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夢:複製中國,超越中國,再造神話!現實:中國打臉太狠....(深度長文)

印度夢:複製中國,超越中國,再造神話!現實:中國打臉太狠....(深度長文) 2017-04-14 大國復興之路 大國復興之路

dgfxzl

以往,我國落後時,外國對我們進行武裝侵略。 如今,我們強大了,他們改為經濟侵略。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不管是否願意,你都要面對這場發生在祖國大陸的經濟戰爭。

文章來源:大趨勢下的軌跡

「印度以它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

想必大多數中國人對尼赫魯這句話,都耳熟能詳。

事實上,從印度立國那天起,就一直為這個目標而奮鬥著。但天公不作美,給了印度如此優越的地理環境,卻在北方為他樹立起一個似乎永遠不可超越的國家——中國!而且,中國也很不給印度面子。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中國軍隊以摧古拉朽之勢打垮了印軍,這一戰也打斷了印軍的脊梁骨,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印度都處在失敗的陰影中,也把中國視為最大的假想敵。加上兩國在國際和經濟上的競爭,龍象之爭由此傳開!

亞洲大陸之上的龍象之爭

中印兩國雖然都是新興發展大國,但兩國經濟發展的側重點略有出入。中國的經濟總量、增長速度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要強於印度,而印度的私營企業、服務業和國際化人才等方面要好於中國。中印兩國的經濟增長模式明顯不同:印度經濟具有較強的獨立性,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內需和本國企業,中國則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出口和外資。

另外,印度注重金融和IT這類新興產業,中國則更加重視以製造業為主導的是也。側重點不一樣,得到的結果自然不一樣。印度的軟體產業在世界上有很大的競爭力,但基礎工業薄弱。而中國一步一步用了六十年的時間打造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這種差距,使得印度在與中國的競爭在越來越吃力。

2016年末,《福布斯》雜誌發布的報告顯示印度的GDP總量已經超過英國時,印度媒體用驕傲的語氣宣布:「這是150年來首次,印度經濟超越了殖民時期的英國宗主國。」同時,2016年印度GDP增長為6.6%,略低於中國的6.7%,且在此前兩年,印度已經連續兩年GDP增長率超過中國。人們開始把中國和印度放在一起比較,甚至有專家開始宣稱印度將會會超過中國。

但事實上,正如前文提到過的,印度模式更像是「空中樓閣」,這種基礎不穩固的經濟體制很難做到中國那樣厚積薄發。發展差異化更使得印度完全超越中國,只是痴人說夢。下面就能看看中印經濟的差異化:

1.國內消費是拉動印度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印度經濟是內需主導型經濟。中國經濟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國內消費不足,而印度卻正好相反。印度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不是投資和對外貿易,而是國內的私人消費。

2.印度經濟對外部的依賴程度較低

印度對外貿易依存度不高。印度長期實行嚴格的貿易保護政策,對國內市場實行高度保護,對外貿易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較小。由於印度的關稅水平很高,且頻繁對外國商品實施反傾銷調查,2001年印度被世界銀行認定為貿易壁壘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3.服務業在印度經濟結構中占較大比重

印度經濟的一個顯著特色是其服務業的強大。20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的服務業快速發展,逐步超過農業和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服務業的繁榮強有力地拉動了印度經濟的增長,2008年印度服務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已經超過50%。

2014年5月,莫迪當選為印度內閣總理。他,被稱為印度史上最偉大的改革家。莫迪的一些列政策,也的確符合印度人對他的評價。「印度製造」「廢鈔運動」,一系列改革極大衝擊了印度現有的經濟體制。但印度就如同一個先天不足的嬰兒,印度模式也存在幾個重要的隱患,如果不能有效面對並解決,那麼印度模式將會遇到前所未有的麻煩,所謂的趕中超美只不過是空中樓閣。

首先是文化上的差異

和中國一樣,印度都是文明古國。但是,和中國形成了一個完整體系的中華文明不一樣。印度由於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的阻隔,南亞次大陸幾乎沒有受到過什麼外部威脅,其文明發展沒有任何領頭,思想體系頗為混亂。

當中華文明自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並逐漸影響世界的時候,印度人卻理不出印度文明的頭緒,根本無法回答印度文化到底是什麼,更別說去影響世界了。印度也是文明古國,但除了泰姬陵幾乎再難以找到有影響的古文明影子,以至於出現英國人於19世紀為慶祝當時的女王登基興建的所謂「印度門」成為孟買的標誌性建築,這在中國人看來實在是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怪現象。

儘管印地語是印度的國語,但不同的州和地區還有其他16種不同的半官方語言,而英語卻在法律和政府機關廣泛使用,這是語言的大雜燴。儘管印度人與西方交流確實比中國人更方便,可那只是為了交流,完全喪失了自身應有的文化內涵,同時也使印度人相互交流比較困難。

文化上的混亂隨之而來的是思想上的不統一,在政治上搖擺不定。「我要用10年,讓你們看到『印度世紀』。」這是印度現任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在1年前競選時的豪言壯志。自從新總理莫迪上台後,盤活就業人口、提升製造業、廢鈔,一系列的大動作搞的熱熱鬧鬧,甚至看起來頗有成效。但就一人之力是否真的就能改天換日實在有待考證,關鍵就是整個印度的思想非常混亂。姑且不評價新政到底是不是一劑良方,但如此激進的改革勢必會損害部分人的利益,只要莫迪下台,整個改革的成果就將被全盤推翻。

其次是種姓問題,階級固化難以推動社會發展

印度人口結構以語言、宗教以及種姓制度來劃分,相互隔閡,這使得印度簡直是一個人口大雜燴,因而民族凝聚力也遠遠趕不上中國。其實種姓問題可以說是文化混亂的原因之一,種姓問題不僅撕裂了印度的社會,同時帶來社會資源的嚴重分配不均。

極不徹底的土地改革,使廣大農村地區的種姓制度、封建土地生產關係殘餘與從西方引進的資產階級議會選舉政體,奇妙地結合起來。在某些方面,西方議會選舉政治反而強化了農村地主階級的統治地位。當新自由主義在印度開始盛行,舊的沉痾遭遇新自由主義毒藥,其結果只能是社會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在印度最發達的城市孟買,貧民窟人口達到1100萬,佔到總人口數的2/3。

貧民窟只是種姓問題帶來的表面問題,隨之而來的教育資源嚴重不公直接妨礙到印度的未來發展動力。印度政府的科技教育政策, 是大力扶持「產業導向」的信息科技學院。它的成立, 提供土地、資金、協助募款,無一不是傾全力支持。印度的一些大學在世界上已經頗有名氣, 在世界各國, 來自印度的工程師、教師、醫生和勞工有數百萬名, 受聘於聯合國系統內的各個組織或機構的有數萬人。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軟體行業。印度近年來經濟能持續增長與其近十年來軟體技術迅猛發展是密不可分的,軟體出口更是執世界之牛耳, 帶動了印度經濟的騰飛。

可在表面的無限風光之下的現狀是,印度在依靠金字塔頂端2% 人口的力量來拉動國家的發展。凡是鼓吹「印度製造業趕超中國」的人,特別是那些以印度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為理由的「磚家」們,都值得左右開弓地用板磚狠狠地拍。他們不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人不等於勞動力。

印度文盲率是亞洲最高的國家!

最後,國際大環境節奏太快

誰都知道二戰以後,在全球範圍內已發生了三次較大規模的產業轉移:

第一次是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向日本、聯邦德國等地區轉移,在國內集中力量發展汽車、半導體、通訊、電子計算機等新興產業。

第二次發生在20世紀60-70年代,日本、聯邦德國向亞洲「四小龍」和部分拉美國家轉移輕工、紡織和機電等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自身則發展化工、汽車等資本密集型產業以及集成電路、精密機械、家用電器等技術密集型產業,並由此帶動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了20多年。

第三次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和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繼續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一般技術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特別是把加工製造業和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向中國內地轉移,美國、日本和歐洲發達國家重點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重點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

由於直接直接獲益於第三次產業轉移,中國用充足的廉價勞動力一躍成為世界工廠。現在的「印度製造」似乎也想沿著這個路線複製甚至超越中國的輝煌。從表面上看,和當年的中國相比,印度不僅不差甚至更有潛力。

印度工作年齡人口10年內將超過中國,在印度擁有大量年輕勞動力——35歲及以下人口在印度佔65%;印度所面對的外界環境也遠好於中國;印度還有英語的優勢........這些內容,支持印度超越中國看法的內容到處都是,就不再浪費篇幅累述了。不得不說這些內容都不是假的,也很有道理。中國在在20世紀80年代不管是基礎設施還是人員教育素質都並不比現在的印度好多少,這並不是阻礙印度發展的必要因素,但是很可惜,印度還是不可能超越中國。

印度擁有12億的人口,印度的經濟發展比較落後,發展水平較低,人均年收入也不高,1877美元的年收入,與中國相比差遠了。印度經濟的落後,導致用人成本並不高,勞動成本十分低廉。

印度勞工75%以上都是無技能工人,集中在建築、醫療護理和工業維修等部門。據印度海外事務部報告,在沙特15000名鋼鐵工人中,印度勞工就佔了將近一半,有7000人之多。這些印度來的無技能工人最大的優勢是廉價,在阿聯酋外來勞工中,最低工資才600迪拉姆(少於1100元)一個月。

可惜事情並不會這麼盡如人意,伴隨著此次產業轉移而來的還有第四次工業革命,此次革命以智能作為特點,重點是進行智能化網路化分散式生產和人機互動,以及智能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

這也就意味著這次的產業轉移不再是由人工成本變高的地區向人工成本低的地區轉移,而是產業將向智能技術領先的地區進行轉移,這種情況下,充足的低成本勞動人員將不再成為優勢,甚至連被剝削的資格都沒有。中國很幸運的趕上了人力資源需求的最後一班列車。

印度由於發力太遲只能看著列車逐漸遠去的背影獨自惆悵。

推薦關註:

成功360
ID:jdrsbt

閱讀

微信掃一掃關注該公眾號


推薦閱讀:

王珂曬劉濤和十歲女兒對比照 倆人如同複製粘貼
曾國藩的成功,普通人也可以複製
吉利慾複製沃爾沃 推行安全第一戰略

TAG:中國 | 現實 | 印度 | 打臉 | 神話 | 超越 | 複製 | 深度 | 造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