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暗戰金融中心

暗戰金融中心 21世紀經濟報道 王芳艷 上海報道 2010-12-24 23:58:59

全國銀行間市場貸款轉讓交易9月25日在上海啟動,看似普通的一個儀式,上海卻安排了市委書記俞正聲、市長韓正兩大高官同時到場。隨後上海宣稱,將推出優惠財稅費政策等一攬子計劃支持該市場的發展。

縱觀上海在貸款轉讓平台上與其他城市之間的激烈競爭,就不難理解它為何如此重視了。

9月6日,天津金融資產交易所搶先一步,實現了2.5億元交易本金的信貸資產轉讓,成為銀行信貸資產在二級市場上的首次公開交易。9月20日,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首批10個信貸資產包(總額達98.8億元)公開掛牌。如算上2009年建立金融市場交易平台的深圳,京津滬深四地在信貸資產交易上已形成圈地競爭的態勢。

這只是中國金融中心明爭暗鬥的一個縮影。在激烈競爭中,各城市為吸引國際資本和金融人才、在稅收等方面制定了許多優惠政策措施。

「未來中國金融中心的布局,需要多個而非僅僅一個國家級金融中心,依據產業特徵和其他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區域金融中心。」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近日表示,但她同時表示,發展金融中心的目的是通過金融業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是否成為『中心』不是最重要的。

一家股份制銀行高管認為,各地應該探索城市之間合理、清晰的分工和定位,否則就有可能帶來重複建設、資源浪費和惡性競爭等一系列嚴重問題。

北京VS上海

——全國金融中心之爭

2008年4月,北京市政府發布了《關於促進首都金融業發展的意見》,指出首都金融業的定位和工作目標是:北京是國家金融決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務中心。這也是北京市第一次以文件形式明確提出要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2009年4月,國務院出台《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位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下稱《意見》),指出到2020年,將上海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上海由此獲得了尚方寶劍。

《意見》明確要建立以發改委牽頭其他部委參與的協調機制。據記者了解,這個機制是以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為核心,成員包括「一行三會」以及諸多部委領導。

「原來要推一個金融政策或做一個產品,要一個個去『公關』,要去每個監管機構申請遊說,半年一年就過去了。」上海市政府一名人士對記者說,「建立協調機制,就可以通過聯席會議快速解決,提高了效率。」

此後,上海自上而下發動了建設金融中心建設大動員,並列出了推出國際板和籌劃石油期貨等93項任務。為了與北京實現錯位競爭,上海市主管金融的副市長屠光紹將金融市場作為手中的「王牌」。

4月8日,股指期貨上市,填補了上海金融市場交易的重要空白。7月19日,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正式在上海張江掛牌。保險交易所、信託資產的登記轉讓市場也正在籌劃中。

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北京在資金集聚與輻射、金融風險管理水平、金融深化程度等方面都超過上海,是當前事實上的金融中心。」中國社科院今年12月發布的「中國城市金融發展水平評估報告」直言不諱。

該報告指出,北京相對於上海的優勢體現在集聚資金的能力上。監管機構「一行三會」位於北京,北京是事實上的金融決策中心,此外,中國乃至整個東亞的官商文化傳統使得總部經濟向北京集中,這也導致北京在金融深化方面超過上海。

比如,銀行間市場是債券市場主要的交易場所,它的交易系統在上海,但管理機構和行業協會——央行以及銀行間交易商協會都在北京,支付清算系統也不在上海,100多家甲類交易商中只有3家主要銀行在上海。

不過,上述報告指出,上海相對於北京的優勢體現在金融功能的全面性和金融趨勢的把握上。上海的法人銀行數、外資銀行佔比以及券商數量都超過北京,儘管資金集聚的能力不如北京,但消費信貸卻超了過北京。

此外,目前上海已經有了黃金交易所、證券交易所、銀行間市場、商品期貨交易所、金融期貨交易所,是全國金融市場體系最完備的城市。

一些人士認為,金融街乃至整個北京市至今沒有一家全國性的交易機構(如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和黃金交易所等),因此北京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現代金融中心。所以認為北京應轉而以首都的政策影響力和資源優勢,全力支持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

重慶VS成都

——爭奪西部金融中心

除了北京、上海外,中西部各大城市亦紛紛提出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其中重慶尤為顯眼。

1997年6月,重慶直轄市掛牌成立。隨後各種優惠政策紛至沓來,重慶的發展也步入快車道。重慶對自身金融發展的定位也經歷了逐漸升級的過程,由最初的重慶金融中心到西南金融中心,再到西部金融中心。

2009年1月,《國務院關於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將重慶的發展定位於長江上游金融中心。

「重慶打造的這個金融中心,和上海、北京的不一樣。上海是一個以要素市場為基礎的中心,北京是以管理總部為基礎的中心,那麼重慶要做什麼?我們判斷,重慶是一個以產業為基礎的、投融資活動頻繁的中心,這個中心從金融上帶來的一個特徵,應該叫做結算功能。」重慶金融辦主任羅廣對媒體表示。

新加坡成為重慶效仿的對象。新加坡沒有太多世界級公司的總部,股票市場影響也不夠大,但每年有一萬多億美元的金融結算業務。

為了打造結算類金融中心,重慶千方百計吸引加工貿易和電子商務的離岸結算業務。例如,拿下惠普1000億美元加工貿易離岸結算業務,在今後兩年再引進兩三家跨國公司的離岸結算業務。

重慶市市長黃奇帆近期透露,重慶已與國際最大的電子支出平台支出寶(PayPal)簽約,建設PayPal的中國電子商務國際結算中心,估計明年將有100億美元的結算量在重慶完成。

「他們到了重慶,可以享受15%的所得稅,在新加坡則會高几個百分點。」羅廣如此解釋PayPal把新加坡的結算中心搬過來的原因。整個人民幣離岸結算營業市場價值達上千億美元,將為重慶帶來巨大的稅收收入。

重慶高調亮劍之時,西部其他城市感到了壓力。如成都和重慶就成為競爭最為激烈的對手。

「中國城市金融發展水平評估報告」指出,就當前城市金融發展水平看,成都各項指標都高於重慶;但仔細觀察,兩者的差距相當小,成都明顯有被追趕甚至被超過的趨勢。

早在1993年,重慶還未被設立為直轄市之前,成都被國務院確立為西南金融中心。在重慶確立長江上游金融中心目標後,不甘落後的成都市政府推出了《成都市金融產業發展規劃(2010—2012年)》,目標是到2015年將成都建成西部金融中心。

事實上,兩座城市在金融中心建設方面有諸多雷同之處:為推進金融結算業務,重慶提出「三六三」的模式,第一個「三」是指均衡發展銀行、證券、保險三類金融機構,對此成都提出了鞏固壯大傳統金融業的建議;「六」是指發展風投、私募、信託、租賃、小額貸款、擔保公司六類新型金融機構。成都則提出了大力發展新興金融業,包括風投、私募、村鎮銀行、貸款公司、擔保機構、金融租賃等,其中五項相同。

成都和重慶還沒分出勝負,西安又加入了西部金融中心的爭戰中。2010年2月25日,西安市政府出台了《關於支持西安金融商務區發展的實施意見》,對入區企業開出財稅、土地、生活服務等諸多優惠大單,以早日實現西部金融中心夢想。例如對金融機構總部遷入滻灞最高補助1000萬元,金融機構聘用的高管以及中層人員,全額返還其上一年度實際繳納的「工資、薪金所得項目」個人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返還期為五年。

「我們須意識到:金融中心的建設需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框架下進行,發揮不同城市各自的優勢,避免惡性競爭造成資源浪費。」前述評估報告評價。

上海VS香港

——國際金融中心之爭

2009年國務院宣布在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引發了另一個城市——香港的擔憂。

倫敦獨立機構ZYen Group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2009年度報告顯示,香港在目前的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僅次於倫敦、紐約和新加坡,列第四位,上海位居35名。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鐵男曾在2009年4月29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坦言,香港和上海的金融中心,「規模、產品多元化、國際化程度,以及參與者的專業水平,還不在一個層次上」。

然而,香港也有對未來的焦慮,它作為亞洲和遠東金融中心的地位有朝一日是否會被上海取代?亞洲經濟是否有足夠的增長空間允許香港和上海同時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是否面臨被邊緣化的威脅?

近期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公布了2010年的排名榜調查,結果香港仍居第一,但在城市成長競爭力的排名中,香港遠遠落後於上海、深圳、北京等城市。

根據「中國城市金融發展水平評估報告」,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存在兩大問題:其一,如何進一步地依託內地,並為內地下一步對外金融開放提供服務;其二,如何解決港幣和人民幣關係的問題。

2010年1月19日,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與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在香港簽署了《關於加強滬港金融合作的備忘錄》。兩個明爭暗鬥的城市,確定了「優勢互補、互惠共贏」的合作原則,將加強在金融市場發展方面的合作,支持金融機構互設,加強金融人才培訓和交易的合作等。

推薦閱讀:

金融界男神著裝速成指南
如何看待小米在 6 月 19 日宣布先香港上市,再擇機發行 CDR?小米推遲 CDR 的原因是什麼?
關於金融的建模
傳言?誤解! 你對個人徵信有可能遇到的三種誤區
金融租賃成金融創新與實體經濟大功臣

TAG:金融 | 暗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