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價值觀和社會心態變化新趨勢

國人價值觀和社會心態變化新趨勢 作者:周曉虹

可以相信,中國人民對幸福生活的渴求和全球化的不可逆轉的趨勢,都使得中國社會不可能重新走向閉關鎖國的回頭路。

新的時期,尤其是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轉型升級進入新階段之後,中國人的價值觀和社會心態的嬗變有哪些新的趨勢呢?

第一,中國人的價值觀和社會心態變得越來越理智而成熟,其社會心理承受力將進一步提高。

社會心理承受力是一個複雜的、多維度的社會心理結構系統,是因改革開放而生的一個社會心理學研究領域,這一概念本身就產生於改革開放後的20世紀80年代。因為改革開放,因為經濟體制變革和社會轉型,社會利益格局重組和利益關係變化,以及利益分配方式改變;也因為改革開放,新的社會或利益階層出現了,不同階層間的矛盾和衝突產生了。這一切都使傳統的價值觀和社會心態受到衝擊,導致了人們的精神震蕩和心理失衡,所以在1978年至1989年間的改革初期,人們的社會心理發生了劇烈的動蕩。但是,自1992年後,儘管改革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過前10年,尤其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勞動人事制度、工資制度、住房制度和醫療保障制度都發生了巨大的改革或變化,這些改革或變化在造福一大批人的同時也影響到一部分人的生活,但整個社會卻並未因此出現危機的徵兆。可見,中國人社會心理承受力的提高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第二,中國人的價值觀和社會心態變得越來越開放和多元,對各種外來文化和其他亞文化的接受能力也不斷提高。

中國人對外來文化的價值觀和社會心態,經歷了一個複雜的轉折過程。和1840年的被動開放不同,1978年的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對外來文化的接受程度高漲,然而這種積極的接受態度在1999年美國轟炸中國使館以及日本首相三番五次參拜靖國神社後曾出現了短暫的變化;但2008年後隨著奧運會和世博會在中國召開,中國人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和對外民族的文化接受形成了相映成輝的局面。2000年對中、日、韓三國青年社會意識的一項比較研究表明,同日、韓兩國青年相比,中國青年不僅具有高度的民族認同感,而且具有較為強烈的為國家富強做貢獻的願望。相似的多元文化心態也表現在代與代之間,我們的研究發現,同改革開放早期年長一代和年青一代之間的矛盾、對立和衝突相比,現時的兩代人之間已經形成了更為融洽與和諧的代際關係,一種被我們稱為「文化反哺」的代際溝通方式正成為中國社會代際溝通的橋樑。

第三,中國人的價值觀和社會心態變得越來越主動和積極;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增長、中國在世界主流國家中的地位不斷提高,中國人對國家的未來也越來越充滿信心。

2000年進行的一項對北京、上海、廣州和成都市民的調查表明,大多數中國人對新世紀的中國發展充滿了信心。中國人自信心的提高,並不僅僅是精神嬗變的單純結果,更是以中國社會30多年來的經濟變革和國力增強為基礎的。中國經濟經過連續30餘年的高速增長,早已擺脫了「短缺經濟」時代的困窘,成為GDP總量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大國。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社會結構也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一個擁有數億人口的龐大中產階層正在形成和壯大。在這樣的背景下,政治參與方式變得理性而多樣化。十八大之後的從嚴治黨和鐵腕反腐,以及一個個大小「老虎」的落馬,普通民眾對國家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第四,中國人的價值觀和社會心態變得越來越具有世界意識,其精神生活的全球化特徵日漸明顯,風險意識、環保意識、誠信意識、平等意識、公共服務意識及對他文化的寬容意識逐漸養成。

經濟全球化和先前中國社會單純的向外開放不同,它是在全球經濟、社會和文化交流日益發展的情況下,通過世界各國之間的影響、合作、交流和互動,使得具有共性的文化與生活樣式成了全球通行的標準樣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方面,外來文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將會更為普遍;另一方面,中國人的民族認同及因這種認同而生的民族文化的復興也會日益昌盛。可以相信,中國人民對幸福生活的渴求和全球化的不可逆轉的趨勢,都使得中國社會不可能重新走向閉關鎖國的回頭路。在未來中華民族實現自己渴望已久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過程中,中國人的價值觀和社會心態也一定會更為自信而成熟。

(作者為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教授)


推薦閱讀:

科普權利之我見
膽哥教你混社會——眼前長久細思量,朝夕有別要分清!
各種心理學 教你讀懂現實社會的複雜人心
黃維民:伊斯蘭教與土耳其社會
家國情懷是老百姓樸素的意識,而非龍應台之流聲稱的「假造的規範」

TAG:社會 | 價值觀 | 價值 | 趨勢 | 心態 | 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