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狗的狂歡終究抵不過人的悲傷

——特殊的日子自有特殊的話題——狗有狗的狂歡,人有人的悲傷。

——雞湯教導我們,要相信正能量,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然而,「謊言說上一千遍也成不了真理。」天氣預報我都不信,我會信在它之前播出的那套節目?

——經濟繁榮、科技發達、物質充裕,事情好像都在正軌上運行;時不時總會有一些不開心的事情冒出來觸動我們敏感的小神經。當我們欣賞完抗戰閱兵,又會陷入某某地的彭宇案,歷經無數次反轉後,糾結於小姑娘到底撞沒撞人吶;當我們正準備喜迎國慶時,好不容易放了七天假,加班能拿三倍工資了,大家都在微信群里發紅包,一哥們也發,只不過人家是發了幾十個炸藥包,難道是中東的恐怖分子已經成功打入我國內部了么?

——有很多很多大家不願意直面的事。我們想用科技解放生產力,造福人類。可生產力是得到極大的解放了,可人類是比以前更自由了,還是更不自由了?我們發明手機是為了方便溝通和交流,但現在的人在見面時是比以前更親近了,更願意交流了呢?還是更疏遠了,更沉默寡言了呢?現在是我們在用手機上網,還是手機通過網上了我們呢?我們寧願在網路虛擬的空間里和素不相識的人一起傾心交談,也不願去和身邊的朋友一起到外面散散步,聊聊天;寧願拿著手機發微信,也不願面對面交流溝通。科技作為人理性和智慧的產物,人好像控制不住它了,它反而在統治著人類。

——看這篇文章的朋友基本上都有受教育的經歷,都曾有過通過教育向上爬的念想,無論成績是好是壞,如果沒有某二代那樣的能耐,總有一個環節要考試,恐怕沒人敢說自己從沒在意過分數,擔心過考試吧。暫且不論應試教育在現階段來說,是不是最不壞的教育方式。單從學習的角度來講,我們之所以要學習,肯定不是要成為一個答題工具,最起碼是要能掌控知識,並在日常的實踐活動中派上用場,但現實是,我們卻是在被知識所掌控,通過考試,通過重複的機械性的練習被知識統治,甚至有的學生還被逼上絕路。

——暑假一位學妹打電話問我北大經院和光華哪個更好,我問她為什麼不問我中文系和歷史系哪個更好,她答不上來。很多同學在報一些熱門志願時可能是為了多賺些錢,下半輩子活得更滋潤,更有尊嚴,這無可厚非,不應從道德的層面加以評說。但錢只是手段,人才是目的。為什麼現實中「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為什麼現實中很多人為了賺錢放棄作為目的的人本身?為什麼金錢會讓人的生存和人的價值之間產生難以調和的衝突?為什麼很多碼農說自己上輩子賺的錢剛好用來給下輩子治病?為什麼我們為了獲得生存下去的錢,不惜放棄尊嚴,透支健康,甚至出賣肉體,賣兒救女?

——為什麼人類的產物會一個一個地反過來支配人,統治人?——這裡不得不提一個逼格稍高的名詞——異化。——「異化」譯自「alienation」,來源於拉丁文「alienatio」,意為異己化和對立化。——中世紀結束後,早期啟蒙思想家將「異化」這個範疇引入到政治學。霍布斯基於社會契約論,認為在國家出現以前,人類處於自然狀態,各自為戰,是「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爭」,當時社會的生存法則就是「大魚吃小魚」,其結果必然導致敵意、怨恨和欺騙。為了彼此能夠和平相處,互相不做損害他人之事,就在理性的啟示下,通過締結契約組成國家,建立警察,監獄和刑罰保證法律得到有效施行,把「自然權利轉讓」的過程就叫做「異化」的過程。盧梭通過批判當時的君主專制制度和社會的不平等現象,揭露人的活動產物變成異己的東西。開始賦予「異化」以對立性和反抗性的特徵。——究竟什麼叫「異化」呢?打個比方說,一個母親生了個兒子,她很心疼,很愛,辛辛苦苦把他培養大,教育大,可是這個兒子慢慢長大後,成了一個逆子,不僅不受母親管,倒過來管他的母親,欺侮或者虐待母親。兒子不認他的媽,把她當外人甚至敵人。母親也覺得兒子不像她的兒子,成了家庭裡面的異己分子。

——在黑格爾那裡,絕對精神作為宇宙萬物的本體,本身包含著矛盾和自我否定的因素,在否定的過程中,需要把自己異化為自己的對立面——自然界,最後歸化到主觀精神,從而重新認識絕對精神,達到否定之否定,實現絕對自由。

——費爾巴哈用異化的理論解釋宗教的起源,就比以前更進一步。——聖經裡面講,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樣創造了人,創造了亞當、夏娃,然後亞當、夏娃偷吃了禁果,繁衍人類。費爾巴哈說,不是神創造了人類,而是人按照自己的模樣創造了神。原始人見到雷鳴電閃等自然現象時解釋不了,就認為那背後有超自然的力量,有雷公電母,於是就產生了原始宗教。到了古希臘時期,產生了多神教,人把自己的智慧賦予神,產生了智慧女神,將愛情賦予神,產生了愛情女神。到了中世紀,人把自己的所有優點無限誇張後,放到全能神——上帝那裡去了。上帝有無比的智慧,這智慧是什麼東西?是人的特徵。上帝愛世人,愛是從哪裡來的?也是人的特徵。上帝有意志,意志是從哪裡來的?也是人的特徵。所以,是人把自己的特徵賦予自己創造的上帝,並且把它無限誇張,成了個上帝。但是在創造出上帝之後,卻跪倒在上帝的腳下,一切好的東西都歸到上帝那裡去了,頂禮膜拜。這個過程,費爾巴哈把它叫做異化。上帝哪裡來的?神哪裡來的?都是人自己造的。因此費爾巴哈得出一個結論:要克服宗教的異化,人就不應該崇拜和相信上帝,應該崇拜和相信自己。人應該把異化為上帝的特徵收回來還給人,克服異化。從宗教這裡取得突破以後,費爾巴哈就把許多東西都用異化來解釋了。比如說,歷史本來是人們自己創造的,可是黑格爾卻硬說是"絕對精神"創造的。這個"絕對精神"不也是和上帝一樣,是人的頭腦的產物?人的頭腦的產物倒過來被說成是支配人的東西,這不也是異化?所以,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也是一種異化。

——費爾巴哈說宗教是一種異化,這沒有錯,但他認為異化只存在於思想領域,因此克服思想領域的異化後就萬事大吉,人從此就可以過上非常嗨皮的生活了。這是他的局限性所在,因為他並沒有回答為什麼會產生宗教的異化?又如何克服宗教的異化呢宗教也好,邪教也好,在這些教會的教徒頭腦中,都有一個美好的天堂或極樂世界存在,無論是佛教吃齋念佛,還是基督徒祈禱禮拜,或是IS搞聖戰,他們都是在逃避現世的苦難,但為什麼會有現世的苦難呢?——馬克思犀利地指出,這是因為社會本身有了異化,勞動出現了異化。

——在正式談勞動異化之前,我們需要知道另外兩個概念——自我確證和對象化。人從生下來開始,就面臨著一個無法避免的事實——任何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人活著的時候總想刷一下自己的存在感,證明自己還活著,至少不像動物一樣只會吃喝拉撒睡,找到一點做人的尊嚴。我們就可以把這個過程簡單地抽象為自我確證的過程。

——當然每個人自我確證的方式不一樣,有的人從事物質生產,有的人從事精神生產,但無論怎樣,都得創造出點東西才可以。比如說一個畫家如何才能讓世人知道自己是一個畫家呢?不管畫得是好是壞,得把畫畫出來才能配叫做畫家,一個一輩子從不作畫的人,很難讓被人承認為畫家。同樣地,作家得把東西寫出來才能叫作家,木匠得把傢具打出來才能叫木匠。因此,在這裡,人把自己的智慧、才能和創造力展現於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過程,或者說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出來的過程就是對象化的過程。對於一個畫家來說,就是把自己的感悟、理解和作畫能力,對象化為外在於他的、可觀可感的作品的過程,這裡我們把實施具體的某一對象過程的人,這位畫家叫做主體,把對象化的產物,畫家畫的畫叫做客體。

——在對象化的過程中,主體和客體產生了割裂,類似於黑格爾所說的絕對精神和自然界產生的分離,在黑格爾的概念中,絕對精神異化出自然界後,自然界通過人還可以認識到絕對精神的存在,因此還可以回歸到絕對精神,實現絕對精神的自我確證過程。但對人和對象化的產物這二者來說,好像卻不一定是這樣,因為對象化的過程完成以後,畫家把畫做出來以後,自我確證好像並沒有完成,也不一定能夠完成。

——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畫家作完畫後,可以佔有它,擺在自己家裡收藏起來,死後傳給世人,自我確證完成沒問題,徐悲鴻就是畫家,《奔馬圖》畫得很好,藝術鑒賞價值很高,這都沒問題。但是如果你的畫被別人拿走了,發明專利被同學搶先註冊了,科研論文被導師署名發表了,心裡肯定會很不爽。雖然我對象化出來我的能力、我的才華,但是勞動成果在我不情願的情況下被別人硬生生地拿走了,自我確證的過程被打斷了,這個就是勞動異化。結合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給勞動異化下一個概念,就是人的勞動過程(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及其產物不是為人所控制,要麼被他人所控制,要麼是反過來控制了人。被他人所控制,被他人拿走了很容易理解,反過來控制了人呢?你的論文為什麼會被導師拿走發表呢?因為他是你的導師,他有職稱,他的學術地位和名氣比你大,但在此時,你的一篇質量極高的論文被導師拿到Science或Nature上發表了,填補了世界科學領域的一項空白,那結果會怎麼樣,你的導師的名氣更大了,你在他面前顯得更渺小了,他更方便使喚你幹活了,如果你不願意干就捲鋪蓋走人,反正我的名氣已經很大了,後面排隊的還多著呢!這就是我們被自己的勞動成果所控制的實例?這只是舉了學術生產領域的一個異化勞動的例子,更典型、更直觀的異化勞動可能發生在物質生產領域。

——現在我們就從物質生產領域的例子開始了解異化勞動的幾種表現。

——勞動目的的異化。對於我們人類為什麼要勞動這個問題,答案好像不難回答,人要活著,要滿足吃喝拉撒睡等等基本的生理需求以及更高層次的需求,並且「天上不會掉餡餅」,那怎麼辦呢?「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人類通過勞動創造出滿足自己各種需求。因此我們在生產產品(無論是物質性的還是精神性的)的過程中追求的應該是它的使用價值,但現實卻不是這樣,現實中的絕大多數生產商、企業家生產產品的目的好像不是為了這個產品能不能滿足、能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人們的真實需要,而是看什麼呢?看我把這個東西生產出來以後,買的人多不多,能不能賺錢,至於人們為什麼買,買來做什麼,一概不問,只要能賺錢就行。當然在生產以前,會考慮迎合一下人們的心理,考慮大致的需求量,防止滯銷,但開發和生產產品的動機是以利潤為導向的,追求的是交換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這點基本上不會變,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核心就是在研究企業家怎麼才能賺更多的錢——當然企業家大多是不會聽經濟學家那一套的。對於以利潤為導向的生產,決定要不要生產某種商品的前提是它能不能帶來贏利,能不能幫助擴大市場份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要組織生產了,生產過後,通過鋪天蓋地的商業廣告去刺激你,去誘導你去購買,不想買也能忽悠你買,說這個產品更先進,更fashion,買了以後更有面子,更能體現身份,因為從需要的角度看,我們肯定不需要蘋果手機一年更新一次,擴大了半寸的屏幕面積,提高了100萬的後置像素的手機和原來相比並沒有多大變化,可廣告上說變化很大,身邊的果粉說變化很大,那麼在很多人的心中變化確實很大,更新一次就買一次,甚至不惜賣自己的器官。笛卡爾說過「我思故我在」,現在成了「我買故我在」,只要買就好,買來用不用無所謂,買了就有尊嚴,買了就是上帝。我們買了他們的商品,生產商繼續組織生產,源源不斷地獲得剩餘價值。

——既然是為了利潤而生產,為了生產而生產:只要在生產者看來能夠交換到貨幣,那麼就應該繼續生產。這就形成了生產過剩危機的可能,因為生產者認為本可以交換到貨幣的產品,卻可能因為找不到實際的有效需求(想買並且買的起的叫有效需求,不想買或想買卻根本買不起的需求在西方經濟學中被視為無效需求)而成為過剩產品。這裡的過剩不是真正的過剩,是由於找不到有效需求而導致的過剩。

——參見1929經濟大危機時美國倒牛奶的事件。

29年經濟大危機美國農場主倒牛奶

中國某省份奶農往河裡倒牛奶

一個孩子在寒冷的冬天,問做礦工的父親:我們為什麼燒不起煤呢?父親回答:孩子,因為我失業了,拿不到薪水了。孩子:父親,你為什麼會失業呢?父親:孩子,因為我們挖的煤太多了,賣不完,公司只好裁員了。

——另一個消極後果就是,各種有害的生產耗費了大量的社會勞動,例如三聚氰胺、地溝油、毒品、槍支彈藥的等等的生產,既然勞動的目的異化為為了取得交換價值而生產,從而不去管這種生產會對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產生什麼不利的影響,在極端情況下,為了找到穩定的需求,一些有害產品的生產商甚至會想方設法地去培養那些不健康的市場。這個問題僅僅靠所謂的加強市場監管好像解決不了,毒品問題全球都很嚴重。

——勞動手段的異化。人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逐漸發明了一套完整的工具體系,這裡的最高成就是機器,在利用機器的勞動過程中,主體應該是人,而機器只是勞動者的工具而已,但在現實中,這個關係又一次地顛倒了過來,勞動者被機器支配了,成為機器的附庸。首先,勞動需要分工,承擔不同分工的勞動者需要交流和聯繫,因為勞動不應該是在機械地完成某項活動,人應該在勞動中發現並找到自己區別於機器和動物的特徵,但資本卻將所僱傭的勞動者固定在特定崗位上而取消了他們之間直接的聯繫,勞動者從早到晚可能只是在重複一個簡單的動作,毫不誇張地說,很多勞動者在工作時就是一台會喘氣的機器,這裡我就不說會說話了,因為勞動者在工作時基本上沒什麼交流,自己也不會自言自語。下圖大家都不陌生,是富士康的流水線。

——當勞動目的和勞動手段都異化以後,勞動的過程也將不可避免地異化掉。我們說,如果沒有目的和手段的異化,如果生產的目的是有限的需求(這裡要特別區分需求而不是慾望,人的需求是有限的而慾望是無限的,有的人就是把需求和慾望相混淆而否定按需分配的可行性。比如他們提出質疑,共產主義社會不是按需分配么?我要一架飛機,一輛黃金打造的汽車,這個可以有嘛?對不起,這個真沒有,按需分配,不是按欲分配,黃金打造的汽車,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還真沒有,哪兒有呢?現在去認個乾爹,乾爹那可以有。慾望是具有社會性的,現在這個社會要黃金打造的汽車,只是為了炫耀。)而不是無限的價值增值,那麼勞動過程就應該是勞動者發揮自己才智和能力來進行的創造性活動。人使用自己的器官以及一整套的工具體系,通過改變自然的狀態和運動方式來使得自然朝著自己設計的方向重塑自己的形態,比如人類可以挖運河,可以利用太陽能,可以植樹造林。這種能力不是人類所固有的,不是說人生下來就會做什麼,就有什麼能力,而是在社會中、在同他人的交往中逐漸培養出來的,而這種能力恰恰是可以以知識的形式傳遞下來的。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印度狼孩——把一個孩子扔給狼群,那當他長大後,他表現出的不是人性,而是狼性,生活方式是和狼一樣,而不是和人一樣。這充分證明了種種關於人性假設的破產,什麼人本性是自私的,是愛財的。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人的天性是懶惰的,是厭惡、排斥勞動的。」這個觀點對不對呢?好像也有待商榷。為什麼這個觀點有市場呢?因為這和我們直觀的所見所感很一致:現實的人就是不喜歡勞動嘛,我從來沒聽過誰說自己喜歡搬磚,休息多開心,勞動多討厭。但這好像也不大對勁,為什麼有的人總也閑不住呢,喜歡這做一做,那做一做呢?為什麼我們小時候總喜歡幫媽媽做飯呢?還有就是,為什麼億萬富翁經常會從事一些體力勞動呢?下圖節選自《阿甘正傳》,美國輸出其保守主義意識形態的巔峰之作。

——阿甘買了捕蝦船後,當上了百萬富翁,啥事不幹,平時刷刷微博,看看朋友圈就保他衣食無憂,但他選擇幹什麼呢?免費幫人割草。我們經過路邊的草坪會去義務地割么?在成為億萬富翁以前應該是不會的吧?我們現階段勞動是為了謀生,而且我們的勞動成果經常在我們不情願的情況下被別人剝奪,並且是以看似合理合法的手段——自己勞動的產物歸了別人,自由自覺的創造性勞動變成了異化的勞動,所以我們不是厭惡勞動本身,我們所排斥只是異化的勞動。

——如今一些草莓種植戶會讓買家自行採摘,這形成了一種新的買賣活動。按理說,我花了錢幹嘛自己跑到大棚去採摘還要付給人家錢?不可否認這個現象體現了在擯棄了利益干擾的情況下,人還是希望勞動的。好比我們不是不喜歡學習知識,我們只是排斥機械性的灌輸,無休止的重複,並且加上應試的刺激—考得好你就高人一等,考不好你就低人一等,只要你選擇上學,你就必須服從這個邏輯。同樣地,只要你想活下去,你就必須去從事異化的勞動,無論你是成為工人還是成為老闆(在某種程度上,老闆也是異化的,只不過由於他可以不通過勞動,佔有別人的勞動成果,可以比工人更好地從事創造性的勞動,至少他有時間,有很多選擇),你都必須無條件服從這套邏輯,不服從就會餓死。勞動的自由創造的一面被抽離了,只剩下體力腦力耗費的過程,隨之而來的是體力和腦力耗費常常超越了使人疲倦的天然限度,如馬克思所說:生產過程由證明人的過程異化為否定人的過程,人在勞動過程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到折磨、精神受到摧殘,不是人利用機器,而是人淪為機器的附庸。人只有在運用自己的動物機能——吃、喝、性行為的時候,才覺得自己是自由自覺的活動,而在運用人的機能——勞動的時候,卻覺得自己不過是動物。工人們在老闆看來、甚至在他們自己眼中,就是被買來幹活賺錢的動物。上班時間,同事之間不能交流,只准幹活,嚴格的規章制度,號稱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學習什麼樣的管理經驗呢?就是這樣的。我們現在很難想像,在不遠的以前,有這樣一個時代,工人是工廠的主人,居於主體地位。這個時代結束了,資本主義捲土重來,工人的主體地位被廢了,利潤挂帥,工人下崗,鼓勵私企,復辟資本,工人徹底淪為犧牲品和資本的附庸。

1960年3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批轉《鞍山市委關於工業戰線上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開展情況的報告》的批示中,以蘇聯經濟為鑒戒,對我國的社會上義企業的管理工作作了科學的總結,強調要實行民主管理,實行幹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工人群眾、領導幹部和技術員三結合,即「兩參一改三結合」的制度。1961年制定的「工業七十條」,正式確認這個管理制度,並建立黨委領導下的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使之成為擴大企業民主,吸引廣大職工參加管理、監督行政,克服官僚主義的良好形式。這套制度被稱為「鞍鋼憲法」。

——生產的首要目的是獲利,勞動的唯一目的是生存,生產的結果歸生產資料的佔有者老闆所有,而不歸勞動過程的直接承擔者——工人所有,工人拿到的工資不是他創造的價值,而是他勞動力消耗的價值。無論工人給老闆創造多少價值,是10萬,還是100萬,但工資只有1萬,這1萬包括吃飯錢、養小孩的錢,你想多賺點就只好加班,創造15萬,150萬,這樣你可以拿到1.5萬,但加班又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透支健康,透視生命,多拿的錢可能就是以後的看病錢。這就是多勞多得的實質。如果勞動成果歸全社會,工人作為全社會的一員可以決定產品的分配,大家都是在為自己創造財富,沒問題,多勞多得,大家的積極性當然很高。但現在是我們生產出來的東西都歸了老闆一個人,雖說通過物質刺激,多干一點就多賺一點也沒錯,但問題是你能把工人賺的都給工人嘛?答案是否定的,別說都給,多給一點都不行。

——正如馬克思說的:「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就越貧窮。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

——這裡的工人指的是作為一個群體,一個階級的工人,不是作為某個個體的工人,因為剛才說,一個工人完全有可能通過加班多賺點錢,雖然創造的和得到的不成比例,然而畢竟是多賺了一些。但如果工人作為一個整體都加班,都創造出更多的商品,那麼他們就不可避免地更加貧窮,上文煤礦工人挖煤的就是一個例子,此外,工人給老闆創造的財富越多,老闆就越富有就越有方便操縱國家機器,可以收買立法者制定有利於自身的法律法規,用暴力鎮壓罷工,等等。當親眼目睹老闆和當地的警察、黑社會相互串通,暴力鎮壓討薪工人的時候,當在學校里經常看到食堂的工作人員通過舉牌子要社保要加班費的時候,什麼老闆和員工之間要實現「雙贏」等等看似很溫情的說法,瞬間煙消雲散,工人就是工人,老闆就是老闆,二者之間根本就是對立的關係,完全不可能調和,工人罷工在老闆嚴重和奴隸造反區別不大。

某地工人因要求補辦社保而罷工,與警察起衝突

——如果不是因為存在老闆與工人之間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生產的目的就不會被扭曲到為了利潤而生產,因為只有沒有利潤,工廠就會倒閉,老闆就會淪為工人,在這個邏輯的趨勢下,任何一個老闆都不可能不以利潤為中心,包括富有愛心的老闆,不論陳游標、比爾蓋茨的慈善動機是什麼,但他們所能做的只是在捐錢,而不是把自己的工廠捐出去,錢怎麼花是我的自由,不一定是單純地去享受,但賺錢的工具——企業是決然不會捐了的;如果不是老闆把手下的工人僅僅當成賺錢的一個因素併入生產過程,那麼機器就不會由工具異化為勞動者的主人;如果不是老闆一個人或者某幾個人由於佔有生產資料而主導了整個生產過程,那麼勞動者的才智也不至於無處發揮;如果不是老闆佔有了勞動者的對象化產物,那麼勞動者自我確證的進程就不會被打斷。之所以說是結果:人勞動僅僅是為了生存,在生產過程中淪為機器的附庸,感受不到任何的樂趣,自己的勞動成果被追求利潤的老闆所佔有,所剝奪。社會變成異化的社會,每一個生活在其中的人都很難逃脫得了這個邏輯,生產關係和經濟制度決定了人們的所見所聞,也左右著人們的所觀所想。——老闆看不起工人,老闆害怕淪為工人,工人平時罵老闆,工人又夢想著有朝一日成為老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開始以金錢和利益為中心,師生之間要給老師包紅包;同學之間過生日要送禮物請吃飯;朋友之間結婚生小孩要隨份子錢;男女朋友間,你愛我么?愛,愛我怎麼不給我買包包,買鑽戒,看看人家的老公;姑爺和岳母之間,你愛我女兒么?愛,愛不愛無所謂,有北京戶口么?有車么?有房么?一問三沒有,哦,對不起,你連房子都沒有,拿什麼來愛我女兒。這個女兒我們不能賣,哦,不對,是不能嫁。親情、友情、愛情都開始用金錢和利益來定義了。相互之間,冷漠、競爭、利用和設防成為常態。咦?我大學室友的爸爸是副部級高官,我得和他搞好關係,積累人脈,以後很有可能用得上呢。安於眼前利益,從而忽視對未來的思考,喪失了主體性、批判性和超越性,變成了只會適應現實邏輯、無條件接受現實統治的人。——繼續展開,異化勞動在頭腦中會反映成形形色色的拜物教。什麼叫拜物教?上文已經說到了,人本來在自己的頭腦中創造了神,但在現實中卻拜倒在神像的腳下,認為自己很渺小,神仙很偉大,把自己的成就歸功於神的賜予。教徒和牧師兩個人之間的關係要通過一個中介——上帝來體現,而二者在現實中的關係卻被掩蓋了,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拜物教。——商品拜物教。剛才我們說過,拜物教的實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其他東西所掩蓋。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產品以商品的形式出現,為全社會提供商品的是私人生產者,每個人都有自己需要的物,每個人也在生產自己的物(老闆通過佔有生產資料生產一般商品,工人提供的是勞動力),每個人都需要拿自己的物去同別人的物去交換,去進行等價交換(這個「價」指的是「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比如一個老闆甲生產手機,另一個老闆乙生產電腦,生產手機的老闆需要電腦就得去找生產電腦的老闆去交換,但他的目的只是用手機換自己中意的電腦,至於誰和他換,在他看來一點關係都沒有,管你是男是女、是胖是瘦、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一概不管,只要價格合適、公道;而生產電腦的老闆也是想的。因此聯結甲乙二人唯一的紐帶就是物的交易,我們所能看到的、真正關心的也只是物與物的交換。現實中的個人要想滿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須拿自己的物與他人交換,既然我們要通過物的交換來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現實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要以物來體現,那麼我們在現實中的追求,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時,最終的落腳點就是在物上。我們在評價一個人時,要看他現在有多少物或者他在將來獲取物的能力;我們在同他人交往時,要看他能給我帶來什麼好處,現在很多人找對象尤其是女孩找未來的老公就是要看經濟實力怎麼樣,是不是有大城市戶口。商品拜物教所帶來的另一個現象就是消費的異化,人在異化的社會中被賦予了另外一重身份——消費者,本來,消費水平的提高是為了使人過上幸福的生活,消費只是實現滿足自身需求的這樣一種目的的手段,但在高度異化的社會中,消費卻成了目的本身,正是由於商品拜物教的出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物與物的關係所取代,人的尊嚴和人的個性都要藉助物這個媒介來體現,物成了身份的象徵,彷彿只要你購買了或佔有了某種物,你就會在別人羨慕的眼神中高人一等。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消費心理便具有了可操作的空間,每個人作為消費者都不可避免地被支使買衣服、買鞋子、買傢具、買電子產品,哪怕你買來從來不用,但只要顯擺幾次,告訴大家你是一個追求時尚的人,一個有品位、有身份的人就足夠了,商業廣告在其中起到很大的推波助瀾的作用,比如這個,愛她就送她鑽戒吧,「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

——其實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這個社會的男權主義思想——結婚之前男方需要為女方買各種東西,需要用物質來證明自己的愛,這在客觀上就造成了女性在經濟上、在物質上淪為男人的附庸,女性在人格上被物化了,成為男人的附屬物,這樣的話即使在法律上實現了男女平等,但是實際生活中呢?消費的意義被置換為在市場上流行與否。同樣,人的品質如道德、禮貌等也成了商品,人徹底失去自我意識,自我價值取決於自身之外的各種因素,取決於市場變幻莫測的估價。結果,人本身越來越成為一個貪婪的、被動的消費者。物品不是用來為人服務,人卻成了物品的奴僕。

——貨幣拜物教。剛才我們舉過一個例子,就是生產電腦的人和生產手機的人交換,但是這種交換的條件就是,生產電腦的要需要手機,生產手機的人要需要電腦,在這個基礎之上,交換才有可能發生,但如果生產電腦的人暫時不需要手機,他需要汽車,而生產手機的人卻需要電腦,二者之間直接進行交換好像不大可能,這時就需要一種中介,一種所有人都認可的中介,生產手機的人把手機交給需要手機的人,同時拿著這個中介去買汽車商的汽車,這種中介就叫做貨幣,或者說叫一般等價物。這樣以來,手持貨幣的人可以拿它去和任何物品進行交換,貨幣此時便產生了一種神秘屬性,好像它天然就是財富的代表,比如有個詞叫貨幣的「購買力」,彷彿貨幣天生就有一種購買萬物的能力,並且這種能力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只和客觀世界的運動有關。要揭示貨幣所籠罩的社會關係,首先要把貨幣作為一種特殊商品的本質分析出來,然後再將商品交換背後人與人的關係發掘出來,從而證明貨幣不過是人們之間進行物物交換的媒介,是社會關係異化的表現。但在從現實生活中的現象上,從人們的直觀感悟上來看,貨幣可以獨立存在,因此連它是特殊商品這一點都被掩蓋了起來。本來貨幣作為方便人類進行勞動產品的交換的工具,但由於其具有的一般等價物的性質,從而彷彿憑空擁有了一種自然能力,可以不受限制地交換一切。對物的愛戀進化為對錢的愛戀,拜金主義的盛行,拜金女馬諾曾口出豪言,用大放厥詞更合適:「寧可坐在寶馬車裡哭,也不坐在自行車上笑。」為了金錢,親情、友情、愛情什麼都可以不顧,爭家產,父子反目,分遺產,兄弟相殘。

——當老闆花錢僱人幹活,即社會上的大多是人的基本經濟來源是工資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時,貨幣便轉化為資本,轉化為有了繁殖能力,可以一生多的資本,此時貨幣拜物教也相應地轉化為資本拜物教。商品裡面掩藏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經過兩次遮掩,已經很難被人所發掘。但貨幣轉化為資本,又把老闆花錢僱人幹活這個事實包含在裡面,從而使得資本的本質更難為人所察覺,資本在人頭腦中的反映——資本拜物教也就更難識別和打破。實際上,資本之所以能夠增殖,正是因為老闆僱人幹活了,老闆從工人身上賺到了錢,這個錢被馬克思叫做——剩餘價值,正是這部分剩餘價值,構成了資本增殖的源泉,也是錢能生錢的奧秘。但老闆僱人幹活的勞動過程,在資本的運動中好像消失了,好像資本真的就可以自行繁殖一樣。這樣一來,在人的頭腦中便產生出對資本的崇拜來,彷彿資本擁有一種自然的生產和繁殖能力。這種對資本的崇拜特別地表現在對資本的人格化,即對老闆、對資本家的崇拜上:凡是佔有巨額資本,從而佔有巨大的社會生產力的資本家,彷彿都具有一種特別的創造力;好像巨額資本瘋狂積累的源泉不是像富士康工人那樣數量龐大的勞動者辛勤的勞動,而全都是資本家智慧和創造的結果。奉子成婚、雙11電商大戰——今天我們把關注點放在東哥身上,在他的京東帝國上,大家都認為劉強東、馬雲等人引領了網購的產業革命,開創了一個新時代,但看不到他們控制的巨額資本,看不到被他們僱傭的成千上萬的勞動者,看不到京東、淘寶上的商品是由千千萬萬在工廠里勞作的工人辛辛苦苦生產出來的。勞動者在資本增殖中的作用在這種崇拜中已經完全看不到了,剩下的只是對資本、對資本家人格的無限美化——比如智慧、創新、善於抓住機遇、具有企業家精神。

——西方哲學家馬爾庫塞提出過「單向度」的概念,他認為現實社會是一個物質富足的社會,但同時也是一個精神貧瘠、思想病態的社會,這個病態社會的一個突出變現就是它使人變成了單向度的人,即喪失了對現實社會否定和批判的原則這一第二向度,而只剩下麻木地接受現存制度這一向度。比如我們在上網的時候看見一則新聞說,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是中國人的驕傲。然後我們就在電腦或手機前拍手稱好,認為中國的科技發展水平已經取得驕人成績了。但是取得成績的背後呢?青蒿素的研究是在什麼年代進行的?文革時期取得的各項科技成就難道就不提了?科學研究到底是為了什麼?青蒿素的研究成功一方面可以造福人類,另一方面是不是也可以被醫藥公司買斷專利從而賺取巨額的救命錢?主流媒體沒有提的,我們便不再思考,放棄了我們所應該具有的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單向度的人喪失了合理地批判社會現實的能力,不去把現實制度同應該存在的合理世界進行對照,不去想用另一種制度來替換現實制度的可能性,無條件地做維護現實邏輯的螺絲釘。

——我們需要超越單向度的思維模式,通過批判當今社會的運行邏輯,擺脫主流意識形態的洗腦和灌輸,來尋找另一種替換性制度的可能性。擺脫單向度的人,從理論上對異化的社會現實進行了解,進行批判只是第一步,因為無論是勞動的異化,還是拜物教,其背後都有現實的生產關係做支撐的,能看穿拜物教的奧秘並擺脫它的人寥寥無幾,因為現實中人確實是要通過交換商品的方式從而滿足自己各方面需求的,離開了錢也確實寸步難行的,除非自己當老闆,否則也是要去給資本家打工的。換句話說,我們不能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異化和拜物教等等現象僅僅當成道德滑坡,當成對傳統道德的背離,因此我們就大力提倡回歸傳統道德,回歸到仁義禮智信那一套,所謂的道德問題都是表象,其真正根源在於勞動所造成的異化。對此,馬克思大罵:「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要想真正克服生產過程中的異化還得回到生產過程中,回到產生異化的根源。

——工人的勞動成果為什麼會被別人拿走,別人進而通過這些東西來統治勞動者呢?就在於生產資料被一小部分人所佔有,大部分人只能通過出賣勞動力,給老闆打工維持生計,而生產資料被私人所佔有就是私有制的另一種說法。因此,消除異化現象的根本在於在廢除生產資料的私有制,逐漸實現生產資料的集體所有,最終過渡到全民所有,揚棄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社會,一方面保留資本主義社會創造的強大生產能力和豐富聯繫,另一方面要做到把這樣的生產能力和豐富的聯繫置於人的自由支配下,從而回歸到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的聯合體,人從單向度也逐漸過渡到多向度。

——消除異化,以實現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的社會為展望廢除私有制是迄今為止人類在社會改造領域所進行的最偉大嘗試。全面揚棄資本主義社會所造成的異化問題還需要一個過程,還存在一個過渡階段即社會主義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通過什麼方式、什麼道路徹底廢除私有制,如何與資本主義社會強大的歷史慣性作鬥爭,如何克服生產關係領域和人們頭腦中所殘餘的舊的拜物教思想將決定著事業的成功與否;另一方面,在這個新的社會主義階段中,會不會出現新的異化和拜物教現象?毛澤東晚年發動那場群眾運動的初衷以及失敗的原因又是否和這個問題有關?——一次怎麼可能說辣么多啦?!近期將推出新中國歷史探索專題,歡迎持續關注。


推薦閱讀:

故事悲傷,結局依舊動人心
悲傷的預感
世界上最悲傷的句子
美好留於心,淡淡的就好; 悲傷置腦後,遺忘了最好
孤獨悲傷的話語

TAG:悲傷 | 狂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