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搜狗閱讀

學而篇①第一

學而時習之

子②曰:「學而時③習④之,不亦說⑤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⑥,不亦君子⑦乎?」

【注釋】

①學而篇:《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以每篇開頭前兩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但由於「子曰」兩個字常用於篇目的開頭,此類篇目便以「子曰」後的兩三個字作為篇名。本篇開宗明義講學習和做人。

②子:中國古代對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中「子曰」的「子」(共計375次)均指孔子。

③時:時時,按時。

④習:溫習、練習。

⑤說:同「悅」,愉快、高興。

⑥慍:惱怒、怨恨。

⑦君子:有德者,指道德修養高尚而有學問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知識以後,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恨,這不就是君子嗎?」

【故事鏈接】

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就死了,他一直和母親過著貧苦的生活。生活雖然貧苦,但孔子卻勤奮好學。

有一次,孔子向魯國音樂大師師襄學琴。一支曲子學了十幾天,師襄很滿意地說:「嗯,彈得不錯,可以學習新曲子了。」

但孔子卻搖搖頭:「曲調我算是掌握了,但技巧運用得還不嫻熟。」

過了幾天,孔子已經彈得行雲流水般動聽了,但他自己仍不滿意:「這支曲子蘊涵的道理我還沒有領會,我還得繼續練習。」

又過了幾天,師襄說:「現在你彈奏的跌宕起伏,可見你已經領會了曲子的內在精神了,可以練習新曲了。」

孔子還是頭也不抬地說:「可我還沒體會到作曲者是誰,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孔子不倦地練習,沉醉在音樂世界裡。終於有一天,他放下琴,跑到師襄面前,興奮地說:「老師!我已經從曲子中感受到作曲者的形象了:他高高的個子,目光深沉,若有所思地眺望遠方,處處顯示著他寬廣的胸懷、高尚的品德,四面八方的國家都臣服於他。我想,他是周文王吧?」

師襄大為驚訝地站起身來,說:「說得對極了!我的老師當時教我時,就說過這曲子正是叫《文王操》!」

這個故事正是說明了,學習了知識以後,時常去溫習它,你會從中體會到更多的樂趣!

孝弟為仁之本

有子①曰:「其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③。君子務本④,本立而道⑤生。孝弟也者,其為仁⑥之本與⑦!」

【注釋】

①有子:孔子學生,姓有,名若,字子有,魯國人,比孔子小十三歲,一說小三十三歲,後一說法較為可信。因有若乃孔子晚年的得意門生之一,後世人們尊稱他為有子。

②弟:「悌」的古字,即弟妹對兄姐應有的正確態度。

③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裝。意為從來沒有。

④務本:務,專心,致力於。本,根本。致力於根本、基礎。

⑤道:社會道德、倫理思想總的規律和規範。

⑥仁:孔子思想的主體和核心,是孔子的基本觀念之一。其核心內容為仁愛、愛人、人與人相親。朱熹《論語集注》:「仁者,愛之理,心之德也。」這裡就是指孔子的「仁德」思想。

⑦與:同「歟」,語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吧」。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友愛弟兄,卻喜歡冒犯長輩和上級,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歡冒犯長輩和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故事鏈接】

舜是我國古代一位有名的君主。他道德高尚,孝順父母,友愛弟兄。

據說舜姓姚,名重華,冀州(今河北省一帶)人。他的父親是個瞎子,舜很小時,母親就去世了。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就是舜的後母。後母生了個兒子,叫象。象好吃懶做,又經常在父母面前說哥哥舜的壞話。老夫妻倆和象常在一塊兒密謀,要找機會害死舜,好讓象一個人繼承全部財產。舜並不介意,他十分孝順自己的瞎父親,對待後母和異母弟弟象也很好。

部落聯盟首領堯聽說後,決定考驗考驗舜。他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舜,還讓他協助自己管理一些事務。

舜的瞎父親和弟弟象,得知舜娶了堯的女兒,又起了壞心。有一回,父親叫舜修補糧倉頂。當舜用梯子爬上倉頂的時候,他父親把梯子抽走,還在下面放起火來,想把舜燒死。幸好舜隨身帶著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他雙手拿著笠帽,像飛鳥展翅一樣跳下來。笠帽隨風飄蕩,舜輕輕地落在地上,一點也沒受傷。

父親又叫舜去掏井。舜跳下井後,父親和象就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想把舜活活埋在裡面,沒想到舜下井後,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又安全地回家了。

以後,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地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父親和象被感動了,不再暗害舜了。

堯聽說舜這樣寬宏大量,對他更加放心了,就把治理天下的大權交給了他。舜行使了二十年的治理大權,把各種事情辦理得井井有條,天下的人都十分佩服他。

巧言令色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②矣仁!」

【注釋】

①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語,好聽而實際上是言不由衷的話。令色,面孔和善,內心另有盤算,即偽善的面貌。令,美好。

②鮮:少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偽善面目的人,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故事鏈接】

唐玄宗在位時李林甫任兵部尚書兼中書令,這是相當於宰相的職位。此人若論才藝倒也不錯,能書善畫,但品德敗壞。他嫉賢妒能,凡才能比他強、聲望比他高的人,權勢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擇手段地排斥打擊。對唐玄宗,他有一套討好賣乖的本領。他竭力奉承玄宗,並且採用種種手法,討好玄宗寵愛的妃嬪以及心腹太監,取得他們的歡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觸時,外貌上總是露出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嘴裡盡說些動聽的「善意」話。但實際上,他的性格非常陰險狡猾,常常兩面三刀,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裝作誠懇的樣子對同僚李適之說:「華山出產大量黃金,如果能夠開採出來,就可大大增加國家的財富。可惜皇上還不知道。」

李適之信以為真,連忙跑去建議玄宗快點開採。玄宗一聽很高興,立刻把李林甫找來商議,李林甫卻說:「這件事我早知道了。華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怎麼可以隨便開採呢?別人勸您開採,恐怕是不懷好意。我幾次想把這件事告訴您,只是不敢開口。」

玄宗被他這番話所打動,認為他真是一位忠君愛國的臣子,反而對李適之大為不滿,逐漸對他疏遠了。

就這樣,李林甫憑藉這套特殊「本領」,一直做了十九年的宰相。

宋朝司馬光評價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後演化為「口蜜腹劍」。

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為人謀③而不忠④乎?與朋友交而不信⑤乎?傳⑥不習⑦乎?」

【注釋】

①曾子:孔子晚年學生,姓曾名參,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今山東費縣附近)人。比孔子小四十六歲(公元前505~前435),以孝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②三省:省,檢查、察看。三省可解釋為多次檢查。

③為人謀:給別人辦事,替別人出謀獻策。

④忠:孔子的道德倫理觀念之一。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⑤信:孔子的道德倫理觀念之一。指待人處事誠實不欺。

⑥傳:指老師傳授的為人之道和知識技能等。

⑦習:反覆練習,複習。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故事鏈接】

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才子張英做了宰相。雖然當了大官,但張英做事依然謙恭有禮,捨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沒有一點官架子。

有一年,張英的妻子見房子很舊了,就想把房子翻新一下。可她家的房子和鄰居的房子緊挨著。張夫人就找鄰居商量,請鄰居向旁邊讓出三尺地盤。

鄰居聽了以後很氣憤,鄰居以為張夫人是因為丈夫做了大官,就故意仗勢欺人,所以堅決不肯讓出三尺地盤。張夫人見鄰居這樣,也誤以為鄰居在故意跟她作對。於是她生氣地給京城的丈夫寫信,叫丈夫回來解決這件事。

張英接到夫人的信後,回信說,凡事應將心比心,多替別人著想,時常反省反省自己,鄰居對老房子有感情,不願讓開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自己正在做官,妻子這樣做,很容易被人誤解。

張夫人見到信後,十分羞愧。她沒說什麼就主動拆了自己家的院牆,反而給鄰居讓出了三尺。

鄰居見張夫人這樣做,非常感動,也反省了自己的言行,知道誤解了張夫人,於是,他也把自己家的院牆後退三尺。兩家又成了好鄰居。

入則孝出則弟

子曰:「弟子①,入②則孝,出③則弟,謹④而信,泛愛眾,而親仁⑤,行有餘力⑥,則以學文⑦。」

【注釋】

①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指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這裡是第一種意義上的弟子。

②入:入門在家。

③出:與「入」相對,指出門在外。

④謹:謹慎少言,不輕易言聲。

⑤仁:有仁心仁德的人。

⑥行有餘力:指有閑暇時間。

⑦學文:學習詩書禮樂、典章制度等文獻知識。文,指古代文獻。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遵從兄長,謹慎少言,言而有信,博愛民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若還有精力,就再去學習文化知識。」

【故事鏈接】

淳于意從小喜愛醫學,曾拜陽慶為師,學得了黃帝、扁鵲傳下來的醫術,治好了不少疑難雜症。後因得罪了權貴而被官府處以肉刑(包括在犯人臉上刺字、割鼻、斷足等),並要押解到長安去行刑。淳于意只有五個女兒,沒有兒子,臨走時面對著五個哭哭啼啼的女兒,感慨地說:「我只有女兒,沒生兒子,到了緊要關頭,誰也派不了用場!」

他的小女兒緹縈聽後很悲傷,決定跟隨父親西上長安,並給漢文帝寫了一封信,信上說:「我父親做官時,齊地一帶的老百姓都稱讚他廉潔公平。如今犯了罪,當然應該受處罰。但我痛切地感到,人死了不能復生,受肉刑斷了手足也不能再長出來,雖然想改過自新,也不可能了。我情願給官府做奴婢,來替父親贖罪,以便讓他有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看到緹縈寫的信後,深受感動,沒有想到這麼年輕的少女能有如此的智慧和文才,佩服之餘,就下令免了她父親的罪,並下令廢除了肉刑。

賢賢易色

子夏①曰:「賢賢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③;事君,能致其身④;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注釋】

①子夏:孔子的學生,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歲。孔子死後,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

②賢賢易色:這裡是就夫妻關係而言,即對妻子應重品德,不重容貌。賢賢,前一個「賢」為動詞,尊重;後一個「賢」為名詞,義為賢德。易,輕視。色,容貌,指女色。

③竭其力:用盡自己的力量,即盡心儘力。

④致其身:致,意為獻出。這是說把生命奉獻給君主。

【譯文】

子夏說:「對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盡心儘力;服侍國君,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要誠實且講信用。這樣的人,即便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故事鏈接】

桓譚被大司空宋弘推薦做議郎給事中(官名)。桓譚善於彈琴,劉秀非常欣賞他彈的曲子。宋弘得知後,很不高興,聽說桓譚從宮中出來,宋弘就穿上公服,坐在大司空府中,派官吏去召桓譚前來。

桓譚到了,宋弘不讓他坐下就責備他,說:「你自己能改正過失嗎?還是要我根據法律檢舉你?」桓譚磕頭謝罪。過了很久,宋弘才讓他回去。

後來,劉秀大會群臣,讓桓譚彈琴。桓譚看見宋弘,彈得頗失常態。劉秀很奇怪,就向他詢問。宋弘從坐席上站起來,摘下帽子道歉,說:「我推薦桓譚,是希望他能以忠義之心輔佐君主,而他卻讓朝廷沉湎於靡靡之音,這是我的罪過。」劉秀聽了,很是慚愧,一臉嚴肅地向宋弘道歉。

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新近守寡,劉秀和她一起評議朝臣,並暗中觀察她的心意。公主說:「宋弘的威儀容貌,道德氣度,沒有人能趕得上。」劉秀說:「我正在考慮這件事。」

不久,劉秀召見宋弘,讓公主坐在屏風後面。劉秀對宋弘說道:「俗話說得好,『地位尊貴了,就換朋友;財富增加了,就換妻子。』這不也是人之常情嗎?」宋弘回答說:「我聽說,『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劉秀就回頭對公主說:「事情看來沒有希望了。」

宋弘對待君主,能忠心輔佐,對待妻子,不重地位、容貌。真不愧是位君子。

過則勿憚改

子曰:「君子不重①則不威;學則不固②。主忠信。無③友④不如己者。過⑤則勿憚⑥改。」

【注釋】

①重:莊重,自持。

②固:固陋,學識見聞少。

③無:同「毋」,不要。

④友:作動詞用,結交朋友。

⑤過:過錯,過失。

⑥憚:害怕,畏懼。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注重忠實誠信,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故事鏈接】

司馬光是宋代傑出的政治家、史學家。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1019年,司馬光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父親司馬池很有學問,母親聶氏也很有才德。

司馬光的成才與他父母對他的家教是分不開的。司馬光五六歲時,想吃核桃,就撿來很多核桃讓姐姐幫他把皮剝掉。核桃皮厚且非常堅硬,所以姐姐用指甲劃、手指掰都無濟於事。如果用石頭砸就容易連核桃仁一塊砸碎了。姐姐吃不上,就生氣地跑掉了。恰好一個僕人走過來,看到發獃的司馬光,就過來詢問。聽完原因後,她把司馬光帶進屋子裡,把核桃放進開水裡燙一燙,然後用小刀一刮,核桃殼一下就掉了,她把一個完整的核桃仁交給司馬光。司馬光拿著核桃仁,走到先前的核桃堆前,驚奇地欣賞著,正巧被走過來的姐姐看到。她奇怪地問司馬光:「你是怎麼剝掉核桃殼的?」司馬光得意地說:「是我自己用手弄掉的。」

姐姐知道弟弟聰穎過人,前不久他還砸破水缸,救出落水的小朋友呢。於是就信以為真,說:「好弟弟,你究竟是怎樣弄掉的,教教我吧。」司馬光只是兜圈子,不願改口。坐在書房讀書的父親將屋外發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他走到屋外,看著司馬光的眼睛問:「這核桃仁是你剝的嗎?」父親一問,司馬光臉就紅了,低下頭去。父親要求司馬光把核桃仁是怎樣剝出來的真實情況講給姐姐聽。司馬光不得不老老實實地講了僕人是怎樣幫忙的。

父親看到司馬光沒有撒謊,很滿意,就告訴他說:「一個人聰明是好事,但如果仰仗聰明就說謊騙人,就不是好孩子。我希望我的兒子不僅聰明,還要永遠做一個誠實的人。」

父親的教育讓司馬光受益終生。他後來成長為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和政治家。

慎終追遠

曾子曰:「慎終①追遠②,民德歸厚矣。」

【注釋】

①慎終:慎重地對待父母的疾病死亡。終,人老為終,指父母死亡。

②追遠:追祭祖先的恩德。遠,血緣關係不親近,此處指遠代祖先。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虔誠地追祭遠代祖先,這樣做,自然會使老百姓日趨忠厚樸實了。」

【故事鏈接】

父親死得早,蔡邕和母親相依為命。小蔡邕非常好學,一有空就捧著書本鑽研起來。可不幸的是,沒過幾年母親也得了一場大病,從此卧床不起。蔡邕每天早上起來耐心地給母親洗臉,然後扶母親上廁所。

小蔡邕還學會了做飯。剛開始的時候,他不是把飯燒糊了就是菜里忘記了放鹽。但是沒過多久,蔡邕的飯就做得非常好了。每次做好飯後,蔡邕都先喂母親吃完,自己再吃。看著累得越來越瘦的兒子,母親難過地說:「孩子,都是我拖累了你。」蔡邕卻笑著說:「母親,都是我不好,以前沒有好好照顧您,現在您生病了,我應該好好照顧您,加倍補償才對呀!」

又過了幾年,母親去世了,蔡邕用家裡僅有的一點錢埋葬了母親,想到再也見不到親愛的母親了,他傷心極了。

不久,皇上聽說蔡邕又孝順又有學問,就請他進宮做了官。

做官後,蔡邕愛民如子,老百姓也都非常擁戴他。

溫、良、恭、儉、讓

子禽①問於子貢②曰:「夫子③至於是邦④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⑤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⑥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⑦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釋】

①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鄭玄注《論語》和《檀弓》都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從《論語·子張篇》中所記載的事來看,他並非孔子的學生。

②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三十一歲,生於公元前520年。子貢善辯,孔子認為他可以做大國的宰相。據《史記》記載,子貢在衛國做了商人,家有財產千金,成了有名的商業家。

③夫子:孔子的弟子對孔子的敬稱。古代敬稱做過大夫的人為夫子。孔子曾為魯國的司寇(司法長官),位同大夫,因此,他的學生尊稱他為夫子。後來沿襲稱老師為夫子,有時候也特指孔子。

④邦:指當時割據的諸侯國家。

⑤抑:還是,或是。

⑥溫、良、恭、儉、讓:溫,溫和。良,善良,平和。恭,恭敬,莊重。儉,節儉,儉樸。讓,禮讓,謙遜。

⑦其諸:語氣詞,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每到一個國家,必能了解那個國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來的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他老人家獲知政事的方法,大概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故事鏈接】

歷史上有名的文學家孔融,從小就機敏過人,謙讓有禮,而且修成溫良恭儉讓的美德。孔融四歲時,就很懂事,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們吃,自己吃最小的。孔融讓梨的故事,一直流傳到現在。關於孔融還有一件事情,使他更有名聲了。

當時,東漢朝廷全由宦官把持著。有一個叫張儉的官員寫了本奏摺,揭發當權宦官侯覽貪污受賄、霸佔良田的罪狀,請求皇帝查處。不料這個奏摺落到了侯覽手裡。侯覽就誣告張儉謀反。漢靈帝不明真相,下令逮捕張儉。張儉得到消息後,連夜從家裡逃了出來,投奔孔融家——張儉和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好朋友。

那年孔融十六歲,這天夜裡,他聽到有人敲門,就迎出門外,見是一位陌生人,就問:「先生,您找誰啊?」

「請問,這是孔褒的家嗎?」

「是的,他是我哥哥,可是他外出辦事去了。」

張儉一聽孔褒不在家,心中非常焦急,不知該不該進去。孔融見來人支支吾吾,知道他一定遇到了什麼難事,就謙恭有禮地笑著說:「先生不要為難,進來吧。」

幾天以後,風聲稍微鬆了些,張儉謝別孔融一家,離開了。

可是萬萬沒想到,張儉在孔家躲藏的消息透露了。於是官府派人把孔褒、孔融抓起來。

審判的時候,孔融和哥哥爭著承認罪過。審判官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景,不知該叛誰的罪,就把他們的母親傳來。沒想到孔母毫無難色,說:「我是他們的母親,家裡出了事自然由大人負責。請您叛我的罪吧!」

看到孔家母子三人爭死的情景,審判官只好向朝廷報告。不久,皇帝的詔書下來了,孔褒抵罪,孔母和孔融釋放回家。

自此以後,孔融的美名傳播得更廣了。他繼續刻苦讀書,終於成為東漢末年最有名的大儒之一。

觀其志,觀其行

子曰:「父在,觀其①志②;父沒③,觀其行;三年④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注釋】

①其:代詞,指代兒子。

②志:志向。由於古時父親在世時,兒子無權獨立言行,所以只能觀察其志向。

③沒:死去,去世。

④三年:泛指多年,表示時間長。

【譯文】

孔子說:「看一個人,他的父親在世時,要觀察他的志向;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如果他長年不改變父親所堅持的好的道德準則,這樣的人就可以說做到孝了。」

【故事鏈接】

北宋時期,有位有名的大臣叫司馬光。他雖然當了大官卻依然平易近人,而且為官公正清廉,很受老百姓愛戴。司馬光很注重對下一代的教育,他擔心自己的孩子在富裕的環境里只顧享樂,不注重學習和道德的修養,經常對兒子司馬康講以前祖上的清貧生活,並告訴兒子:「雖然我們現在過上了好日子,但不要因此而瞧不起窮人,應該盡自己所能幫助他們才對。」為了教導兒子,司馬光還給兒子寫了許多家書,叮囑兒子把清廉的家風傳下去。

司馬康謹尊父訓,他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不但努力地學習,還很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父親去世後,他也做了朝廷的官員。司馬康牢記父親的教誨,非常關心百姓的疾苦,為他們做了許多好事。

禮之用,和為貴

有子說:「禮①之用,和②為貴。先王之道③,斯④為美;小大⑤由⑥之。有所不行⑦,知⑧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可行也。」

【注釋】

①禮:儒家的一種社會道德倫理規範和生活準則,是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貴賤、長幼、尊卑的一種秩序。在孔子思想體系中,禮與仁緊密相關,仁為主體,禮為功用。

②和:調和,和諧,協調。

③先王之道:上古賢明君王治理國家、安定社會的方式和方法。

④斯:這、此等意。這裡指禮,也指和。

⑤小大:名詞,指小事大事。

⑥由:奉行,照做。

⑦不行:行不通。

⑧知:為了。

【譯文】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遇事做到和諧、恰當最為可貴。古代聖明君王治理國家的方法,可貴之處就在於此。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故事鏈接】

西漢時期,成帝即位後,由太后臨朝聽政。很快,太后把哥哥王鳳提升為司馬大將軍。

王鳳很有野心,他雖然當了這麼大的官,但是他仍然不滿足,總想把朝廷的大權都攬在自己手中。沒過多久,王鳳就把自己的六個弟兄都提拔做了大官。兄弟幾個仗著有皇太后作靠山,經常貪贓枉法,仗勢欺人。老百姓怨聲載道,朝廷里一些正直的官員也向皇帝告王氏兄弟的狀。

成帝想治王氏兄弟的罪,太后得知後忙勸成帝說:「雖然他們做了些錯事,但咱們總是親戚啊!何必為了這些小事撕破臉皮呢?能睜隻眼,閉隻眼,過去就行了,親戚間的和睦才最重要嘛!」成帝聽了母親的話就放過了王氏兄弟。

這下王氏兄弟更加無法無天了,他們又開始在朝廷拉幫結派,網羅黨羽,甚至專斷國權。

雖然許多大臣都上書成帝要除掉王氏兄弟,可成帝卻總是礙於面子,又聽從太后的告誡:和為貴,也就任由他們胡作非為。幾年後,終於導致外戚王莽奪位的歷史悲劇。


推薦閱讀:

如何培養孩子喜歡閱讀的習慣?
早讀:閱讀歲月,精品人生(深度好文)
類經圖翼--中醫書籍在線閱讀,醫叟,中醫守候者

TAG:閱讀 | 搜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