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文 | 國際人士開始摒棄「歐洲中心主義」的偏見

來源:紅旗文稿

原標題:近年來外國學者政要媒體對中國抗戰意義和紀念活動的評價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國人民經過14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以巨大民族犧牲為代價,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完全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然而長期以來,在一些西方人眼中,二戰的主角是美英蘇等國,有關研究也多聚焦於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對於作為東方主戰場的中國戰場則缺乏應有的關注。

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對抗戰國際宣傳的重視以及諸多新史料的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士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中國抗戰不僅對中華民族的解放意義重大,而且對世界人民戰勝德意日法西斯意義重大。他們的觀點和看法,值得研究。

一、許多外國人士認為「9·3」閱兵意義重大

時值抗戰勝利70周年,為緬懷在那場戰爭中犧牲的民族英雄、表明中國維護二戰勝利成果和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2015年9月3日,中國政府在北京舉行盛大閱兵,不少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國際組織負責人共襄盛舉。各界人士對這場閱兵高度關注,綜合來看,主要聚焦於以下幾個方面。

習近平主席的講話表達了中國人民的心聲。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與習近平主席會談時說,「我仔細聆聽了您的講話,我認為,您對中國乃至全世界人民表達的心聲是,必須為防止發生任何大型軍事衝突而竭盡全力,讓軍事衝突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埃及外交事務委員會委員海珊·哈蘇納認為,習近平主席在紀念大會講話中承諾中國將裁軍30萬人,這一表態彰顯了中國政府追求和平、反對武力的決心,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有的姿態,值得世界各國尊重。

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習近平強調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表示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並呼籲為中國復興作出堅持不懈的努力。韓國紐西斯通訊社認為,習近平通過演講,向國際社會展現「中國威脅論」為不實之詞。

中國為二戰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

南非總統祖馬錶示,無論以何種標準衡量,中國人民在二戰中的生命、財產損失和承受的痛苦都是巨大的。中國人民的勇氣和毅力不可被低估。

蘇丹總統巴希爾說,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作出了卓越貢獻,成千上萬中國人在那場戰爭中作出了犧牲和貢獻。

英國《經濟學人》報道,中國軍人在抵抗亞洲野心勃勃的帝國主義國家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在這段煉獄般的歷史時期的奉獻和犧牲,值得受到更廣泛的認可。

俄羅斯《獨立報》發文認為,中國在其他大國之前就參加了二戰,並為二戰勝利作出了重大犧牲。

中國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被西方漠視,「9·3」閱兵提醒世人正視中國抗戰的世界意義。

一些外國政要、學者和媒體發文,認為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重大貢獻,這一貢獻曾長期遭到忽視。

國際竹藤組織總幹事費翰思博士說:「包括我在內,許多歐洲人並不理解中國為何如此隆重地舉行勝利閱兵。最近,為了更好地觀看閱兵,我閱讀了不少文章和書籍,才知道中國為二戰勝利作出了多大的犧牲和貢獻。這段東方歷史,人類不能遺忘。」

埃菲社報道,雖然死亡人數和戰爭罪行的殘忍程度都可以與歐洲戰場相提並論,但中國的抗戰卻是二戰最被忽視的戰場之一。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很少有人記得支撐這場盛大閱兵的歷史事實:中國是第一個被捲入二戰的國家,也是美國、英國的盟友。

加拿大《環球郵報》報道,「9·3」閱兵將提醒世界正視中國抗戰的國際意義。中國抗戰的貢獻曾被西方遺忘,直到最近這一貢獻才引起西方歷史學家更多的關注。

多國領導人出席閱兵是對中國二戰貢獻的尊重。美國福克斯新聞網報道,從蒙古國到埃及和委內瑞拉的30位外國領導人出席閱兵式,這一跡象表明中國對二戰所作出的「長期以來遭到低估的貢獻」最終得到應當得到的尊重。

二、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士認識到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展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中國戰場是支撐戰爭勝利的東方主戰場。這些過去在西方長期被忽視的基本事實,正日益得到外國人士的認可。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點在中國。

長期以來,西方學界普遍將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作為二戰開始的標誌。

近年來,圍繞二戰開始的時間和地點,西方學界產生了新的認識,不少學者認為二戰實際上開始於中國。

英國軍事史學家安東尼·比弗認為,日本入侵中國東北是戰爭的開端。

法國著名國際關係史專家羅伯特·弗蘭克主編的《1937—1947:戰爭—世界》以全球視野重新審視二戰,明確將中國戰場認定為二戰的起點,弗蘭克指出,「中國是二戰的第一個受害國,這也意味著中國最早開始抵抗侵略」。

牛津大學教授拉納·米特認為,中國是第一個對抗軸心國的國家,早於英國和法國兩年,早於美國四年。

美國世界史學會前主席、夏威夷太平洋大學歷史系教授馬克·吉爾伯特表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西方二戰史著作採納了二戰始於中國戰場的觀點。

中國戰場是抗擊法西斯的東方主戰場。

在西方,人們對二戰的關注點和研究興趣往往只限於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對中國戰場的作用多採取貶低或忽視的態度。

哥本哈根大學學者馬修·德爾·聖托就說,「在美國,中國在太平洋戰爭中牽制日本士兵的作用完全被忽視;歷史學家警告稱,中國和俄羅斯在抗擊日本與納粹德國的戰鬥中做出了頑強的抗戰並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這些被大多數西方史學家、英美民眾所忽視。」

俄羅斯《遠東問題》雜誌副主編克魯申斯基在《蘇聯、共產國際和二戰中的中國因素》一文中提出,在以往的中國抗日戰爭研究中,關於中國成為世界反法西斯聯盟主要成員國時的國際、國內環境,及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的巨大貢獻的研究還很不充分。

這種情況正在發生改變,越來越多的國際人士意識到,中國戰場是抗擊法西斯的東方主戰場,戰爭期間,中國以傷亡3500萬人的巨大民族犧牲,消滅了大量日軍並拖住日軍主力,粉碎了其「北進」圖謀,遲滯了其「南進」計劃,有力配合了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永遠不可磨滅的貢獻。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指出:「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作出的貢獻以及所經歷的犧牲已經得到了舉世公認,中國人民在戰爭中所遭受的苦難已經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正確評價和廣泛同情。」

拉納·米特認為,中國的全民族抗戰改變了東亞與世界的政治格局,如果沒有中國的貢獻,亞洲可能都淪入日本帝國主義之手。他還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在東亞地區有兩個主要的戰場,一個是太平洋戰場,另一個是中國—緬甸—印度戰場。兩個戰場都有其各自重要的地位。太平洋戰場是同盟國努力抵抗日本的主要戰場,由美國領導;然而,中國—緬甸—印度戰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中國軍隊在當時牽制住了很多日本兵力——多達60萬甚至更多的日本帝國軍隊。如果沒有中國的抗戰,西方同盟在亞洲的形勢將更加艱難。

歐洲與外交政策基金會國際問題專家佐戈普魯斯說,如果不是中國在東方戰場不惜一切代價拖住日本,很難想像西方戰場會是怎樣一個結果。中國長期牽制和抗擊日本主要兵力,在戰略上策應和支持了盟國作戰,才粉碎了德意日法西斯戰略配合的企圖,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面勝利創造了重要條件。

俄羅斯《獨立報》發表文章認為,儘管抵抗敵人的戰鬥是艱苦卓絕的,但中國沒有退縮,中國戰場牽制了上百萬日軍。

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武裝力量在抗戰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戰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由於受到冷戰和意識形態因素的影響,一些西方人對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抗戰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缺乏應有的了解。近年來,隨著有關研究的不斷深入,不少西方人士對中國共產黨的這一作用已經有了新的認識。

拉納·米特認為,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展現了一個思想家高屋建瓴的遠見卓識」,「延安依靠堅決抵抗的策略獲得了強大的力量,就像一座燈塔一樣吸引了大量的移民」。他還指出,凡是到過延安的外國人普遍感覺到,共產黨的革命根據地是「中國最具凝聚力最有紀律性和最強勢的抗日政權」。

美國學者羅納德·斯佩克特認為,毛澤東倡導的人民戰爭為中國抗戰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對亞洲其他國家反對日本侵略進行了有力的支援。戰爭期間,中國不僅自己堅持抗戰,而且對亞洲其他國家反對日本侵略的正義鬥爭進行了有力支援,這一點正日益得到外國人士的認可,相關研究也在不斷深入。

今年9月4日,韓國總統朴槿惠專程訪問了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她表示,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曾為韓民族恢復國家主權發揮主導作用。

韓國獨立紀念館館長金能鎮指出,中國是韓國獨立運動的搖籃,中國人民為韓國提供了巨大支援和無私幫助。

韓國學者裴京漢的《抗戰後期的「中韓互助」——重慶韓國臨時政府的國際共管反對運動與開羅會議上的國際共管問題》認為,中國對韓國獨立持有非常堅定的贊同意見。

1942年,在英國的求助下,中國遠征軍約10萬人開赴緬甸與日軍展開作戰,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

俄羅斯軍事科學院院士彼得羅夫斯基認為,中國遠征軍以弱擊強,苦苦地支撐著緬甸戰局。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戰場的巨大犧牲換來了北非戰場上英軍的勝利。

中國軍民堅持抗戰、誓死不降的精神也深深感染了遭受日本侵略的亞洲鄰國,給它們以巨大的鼓舞和支持。

日本學者纐纈厚指出,中國人民的抗戰精神極大地鼓舞了周邊國家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勇氣,對戰後國際秩序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成為維護國際和平的重要因素。

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士認識到中國抗戰的偉大歷史意義

歷時14年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使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年來,隨著有關研究的深入,國際人士對這場戰爭的偉大歷史意義有了更多的認識。

增強了中國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

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的決心和行動贏得了中國人民的衷心擁護。經歷過抗戰的洗禮,中國人民在對國民黨和共產黨的比較中,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日本學者蓋特具體考察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華北的發展壯大,在他看來,中共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於依靠階級的劃分與聯合解決了兩大問題:獲得群眾的支持和政治經濟的重建。

英國學者黛安娜·拉里認為,正是戰爭的恐怖以及它所造成的破壞,改變了人民的認識和態度,使中國共產黨不斷發展壯大,並在1949年獲得政權,真正地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增強了中國人民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

拉納·米特說,戰爭的形勢使得大家對「國家」這一概念的認識,以及個人對於國家的認同感變得更加急切,更具意義。「統一中國」的思想觀念從此深深烙入人民心中。黛安娜·拉里認為,在遷移和逃難中,人們切實地感受到了國家的存在,併產生了對國家統一的渴求。

開始確立中國在世界的大國地位。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從一開始就具有拯救人類文明、保衛世界和平的重大意義。中國在戰爭中作出的巨大貢獻使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顯著提升。

拉納·米特認為,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進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標誌著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為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登上世界舞台,承擔起區域和全球性的責任。他指出,中國當時發揮的作用與現在依然存在關聯,例如,由於戰時所作出的貢獻,中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總的來說,近年來國外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關注熱忱日漸高漲,研究也在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國際人士開始摒棄「歐洲中心主義」的偏見,對中國抗戰的重要作用和偉大意義有了更為客觀和公正的認識。

正如拉納·米特所說,「我相信越來越多的西方人會接受中國在二戰中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中國的作用」,「今天,隨著中國在全球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我認為越來越多的西方人也感到我們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國的歷史」。

(作者單位:求是雜誌社)

責任編輯:李艷玲

推薦閱讀:

導致一億多黑人非正常死亡的竟然不是歐洲白人,而是……
兩年不到十餘起恐怖襲擊,歐洲反恐該去向何處?
大話歐洲之歐洲的今天,中國的明天?歐洲素描!
歐洲之旅
布魯塞爾又到最危時,歐洲怎麼了

TAG:歐洲 | 偏見 | 國際 | 主義 | 開始 |