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菩薩聖誕 | 圓融的化度

▼明賢法師:圓融的化度(上)

▼明賢法師:圓融的化度(下)

今天在這個殊勝的觀音菩薩的這樣一個大節日,明賢不才,但卻也坐在觀音菩薩的蓮座下面,來跟大家一起分享觀音菩薩度化眾生的精神。

假如,在一會兒的分享過程當中有什麼錯誤的,講得不夠好不夠全面的地方,後面會有半個小時的時間歡迎大家批評指正。明賢誠惶誠恐,坐在這個法座上面,希望盡自己的力量,來全力敷演觀世音菩薩度化眾生的大悲精神,希望能夠準確無誤。

那麼下面我們就展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經文,我們隨同著觀音菩薩化度眾生的大悲和大願,一起來學習觀音菩薩的種種法門。

首先,我們這一次共同學習的內容大概會分成九個小主題,第一個主題,是來談觀音菩薩的普遍影響和聯繫。

六觀音之准提觀音:主救度人間道眾生

一、「外鄉心態」與「本土責任」:

談觀音菩薩的普遍影響和聯繫

觀音菩薩在我們中華大地上救度眾生的形象,他與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還有所不同。最重要的,菩薩他以非常特別的方式展現兩種救度眾生的路徑,一個路徑就是塑造人品,塑造品格。這個路徑它是一條教育的路徑,就是教導大家怎麼學會來做中國人,怎麼學會來做一個父親,做一個兒子,來做一個國家的公民,這是一條教育的路線。

其次,還有一條拯救的路線,像《觀音菩薩普門品》裡面所談到的,在七種重大的災難面前,觀音菩薩及時地給予救撥。

可以說,如果是從個人的成長角度來講,觀音菩薩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位導師,一位師長。如果從我們遇到災難的時候那種情況來講,觀音菩薩他是一位全知全能的大智者,大雄大力,給予我們無畏,把我們從災難的邊緣一下子就拯救回來了。

而最為關鍵的我們都知道,觀音菩薩名號裡面就有兩個字:大悲。

這兩個字是塑造我們的人格,和拯救我們災難的更深刻的一種寫照,大悲。觀音菩薩為什麼能夠從這兩個途徑來救度眾生和教化眾生呢?是因為他有大悲心。

這個大悲心,只要我們是中國人就都能領略。這是一種責任感,不光只是觀音菩薩對我們眾生是這個態度,而且他也教導我們平時為人處事自己在盡職盡責的方面,也要有大悲精神。說實際一點,這個大悲精神就表現成為菩薩向我們要求的一種責任感。對他人有責任,對於家庭有責任,對於社會有責任,自己對自己也要負起責任。

這個責任感,它有個反義詞,叫做「外鄉心態」。比如說來打工,我們外地有些青年人因為廣東這邊的中小型企業很多,所以每年總會有很多人到廣東來打工。河南來的,四川來的,各地方來的。有的青年人到了廣東以後,打工期間不安守本分,他不在乎自己扔的垃圾會破壞環境,也不在乎自己吐唾沫、吐痰、抽煙、喝酒會造成當地的社會影響,在當地的行為不約束自己。

可是每當到了過年的時候,自己收拾行囊要回到老家去的時候,形象也就完全變了。回到老家去,自己一年掙來的不多的工資他很有可能在家鄉遇到某一個急需救助的老人,或者說有什麼公益性的慈善事業,他會很慷慨地捐資,把幸苦掙到的錢馬上拿出來。在家鄉過年的這一段時間,他不會打架鬧事,不會污染環境,也不會做鄉親老百姓們看起來不高興的事,肯定是好公民。可是一旦他出外了,在其他的地方他又容易去行為不規。這就是本土責任和外鄉心態的區別。

所謂本土責任,就是你覺得這塊土地是跟你有關的,你一定會為這一片土地,為這一方百姓負責的。外鄉心態就是說我打一槍換個地方,我在這裡掙了錢,我是要走的。所以我不為當地的長遠發展負責。

觀音菩薩教導我們的這個大悲心,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教導我們要把我們全人類都作為本土。對於每一個眾生你都要負起責任,你走到哪裡都要負起本土的這種責任。你不要有外鄉心態,不要覺得我們這個世界你面臨的這個環境是跟你無關的。你的一言一行,你的一個舉止投足,你扔一個垃圾或者揀一個垃圾這些,你都要衡量一下,自己該做還是不該做。

因此,觀音菩薩這種大悲精神實際上是教育和救贖的兩重度化。

如意輪觀音:主救度天道眾生

你遇到災難也來拯救你,你沒有遇到災難的時候也要教育你,這就是所謂大悲精神。我們看古詩裡邊,有這麼一首詩(《江上漁者》宋·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我讀到高中,這首詩還沒有背會。後來(還是在俗家的時候)我弟弟回來了,他叨咕叨咕背這首詩。我說這麼好的一首詩怎麼我不會背啊,他說你的老師沒有教你。

我後來就記住了,一直到現在我到來學習《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這首詩所講的就是一種大悲的精神。

你看在江面上往來的那些漁船划來划去,都喜歡水裡面的魚,打起來就覺得那個魚很好吃。「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但是波浪很大,很有可能打漁有收穫,也很有可能就翻船了,自己被淹死了。

這是一種對於社會大眾在奔忙在名利和仕途當中的一種大悲精神,不安全啊,為什麼不安全呢?因為沒有看到無常對於我們生命的威脅性,所以是不安全的。不管是成功也好,失敗也好,總讓我們背後隱藏了很多很多的危險因素。

觀音菩薩的這種大悲精神實際上它幾乎可以完整地代表整個佛教,整個佛教來到人間就是因為大悲心,大悲精神來到人間的。佛教以大悲來到人間,以大悲精神塑造中華民族精神。

大悲精神的反面就是般若,就是我們所說的萬法皆空的智慧,它的正面就是大悲的這種功用。佛教的這種大悲,塑造了整個或者是幫助塑造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

中華民族的精神是什麼精神呢?就是所有的他人都是跟我有關的,凡事都替他人著想,凡事以他們為重。這是中華民族精神裡面的極端重要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就在觀音菩薩的大悲心的滋潤下面逐漸成熟。我們現在遇事知道讓別人在前面,讓老人在前面,讓小孩在前面,讓弱者在前面。這實際上都跟佛教的這種大悲精神有些關聯。

不光是中華民族精神需要這種大悲心,乃至於整個人類的精神都需要這個。因此,前段時間的新聞聯播裡面就談到了一個現在世界的哲學的這個大的學術圈裡面,所推重的一句話,就是說能夠給全世界都適用的一句話是什麼話,最後選來選去選了一句中國話。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是全世界的人都喜歡的一句話,而這句話的背後所隱藏的還是這種大悲精神,凡事以他人為重,以他人為主,你先要考慮他人的情況,然後再來考慮自己的需求:凡事以他人為重的倫理。

這是整個人類的一種責任。我們剛剛聽說了很多消息,中國人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還有哪些專家哪些學者獲得了諾貝爾獎。當年的諾貝爾這個人,他設立這個獎項的時候,他有一句話擺在最前面。他說我這個獎要獎勵給對於整個人類有貢獻的人。如果能夠以他人為重,我們就容易導致對於他人的貢獻。如果以自己為重,恐怕多數的時候是要損害他人的。因此,凡事以他人為重,為他人著想的這種精神,在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界就極端重視,就說這就是倫理。

中國人喜歡說,你這個人怎麼蠻不講理啊。或者說你偷我東西或者搶我東西你怎麼蠻不講理啊。所講的這個「理」,就是剛才所說的倫理。倫理救贖,雙向化度。

倫理的最主要的意思就是說,凡事以他人為重,以他人為主。我們看看,從這樣一點來看,佛教完全跟中國人做人的主張完全融合在了一起,這是分不開的。在這種狀況下面,產生的我們的中華民族兒女的這種人格品質,是比較特殊的,是委婉的,和內在重理性,比較相互之間有活動空間的。

現在有一些西方人在談到人的素質的時候,有時候說,怎麼你們中國人在街上喜歡吐痰,不維護社會公德,出去了比較喜歡佔小便宜,就說這是中國人的劣根性。可是在觀音菩薩這種凡事以他人為重的這種精神系統的影響之下,這個劣根性裡面很有可能有背後隱藏著一種善德。

因為表面看小的事情也能計較一下,但是一旦開始進行生命環節反思的時候,就會把選擇一方利益,要麼是你得好處,要麼是我得到好處的這種事,把它進行圓融,彼此商量,沒有那麼嚴肅。也許你做錯了我也不會太過分地責難於你。跟選擇一方利益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因此,這種劣根背後有可能承載善德。所以說觀音菩薩的普遍影響它有一種通融的精神在裡面。

觀音菩薩成道以來,他的經典傳到中國的有很多種。《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其中可以說最重要的一品。在大家的心目當中,這一品雖然只是一部分很短的佛經,地位卻很高,因為它是普世的。

就是說所有的人,只要是老百姓,都要用的。你可以是信佛的人,使用這種精神。但你不信佛的人也需要這個,你只要是人,想要在社會上立足,這些做人的常識就一定要有。也是救人的,因為觀音菩薩在遇到災難厄難的時候,我們念誦觀音菩薩,他會來及時救援我們。

他更是讓我們做人的,他教你凡事替他人著想,不要把貪字擺在最前面。對於各種貪慾,我們就有所節制。同時,也會在自己謀求利益的時候考慮到他人的合理需求。因此,這些品質如果沒有我們想成為一個受大眾歡迎健康完整的這樣的一個人就很難。所以,沒有這個是沒辦法立身的。

從這些方面來看,觀音菩薩的在大眾心目當中的地位幾乎是一個人間導師。就是只要是要做人,這種精神就要有一些,就要學一些。就是觀音菩薩在大眾心目當中的地位。

再其次,還有一些重要的修行法門。觀音菩薩的修行法門比如說有懺悔業障,來設立的法門,大悲懺,還有大悲咒。還有觀世音菩薩的大悲的三昧,還有大悲和空性的這些修行法門。這些在今天的這個現場我們就不做詳細說明,以後有緣分我們還可以再共同分享。

六觀音之聖觀音:主救度餓鬼道眾生

二、觀音菩薩大悲心千處祈求千處應

我們來學習第二個小主題,關於千處祈求千處應。

觀世音菩薩有求必應,不拒絕任何一個人和任何一個生命的要求:不拒一切地滿眾生願。

有求必應,有人就說,這有求必應會不會出問題啊。比如說有人就是想陞官想發財,想別人的財到自己的口袋裡來,這個不合理的求是不是應該立馬就拒絕掉呢?

在佛經當中,雖然是談到了公平這樣的一個概念,但實際上滿願的這個部分也很重視。比如說月稱論師他就談到,普通的對於財富要追求的這種願望,在佛法來講,基礎的部分是不反對的。找觀音菩薩來求財求名的這種方式,雖然不屬於清凈的祈求,但是未來獲得福報獲得利樂的源泉,跟這個是有關的。這個求真的能夠感得福報和利益。

因為求對了地方,求到了三寶,求到了觀音菩薩這裡,所以還是會讓眾生滿願。因此觀音菩薩在四大菩薩當中,可以說我們中國的信佛人念觀音菩薩的稱號,這是最普遍的,因為的確是有求皆從。

說實話我們平民老百姓有些祈求在佛菩薩面前有時候就是說不出口的。真的就是想多掙點錢,想解決點困難。這是不都是邪惡的呢?不一定,因為凡是作為人,都有著對於美好生活的願景。這些願景觀音菩薩都是關照的,所以他會有求必應,不拒絕一切地讓大家來獲得滿足。

不過這種滿足的過程當中,觀音菩薩就已經施設了來教導人的這樣的一些方便。比如說錢財掙到了,地位已經拿到了,會怎麼樣呢。因為已經產生了念誦觀音菩薩的這種習慣,內心裏面已經產生了很調柔的同情心。

在這個狀態下面,緊跟著下去的心態就會變得願意利他,不再慳貪。人們在這種好像是少部分滿足無盡貪慾的訴求以後,心理環境就得到改良了,人也就變好了。

因此,不拒絕一切眾生而滿眾生願,這是《觀音菩薩普門品》裡面又一個重要的度化眾生的點。在《八大人覺經》當中,就把這種精神叫做「不念舊惡」,不談娑婆世界的眾生是善還是惡。

只要是來求菩薩的,菩薩都一律地給予救助,為什麼呀?因為菩薩他看的很清楚,善惡都是無常的,可以惡,惡一段時間,在得到好處了之後惡就變了,就變善良了。因為都會變,所以菩薩不會用一個固有模式去給人框定一個位置。就像一個慈祥的母親一樣,調皮的孩子調皮那段時間她還是把她當孩子看。

因此在這種精神的引導之下,中國人一般都特別重視「尚禮」。比較軟性的融通,彼此之間相互關照,你要是做錯了事,也還是給你改正錯誤的機會,不會說一棒子把一個人打死,這就是不念舊惡的這種精神。

不光只是菩薩這樣做,還要引導要求我們普通的大眾也要有這種精神。在你的事業,你的企業,你的朋友當中,別人犯錯了,你也得有這種胸懷,諒解他人的錯誤,而使他人從邪惡道路上回歸。

六觀音之千手觀音:主救度地獄道眾生

再其次,觀音菩薩這種不拒絕一切眾生願,其實還有一個更為深刻的意涵在後面,那就是生命觀照。

我們一般說你皈依三寶你就信佛了,我拿到證我就對於佛教有信仰了。可是,遇到大災大難生命大起大落的時候,我們還是把三寶把佛法給忘了。這是為什麼呀?因為信仰沒有在我們內心裏面紮根,怎麼樣才能夠讓信佛這件事在心裡紮根呢?得要觀照生命。只要自己是一個人,自己的這個生命本身你一定要在這個地方留意,真正的信仰是怎麼樣的呢,是你已經脫離開了所有的倚仗。

倚仗有很多,有的人在倚仗錢,有的人在倚仗權,有的人在倚仗朋友,有的人在倚仗著成功,有的人在倚仗著別人對自己的好名聲,稱讚自己。就倚仗著這個,來作為自己不斷地往以後生活的一種自信的這種底子,這種基礎。可是這些基本上還是依靠的外在的力量,還是在讓別人的力量幫助自己建立生命的自信的感覺,這是不夠的。

支持自己的生命自信,還要靠自己從內心裡去觀照,就是說把這些依靠都放下了。什麼都不靠了,哪怕是再好的朋友,也已經遠離自己了,在那種完全無助的狀態下來反觀,看自己是什麼,看自己的這個生命最基礎的地方是什麼,自己到底是善的還是惡的,善惡是不是就限定了自己的一切了。

這樣反觀的時候,會產生一種來關心自己的一種熱忱,會有一種關注力,這個力量會愛護自己的,它也會同情,會珍惜生命的每一寸光陰,這個力量起來了以後,會同時觀照所有的人,只要是身邊的人,哪怕他極惡,也仍然會同情他,因為他是有生命的。哪怕他是極善或者是極為成功,我們也還是會珍惜他,會愛惜他的,因為他也是一個生命。

這個力量叫做「不與萬法為侶」的獨立觀照。

這個力量有了,你就是有信仰了,對於佛教的信仰,這就是正式地建立起來了,這個部分如果是建立起來了,其他的一切問題都好解決。就好像以前有個電視劇,我記得是自己在童年的時候看過的,有個電視劇裡面有個主題歌,叫人海之中找到了你,一切都變得有意義。這個話我們用在這裡就有用,因為這個觀照力量,你要是沒有發現之前,你會覺得做這件事情,可能也沒有意義,做那件事情也不是我想的,但這個力量如果一旦找到了,你哪怕輕舉手微抬足,掃一掃地,看一看風光,欣賞一下明月,享受一下清風,你都會覺得有無限的意義,這就是信仰的力量。這個力量你有了,你就是一個真正掌握著信仰的人。

我小的時候經歷過一件事,那是在出家之前,在武漢的協和醫院,有一位特別有影響的癌症治療專家,一位女教授,她給別人治療過很多癌症,很多例好轉的,或是完全治癒的都有。

有一次她因為疲勞過度,她的學生硬是拉她去檢查,結果一檢查,發現她自己的癌症已經是晚期了,她很絕望,她覺得我那麼好心,我救了別人的命,現在我自己救不了自己,這怎麼辦呢?她就把工作放下來,然後跟家裡就打招呼說好,你就給我這一段清靜的時光,這段時間我要自己到處走走,就不願意再待在家裡了,溜達溜達。

到了武漢,有一個叫做卓刀泉的寺院,這個寺院還沒有恢復成為宗教活動場所,但裡面有兩個居士,在裡面放念佛機,而且供了一副觀音菩薩的很小的一幅畫像供在那裡。

她走到附近的時候,突然一下聽到觀音菩薩的名號,心裏面突然感覺到一陣清涼,她就徑直地走進那個寺院了,其實破敗不堪,還沒有恢復。問那個居士就說,「這個聲音這是念的什麼呀?怎麼這麼好聽啊,你能不能把它給我?」那個居士說:「我們這裡是供奉菩薩的地方,給你我們就沒有了。」那個時候念佛機還是很金貴的,她就說:「其實,我的生命已經剩下的時光不多了,你能不能夠看我是一個即將離開這個世界的人,我唯一現在喜歡的就是這個,你能不能滿我一個願,讓我把這個拿走?」那位居士他挺好,他說「好啊,那你就拿走吧。」

她往上面一看,還有那尊觀音菩薩,她說你能不能讓我把它也拿走,這位居士說:「這不行吧,這是一位法師寄放在我們這裡的。」大夫就跟他求就說:「你去跟那位法師好好說一說,如果我真的不在了,我會讓我的孩子把它還過來的。」這位居士很感動,就說那你拿去吧,我們負責去解釋,拿回去了。

拿回去了以後,第二天又來了,就問這位居士,我已經是癌症晚期了,我聽著這個佛號很好,能不能教我一個方法,能夠讓我更好地走,更安心地安然地走,這位居士就說:「那好啊,那你就閉關,你就專門來念佛菩薩。」

然後有人還很細心,問她有沒有治的可能性啊,她說,沒有可能性了,她就是這個專業的,她專門做這件事,沒有可能性再治療了。

回去了以後,這位大夫她就按照兩位居士指點的方法,就天天拜、天天念,在家裡也閉關,閉門謝客,把所有的客人,最後來看望她的這些客人,全部都擋在門外,讓她自己幾個孩子在外面做護關侍者。

這樣過了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她自我感覺已經好多了,她覺得天天跟菩薩作伴,自己的身體狀況就不同了,出來了以後,跟孩子們說:「我覺得沒有以前那麼嚴重了,而且我現在也沒有那樣絕望了,關鍵是我不絕望了,至於說時間還剩下多少,我們就不要再去查了。」

之後,又跟她的孩子們布置了下面一個任務,我還要閉關兩個月,我不出來,你們就負責給我送飯,兩三個孩子都滿她的願,她要怎麼做就怎麼做吧。

等到這段時間閉關出來,她的孩子就說,「媽,你還是去查一查吧,誰知道這個情況是怎麼樣呢」。她精神抖數滿面紅光,然後說「我肯定沒事了,不用去查,病人是最知道自己情況的」。

後來她兩個孩子還是特彆強硬地把她拉去醫院了,就說不放心還是要去,她也順著孩子的想法,怕拒絕他們讓他們又難受,去醫院由她自己的學生來給她做檢查,檢查結果大家都嚇了一跳,先前那麼嚴重,已經擴撒的癌症,居然檢查的結果是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身體的健康程度不光是恢復了,而且超過了她在正常做醫生的那個期間的狀況。

這一下大家都震驚了,都覺得怎麼就(康復了),你是什麼方法,你是什麼治療方法,你是不是又研究了新的藥物?她就說什麼方法都沒有,笑一笑就不說。

這件事情,是我們後來信佛以後跟出家人接觸,有位出家人,這位居士到那位出家人那裡去坐,我們就在旁邊聽說的。這位居士就拉著那個出家人說,「師父,我的經歷是這樣的。」就很熱心地要跟別人去表達,而且在後來,她還勸她的學生她的朋友,都來念觀音菩薩。

生命觀照的這個力量,我們不要認為它完全是無形的力量,從內在進行反照,當這種從內發出到外面,能夠有感受的這種力量產生的時候,這一切都將會產生變化。在過去古人的說法,叫做發諸內而形諸外,那麼,其實觀音菩薩在這種類似這樣的事件當中,提示大家的是另外一種精神,就是佛教信仰的起點。

你有了信仰,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有人說,那如果是,我真的是生命到盡頭了,我快要死亡了,那信仰是不是能幫我解決呢?

也能,因為我們對於死亡恐懼,基本上有兩個特徵,第一個,就認為生命到我死亡的時候就結束了,人死如燈滅了,未來是黑暗的一片;還有一個就是,即使是沒有結束,將來的一切都是自己不能把握的,都不是在自己願望的道路上走著的,所以死亡才顯得那麼可怕。

可是,當我們獲得信仰的起點以後,情況又不同了,你會發現菩提道,是生生世世都可以慢慢做的;你會發現,觀照他人的這個過程,它是無止無盡,千生萬劫,我們可以慢慢地去修行的。一期生命的結束,只是另外一個生命的開始,另外一期生命的更輝煌的一個開始,那我這個結束,怎麼會絕望呢?是不會絕望的。

有信仰的人對於生命的看法,都是假如說,我這一期要結束,我爭取下面有更好的表現,爭取下面有更好的成就,對大眾有更好的幫助。

當心已經逐漸地播撒到了他人的身上,整個社會的各個生命層次的,他們的上面的時候,心就不會再為自己一己的生存滅亡去絕望了,這個絕望自然地就被過渡了,被消融了。所以,這一個生命起點的力量,是至關重要,所以觀音菩薩的千處祈求千處應。

有祖師寫個對聯說:

月映千江 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里無雲萬里天

不光是談觀世音菩薩,有他這麼大力量,可以幫助一切的人,還有個更重要的提示就是說,我們人人都有觀音菩薩的這種力量。

我們只要是具備了這個信仰基礎以後,我們每個人都是觀音菩薩。這才是更重要的部分。

六觀音之馬頭觀音:主救度畜生道眾生

三、觀音菩薩救七難而顯示自性本具

在《觀音菩薩普門品》裡面,曾經談到了七難,有七種災難,這七種災難都是讓人感覺到害怕的,比如說第一個災難:猛火,猛火難,發生火災了;第二個災難是水難,大水衝過來了,自己就衝到無邊無際的水面上去;第三個災難是羅剎難,就是惡鬼羅剎,在深山裡面來殺害自己,吃了自己,第四個部分是刀杖,刀杖的這個災難,比如說犯了法了,被抓起來了,杻械枷鎖,被各種手銬腳鐐給捆住了,再下面一個,就是鬼來取命的,各種精靈鬼怪來取命的這個災難,再還有怨賊方面的災難。

總而言之,有七大類,這個七大類的災難,從頭到尾有先後層次之分,比如說火燒的災難,基本上我們要被火燒了,也就燒死了,如果被水漂了,可能有沉有浮,有生還的一部分的可能性,也有活不了的。如果是羅剎難,沒有水火那麼嚴重,羅剎也有吃人的,還有放人的這種情況,刀杖、鬼怪、枷鎖、怨賊,這些各有其層次,人的一生當中,難免會遇到自己不如意的事,會遇到類似的災難。

《觀音菩薩普門品》,在談這些災難的時候,最重要的談出了一個觀音菩薩在災難的時候,怎麼來拯救大家。菩薩是這樣說的,為什麼在我們的生命過程當中,會有火災出現,是因為我們的自性裡面,有一種功能是能夠發生猛火的,但是這種猛是因為由我們的自性發出來的。

自性會讓這個猛火對我們起一個什麼教育作用呢?讓我們明白只有念誦觀音菩薩,來心向三寶,這個火災就能從其中逃離出來,所以當火災發生的時候,我們念誦觀音菩薩時候,就往往會有一些奇蹟,有一些感應發生,在感應之後,經歷過這種火災的人,往往從此以後就信佛了,就建立信仰了。

這些遭遇,在《觀音菩薩普門品》裡面,就進行解釋,說我們自性要有一種能力,叫做「性具」。在我們的本性裡面,本來就具備這七種災難,但是本性的災難,在煥發出來的時候,它都會接引我們,回到本性當中去,回到真如本性裡面去,把我們從煩惱的境地,從貪嗔痴當中把我們接回到真如本性的常樂我凈裡面去,所以災難是表象。

這個表象當我們在遭遇和經歷的時候,我們的善心信心等等,也就頻繁地開始萌發,這樣使受罪的這個過程,逐漸轉變成一個信仰建立,開始來助人為善,並且來遠離煩惱的這麼個過程。

所以七難實際上,顯示的是一種我們的自性,本來具足這些災難,但是也具備各種好事。在災難和好事的這些事件的發生過程當中,逐漸地回歸到真如本性當中去,這麼樣的一些力量。

換個角度說,即便你是沒有馬上來信仰佛法,沒有馬上來念誦佛菩薩名號,沒有馬上來修行,這些在生活當中的自然事件,也會促使你回心向佛,回頭是岸,這是觀音菩薩又一個特別的功德,讓我們即使是無心來關注我們常樂我凈的偉大的真如本性,也仍然從自然事件當中能夠有回歸的可能性。而且,《普門品》裡面就說,這種事件幾乎人的一生裡面,人人都會經歷的,但是只要有類似的經歷,我們都能夠得以來返回到真如田地上。

六觀音之十一面觀音:主救度阿修羅道眾生

再其次,觀音菩薩還要提示我們一個至關重要的利益,就是對於他人的幫助,我們不要去爭執。

比如說,我布施給好朋友一萬塊錢,幫他度過災難,可是等到時間久了,假如說那好朋友,我有困難,他不來幫助我的時候,我們心裏面就會有要求,就會覺得,我當時幫他他就接著,現在我有難他不幫助我,這忘恩負義的東西,有時候心裏面就會動這些腦筋。

可是觀音菩薩提示我們,利物不爭,要像水,水的特性就是利物不爭的,就是你不管怎麼樣幫助人類,我們現在用起水來都是這樣的,但是誰也不會說特別感恩水的存在。

你看水,你只要手髒了,趕緊洗手,把手洗得乾乾淨淨的,手乾淨了就覺得是自己的手好,不會覺得是水好,衣服髒了把衣服洗乾淨了,鞋子髒了把鞋子洗乾淨了,到最後,你雖然是沒有去感恩水的存在,可是水不會來爭,水不會說我天天幫你洗這洗那,你怎麼不感謝我,不會有這樣的事。水就是這樣的,利物不爭。

而不爭有什麼好處呢?不爭的好處就是沒有愆尤,沒有新的過失產生,所以在《道德經》裡面,有一句話叫做「利物不爭,不爭故無尤」。因為不爭別人的,到最後就不會產生新的麻煩,就不會產生新的一系列的矛盾。

絕大多數的矛盾都是在利物之後又爭而帶來的,要是說我們作為中國人,你看到親朋好友、親鄰好朋友這些,他們都有困難,我們完全不幫助別人,這一般也不會。多數的矛盾是,等我們幫助了別人以後,別人好像沒太領情,我有困難別人不來幫我,這樣一下,心裡就生大煩惱,就覺得那人忘恩負義。觀音菩薩提示我們,利物不爭,不光是利物不爭,而且還要變得主動,要做「不請之友」。

《維摩詰經》裡面,最先說「不請之友」這個詞,「不請之友」就是說,即使他人沒有邀請我來對他進行幫助,我們也給他幫助。這個不請之友,幫助的方向是有選擇的。不是說他要去幹壞事,我們也幫助他,那不是。他要去偷咱們不幫,要去搶我們也不幫。但是他要建立信仰我們會幫,如果是他在尋找《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我們這裡就有一本,誰要一會兒就給誰,這個好的我們幫。不光是要一般地幫助,而且還是做不請之友,你不知道你需要這個,那我就把這個幫助送到你面前,這叫「不請之友」。

為什麼能做到這些呢?就因為能夠把他人和自己作為平等的生命,來進行觀照,同樣珍惜,別人只要是人,我就珍惜他的存在,只要是他也有家庭,他也有父母,他也有孩子,我們就有責任去幫助他,讓他得到快樂。人際之間,都應該這樣地給予幫助,這叫「不請之友」。

唐 閻立本繪 楊枝觀音

四、觀音菩薩向我們提示:道在平常 愈平常愈顯現

七難向我們顯示了一種什麼特性呢?就是你不要認為你平時的生活的自然環境,就跟道無關,突然發一場火災,這是跟道有關的,有水災車禍突然有惡逆之人來找你麻煩,這些都跟道有關,是我們內心從自性里發現出來的:自性在生活中顯現。

既然是從自性里發現出來的,那說明,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處處都有佛性的存在,你不要認為,我不信佛,你們佛教講的這一切,我就不擔責任,不是這樣一回事。即便你沒有信仰,可是你的心性,還展現在了外部世界上,你是逃離不了的,一切都逃離不了。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面,自性在生活當中就能顯現。

實際上這件事,黃龍慧南禪師和玉琳國師都談過,善知識所開的修行之道,必然是寬坦平正大眾可行。觀音菩薩所開的這個道,也是這樣的,不用到生活之外去尋大道,你生活裡面的這個細節,一舉手一投足,一個災難或者一個吉祥,都跟大道有關。因此,莊子當年就談,「每下愈況,道在屎溺」。就是你在廁所里上洗手間,拉屎放尿這個過程,還有你平時生活裡邊的吃飯、睡覺,看看電視,還有自己去掃掃地,溜達一下,這些都跟道有關。

越平常的地方,越容易顯現,這種越平常的地方,越容易顯現,這樣的認識,就叫做平常心。

平常心能夠幫助我們產生長遠心,或者換個角度講,平常心即長遠心。你如果認為道是很特殊的,突然一下子會蹦出來,會嚇得周邊的人都一跳,那才叫道啊。那不是,真正的道出現,它是在你最平常,最不看重的那個時間。

道有個特點,你越看重它,它越害怕,它不出來,你越是沒有那麼緊張,沒有那麼多訴求,你沒有顯得那麼看重它的時候,它就出來了,越平常的時候,道越出來所以,這個平常的心,就可以是長遠心。

虛雲老和尚就曾經這麼談,這個平常心,就是平常飯菜,比如說客人來了,準備客宴,那就吃一餐,大家都要走人的,你不能長遠地天天吃。真正能天天吃的是什麼?是家常飯,家常飯可以吃一輩子,平常心也就是,我們的長遠心,它是可以提供你吃一輩子的飯菜,這一輩子裡面無處不是道。

在這裡,我們我要提到《大乘起信論》,裡面談的「不變隨緣」,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你平常生活當中,無處不是道,所以你不變,可以隨道的這個緣,這很重要。因此觀音菩薩這裡,這個提示對於我們大家來說,也十分重要,你不要在特別險峻高拔的地方去找道。道這個修行佛性的智慧,它都在你平時的生活細節里,它會一一展現。

十一面觀音

五、觀音菩薩的十二大願:人生難說目的 但一定是可以有意義

下一個主題,我們來看一看十二大願。十二大願有廣發宏誓願、常居南海願,常居南海。據說我們這個小區是南海區,這裡有觀音菩薩,這也是很好的緣分。尋聲救苦願、能解除危險願、甘露灑心愿、常行平等願、誓滅三塗願、枷鎖解脫願、度盡眾生願、接引西方願、彌陀授記願、果修十二願,這十二種大願望,在我們平常的生活當中,可以說,但凡我們遇到的不順心、不順意的這種逆境,觀音菩薩都會現身,所以這十二大願,其實遍布了我們生活當中的一切的不順利不吉祥的地方和時間,是深入眾生心性中的。

那觀音菩薩這個願是如何能夠完成呢?有個更重要的特點就是,觀音菩薩深入眾生心性中,你只要是能思維的,有思維有念想的正常的人,觀音菩薩的力量就在你心裡成熟了,深入眾生心性中,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有一個提示。

《佛遺教經》裡面談到有三個字,叫做「不妄念」,這個極端重要。因為在我們的心性當中,無處不是觀世音菩薩來度化我們的深悲大願。我們不要太輕易地去發願做不善業,應該行持善業。我們內心裏面對於人的前路的選擇,就要能夠分清楚,哪是有用的,哪些是沒有用的。

這要談到人生的目的和意義,人生事實上難說目的,可以變得有意義,絕大多數的時候,我們因為受到功利的熏陶,就覺得我一定要以掙了五百萬一千萬為目的,我一定要當上一個大官大領導為目的。可是放在生命環節當中,不能這樣,生命不能夠到外面去尋找目的,它要尋找安心的地方。

所以自古以來的中國人,來談人生的目的的時候,他都是向內使勁,不會向外使勁,不會說我到外面去掙多少錢,這就是我一輩子的目標,是我一輩子的目的,不會這樣的,因為你還有一個生命需要安頓,你還有一個心該往哪裡放呢。掙了錢,你一輩子的任務就完成了嗎?沒有,我們還得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怎麼一回事,目的是很難說的,目的絕大多數我們會把它功利化了,變成功利化了,那就不算是目的了,那隻算是我各自去謀求的目標。人啊,更為重要的還是意義。

人生難說目的,但一定是可以把自己的人生變得有意義的,相信大家在這個問題上,都能夠有一個明確的分水嶺,尤其是我們建立了信仰以後,我們尤其知道自己的生命意義在哪裡,不再為一些外化的物性的目的所動搖。因為所外化的目的,絕大多數是解決妄想的。

有一個包五萬,我拿起來很高級,沒有拿到的時候心裡天天在想,那就是我的目的,一拿到手裡的時候,立馬這個目的就消失了,為什麼?因為妄想結束了,在這件事情上面目的是什麼,目的就是一個念頭,一個妄想而已。

假如說,這是我人生的目的,那就麻煩了,我人生的目的就是一個妄想嗎?把這妄想解決了目的就沒了,那人生的目的豈不落空了。人生,是可以使其更有意義,所以這裡提到了「不忘念」,就是不要輕率地把這些並沒有意義的東西,變成自己的終極追求,生命的終極追求,它一定是要提升生命意義的,人生可以有一個目的,唯一的目的是什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可以作為目的,錢財地位這不能作為安慰生命的賭注的,它不能作為目的。因此,從十二大願的這個部分,更提示我們人的意義更重要。

敦煌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圖

六、觀音菩薩無畏無礙 圓融流通

無畏故無嗔無懼:因為觀音菩薩無畏,所以沒有懼怕。觀音菩薩同時有一個名號,叫做「施無畏」,讓我們所有的人都不恐懼。同時還有一個名號,名號裡面有這麼一個辭彙,叫做「無礙」,大悲無礙,無礙所以是無盡的。

無礙而流通無盡:我們現在來看一看這個道理,有一回,我出門參學,那時候背著背夾子,走了很遠的路,坐著車往前走,旁坐有一位年輕的居士,他說他是信佛的。「你為什麼這樣年輕,看起來也很能幹,你為什麼會輕率地產生信仰」,就跟別人老問我為什麼要出家似的,我就問你為什麼信佛。

他說我信佛是因為有這麼一件事。有一回我們去出差,一個車裡面四個人,一位司機,另外兩個是我的領導。我就陪同這些領導過一個山區,開著車開著開著,司機打盹了,整個車從一個特別高的山樑上翻下去了。自己就感覺在車裡面翻滾的時候,往下面就磕了五次,每磕一次又騰空了。

車剛剛開始往下翻的時候,懵懵懂懂的,因為自己在出發之前,自己母親,他說我媽媽就老是勸我說,在外面行走遇到災難,要念觀音菩薩,我就不屑一顧,但是等那個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就真的想起來了,一下就想起來了。車一甩出去了,我就開始念觀音菩薩,就覺得有一團朦朦朧朧的一團白霧似的東西,就籠罩在自己的周圍,所以當車在往下磕碰,往下翻的時候,自己就不害怕。

首先的第一個特點就是不害怕。等到真正到了見底的時候,落了地自己還是清醒的,其他的人全部都昏死過去了,就自己還是清醒的,那麼這樣就很好啊,就從車裡面爬出來了,仔細一看,玻璃在臉上手上有劃傷的小口子,實際上沒有什麼大傷,馬上就能站起來。

他仔細一看,另外的三個人都甩到車外面去了,也落到澗底去了,但是落的地方很遠,司機和兩個領導費了好大的勁,才把他們的遺骸找到,人都已經是被肢裂開了,根本就看不得,早就死了。

於是自己就在底下,就瞄準這個附近,最底層的那個附近,經過的公路上面有沒有燈光,一有燈光就大聲喊叫,終於有人來救他們了,就救命出去了。

他從此以後,就說我要信佛了,我要學佛,皈依三寶,而且把以前的公司給處理了,說自己不工作了,就四處求法,要做居士。

我當時還勸他,我說你這個也太激進了,事業還是可以做的嘛,你可以一邊信佛嘛,一邊信仰觀音菩薩,不要這麼莽撞嘛。他說我現在心裏面,我現在容不得有世間事業的那些來摻雜了,我一定要一心一意地信佛,我覺得我信佛信的實在太晚了,一定全力以赴地來信佛,就因為觀音菩薩,終於讓我知道佛法是真的,而且是無處不在的。

金代彩繪木雕 水月觀音

因為無畏,所以沒有嗔恨,也沒有恐懼。在《道德經》裡面,有過那麼一句古話叫作「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曾經這麼談過,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就是說當自己有了確定的生命方向以後,一切的問題都好解決了,不是懸而未決的,工作的一些細節,生活的細節的問題,其實就都有主張,都可用把它們處理好解決好。觀音菩薩最終就主張我們做人要主退、主善、主下、主謙、以他人為重、以他人為無主,像這麼來考慮問題。

在人際的相處當中,有了這樣的一些素養了以後,一切都能夠變得通融無礙,因此這種對於修行的理解,對於我們是一個更重要的提示。

《道德經》裡面講: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就說修行啊,不要太過分關注自己做到還是沒有做到,從心理上講,因為我們的生活的一切處,都無非是道,那麼在這個狀態下面,在現實生活里,主退、主謙、主下,你越是來追求功德圓滿,往往越是不容易得到,這叫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就是說你越是要努力地,一定爭強好勝地去追求一個修行的成就目標,越不容易成就,可是越是放鬆了,越是坦然了,越是以不執著的方式,隨緣地去行善和建立功德,越容易獲得成就,這叫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比如就有些居士們在修行的時候,(有人認為)放生好,於是就想著,一定要堅持經常天天去放生,有的人認為助念好,就特別熱情地一定要經常去參加助念,認為有形的這些具體做法,才能讓自己進步,可是觀音菩薩的這個主張,就是說隨緣而為,這是最好的,不要太把修行寄托在形式上。如果是心裡有了這麼一種向善的意樂,只要遇到了善法的機會,是不會放過的,沒有遇到的時候,也不要太過強求,使得自己好像一直在追求一種形式。

唐代石雕十一面觀音菩薩立像

七、學佛要心存仁厚 不忘初心

好,再往下面,我們還有一個修行的提示,就是樸實:善下不卑,務實當下;不忘初心,心存仁厚。

《華嚴經》裡面有一品,談到一個主題叫做不忘初心,要心存仁厚,從下從謙,從善從退,不忘初心。

這裡就要提到歷史上一個人物——曾國藩,他在晚年的時候,自己有一個書齋,他給那個書齋起了個名字叫做「求闕齋」,他為什麼不求圓滿呢?為什麼不求一切都完美呢?而是求闕。他自己寫了一篇文章,專門來解釋這個求闕齋的原因,他說「人一生不管是誰,總是在追求事事完美,總是追求得無比艱辛,到最後也不得完美。」因為當一千萬掙到了,還覺得一億沒有掙到,一億掙到了,還有一百億沒有掙到,完美不到。所以,於事不求完美但要務實當下、不求完美但要完整。

於是在過去的古人,包括佛經,包括觀音菩薩都有這樣的提倡,就說於事不求完美,但要務實於當下,心要從一而終,如果是自己的責任,就完成這個責任,不是馬上可以得到的,並不去妄求。

敦煌五代壁畫 十一面觀音

西方的榮格,他也談過這個問題,他說你千萬不要去追求完美,求完美你是完成不了的,因為完美的很多目標實際上是妄求,那麼要追求的是完整,要有完整的品格,要有完整的個人的生活,個人的事業,在這樣的追求當中,追求一貫,追求我們在修行生活當中的一貫。這個一貫並不是個簡單的概念,一有很多地方是很難歸的,難於歸以一。

比如說,在我們常識當中,有兩個概念就很難歸一,魂和魄。我們都知道,說烈士如果圓寂了,他們的事業沒有完成,就說烈士的忠魂不朽,如果一個人很能幹,說他能辦事,就說這個人魄力很強,魂和魄的這個部分,中國的古代智慧談修行的時候,是要求它們要合一的。在《道德經》裡面講,要「營魄抱一」,你就可以進道,你就可以得道,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上方的魂,和居於人體承載的下方的魄,它們要能抱一,你就能夠得道,說五藏為什麼叫做「藏」呢?因為它能藏,能夠藏各種力量在裡面,人身上有兩種特別重要的力量,也藏在五藏當中,魂和魄。

魂,它是主上的,主飄散的;魄,主行動的,魂是主靜,魄主動,如果是魂強魄弱,那麼這個人妄想多,行動力差,如果魄強魂弱,這個人就是想法很少,行動的執持力很強,很能辦事,但是可能就懵頭懵腦的,衝勁很強,也許傷了誰也不知道。那麼對於魂魄的這兩個部分,要求歸一。歸一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呢?讓魂下降,匯歸於魄,就是魄為主,魂為賓,魄是主要的,魂是次要的,下降了以後,魂歸了魄以後,就會有一種靜相產生。

什麼樣的靜相呢?行動當中的靜相,就是你即使是在跑步,跑的是馬拉松,跑的是一萬米十萬米,在激烈的運動和跑步當中,你不覺得自己在動,你發現自己的一切都是靜的。反過來講,如果是攝魄歸魂,就是讓魄上升,到魂的這個地方,那麼就是魂為主,魄為次。

在這種情況下面,就是你在安靜的時候,你坐在這裡的時候好像是很靜,你心也很靜,但是你其實心裡邊,一直覺得我都是在流動的,我並不是死水一潭,當魂歸魄的這個狀態達成的時候,這就是楊歧祖師,他當年說的「橋流水不流」的那個境界,當倘不攝魄歸魂就是阿姜查尊者所談的那個境界,叫做「靜止的流水」,有些祖師他們所寫的詩偈,我們看起來好像有點顛倒: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看起來好像是個顛三倒四的說法,其實句句都有道理,如果你是一位禪修者,或者是一位修行很有進步的一位大修行人,一談到這裡你會很熟悉,如果是動中有靜相,你會一天到晚忙碌不停,奔波不息。但是,你覺得自己一直都沒有動,就像彌光老和尚一樣,挑了一天的塘泥,最後說怎麼幾分鐘就收工了,我們做什麼了,是沒有動相的。如果是在靜中有動相,就是雖然在靜坐當中,並不是一潭死水,心是靜止的流水,一直都在流淌,這就是修行的歸一的境界:上下求索願行歸一。

一切都歸一了,凡是兩面的都歸一,在這裡是個一元的世界。那麼有人就問,到底是魂歸魄,還是魄歸魂才是最究竟呢,這兩者都是究竟。因為我們的心,有時候會用上去,只要是用上去了,就一定是攝魄歸魂的,它們也是抱在一起,魂魄都在一起了,如果是下去了,是攝魂歸魄也是在一起的,所以無論是上下,都是如如不動的真如境界。修行人的這種成就,要從這個角度一步一步地去落實,這就樸實的善下不卑。

在當下務實的這種境界,這種成就需要離開驕奢,離開我慢,離開嗔恨的各種小習氣。離開這些以後,依觀音菩薩的大悲精神,大悲的修行法門都可以得道。

明代 水月觀音

八、觀音菩薩的覺證:十地功德 攝受圓滿

第八個部分,我們再來看一看,關於觀音菩薩的覺證。十地覺證有深緣,雖然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從頭到尾都沒有談,觀音菩薩到底證悟幾何,實際上我們這裡可以從另外的角度來分析一下,觀音菩薩他能夠在極樂世界,他也能夠在娑婆世界,普遍地度化眾生,的並且大願圓滿,一切放光動地,種種的功德都能夠圓滿,依這些情況來分析,觀音菩薩是現十地菩薩身。

因為《般若經》裡面,我們都談過,凡初地菩薩,他就有十二個百功德,初地菩薩他可以一剎那之間次第地進入一百種凈土,只要一剎那時間,從這個進那個出,這個進那個出,可以次第地,進出一百個凈土,就是一剎那就能完成一身可以化一百個身,如果是自己放光明,可以震動一百個佛世界。二地菩薩就能夠次第進入一千個凈土,放光當地等等這些功德,能夠迎喪一千個佛世界。三地菩薩是進入一萬個凈土,放光動地的這些神通智慧功德,影響到一萬個佛世界,他自己說法,也是一萬個眾生常圍繞。

根據這些功德來分析,觀音菩薩是現十地功德身,而在進入第八地的時候,觀音菩薩就已經完成了一個特別重要的成就,就是大願圓滿。依《般若經》來說,所有的菩薩在度化眾生的時候,都有很多的大願,可是到了第八地菩薩的時候,這個大願就停止了,就不再繼續地主動地發大願,而是所有的大願都已經圓滿完成了,在第八地的時候,菩薩的修行境界當中,是沒有外境,一切外境都是從心出發,所以他沒有出定的問題,因為他的所有的生活境界就都是在寂靜的般若正定當中,這是第八地菩薩,所以他能夠圓滿大願,攝受弟子圓滿。

是個什麼意思呢?如果你想去拜見觀音菩薩,哎呀我羞愧呀,沒有供養啊,你正在動這個腦筋的時候,觀音菩薩他知道了,他就要成就你,觀音菩薩很有可能示現,展現神通,一個大箱子在你面前,你一打開全部都是黃金七寶,正好自己提著,就去拜觀音菩薩去了,這有可能是真的。

因為作為大願圓滿的菩薩,這些示現對他來說,就是一分身,一眨眼的功夫,一點都不是什麼特別奇怪的事。只是我們有的時候,就要操心了,很有可能我們剛剛掙到的那一部分錢,假如是觀音菩薩,安排我們來拜觀音菩薩的,假如我又想著我不去拜觀音菩薩了,怕就怕這個錢在自己這裡保存得不長遠。

所以,我們一般就是說當自己在財富方面有一定力量的時候,菩薩又提出一種精神就說,我們有諸多的責任,社會責任要慈濟他人,還有護持三寶的責任,還有供養自己的父母,還有養育子女的責任,還有發展事業的責任,還有一定的儲蓄責任,這些責任也都要去完成。

水月觀音

當大願圓滿以後,再往後面去進展,就是度眾生無盡、無眾生可度。

十地菩薩實際上,表面上說他要度盡天下的眾生,實際上他的境界是無眾生可度的,因為一切眾生相,在他的眼前都示現成為空相,所以地藏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事實上那個時候,他眼前並沒有地獄和眾生。有人就問為什麼他已經沒有眾生了,還要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還要說眾生無邊誓願度呢?眾生無邊誓願度,是他願的力量,他正是因為有這種力量,所以他才感得眼前呈現一個無眾生可度的境界。我們就覺得,哎呀眾生太多了度不完呀,太多了度不完,你就真的是有好多讓你煩惱的眾生。因此,我們要發願的時候,還要效仿觀音菩薩這樣: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這才是我們作為一個佛弟子應該有的願望。

敦煌榆林窟西夏壁畫 水月觀音

九、每一次的修行都要迴向

最後我們來談一談迴向的問題,在念誦這個迴向之前,我們先要談一談它,為什麼每一次的修行都要迴向。

因為一人一個世界,你不要認為我們的這一場法會是跟你的生命本質無關的。明賢法師出現在這裡,出現在你面前的法台上,那是你的世界裡面的,你的法台上面出現了,你的世界裡面的這個明賢法師,在你的世界裡面,你的身邊,還有一些道友坐在這裡,我們雖然現在這裡只有一個法堂,我們看起來是這個樣子,可事實上不是一個法堂,你來的時候你們的法堂都在這裡,因為它有極其相似,極為細緻的相似性,所以我們認為這是一個世界。

事實上不是,觀音菩薩告訴我們說,各人都有一個世界,因為各人都有一個世界,你沒有什麼可以爭,因為各人都有一個世界,所以你所享受的一切都是你已經直接擁有的,你什麼都不缺,你的生命裡面已經充滿了圓滿,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智慧,是常樂我凈的;你的世界本然就跟佛陀那樣的是圓滿的,所以我們每一次的修行和聞法,後面都要迴向。因為在你的世界裡面,不能缺了這個迴向,各人都不會缺,都不能缺,所有要有這個迴向,我們一起來念一念,一起迴向: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我們將此聞法和想法的所有功德迴向給在座的每一位,願各位都隨緣如意,心想事成,能夠成就最為圓滿的菩提大願。


推薦閱讀:

2017.3.4 星期六 農曆二月初七
《恭迎普賢菩薩誕辰農曆二月二十一》
7月3日農曆是幾月幾?什麼星座?運勢如何?
農曆四月十八,恭祝萬星宗主紫微大帝聖誕

TAG:菩薩 | 農曆 | 觀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