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灶神信仰芻探

黃永鋒灶神,或稱灶君、灶王爺,是中國百姓十分親近的神靈。無論宮廷、民間,灶神信仰非常普遍。灶神來歷,眾說紛紜。據史書記載,灶神有炎帝黃帝、火正祝融、先炊老婦、種火老母、張單(張禪)、蘇吉利等。目前,民間灶頭所供灶神多為張單,黑面長須。灶神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原為主管飲食之神。漢代以後,灶神成為上天派駐下界的監察使,其主要職責不再是掌飲食,而是掌握每家每戶之壽夭禍福。老百姓希望灶神能夠「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逐漸形成具有濃郁中國風情的敬灶安灶習俗。一、灶神源流灶神崇拜起源很早,它和土地、井、門戶、道路一樣,是古代中國老百姓自然崇拜的對象。最早的灶神炎帝、黃帝和祝融是由火神、光明神演化而來的。宋王茂《野客叢書》卷20引《淮南子》曰:「炎帝主於火,死而為灶神。事始曰灶,黃帝所置。《古史考》亦曰:『黃帝始造釜甑,火食之道就矣。』」①東漢應劭著《風俗通義·祀典》引《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②炎帝和祝融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火神。炎帝之「炎」,意謂火焰上升。至於祝融,名重黎,高陽氏顓頊之後,為高辛氏帝嚳的火正,是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稱為祝融,後世祀為火神。現在有人稱火災為「祝融之災」,本此。關於黃帝,除了上述引文,明馮應京撰《六家詩名物疏》卷41亦引《淮南子》言:「黃帝作灶,死為灶神。」③黃帝之「黃」,《釋名·釋采帛》說:「黃,晃也。猶晃晃象日光色也。」④可見,黃帝原本是光明之神。無論火神,還是光明神,都是先民敬畏自然而產生的崇拜。在秦漢典籍中還有許多灶神是先炊老婦的記載。宋衛湜之《禮記集說》卷41:「孔氏曰:『案少牢及特牲禮,皆灶在廟門外之東西面北上。』鄭註:……此配灶神而祭者,是先炊之人。《禮器》云:『灶者是老婦之祭』。」⑤灶神是先炊老婦的說法也見諸《儀禮·特牲饋食禮》、《五禮通考》等古書。漢鄭玄撰《駁五經異義·灶神》駁斥灶神為火正之陳見:「古《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火正,祝融為灶,姓蘇名吉利,婦姓王名搏頰(按古《周禮說》一條並見林公瞻《荊楚歲時記注》)。謹按《月令》,孟夏之月其祀灶,五祀之神,王者所祭,非老婦也,同《周禮》。駁曰:祝融乃古火官之長,猶后稷為堯司馬,其尊如是,王者祭之,但就灶陘,一何陋也!祝融乃是五祀之神,祀於四郊;而祭火神於灶陘,於禮乖也。」⑥由此看來,鄭玄主張祭祀火神祝融於灶陘於禮不合,灶神當為老婦。不過鄭玄的思想後來似乎有所變化,他在《駁五經異義補遺·灶》中說「灶神祝融是老婦」⑦。灶神為女性是國內外不少民族共有的現象。我國鄂溫克族認為灶神是位老媽媽;赫哲人敬稱灶神為「佛架媽媽」;滿族的灶神是一位穿紅袍的老媽媽。在西伯利亞各民族中,司灶神靈大多為女性,如吉利亞克人的火婆婆,納乃人、阿爾泰人的火媽媽,埃文克人的火外婆婆等。這種灶神是女性的情況可能與婦女居家生活職能有密切關係。東漢以後,道教經典中的灶神形象是種火老母,《太上靈寶補謝灶王經》宣稱:「昔登崑崙之山,有一老母獨處其中,……惟此老母,是名種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統五行,達於神明,觀夫二炁,在天則為天帝,在人間乃為司命。又為北斗七元使者,主人壽命長短,富貴貧賤,掌人職祿。又為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時辰,普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日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悉是此母也。凡人家灶皆有禁忌,若不忌之,此母能致禍殃,弗可免也。」⑧這是說昆崙山上的種火老母神通廣大,在人家中則為司命灶君,監察人間善惡,記錄並稟告天曹,決定凡人壽夭。種火老母這個神靈形象似乎將火神與先炊信仰糅合起來,並且職能有所變更,肩負司火、司飲食,督察每家每戶之善惡禍福之雙重職責。除上述灶神外,古籍中還有許多不同名號的灶神。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卷說:「灶神名隗,狀如美女。又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一作祭)洽。……一曰灶神名壤子。」⑨明代徐應秋《玉芝堂談會》卷13則說:「灶神蘇吉利,妻王氏,名搏頰。」⑩明末清初方以智《通雅》卷21《姓名》「郭禪灶神」條則說:「灶神名禪,字子郭,不言姓郭。……元瑞云: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一曰灶神名壤子。廣濟歷曰伏龍。《莊子》灶有髻。」⑾ 從這些引文中,我們可以發現古書述及的灶神另有張單、張禪、蘇吉利;又有姓氏不詳,名隗、壤子者;還有伏龍之稱法以及有髮髻之形象者。其中,張單、張禪,同姓同字,可能是同一個人物,「單」、「禪」因為字形相近而訛誤,現在民間灶台上供奉的灶王爺大多是張單。至於民間傳說中,灶神形象就更多了,有火之精宋無忌成灶王,負心張郎變灶王,李姓負心郎變灶王,窮鬼懶漢張氏、姚瞎子、鴉片煙鬼成灶王等種種故事。不一而足,我們就不加枚舉。灶神之由來從火神、光明神逐漸演變成種火老母,再到各色人等,其職責也由司飲食到掌控人間吉凶禍福。這些變化反映出灶神崇拜之自然屬性不斷減弱,其社會化程度不斷增強;灶神形象多元化也反映出信仰者宗教觀念之多元化。這是時代變遷、地域差異等因素綜合作用造成的,是中國百姓生產、生活實踐發展的結果。二、灶神職能漢代以前,灶神的職責是「主飲食之事」,如鄭玄《駁五經異義》稱:「灶主飲食也」。⑿ 魏晉以後,灶神角色發生了一些變化。如《太上洞真安灶經》所云:「有炊母神母,……為五帝司命之官,應天曹為直符之使,變飲血茹毛之化,就煉生還熟之餐,錄世人功過之因,上逐月晦朔之事,每被凡情俗態觸犯者,多敢以上言,伏候聖旨。」⒀ 由此可見,灶神不單司人間飲食,似乎更重要的任務是監察百姓之功過。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微旨》也說到灶神上天白人罪,大者奪紀,小者奪算之事。唐段成式撰《酉陽雜俎》卷14所說:(灶神)「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三百日,小者奪算,算一百日。故為天帝督使,下為地精。」⒁ 不過在《微旨》中,一「算」以三日計,與前者一「算」一百日不同,但灶神作為上天派遣之督察使者的身份是一樣的。明代陳耀文撰《天中記》卷15引《萬畢術》說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⒂ 清代《太上感應篇》更是詳列灶神監管的數百種罪過,「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⒃ 。在《太上感應篇》中,灶神作為司命神的身份和職責非常具體、明確。從歷代文獻看,灶神的職能有個演變的過程,其司飲食之責漸漸淡化,其司禍福之責任不斷強化,這種職能可以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十個字來概括。這樣一位近在咫尺、手握「重權」的神靈,真是讓居家百姓又親近又害怕。百姓親近灶神是巴望他能上天多言好事,以便天帝獎善;百姓害怕灶神是擔心他上天言壞事,以致天帝降罪。這種矛盾的心理鮮明地體現在祭灶風俗中。神州各地,祭品當中多用糖及酒,生動體現了人們麻醉、討好灶神,期待他「多說好話,少說壞話」之心愿。雍正《陝西通志》卷45《時日》:「二十三日祀灶,用糖餅,以糖泥神口,祝曰:毋以惡事訴上帝也。(《延綏鎮志》)臘月二十四日,夜設糟饌、果酒,祀灶掃舍(《興平縣誌》)。」⒄ 宋代河南開封人孟元老所撰《東京夢華錄》卷10《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燒合家替代錢紙,帖灶馬於灶上,以酒糟塗抹灶門,謂之醉司命。」⒅ 元代安徽歙縣人方回《桐江續集》卷25《十二月大暖雨二十四晝夜二十五日始雪》詩云:「夜來聞祭灶,猶賣膠牙餳。雪欲為南瑞,風才作北聲。今年全不冷,此月未嘗晴。造化難窺測,神奇易變更。」⒆ 人們用酒糟醉司命,用糖餅泥其口,企圖灶神上天多說甜言蜜語,無法說惡言惡語。這種只言好事,不報惡行的心理,反映了百姓祀灶的功利色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對子。人們希望灶神既能「上天言好事」,又能「下界保平安」。《敬灶全書》所收《東宮司命通天定福奏善真君勸善文》說:「吾乃東廚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⒇ 道經造作者作如是說大概反映了老百姓求平安的意願。古往今來,民間流傳著許多灶神保平安的故事。宋洪邁《夷堅丁志》卷20《楊氏灶神》記載了這樣一個傳說:南城有一大富人家楊氏,長子不肖,楊父將他趕出家門。這個不肖子只好躲到牛圈中去棲身,其時霜重月明,天寒地凍,藉草取暖的他怎麼也睡不著。可是偏偏禍不單行,恍惚間,一隻猛虎撲將過來,還有數倀跟從,欲加害於他。不肖子嚇得連大氣都不敢出,突然一陣勁風刮過,猛虎似乎被什麼東西驅逐一般,倉惶逃掉,眾倀也四下散走。這時灶王爺和土地公出現了,只聽灶王爺斥責土地爺:「你多年來消受楊家的祭拜,今天卻縱虎為暴,如果不是我及時召來神兵,楊家長子就遇害了。我是楊家灶君司命,你曉得嗎?」土地謝罪告退。楊父得知詳細經過後,父子和解。此後,楊家祭拜灶君更加恭敬了。鄉親街坊開始相信,灶神能夠救人於危難,會保一家之平安。除上述灶君驅趕猛虎,民間還流傳灶神智斗三屍神,保一方平安的故事。這些傳說反映了老百姓對灶君的期待。「下界保平安」,這恐怕也是人們親近灶神的一個主要原因吧。如果說以上這些故事帶有傳說性質,那麼灶王藥籤對古時缺醫少葯的百姓來說倒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有解除病患的積極作用。巴蜀書社版《藏外道書》第4冊《敬灶全書》收灶君內科仙方、外科仙方各五十方,這些方子吸納中醫智慧,有相當的科學依據。三、安灶敬灶灶君對百姓護佑有加,上天則言好事,下界則保平安。人們自然對其感恩戴德,敬奉殷勤。實際上,中國古代祭灶很早就受到朝野重視。明胡廣等纂《禮記大全》卷22《祭法》:「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王自為立七祀。」?? 這說明先秦七祀中,灶居其一。《舊唐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均著錄《祠灶經》一卷,正史注意收錄《祠灶經》,說明祀灶風俗在當時社會的影響頗大。到清代此慣例在上層社會中猶存,清乾隆《御制詩集》五集卷100《坤寧宮祀灶日作》稱:「東廚灶神位前,亦致三叩。予六十年謹遵弗忽,普祈年穀順成,民物康和,所為有其舉之,莫敢廢也。」至於民間,灶神信仰更為普遍。在長期的祭拜活動中,百姓中流傳著供奉灶王爺靈驗的種種故事,《後漢書》卷32《樊宏陰識列傳》所載陰子方以黃羊祀灶而獲富貴大概是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是這樣的:漢宣帝時,有個叫陰子方的孝子,在一個臘日早晨做飯時見到灶神現形。陰子方趕忙恭敬地拜倒在地。當時他家正好有隻黃羊,便殺了供灶神。從此以後,陰子方暴富,陰家世代昌榮,一家之中兩人封侯,數十人為官。所以,後人常效法陰子方臘日以黃羊祀灶,以求榮華。除黃羊祭灶之俗外,民間還有其他一些祭灶宜忌。據清代于敏中等編《欽定日下舊聞考》卷148《風俗》引《月令廣義》記載:「燕俗圖灶神,鋟於木,以紙印之,曰灶馬。士民競鬻,以臘月二十四日焚之,為送灶上天。別具小糖餅奉灶君,具黑豆、寸草為秣馬具,合家少長,羅拜祝曰:『辛甘臭辣,灶君莫言。』至次年元旦,又具如前為迎灶。」?? 乾隆皇帝欽定的《日下舊聞考》記述了燕地民間焚紙印灶馬,別具糖餅,恭送灶神,期盼灶君尊口擇言,上天言好事之有趣習俗。到紀曉嵐等編纂《四庫》時:「京師居民祀灶,猶仍舊俗,禁婦女主祭,家無男子或迎鄰里代焉。其祀期用二十三日,惟南省客戶則用二十四日,如劉侗所稱也。」?? 看來,即使時間流逝,各地群眾對灶神的虔誠供奉依舊。方士與道教徒也十分看重祭灶,西漢司馬遷《史記》卷12《武帝本紀》記載方士李少君「言於上曰:『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於是天子始親祠灶。」?? 同樣的語句又見諸《史記》卷28《封禪書》。這個材料大概是有關煉丹與祠灶關係的最早記載。宋張君房總編《雲笈七籤》卷65說:「還丹不先祭,作不成。又齋三日,以清酒五斤、白脯一二斤,祠灶神。」?? 同書卷75意思略同:「凡欲合葯,先須祭灶。辦以種種香華、五果、酒漿、酥蜜油等,大須潔凈。」?? 道教追求長生,煉丹是十分鄭重的事情,而要煉成金丹大葯,必須祀灶,這充分顯示出灶神在道士心目中的地位。道教對灶神的信仰比民間祀灶更能顯示出宗教規範及神學色彩,我們以《太上洞真安灶經》為例來說明:司命灶君主鎮中堂,唯好清凈,匡護黎民,凡人若能慎護廚灶,無令銅鐵刀斧之器、飛禽走獸之毛、不凈柴薪、厭穢之水。若犯忌諱,能令家宅不安,人口暴病。其儀,每月按祭灶吉日良夜,可用鍋安凈水,座布香茆,列案焚香,供養酒果召請五帝司命之主、六癸神女之靈,如對真靈宣示祝曰:「北帝上靈,六癸神女,臣今祭祀,可以為主。神水洋洋,香燈齊舉,仰望靈軒,來臨醮所。」祝畢用柳枝沾水,灑於醮席。又祝曰:「泠泠陳月食,精膳難思議,五香清凈水,芬芬柳灑之。」如是依經轉誦,對聖披陳,能保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恭弟順,尊卑稟序,大小相承,人凶歡悅,家道昌隆,骨肉安棲,寢膳和泰,豈慮靈神惡鬼興禍害人?切忌高聲大語,觸諱冒殃,厭穢腥膻無令觸犯。即令引鬼招魔,返受殃災。《太上洞真安灶經》對敬灶醮禮作了詳細的介紹,其中包括祀灶吉日、酒果擺設、案檯布置、祝咒用語以及注意事項等。清代《敬灶全書》所收《敬灶篇》則比較簡潔明快,該篇列舉了幾條祭灶準則:一、每月朔、望,灶前看燭明燈,供凈水一杯;二、每日早晚,上清香一炷,灶前常宜潔凈,上灶必先洗手;三、每月三十日,乃灶君上奏之期,至戊亥時刻,合家虔誠敬拜,可保家庭清吉,人口平安;四、八月初三日,灶君聖誕。八月二十四日,元君聖誕。宜供獻香花,誠心拜祝。?? 是書認為灶君最靈最顯,人們不懂虔心敬拜,而去奉祀他神,是捨近求遠之舉。一般人家丁口不安,事不遂意,都是因為不知恭敬灶神的緣故。以上種種敬灶事宜都是在立灶之後奉行的,至於安灶之法也是有講究的。唐朝歐陽詢所編《藝文類聚》卷80《灶》說:「立灶於屋中央,口向西,灶四邊令去釜九寸也,以磚及細土構立之,亦勿令穿坼,神灶之法畢矣。」?? 這是要求立灶於屋子中間,灶口向西,灶台四邊距離鍋釜要有九寸。神灶當以細土及磚構建,務求牢固。宋祝穆《古今事文類聚》續集卷10《庖灶》詳細記載了時人作灶之法:「當辰巳間,巢地取土,先掘去上五寸,以水、美酒一升合和泥之。以癸亥日修之,此日安灶自如也。作灶法,廣四尺長五尺;欲安兩釜,長七尺,子孫富貴。作灶余泥,不可泥井,井余土,不可泥灶,大凶。」?? 此言作灶吉日良辰、材料、尺寸、禁忌,反映了古人作灶相當講究。另外,清朝顧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4認為壬子日灶神死,此日治灶不妥。這些說法有的來源於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生活智慧,有的體現了道教信仰特徵。
推薦閱讀:

科學家與基督教信仰(四 40-49)
一些信仰問題:1.離婚與幸福2.功與過3.因信稱義4.原罪
劉澎:中國崛起的軟肋:信仰———天益:學習型社會領航者
世俗的信仰--害人

TAG: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