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隨著新課程的逐步深入,數學課堂教學的改革如何體現出來呢?我認為最關健的還是教師教學觀念的改變,要真正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關係,大膽培養發展學生的探索慾望和創新意識,以下是我二十幾年來課堂教學的一些探索和做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慾望   我們知道數學過程是認知與情感兩種心理因素共同參與,相互影響的過程,認知可以改變情感,情感也能影響認知。為此,我在平時家訪和日常生活中很留意每位學生的家庭背景和課外興趣,並在數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倍的應用題」時,我讓學生講出自己的歲數是9歲,然後介紹老師今年剛好45歲,再編出一道「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倍」的應用題讓學生分小組結合日常生活,家庭中生活變化數據編類似應用題。在交流中既感到親切,又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創設了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民主和諧的、知情相融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二、加強基礎訓練,發展能力,學會求知   課堂教學不但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巧,更要努力使學生掌握獲取學習知識的本領,也要儘力培養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智力。教師要明確認識:學生的知識不是教師講會教會,而是學生自己想會練會的。所以,課堂上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全體學生積極思維和參與,這是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根據心理學知識,學習知識有兩個智力背景問題,凡是新知識與智力背景近就容易掌握,反之就不容易掌握。因此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教學服務,較能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和參與的積極性,也會使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時,通過讓學生看、量、想、聯,調動了學生的原有的智力背景,密切了它和新知識的聯繫。獲得了比較好的效果。所謂看,就是引導觀察,引導學生看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模型;量,就是讓學生摸一摸各邊,量一量各自的長度,通過這兩個過程,使學生有了這些圖形的正確表象,然後啟發學生想,除了這些圖形的各自特徵外,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說出這些圖形的異同點,這樣層層引導和比較,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就水到渠成地抽象出來了。最後是聯,就是聯繫現實生活中看到的門框,窗的鋁合金框,黑板木條框……以鞏固強化初步形成的概念,達到新知識的內化。這樣的教學過程,動靜有致學生學習過程興趣保持較好,參與的密度也較大,同時,在掌握「雙基」的基礎上也獲得了一些數學學習的方法。   二、以學生為主體,推進自主學習   教師必須善於啟發引導學生生動活潑的獲取知識,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以學生為主體,以自主學習為核心的新觀念。下面是幾年來自己在課堂教學改革上做的幾點嘗試:   1、讓學生自學課本   數學教材中的一部分內容,前後聯繫比較密切,通過「溫故」較容易實現知識遷移而獲得新知。這樣的內容是教師培養學生自主主動學習的好機會。當然,教師在讓學生自學課本時,要明確提出目標,要學什麼?怎麼學?要解決什麼問題?可以一攬子提出自學提綱,也可以在自學的各階段適時點撥暗示。要盡量提醒引導學生聯繫現實生活,展示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如「千米和噸的認識」這單元就蘊含著很豐富的現實內容和學生的經驗知識背景,要善於巧用距離學生最近、最熟悉的東西,如粉筆、課桌椅、黑板、學生身高和體重等等。這樣的長期自主學習訓練,學生就會養成把教材內容和現實數學因素聯繫起來的良好學習習慣,同時,思維的靈活性也逐步得到培養。   2、培養合作學習的良好品德   合作學習時學生學習和發展所需要的,它既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互助精神和人際關係,又能夠拓展學生思路,解決一些數學中的疑難問題。合作學習小組的組織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搭配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程度和性格差異,二是人數不宜太少,一般應六人左右為宜。合作學習小組的組長不一定固定的,可以採用激勵性輪流擔任。合作學習不一定只是討論、交流一些數學中的問題,還可以自主的自學課本內容。在組織合作學習時,教師要隨時了解掌握各組的信息動態,需要及時幫助、點撥、指導的,能解決的,特殊的問題可以在小組及時解決,帶普遍性的可帶到課堂上各組交流時再解決。   3、鼓勵學生質疑和探索   質疑和探索,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之一。質疑不能只是停留在完成某一教學任務後教師問學生「會不會」?「還有什麼不理解的?」基礎上,而是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碰到疑惑時的有感而發。所以無論學生在獨立學習、合作學習、做作業,教師講解時,還是在課外提出的問題,教師都要予以熱情幫助,都要有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愛心和誠心。探索是促進學生素質提高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但是由於學生受年齡和知識經驗兩大因素的制約,需要教師的組織和指導。首先是在教學活動中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烈的特點,創設情境使學生置身於探索問題的情境中。如教學3乘24該怎樣計算時,以往不少學生受前不進位計算定勢影響,列式為24×3=612這時老師不應馬上講如何進位,而應讓學生通過擺一擺準備的學具(小棒),讓學生在擺過程發現錯誤,誘導學生如何解決3個4支小棒問題(即12支小棒問題)啟發學生10支綁成一捆歸到整捆一邊,最後才引到進位上來。其次是對需要學生探索的問題,教師的預期目標不必是單一的,要求人人都能成功,要充分估計部分學生或許會失敗,所以要耐心疏導和允許反覆,要時時鼓勵後進生,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   四、及時反饋糾正,練習當堂批改   學生掌握知識的信息反饋,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教師同樣要精心組織。為了達到及時反饋,及時糾正的目的,練習的當堂批改是一個有效的途徑。練習的當堂批改可以有下面幾種方式:   1、當堂巡視批改。教師在巡視中看到學生做對的題目,隨手批改,看到做錯的題目及時指出錯誤,讓學生及時糾正。這樣,教師就能及時掌握學生獲取知識的信息,使學生既能及時知曉對錯,立即糾正,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防止厭煩情緒和負面定勢產生。 2、在學習小組中互批互糾或互批自糾。當練習完成後,在學習小組各成員之間交流,互相批改或指出錯誤以後自己批改,這種方法能使學生互相幫助,取長補短,提高辨識能力。   3、學生自我檢查校對。能引導學生回顧已學的知識內容,整理練習過程的思路,逐步養成檢驗結果的良好習慣。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注重激發學生的表現慾望和個性潛能,為他們點撥思考方向和學習方法,促進他們提高認識,掌握方法,獲得方展,使自主學習真正落實在課堂教學之中。
推薦閱讀:

在學生家長會上的發言
如何組織學生在歷史課堂上自主學習
[轉載]學生學習問題常見的幾大類型
【港大風波】激進學生涉多宗罪

TAG:學習 | 學習能力 | 學生 | 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