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起來了解「漁汛」

漁汛 - 詞語解釋

  【詞語】:漁汛

  【釋義】:海洋漁業中指某種魚類或其他水生動物在某一水域高度密集,有利於大量捕撈的時期。因魚類和其他水生動物由於生理、遺傳以及外界環境因素,形成有規律的產卵、洄遊、密集滯留而形成。以其出現的季節不同,有春汛、冬汛之分。

  漁汛 - 漁汛種類

  宋、元至清代,普陀漁民傳統習慣以魚名稱謂「漁汛」,清中期,依先後被開發利用年代順次,已形成大黃魚、小黃魚、烏賊、帶魚、海蟄、鰳魚和鯧魚等漁汛,漁汛漁期日趨旺盛。

  大黃魚汛

  宋、元代形成的一個漁訊。大黃魚訊又分三個漁期,俗稱「頭水」、「二水」、「三水」,亦稱「立夏水」、「小滿水」、「端午水」。魚群在海里洄遊時受氣候、潮汐和海況等影響,在產卵過程中往往會發生魚肚從嘴中翻出,俗稱「黃魚脹膏」(亦叫「脹膏黃魚」)。集群產卵時會發出叫聲,雌魚的叫聲似高壓鍋限壓閥噴氣發出「哧哧」聲;雄魚象青蛙發出連續不斷「咕咕」的鳴叫聲。因而,普陀漁民幾百年來都稱大黃魚為"叫魚",長期流傳著「麥頭黃,黃魚旺」;「一網拉金,一網投銀(指帶魚)」;「黃魚咕咕叫,漁船裝滿艙」等漁謠。

  小黃魚汛

  宋代最早形成的漁汛。宋寶慶《昌國志》上說「春魚小似石首(按:宋元時小黃魚稱「春魚」或「黃花魚」),每春三月,競往捕之」。民國時期至20世紀60年代,分為春季小黃魚汛與早冬小黃魚汛兩個漁汛期。春季小黃魚汛,漁期為每年春分到立夏,即農曆l至3月,公曆3月下旬至5月上旬。普陀漁民素有「三冬靠一春」之說,即春季小黃魚汛產量較高。每歲冬汛結束時漁船到洋鞍漁場一帶開始捕小黃魚。流傳有「春雪不離山頭,小黃魚勿離灘頭」、「過年風,絞絞動」(舟山海島方言「絞絞動」意為很多)的漁諺。春季小黃魚捕撈漁場由南而北,為南韭山、洋鞍、中街山和佘山洋等漁場。黃魚洄遊到"南洋"集群產卵時,同大黃魚一樣會發出「咕咕」的叫聲,此時漁船都集聚趕往南面的南韭山、貓頭洋、大目洋和洋鞍等漁場捕撈,稱謂「春分起叫攻南頭」,叫作"南洋旺風」。這時候正處春分到清明時期,因而傳有「二月清明魚如草,三月清明魚如寶"、「三月清明斷魚買,二月清明魚疊街」(按:二月清明、三月清明是指節氣暖早暖遲;魚如草、魚如寶、魚疊街、斷魚買是指捕魚量和上市量多少)。早冬小黃魚汛。民國後期至20世紀50年代中期,每年農曆8月中秋節至10月前後(公曆9月至11月),漁船在南洋漁場捕撈小黃魚,漁獲量甚佳,漁民稱為"早冬汛"。主捕漁場為中街山、洋鞍和魚山等一帶海域。

  烏賊汛

  又叫"墨魚汛"。為宋代沿岸捕撈時期形成的漁汛。烏賊是一種暖水性洄遊的軟體動物,平時棲息在深海,每年春夏之際,洄遊至水色澄清、岩藻茂盛的島礁附近索餌產卵和棲息。民國至20世紀60年代,漁汛期與大黃魚汛相同,每年立夏到夏至,即農曆4月至5月(公曆5月至6月)為旺汛期。鳥賊的洄遊、產卵和集群受大風及潮流影響較大,魚汛期有早有遲。其洄遊產卵時主要捕撈漁場為中街山、嵊山、花鳥和大陳等外緣島嶼附近海域,旺發時也可進入內港沿岸一帶海區。一般是「大水捕黃魚,小水拖墨魚」。所以歷來流傳有「夏發東南風,烏賊靠山攏」、「立夏戤山(意為"靠山"),小滿生蛋」(指烏賊產卵子,俗稱"墨魚蛋")等漁諺。烏賊具有獨特的防禦逃遁本領,它在洄遊中一旦遇到「敵人」,就會縮身變色,噴射出強濃的「墨汁」,乘機逃遁。

  帶魚汛

  據歷史資料記錄,始於元、明時代,到清代後期才正式形成漁汛。清和民國初期,大批大對作業興起赴嵊山漁場捕撈,使嵊山漁場附近海域的帶魚資源得到開發利用,帶魚汛迅速興盛。並一直延續至今,成為舟山漁場和全國各地漁民捕撈最為鼎盛的一個漁汛。

  帶魚汛俗稱「冬汛」。主汛期為每年立冬到大寒,農曆10月至12月底,公曆11月上旬至翌年1月。民國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初期,木帆漁船作業主要在「北洋」的浪崗、嵊山和海礁等一帶漁場。後來使用機帆漁船捕撈,作業漁場範圍擴大,由北洋的浪崗、海礁、嵊山和中街山漁場,逐漸南移擴至洋鞍、南韭山、大陳和洞頭等漁場。捕撈以「冬至」前後為最旺。漁諺說「小雪小柯,大雪大柯,冬至旺柯」;「帶魚兩頭尖,勿離海礁邊」;「捉虱勿離紐襟,捕帶魚勿離甩山」;「要吃鮮帶魚,還去浪崗面」。帶魚魚群的洄遊規律,是從北(洋)向南(洋)漸移,但到大寒過後至翌年春初,又由南向北洄遊,俗稱「回頭帶」。隨著節氣與洄遊變化,魚體顏色與條子亦發生變化,漁民按帶魚變化分別叫「綠頭鴨」、「老鷹咀」、「小辮子」和「沙水帶魚」等不同名稱。

  海蜇汛

  海蜇,又名「水母」。系一種沒有腸胃,用體腔消化食物的海洋軟體動物。海蜇形如斗笠帽,身體的邊緣和下面有很多觸手,但本身遊動能力弱,受風潮支配漂浮,汛期遲早不一,一般活動規律是由南(洋)面隨風隨流緩緩北上,再自北(洋)而南下,傳有「海蜇隨潮動,洄遊蝦當眼」等漁諺。海蜇分布比較廣,捕撈漁場較多。總體汛期為每年夏至至白露(農曆5月到7月,公曆6月到9月),在整個汛中分為「梅蜇」與「伏蜇」兩個汛期。「梅雨」季節捕上的海蜇個體小、水份多,稱為「梅蜇」;夏至至白露捕獲的海蜇,個體大,肉質厚,質量佳,稱為「伏蜇」。元、明和清代就有,清末和民國初期逐成汛期。民國時期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為海蜇汛盛期。此期間,不但距沈家門漁港稍遠的中街山和洋鞍等漁場有捕,而在沈家門漁港附近的六橫、蝦峙、桃花、朱家尖、登步、螞蟻、葫蘆和白沙等內港海域亦可捕到,尤其向北洋延伸至岱衙洋、嵊泗黃龍和泗礁等洋面都可撈捕到。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初,海蟄資源急劇衰落,海蜇汛絕跡已久。

  鰳魚訊

  鰳魚,亦稱「力魚」或「肋魚」。元、明代有產,到清後期與大黃魚汛同期,肋魚汛期己較聞名。民國時期到20世紀60年代,為捕撈盛汛期。汛期為穀雨至夏至(農曆3月至5月,公曆4月至6月),以夏至前後為旺汛期。捕撈漁場基本與夏季大黃魚汛相近,於崎頭洋、韭山洋、黃大洋、洋鞍、岱衙洋和馬跡洋等一帶海域。鰳魚同大黃魚穿捕並發,素有「大水(大潮)捕黃魚,小水(小潮)捕鰳魚」之說。鰳魚性敏感,怕強光,早上和夜問在水下垂直移動,遊動速度很快。漁諺說「小小鰳魚無肚腸,一夜遊過七爿洋(指撈撈海域)」。於潮水將漲未漲、將落未落之時,魚群密集,水面會發生密密麻麻似雨點般的水花,俗稱「鰳魚泡」、「鰳魚排」。故歷來傳有「鰳魚賤相,捕東北水轉漲」(「東北水」系指潮汐流經的方位);「五月十三鰳魚會,日里勿會夜裡會」等不少妙趣的漁諺。捕撈鰳魚,是採用流刺網纏繞的流網作業,在清代初期,普陀各島的漁民,已到較遠的江蘇呂泗漁場、長江口和大沙等外海附近去流捕鰳魚作業。

  鯧魚汛

  因其尾鰭呈叉狀,故又名「叉扁魚」。清代後期始成汛期。民國時期至20世紀60年代,鯧魚汛逐漸揚名。汛期與大黃魚汛、鰳魚汛相同,每年立夏至夏至(農曆4月至5月,公曆5月至6月),以小滿到芒種最旺。鯧魚汛早期捕撈漁場在黃澤港和黃大洋一帶。

  歷代漁民根據漁訊期各種魚類洄遊、棲息、索餌活動規律,到漁訊旺發漁場捕撈各種魚類。這類漁汛知識在普陀漁區世代相傳。但20世紀80年代初始,由於全國性增船增網,捕撈強度過大,造成漁業資源嚴重哀退,有的漁訊已經消失。

推薦閱讀:

還是中國人更了解特朗普 // 風留痕
清晰or模糊 你該了解關於對焦的那些事
硬 | 你真的了解你的「小兄弟」嗎?
什麼是紋章瓷、廣彩瓷、克拉克瓷?如想了解它們,本文不可不看
糖醫說|酮體和酮症酸中毒你了解多少?

TAG: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