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與成才之路(一)

近期做了一個講座,發上來與大家交流交流。實屬一家之言,或許對大家有些啟發,這是我期望的;或許產生一些誤導,請閱讀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或許觀點錯誤,那就摒棄之。

親子教育問題,這是一個複雜的熱點問題。對子女的教育問題,是所有家長,乃至全社會都非常關心的一個重要問題。一個孩子的道德好壞、品質優劣、學識深淺、穎悟或笨拙、性格的剛柔、甚至是體格的強弱等,無不與其家長的教育培養和為他們創造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個題目很大,涉及的面很廣,社會上對這類問題的討論、見解和建議,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信哪方面都有點道理,想想做做也不完全一樣,確實一下子很不容易說得清楚。用我們教育的行話:教無定法。即沒有統一的一種模式。其實企望用一個完全統一的模式塑造千差萬別的孩子,是不可能的,教育基本上是運用共性的規律指導某種特定情況下的個案。所謂共性規律?就是無數個案中相同的特徵。我今天主要結合自己的認識講一些共性的特徵,再由我們各位創造出無數鮮活生動、卓有成效的個案奇蹟。權當「拋磚引玉」吧。

一、目前我們教育的背景1、家庭組合不一樣,但都要創造孩子成才的健康環境。我們大多數人生活在城市,從事著一定的工作。但是我們每個人的家庭情況都不盡相同,從城市裡涉及孩子教育的「家庭組合」大致有四種:一是 「雙親家庭」;二是「單親家庭」;三是「重組家庭」;四是 「隔代家庭」。前三種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時間都很緊,工作生活的壓力大,第四種相對時間寬一點,但容易過分溺愛或放鬆。我不想評論究竟哪種組合好,我傾向於自己的孩子自己帶,自己培養最好。但不管哪種組合,都要創造孩子健康成長的環境。2、孩子的個性不一樣,但常常用同一個模式培養。我們居住在南方,跟北方不一樣。南方人對男人和女人的教育要求或成長模型有其獨特的想法。現在比較傾向的是:男子具有「紳士風度」或「新武俠風格」;女子具有「淑女風韻」或「外弱內強型」。希望男子衣冠楚楚、彬彬有禮、富有文化、做事認真可靠、規則有序,既俠義果敢,又溫柔多情,既武藝高強,又風流瀟洒。希望女子不嬌不懶,要撒嬌時能撒嬌,要吃苦時能吃苦,要團結時能團結,要排外時能排外,既是「鐵姑娘、女能人」,又不失「嗲妹妹、女人味」,既落落大方,又精打細算。且不說這種形象的塑造是否最好,但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都有這種影子。這是地域文化決定了的。常常成為我們的指導思想。我們所做的一切常常為「影子」所左右,能達到的自然歡喜,達不到的則急不可耐。所以教育孩子問題,我想在我講怎麼做之前先說這麼幾條:教育孩子一是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個人能力的差異是無法改變的;二是要有平常心,切不可好高騖遠,期望值太高,不可盲目攀比(人比人氣死人),要順其自然,多元發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一般能在中等水平以上就應該滿意了;三是要有耐心,講究策略,講究方法,切不可急躁,包辦代替,越皰代俎,要發揮孩子的主動性和進行自我教育。

二、父母必須也只要做三件事(有所為有所不為)父母對待孩子無外乎三種情況:一是事事管、時時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卻不好;二是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做,放任自流,不聞不問,結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長一帆風順。今天我重點就講「三件事」,講多了,時間不允許,也不容易去做,與其做不了,不如把三件事做好了,就是成績。其實我們每個家庭都有許多自己的做法,要想想自己好的做法,克服不良的做法,關鍵是堅持下去,堅持下去必能取得成效。「堅持」就是教育的真諦和秘訣。

第一件事: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這是培養和教育孩子的條件)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其關鍵在於「從父母做起」,而我們許多父母往往沒有引起足夠的認識和重視。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和諧良好、有教育性的家庭環境對孩子就是一種幸福。所謂有教育性,就是有目的的一種引導或設計。這裡我講四點:一、極留心關注孩子(留心關注是最起碼的,漠不關心就談不上親了,但絕不是「全陪」)複雜的、重大的事業會使熱愛這種事業的人花在家庭上的時間相對少一些,但是,不應由此得出結論,應該完全忘記家庭。恰恰更應該抽出儘可能多的精力極留心地關注孩子的教育,儘可能多的與孩子在一起遊戲、活動、勞動、鍛煉和交流。教育的本質不限於知識這個層次,還有人和人的關係,個人和社會的關係,以及有這種關係上產生的敬畏和尊重的意識。孩子一生中前7年接受的教育對成年後人格和觀念的形成至關重要。因為現在義務教育的年限增長了,所以我認為可以延長到15年(以後不是不關注,而是再放手一些)。確實在我的一生中和父母交談或和女兒交談最多的都是這段時間發生的事,許多有趣的生活、快樂和興趣常常津津樂道、不厭其煩地反覆講。服從、責任感、秩序感和誠實等一些觀念和品質都是在7歲以前形成的,這期間的家庭教育奠定了孩子一生人格發育的基礎。如果家長認為孩子應該在學校學會這些是錯誤的。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不能理解家長的教導,事實並非如此。1歲以內的孩子雖然還不能說話,但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力,而6歲孩子的大腦重量已經達到成人大腦重量的90%,具有了充分的理解力。兩歲前的孩子應該有規律的作息時間,家長應該教會18個月到兩歲的孩子服從,教導7至10歲的孩子懂得責任、公正和友誼。家長應該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不同的敏感期,這意味著孩子在某個時期會更容易掌握某種技能。關鍵是父母的關注力是不是持之以恆。我們不能把所有責任全推託給時間、工作,雖然這樣做很省事,又能博得同情,但對子女教育的缺憾和原罪感絲毫不可能得到良心的解脫。二、建立誠摯的情感(真誠是愛的核心表現,要真心相待才能天長地久,這也是一種合作互助的團隊精神)家庭是感情的第一學校,而且只有在那些具有真誠、溫暖、互相信任和互相尊重的情感家庭里,才會有誠摯的氣氛。如果問我:哪裡最需要父母的智慧、心血和教育藝術?我的回答是:培養和維護家庭成員之間誠摯的愛。如果一有事就大喊大叫、辱罵、抽打、惡狠狠的,有時父母之間的爭吵,以及日常生活的拌嘴、庸俗的口角、個人利益的你爭我奪,都會影響建立深厚的感情。但是這種愛不是表面上的,不是隨便親吻、甜言蜜語、撒嬌放任、更不是強烈表現自我情感。很多家長往往容易走極端:要麼嚴得不能再嚴,希望孩子按照父母設計好的模式發展,稍有不從,就對孩子嚴加管教,其結果並未遂人願(產生逆反心理);要麼愛得不能再愛,對孩子百般遷就,用老百姓的話說:「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這些都不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正確的家庭教育應是嚴格中包含寬容,寬容中滲透著嚴格,「恩威並重」。在為孩子創造好必要物質環境的同時,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裡總是有一種沉靜、相互溫存關心的氣氛。不允許爭吵、相互欺負、表現粗暴和漠不關心,而相互幫助要受到鼓勵。友誼和互助體現在一切方面,即在學習、勞動、玩耍和娛樂、文藝活動及體育鍛煉等方面。增強孩子對父母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孩子大一點的話,我覺得要彼此溝通,寫信是一種好方法。因為文字語言與口頭語言相比,更能給人留有理解的空間、感情的空間和想像的空間,有一種「距離美」。

三、培養樂觀的態度(不要愁,用積極的心態去戰勝困難,有正確的苦樂觀)在人生的競技場上,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無法替代孩子。父母應該給予孩子一種保持良好競技狀態的力量,這樣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父母用自己愉快的、善交際的性格,用戰勝困難、取得成功的百折不回的堅強意志和永不言敗的樂觀態度,幫助孩子在進行各種努力之後獲得歡樂、愉快,在無必要時就不限制孩子的自由的願望,培養孩子極大的樂觀精神和對生活的熱愛。既要善於發現和讚美孩子,還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戰友。幫助他們度過「挫折」的難關,培養他們的耐挫能力。要倡導「不言而教」。陶行知先生當年任育才小學校長的時候,有一個女生在數學考試中少寫了一個小數點,被扣了分,試捲髮下來後,她偷偷地添上了那個漏掉的小數點,接著去找陶先生要分。陶先生雖然從墨跡看出了問題,但沒說什麼,他滿足了這個女孩的願望,不過他給那個小數點重重地畫了一個圈。那個女生明白老師的意思,慚愧不已。女生本來是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找老師的,老師看出了破綻,卻沒有給她難堪,這使她受到強烈的震撼。陶先生用行動——暗含批評和激勵——保護了學生可貴的自尊心。這位女孩長大成材後,仍對這件事難以忘懷,說:「那件事情之後,我才真正下決心用功學習,才下決心做個誠實的人。」這個故事蘊涵著一種教育的方法,即老子主張的「不言而教」。「不言而教」,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無痕教育」或「不教而教」,就是讓受教育者在沒有意識到被教育的狀態下,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得到教益。孩子在這種教育中不覺得壓抑,能充滿信心地自己去體驗和感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般孩子「不願聽任自己被別人教育,更確切地說,他們不喜歡別人想要教育他們的意圖。」所以,為了達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做到無痕(潤物細無聲),使孩子願意接受,就要迂迴,換個角度,換種說法,換種做法。試想,陶先生如果當場指出那個女孩的作弊行為,其結果必然造成女孩的難堪和怨恨,談不上促進孩子自我反省的良好教育效果了。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我們自己就要有樂觀的態度,「等一等」是很有用的。停下來,等一等,給孩子傾訴的機會,和孩子有效地溝通,不用教育就能解決問題。對於在家中有「話語權」、為孩子操勞費心的家長們,應該怎樣更多地通過「不言」來增強教育的效果呢?1.少嘮叨,多點餘味滲透。「苦口婆心」的父母們總是抱怨「嘴皮都要磨破了」孩子也「聽不進話去」。但「嘮叨」恰恰是孩子們最惱火的一件事。聽聽孩子怎麼說:「昨天因為我試卷上錯了一個小數點,我媽媽嘮叨了一晚上,聽得我頭都大了!」「我爸爸為我差1分滿分的卷子,幾乎說了一整天呢!最後我假裝昏過去。"「總說別的孩子怎麼樣,你怎麼就不知道上進......我膩煩透了,恨不得大叫一聲閉嘴"。可憐天下父母心,家長們往往管的問題很多,糾正孩子的坐姿,提醒他們喝水,催促他們做作業,孩子的大事小事,家長無一不百分之二百地關心,很多家長並非不懂得說話,而是不懂得如何停止,抓住孩子的某一點過錯,就滔滔不絕地說個沒完沒了,善良的「苦口婆心」實際上成了一種打擾,讓孩子難以忍受。高明的溝通是把問題點明點透,並在適當的時機結束談話。敦促孩子思考比直截了當的公布答案更有教育效果。給孩子思考的餘地,會使孩子的探索行為可能變得豁然開朗,或者變得有方向性,這樣的探索行為更有挑戰性。2.少指點孩子,多做點兒自我檢查。許多成人指點孩子的時候,對孩子說得頭頭是道,要求孩子信服並踐行,可自己卻做不到。孩子獨立意識和自尊心都很強,他們並不喜歡那種「赤裸裸」的大道理。當我們不厭其煩地要求孩子們一定要怎麼做、不能那樣做的時候,孩子們或許根本沒仔細聽。但是當我們做事的時候,孩子們卻睜著大大的眼睛在一旁看著呢。因此,很多時候不是我們的說教教育了孩子,而是我們的行動在暗示孩子應該做什麼。我們應該經常審視一下自己:孩子能從我們的行動中學到什麼?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應該堅決做到。這種影響和暗示就是淡化教育痕迹的教育。3.少點包辦,多點留白空間。在孩子踉踉蹌蹌學步的時候,大人常常把孩子先扶穩當,然後離開孩子一小段距離,並在孩子的前面張開兩手做出擁抱的姿勢,等待孩子扭扭歪歪地走過來,這一「小段距離」就是給孩子預留的發展空間。這個道理簡單明了,但是仍有很多家長不惜包辦代替孩子的一切。父母肩負著促使孩子社會化的責任,如果總是替孩子看,替孩子說,替孩子想,那麼替得越多,孩子的社會化程度越低。琢磨就是探索,就是發展。你教給他怎麼玩,那他還琢磨什麼?!從這個意義上說,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捨不得。「不言而教」的基礎和前提是對孩子的充分了解,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志趣、愛好、優點、缺點、脾氣、性格、品格等,才可能恰如其分地做到什麼時候該「言」,什麼時候「不言」。教育是一種多角度、全方位的育人活動,為了提高教育效果,教育者需要不斷地變換教育的策略。

四、保持良好的家庭傳統(有家教的重要表現) 家庭傳統是對孩子教育的良好條件。其中有些傳統是從上輩傳下來的,也有一些是在目前家庭中產生的。猶太人為什麼優秀,其中有一點值得佩服的就是能堅持維護民族傳統,維持血統的純正。我們應該學習這一點。 第一種是傳統美德,倫理道德。 在早期教育中,父母的言談舉止對於孩子的影響很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時時處處起到表率作用,努力克服以往不良行為習慣,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良好的習慣,美好的心靈,文明的行為,優良的品質,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受到啟發。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告訴孩子,應該怎麼樣,不應該怎麼樣。 第二種是待人接物,迎來送往的禮貌禮節。 如:不影響別人、尊重別人的隱私、彬彬有禮的氣質和語態、體態等,而且教育孩子隨時整理自己的衣服、文具,逐步養成把自己的東西固定放在一個地方,有一個整潔的環境。還要引導鼓勵孩子主動與班裡的小朋友打招呼,與別的孩子玩時互相謙讓。讓孩子,學會與老師溝通,願意配合老師做事。 家裡有人出差或回來,都要能夠送別或迎接。親戚中有人過生日、生病、婚慶、過世都要有一定的禮節。對孩子這方面的培養,家長以身作則,幫助孩子在不刻意、不強迫的環境中養成必要的行為習慣。培養習慣要堅持前後一致,忌隨心所欲,才能達到預期效果。這一點上往往許多家庭雖然做了,但沒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缺乏教育性。 第三種是相互傾聽和相互交流的約定。 從發展的角度看,家長並一定什麼都比孩子強。現在的孩子起點高,思路往往比較簡潔,其單純的思想往往對問題的解決大有裨益;大人們的思路很多時候是被經驗所羈絆,儘管一些問題的解決方法其實非常簡單,但是想得太複雜了反而成了難題。我們做家長的要從互談見聞開始,跟孩子平等相處,平等地溝通,這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做法,有無窮的樂趣,大家多試試。

推薦閱讀:

父母是怎麼一步步讓孩子在學校總被欺負的?
糟糕的家庭教育,常常有這4種行為,你家有嗎?
【驛站茶歇】關於文化傳承的教育目標的思考
從《曾國藩家書》看中國家庭教育
教育家名言:家庭教育決定了一個人的基本修養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家庭 | 成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