分為:思維鬆弛、思維散漫、和思維不連貫(語詞雜拌)。另外有一些病人會混淆具體概念和抽象概念,表現出一種稱之謂『象徵性思維』的情況,例如,某病人不肯吃飯,說「白色代表反動,所以不能吃白米飯,要吃紅米飯」;又如另一病人不吃蘋果,說吃了會「病故」。這些都是思維形式方面的障礙。此外,還有一些患者,整天沉湎於幻想性的思考中,他自以為是全新的理論或發明,實際上卻是荒謬可笑的無稽之談,可以稱之為『孤獨性思維』。第四種:癥狀表現是「情感淡漠、意志減退」患病時間越久,情感淡漠的表現就越嚴重。他們對於那些與自己切身利害有關的事物,竟會採取漠不關心的「無所謂」態度。他們的臉上缺乏表情,說話聲音平淡,對親人十分冷淡,因而稱為『情感淡漠』。有的病人遇到好事,卻沒有高興的表情,在遇到應該悲傷的場合,卻流露出笑容,可以稱為『情感不適切』。他們對於個人的學習、工作、生活、婚姻和前途,往往很少考慮,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稱為『意志減退』。有關精神分裂症的分型有不少病家詢問精神分裂症的分型。其實,這是一個『過了時』的問題。差不多一百年前,剛提出精神分裂症概念的時候,曾經提出精神分裂症的分型。當時分為4型:青春型、妄想型、緊張型、和單純型。緊張型的特點是木僵,表現得像泥塑木雕;如今已很少見。青春型,當時的定義是『行為混亂、思維散漫』為主,因為多見於青年,故名;如今發現並沒有特色,也不多用。妄想型,是指以妄想為主、而其他表現與常人沒有多少異常的病例。單純型,是指逐漸起病,沒有明顯的妄想或幻覺,較快衰退的病例;實際上,不少這樣的病例在發病之初,並不是沒有妄想或幻覺,只是沒有被發現而已,及至得到重視時,已屆慢性。其實,精神分裂症就是精神分裂症;絕大多數都是又有幻覺、也有妄想的病例。隨便你分不分型,在診斷和治療上都沒有什麼區別。所以,近年來,大家都認為沒有必要去分型了。看來,『精神分裂症分型』沒有任何實際意義;連我們精神科醫生都不去從事這些沒有實際意義的事情,病家就不必去追究了。陽性和陰性癥狀現在,很多醫生喜歡把精神癥狀分成陽性、陰性,就像把細菌分成格蘭氏陽性、陰性那樣。實際上,這是兩回事。細菌可以用格蘭氏染料染色,能夠染上藍紫色的算格蘭氏陽性,青黴素能夠把它們殺滅;只能染成淺紅色的,算格蘭氏陰性,青黴素對之無效,要用鏈黴素進行治療。有的抗菌素既能殺滅陽性、也能殺滅陰性細菌,就稱之為廣譜抗菌素。但是,精神病的癥狀並不是這麼一回事情。現在,很多醫生和家長把二者等同了起來。是大大的錯誤。當初,因為精神分裂症的癥狀多種多樣,美國精神醫學家愛菊生(Adraesen)提出一種歸納分類的方法,把它們分為陽性、陰性兩類。她來中國講學時,我是她的翻譯,與她深入交談過有關這方面的看法。所以,應該說,在這方面,在中國,我最有發言權。她告訴我,當初她提出的分類原則是:凡是精神功能的亢進或歪曲,歸為陽性癥狀,例如幻覺、妄想、和怪異行為。凡是精神功能的減退或消失,歸為陰性癥狀,例如情感平淡、興緻缺失、意志減退、言語減少和注意不集中。原本她想按照陽性和陰性癥狀、試將精神分裂症病人分類;但是實踐下來,行不通。大多數病例是混合的,不可能分清。特別是,她自己認識到,她所提出的『陰性癥狀』的涵義還不太清楚,覺得它們與抑鬱症的表現、與抗精神病葯的錐外副反應,都很難分辨。例如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葯後,往往臉面沒有表情,究竟是『運動不能』這種錐外副反應呢,還是『情感平淡』,就很難區別,往往會被誤判。例如『興緻缺失』,往往是抑鬱症的表現,能不能算是精神分裂症的陰性癥狀呢,看來還得問清楚患者自己有沒有認識,也就是有沒有自知力。至於『注意不集中』,更沒有特徵性。所以,她早已放棄了按照陽性陰性癥狀來對精神分裂症進行分類的努力了。所謂陽性、陰性,只是為教學研究方便、而嘗試的分類方法而已,並沒有什麼特殊的病因或病理價值。細菌可以靠染色劑分成兩類,各有專門的、有針對性的抗菌素。但是,精神癥狀並沒有專門針對性的抗精神病葯。根本沒有哪一個葯、可以像鏈黴素那樣專門治療陰性細菌地、專門治療精神分裂症的陰性癥狀!醫生或病家所聽到的都是藥廠為了推銷藥物而進行的『吹牛』!隨便哪一種抗精神病葯,如果解決不了陽性癥狀,就休想治療病人的陰性癥狀。最近,從Leucht和J Davis等的研究(即將在《上海精神醫學》今年第5期刊出),可以看出,以前所謂第二代抗精神病葯對陰性癥狀特別有效的說法,已經被完全否定了。他們的研究表明:某種藥物、若對精神分裂症有效的話,就對陽性、陰性癥狀都有效;如若無效,那麼對陽性、陰性癥狀都不行。以前這種看法,「凡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葯對陰性癥狀都有特效」是不對的;這要看是什麼葯,各種葯有各種不同的療效。就每個精神分裂症病人而言。一般都是先有幻覺、和(或)妄想等陽性癥狀,同時也有一定程度的情感淡漠等所謂陰性癥狀。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療,時間久了,幻覺就模糊了,不明顯了,連妄想也淡漠了,無所謂了,病情達到慢性的程度,就只剩下陰性癥狀了。到那時,對什麼都沒有興趣,對什麼都無所謂,就是『情感淡漠』『意志減退』,呈現所謂『衰退』狀態。有些病人,發病很隱漸,連什麼時候開始的,夜不明顯,家屬也不注意,實際上那時候也曾有過幻覺或妄想等陽性癥狀,只是誰也沒有發覺。及至到醫生面前時,只剩下了、對於什麼都『無所謂』的陰性癥狀,那時也就只能說他是所謂『單純型』了!在如今的社會,大家都比較重視精神衛生,一般不會拖這麼久才來求治,所以,我們已經很少應用這種診斷名稱了。順便也提一提精神分裂症的所謂『分型』;這還是一百年前,克雷潑林所提的複發,把精神分裂症分成四型:青春型、妄想型、緊張型、和單純型。所謂青春型,是指以思維混亂為主要表現的;所謂妄想型,是以幻覺、妄想為主的;所謂緊張型,是以四肢僵硬、猶如泥塑木雕般表現的;所謂單純型,已如上述。這一百年的實踐證明,這種分類方法,一點都沒有用處。既無助於病因探討,又對治療或預後沒有任何價值。青春型和緊張型如今已經很少見。沒有幻覺、只有妄想的妄想型,與既有幻覺、又有妄想的病人,有沒有區別?誰也無法定論。所以,一般也就往往寫『未定型』。我看,醫生都認為沒有必要去鑽這個牛角尖,那麼家屬更沒有必要去鑽了。以前有些說法,如今都需要糾正了。例如,以前說,單純型的預後不好、很難治療。實際上,所謂單純型、是已經到了慢性期了,當然難治療了、治不好了。以前說,發病年齡越小、預後越差。現在看來,也未必,以前只有氯丙嗪,很難說。有的醫生總認為,精神分裂症是治不好的,必然要複發的!因為他沒有看到過、長期服用一點點五氟利多,竟然能夠完全正常地生活、工作、結婚、生育!他一旦看得多了,觀點也就會改變了。我就是這樣通過實踐、改變了我對精神分裂症的看法的,我不像以前那些醫生那樣悲觀了!精神分裂症不是不治之症精神分裂症並不是不治之症,但也不是個個都治得好。一般說,發病2年之內,容易取得比較好的效果,但也不是百分之百。從我的多年臨床經驗看來,還是比較大劑量的奧氮平的療效最好些,但也只有百分之八十。換句話說,十個病人里,還有2個的效果不夠理想。可能癥狀有所好轉,但是並沒有完全消失;可能癥狀是消失了,但是自知力沒有完全恢復。即使並用了MECT,有的很幸運,癥狀消失了,自知力恢復了;但是有的可能仍然沒有變化。特別是病程已經多年的,治療效果就更難說了。那麼,應該怎辦呢?1、用奧氮賓士療後,癥狀有所好轉,但是並沒有完全消失的話,可以並用五氟利多或舒必利。有時候,病情會進一步好轉。2、如果癥狀仍然沒有完全消失的話,即使並用了MECT,也沒有解決問題的話,只能實事求是,面對現實,採用藥物維持的方法。藥物種類因人而異,可以用少量奧氮平、或氯氮平、或其他第2代葯,再加五氟利多維持。對於他們,因為自知力恢復得不夠充分,家屬必須督促他們服藥。3、不論是哪一種抗精神病葯,都有可能引起錐外副反應,所以在必要時,可以放心地服用苯海索,每日1此到3次,每次1片。大家不必聽信有些人說的什麼「苯海索會影響認知」,那是『因噎廢食』!我們不能讓病人為了所謂的影響,而『發獃』吧!特別是短期應用苯海索,根本談不到什麼『認知』、什麼『智能』的影響;沒有壞處,只有好處。4、有的患者經過大量藥物治療(甚至並用了MECT)後,自知力已經恢復,而幻聽卻仍然沒有完全消失;此時,可以採取『和平共處』的態度。我有一些病例,就這樣,帶著一點點幻聽,正常地工作和生活。有一個患者,經過治療,認為被父親陷害的妄想雖然沒有完全消失,但已能自願服藥,正常生活和工作;在談到該妄想時,表示「和平共處,以前的事情不再追究」。5、為什麼我主張採用五氟利多維持?20多年來,我發現,只有五氟利多不嗜睡、不增加體重、不會引發強迫、不增加血糖血脂;如果按我的方法服用(即不是每周1次服20mg,採用小量分多次服用),可以說,什麼副作用都沒有。只有極少數患者出現抑鬱,從未見到TD;而且價廉,每月藥費僅5元。所以,我選用該葯作為精神分裂症康復後維持用藥。有的患者原先用藥並沒有治好疾病,那麼換用五氟利多後,也不見得一定會有多少進展,或許還得並用一些原先應用的藥物。6、除了五氟利多外,阿立哌唑、或舒必利,也可以用作維持。但是女病人不宜應用舒必利,因為有影響月經和生育的可能。有的病人已經應用小劑量氯氮平維持,情況良好,看來也不必更換。家屬應該怎樣對待病人呢?應該及早帶他看病:在門診時,家屬應該先向醫生描述患者的不正常表現,把前前後後所出現的癥狀告訴醫生。但是完全不必為之分析所謂的『原因』,因為你所認為的原因並不是疾病的真正病因,對診斷、對治療都沒有幫助。然後,讓醫生自己去檢查病人,此時家屬不要干預。醫生與病人的檢查交談,每一句有每一句的目的,家屬千萬不要插嘴,更不要代病人回答。家屬如果對病情、前途、或治療方法有所疑問,應該在病人離開以後再問。第二,不要與病人爭辯:對於病人的病態表現(如幻聽)和錯誤想法(如妄想),應該採取什麼態度?我們認為,千萬不要因此而與他們爭辯。因為這是病理表現,不是思想認識上的問題,是更本不可能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來說服糾正的。在患者講到這些幻聽或妄想時,我們只能採取『不置可否『的態度;在積極用藥治療後,這些病態表現和錯誤的想法就會自行消失。第三,不要歧視患者:精神分裂症是一種疾病,絕對不是道德品質或思想問題,所以不應該予以歧視;相反地應該給予他們十分的關心和同情。如果能在起病2年之內及早應用好葯進行治療,絕大多數患者會完全恢復正常,可以完全正常地生活和工作。如果疾病康復了,當然也可以戀愛和結婚。由於精神分裂症與不少疾病一樣,具有一定的遺傳可能,所以在生育與否的問題上應該慎重對待。一般人生育的子女,有1%的可能患上精神分裂症;而精神分裂症患者所生育子女的患病可能性較大,大概是5~10%。如果患者決定要生育子女,那麼必須注意的是:在懷孕和生育前後,必須堅持服用維持劑量的抗精神病葯。完全可以放心,維持量抗精神病葯不會引致畸胎。如果在懷孕後停服抗精神病葯,精神病就有可能複發,對自己、對胎兒的危害就太大了。第四,應該督促患者服藥:如果病人的病情尚未得到控制,他們往往會拒絕服藥。即使病情已經緩解,也要充分估計到他們吐棄藥物或假裝吃藥的可能。所以家屬有責任督促和檢查他們的服藥情況;尤其是督促他們長期服用維持藥量。即使是已經痊癒、已經恢復自知力的病人,也還要經常提醒他們服用維持量。說實在話,在科學還沒有發達到一定地步,也就是說,在尚未找到精神分裂症的病理基因、並發展出相應的基因療法之前,長期服藥仍然是最可靠的預防複發的方法。第五,應該勸導患者不吃減肥藥:此外,精神分裂症患者千萬不能吃減肥藥。因為目前幾乎所有的減肥藥,都偷偷地加了例如『芬氟拉明』那樣的藥物。它們會增加神經遞質多巴胺,使服用者食慾減退,從而達到減肥。但是精神分裂症的病理關鍵就在於多巴胺太多、才會產生幻覺妄想等癥狀。即使沒患精神分裂症的人,在服用芬氟拉明後,有的也會產生精神癥狀;精神分裂症患者就難免因此發作,因此家屬必須注意。

附:科學家揭示精神分裂症發病機制

日本愛知縣身心障礙者精神發育障礙研究所日前宣布,該所研究人員發現了與精神分裂症發病有關的一種蛋白質的功能,從而弄清了此病的發病機制。  精神分裂症是以幻覺和妄想為癥狀的精神疾病。雖然神經傳導物質分泌異常和腦神經發育障礙被認為是致病原因,但是研究人員過去一直沒有弄清詳細的發病機制。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蛋白質「Dysbindin-1」與精神分裂症發病有關,這種蛋白質存在於負責腦神經細胞間信息交換的「突觸」中。  研究人員通過老鼠實驗發現,減少「Dysbindin-1」蛋白質的含量,在「突觸」中接受信息的組織就無法正常發育,從而導致精神分裂症。反之,如果補充這種蛋白質,有關組織的機能就會得到恢復。( 有關論文已刊登在英國《分子精神病學》網路版上。)

推薦閱讀:

二十五歲以上的姑娘,想過得好,就得有點精神潔癖
[搞笑圖文]你們誰也不能了解冠希哥說話的精神實質
版主日誌:齋戒精神論
井岡山精神永放光芒
精神分裂症新見解

TAG:精神分裂症 | 精神 | 分裂 | 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